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8
2/128
3/128
4/128
剩余1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n第一节 流水地貌\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知识点1流水侵蚀地貌下图为某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河漫滩的是()A.1B.2C.3D.4答案1.B图中1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均被淹没,为河床;2地势较高,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为河漫滩;3地势更高,是洪水期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为河流阶地。B项正确。\n知识点1流水侵蚀地貌下图为某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2.图中3的主要特征不包括()A.常在水面以下B.地面比较平坦C.物质颗粒较细D.土质较为肥沃答案2.A由上题可知,图中3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洪水期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常在水面以上,选择A项。河流阶地地面比较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B、C、D项不符合题意。\n知识点1流水侵蚀地貌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景观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该峡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河道为河曲B.河谷水流湍急C.河谷呈V字形D.河谷岸壁陡峭答案3.A河流流经山区,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多形成V字形河谷。V字形河谷深度大,谷底狭窄,岸壁陡峭,水流湍急。河曲多呈S形弯曲,多分布在地势平缓地区,故选A项。\n知识点1流水侵蚀地貌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景观图,回答3—4题。4.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堆积作用B.流水侧蚀作用C.流水下切侵蚀作用D.太阳辐射答案4.C该河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字形河谷。故选C项。\n知识点2流水堆积地貌两个透明可封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置坡度、组成物质(颗粒粗细不一)相近的土堆。取两个长度大于土堆顶部且右侧底部开有孔洞的器皿置于土堆上,将两块大小和外形相近的冰块放置到器皿中。将一组装置(实验组①)放置于室内遮阴处,实验时室温约为30℃,另一组装置(实验组②)放置于室外烈日下,2小时后(冰块未融尽)观察实验现象。据此回答5—6题。5.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A.河流阶地B.三角洲C.洪积扇D.河漫滩答案5.C冰块融化形成的水流侵蚀土堆,在土堆下方形成堆积体。土堆模拟的是山体,冰块融化形成的水流模拟的是流水,堆积体模拟的是洪积扇,C项正确。河流阶地位于河谷两侧,该堆积体位于河流“出山口”处,A项错误。三角洲地貌通常位于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处,区域内地势低平,而图中堆积体呈明显倾斜状态,因此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不是三角洲,B项错误。河漫滩地势较低平,由图中堆积体呈明显倾斜状态可知,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也不是河漫滩,D项错误。\n知识点2流水堆积地貌两个透明可封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置坡度、组成物质(颗粒粗细不一)相近的土堆。取两个长度大于土堆顶部且右侧底部开有孔洞的器皿置于土堆上,将两块大小和外形相近的冰块放置到器皿中。将一组装置(实验组①)放置于室内遮阴处,实验时室温约为30℃,另一组装置(实验组②)放置于室外烈日下,2小时后(冰块未融尽)观察实验现象。据此回答5—6题。6.通过该实验能观察到()A.颗粒物a处比b处粗B.乙沟比甲沟深C.甲沟比乙沟宽D.堆积体甲比堆积体乙大答案6.B实验组②在室外烈日下,实验组①在室内遮阴处,所以实验组②的冰块融化量更大,水流更多,侵蚀作用更强,土堆的沟谷更深、更宽,形成的堆积体更大,B项正确,C、D项错误。实验组②中流水侵蚀、搬运能力比实验组①中强,颗粒物a处不可能比b处粗,A项错误。\n知识点2流水堆积地貌下图为高空鸟瞰的某处地貌景观图,图中深色阴影部分为陆地,灰白色阴影表示河流、海洋。据此回答7—8题。7.该地貌的名称是()A.江心洲B.河漫滩C.冲积扇D.三角洲答案7.D图中深色阴影部分为陆地,灰白色阴影表示河流、海洋,陆地上的明亮部分为河流,因此该地貌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为河口三角洲,D项正确;江心洲位于河道中,河漫滩位于河流沿岸,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A、B、C项错误。\n知识点2流水堆积地貌下图为高空鸟瞰的某处地貌景观图,图中深色阴影部分为陆地,灰白色阴影表示河流、海洋。据此回答7—8题。8.该地貌多位于()A.河流出山口B.大河入海口C.滨海平原D.内陆干旱地区答案8.B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主要位于大河入海口处,B项正确。\n知识点3滑坡和泥石流2021年8月,由于持续不断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见下图),多辆汽车被埋。据此回答9—11题。9.此次山体滑坡的成因不包括()A.地势起伏大B.降雨较多C.岩石风化破碎D.河道淤塞答案9.D据图可知,此次山体滑坡发生地区地势陡峻,岩石风化破碎,在持续降雨的诱发下,发生了滑坡。图示山体滑坡发生地区并没有河流。本题选择D项。\n知识点3滑坡和泥石流2021年8月,由于持续不断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见下图),多辆汽车被埋。据此回答9—11题。10.此次山体滑坡对当地造成的重大危害主要是()A.掩埋村庄B.埋没田地C.毁坏植被D.造成人员伤亡答案10.D根据材料中“多辆汽车被埋”可知,此次山体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D项正确。此次山体滑坡发生在山区的高速公路,结合图片可知,附近没有村庄和田地,A、B项错误。此次山体滑坡对植被会有一定毁坏,但相对于人员伤亡来说,其危害程度较小,C项错误。\n知识点3滑坡和泥石流2021年8月,由于持续不断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见下图),多辆汽车被埋。据此回答9—11题。11.该地区治理山体滑坡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开挖沟渠B.加固边坡C.保护植被D.建抗滑挡墙答案11.A开挖沟渠主要是为了治水,对该地区治理山体滑坡的作用不大,A项符合题意。加固边坡和保护植被有利于稳固坡地的岩土体,有利于减少滑坡的发生;建抗滑挡墙可以支挡滑坡,减轻山体滑坡产生的危害。\n知识点3滑坡和泥石流桩林坝是建设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13题。12.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地震C.滑坡D.泥石流答案12.D根据图中桩林坝的形态可知,其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项错误;根据“建设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沟谷地区,而地震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项错误;滑坡一般发生在陡峭的坡地,图示桩林坝的走向与沟谷两侧的坡地垂直,无法防御滑坡,C项错误。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物质,易发生泥石流,建设桩林坝后,这些松散物质会被桩林坝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项正确。\n知识点3滑坡和泥石流桩林坝是建设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13题。13.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A.抓住漂浮物漂浮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答案13.D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等,且泥石流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项正确,B、C项错误;“抓住漂浮物漂浮”是洪灾发生时可采取的逃生措施,A项错误。\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是一个废弃曲流,推断该曲流废弃的时间是()A.21世纪初B.19世纪4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初答案1.C结合图中的年代范围信息,可读出甲曲流废弃的年代范围为10—20年,可推测出甲曲流废弃时间为距离树龄等值线分布图绘制完成的20年前,即20世纪40年代,C项正确。\n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读图回答1—2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河流两侧流水作用有差异②树木分布密度有差异③上下游河流弯曲度有差异④河岸两侧地貌有差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2.C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判断河流两侧流水作用有差异,进而判断河流两岸地貌有差异;上下游河流弯曲度有差异可直接从图中读出。①③④正确,故选C项。树木分布密度从图中无法直接读出来,也无法根据已知信息推测出来,②错误。\n“壶穴”是急流涡旋挟带石块或砾石对河床上的岩石凹处进行磨蚀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挟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逐渐光滑,其形似壶,故称“壶穴”(如下图)。据此回答3—4题。3.“壶穴”多分布于()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含沙量大的河曲段答案3.C根据材料可知,“壶穴”是急流涡旋挟带石块或砾石对河床上的岩石凹处进行磨蚀形成的圆洞,属于流水侵蚀地貌,多发育于流水侵蚀作用强的河段。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河流侵蚀作用强,易发育“壶穴”,C项正确。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以沉积作用为主,A项错误。