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2课)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8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小小科学家【教材分析】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知道科学家是干什么的,比知道“科学是什么”更容易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为:第一个活动,通过交流,知道科学家里有研究动物的,研究植物的,研究地质的,研究天文的等等;知道科学家的工作有观察、实验、记录等等。第二个活动,我们也来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滚小球有所发现。而选择滚小球实验是因为大科学家伽利略也做过同样的实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第三个活动,通过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这将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这里还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家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二是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完善,为学生埋下热爱科学、追寻科学、投身科学的种子。【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参加过一些科学实验、制作活动,孩子们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情。但是,孩子们对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工作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的。【教学目标】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带有凹槽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1.出示词语“科学”,提问:在上一年级之前,你有听过科学这个词语吗?你做过什么和科学有关的事情?2.出示图片:孩子们做的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活动。3.小结:科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做很多与科学有关的事情。引出课题《小小科学家》[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全学段科学学习的起始课,而科学的概念对于儿童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过一些科学活动,所以,设计开放性的谈论话题,从学生的自我参与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二)通过图片,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家的工作1.出示科学家图片,说说这些科学家在做什么。2.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把科学家和他的工作连线。3.介绍袁隆平、珍妮。通过播放袁隆平、珍妮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视频,了解他们主要从事的研究。4.提问:你还知道哪位科学家,他有什么研究呢?5.小结:刚刚我们一起看了很多科学家的工作视频和图片,请你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人。(科学家做研究工作,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28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分享科学家故事等多种渠道,使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知道科学家里有研究动物的,研究植物的,研究地质的,研究天文的等等;知道科学家的工作有观察、实验、记录等等,帮助学生获得对科学家较为准确的认识。(三)小活动,体验大科学。——体验“滚小球”。1.出示实验材料,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球滚动起来?(斜坡)2.学生组装材料,尝试“滚小球”。(学生演示,教师提示绒布的作用。)3.谈话激发深入思考:小球滚起来了,有什么方法让小球会滚得远一些?4.教师示范记录方法:标记小球从斜坡上滚下的位置,并记下小球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5.学生交流并尝试自己的方法。6.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确定让小球滚得远一些的好方法。7.大科学家伽利略也做过滚小球的实验,请大家一起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播放伽利略故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8.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经历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这些正是科学家们所做的事情。这个小小的实验,说明我们小孩子也能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并发现了一些奥秘,所以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上好科学课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小球怎样滚起来有什么方法让小球会滚得远一些?两个递进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的思考,看似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会自主发现更多的实验条件的要求,通过思考、实践、交流、小结,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四)深入了解科学的秘密。1.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探索出许多大自然的秘密,出示电子教材P4上半部分内容,学生看图,说一说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相机补充。2.说一说: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3.想一想:你知道吗?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观看视频。4.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5.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设计意图]学生都知道科学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但也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很多现象是非常奇妙的,我们的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五)总结延伸。今天,我们知道了科学家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他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实验、记录来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的,还有许许多多科学现象没有找到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小小科学家努力学习、不断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奥秘都会被我们解开!【教学后记】2.小小工程师【教材分析】本课按照“了解——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的编排,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工程师怎样工作,其实是巧妙地列出了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即:画设计图——制作模型——调试产品——28 维修机器,知道工程师的工作与发明创造及设计制造物品有关。第二部分,更进一步认识工程师设计制造的物品,教材中列举了建筑物、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横向展示工程制造的成果,从而了解工程师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部分,实践活动:亲手设计制作一个铅笔加长器,通过对提供材料的简单加工,体验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在测试、比较后知道做出来的物品要进行改进,想办法做得更好。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高效。【学情分析】相较于科学家的工作,工程师工作的流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陌生的,对工程师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建房子、架桥梁的层面,认为工程师的工作很复杂、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他们却每天都在使用工程设计制造的产品,也就是说,学生对工程师工作流程的认识与工程设计制造的产品的认识是脱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另外,在课程的第三部分要设计制作一个铅笔加长器,这是学生第一次在科学课堂上动手设计实践,这一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有难度,需要在操作时尽量提供好操作的材料并细致引导。【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能够从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制作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得更好;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对工程师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尝试在课后继续动手改造一件身边的物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工程师是怎样工作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教学准备】[学生](1)自制铅笔加长器: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橡皮筋等。(2)商店出售的铅笔加长器成品。[教师]各类工程师作品磁性图贴(建筑类:楼房、桥梁、道路;机械类:机械臂、盾构机;交通类:车辆、船舶、飞机、宇宙飞船;家电类:电视、洗衣机、电饭煲、点读机;通迅类:手机、电话手表、卫星【教学过程】(一)工程师的工作1.出示几幅工作场景图。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科学家的工作,你能在这些图片中挑出哪些是科学家吗?(采集标本、天文观察、研究水稻、做实验)2.制作模型和画设计图又是谁的工作呢?(工程师)工程师还会做哪些工作呢?阅读课本第5页,了解工程师的工作。3.出示工程师的工作图:画设计图、制作模型、维修机器、调试产品。提问:(1)如果让你给这些工作排个顺序,应该怎样排?(先画设计图,再根据图纸制作模型或是样品,产品出来后需要不断地调试及改进,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维护,出现问题后要进行维修。板书:设计→制作→调试→维修)(2)在你的身边有工程师吗?你知道他是怎样工作的吗?4.出示科学家与工程师工作对比图思考:现在你能说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吗?5.小结:(1)科学家:是研究事物的人。为了研究清楚一个问题,他们要观察、实验、采集标本。(2)工程师:是修建、制造事物的人。他们用科学家的发现来解决一些问题,为此,他们要设计、制造、调试、维修。28 [设计意图]工程师和科学家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在上一课刚刚学习了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本课如果直接呈现工程师的工作,对仍然习惯形象思维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有可能会造成认识上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增加科学家与工程师工作行为的对比,引导学生自行找出不同,加深认识。(二)认识工程师的工作成果1.提问:工程师可以设计、制造,你知道他们的作品有哪些吗?(活动手册第2页)给工程师的杰作打“√”。2.说一说:生活中还要用到哪些工程师设计、制造的物品?(学生说,老师贴图)(1)分类:工程师的成果真多,你能给这些成果分分类吗?