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7

2/47

剩余4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昆虫》目录9庞大的“家族”10养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第3单元《昆虫》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2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11.1 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第一课《庞大的“家族”》,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几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第二课《养昆虫》,通过“饲养”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处理信息,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并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第三课《探究昆虫的奥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2)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3)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庞大的“家族”12养昆虫33探究昆虫的奥秘1总课时5第三单元教案9.庞大的家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3.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5.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6.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教学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昆虫标本昆虫模型放大镜昆虫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预设1:他们的体型可能很大....预设2:他们数量可能很多.....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预设:数量庞大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预设:昆虫4.师: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补充板书:昆虫)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PPT出示,学生认)(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预设:2根/一对。4.师: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预设:有6只,也就是三对。(板书:三对足)5.师: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规律呢?6.师: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预设:用放大镜观察。7.师:没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8.师:观察时,有什么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这些器官长在昆虫身体的部位。9.师补充:真会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一会儿,请小组来进行分享。(三)实验探究1.师:(PPT出示)现在拿出你们的放大镜、标本和模型仔细观察吧。(1)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依次观察。(2)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它身体的哪一部位。(3)将观察结果在小组内分享。(四)分享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提炼昆虫的特征1.师: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预设:头部。2.师:没错,触角生长的地方就是昆虫身体的第一部分:头。(板书)3.师:足和翅膀呢?预设:身体中间,足在肚子上,翅膀长在足的背面。4.师:真会观察,昆虫的足与翅膀所生长的部位是昆虫身体的第二部分:胸。(板书)昆虫的足和翅膀都长在昆虫的胸上。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预设:不是,有的昆虫有大大的尾巴,有的昆虫有细长的尾巴。5.师: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啊,那可不是昆虫的尾巴,是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部分。虽然它在外表上没有长有特别的器官,但也是昆虫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板书)7.师:除了这些,昆虫身体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它们。先来说说头部,它们的头部长有触角(PPT出示),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触角,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三只昆虫的触角形态不一,但都是一对。8.师:没错,真会发现,不同的昆虫触角形态各异,但数量是一定的。其实昆虫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眼睛和嘴。昆虫的眼睛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复眼。而它们的“嘴”称为“口器”,用于摄取食物。想一想,在头部,昆虫这类动物有什么独有的特征?预设:它的一对触角。(板书)9.师:真会总结。头部下面紧连着的是昆虫的胸,昆虫有3对足,不同昆虫它们足的形态也是不同的。(PPT出示)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还会长有一对或两对翅膀(板书)。胸部以下就是昆虫的腹部了,仔细观察昆虫的腹部,你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预设:不同昆虫的腹部花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10.师:观察的真准确,昆虫的腹部也形态各异,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因此在快速判断一个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可以只看它的?预设:头部和胸部。11.师:长有触角和足的就一定是昆虫吗?预设:必须是1对触角和3对足。12.师:谁来帮我们总结,你发现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预设: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五)学以致用1.师: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它是昆虫吗?预设:不是,它不是6只足,它有8只足。2.师: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PPT出示,学生判断)3.师: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为什么说昆虫是“庞大的家族”?三、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1.师: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在它们的种群中,有一类昆虫数量最多,你知道它们是谁吗?