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河水中泥沙、石块少,侵蚀作用相对较弱,难以发育“壶穴”,B项错误。河曲常发育于地势平缓的地区,侵蚀作用较弱,D项错误。\n“壶穴”是急流涡旋挟带石块或砾石对河床上的岩石凹处进行磨蚀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挟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逐渐光滑,其形似壶,故称“壶穴”(如下图)。据此回答3—4题。4.“壶穴”中常有丰富的生物,原因可能是()A.光照条件充足B.水质洁净C.水温较高D.水体稳定半封闭答案4.D“壶穴”中常有丰富的生物,是因为“壶穴”中水体稳定半封闭,营养物质丰富,利于生物生长,D项正确。与河道中其他区域相比,“壶穴”中水体较深,光照较弱,水温较低,A、C项错误。水质洁净,缺少营养物质,不利于生物生存,B项错误。\n[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回答5—6题。5.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Ⅲ、Ⅰ、Ⅱ答案5.C读图可知,Ⅲ阶段中只有古河道,还没有出现滑坡体,表示滑坡发生之前的河谷地貌,可以推断其时间是最早的;Ⅱ阶段中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并且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滑坡体上游河段河面变宽,滑坡体下游河段河流改道,古河道被废弃,可以推断其时间较晚;Ⅰ阶段中滑坡体部分被侵蚀,滑坡体拦蓄的河水下泄,蓄水减少,河面变窄,河漫滩出露,现代河道形成,可以推断其形成时间最晚。所以,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Ⅲ、Ⅱ、Ⅰ,C项正确。\n[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回答5—6题。6.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的侧蚀拓展B.滑坡体的阻塞C.上游来水量加大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答案6.B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Ⅱ阶段出现较大的滑坡体阻塞河道,滑坡体上游河段蓄水增多,所以河面变宽,B项正确。\n下面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地发生泥石流时泥石流的行进路线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行进路线)。据此回答7—8题。7.从地形要素看,图1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7.B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岩石破碎、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方。从地形要素看,乙地位于山谷,易发育河流,且等高线较密集,最容易发生泥石流;丙地为陡崖,丁地为山坡,两地地势虽陡,但不易发育河流;甲处地势平缓。\n下面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地发生泥石流时泥石流的行进路线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行进路线)。据此回答7—8题。8.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图2中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8.C因泥石流顺着地势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逃生时应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上方转移。由图可知,③最符合,②穿越了泥石流,不符合,故选择C项。\n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沙洲(又称江心洲)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下面图1为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示意图,A、B两点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而钻孔的采样点,图2为A、B采样点沉积物的比重示意图。(1)分析长江在图示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2)说明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河流流速的关系。比较采样点A、B两处沉积物颗粒的差异并说明原因。\n答案9.解析第(1)问,江心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长江在图示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可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河流流速及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分析。第(2)问,河流流速快的地区沉积物颗粒较粗,流速慢的地区沉积物颗粒较细。A、B采样点沉积物颗粒的差异可以根据图2直接读出。原因结合图示从两采样点河流流速进行分析。答案(1)该河段流经长江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有利于形成众多江心洲。(2)河流流速与沉积物粒径大小呈正相关。(流速越快的河段,沉积物的颗粒越粗,流速越慢的河段,沉积物的颗粒越细。)A采样点沉积物颗粒较B采样点细。A采样点河道较宽,且受下游八卦洲的阻挡,河流流速较缓,因此沉积物颗粒较细。B采样点位于龙门口附近,有两股水流汇入,流速较快,沉积物颗粒较粗。\n第二节 风成地貌\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知识点1风蚀地貌非洲撒哈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回答1—2题。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蚀作用B.流水堆积C.流水侵蚀D.火山喷发答案1.A图示景观为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故选A项。\n知识点1风蚀地貌非洲撒哈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回答1—2题。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答案2.D风蚀地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分布广泛,故选D项。\n知识点2风积地貌下图所示照片为某人面向北方拍摄到的新月形沙丘照片。据此回答3—4题。3.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为()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答案3.B图示照片为新月形沙丘,盛行风从坡度较缓的一侧吹向坡度较陡的一侧,月心一侧为背风坡,拍摄者面向北方拍摄,说明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南风,B项正确。\n知识点2风积地貌下图所示照片为某人面向北方拍摄到的新月形沙丘照片。据此回答3—4题。4.该地貌可能分布在我国的()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答案4.B新月形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在沙漠地区,可能分布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B项正确。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位于湿润地区,几乎没有沙漠分布,A、C、D项错误。\n知识点3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状的“挡风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是()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增加草地面积,提高旅游价值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5.A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减弱风沙的侵蚀,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①②正确,故选A项。\n知识点3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状的“挡风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6.图示地区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程度C.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答案6.A图示地区位于宁夏沙坡头地区,该地风向多为西北风,草方格沙障位于铁路西北侧且沿铁路延伸,因此修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阻挡西北部风沙,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A项正确;图示草方格沙障可以减轻沙坡头地区的荒漠化程度,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减轻荒漠化程度,B项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概率小,C项错误;草方格沙障是防治土地沙化的一种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D项错误。\n知识点3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对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如下图)防风固沙效益研究。据此回答7—8题。7.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近地面输沙量B.高空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答案7.A石方格沙障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地形变得起伏不平,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削减了风力,使近地面的输沙量减少,故选A项。\n知识点3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对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如下图)防风固沙效益研究。据此回答7—8题。8.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A.削弱风力B.稳固沙土C.适应恶劣环境D.