请一名学生上台分类,其他学生修正。(2)播放视频:工程师的杰作。可见,工程师的杰作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宇宙飞船、高大建筑物,小到我们用的一支笔、一块手表,都是工程师的杰作。[设计意图]工程设计的成果很多,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说一说,并不能完全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向前发展,本环节则是利用填写活动手册先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诊断性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查漏补缺,再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所知道的工程师的杰作,最后利用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工程师的作品涉及到的类别,使学生对工程师的作品在认识有一个飞跃,同时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3.交流:你有没有做过类似工程师的工作?做过哪些?都是怎么做的?小孩子的玩的搭积木、造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其实就是小小工程师做的事情。[设计意图]交流学生做过的类似工程师工作的经历,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曾经玩过的搭积木、拼装模型等活动就是工程师要做的工作,建立做小小工程师自信心的同时,也为下面将学做小小工程师做好了铺垫。(三)实践:学做小小工程师1.激趣:既然大家都有过做工程师工作的经历,现在老师有个工作想要请在坐的小小工程师们帮忙解决,你们有信心吗?出示:短铅笔头提问:这样的短铅笔头不好写字,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好写字的笔?(板书:铅笔加长)2.提出工程任务:制作铅笔加长器3.制作流程:(1)思考:用什么材料加长?(学生提出可用材料,交流讨论这些材料的可行性)(2)设计:(出示可提供材料: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橡皮筋)用这些材料可以怎样做?(3)制作:给各小组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制作。(4)交流:(出示活动手册表格)请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评价自己和同组同学的作品。(5)改进:你还想怎样改进自己的作品?4.比较观察:出示成品铅笔加长器,比较自己作品与成品的区别,说说成品比较巧妙的设计对自己的启发。[设计意图]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设计目标,并在目标指导下进行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自主选材制作、小组内交流发布成果及改进,完整经历了工程设计、制造的简单流程,体验了工程师的工作,使学生发现,按照工程设计流程,就能设计制造出一件作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四)小结全课,启发新思。(在你的生活中,还发现有什么东西不好用了,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改进它吗?)[设计意图]利用这个环节启发学生改进旧物,这是小发明的开端。【教学后记】28 3.上好科学课【教材分析】科学课是小学阶段活动最多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会极大影响课堂学习效率,本课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设计的,因此本课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如何上好科学课。第一部分,通过交流科学教室与其他教室的不同,了解新的学习环境,关注它的独特之处,明白将要做哪些活动,比如研究动物植物、做实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做一个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关注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课堂纪律、实验效果等等有什么影响。第三部分,交流刚才实验中哪些行为值得提倡,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对上好科学课很重要,再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教材中呈现了最主要的几点规则,强调的是安全、有序,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制定出一份有班级特色的科学课规则。【学情分析】本课是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三节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同学、老师有所了解,通过各班班主任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最初对科学课的新鲜感已逐渐减少,这时候最适合制定适用于科学课的规则,学生通过对比无规则和有规则活动的不同,发现有规则指导的活动更公平、更高效,也会愿意遵守,相比于老师制定规则学生执得规则,学生更能接受的是由全班同学讨论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科学课堂规则,执行起来更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教学准备】[学生]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塑料量筒、抹布【教学过程】(一)比较科学教室和普通教室的不同1.游戏激趣。提问:喜欢玩“找不同”的游戏吗?平时你们都用两张不同的图片找不同,今天咱们来玩个现实版的“找不同”,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仔细观察我们所在的科学教室和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同时出示实验室与普通教室图)主要不同:桌子大、有与科学有关的事物、有水龙头……2.你觉得科学教室为什么要这样布置?(1)大桌子:实验操作方便(2)水龙头:实验时会用到水(3)一桌围坐多人:有的时候,科学学习需要合作完成(4)实验器材:科学课上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就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做有趣的实验。……[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比较活动,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刻意观察实验室的布局、设施,思考不同布局、不同设施的作用,在熟悉实验室的同时,也为第三个活动制定课堂规则作铺垫。为方便学生学习,建议老师们上课前按科学课上课规则中能讨论到的方面把实验室精心布局一番,让学生能发现更多科学教室的不同,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二)实验:比较水的多少,初定规则1.科学课经常会做实验,你们会做实验吗?28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装水的瓶子,你能判断哪个瓶子里的水更多吗?想比较有什么办法?(1)找个和1号瓶一样的瓶子,把2号瓶的水倒进去,再和1号瓶比较。(2)找个和2号瓶一样的瓶子,把1号瓶的水倒进去,再和2号瓶比较。(3)找个有刻度的瓶子,先倒入1号瓶的水,在纸上记下有多少格水,然后把水倒回1号瓶;再倒入2号瓶的水,和刚才的记录的格数做比较。……3.你们想用哪种方法?请每个小组同学商议决定。4.(展示材料区)材料区有很多材料,但老师提供的材料只够每个小组选用一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应该怎么取用材料呢?5.方法已经有了,那我们在实验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根据学生描述,初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并简单板书。[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科学课的学习,实验可以“扶”为主,实验前最好带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在实验立方法讨论后,引导学生初步讨论实验注意事项,不要求全面,只是作为实验环节的一部分,要带领学生完整经历,从一开始就养成实验前思考注意事项的好习惯,同时也为后续正式修订科学课规则做铺垫。学生初步制定的规则,无论是否适用都应板书出来,方便实验后回过头来比对检查,如果不适用,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后自行修正。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6.你们觉得自己的实验做得好吗?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提出的实验注意事项都遵守了吗?没有遵守是什么原因?[设计意图]实验后,学生有了实践的经验,此时趁热打铁要求他们审视自己刚刚在实验中的行为,发现有些规则执行了,有的没有执行,还有的情况自己一开始没有想到,然后才能产生自主修订科学课堂规则的需求。(三)制订科学课学习规则1.实验的时候,老师观察到有的小组实验做得很有序,很快完成了实验;有的小组显得很忙乱,虽然也做完了实验,但是有水洒出来的情况,这样比较出的结果可能就不准确了,为保证科学课能做更多的实验,学习更有效率,可以制定哪些规则呢?2.讨论并分类制定规则,做好记录。(1)听课时(不说话、专心听、多思考)(2)实验前(方法清、分工明)(3)实验中(低声语、细观察、巧合作、勤记录)(4)实验后(理器材、擦桌面、听汇报)(5)下课后(送器材、清桌面、摆桌凳)3.上科学课,遵守我们制定的规则有什么好处?4.看图片判断对错(活动手册P3)我们刚刚制定了上科学课要遵守的规则,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怎样上好科学课的经验,现在有一个班的同学刚刚也做了实验,他们也想请你们帮忙判断下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设计意图]制定课堂规则的环节,分类讨论,制定规则,会让制定的规则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日后的科学课学习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四)按制定的规则,实践整理制定了规则,就应该执行,这些规则才能有效,一会下课后,请大家按今天制定的规则整理,安静离开科学教室。【教学后记】28 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4.认识感官【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的第一课,有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知道眼、耳、舌、鼻、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从常规思维来看,人们会认为手可以触摸物体,是感觉器官,其实脚、手臂、脸颊等部位都可以感知物体的冷热、厚薄、光滑与毛糙等特征,究其原因是这些身体部位表面都覆盖着皮肤,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述,皮肤才是获得触觉的感官,这部分迷失概念可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纠正。第二部分是用感官进行观察,包括用眼睛看图片寻找小动物,用耳朵听周围物体发出的叫声,用扇闻法学习鼻子闻食物的气味,用舌头品尝食物的滋味,用身体皮肤触摸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在这其中,不仅要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踊跃发表自己的发现。第三部分是知道动物和人一样有感官,有些动物的感官功能比人更灵敏,人类可以借助它们,代替我们从事一些特殊工作。【学情分析】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幼儿时期的孩童会将抓到的每样东西都塞进嘴巴,他们用嘴来认识这个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感性认知,并有了一些观察手段,他们遇见感兴趣的物品会摸一摸、看一看,也会去闻一闻、尝一尝,但这些只是本能直觉,尚缺少有序的观察方法,更谈不是科学严谨的观察技能,同时观察获得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完整,甚至会带有主观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感官与其功能的联系,还要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表述事物的信息,充分认识感官在观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知道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体验观察的乐趣,养成爱眼和护耳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感官指什么,怎样用感官获取事物更多的信息。[难点]1.