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课时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9
2/89
3/89
4/89
剩余8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章地貌\n第一节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下图为不同演变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能正确表示该地貌景观演变过程的是( )A.甲—丙—乙—丁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D.丁—乙—丙—甲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答案1.D 图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形成的,随着溶蚀的不断深入,地表受溶蚀的程度不断加深。据图可知,丁—乙—丙—甲过程中地表受溶蚀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正确。\n下图为不同演变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2.图中没有体现的地貌景观是( )A.溶洞B.溶沟C.峰丛D.峰林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答案2.A 图中甲表示残丘,乙表示峰丛,丙表示峰林,丁表示溶沟,均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图中没有体现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A项正确。\n下图为不同演变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3.该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广泛发育,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①石灰岩广布②昼夜温差大③降水丰富④风力强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答案3.B 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形成的,丰富的降水和可溶性岩石广布是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优势条件,①③正确。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关系不大,②④错误。选择B项。\n[2022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考试]下图是一些旅游者经常见到的一种地貌景观。在洞穴中,千姿百态的地貌映入眼帘。读图回答4—6题。4.图中甲、乙地貌分别表示( )A.石帘、石柱B.石笋、石钟乳C.石柱、石帘D.石钟乳、石笋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答案4.D 图中所示洞穴中,甲是从洞顶向下发育的,乙是从底部向上发育的,四个选项中,石钟乳、石帘从洞顶向下发育。石笋从底部向上发育,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的,D项正确。\n[2022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考试]下图是一些旅游者经常见到的一种地貌景观。在洞穴中,千姿百态的地貌映入眼帘。读图回答4—6题。5.该地貌属于( )A.冰川侵蚀地貌B.地表喀斯特地貌C.地下喀斯特地貌D.风沙侵蚀地貌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答案5.C 该洞穴中有石笋、石钟乳等,判断该地貌为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C项正确。\n[2022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考试]下图是一些旅游者经常见到的一种地貌景观。在洞穴中,千姿百态的地貌映入眼帘。读图回答4—6题。6.该洞穴所反映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A.风化和堆积作用B.溶蚀和淀积作用C.搬运和堆积作用D.风化和侵蚀作用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答案6.B 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中的石钟乳是碳酸钙长期淀积而形成的。B项正确。\n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在乙处,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形成牛轭湖景观。据此回答7—8题。7.图中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由先到后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③④①知识点2河流地貌答案7.B 据材料可知,乙处地貌为牛轭湖,牛轭湖是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的地貌景观,因此乙处地貌形成前应该先形成河曲,然后河曲弯曲程度不断加强,最后被河水冲断,故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由先到后依次是②④①③,B项正确。\n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在乙处,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形成牛轭湖景观。据此回答7—8题。8.图中四处地貌中,最不适合进行农耕的是( )A.甲B.乙C.丙D.丁知识点2河流地貌答案8.A 甲处地貌为河流上游的“V”形河谷,地势陡峭,土层较薄,不适宜进行农耕,A项正确。乙处地貌为冲积平原,丙处地貌为冲积扇,丁处地貌为三角洲,三处地貌地势均较平坦,土层较厚,适宜进行农耕,B、C、D项错误。\n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景观图,回答9—10题。9.下列关于该峡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道为河曲B.河谷水流湍急C.河谷为“V”形河谷D.河谷岸壁陡峭知识点2河流地貌答案9.A 河流流经山区,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多形成“V”形河谷。“V”形河谷深度大,谷底狭窄,岸壁陡峭,水流湍急。河曲多呈“S”形弯曲,多分布在地势平缓地区,故选A项。\n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景观图,回答9—10题。10.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溯源侵蚀作用B.流水侧蚀作用C.流水下切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知识点2河流地貌答案10.C 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源头,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大峡谷并非处于河流源头处。该河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河谷。故选C项。\n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下图为岩塔沙漠景观图。据此回答11—12题。11.形成岩塔和沙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沙侵蚀、风沙堆积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C.