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天气和气候》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7

2/47

3/47

4/47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风向和风力》说课稿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新教材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测天气》单元的第4课《天气和气候》。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天气和气候》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4课。“观测天气”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周围大气圈的运动变化规律,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通过观察发现一定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气候,知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不同,能用科学语言描述气候,了解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本课学生从了解天气变化、风、雨、气温等,进而扩展到认识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认识到天气变化时间短,通过观察与分析一地的气候,认识到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进一步分析两地的气候特点,认识天气、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了解气候对生物的影响,认识到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在对天气、气温、云量、雨量、等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带领学生通过分析两地气温、降水量的不同,更好的认识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不同。但三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对抽象数据的对比、分析处在初步认识阶段,因此带领学生分析数据找出气候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查资料、观察图片等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下适宜生长的不同动植物。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2.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4.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四、说教学重难点描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重点区别天气和气候。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六、说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不同天气、气候图片、视频学生材料:有关天气、气候的图片1.同学们,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天气。2.天气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天气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3.同学们,请你睁开睿智的双眼,带上一颗敏锐的心,拿起一只精妙的笔一起踏上我们的气象之旅(课件出示动图:气象卫星和卫星云图)。首先,我要用一段视频打开我们这扇气象之旅的大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并把从中获取的天气信息记录下来(播放天气预报)。我们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了未来3天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变化情况。4.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5.同学们,天气在一定的地区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了解天气的规律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我们应对天气灾害对人类活动景响的能力,并及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调整。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发现气候变化规律。[设计意图:以天气预报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感知,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气候的探究做好铺垫。]板块二、区分天气与气候1、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的地方“四季分明”,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小结】(1)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常开放,草木四季常青。(2)常年炎热: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上,全年皆夏。(3)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2、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天气与气候的比较天气气候时间短时间长时间规律一次性出现周而复始出现3、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小结】气候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提前知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应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板块三、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1、读图引导两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温度,红色曲线表示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绿色曲线表示2016年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地区的降水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降水量,蓝色条形表示2015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黄色条形表示2016年降水量变化趋势。2、数据比较任务①从数据来看,哪个地区比较炎热,哪个地区降水更多?②预测一下,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几月?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如果你想去地区一和地区二旅游,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比较合?3、分析数据,写出你的发现4、请作出预测,并说明理由①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会出现在几月?(在相应的空格中打“√”)②今年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在气温计上标出)【小结】通过气象数据分析获得的气候信息,为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因此,利用科学语言准确描述天气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解决自己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气和气候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1、下面哪句话是在说天气,哪句话是在说气候?【小结】2、你还知道哪些说天气和气候的语句?【提示】天气: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气候:冬暧夏凉、海南全年皆夏、终年干燥少雨……3、用几句话描述你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板块五、查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列举适宜该气候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终。)【小结】不同气候类型只能适应不同的动植物的生活,动植物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动植物在适应的环境下才能生存。气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因些,我们要善待地球周围的大气圈,维护气候变化相对稳定,为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创造重要的生存环境。六、拓展提高【资料】天气、气象、气候天气是在一定区域、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形态与量)、气压、风、云等大气现象的变化。天气大多发生于大气的对流层内,但更高处的大气现象如急流,以及高山、大面积的水体等地表形态对天气也有影响。气象是大气物理状态与物理现象的统称,如冷、热、干、湿、风、雨、雪、电等。气候是一个地区由纬度、地形、海拔高度、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气象状态的总体情况。它是某一特定地区长期(从几个月到成百上千年,但通常是 30年)的大气状况,是构成天气的那些大气因子及其变化的长期概括。这些大气因子是:温度、湿度、降水、气压、风、云等。(了解天气、气象和气候三者之间关系)板块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我们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能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使我们认识到要善待地球周围的大气圈,要维护气候变化的相对稳定,为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创造重要的生存环境。七、说板书设计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7-12 02:24:05 页数:47
价格:¥10 大小:1.21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