用扇闻法闻气味;2.学习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发现。【教学准备】课件、视频、玩具惨叫鸡、闻香盒(装有一整个的橘子)。【教学过程】(一)用观察玩具的活动建立感官的概念1.出示玩具惨叫鸡,交流玩耍发现。提问:(1)这只鸡长什么样的?可以怎么玩?(黄色、光毛、小疙瘩、惨叫声)(2)黄色是用的是我们身体的什么看到的?惨叫声是用什么听到的?我们还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观察这只鸡?(眼、耳、鼻、舌、手)2.揭示概念:眼、耳、鼻、舌、手这些身体部位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它们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简称感官。[设计意图]游戏历来是聚焦学生注意力的不二选择,玩具惨叫鸡外形丑陋、发音怪异,学生对此的兴趣非常浓厚,产生很多无意识的关注,所以它是本课学习很好的一个引入话题。在谈话中,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与观察所用的身体部位进行联系,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关于眼、耳、鼻、舌、手的集合,由此揭示“感官”这个概念。当然,手只是皮肤这个感官的一部分,教师不必急于挑明更正,可在后面环节的教学中进行深入学习体悟。28 (二)用观察活动建立感官与功能之间的联系1.眼睛(1)出示图片,寻找藏身其中的小动物。提问:你在哪儿发现了小动物?它长什么样子?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2)了解全国爱眼日。两个6就像一双大眼睛,爱眼日是每年的6月6日。[设计意图]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第一个观察探究就从“用眼睛看”开始。组织“看图片找动物”这个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找出更多的小动物,还要引导他们要尽可能完整地表达,描述出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的信息。2.耳朵(1)播放录音,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小动物的鸣叫声、自然界的风雨声)。提问:仔细听,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种声音吗?(2)了解爱耳日。数字3像小耳朵,爱耳日是每年的3月3日。[设计意图]每天在我们身边都上演着声音的多重奏,用耳朵听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又一个重要方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辨认的动物音频,通过听声音辨动物,模仿发声,引导学生把物体的声音和人耳的功能产生紧密连接。3.鼻子和舌头(1)出示闻香盒,闻气味猜物品,感受鼻子的功能① 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② 小组活动,汇报结果:我用鼻子闻到了什么气味,我猜它是……(2)品尝橘子,感受舌头的功能① 方法指导:慢慢吃,细细品。② 小组活动,汇报结果:我用舌头尝到了什么味道?[设计意图]橘子是这个季节的时令水果,容易取得。通过组织学生“闻美食—猜美食—尝美食”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体悟鼻子与舌头的功能。在这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一年级学生对气味和味道的描述经常会有混淆,教师在教学时要强调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4.皮肤(1)触摸身边的物体,交流观察发现。提问:①橘子皮摸起来是怎样的?②把橘子皮放在手臂上、脸颊上、腿上感受一下,还有这样的感觉吗?③摸一摸周围的物体,它们摸起来是怎样的?(2)明确认知:皮肤是我们身体上最大的感觉器官。[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皮肤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仅是凭直觉思维,很片面地认为手能感觉物体的冷热、粗糙细腻等,是人体的感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身体其他部位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脸部、颈部、手臂、腿脚等身体部位获得的感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皮肤才是人体获知外界信息的器官。通过“不同部位的皮肤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与这些材料的零距离的接触中,体验皮肤的感知功能。5.连连看,把感官与功能进行连线训练。[设计意图]用看图连线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前面的学习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功能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三)了解动物的感官1.看图片,了解动物的感官。狗——敏锐的鼻子老鹰——超强的视力2.视频欣赏《超级感官》。[设计意图]视频拓展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了动物也是依靠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信息的,有的动物感觉器官比较迟钝,而有的动物它的感觉器官就特别灵敏。【教学后记】28 5.感官总动员【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的第二课,全课按照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结构,安排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品茶活动,在蒙着眼睛的情况下不捏着鼻子喝茶和捏住鼻子喝茶,体会到我们吃东西时舌头和鼻子在同时工作的。第二部分活动是用眼、鼻、皮肤这三种感官观察点燃前和点燃后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让学生有意识的用好这三种感官,强调仔细观察,才能搜集到更为丰富的信息。第三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多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个活动既体现了运用感官观察的重要性,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通过挑选西瓜的游戏,知道我们要挑得一只好西瓜,需要同时用眼睛看纹路、用耳朵听声音、用手掂轻重、用嘴尝甜味等多种方法,由此总结出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一起工作。【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人体的感觉器官,知道眼、耳、舌、鼻、皮肤在观察过程中各自起到的作用,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感官总是同时在起作用,某一感官的缺失会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同,或者是信息判断的失误。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无意识观察为主,习惯凭自己的喜好去观察,使得观察的结果不够全面完整,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这是一个难点。【教学目标】知道感官总是在同时起作用;知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的更多特点;学会倾听,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难点]能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及相关视频、沏好的茶一组(菊花茶、绿茶、红茶)、眼罩、蜡烛、火柴、西瓜三个、案板、水果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1、出示谜语:(1)白门楼,红围墙,里面住个红姑娘,酸甜苦辣她都尝。(猜一人体器官)(2)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猜一人体器官)2、教师谈话,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题,既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机会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会让学生更热衷于这项能够表现自己的活动,这个环节既可了解到学生对器官认知的程度,又可引导学生共同分享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理清了原有知识的脉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品茶,认识舌头和鼻子总是同时参与感觉工作的1.出示菊花茶、绿茶、红茶三种茶水,观察茶水的特点。提问:(1)用眼睛看,这三种茶水有哪些不同?(2)用鼻子闻,这三种茶水有什么不同?(3)品一品,这三种茶有什么不同?2.出示眼罩,遮着眼睛喝茶,判断茶水的品种。(1)戴着眼罩喝一口茶,判断是刚才喝的哪种茶水?28 (2)捏着鼻子喝一口茶,判断是刚才喝的哪种茶水?(3)提问:比较两次品尝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觉?3.揭示现象:吃东西的时候,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的。当我们感冒鼻塞的时候,吃东西就觉得没有平时的好吃。[设计意图]茶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饮品,茶又因品种不同,沏出的茶水在色泽、气味、味道方面各不相同,茶水的多种特征成为学生非常好的观察研究对象。活动时,让参与的学生戴着眼罩喝茶,这就把眼睛的视觉功能给屏蔽掉了,对品茶起帮助作用的只有鼻子与舌头。在同一条件下,再把不捏着鼻子喝茶和捏着鼻子喝茶的感觉进行比较,由此发现品茶时,舌头和鼻子是一起工作的,缺少其中的一种感官,都会对茶水的判断出现偏差或错误。(三)观察蜡烛1.出示谜语: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2.出示蜡烛,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蜡烛的更多特征。(1)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提问:它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2)观察点燃的蜡烛①教师点燃蜡烛并进行观察火的安全教育②提问:点燃后的蜡烛,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安排就是希望观察点燃前和点燃后的蜡烛,学生能说出蜡烛更多的信息。教师可做一些提示,比如:蜡烛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样?闻起来是什么样?颜色是什么样?当然,另外还有其它特点,可以启发学生继续来描述发现:再来看点燃之后是什么样呢?火苗的形状,火苗的颜色,火苗点燃之后所闻到的气味,手摸上去感觉等等。让学生围绕蜡烛多角度的观察与交流,从而意识到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是感觉器官在一起工作的结果。(四)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挑选西瓜1.出示西瓜,提问:怎样挑选一只好瓜?(1)播放视频,了解有经验的人怎样挑瓜。眼睛—看花纹耳朵—听声音手—掂重量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2)学生挑瓜并品尝。2.揭示认知:看来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我们要动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挑选西瓜既熟悉又陌生。怎样挑选呢?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说说他们的经验之谈,然后观看挑选西瓜的视频,最后学习挑选一个瓜。通过挑西瓜的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解决问题往往不是靠一个感官在起作用,而是需要通过多个感官一起工作。【教学后记】6.借助工具观察【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认识感官、了解各种感官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内容。本课点面结合,共安排了三个部分的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发现使用工具可以把事物的细小部位看得更加清楚。第二个活动与第一个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非28 常相似,学生通过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发现使用听诊器后就能听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常见的观察工具并交流其作用,意识到工具的使用是为了延伸感官的功能,帮助人类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感官,并学会了用感官观察,但他们缺少借助工具帮助观察的主观意识。