风沙侵蚀、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风沙堆积知识点3风沙地貌答案11.A 由材料可知,岩塔沙漠气候干旱,流水作用较弱,故B、C、D项错误;图中地貌为风沙地貌,既有风沙侵蚀而成的岩塔,又有风沙堆积形成的沙漠,A项正确。\n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下图为岩塔沙漠景观图。据此回答11—12题。12.该地形成岩塔和沙漠的条件有(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旱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知识点3风沙地貌答案12.C 由上题可知,该地的地貌为风沙地貌,其形成受风力、水分、地面物质组成、植被、人类活动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风力越大,水分越少,昼夜温差越大,地面物质越破碎,植被越少,风沙地貌越发育,故②③⑤正确,C项正确。\n下图所示照片为某人面向北方拍摄到的新月形沙丘照片。据此回答13—14题。13.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知识点3风沙地貌答案13.B 图示照片为新月形沙丘,盛行风从坡度较缓的一侧吹向坡度较陡的一侧,月心一侧为背风坡,拍摄者面向北方拍摄,说明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南风,B项正确。\n下图所示照片为某人面向北方拍摄到的新月形沙丘照片。据此回答13—14题。14.该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知识点3风沙地貌答案14.B 新月形沙丘地貌是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在沙漠地区,可能分布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B项正确。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位于湿润地区,几乎没有沙漠分布,A、C、D项错误。\n“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位于地中海)最为著名的景点。“蓝窗”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下图)。“蓝窗”已于2017年3月坍塌。读图回答15—16题。15.“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海浪沉积B.风力侵蚀C.海浪侵蚀D.流水侵蚀知识点4海岸地貌答案15.C 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曾是地中海中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的尽头的景点,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浪侵蚀起主导作用,C项正确。“蓝窗”是一个突出的岩石景观,因此海浪沉积不可能起主导作用,A项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侵蚀相比,风力侵蚀不是主导作用,B项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岸,流水侵蚀对该景观的形成作用小,D项错误。\n“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位于地中海)最为著名的景点。“蓝窗”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下图)。“蓝窗”已于2017年3月坍塌。读图回答15—16题。16.下列地貌的成因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知识点4海岸地貌答案16.B 根据上一题的判断可知,“蓝窗”景观主要是海浪侵蚀的结果。沙滩是海浪沉积形成的,不是海浪侵蚀的结果,A项错误。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蓝窗”景观成因相同,B项正确。风蚀柱是风沙侵蚀形成的,C项错误。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答案1.C 据图可知,由于地下河对岩石的长期溶蚀,形成穹隆状地下大厅;地下大厅顶部坍塌后就形成了出露的天坑。因此形成天坑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C项正确。[2022河北石家庄高一(上)联考]天坑是一种岩壁陡峭而圈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负地形,形成时底部常与地下河相连接。下图为天坑景观及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形成天坑的主要作用是( )A.冰川侵蚀B.风沙侵蚀C.流水溶蚀D.海浪侵蚀\n答案2.D 天坑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岩石以可溶性岩石为主,支撑性差,B项错误。天坑所在地区地表崎岖不平,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的下渗条件好,C项错误。由图可知,天坑由地下河经地下大厅发育形成,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D项正确。[2022河北石家庄高一(上)联考]天坑是一种岩壁陡峭而圈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负地形,形成时底部常与地下河相连接。下图为天坑景观及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2.下列关于天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B.形成地区岩石支撑性好C.形成地区地形平坦,地表水下渗弱D.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n答案3.C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阴山南麓沟谷众多,河流在山谷出口处流速减缓,带来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大量洪积扇,C项正确。河流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落差大对形成连片的洪积扇影响不大,A、B、D项错误。洪积扇是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回答3—4题。3.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阴山南麓( )A.河流季节变化大B.植被覆盖率低C.沟谷众多D.地势落差较大\n答案4.B 据图可知,新的洪积扇覆盖在旧的洪积扇之上,但面积缩小,沉积粒径变小,说明河流水量减少,挟带泥沙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减少,故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持续变干,B项正确。洪积扇是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回答3—4题。4.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 )A.持续变湿B.持续变干C.冷暖交替D.干湿交替\n答案5.D 蕈状岩、烛台石为海浪侵蚀和风力侵蚀地貌,溶蚀盘为流水溶蚀地貌。该地区纬度低、海拔低,无冰川分布,故不受冰川侵蚀,D项正确。[2022湖南名校联盟高一(上)期末考试]野柳地质公园位于我国台湾,野柳是一个长约1700m的海岬(三面环海的陆地)。海岸上分布着蕈状岩、烛台石、溶蚀盘等奇形怪状的岩石。蕈状岩外观似蘑菇,细细的颈部顶托着一个“大脑袋”,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是“女王头”。下图为蕈状岩岩群及“女王头”景观图。据此回答5—6题。5.野柳地质公园的成因不包括( )A.海浪侵蚀B.流水溶蚀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n答案6.D “女王头”头部体积较大,不会很快受侵蚀消失,A、C项错误。“女王头”颈部细长,岩石受侵蚀作用易发生断裂,B项错误、D项正确。