减少水分蒸发答案8.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很多地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而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林木覆盖也可以削弱风力、稳固沙土、减少水分蒸发。故选C项。\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比拉大沙丘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长3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较大的海岸沙丘之一。该沙丘是在距离海岸线约1000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比拉大沙丘仍处于生长之中,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扩展。读图回答1—2题。1.比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风蚀B.流水侵蚀C.流水堆积D.风力堆积答案1.D结合材料信息“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可知,比拉大沙丘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故D项正确。\n比拉大沙丘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长3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较大的海岸沙丘之一。该沙丘是在距离海岸线约1000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比拉大沙丘仍处于生长之中,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扩展。读图回答1—2题。2.比拉大沙丘的扩展方向是()A.向西B.向东C.向南D.向北答案2.B比拉大沙丘是在海风影响下,沙子逐渐堆积形成的。该地位于海洋东侧,风自西向东由海洋吹向陆地,比拉大沙丘会向东扩展,故B项正确。\n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该地区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3—4题。3.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西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3.D积沙区应位于风蚀坑的下风向。根据风蚀坑的形态和图中指向标可知,积沙区在东南侧,推测该地盛行西北风。\n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该地区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3—4题。4.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B.坡度缓C.降水多D.植被多答案4.D由材料信息“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可知,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风挟带的沙子受植被阻挡,在沙丘处堆积,导致沙丘高度增加,D项正确。风速快,不利于沙子堆积,A项错误;图中沙丘迎风一侧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B项错误;沙丘与风蚀坑距离近,两地降水没有明显差异,C项错误。\n5.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描述图中雅丹地貌和新月形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作用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该作用对岩石、沉积物而成的地貌,沙丘地貌是该作用对吹扬的松散沙粒而成的地貌。答案5.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雅丹地貌为大片高出地表的土(山)丘,形态各异、有层理结构。而新月形沙丘具有新月形隆起,物质疏松,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等特征。第(2)问,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分别是风蚀和风力堆积所形成的,其动力都是风力作用。答案(1)雅丹地貌的景观特点:大片高出地表的土(山)丘,形态各异、有层理结构等。新月形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新月形隆起,物质疏松,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等。(2)风力 侵蚀 堆积\n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原创题]云南省曲靖市的罗平县风景优美,下图为某游客在罗平县拍摄的某地貌的照片。据此回答1—3题。1.形成图示地貌的主要作用是()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溶蚀D.流水沉积答案1.C图中地貌奇峰林立,结合该地所处的位置可知,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图示地貌位于地表,是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n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原创题]云南省曲靖市的罗平县风景优美,下图为某游客在罗平县拍摄的某地貌的照片。据此回答1—3题。2.从该图中我们不能看到的地貌是()A.峰林B.天坑C.孤峰D.岩溶平原答案2.B图中远处如林的山峰组合是峰林,近处孤立的山峰是孤峰,平坦的地方是岩溶平原。从图中看不到天坑,选择B项。\n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原创题]云南省曲靖市的罗平县风景优美,下图为某游客在罗平县拍摄的某地貌的照片。据此回答1—3题。3.云南省该地貌广泛发育的优势条件主要有()①石灰岩广布②昼夜温差大③降水丰富④风力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3.B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在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丰富的降水和石灰岩广布是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优势条件,①③正确。昼夜温差大、风力强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关系不大,②④错误。选择B项。\n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原创题]下图为某洞穴的景观图。该洞穴中,千姿百态的地貌映入眼帘。读图回答4—5题。4.图中甲、乙分别表示()A.钙华、石钟乳B.石笋、石钟乳C.石柱、石笋D.石钟乳、石笋答案4.D图中所示洞穴中,甲是从洞穴顶部向下发育的倒锥状堆积体,乙是从地面向上发育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故判断甲为石钟乳,乙为石笋,B项错误、D项正确。在适当的条件下,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导致碳酸钙沉积,形成钙华,图中地貌位于洞穴中,并没有接近或出露地表,A项错误。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的,C项错误。\n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原创题]下图为某洞穴的景观图。该洞穴中,千姿百态的地貌映入眼帘。读图回答4—5题。5.下列关于该洞穴反映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地表水的溶蚀作用形成B.由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形成C.溶蚀地貌和沉积地貌并存D.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答案5.C该洞穴位于地下,主要是由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中石笋、石钟乳等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即溶蚀地貌与沉积地貌并存,A、B项错误,C项正确。该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是风成地貌。\n知识点2海岸地貌[原创题]下图为小明同学在海边观光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6—7题。6.图中表示海蚀平台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6.C图中甲和丁呈柱状,为海蚀柱;乙为海蚀崖;丙是较为平坦的基岩平台,其上分布有海蚀柱,为海蚀平台。C项正确。\n知识点2海岸地貌[原创题]下图为小明同学在海边观光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6—7题。7.下列关于图中乙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来可能演变为甲地貌B.表面平整光滑C.微微向海洋一侧倾斜D.上部受波浪作用更强答案7.A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为海蚀崖。随着波浪不断侵蚀海蚀崖,海蚀崖下部被淘空,上部岩石塌落,一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海蚀柱,A项正确。海蚀崖上部是由岩石塌落形成的,因此其表面并不平整光滑,B项错误。微微向海洋一侧倾斜的是海蚀平台,C项错误。由于海蚀崖高于海平面,因此其下部受波浪作用较上部强,D项错误。\n知识点2海岸地貌“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位于地中海)最为著名的景点。“蓝窗”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下图)。“蓝窗”已于2017年3月坍塌。读图回答8—9题。8.“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波浪堆积B.风蚀C.波浪侵蚀D.流水侵蚀答案8.C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曾是地中海中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的尽头的景点,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波浪侵蚀起主导作用,C项正确。“蓝窗”是一个突出的岩石景观,因此波浪堆积不可能起主导作用,A项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蚀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波浪侵蚀相比,风蚀不是主导作用,B项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岸,流水侵蚀对该景观的形成作用小,D项错误。