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一册
>
必修第一册综合复习与测试
>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1、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2)分类: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天体的判断:①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②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③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级别:3、太阳系模式图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①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②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4、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之处。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生命存在条件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液态水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第19页共19页 (2)对地球的影响:①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②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③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①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②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③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④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磁暴”现象;②产生极光现象;③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季节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冬季相反3、太阳辐射分布的空间差异三、地球的演化过程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成煤期成煤期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变迁,后期汇聚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现代海陆格局形成有机质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出现蓝藻低等生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古近、新近、第四前寒武纪宙代纪生命演化海陆变迁矿产第19页共19页 形成动物界植物界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第四纪大冰期新近纪①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②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恐龙,侏罗、白垩纪达到繁②中后期,鸟;小型哺乳动物③末期,白垩纪物种大灭绝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向现在位置漂移成煤期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①早期:鱼类、脊椎动物发展时期②中期:两栖类③晚期:爬行动物开始出现④二叠纪生物灭绝95%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发生多次大变迁,后期汇聚成联合古陆(盘古大陆)成煤期石炭纪泥盆纪早古生代志留纪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地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2、地球的演化历程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波的传播速度随波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S波横波慢固体P波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第19页共19页 (2)两个不连续界面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2900P↑;S↑P↓;S消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5~10千米;大陆地壳厚,30~41千米。大陆最厚:70千米地幔上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固体地核E:外核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F:内核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金属球【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①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②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2)水圈:①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②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①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第19页共19页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百分比作用干洁空气氮气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臭氧0.000001%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可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排放污染物,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②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影响:a.海平面上升。b.影响农业生产。c.影响水循环过程。③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2、对流层特点:①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③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3、平流层特点:①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②以平流运动为主。③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4、高层大气特点:①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温度又持续上升。②空气密度很小。③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第19页共19页 2、大气的两个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吸收:平流层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CO2、H2O吸收红外线。②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交换。)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③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④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②“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③“十雾九晴”(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④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⑤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冻。);⑥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第19页共19页 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1、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外。3、等压面变化规律(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3)同一垂直方向——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5)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6)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原因:冷热不均(根本原因)→上升和下沉→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风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第19页共19页 高空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4、风向的画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过程: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1)有利影响:①修筑水库: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水面面积扩大、地下水位提高,加大蒸发。②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蒸发量。③修梯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蓄水保墒,加大蒸发。④植树造林: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加大蒸发。⑤砂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抑制蒸发,蓄水保墒。(2)不利影响:①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第19页共19页 ②城市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2)不同水体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3)维系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水的温度(1)分布规律①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从海洋表层至1000米深水温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②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③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2)海水温度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②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2、海水的盐度(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副热带海域盐度高副热带海域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赤道海域盐度不高赤道海域温度虽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高纬盐度较低纬度越高,海水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量较低(2)海水盐度与人类:①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②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③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④海水淡化:缓解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缺水状况。3、海水的密度(1)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第19页共19页 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随深度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区:随深度的变化较小。(2)海水密度与人类:有时候,海水层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潜艇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四、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浪:海水的波状起伏(1)类型:①海浪②海啸③风暴潮(2)影响:①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②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可提供能源。③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3)海岸防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2、潮汐: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汐。(1)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2)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和二十二、三为小潮。(3)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都需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3、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1)分类: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离岸风→上升流→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秘鲁渔场。②影响海洋航行:海轮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威胁;寒暖流交汇处和寒流影响海域多海雾,不利于航行。③影响海洋污染:第19页共19页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④影响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3)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③南半球中高纬海域: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西风吹动形成的寒流);南极洲外围与西风漂流相反的南极环流(极地东风吹动形成的寒流)。④北印度洋为特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海水从东向西流,呈逆时针;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从西向东流,呈顺时针。