[2022湖南名校联盟高一(上)期末考试]野柳地质公园位于我国台湾,野柳是一个长约1700m的海岬(三面环海的陆地)。海岸上分布着蕈状岩、烛台石、溶蚀盘等奇形怪状的岩石。蕈状岩外观似蘑菇,细细的颈部顶托着一个“大脑袋”,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是“女王头”。下图为蕈状岩岩群及“女王头”景观图。据此回答5—6题。6.“女王头”未来可能( )A.头部很快被雨水侵蚀消失B.颈部因吸收水分变粗C.头部很快被海风侵蚀消失D.颈部受侵蚀断裂\n答案7.D 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可知,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a、b、c、d四座海蚀柱中,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先后为d、c、b、a,D项正确。[2022福建龙岩高一(上)期末考试]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海湾之一,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某处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7.图中a、b、c、d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A.aB.bC.cD.d\n答案8.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e海蚀柱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作用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岩上部的海蚀柱坍塌,A项正确。[2022福建龙岩高一(上)期末考试]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海湾之一,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某处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8.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 )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岩上部石柱坍塌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n答案9.B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芬迪湾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岩石不断分解破碎,并在海岸带沉积,因此砾石分布较多,沉积物颗粒较粗,A、D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芬迪湾潮差变化大小,C项错误。[2022福建龙岩高一(上)期末考试]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海湾之一,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某处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9.推测芬迪湾海岸带( )A.沉积物颗粒较细B.砾石分布较多C.潮差变化较小D.淤泥层较厚\n10.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区进行研学旅行,观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为新学期开展交流活动做准备。下面四幅图为其中四位同学拍摄到的地貌景观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研学旅行回来说道:“我冒着高达40℃的高温拍摄了这张图片。”你认为甲同学拍摄的是图,该图所示地貌的名称是。(2)乙同学的研学旅行是在海南省三亚市进行的,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图片最有可能是图,说明你的判断理由。(3)丙同学拍摄的图③所示地貌景观的特点是,与该地貌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和。(4)丁同学将对四幅景观图片进行地貌分类,说出他可以分类的方法及其依据。\n答案10.【解析】第(1)问,材料信息显示,该中学研学旅行安排在暑假,由题干信息可判断甲同学研学旅行的地区极有可能是图①所示的沙漠地区,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炎热。图①所示地貌为沙丘。第(2)问,乙同学的研学旅行是在海南省三亚市进行的,三亚市为海滨城市,海浪作用显著,岩石呈浑圆状,多海蚀柱等海岸地貌。由此判断,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图②。第(3)问,图③所示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与该地貌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黄土土质疏松)、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或植被破坏严重)、水文(地表径流多、流速快)等。第(4)问,地貌分类可以从外力作用的主体和外力作用的类型等方面进行分类。按外力作用的主体分类,图①为风沙地貌,图②为海岸地貌,图③和图④为河流地貌;按外力作用的类型分类,图①和图④为堆积地貌,图②和图③为侵蚀地貌。【答案】(1)① 沙丘(2)② 三亚地处沿海,海浪作用显著,岩石呈浑圆状(3)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任答3点)(4)按外力作用的主体分类: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或者按外力作用的类型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n11.[2022山东潍坊高一(上)期末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图1),该地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节多大风。图2示意丹娘沙丘景观。图1图2(1)简析图中江心洲的形成原因。(2)简述江心洲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用“→”在下图中绘制丹娘沙丘所在河段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判断依据。\n答案11.【解析】第(1)问,江心洲是河流沉积地貌,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河流含沙量、流速等方面进行分析。雅鲁藏布江雨季降水较多,坡面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当河水由狭窄河道流经宽阔河道时,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沉积物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第(2)问,江心洲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主要从风力、水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冬春季大风天气多,起沙的动力条件充足;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少,江心洲出露面积大,沙源丰富;该季节江心洲植被少,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易起沙。第(3)问,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丹娘沙丘的沙源应为江心洲,因此可以根据沙丘与江心洲的位置关系判断风向,即江心洲应位于沙丘的上风向。