尽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见到过或听说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但很少有使用这些工具的经验,更缺少科学规范使用工具的方法。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观察为主线,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工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工具对人感官功能的延伸作用,进而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和学习成就感。【教学目标】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等观察工具;了解生活中有多种观察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观察工具的使用可以延伸感官的功能。[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和听诊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用不同方式观察指纹1.出示一家三口手的照片,交流观察发现。(1)提问:这张照片中,哪只是爸爸的手?妈妈的手?宝宝的手?你是怎么判断的?(2)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不同。(3)教师出示宝宝手的图片,比较:你的手和照片中宝宝的手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亲子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用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叠放一起是我们用来营造温馨幸福之家的常用手段。因此,用“判断这是谁的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入话题,通过比眼力的游戏体悟用肉睛观察的直观性和便捷性,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借助工具观察指纹。2.借助工具观察指纹,比较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1)出示右手大拇指,用肉眼观察并说说指纹长什么样?(2)使用放大镜,观察更多的发现。① 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并示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② 学生观察并画出指纹的纹路。③ 比较不同的指纹:斗形纹、弓型纹、箕形纹。(3)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新发现。① 教师示范手持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示:不能用灯光直射眼睛)② 学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发现。(4)比较直接用眼睛看,用放大镜看,显微镜看,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不同点:肉眼看得到指纹但看得不清楚;放大镜能看清指纹的纹路;简易显微镜能看清每一根指纹纹路的肌理。[设计意图]观察指纹的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首先让学生直接用眼睛观察,他们会发现观察得不太清晰,这时就需要借助工具观察。由此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从而认识到放大镜、显微镜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延伸眼睛的功能。(二)分别用耳朵、听诊器听心跳声1.用耳朵听声音。提问:(1)用耳朵听周围的声音,听到了什么?(2)用耳朵听同桌的身体,能听到心跳吗?28 2.借助听诊器听声音,比较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1)出示听诊器,示范听诊器的使用方法。(2)学生同桌互相听心跳,听到了什么?3.比较直接用耳朵和用听诊器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不同点:耳朵能直接听到周围比较大的声音,用耳朵贴近身体时会听到微弱的心跳声;用听诊器能听到清晰的心跳声。[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周围的世界,他们会感知耳朵能听到较大的声响,但没办法听细小的声音,据此引出听诊器,发现借助听诊器能听到更清晰的心跳声,认识到听诊器是对人耳听力功能的延伸。(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1.出示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观察工具及其作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星空,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双筒望远镜——观察远处的事或物,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生物显微镜——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盲杖——帮助盲人行走,延伸皮肤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帮助听力弱的人更好地听,延伸人耳的听觉功能2.了解生活中更多的观察工具。(如红外夜视仪、潜水镜、水平仪、球面射电望远镜等)[设计意图]如果把前两个环节看成是点的教学,那这第三个环节则是从面的层次上组织的教学。学生在感知到放大镜、显微镜和听诊器带来便利之后,更希望了解更多的工具,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一些观察工具的作用,认识到各种工具都是对感官功能的延伸。【教学后记】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7.做个小侦探【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相对复杂情形的猜想活动,让学生知道要根据看到的事实,像侦探一样进行猜想,并且学会猜想。第一个活动,观察三张图片,猜一猜蒲公英飘起来、田园菜叶上的洞、小狗吐舌头分别是什么原因,这是原因唯一的简单的猜想活动。第二个活动,观察两张图片,猜想是谁破坏了蜘蛛网,雪地上的动物脚印是怎么回事,这是对可能发生的多种原因进行猜想。第三个活动,玩碰碰球,先猜一猜会是什么结果,再动手做。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经过科学验证。第四个活动,通过阅读,知道科学家在科学探究中也会进行猜想。如针对恐龙灭绝的事实,科学家作出各种猜想,并且在不断的进行研究。【学情分析】28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初体验。【教学目标】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猜想。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猜想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猜想。[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材料、五球碰碰球(牛顿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郊外情景)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郊外旅行,你们期待吗?我们一起出发吧!2.(蒲公英图片)瞧,你看到了什么?(蒲公英)在它的周围是什么?(它的种子)为什么种子会飘起来?(因为有风,是风吹的)3.(有虫眼的菜叶图片)让我们继续前进,那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我们走近看一看,这菜叶好像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菜叶有些不同,你发现了吗?(有小洞)为什么好好的菜叶上会有这么多小洞呢?(被虫子咬的)4.(吐舌头的小狗图片)咦,远处还有两只小狗,我们去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呢?(吐舌头)真可爱,你知道小狗为什么要吐舌头吗?(天热,吐舌头散热)5.小结:刚才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我们的猜想,猜想就是根据看到的现象来想这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人做着类似的工作,他们就是侦探,他们的工作就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寻找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刚才认真猜想的样子就像一个个聪明的小侦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做个小侦探,我们看看谁是一名优秀的小侦探呢?[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面对多种信息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逐个呈现场景图,并且引导他们观察、思考、猜想,这样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3个简单情景引入像侦探一样进行猜想,让学生理解自己怎样做个小侦探。(二)观察情景,大胆猜想1.过渡:刚才有只小蜘蛛告诉老师它需要个小侦探,你们谁能帮帮它呢?那我们去看看小蜘蛛怎么了?2.(破了的蜘蛛网图片)蜘蛛网怎么了呢?这就奇怪了,是谁破坏了蜘蛛网呢?原来小蜘蛛的网被破坏了,小侦探们,你们谁可以帮小蜘蛛找到破坏网的“凶手”呢?3.学生猜想。(大雨点砸的、大风吹的、大飞虫冲了过去、人破坏的、其他小蜘蛛…)只要猜想合理都是可以的。4.刚才同学们的猜想都有可能,但究竟是谁破坏了小蜘蛛的网,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的线索,看来要做一名优秀的侦探真不容易,我们一起努力吧!5.(雪地里的小脚印图片)下雪啦,雪地里留下了一堆小脚印,我们去看看雪地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小侦探们要仔细的观察,可以小声交流。(1)你看到了几种脚印?(两种)你怎么知道是两种脚印?(形状不同、大小不同)(2)这些脚印,先从哪儿出现?又从哪里消失?(3)这些脚印之间的距离有变化吗?6.小侦探们观察得都很仔细,得出了这么多线索,有的小侦探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想。那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信息,猜想一下雪地里有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说一说你这样猜想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有趣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做一名小侦探的乐趣。两个活动逐层深入,蜘蛛网活动让学生学会大胆猜想,而雪地脚印比蜘蛛网信息量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弄清事实关系的基础上猜想多种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28 1.小侦探们表现真棒,为了奖励你们了,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碰碰球(也叫牛顿摆)。虽然叫做牛顿摆,但不是牛顿发明的哦!牛顿摆是由法国物理学家伊丹·马略特最早于1676年提出的。2.(出示碰碰球)老师来介绍一下,这是五个一样重的球,你猜这个碰碰球该怎么玩呢?(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3.学生猜想、汇报。4.小侦探们,我们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小侦探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来试试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是松手,不是用力扔球)5.小侦探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学生小组实验,汇报自己的发现。)6.刚才猜想正确的小侦探们真厉害,没有猜正确的小侦探们还有机会。如果我们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试试。(学生实验)7.有了刚才实践的经验,小侦探们更厉害了,这么多小侦探都猜对了!那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试试。8.小结: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游戏活动分为三步进行,层层递进,第一步验证的结果为第二步猜想做准备,学生也更感兴趣。(四)拓展延伸,总结1.(出示恐龙图片)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真的恐龙呢?