预设:甲虫2.师:不错,(PPT出示)就是甲虫(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预设:预设:它们也有3对足,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它们都有坚硬的外壳。3.师: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甲虫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视频:甲虫展翅)4.师:通过视频,你知道了些什么?预设:甲虫有两对翅膀,其实我们看到的坚硬外表不是它的壳,而是它的一对翅膀:称为前翅,呈鞘质,它主要起到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不具有飞翔的功能,它还有一对翅膀在前翅下面,称为后翅,呈膜质,主要起到飞翔的作用。5.总结: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动物、昆虫和甲虫的关系:(PPT出示)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昆虫,而昆虫中数量最多的是甲虫。三、应用拓展(一)昆虫猜猜猜1.师:看来不同的昆虫有着自己不同的形态特点,老师这里想要考考同学们,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是什么昆虫吗?(PPT出示)预设:蜻蜓2.师:你们可真聪明,挑战升级,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有关昆虫的小卡片,请你根据上面的描述,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昆虫,并猜测出它的名称,比赛看哪一组最厉害。(小组互动)师生互动。(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时间短则省去这一环节)1.师:这么庞大的昆虫家族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呢?谁愿意来描述你的观点。先表达观点,再说明理由。PPT出示参考句式:我认为昆虫是我们的朋友/敌人,因为......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有一些补充......我反对他的观点,我认为.....同学之间自由辩论。2.师:每位同学对于昆虫都有自己的见解,究竟昆虫带给人类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视频播放)3.师小结:据科学家统计,在100万类昆虫中,只有1万类昆虫对人类是有害的。昆虫对人类的贡献功大于过,无论害虫还是益虫,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昆虫的存在,让生物物种更加丰富。(三)制作昆虫模型(布置任务)1.师:了解了那么多昆虫,你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昆虫吗?(出示材料)观察实验材料,你想怎样做?预设:用粗树枝做昆虫的身体,细树枝做昆虫的足和触角,开心果壳做翅膀。2.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个任务就留着同学们课下来完成。三、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9.庞大的“家族”--------昆虫1对触角头胸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甲虫腹10.养昆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2.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3.能像科学家一样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4.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蚕生长、蜕皮、吐丝和结茧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2.在饲养活动中,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使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难点】通过画蚕的一生,了解昆虫从生到死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为日后建立昆虫变态的概念打下基础。【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蚁蚕、桑叶、纸盒、毛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丝巾,请学生猜猜丝巾是什么材质的?2.播放《蚕的一生》视频。3.通过视频大概了解了蚕一生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讨论讨论如何养蚕吧![设计意图:以丝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播放《蚕的一生》视频,让学生自发产生探索蚕的生长过程的欲望,引出本节课。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课后需要自己动手养蚕,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了解如何养蚕,使得学生在目标驱使下主动学习知识。]二、如何科学地养蚕1.首先,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你们觉得蚕宝宝什么条件下会从卵里出来呢?2.学生可能会猜测需要的时间,也可能会猜测季节。3.最近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春天来了,天气在慢慢地变暖和,我们把蚕宝宝带回家以后要每天观察,看看你的第一只蚁蚕在哪天孵出来,什么时候所有的蚕卵都孵出来了,把孵出的日期记录下来。4.在我们等待蚕宝宝孵出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给蚕宝宝们准备一个“家”,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房子”适合蚕宝宝们生活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为蚕宝宝们设计一个“家”,先画出设计图、列出需要的材料清单。5.学生用带来的纸盒、纸板、白纸、剪刀等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小房子”。6.同学们做的“小房子”都十分地精美,房子建好了我们还要装修。其实我们蚕宝宝的要求不高,如果你们可以在纸盒里铺一层干净的纸,再给纸盒的盖子上打几个小洞,蚕宝宝就会非常满意啦。7.展示蚁蚕照片。等蚕宝宝们从蚕卵中孵出来了,我们就可以给它们搬进新家了。可是蚕宝宝这么小,好像一抓它就会把它捏死,我们要怎么让它们住进新家呢?8.请小组内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怎么挪动蚕宝宝。9.教师展示挪动蚕宝宝的方法。10.蚕宝宝吃什么才能长大呢?11.学生可能会说吃树叶,也可能知道蚕吃桑叶。12.我们可以先在纸盒里的纸上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13.我们把蚕宝宝安置进新家以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对,我们还要记得每天为它们清除粪便、换桑叶,并且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设计意图:本阶段以学生猜测和自行探索为主要内容,讨论如何科学地养蚕,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和导向的作用,同时及时总结养蚕的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体验和观察从蚕卵到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些地区蚕不易获取,则可让学生自行获取菜青虫,一样可以体验养昆虫的过程。]三、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1.