【答案】(1)雨季降水较多,坡面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河道由窄变宽,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沉积物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2)冬春季大风天数多,动力充足;河流水位低,江心洲裸露面积广,沙源丰富;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易起沙。(3)绘图如下。丹娘沙丘的沙源主要是沙丘东南侧的江心洲,沙粒在江心洲下风向(或山地东南侧山麓地带)沉积形成沙丘。\n第二节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读下图,回答1—2题。1.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A.平原B.山地C.盆地D.丘陵知识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答案1.B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峻,群山连绵,为山地地貌特征,故选B项。\n读下图,回答1—2题。2.下列关于图中观察到的次一级地貌,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山坡B.②——河谷C.③——山峰D.④——山脊知识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答案2.B 图中①位于山地海拔较高处,为山脊;②位于山间海拔较低处,且较为狭窄,为河谷;③位于山脊到河谷之间,且坡度较大,为山坡;④位于山地海拔最高处,为山峰。故选B项。\n为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我国福建省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某同学获取了乙地的海拔,下图为乙地海拔和考察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3—5题。3.从宏观上观察图示地区地貌宜选择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答案3.A 宏观上观察地貌宜选择视野较开阔、能观察到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地方。图中甲地位于山顶附近,视野开阔,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缓,A项正确。乙地、丁地海拔较低,丙地位于山谷,三地视野均受阻挡,B、C、D项错误。\n为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我国福建省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某同学获取了乙地的海拔,下图为乙地海拔和考察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3—5题。4.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330mB.355mC.405mD.512m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答案4.B 据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m,则甲地海拔在500—550m之间。乙地海拔为162m,则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338—388m,B项正确。\n为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我国福建省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某同学获取了乙地的海拔,下图为乙地海拔和考察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3—5题。5.返校后同学们写了观察报告,下列报告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②乙地附近坡度较丙地附近大③河流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④戊地附近存在瀑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答案5.B 该地区海拔多在200m以上、500m以下,地形以丘陵为主,①错误;丙地等高线比乙地密集,坡度更大,②错误;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干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③正确;戊地有陡崖,又有河流经过,会形成瀑布,④正确。B项正确。\n八达岭一带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穿行该地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据此回答6—7题。6.图中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A.沿等高线B.沿山脊线C.沿山谷线D.连接聚落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答案6.B 读图,图中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部位,根据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可知,长城走向沿山脊线分布,选择B项。\n八达岭一带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穿行该地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据此回答6—7题。7.设计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目的是(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B.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缩短运输距离C.既可连接居民点又方便停靠车站D.绕过山岭,降低线路坡度知识点2地貌观察的内容答案7.D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形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修建,虽然线路较长,但绕过山岭,降低了线路坡度,故D项正确、B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段铁路跨越河流较少,所以修建“人”字形铁路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开河流,A项错误。该地地势陡峭,居民点分布较少,C项错误。\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答案1.C 读图可知,考察线路开始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A项不符合题意;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考察路线上,B项不符合题意;考察路线上没有出现盆地地貌,所以重点考察的地貌不包括盆地,C项符合题意;图中丙地附近为鞍部,位于考察路线上,D项不符合题意。[2022山东聊城高一(上)联考]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回答1—2题。1.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地貌不包括( )A.河谷B.陡崖C.盆地D.鞍部\n答案2.C 读图可知,甲村和丙地中间有山脊阻挡,在丙地不能看到甲村,A、B项错误;乙村和丙地分别位于河谷的两侧,中间没有山地阻挡,在丙地能看到乙村,C项正确,D项错误。[2022山东聊城高一(上)联考]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回答1—2题。2.考察途中,在丙地(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D.