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西师大版三上第1单元克千克吨1认识克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认识克教学内容教材1~2页,认识克。教学提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克”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称一称”“掂一掂”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克”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2.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称一称”等活动,突破教学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难点:建立“克”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多媒体播放课件。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汇报:生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生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生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生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探究新知(1)“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1.师: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学生猜想,代表发言。2.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汇报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2)“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1.教师出示1枚1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下结论。)2.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生:1枚1角硬币大约重1克。师:“克”在生活中用字母“g”表示。(板书g)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手中1角硬币的质量并谈谈感受。(很轻)3.让学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学生思考汇报:1个乒乓球、一个扣子、一粒黄豆等。(3)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1.课件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指名回答。(质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2.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生1:1个鸡蛋的质量。生2:妈妈的金戒指。生3:一袋薯条质量。……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克”并加深对“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三)巩固新知1.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2.完成P2页“填一填”。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100g)订正,指名读。P2页“填一填”答案:100g200g900g(四)达标反馈(1)填空1.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2.1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1个鸡蛋大约重(),1个苹果大约重130(),1包方便面重100()。3.要想知道1枚图钉的质量我们用()称出它的质量。(2)1块橡皮大约重9克,4个这样的桃子重多少克?答案:(1)1.克g2.1克60克克克3.天平(2)9×4=36(克)(五)课堂小结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生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 生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来加深对“克”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六)布置作业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2.1个香蕉大约重80(  ),一块奶糖重约4(   ),一个桃子大约重()克。3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3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4.说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克()克()克5.判断对(√)错(×)(1)500克白糖和500克鸡蛋一样重。()(2)数量多的物品比数量少的重。()答案:2.克克不唯一(合理即可)3.3×2=6(克)4.5006002005.√×板书设计认识克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明确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克的感性认识。利用说一说体会质量单位克与生活密切相关, 实现知识的建构。(二)教学资源包“公斤、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两=50克,1斤=500克,1公斤=1000克。(三)资料链接加减乘除号的由来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数学
发布时间:2021-10-26 09:00:04 页数:4
价格:¥3 大小:155.94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