现在我们知道了怎么照料蚕宝宝,那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在孵出蚕宝宝之前,蚕卵是什么样子的。2.发放蚕卵。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蚕卵。3.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汇报观察结果。4.科学实验过程是少不了实验记录的,观察实验也一样。请同学们打开科学活动手册第9页,在第一个小框里写一写你观察到的蚕卵的样子。5.蚕宝宝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为了准确的记得蚕宝宝在哪一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在每天观察的同时要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日记。6.我们平时写日记的时候,都会写些什么呢?7.学生回答:日期、天气、做了什么事情等。8.我们的观察日记贵在坚持,同学们一定要坚持每天记录。在每天的观察日记中首先要写明日期和天气情况,然后要描述你观察到的蚕宝宝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和前一天比起来蚕宝宝有什么变化。记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文字、图片、画图等等都可以。9.当蚕宝宝慢慢长大,我们会发现蚕宝宝身体的长度在变化,长度的变化要怎么记录更好呢?10.学生回答:要记录蚕宝宝身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1.可是蚕宝宝软软的,还会缩成一团,怎么量它的长度呢?12.我们可以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它的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然后连接头部尾部的两点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设计意图:蚕生长的周期是较长的,如果只让学生养蚕却不布置任务的话,学生一开始的兴趣慢慢减退,平时就会很少去注意观察蚕的变化,而蚕的生长时期里一旦漏掉了一环,就会影响学生对于蚕的一生变化的认识。因此,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记蚕宝宝的观察日记,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感受科学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严谨性。]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分别从住、行、食几个方面讨论了如何科学的养蚕,同学们可以把老师发放的蚕卵带回家,耐心地等待蚕宝宝孵化出来,然后让它们住进你们为它建造的家。2.在养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每天观察蚕宝宝的变化,并向科学家一样记录观察日记。[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科学养蚕的要点,并给学生布置养蚕的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感受科学家耐心观察和记录的探究过程。]【板书设计】10.养昆虫(第一课时)住:纸盒、纸、打孔行:毛笔、刷子、食:桑叶记日记:日期、天气、外形、长度…3.养昆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2.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3.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过程与方法:1.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2.能通过长期观察及资料阅读,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3.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2.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3.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通过长期观察和资料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蚕的一生要经历的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了解蚕的一生,认识到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准备】准备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标本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一段时间的蚕宝宝,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养蚕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观察、记录了蚕的一生呢?同学们可以(饲养方法、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回忆一下。共同总结:(1)在养蚕的过程中借助了放大镜观察,观察蚕的体长(用尺子进行测量)、颜色、形状、身体上的表面特征有哪些变化。(2)用到的记录方法有:拍照片、视频、画图、记录数据、写观察日记的方法。3.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蚕宝宝健康的成长,有的也已经成功化茧成蛾。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设计意图:利用复习导入,回顾这段时间养蚕的经历,为本课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二、新知探究1.PPT出示问题及四个阶段蚕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2.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概念解释: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蚕蛾就是蚕的成虫。)(板书:卵、幼虫、蛹、成虫)活动一:展示交流会1.学生分组展示对蚕的观察记录资料。PPT出示“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全班各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资料,可根据“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准备汇报交流。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外形特点运动情况吃食情况时间(天)…蚕卵幼虫蚕蛹蚕蛾1.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蚕一生中生长变化情况,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动物。活动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1.PPT出示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提问:请同学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蚕的什么时候或者这些蚕在做什么?2.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养蚕经历,这几张图片的顺序应是如何的?3.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请将这几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体会蚕的生命历程。