\n知识点2海岸地貌“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位于地中海)最为著名的景点。“蓝窗”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下图)。“蓝窗”已于2017年3月坍塌。读图回答8—9题。9.下列地貌的成因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沙滩B.海蚀崖C.风蚀柱D.石钟乳答案9.B根据上一题的判断可知,“蓝窗”景观主要是波浪侵蚀形成的。沙滩是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而形成的,不是波浪侵蚀形成的,A项错误。海蚀崖是波浪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蓝窗”景观成因相同,B项正确。风蚀柱是风蚀形成的,C项错误。石钟乳是沉积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n知识点3冰川地貌2020年5月27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队在海拔5200m以上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10.由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登山队行进在()A.河谷中B.U形谷中C.冰斗中D.V形谷中答案10.B读图可知,由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登山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山谷地形。图中显示该山谷中冰雪覆盖,是由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呈U形,故为U形谷,B项正确。由于当地海拔很高,水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没有形成河谷,A项错误。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与图中甲地到乙地线路上的地形形态不符,C项错误。V形谷一般是由流水强烈侵蚀形成,当地气候寒冷,没有明显的水流,一般不会形成V形谷,D项错误。\n知识点3冰川地貌2020年5月27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队在海拔5200m以上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11.下列关于丙处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呈围椅状,由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B.呈刀刃状,由冰川堆积作用而形成C.呈刀刃状,两侧冰川相向侵蚀而形成D.呈金字塔形,周围冰斗相向侵蚀形成答案11.C图中丙处地貌是刃脊,呈刀刃状,由两侧冰川相向侵蚀而形成,B项错误、C项正确。呈围椅状的是冰斗,A项错误。呈金字塔形的是角峰,D项错误。\n知识点3冰川地貌2020年5月27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队在海拔5200m以上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12.图中甲地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答案12.C登山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为U形谷,U形谷中的堆积物主要是通过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故在U形谷中的堆积物一般不具有层状结构,磨圆度差,棱角明显,分选性差、大小混杂,C项正确。\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2016年11月24日陕西省政府宣布汉中发现世界级天坑群。下图为天坑形成示意图,形成天坑群的地区分布着厚而广的石灰岩地层,局部岩层裂隙相对发育。据此回答1—2题。1.裂隙在天坑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A.使地下溶洞扩大B.使洞顶坍塌C.促进土壤发育D.使地上河流水量增加答案1.A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溶洞,溶洞不断扩大,在重力作用下,洞顶坍塌,形成天坑。岩层的裂隙是流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层裂隙越大,透水性越强,越利于地下溶洞的扩大,A项正确。洞顶坍塌是重力作用而导致的,B项错误。裂隙与土壤发育无关,C项错误。裂隙使地上河流下渗增加,地上河流水量减少,D项错误。\n2016年11月24日陕西省政府宣布汉中发现世界级天坑群。下图为天坑形成示意图,形成天坑群的地区分布着厚而广的石灰岩地层,局部岩层裂隙相对发育。据此回答1—2题。2.下列关于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C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受流水侵蚀严重,地势起伏大,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选择C项。\n[2022湖南名校联盟高一(上)期末考试]野柳地质公园位于我国台湾,野柳是一个长约1700m的海岬(三面环海的陆地)。海岸上分布着蕈状岩、烛台石、溶蚀盘等奇形怪状的岩石。蕈状岩外观似蘑菇,细细的颈部顶托着一个“大脑袋”,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是“女王头”。下图为蕈状岩岩群及“女王头”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3.野柳地质公园的成因不包括()A.海蚀B.流水溶蚀C.风蚀D.冰川侵蚀答案3.D蕈状岩、烛台石为海蚀和风蚀地貌,溶蚀盘为流水溶蚀地貌。该地区纬度低、海拔低,无冰川分布,故不受冰川侵蚀,D项正确。\n[2022湖南名校联盟高一(上)期末考试]野柳地质公园位于我国台湾,野柳是一个长约1700m的海岬(三面环海的陆地)。海岸上分布着蕈状岩、烛台石、溶蚀盘等奇形怪状的岩石。蕈状岩外观似蘑菇,细细的颈部顶托着一个“大脑袋”,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是“女王头”。下图为蕈状岩岩群及“女王头”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4.“女王头”未来可能()A.头部很快被雨水侵蚀消失B.颈部因吸收水分变粗C.头部很快被海风侵蚀消失D.颈部受侵蚀断裂答案4.D“女王头”头部体积较大,不会很快受侵蚀消失,A、C项错误。“女王头”颈部细长,岩石受侵蚀作用易发生断裂,B项错误、D项正确。\n多玛冰川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是喀喇昆仑山的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它绵延10.5千米,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下图为多玛冰川景观图。据此回答5—6题。5.甲谷地显著的特征是()A.宽阔平直B.底窄坡陡C.水流湍急D.河曲发育答案5.A根据材料可知,多玛冰川是喀喇昆仑山的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气势磅礴,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甲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其谷底宽阔,且形态平直,A项正确、B项错误;甲谷地是冰川槽谷,有冰川分布,没有水流,也没有流水形成的河曲,C、D项错误。\n多玛冰川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是喀喇昆仑山的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它绵延10.5千米,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下图为多玛冰川景观图。据此回答5—6题。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玛冰川的发展方向最可能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6.B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融化,冰川的边缘向中间收缩,冰川的前端向后退缩,与②的发展方向一致,B项正确;①表示冰川前端继续前进,③④表示冰川两侧向外扩展,都表示冰川在扩大,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不符,A、C、D项错误。\n7.地理研学旅行是提升同学们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云南西畴县进行主题为“石漠化问题与治理”的研学旅行。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阅读该次研学旅行的地貌考察记录单及研学日记摘录,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地貌考察记录单。观察点选取远眺地表岩溶地貌近观溶洞洞穴时间及天气2021年8月16日 晴拍摄的地貌景观图片地貌景观描述地貌类型①②物质组成以③为主(填写岩石类型)色彩裸露岩石呈灰褐色,地表植被常绿岩石呈灰色、乳白色地貌形成原因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经过④作用而成CaCO3在洞顶经过⑤作用而成\n材料二 研学日记摘录。……郁郁葱葱青山起伏,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石砌台地整齐分布。据当地居民描述,7年前,该地森林覆盖率仅25%,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一首民谣曾经盛传一时:“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1)填写地貌考察记录单各数字序号的内容。(2)分析治理前西畴县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3)说明山坡上的石砌台地在该地石漠化整治中发挥的作用。\n答案7.解析第(1)问,由图示信息可知,远眺地表岩溶地貌可以看到峰林;近观溶洞洞穴,可以看到石钟乳;岩溶地貌物质组成以石灰岩(或沉积岩)为主;地貌形成条件:地表岩溶地貌是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石钟乳是CaCO3在洞顶经过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第(2)问,由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面积广;由“该地森林覆盖率仅25%”可知,植被覆盖率低;由“郁郁葱葱青山起伏”可知,地势起伏大;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发育程度低,岩石大面积裸露。第(3)问,由所学知识可知,陡坡被改造成石砌台地可减缓水流速度,减轻水土流失。