两村都无法看到\n[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试]近年来,户外攀岩运动蓬勃发展。下图为华北地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研学活动后,绘制的周边一处攀岩基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5题。3.图中M处为攀岩基地,运动员从崖底到陡崖最高处,攀登的相对高度不可能为( )A.150mB.210mC.100mD.180m答案3.B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m,M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相交,因此陡崖的相对高度H为:(3—1)×50m≤H<(3+1)×50m,即100m≤H<200m。选择B项。\n[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试]近年来,户外攀岩运动蓬勃发展。下图为华北地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研学活动后,绘制的周边一处攀岩基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5题。4.下列选项中,符合①②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剖面图是( )答案4.C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之间的最低处位于河谷,海拔为100—150m,B项错误;①地海拔在350—400m,②地海拔在300—350m,A项错误;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从①地到河谷,坡度先陡后缓,海拔不断降低,C项正确,D项错误。\n[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试]近年来,户外攀岩运动蓬勃发展。下图为华北地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研学活动后,绘制的周边一处攀岩基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5题。5.若图中②③两地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50m,则②③两地之间的坡度角可能为(45°的正切值取1,60°的正切值取1.73)( )A.10°B.30°C.50°D.80°答案5,C 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②地海拔为300—350m,③地海拔为100—150m,②③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150—250m,即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0—250m。根据坡度角的计算公式及题干给出的正切值可以得出,②③两地之间的坡度角大于45°,小于60°,C项正确。\n下图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时拍摄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6—7题。6.在考察报告中,该兴趣小组成员对图示地貌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①垄岗和沟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垄岗形状奇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6.D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示地貌为雅丹地貌。结合图示可知,雅丹地貌垄岗和沟槽相间排列,地面支离破碎,垄岗形状奇特,①③④正确。雅丹地貌是风沙侵蚀作用形成的,因此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误。D项正确。\n下图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时拍摄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6—7题。7.该兴趣小组考察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A.山东B.云南C.甘肃D.广东答案7.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地貌为雅丹地貌,由风沙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甘肃符合题意,C项正确。\n专项拓展训练专项\n专项1地貌特征辨识及地貌成因分析土林是黏土、砂、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形成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示意我国山西大同某地的土林。据此回答1—3题。1.图示土林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顶平坡陡,支离破碎B.奇峰林立,洞穴发育C.崇山峻岭,连绵不断D.坦荡开阔,沃野千里答案1A 本题主要考查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观察图中的地貌,可发现该地貌呈现顶平坡陡、支离破碎的特点。思维拓展描述地貌景观特征可从地貌的类型(如山地、丘陵)、地貌的规模(如高低起伏、面积大小)、地貌景观的色彩特征(如表面颜色)、次级地貌的组合(如不同微观地貌的组合)等方面进行。\n专项1地貌特征辨识及地貌成因分析土林是黏土、砂、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形成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示意我国山西大同某地的土林。据此回答1—3题。2.有利于该地貌形成发育的条件是( )A.经常发生地震B.植被覆盖率高C.降水强度较小D.垂直方向裂隙多答案2.D 经常发生地震,土林容易倒塌,不利于土林地貌的发育;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强度较小,地表水向下侵蚀弱,不利于土林地貌的形成;垂直方向裂隙多,地表水向下侵蚀强,有利于土林地貌的形成。\n专项1地貌特征辨识及地貌成因分析土林是黏土、砂、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形成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示意我国山西大同某地的土林。据此回答1—3题。3.与石林相比,土林( )A.地表抗蚀力较弱B.形态更稳定C.存留时间更长D.分布更广泛答案3.A 与石林相比,土林的组成物质硬度较小,地表抗蚀力较弱,形态不稳定,存留时间短,A项正确,B、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石林和土林分布范围的大小,D项错误。\n专项1地貌特征辨识及地貌成因分析山东青岛距海岸百米的“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回答4—5题。4.下列关于图中海蚀地貌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蚀平台靠近海洋一侧形成时间晚B.海蚀平台向海蚀崖一侧倾斜C.海蚀柱的形成反映了岩石坚硬程度不同D.海蚀平台发育有适合夏季日光浴的沙滩答案4.C 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出现的一个平台状地貌,所以海蚀平台靠近海洋一侧形成时间早,A项错误;海蚀平台向海洋一侧受海浪侵蚀作用强,因此海蚀平台向海洋一侧微微倾斜,B项错误;图中显示,原有剥蚀台地上的岩石在长期的海蚀作用下,抗海蚀作用差的岩石被侵蚀,形成海蚀平台,而致密坚硬的岩石保存下来,形成海蚀柱,因此海蚀柱的形成反映了岩石坚硬程度不同,C项正确;“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该地附近为基岩,不存在适合夏季日光浴的沙滩,D项错误。\n专项1地貌特征辨识及地貌成因分析山东青岛距海岸百米的“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回答4—5题。