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设计意图:利用两个活动,互相交流总结饲养昆虫的方法,从而深化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感知生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复杂过程,并不断循环,体会生命的意义。]二、蚕的生长变化研讨一:蚕的寿命1.根据小组资料对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提醒: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蛾的死亡代表蚕生命的结束。)研讨二:蚕的生存条件1.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是怎样满足它们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评。(预设: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3.提问:有些同学的蚕在中途死亡了,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你的蚕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打算明年如何解决?1.小结: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研讨三: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1.蚕的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补充板画箭头)2.提问: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长此以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3.小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的生物才得以不断地延续。[设计意图:研讨蚕的生存条件,回顾养蚕过程,有的蚕寿命很长,有的蚕很容易死亡。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再进行研讨:画出蚕的一生循环图,画图过程既让学生回忆养蚕的经历,又比较了蚕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同时,为引出“昆虫的两种发育方式”做铺垫。]二、拓展1.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老师还带来了其它昆虫的一生,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1.小结:像蚕和菜粉蝶一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蜻蜓一样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的生长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我们把昆虫是否有蛹期可以给它们分为两类,这是昆虫的两种发育形态。大家课下可以搜集更多动物一生的发育过程,与今天我们所学的蚕的一生进行比较。[设计意图:对比昆虫的发育过程,了解不同昆虫的发育方式,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并愿意主动探究发现感知生命的独特与神奇之处。]【板书设计】养昆虫卵幼虫蛹成虫10.养昆虫(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2.了解蚕一生要经过的变化过程。3.通过饲养活动,知道饲养昆虫的方法,学会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科学探究:1.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有关蚕的知识。2.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异同,从而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科学态度: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获得的科学信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2.为自己长时间观察和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关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2.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点】1.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并交流养蚕经验。2.引导学生画出蚕一生的变化图,了解昆虫的一生变化。。3.通过饲养活动,知道饲养昆虫的方法,学会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教学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图画或文字表述结果。【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养蚕日记、记录单、找出丝头的蚕茧、培养皿、缠线板。【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物,猜猜是什么?2.对,这就是孩子们养蚕所收获的蚕茧,同桌之间从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互相比一比手中的蚕茧。3.看来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都收获满满,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总结自己的养蚕经验,进行一场养蚕经验交流会。(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蚕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学生用心养蚕的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成果与经验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这是对学生养殖和观察成果的肯定。]二、新课讲授。(一)成果展示1.每个组都准备有自己的养蚕成果,首先我们用3分钟的时间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派一名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述你们组的成果。(预设学生行为:学生拿图片演示、展示交配后产下的蚕卵、被剪开后的蚕蛹、蚕蛾……)(二)结合自己的蚕宝宝日记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1.展示的非常好。在精心照顾蚕宝宝的这一个多月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呢?比如说……(提示问题: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卵)颜色逐渐有什么变化?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2.我们每个小组都记有自己的蚕宝宝日记,现在用10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组内的蚕宝宝日记,讨论交流都有哪些有趣的变化?整理出来,10分钟后我们来全班分享自己小组内记录的蚕宝宝生长历程。(预设学生行为:拿着自己小组记录的蚕宝宝日记本上台展示,讲诉养蚕过程中的发现和变化。)3.师生总结重点记录,交流养蚕发现。(教师适当对蚕生长历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简单总结)4.同学们讲诉的非常棒,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6小组的养蚕日记做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展台展示日记)5.各小组的日记怎么样?是不是都观察记录到蚕生长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6.