答案(1)①峰林②石钟乳③石灰岩(或沉积岩)④溶蚀⑤沉积(2)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石山面积广);植被覆盖率低;地势崎岖(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岩石大面积裸露。(3)石砌台地能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保持水土。\n专项拓展训练\n专项1常见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现泛指河湖相土状堆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面两图分别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图甲为平顶方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堆积形成B.风蚀残留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答案1.D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沙地貌,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同时因为平坦地面是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形成的,所以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D项正确。\n专项1常见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现泛指河湖相土状堆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面两图分别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该类雅丹地貌两侧坡度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分别是()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答案2.B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受侵蚀程度更严重,因此迎风坡更陡,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B项正确。\n专项2常见的流水地貌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结构可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的阶地叫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冲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冲积物的阶地叫基座阶地;早期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的阶地叫埋藏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属于堆积阶地的是()A.T1B.T2C.T3D.T4答案3.A完全由冲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堆积阶地,T1阶地是由冲积物(砾石)组成的,为堆积阶地,A项正确。\n专项2常见的流水地貌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结构可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的阶地叫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冲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冲积物的阶地叫基座阶地;早期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的阶地叫埋藏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回答3—4题。4.河流下切侵蚀最弱的时期是()A.T1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3形成时期D.T4形成时期答案4.A河流下切侵蚀强,可能切穿基岩,形成基岩阶地或者基座阶地,而堆积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流水的侧蚀和堆积作用影响,所以下切侵蚀最弱的时期是T1形成时期,A项正确。\n专项2常见的流水地貌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地貌。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下图为长江荆江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A.地形差异B.流量差异C.河岸岩性差异D.沿岸植被差异答案5.C据图可知,上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较下荆江小,原因可能是上荆江河岸岩石较下荆江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河流不易改道,C项正确。上、下荆江河段地形、流量、沿岸植被差异不大,A、B、D项错误。\n专项2常见的流水地貌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地貌。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下图为长江荆江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6.形成上荆江沿岸扇状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蚀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答案6.D读图可知,扇状地貌在凹凸岸、河道宽阔与狭窄处均有分布,不是流水侵蚀形成的,A项错误。扇状地貌属于流水地貌,与风蚀和风力堆积无关,B、C项错误。洪水发生后,河流挟带大量泥沙通过决口被冲到洪泛盆地上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地貌,D项正确。\n易错疑难集训\n教材易混易错集训\n易错点 误认为沙丘都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抛物线状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据此回答1—2题。1.图示地区吹()A.东风B.西风C.南风D.北风答案1.B根据材料可知,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图中丁一侧凹进,丙一侧凸出,因此丁一侧为迎风坡,丙一侧为背风坡。结合指向标判断,该地区吹西风,B项正确。\n易错点 误认为沙丘都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抛物线状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据此回答1—2题。2.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答案2.C由上题分析可知,丁一侧为迎风坡,丙一侧为背风坡,沙丘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丁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丙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甲位于沙脊线以西,位于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位于沙脊线以东,位于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n易错点 误认为沙丘都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错因分析本题组易错的原因是习惯以经验按照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判断风向。一般来说,新月形沙丘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坡度较缓,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坡度较陡;在干旱地区,有的新月形沙丘移动到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两翼离地下水位较近而易被植被固定,中间部分较难被固定而继续前移形成抛物线形沙丘,如下图所示。\n常考疑难问题突破\n疑难点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黄果树瀑布(如图1)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瀑布有著名的水帘洞。水帘洞共有6个洞窗,5个洞厅,全长134米,它们都是由钙华形成的(如图2)。钙华的沉积与溶解和水中的CO2含量有关,当水中的CO2含量多时,钙华溶解;当水中的CO2含量少时,钙华沉积。另外研究发现,在快速运动的浅层水流处,水温升高,水中的CO2易于逃逸。据此回答1—2题。1.黄果树瀑布出现钙华沉积,形成水帘洞,该处有利于钙华沉积的条件有()①水流较浅②流速较慢③水流较深④流速较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D由材料“当水中的CO2含量少时,钙华沉积”和“在快速运动的浅层水流处,水温升高,水中的CO2易于逃逸”可知,水流较浅、流速较快时,水中的CO2含量较少,利于钙华沉积,①④正确,D项正确。\n疑难点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黄果树瀑布(如图1)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瀑布有著名的水帘洞。水帘洞共有6个洞窗,5个洞厅,全长134米,它们都是由钙华形成的(如图2)。钙华的沉积与溶解和水中的CO2含量有关,当水中的CO2含量多时,钙华溶解;当水中的CO2含量少时,钙华沉积。另外研究发现,在快速运动的浅层水流处,水温升高,水中的CO2易于逃逸。据此回答1—2题。2.钙华不断沉积,最可能使瀑布()A.水流速度不变B.顶部海拔升高C.落差减小D.流量增大答案2.B结合景观图可知,由于钙华不断沉积,瀑布顶部海拔会升高,落差会增大,B项正确、C项错误。钙华不断沉积,瀑布顶部流水受阻,流速会受影响,A项错误。流量受上游来水量和降水量影响,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其变化,D项错误。\n疑难点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难点透视本题组的难点是不理解钙华的成因,不会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推断钙华形成后,其对流水产生的影响。富含碳酸氢钙的水因二氧化碳逸出导致碳酸钙沉淀,形成钙华,其形成后会覆盖在地表,使地面抬升,进而影响流水作用。\n疑难点2流水地貌的成因随着曲流的发展,一些河流的河床中形成了多条弧形排列略呈扇形分布的滨河床沙坝(泥沙组成的堤坝),这些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构成的地貌称为迂回扇。河湾侧向缓慢非连续均匀移动有利于迂回扇形成。下图为某河流形成的迂回扇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图中河流总体上流向和最晚形成的滨河床沙坝分别是()A.