5.推测图示地区海蚀地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B.海蚀柱高程逐渐增大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答案5.C 受海浪不断侵蚀,海蚀平台可能会逐渐消失,C项正确;海蚀崖不断后退,逐渐向北推移,与海蚀柱的距离增大,A、D项错误;受海浪等外力侵蚀,海蚀柱的高程逐渐变小,B项错误。\n专项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下图为我国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黄土高原某地实地考察后绘制的等高线和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图。据此回答6—7题。6.甲、乙、丙、丁四地中,黄土厚度由厚到薄的排列是( )A.甲、乙、丁、丙B.甲、乙、丙、丁C.乙、丙、甲、丁D.乙、甲、丁、丙答案6.A 由题意可知,地表高度(实线)减黄土底面高度(虚线)即可得出黄土厚度。甲地黄土层厚度为150—160米,乙地黄土层厚度为150米,丙地黄土层厚度为80米,丁地黄土层厚度为120米,故选A项。\n专项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下图为我国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黄土高原某地实地考察后绘制的等高线和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图。据此回答6—7题。7.一年后重新测量发现甲地海拔升高,最可能是由于( )A.测量技术发生改变B.乙地实施生态退耕工程C.丙、丁两地植被破坏加重D.黄土高原地壳抬升答案7.C 甲地海拔升高,原因可能是上游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坡底堆积作用加强;测量技术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小;乙地实施生态退耕工程会减轻水土流失,使甲地海拔升高的高度变小,因此,甲地海拔升高并不是由乙地实施生态退耕工程而造成的;一年时间,地壳抬升的高度可忽略不计。\n易错疑难集训集训\n教材易混易错集训\n易错点误认为沙丘都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抛物线形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沙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据此回答1—2题。1.图示地区吹( )A.东风B.西风C.南风D.北风答案1.B 根据材料可知,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图中丁一侧凹进,丙一侧凸出,因此丁一侧为迎风坡,丙一侧为背风坡。结合指向标判断,该地区吹西风,B项正确。\n易错点误认为沙丘都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抛物线形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沙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据此回答1—2题。2.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答案2.C 由上题分析可知,丁一侧为迎风坡,丙一侧为背风坡,沙丘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丁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丙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甲位于沙脊线以西,位于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位于沙脊线以东,位于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n答案错因分析本题组易错的原因是习惯以经验按照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判断风向。一般来说,新月形沙丘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坡度较缓,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坡度较陡;在干旱地区,有的新月形沙丘移动到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两翼离地下水位较近而易被植被固定,中间部分较难被固定而继续前移形成抛物线形沙丘,如下图所示。新月形沙丘抛物线形沙丘易错点误认为沙丘都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n常考疑难问题突破\n黄果树瀑布(如图1)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瀑布有著名的水帘洞。水帘洞共有6个洞窗,5个洞厅,全长134米,它们都是由钙华形成的(如图2)。钙华的沉积与溶解和水中的CO2含量有关,当水中的CO2含量多时,钙华溶解;当水中的CO2含量少时,钙华沉积。另外研究发现,在快速运动的浅层水流处,水温升高,水中的CO2易于逃逸。据此回答1—2题。图1 图21.黄果树瀑布出现钙华沉积,形成水帘洞,该处有利于钙华沉积的条件有( )①水流较浅②流速较慢③水流较深④流速较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疑难点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答案1.D 由材料“当水中的CO2含量少时,钙华沉积”和“在快速运动的浅层水流处,水温升高,水中的CO2易于逃逸”可知,水流较浅、流速较快时,水中的CO2含量较少,利于钙华沉积,①④正确,D项正确。\n黄果树瀑布(如图1)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瀑布有著名的水帘洞。水帘洞共有6个洞窗,5个洞厅,全长134米,它们都是由钙华形成的(如图2)。钙华的沉积与溶解和水中的CO2含量有关,当水中的CO2含量多时,钙华溶解;当水中的CO2含量少时,钙华沉积。另外研究发现,在快速运动的浅层水流处,水温升高,水中的CO2易于逃逸。据此回答1—2题。图1 图22.钙华不断沉积,最可能使瀑布( )A.水流速度不变B.顶部海拔升高C.落差减小D.流量增大疑难点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答案2.B 结合景观图可知,由于钙华不断沉积,瀑布顶部海拔会升高,落差会增大,B项正确、C项错误。钙华不断沉积,瀑布顶部流水受阻,流速会受影响,A项错误。流量受上游来水量和降水量影响,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其变化,D项错误。\n疑难点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答案难点透视本题组的难点是不理解钙华的成因,不会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推断钙华形成后,其对流水产生的影响。富含碳酸氢钙的水因二氧化碳逸出导致碳酸钙沉淀,形成钙华,其形成后会覆盖在地表,使地面抬升,进而影响流水作用。\n随着曲流的发展,一些河流的河床中形成了多条弧形排列略呈扇形分布的滨河床沙坝(泥沙组成的堤坝),这些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构成的地貌称为迂回扇。河湾侧向缓慢非连续均匀移动有利于迂回扇形成。下图为某河流形成的迂回扇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图中河流总体上流向和最晚形成的滨河床沙坝分别是( )A.自北向南 1B.自北向南 5C.自南向北 1D.自南向北 5疑难点2河流地貌的成因答案3.B 根据材料可知,迂回扇上的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故读图可知,该河流总体自北向南流;新的沙坝总是出现在原沙坝更靠近河道的一侧,故5沙坝最晚形成。B项正确。