分享真是快乐的,在分享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你是做的非常好的?而哪方面是值得向其他同学学习的?(生总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三)引导学生画出蚕的一生1.通过同学们的养蚕日记我们把蚕的生长历程都回顾了一遍,孩子们发现蚕要经过几次变化过程?2.如果让你记录下蚕的这些变化过程,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预设生答:文字记录、画图、数字、拍照片、拍视频……)3.我们今天就先采用画图的方式,看看谁画出的图既简单又最能突出每个时期的特征。4.我们来看看三小组的是如何记录的。(展台展示)(学生对所绘画的图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记录进行及时评价,并以蚕的四个阶段来引导学生。)5.再来看看五小组的记录。(展台展示)6.同学们的记录方式都太棒了,非常直观的描述出蚕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又称为“蚕的一生”。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再次了解蚕的一生。(出示视频1)追问:在蚕的一生中你认为哪个阶段最神奇?(设生答:结茧之后变蛾的阶段)7.对,老师也觉得这里最神奇,蚕宝宝会自己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你们还知道哪些昆虫有这样的变化?8.没错,蚕蛾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我们通过图片对比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PPT展示相同之处)9.刚才孩子们发现的都是它们的相同之处,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进一步了解。(出示视频2,PPT展示总结不同之处)10.我们把像蚕蛾和蝴蝶这样经历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阶段的昆虫称为“完全变态昆虫”。(四)养蚕活动总结1.通过养蚕活动,你能总结出饲养昆虫时,我们应该怎么做?2.设生答:①养殖前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所饲养昆虫的饮食要求、住所要求等等;②养殖的过程中,对昆虫的食量、身体变化情况、排便等要像科学家一样学会观察和记录。③养殖过程中,要亲近、关注和关爱昆虫,要有责任感。④养殖结束后,及时进行自我总结,并分享给身边的人。3.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自己,课后我们可以继续饲养菜青虫。[设计意图:与学生一起在分享中总结,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归纳蚕的一生,让学生对于养蚕活动有一个新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三、运用与拓展1.其实每一种昆虫都有它不平凡的一生。比如蚕的一生不仅会经历四个阶段,还会为我们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你知道是什么吗?2.设生答:蚕丝,粪便、蚕蛹。(师纠正“粪便”一词,蚕的粪便叫做:蚕沙)3.对,蚕沙可以作为一种中药材,蚕蛹是一种高蛋白物质可以食用,而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可以做衣服、蚕丝被等等,被称为“纤维皇后”。如果让你对收获的蚕茧进行抽丝,你准备怎么做?4.我们把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称为“缫丝”。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缫丝技术吧。(视频3)5.孩子们可以参照视频中的方法将你收获的蚕茧进行缫丝活动。可这样一个小小的蚕茧,如果把丝都抽出来,它又会有多长?6.设生答:学生猜测.(100米、500米、2000米、、、、)[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蚕丝的长度来激发学生课后抽丝的兴趣。]7.蚕丝的长度可远远不止这样长,它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可达3000米。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一个已经找到丝头的蚕茧,孩子们拿回家试一试抽丝,看看你抽出的蚕丝会有多少米。[设计意图:从猜测到实际测量,是学生收获科学素养的过程。]四、课外延伸1.课后孩子们可以更多的去了解一下缫丝技术,也可以去读读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知识。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板书设计】10.养昆虫(三)卵幼虫(蚁蚕,1-5龄蚕)成虫(雄雌蛾交配、产卵)蚕的一生完全变态昆虫:蚕蛾蝴蝶。。。。蛹(吐丝、结茧、化蛹)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秘密。2.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科学探究: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2.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乐于思考与交流,感受寻找证据的乐趣。2.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并思考昆虫的本领和习性,能否影响我们人类生活、是否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重点】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学难点】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小饲养盒、蚕宝宝、桑叶、莴笋叶。学生材料:pad、小饲养盒、实验记录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承上启下,导入新课1.引入: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知道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生长发育的秘密。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条蚕宝宝,你们看,是不是长的很健康?老师告诉你们哦,我每天都给它们换新鲜的桑叶。可有一次老师桑叶不够,忘记去摘了,有个邻居告诉我:没有桑叶时,可以用这种菜叶喂蚕(出示莴笋叶)你们认识吗?你认为可以用莴笋叶喂蚕吗?(生:能,不能)2.“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老师想先请你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猜测一下。3.那到底“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大家猜测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做实验)没错,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吧!(板书1:探究昆虫的奥秘)[设计意图:利用“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具体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昆虫的奥秘”]一、操作与探究1.关于探究“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你们想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生1:一条蚕喂桑叶,一条蚕喂莴苣叶,一段时间后,看蚕宝宝长的怎么样.学生2:先用桑叶喂养,改用莴笋叶喂养,看蚕宝宝情况)。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且已经有了大概的实验想法。哪种方法更好?