自北向南1B.自北向南5C.自南向北1D.自南向北5答案3.B根据材料可知,迂回扇上的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故读图可知,该河流总体自北向南流;新的沙坝总是出现在原沙坝更靠近河道的一侧,故5沙坝最晚形成。B项正确。\n疑难点2流水地貌的成因随着曲流的发展,一些河流的河床中形成了多条弧形排列略呈扇形分布的滨河床沙坝(泥沙组成的堤坝),这些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构成的地貌称为迂回扇。河湾侧向缓慢非连续均匀移动有利于迂回扇形成。下图为某河流形成的迂回扇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4.下列有利于迂回扇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A.河道平直B.含沙量小C.地势落差大D.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答案4.D根据材料“河湾侧向缓慢非连续均匀移动有利于迂回扇形成”可知,河流的水量季节变化大有利于迂回扇的形成和发展,D项正确。在河流含沙量小、弯曲度小、落差大的地方都不利于泥沙沉积,不利于形成迂回扇,A、B、C项错误。\n疑难点2流水地貌的成因难点透视本题组的难点是不会根据文字材料及示意图分析迂回扇的形成原理。迂回扇是河曲发育过程中,河流凸岸形成的流水堆积地貌。因河曲的弯曲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河曲会不断向河流凹岸一侧移动,因此河流凸岸离河道越远的沙坝形成时间越早,离河道越近的沙坝形成时间越晚。\n章末培优专练\n综合素养创新应用\n自然界中的各种地貌类型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区域认知),同学们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考察、实验,运用图像、视频等方式,识别各种地貌类型,描述其主要特点,观察和感悟自然环境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n素养1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热喀斯特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形成,主要包括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区域能够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A.云贵高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D.西欧平原答案1.B结合材料可知,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冻土广布,热喀斯特地貌发育,B项正确;云贵高原、巴西高原、西欧平原冬夏季节温度较高,没有冻土,不会出现热喀斯特地貌,A、C、D项错误。\n素养1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热喀斯特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形成,主要包括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1—3题。2.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B.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答案2.D溶洞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但热喀斯特地貌并非真正的喀斯特地貌,所以热融沉陷区域一般不会出现溶洞,A项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冻土融化导致地面坍塌形成的,不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热融湖面积与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都面积大、水量大,C项错误;湖水温度高于冻土,水的比热容较大,通过热量传递,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加速融化,使冻土层变薄或被切穿,D项正确。\n素养1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热喀斯特地貌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热喀斯特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形成,主要包括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1—3题。3.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主要热喀斯特地貌类型和形成时间一般是()A.热融沉陷地貌——夏季B.热融沉陷地貌——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地貌——夏季D.热融滑塌地貌——秋末冬初答案3.C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热融沉陷地貌应该形成于地势平坦地区,A、B项错误;热融滑塌地貌形成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易融化,容易形成热融滑塌地貌,C项正确、D项错误。\n素养1热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素养探究本题组引入新概念“热喀斯特地貌”,让同学们在比较其与喀斯特地貌的差异的同时,要求同学们分析该地貌的分布地区,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本题组的解题关键是要理解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区分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的差异,对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n素养2探究河谷岩石的来源——“地理实践力”素养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到郊外某河谷进行野外实践探究活动。同学们被河谷里大量的石头(如下图)吸引。大家都想弄明白这些石头的来源,于是确定探究主题——河谷的石头从哪里来。他们大胆推断并设计考察方案,弄清了石头的来源,同时印证了流速越快,沉积石头的粒径越大;距源头越近,搬运距离越短,石头棱角越分明等地理规律。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考察报告。(1)活动1:推断河谷中石头的来源。(2)活动2:设计寻找河谷石头来源的考察方案。(3)活动3:推断河谷下游到上游方向河床石头的变化。(提示:从粒径、磨圆度两方面说明。)\n素养2探究河谷岩石的来源——“地理实践力”素养答案4.解析第(1)问,河流中的鹅卵石一般是上游山体中的岩石因崩塌被洪水冲到河道中,再随河水往下游滚动而形成的;河流两岸山坡上的岩石破裂崩塌也会滚落到河谷中;流水冲刷,河底基岩分离出部分岩石,因此河底基岩也是河谷石头的来源。第(2)问,河谷岩石主要来源于河底、河流两岸、河流上游,因此首先要采集河谷岩石标本,分类编号;然后采集河流两岸、河底、河流上游岩石标本,分类编号;最后将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比对,推断河谷岩石来源。第(3)问,结合材料“同时印证了流速越快,沉积石头的粒径越大;距源头越近,搬运距离越短,石头棱角越分明等地理规律”进行分析可知,越往上游,石头平均粒径越大,棱角越明显,磨圆度越差。答案(1)两岸山坡岩石破裂崩塌滚落到河谷中;河谷底部基岩受流水侵蚀分离而形成;上游岩石随流水搬运而来。(2)采集河谷处岩石标本,分类编号;往河谷上游方向考察,观察河谷底部和河流两岸岩石的变化,采集不同地点(河流两岸、河底、河流上游)岩石的标本,进行比对。(3)越往上游,平均粒径越大,棱角越明显,磨圆度越差。素养探究本题以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探究某河谷岩石的来源为背景,先让同学们猜想河谷岩石可能的来源,然后引导同学们一步步去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体现了对同学们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n高考真题同步挑战\n[2021湖南选考地理·15—16,6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答案1.D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加上河流径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河岸的风积物经过累积,春末夏初达到最厚;夏季主要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风积物厚度不断下降,秋季厚度达到最小。结合图2可判断,L月该地的风积物较M月厚,可推出L月可能处于春末夏初,M月可能处于夏秋季节。故选D项。\n[2021湖南选考地理·15—16,6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答案2.B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月为夏秋季节,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的流水作用较强,②③错误。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主要流经灌丛沙地、耕地,植被相对较多,下渗相对较少,河流水量较大,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宽;北部流动沙丘广布,土质疏松,下渗相对较多,河流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道堆积,导致河道较窄,①④正确。故选B项。\n[2020山东学考地理·1—2,6分]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答案3.C根据图中指向标,结合图例可以推断,滑坡体边界位于西北且向西北方向凸出,被掩埋的古河道的河流阶地位于东南部,据此可以推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C项正确。\n[2020山东学考地理·1—2,6分]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4.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答案4.D根据滑坡形成及产生的影响分析,在滑坡形成前,先有古河道③,滑坡产生后,滑坡掩埋河流阶地②,阻断河流形成古堰塞湖①,④河流是现在的河流,是最后形成的,所以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D项正确。\n5.[2021全国甲卷文综·37节选,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n答案5.解析第(1)问,由图可知,冲积扇堆积物以沙砾为主,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原因可以结合形成堆积物的地质作用进行分析。