曾经称霸一时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呢?你是怎么想的?2.观看视频《恐龙专题之巨龙时代》。3.视频中告诉我们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曾经提出了很多种猜想,但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现在还没有结论。其实科学家和我们是一样的,当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在不停的猜想和验证猜想。4.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像科学家一样大胆的猜想,这样你就是一名小侦探了![设计意图]恐龙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动物,学生也很好奇恐龙灭绝的原因。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其实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也会进行猜想。最后,通过小结告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要大胆地猜想,这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动,课后依然要做一个爱思考的小侦探!【教学后记】8.暗箱里的秘密【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内部进行猜想,并引出暗箱的概念。遵循“学会猜想——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这条主线展开。第一个活动,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这是从感知现象入手,知道打不开的山洞就是一个暗箱。像人生病、地球内部等等,先要认识暗箱。第二个活动,判断暗盒里的障碍物在什么位置,这是来具体认识一个暗箱,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收集里面的信息。第三个活动,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解暗箱的事例,人们就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了解暗箱里的秘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什么是暗箱的认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学情分析】28 儿童自出生起就充满了好奇心,这节课让学生从观察显而易见的现象到关注事物的内部,来猜想暗箱里的秘密,学生对这节课会非常感兴趣。在解暗箱的过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一年级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与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他们不能瞎猜,多做几次实验,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是在产生争议的时候,学生总想试图打开暗盒,教师要提示暗盒是不能打开的。【教学目标】通过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认识什么是暗箱。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猜想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教学重难点】[重点]猜暗盒里障碍物的位置。[难点]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状况。【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材料、暗盒【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认识暗箱1.引入:老师有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在森林里,住着两只可爱的小兔子,它们正在草地上高兴地玩耍。突然,狼来了……小兔子该怎么办呢?(逃跑)2.(播放动画视频)我们来看看小兔子有没有逃跑成功呢?小兔子逃跑到哪里去了?3.太惊险啦,聪明的小兔子逃跑成功了!两只小兔子的逃跑路线一样吗?小兔子在山洞里是怎么跑的呢?把你猜想的逃跑路线画在图片上。(学生手册上完成)4.展示、交流。(挑选记录单在黑板上展示)5.对比: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猜想到兔子有这么多种逃跑的路线。虽然你们的想法都很合理,可是,到底是哪种逃跑路线呢?我们不能把小山打开来看看,谁也不知道小山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6.揭示概念: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像这个小山的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暗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解开暗箱里的秘密。[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用“狼追兔子”的动画片引入很具有吸引力,通过让学生猜想兔子在洞穴中的逃跑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暗箱。让学生画出兔子在洞穴里的逃跑路线,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养成多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二)自主探究,解密暗盒1.呈现暗盒,提出问题老师家里有这样一些小黑盒子,打不开,我也看不到里面有什么,这是不是一个暗箱呢?老师很好奇这盒子里面都有些什么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开这个暗盒的秘密吗?2.同桌交流,感受暗盒(两个人一个暗盒比较合适,既不会等太久,又可以相互交流意见)(1)同桌两人仔细观察、感受暗盒,猜一猜暗盒里可能有什么呢?(2)记录你们的猜想。3.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有的同学会摇动太快,没有感受到障碍物,教师可以引导)(1)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发现里面有个小球,谁能说一说你猜想的理由呢?会不会是小方块呢?(2)老师刚才也试了好多次,我发现里面除了小球好像还有其它东西,你们感受到了吗?(障碍物)4.实践探究,解密暗盒(引导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更容易成功解密暗盒)(1)你们太棒了!解密暗盒已经成功一半啦!我们要是知道障碍物在哪个位置就大功告成了。你觉得障碍物在什么位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2)再摇一摇,仔细听一听,在学生手册上画出障碍物的位置。28 5.汇报交流,分享成果同学们通过大胆的猜想、仔细的实验,老师看到大多数小朋友都推测出了障碍物的位置。谢谢你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设计意图]这个解暗盒环节是一个在老师不断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解暗盒过程中多猜想、多实践的乐趣。相比教材直接给出了暗盒里有小球和障碍物,我觉得让学生自己猜测出来暗盒里有小球和障碍物,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从暗盒获得更多的信息学生会更有成就感。(三)拓展延伸,解密生活中的暗箱1.借助仪器解密人体暗箱(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图片)他们在干什么呢?(检查身体)那和我们这节课解密暗箱有什么联系呢?(2)人的身体可以随便打开吗?(不能)人体是一个暗箱,医生就是通过听诊器中不同的声音来判断身体中哪个部分出了问题,这就是解暗箱。(3)(CT仪器、B超仪器等图片)这些仪器都是在人们生病时帮人们解密人体暗箱,找到生病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早日康复了。2.用探测器解密暗箱(1)(安检时用的金属探测器图片)大家肯定见过这个,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工作人员在用它干什么呢?(学生猜想)(2)这个手持金属探测器可厉害了,如果有个坏人带着刀(一般都是金属的),这个金属探测器检测到金属的东西就会发出蜂鸣声提示出来。(3)观看动画视频:《神奇的金属探测器》。金属探测器也可以探测到地下看不见的金属物品呢,这样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帮助。(4)(维修人员探测地下管道图片)维修人员用金属探测器就可以找到用眼睛看不见的地下金属管道,你看,多神奇呀![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用仪器检测疾病、过安检用的金属探测仪学生都很常见,这样加强学生对暗箱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暗箱,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解暗箱。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很多解不同暗箱的仪器,这都是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四)总结提升在生活中,你有什么需要解密的暗箱吗?和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帮你一起解密吧![设计意图]生活中存在许多我们无法打开的暗箱,学生或许也遇到过想要解密的暗箱,比如一些打不开的玩具……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暗箱,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和收获。【教学后记】9.树叶变黄了【教材分析】《树叶变黄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即“作出猜想——寻找证据——验证猜想”28 。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这里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四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初步的猜想。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因为猜想不一定正确,所以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有三种方法,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要和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学会有依据地表达想法,以便促进学生思考。【学情分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树叶会变黄这样的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学生的经验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对于是否所有树叶都会变黄、树叶什么季节变黄、从哪个部位开始变黄等问题,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学生善于观察,就能把握准确的认知,有的学生则没有仔细观察过树叶变黄的具体过程。因此,本课给了所有学生一个体验“作出猜想——寻找证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本来就善于观察的同学将观察经验系统化,让平时不善于观察的同学学习如何科学的观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将对树叶变黄的过程有更加细致和深刻的了解。【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能说出家乡的一些落叶树,并知道它们的叶子会变黄。通过猜想和验证,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猜想树叶变黄的过程,并选择一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养成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并对家乡的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材料、绿色银杏叶、正在变黄的银杏叶、完全变黄的银杏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生描述。师:同学们眼中的秋天真美。下面我们来看看视频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生观看并描述:视频中的秋天有很多叶子变黄。(板书:树叶变黄了)师:在你的家乡有哪些树的叶子也会变黄呢?生1:银杏树。生2:柳树。生3:苹果树。生4:枫树。......师:同学们,大家都很善于观察,但是枫树的叶子是变成黄色的吗?生:不是的。枫树的叶子会变红。师:这位同学最善于观察,发现了叶子颜色的不同。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在秋天叶子会变黄的树叶。刚才我们想到了那么多树叶,现在请选择一种树叶来研究吧。