第四章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表现形式(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1)岩石条件: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湿润(3)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循环通畅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定义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流过,对岩石溶蚀和侵蚀而成的;溶蚀和侵蚀面积大的形成洼地;没有被溶蚀和侵蚀的岩石形成峰丛,进一步溶蚀形成峰林→孤峰→残丘洼地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洼地峰丛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部相连峰林成片分布的呈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孤峰单个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单个孤立的石丘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而成第19页共19页 地下河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含有Ca(HCO3)2的水沿溶洞顶部细小裂隙渗出变成CaCO3后不断沉积在洞顶,不断向下延伸形成石钟乳;滴落到洞底的岩溶水,不断沉积,向上伸展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连在一起,形成石柱石笋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石柱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二、河流地貌1、上游与下游河谷形态的差异河段河床特征成因上游河床深而窄,多V形河谷流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下游河床宽而浅,多槽形河谷流水侵蚀作用弱,堆积作用强2、河流堆积地貌组成位置特征冲积扇山前扇状堆积体,堆积物较大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堆积物颗粒细小,适合农耕三角洲河流入海(湖)口三、风沙地貌1、类型地貌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常见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是西北地区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沙漠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风沙堆积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等2、风力侵蚀地貌(1)风力侵蚀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②条件:风力大,地表沙粒多,缺少植被③过程:风带起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④危害:吹蚀土层,降低土地生产力;种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伤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⑤表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城堡等(2)主要风力侵蚀地貌类型成因特点风蚀蘑菇下部遭受风沙侵蚀严重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雅丹地貌风沙沿裂隙磨蚀沟槽与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第19页共19页 四、海岸地貌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3、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海蚀穴:潮汐高潮面的海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海蚀拱桥: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海蚀平台: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4、海积地貌(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2)分类类型特点海岸类型海滩砾滩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岩石海岸沙滩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沙质海岸泥滩由淤泥组成淤泥质海岸沙坝呈长条形堤状沙质海岸五、地貌观察1、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特征高原较高,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边缘陡峻山地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坡度陡峻丘陵较低,500米以下起伏较小,坡度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盆地无固定标准周围高、中间低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3、高度、坡度与地貌(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①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②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第19页共19页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4、综合观察地貌(1)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植被改造环境条件: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多数种类的植物生长稳定的植被(2)环境(光照、热量、水分等)影响植被的种类、形态及分布---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被分布具有规律性①阳光: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②热量、水分: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对其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植物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如: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芦苇→水湿环境。二、森林1、森林的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森林种类的划分依据: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3、森林的类型: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水丰沛生长旺盛,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第19页共19页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温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暖生长时间达4~6个月,四季分明,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片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红树林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支柱根和板状根;呼吸根;“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三、草原与荒漠草原类型分布环境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南北纬10°~20°之间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灌木荒漠气候干旱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四、观察土壤1、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2、观察土壤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按土壤质地颗粒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类型形成或组成特征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空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粘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剖面层方向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上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第19页共19页 耕作土壤耕作层上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2)生物(3)气候(4)地貌(5)时间(6)人类活动五、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土壤的养护(1)土壤的改良: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如:改良盐碱地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农业生物措施。(2)土壤的养护:①目的: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②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第六章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1)形成原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2)分布: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3)危害:①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②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③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2、干旱灾害(1)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2)分布: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我国:分布广泛。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3)危害:①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②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③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第19页共19页 ④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台风灾害(1)时空分布:①时间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②空间分布: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2)危害:主要来自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①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4、寒潮灾害(1)形成原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2)时空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3)危害:①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③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影响我国的寒潮①发源地: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②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影响小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会受到寒潮的影响。二、地质灾害1、地震灾害(1)形成原因: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集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2)主要分布地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①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②我国: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3)危害①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③地震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形成原因: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第19页共19页 ②形成的主要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③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淹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2)泥石流:①形成原因: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形成的主要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③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三、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旱灾火灾沙尘暴淡水短缺饥荒病虫害地震滑坡海啸泥石流崩塌水灾火灾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旱灾淡水短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震泥石流堰塞湖洪水3、灾害之间关联性的判断方法:(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2)看看能否形成灾害链条。台风风暴潮海水污染暴雨洪水泥石流内涝如:四、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2、防灾减灾的手段: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五、自救与互救1、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掌握必要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第19页共19页 2、自救与互救的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1)灾前准备:①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②地震多发区,灾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2)灾中救助:①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②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3)灾后自我保护:①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②地震发生后: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六、地理信息技术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受限制少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功能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信息导航、定位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等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和监测等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业监控、区域研究等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政分析等领域第19页共19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章地球上的水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1-09-16 14:44:3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1.12 M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