\n随着曲流的发展,一些河流的河床中形成了多条弧形排列略呈扇形分布的滨河床沙坝(泥沙组成的堤坝),这些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构成的地貌称为迂回扇。河湾侧向缓慢非连续均匀移动有利于迂回扇形成。下图为某河流形成的迂回扇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4.下列有利于迂回扇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 )A.河道平直B.含沙量小C.地势落差大D.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疑难点2河流地貌的成因答案4.D 根据材料“河湾侧向缓慢非连续均匀移动有利于迂回扇形成”可知,河流的水量季节变化大有利于迂回扇的形成和发展,D项正确。在河流含沙量小、弯曲度小、落差大的地方都不利于泥沙沉积,不利于形成迂回扇,A、B、C项错误。\n答案难点透视本题组的难点是不会根据文字材料及示意图分析迂回扇的形成原理。迂回扇是河曲发育过程中,河流凸岸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因河曲的弯曲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河曲会不断向河流凹岸一侧移动,因此河流凸岸离河道越远的沙坝形成时间越早,离河道越近的沙坝形成时间越晚。疑难点2河流地貌的成因\n章末培优专练培优\n综合素养创新应用\n自然界中的各种地貌类型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区域认知),同学们在进行本章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运用所学知识在室内、野外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考察、实验,运用图像、视频等方式,识别各种地貌类型,描述其主要特点,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n素养1雅丹地貌的成因——“综合思维”素养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沙地貌,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面两图分别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图甲为平顶方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A.风沙堆积形成B.风沙侵蚀残留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答案1.D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沙地貌,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同时因为平坦地面是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形成的,所以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项正确。\n素养1雅丹地貌的成因——“综合思维”素养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沙地貌,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面两图分别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该类雅丹地貌两侧坡度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分别是(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答案2B 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受侵蚀程度更严重,因此迎风坡更陡,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B项正确。素养探究本题组以两种不同的雅丹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要求同学们分析两种地貌特点的形成原因。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理解雅丹地貌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图中的地貌特点,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其形态不同的原因。\n素养2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热喀斯特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形成,主要包括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3—5题。3.下列区域能够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贵高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D.西欧平原答案3.B 结合材料可知,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冻土广布,热喀斯特地貌发育,B项正确;云贵高原、巴西高原、西欧平原冬夏季节温度较高,没有冻土,不会出现热喀斯特地貌,A、C、D项错误。\n素养2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热喀斯特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形成,主要包括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3—5题。4.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B.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答案4.D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但热喀斯特地貌并非真正的喀斯特地貌,所以热融沉陷区域一般不会出现溶洞,A项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冻土融化导致地面坍塌形成的,不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热融湖面积与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都面积大、水量大,C项错误;湖水温度高于冻土,水的比热容较大,通过热量传递,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加速融化,使冻土层变薄或被切穿,D项正确。\n素养2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热喀斯特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形成,主要包括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3—5题。5.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主要热喀斯特地貌类型和形成时间一般是( )A.热融沉陷地貌——夏季B.热融沉陷地貌——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地貌——夏季D.热融滑塌地貌——秋末冬初答案5.C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热融沉陷地貌应该形成于地势平坦地区,A、B项错误;热融滑塌地貌形成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易融化,容易形成热融滑塌地貌,C项正确、D项错误。