生:银杏树。师:好的。通过刚才的观察与讨论,我们知道有的树叶在秋天会变黄,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研究树叶是如何变黄的。各位小小科学家,你们准备好了吗?[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通过描述讲本课时的季节——秋天的景象,一步一步深入到本课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科学就在生活中的体验,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视频展现树叶在秋季变黄的情景,指引学生关注树叶变黄的客观事实,聚焦研究对象,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在课堂上更放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下一步的猜想做好铺垫。(二)仔细观察,做出猜想28 师:请大家说说,你认为银杏叶是从树叶的哪个位置开始变黄的?生:从边缘变黄。生:从中间变黄。生:整体慢慢变黄。生:从下往上变黄。师:(白板出示四幅图)请你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变化过程。生选择,师统计每种选项的人数并公布。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的过程就叫做:作出猜想。(板书:作出猜想)那谁知道我们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生:寻找证据。师:你有当科学家的潜质。接下来我们就要寻找证据,验证猜想。(板书:寻找证据、验证猜想)[设计意图]学生在明确树叶会变黄的基础上,思考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展现的几种可能,选择自己认为对的猜想,学生能体会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猜想的过程并为下一步的验证活动奠定基础。(三)寻找证据,验证猜想师: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你打算如何寻找证据。请大家朗读我们的合作要求:生:四人一组好伙伴轻声讨论小声说分工合作有秩序老师拍手我坐正师:(拍手)讨论结束。我们请几个小组来说说。生1:我们可以去银杏树下观察。生2:我们可以去捡一些银杏叶子观察。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那大家在观察的时候要选择什么样的树叶才能发现你想要的证据呢?生:我们要观察刚开始变黄的树叶。师:你的思路很清晰。那我们可以怎样记录自己的发现呢?生1:我们可以画下来。生2:我们可以把捡来的叶子贴在本子上。师:同学们的方法就像科学家做研究一样。下面让我们四人一组一起去学校的小操场观察银杏树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观察之前我们要先阅读观察要求。(白板出示)生:四人一组好伙伴排队出门不说话认真记录仔细看老师拍手我站队(生观察并记录,师指导)师(回到教室):首先,对观察过程中最安静最遵守纪律的小组进行奖励,每人获得一颗小红星。接下来,请各小组说说你的发现吧。(各小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总结:银杏叶从边缘开始变黄。)师:同学们顺利完成了我们的探究实验,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活动手册,根据我们的发现完成活动手册的第一题。(生完成并展示结果。)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了银杏树叶是从边缘向中间慢慢变黄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步骤:作出猜想——寻找证据——28 验证猜想。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动态的观察银杏叶变黄的整个过程。生观看。[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猜测并给出验证方法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寻找证据,并知道作出猜想后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小结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银杏叶变黄的动态的过程,加深印象并让班级恢复安静的状态,学生能在思考中总结。(四)拓展延伸,总结师:我们知道银杏叶变黄的过程,那么谁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变黄呢?请大家观看视频,看完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播放视频)生观看并回答。(叶绿素减少,树叶变黄。)师: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啦。所有的树叶都像银杏树叶一样从边缘变黄吗?一个问题未必只有一个答案。请同学们下课之后观察你身边的一种树叶,按照作出猜想——寻找证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步骤做出你的答案,可以把你观察到的树叶的颜色画在活动手册第二题的图上。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银杏叶的变黄过程,一些善于思考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这里通过一个小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树叶变黄的原因,并进一步发现“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因此,将“所有树叶都从边缘变黄吗?”这样的问题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下课后思考并进一步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探究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材分析】本单元仍是对“走进科学”的具体展开。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是理解“科学是什么”的不可缺少的维度。科学通过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自然世界,创造出复杂的人工世界。因此,让小学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而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对自然物和人造物做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本单元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28 【教学目标】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教学准备】[教师]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解自然世界里有些什么,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提出话题:“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因素而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或因为人的意愿而在基因层面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原则上来说,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但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理解水平来看,为避免理解混乱,本教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而不作更为精细化的辨别。活动二: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二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三:用自然物搭建一个棚子。[设计意图]28 本活动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除了搭建小棚子,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如用石头摆成一个小脚印的图案,用树叶做一个面具,用柳条编手环、柳叶帽等等。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比一比,改进改进。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因为要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多给点时间让学生操作。提供一些纯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藤条、稻草、石子等。一些简单工具,如小剪刀、棉线、固体胶水等。活动四: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都是用自然物制造出米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讲解某个东西原本是自然界中的物品,怎样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了人造物。比如:岩石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石碑或石雕;木头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木槌;兽皮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皮衣?学生活动手册上的三幅图片是本教学活动的变式补充,可以配合使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可以采用倒推的方式,由现实中的人造物,去推想制成它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来的样子。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教师选择的物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常见的,制作过程也容易理解。不要选择比较抽象,或者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的物品。可利用的资源准备:羊毛采集、毛线纺织和编织毛衣的视频传统的用纺车纺线视频等【教学后记】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的第二课。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四个内容组成:1、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两代人的生活各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2、关注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变化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3、调查。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生活改变最大的、最重要的科技发明,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使学生着眼于了解具体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4、使用工具对大米进行加工。体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带来的效果和不一样的感觉,交流米粉可以做成的各种美食,也让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各个方面的变化。【学情分析】28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和对比,意识到我们是被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包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教学准备】[学生]衣食住行的图片,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教师]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图片、电动粉碎机(演示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展示原始人和现代人生活方面不同的图片。(生观看)同时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了解古代人生活的状况。2、提问: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现代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生:回答。3、师小结:从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古时候)人以打猎为生,穿的兽皮,吃的是野果,住的是草棚,没有交通工具,靠两条腿走….