冲积扇的沙砾主要是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因此分选性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山坡的角砾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的,海拔较高处可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砾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相对较差。第(2)问,由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多风,冲积扇的沙和粉沙物质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沿山坡爬升,随着风力减弱,沙和粉沙物质逐渐沉积,堆积在山坡表面。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n6.[2021辽宁选考地理·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沙丘编号测量时间长度/m宽度/m高度/m①3月52.218.21.66月53.818.51.89月53.215.91.4②3月80.014.72.36月80.015.62.89月53.213.41.5③3月52.113.23.16月54.314.03.59月49.315.62.8\n答案6.解析第(1)问,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据表从长度、宽度、高度方面归纳总结即可。原因主要从3—9月该地区风力、降水量对沙丘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3—6月,该地盛行西北风,风力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该地降水多,沙湿润,不易被风力搬运;风力小,风力搬运能力弱,不利于沙丘的增长。第(2)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对沙丘形态的影响主要从植被对风力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树木可以减弱风力,且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摩擦力增大,对风力也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风力搬运作用减弱后,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答案(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力,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n全章综合检测\n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洪积扇是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回答1—2题。1.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阴山南麓()A.河流季节变化大B.植被覆盖率低C.沟谷众多D.地势落差较大答案1.C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阴山南麓沟谷众多,河流在山谷出口处流速减缓,带来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大量洪积扇,C项正确。河流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落差大对形成连片的洪积扇影响不大,A、B、D项错误。\n洪积扇是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回答1—2题。2.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A.持续变湿B.持续变干C.冷暖交替D.干湿交替答案2.B据图可知,新的洪积扇覆盖在旧的洪积扇之上,但面积缩小,沉积粒径变小,说明河流水量减少,挟带泥沙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减少,故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持续变干,B项正确。\n下表为某地重点监测沟谷的各项参数表。据此回答3—4题。3.根据表中参数推测,降雨时发生泥石流可能性最大的沟谷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③沟谷集水面积最大,平均坡度最大,流域落差最大,植被覆盖率最低,所以,③沟谷水流的流速快,冲刷力强,最有可能在降雨时发生泥石流。沟谷编号集水面积/km2平均坡度/°流域落差/m植被覆盖率/%①5.324.3537.215.7②2.730.1670.319.6③20.040.81353.713.2④4.526.1384.720.5\n下表为某地重点监测沟谷的各项参数表。据此回答3—4题。4.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还应密切关注()A.气温高低B.风力强弱C.光照强度D.降水量大小答案4.D泥石流的主要动力是水流,气温、风力、光照与泥石流的形成关系不大。沟谷编号集水面积/km2平均坡度/°流域落差/m植被覆盖率/%①5.324.3537.215.7②2.730.1670.319.6③20.040.81353.713.2④4.526.1384.720.5\n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该风蚀坑形成的原因可能是()①植被破坏严重②风力强劲③粉砂土层深厚④坡度较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5.A粉砂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粉砂土被侵蚀后,古风成沙受风蚀,逐渐形成风蚀坑,风力强劲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粉砂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选择A项。\n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6.甲处物质()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砂土答案6.A甲处物质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砂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部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使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堆积物受风力、重力等作用影响,被侵蚀或搬运后,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A项正确。\n土林是黏土、砂、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形成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示意我国山西大同某地的土林。据此回答7—8题。7.图示土林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顶平坡陡,支离破碎B.奇峰林立,洞穴发育C.崇山峻岭,连绵不断D.坦荡开阔,沃野千里答案7.A本题主要考查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观察图中的地貌,可发现该地貌呈现顶平坡陡、支离破碎的特点。思维拓展描述地貌景观特征可从地貌的类型(如山地、丘陵)、地貌的规模(如高低起伏、面积大小)、地貌景观的色彩特征(如表面颜色)、次级地貌的组合(如不同微观地貌的组合)等方面进行。\n土林是黏土、砂、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形成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示意我国山西大同某地的土林。据此回答7—8题。8.有利于该地貌形成发育的条件是()A.经常发生地震B.植被覆盖率高C.降水强度较小D.垂直方向裂隙多答案8.D经常发生地震,土林容易倒塌,不利于土林地貌的发育;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强度较小,地表水向下侵蚀弱,不利于土林地貌的形成;垂直方向裂隙多,地表水向下侵蚀强,有利于土林地貌的形成。\n“悬挂式洞瀑”是由溶洞或暗河中的水体从崖壁上的洞穴口流出形成的瀑布。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和地下河溶蚀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某“悬挂式洞瀑”及其附近台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9.图中的地貌类型是()A.雅丹地貌B.喀斯特地貌C.流水地貌D.冰川地貌答案9.B根据图中“溶洞”“地下河”等可以判断,图中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B项正确。\n“悬挂式洞瀑”是由溶洞或暗河中的水体从崖壁上的洞穴口流出形成的瀑布。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和地下河溶蚀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某“悬挂式洞瀑”及其附近台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10.图中该“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A.丰富的降水形成流量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断层C.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答案10.C据图可知,“悬挂式洞瀑”位于峡谷的崖壁上,洞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地表河流下蚀强烈,先形成峡谷,然后地下河溶蚀穿破崖壁,形成洞穴,最后地下河中的水流从洞穴口流出,形成“悬挂式洞瀑”。因此“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C项正确。\n[2022福建龙岩高一(上)期末考试]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海湾之一,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某处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11.图中a、b、c、d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A.aB.bC.cD.d答案11.D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可知,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a、b、c、d四座海蚀柱中,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先后为d、c、b、a,D项正确。