素养探究本题组引入新概念“热喀斯特地貌”,让同学们在比较其与喀斯特地貌的差异的同时,要求同学们分析该地貌的分布地区,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本题组的解题关键是要理解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区分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的差异,对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n素养3探究河谷岩石的来源——“地理实践力”素养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到郊外某河谷进行野外实践探究活动。同学们被河谷里大量的石头(如下图)吸引。大家都想弄明白这些石头的来源,于是确定探究主题——河谷的石头从哪里来。他们大胆推断并设计考察方案,弄清了石头的来源,同时印证了流速越快,沉积石头的粒径越大;距源头越近,搬运距离越短,石头棱角越分明等地理规律。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考察报告。(1)活动1:推断河谷中石头的来源。(2)活动2:设计寻找河谷石头来源的考察方案。(3)活动3:推断河谷下游到上游方向河床石头的变化。(提示:从粒径、磨圆度两方面说明。)\n6.【解析】第(1)问,河流中的鹅卵石一般是上游山体中的岩石因崩塌被洪水冲到河道中,再随河水往下游滚动而形成的;河流两岸山坡上的岩石破裂崩塌也会滚落到河谷中;流水冲刷,河底基岩分离出部分岩石,因此河底基岩也是河谷石头的来源。第(2)问,河谷岩石主要来源于河底、河流两岸、河流上游,因此首先要采集河谷岩石标本,分类编号;然后采集河流两岸、河底、河流上游岩石标本,分类编号;最后将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比对,推断河谷岩石来源。第(3)问,结合材料“同时印证了流速越快,沉积石头的粒径越大;距源头越近,搬运距离越短,石头棱角越分明等地理规律”进行分析可知,越往上游,石头平均粒径越大,棱角越明显,磨圆度越差。【答案】(1)两岸山坡岩石破裂崩塌滚落到河谷中;河谷底部基岩受流水侵蚀分离而形成;上游岩石随流水搬运而来。(2)采集河谷处岩石标本,分类编号;往河谷上游方向考察,观察河谷底部和河流两岸岩石的变化,采集不同地点(河流两岸、河底、河流上游)岩石的标本,进行比对。(3)越往上游,平均粒径越大,棱角越明显,磨圆度越差。素养探究本题以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探究某河谷岩石的来源为背景,先让同学们猜想河谷岩石可能的来源,然后引导同学们一步步去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体现了对同学们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答案素养2人类对海水的利用——“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n高考真题同步挑战\n[2021湖南选考地理·15—16,6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图1图2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答案1.D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加上河流径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河岸的风积物经过累积,春末夏初达到最厚;夏季主要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风积物厚度不断下降,秋季厚度达到最小。结合图2可判断,L月该地的风积物较M月厚,可推出L月可能处于春末夏初,M月可能处于夏秋季节。故选D项。\n[2021湖南选考地理·15—16,6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图1图2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答案2.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月为夏秋季节,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的流水作用较强,②③错误。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主要流经灌丛沙地、耕地,植被相对较多,下渗相对较少,河流水量较大,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宽;北部流动沙丘广布,土质疏松,下渗相对较多,河流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道堆积,导致河道较窄,①④正确。故选B项。\n[2020浙江7月选考地理·17,2分]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第3题。图1图23.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3.B 由图1可知,乙地等高线凸向海拔较高处,为山谷,符合图2的地形特征,B项正确。甲地不是谷地,丙地处于两座山的鞍部,丁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n4.[2021全国甲卷文综·37节选,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n答案4.【解析】第(1)问,由图可知,冲积扇堆积物以沙砾为主,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原因可以结合形成堆积物的地质作用进行分析。冲积扇的沙砾主要是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因此分选性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山坡的角砾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的,海拔较高处可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砾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相对较差。第(2)问,由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多风,冲积扇的沙和粉沙物质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沿山坡爬升,随着风力减弱,沙和粉沙物质逐渐沉积,堆积在山坡表面。【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n5.[2021辽宁选考地理·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沙丘编号测量时间长度/m宽度/m高度/m①3月52.218.21.66月53.818.51.89月53.215.91.4②3月80.014.72.36月80.015.62.89月53.213.41.5③3月52.113.23.16月54.314.03.59月49.315.62.8\n答案5.【解析】第(1)问,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据表从长度、宽度、高度方面归纳总结即可。原因主要从3—9月该地区风力、降水量对沙丘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3—6月,该地盛行西北风,风力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该地降水多,沙湿润,不易被风力搬运;风力小,风力搬运能力弱,不利于沙丘的增长。第(2)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对沙丘形态的影响主要从植被对风力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树木可以减弱风力,且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摩擦力增大,对风力也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风力搬运作用减弱后,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答案】(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力,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