(现代人)穿的是各种面料做成的衣服,吃的是各种健康食品,住的是大楼,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高速列车等等。[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生了解过去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观看图片时进行了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以便让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或者去观看古代文明的视频、图片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同时大量的图片进行鲜明的对比,带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进而引起讨论和思考。二、从古至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1)找朋友:展示衣食住行图片,你能把它们分别分分类,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吗?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评价[设计意图]从大量的图片冲击中进行一个小小的考验,因为这个活动就是要一一对应的。1、穿着的变化(1)展示不同时期的穿着图片;(从古到今人们的衣服发生了哪些变化?)(2)排排序:大家请看这些人穿的衣服,你能不能按照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的衣服排排序,并小组讨论下为什么这样排序。(3)师列举三个阶段穿着方面的变化:穿着方面:原始人身穿兽皮,后来的人穿长袍马褂,现代人穿漂亮的衣裙。(板书)[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便于了解这些变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2、炊具方面的变化(1)展示不同的食物,引导提问:它们都是用什么工具做的?(2)比较:你知道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分别用什么炊具吗?(3)师列举三个阶段灶具方面的变化:28 原始人直接把木头架起来烧,后来的人用煤炭炉,现代人用天然气灶。(板书)4、住房方面的变化(1)出示三个阶段人们的住房图片,你知道它们有哪些不同吗?(2)师列举三个阶段住房方面的变化:原始人住的是草木搭建的窝棚,后来的人住上砖木建造的房子,现代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板书)5、交通方面的变化(1)欣赏《清明上河图》,介绍图片背景,这图上的人处于什么时代?(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交通工具。(3)师评价。(4)出示古代和现代交通工具,介绍交通方面的变化:古代人乘坐人力车或马车等,后来的人乘坐蒸汽火车,现代人乘坐高速列车。(板书)(5)对比:现代的交通工具比古代好在哪里?(6)练一练:见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给古代人生活中要用到的物品打钩。三、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1)展示调查的表格: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2)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按重要度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3)说说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调查表:请在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下面画√,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其他[设计意图]在调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发明这个地方,我们会发现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是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他们享受着的是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他们不知道生活原来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我们这一辈人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让小孩子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了一种接触世界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生活改变最大的、最重要的科技发明,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主要要强调重视前后对比以体现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家里生活的影响。四、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1、出示图片(粉碎机、石磨、擀面杖、研钵)你们认为哪种工具最省力?粉碎机最省力。2、做一做:大家先用研钵(擀面杖),后用石磨3、教师演示电动粉碎机磨米。(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师演示为佳)4、投票:选出哪种工具有优越性?(举手统计)5、组织观看磨豆腐及机械化农业的图片。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6、米粉可以做成好吃的年糕、米糕、米线,你还知道哪些?7、碾成米粉可以制作各种好吃的食物,如江南的汤团、宁波的年糕、云南的米线、湖南的汤粉、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米粉美食。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体现对家乡的关注。[设计意图]用四种工具都可以将大米碾成米粉,这里就有一种深刻含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到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而碾米的目的是导向其用途,这可以做成学生比较熟悉的米粉制品。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去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应该是研钵、擀面杖、石磨、电磨,让学生在分别使用不同工具的碾米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科技含量高的工具具有一定优越性。老师操作现代的工具,因为现代的电动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最后,总的来说说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生活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教学后记】28 12、轮子的故事【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中的第三课(即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关注科技与生活。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区分;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再到阅读“轮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课通过不同方法来推动重物引出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轮子,接着向学生呈现轮子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进而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最后通过一些简单材料用我们的双手给小车安装轮子,并改进自己的小车,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最后,了解轮子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运用,增长学生见识,体会到科技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学情分析】生活中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轮子并不陌生,每天都能见到汽车、生活用品上各式各样的轮子。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轮子的省力作用,但他们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轮子。这课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2、知道轮子应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作用--省力。[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轮子外在特征,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以及轮子的发展历史。[难点]动手制作小车,为小车安装轮子。【教学准备】[学生]新华字典一本(生自备)、圆柱形铅笔6支,小车组装材料一套(含车轮4只、纸盒1个、吸管1根、竹签2根(车轴);另加工辅助工具若干(含剪刀、胶带、粘合剂等)[教师]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前概念1.师:出示图片:小兔搬南瓜,可是南瓜又大又重,搬不动,小朋友你们来猜猜小兔最后用什么办法把大南瓜搬回家的呢?生:把南瓜立起来向前滚。2.师:出示图片,小兔也是这么想的,立起来的南瓜可以像轮子一样滚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轮子的故事》。(板书)[设计意图]因为小兔子和南瓜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学生也听过很多关于兔子的故事,也有一些学生会有与兔子南瓜接触的经历和体验,这些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难忘,因此用兔子搬南瓜引入话题。在谈话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技术发明---轮子。二、探究轮子的作用及发展史1、游戏:(体验轮子的作用)(1)伸出你们的右手手指,慢慢的推动桌子上的新华字典,感受一下,用多大的劲儿,能推动新华字典呢?(2)我们在字典下面摆放三只圆形的铅笔,伸出你的右手,慢慢推动新华字典,感受一下,需要多大的劲儿能推动呢?28 (3)比较:两次推动新华字典的劲儿是一样大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圆形的铅笔可以省力,那么六棱形的铅笔可以吗?演示实验:老师用一个圆形的轮子滚动一下,再用一个六棱形的轮子滚动一下。看来,还是圆形最适合于滚动。[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学生知道了轮子可以搬动大南瓜,就希望能亲身经历体验一下,激发学习欲望。2、体验轮子的发明(1)出示(古人拉运石头的情景),他们下面用的可不是铅笔,他们用的是巨大的木头,这种的我们称它为滚木,下面我们就两人合作,试着用这种方法将字典从课桌的一边运送到另一边。(2)谁来说说完成这个任务时有什么困难呢?古人在用滚木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困难,所以就改进了滚木,将木头切割成片,就成了一个个轮子,有了轮子就发明了车,运送重物就更加方便了,再也不需要那么多滚木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不断的改进轮子,轮子更加的实用,更加的先进。[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轮子的作用---省力,并通过多次体验,让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的印象。3、认识轮子的发展史(1)出示:不同时期与轮子相关的图片。(2)请生说说看不同时期的轮子特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12页,第一部分:按照轮子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方框内填序号。哪个小组来全面展示一下你们所排的顺序?[设计意图]体验后在通过图片,更能深刻领会科技带来的变化。三、工程实践师:轮子为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便捷,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为今天的小车装上轮子呢?1、认识活动材料。【提示:用剪刀和铁丝时不要伤到自己和他人!】2、下面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怎么才能给小车装上轮子,而且让它跑起来呢?3、分组商量、制作、试跑。4、展示。评价。