\n[2022福建龙岩高一(上)期末考试]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海湾之一,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某处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12.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岩上部石柱坍塌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答案12.A结合上题分析可知,e海蚀柱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作用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岩上部的海蚀柱坍塌,A项正确。\n[2022福建龙岩高一(上)期末考试]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海湾之一,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某处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13.推测芬迪湾海岸带()A.沉积物颗粒较细B.砾石分布较多C.潮差变化较小D.淤泥层较厚答案13.B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芬迪湾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岩石不断分解破碎,并在海岸带沉积,因此砾石分布较多,沉积物颗粒较粗,A、D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芬迪湾潮差变化大小,C项错误。\n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在冰川侵蚀的谷底经常分布着多条终碛堤,标志着冰川的变化。下图示意某山地的冰川及终碛堤。据此回答14—15题。14.与终碛堤1相比,终碛堤2()A.受流水侵蚀弱B.堆积物颗粒大C.形成时间更早D.堆积物少答案14.D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和流水侵蚀关系不大,A项错误。冰川挟带物的颗粒大小比较杂乱,因此无法比较两个终碛堤堆积物的颗粒大小,B项错误;多条终碛堤反映冰川的消退过程,与终碛堤1相比,终碛堤2形成时间晚,C项错误;与终碛堤1相比,终碛堤2规模小,表明冰川融化产生的堆积物少,D项正确。\n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在冰川侵蚀的谷底经常分布着多条终碛堤,标志着冰川的变化。下图示意某山地的冰川及终碛堤。据此回答14—15题。15.气温最低的时间出现在()A.终碛堤1形成之时B.终碛堤2形成之后C.终碛堤1形成之前D.终碛堤2形成之时答案15.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终碛堤是冰川末端融化后退过程中,其挟带的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气温最低时,冰川规模最大,冰川末端前进得最远,形成的终碛堤也最远。由图可知,终碛堤1最远,因此气温最低的时间出现在终碛堤1形成之前,C项正确。\n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我国贵州省平塘县落成启用(如下图),该望远镜安装地是一个喀斯特大窝凼洼坑,该洼地远离城镇人群,是最为理想的选址地。(1)分析材料中大窝凼洼坑形成的过程。(6分)(2)简述射电望远镜安装在该地的有利条件。(6分)答案16.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洼坑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属于岩石溶解的过程。首先,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然后喀斯特洞穴顶部坍塌,就形成坑的形状。第(2)问,第一,可以利用天然洼坑,土石工程量小,利于安装;第二,喀斯特地貌利于排水;第三,射电望远镜主要是接收宇宙中的电磁波,此地远离城镇人群,受电磁波干扰小。答案(1)①该地石灰岩广布,流水不断溶蚀,形成溶洞;②经长年累月的发展,洞穴顶部的岩层坍塌,便形成洼坑。(6分,每点3分)(2)①天然洼坑,土石工程量小,利于安装;②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储存,减少地表水对射电望远镜的腐蚀和损坏;③远离城镇人群,受电磁波干扰小。(6分,每点3分,任答两点)\n17.(23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白河是黄河的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多种植被,呈条带状分布(如下图)。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1)推测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并说明推测依据。(6分)(2)指出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成因。(7分)(3)科研团队计划研究该处河湾迁移速率及其影响因子,请选取需要调查的主要自然因子,并提出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10分)\n答案17.解析第(1)问,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图中砾石边滩植被的相关信息。读图可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多种植被,且植被呈条带状分布。第二步,论证和探讨植被演替顺序的依据。砾石边滩距河道较近→适宜湿生植被发育→泥沙被植被阻挡→凸岸堆积加快→河道继续向西南方迁移→原砾石边滩地势变高→草本植被生长发育→土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率越来越小→灌木植被开始生长。因此,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是由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第(2)问,图示植被是凸岸向西南方不断淤进过程中发育、演替形成的,因此同一种植被距离凸岸内侧越远,形成时间越早,年龄越老。即灌木植被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向外侧(东北方)树龄逐渐增大。第(3)问,第一步,调动和运用河湾迁移的相关知识。河湾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而影响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自然因子包括河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岩性特征、河道特征、地形特征等,故其均应作为科研团队进行调查研究的自然因子。第二步,论证和探讨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结合材料可知,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凸岸东北方向灌木出现年代最早,随着河湾向西南迁移,灌木出现的时间依次推迟,因此,根据不同灌木的年龄与距离可估算出河湾迁移速率;另外,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直观估算河湾迁移速率;也可以将河湾周边地区某相对固定物体作为参照物,测量不同时期其与河岸的距离进行估算等。\n答案答案(1)演替顺序:由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2分)推测依据: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呈现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4分)(2)分布差异: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向外侧(东北方)树龄逐渐增大。(3分)原因:凸岸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离凸岸顶端距离增大,为灌木生长创造了条件,灌木向前(西南方)推进生长,前端(西南方)灌木出现时间晚于后侧。(4分)(3)自然因子:流速、流量、含沙量;植被;岩性、土质;河湾弯曲度;水位与河岸高差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方法:计算凸岸灌木(树木)距离与树龄差的比值;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4分,任答1点)\n1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某段省道沿线大风日数多,流动沙丘分布广泛,穿沙公路受到较为严重的风沙威胁。为此,当地营造了沙柳防护林带,并在防护林和公路之间铺设草方格沙障,这一防沙系统综合运用了阻沙、固沙、输沙、导沙的原理。阻沙指阻滞拦截过境风沙流,固沙指防止局地疏松物质起沙,输沙、导沙并非拦截风沙,而是使风沙快速通过,减小风沙对重要设施的影响。该防沙系统效果明显,但沙柳的生物学特性要求每3—5年必须对成熟沙柳进行平茬复壮(从根茎处将上面的枝条全部裁剪去,使之重新长出通直而粗壮的主干),否则沙柳会出现衰退和死亡现象。下图为该公路防沙系统示意图,下表示意沙柳不同平茬强度对输沙率的影响。\n注:灌丛蓬径指灌丛垂直投影面的直径。(1)简述流动沙丘对公路运输的威胁。(6分)(2)说明沙柳防护林带、草方格沙障对防风治沙的作用。(6分)(3)指出该路段沙柳防护林带最适宜的平茬强度,并说明理由。(8分)平茬强度(Φ为灌丛蓬径)输沙率/(g·cm-2·min-1)输沙率减小比例防护带前防护带后01.500.23484%0.5Φ1.400.68151%0.7Φ1.381.10020%1.0Φ1.301.2801.5%\n答案18.解析第(1)问,流动沙丘对公路运输的威胁可以从风力侵蚀、风力堆积的角度作答。流动沙丘可以为风沙流提供沙源,风沙流会吹蚀和磨蚀路面、路基,增大道路塌陷风险;流动沙丘不断移动,沙丘会掩埋路面,阻碍车辆等正常通行;流动沙丘形成的风沙活动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视线,威胁行车安全。第(2)问,沙柳防护林带、草方格沙障可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促使沙物质沉积,使风沙分离,从而起到阻沙作用。经过沙柳防护林带后风速降低,风力减小,难以就地起沙。第(3)问,据表可知,平茬强度为0和0.5Φ时,输沙率减小比例较大,即沙柳阻沙、固沙效果较好。根据材料可知,沙柳的生物学特性要求每3—5年必须对成熟沙柳进行平茬复壮,否则沙柳会出现衰退和死亡现象,所以不宜选择平茬强度为0。答案(1)为风沙流提供沙源,风沙流侵蚀路面、路基,增大道路塌陷风险;流动沙丘掩埋路面,阻碍正常通行;流动沙丘形成的风沙活动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行车安全。(6分,每点2分)(2)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使风沙分离,沙物质沉积(起到阻沙作用);风速降低,难以就地起沙(起到固沙作用)。(6分,每点3分)(3)0.5Φ(2分)阻沙能力较强,也可防止平茬后在短期内受风沙威胁;轮流平茬,保障沙柳复壮。(6分,每点3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