那我们需要几个饲养盒呢(2个)?用什么喂养(1号喂桑叶,2号喂莴笋叶)?一边引导讲述,一边贴图片板贴。2.还有两位同学也设计了实验方案,我们一起看看,请你评价一下轩轩(1个饲养盒,前十天桑叶,后十天莴笋叶)和晨晨(2个饲养盒,分别装1条蚕宝宝)的实验方案。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为什么?(由学生说出理由,言之有据)发现蚕宝宝数量,放在怎样的地方饲养(相同且适宜的地方)。3.小结:我们和阳阳同学的实验设计合理的理由是,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以外,保持了其他因素的一致:1.两个饲养盒;2.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在数量上,一条蚕宝宝会存在偶然性,十条更具说服力。4.根据师生最终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全班共两个饲养盒,各10条蚕。补充“实验设计图”和“我们的发现”“研究者”等信息,形成一张研究单的完整板贴。教师出示记录单,征集记录员,课后坚持记录,教师课后提醒。“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实验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继续喂养,拭目以待!5.刚刚啊,同学们一起发挥智慧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来解决“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的问题,大家的表现真棒,真是一群又聪明又有耐心的小孩!6.这位姚乐乐同学也和大家一样,爱思考,对蚕宝宝十分好奇。出示姚乐乐同学的实验方案,“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你们认为她的方案怎么样。确实,乐乐同学既考虑了实验的公平性、也考虑了重复性、准确性、爱护小动物等。7.小结:看来啊,设计实验不仅可以考验我们的智慧,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到真实答案,探究实验真是非常的重要!(板书2:探究实验)。[设计意图:利用三位同学的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甄别,明晰“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合理的”]三、思考: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1.生活中,不仅蚕宝宝有趣,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昆虫,等下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常见昆虫的视频,请你仔细观看,并安静思考,关于视频中的昆虫,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能不能想到一些问题,让我们同学能通过实验来探究,找到答案的。(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1.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一个组一张问题单,汇总成小组问题记录单。2.问题单展示:展示每个小组的“问题单”,汇聚成全班“问题单”。[设计意图:在前面甄别的基础上,进行遴选: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四、设计实验: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发现1.每位同学独立选择一个最想研究的问题,每人领取一张实验报告单,设计自己的实验。2.完成好自己的活动单之后,小组内按照序号接龙式传递“实验设计单”,可以在别人的“实验设计单”上继续补充或修改,1→2→3→4→1,这样循环一遍后,每张实验设计单上可以汇聚所有小组成员的智慧。教师及时巡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小组内评选,找出一张设计最好、可行性最强的实验单。4.汇报:展示每个小组的优秀实验设计,其他小组评价并提出建议。5.小结:同学们都已经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也展示了小组最佳方案。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尝试实践探究,看自己实验方案能不能施行,看看实验结果会怎样,有问题可以咨询老师和同学。[设计意图:通过评价“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一实验方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并明晰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五、运用与拓展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来探究昆虫的秘密,那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昆虫的吗?播放视频,科学家研究蜻蜓的飞行方式、眼睛、“蜻蜓飞行器”等。2.关于昆虫,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蝉是怎么发声的?……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走进昆虫世界吧!(播放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视频)。[设计意图:将实验研究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昆虫,通过观看昆虫研究视频,让学生知道实际生活中有科学家在研究昆虫,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昆虫的欲望。]【板书设计】3.探究昆虫的奥秘提出问题探究实验研究的问题:实验设计:1.2.3.……我的发现: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1. 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3.昆虫中种类最多的是甲虫。4.用身边的材料做一种昆虫模型的步骤;1)准备一些枯树枝和开心果果壳。(2)用热熔胶把头、胸、腹三部分连接起来,把果壳粘在背部,把触角粘在头部。(3)在胸部的两侧粘上三对足。5.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一生的变化。6.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启发。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也会有很多发现7.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需要观察、记录的内容有:(1)观察蚕卵和蚁蚕的样子。(2)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3)记录蚕宝宝的蜕皮过程。(4)记录蚕宝宝吐丝结茧。(5)记录飞蛾破茧而出。8.我们可以从蚕宝宝的形态变化、蚁蚕的颜色、蚕宝宝的进食情况等方面来整理我们的观察日记。9.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蚁蚕.蚕宝宝.蛹、蚕蛾的过程,蚕蛾交配产蚕卵后会死亡。10.除了通过观察昆虫、整理分析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的奥秘11. 关于昆虫,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蝉是怎么发声的?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蝴蝶下雨天躲在哪里?我们可以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来走进昆虫世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7-12 02:24:07 页数:47
价格:¥10 大小:173.84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