[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第三个活动,也是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的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四、认识生活中的轮子1、小车上有轮子,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上也有轮子呢?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轮子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出示相关图片)这些都是交通工具上的轮子;这些轮子都能够灵活的转向,我们称它为万向轮;这些轮子,我们称它为引导轮;在我的教室里,非常隐蔽的地方还有轮子,就是在我们的窗的下面。师:这些轮子都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给什么东西装上轮子呢?(完成活动手册12页第二部分)拓展思考:如今的轮子,仍然在不断的改进,那么未来的轮子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设计意图]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尽可能多的给它们提供很多相关的图片,并引导认识不同的轮,对今后的学习是一种奠基。同时也是无形中在学生脑海里播下科技的种子,增长学生见识,体会到科技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后记】28 像工程师那样——制作气球小车【教材分析】本册的工程实践专项活动主题从前面的“做小车”活动拓展而来,通过提出“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的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向同伴进行展示分享。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册的活动是螺旋上升的起点,抓住工程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交流,让学生经历工程活动的过程,体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本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介汽车的发展史,说明工程师一直在改进汽车,汽车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汽车也越来越先进了。第二部分,在上一课完成了给小车装轮子以后,学生有了一个完整的小车,在此基础上,要求给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跑起来。像工程师一样,经历“问题——设计——展示”这样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学做小小工程师。【学情分析】在一年级让学生做工程实践活动,只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就可以了:一是明确问题;二是设计制作;三是展示交流。这三个活动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工程活动的基本过程,让学生体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这一课程目标。学生将经历从明确问题到展示交流的全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工程实践活动应该怎么做,掌握一些基础方法。这样提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实践活动是从具体的问题和需求出发,通过设计和制作来满足需求的过程。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打下一个整体的基础。对于一年级学生提出这些要求,他们是能够接受的。【教学目标】能动手动脑,设计出满足一定需求的气球小车,并向同伴展示;初步了解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通过设计小车和阅读汽车发展简史,初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欲望。【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气球小车。[难点]设计并改进气球小车。【教学准备】[教师]介绍汽车发展史的图片和视频。[学生]纸、笔、上节课装上轮子的小车、气球、吸管、胶带、剪刀、打气筒等。【教学过程】(一)汽车的发明1.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是谁?教师出示课件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位汽车工程师本茨。本茨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全世界公认的汽车发明者就是德国人卡尔·本茨。他出生于1844年,是德国一个手工艺者的家庭。本茨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他在1885年研制出第一辆马车是三轮汽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了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这一天一般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现代汽车的诞生日,本茨也被后人誉为“汽车之父”,他的汽车到现在也是全世界最顶级的汽车。)2.汽车的发展一百多年以来,汽车经历了哪些改进和发展?教师出示课件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发展史。(本茨最初的那辆车的性能并不是十分完善,它的行驶速度也不快,装载能力也很低,爬坡性能也不是十分容易,而且在行驶过程中也经常出故障。28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汽车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了电子化、智能化。新兴电子技术取代了汽车原来单纯的机电控制系统,以适应对汽车安全、排放、节能的日益严格要求。最初由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点火、排放、防抱死、驱动力的防滑、灯光故障排查和报警系统等等,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就出现了智能化的发动机控制,自动变速箱,动力转向等等,以及那些所谓的电子稳定程序,主动寻驾、座椅位置、空调、雨刮器、安全带、安全气囊、防碰撞、防盗、巡航、定速,全球卫星定位等等不胜枚举的各种各样的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汽车的智能化正在逐步得到应用,用户可以在开车的过程当中,轻松的、安全的拨打电话、听音乐、收发信息、使用导航。)3.汽车的未来今天,工程师设计出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智能汽车。(我们都知道汽车在逐渐走向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实际上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了,它就是一个机器人。它主要就是靠车内的车载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器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来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的地。智能驾驶汽车实际上也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意图]汽车的改进是本专项学习的主题,汽车改进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安全、快速、舒适。教材首先介绍汽车的发明与发展,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汽车不是从来如此,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意识到工程师设计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另一方面为后续设计和改进气球小车做好铺垫。我们也可以看看一百五十多年来,我们的日用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我们还可以发现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当然我们除了汽车和光盘上提供的一些案例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日常生活的一些变化,比如玩具的变化,洗衣工具的变化等等。(二)了解工程师及工作流程1.像本茨这样人我们可以称他“工程师”。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2.工程师在创造发明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初步认识工程实践活动的三个过程。3.这节课我们就来模仿工程师设计一个作品。(三)做一个气球小车1.明确问题(1)上节课我们完成了给小车安装轮子,已经有了一辆完整的小车,你能让小车动起来吗?(2)现在我们要给小车制作一个动力装置,让它动起来。你有什么方法吗?(3)怎样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教师出示课件,出示气球小车的演示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明确工程任务,让学生观察、描述。(4)怎样让小车尽可能跑得远?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描述。[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利用气球给自己的小车制作一个动力装置,从实际需求入手提出工程任务,在真实情境下提出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加投入。通过分析“怎样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和“怎样让小车尽可能跑得远”这两个问题,认识到工程技术领域的问题多和“怎么办”和“怎样会更好”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设计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指导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展示交流。2.设计制作(1)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材料和工具做一个气球小车。这些材料和工具分别是纸、笔、上节课装上轮子的小车、气球、吸管、胶带、剪刀、打气筒等。它们可以做成小车的哪些部分呢?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选择材料和工具。(2)请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个气球小车。在设计中需要做到:①把自己的好主意画下来。(让学生创造性地想象,图画和剪裁的照片皆可)②试一试,实现你的想法。28 (预设:在具体的活动中,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能干什么呢?用细一些的吸管让气慢慢地往外跑;可以多粘几个气球,这样的话气就可以多一点,小车就可以跑得远一点;把气球正对车子的顶部,这样的话汽车就容易跑,容易控制。)[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选择材料和工具,画设计图。通过让儿童想办法把气球粘到小车顶,想办法让气出得慢一点、时间长一点,以便让小车跑得远一点,达到领会“设计”的基本含义(先想后做,不要一上来就动手)的目的。不要急于求成,作为最后一个单元,可以为儿童的创造性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3.展示交流(1)现在请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中需要:①展示设计图。②展示作品。(2)接下来,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远。获胜者分析获胜原因,其他同学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3)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车。[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己做的小车,经历电子教材中表达和接受他人评议的过程,体会互动交流,听取他人意见的好处。通过比赛,让学生分析跑得较远的小车获胜的可能原因,继续改进自己的小车。(四)总结全课1.我们学着像工程师那样工作,经历了哪三个过程?2.这次设计、制作气球小车,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巩固所学知识,回顾与梳理整节课的工程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的认识。【教学后记】2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11 09:00:44 页数:29
价格:¥3 大小:180.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