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1

2/121

剩余1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2.探究活动三: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3.探究活动四方案一:[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可移动的透明方向盘、测量尺](提示:此活动对学生认识水平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有困难,选择方案二)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方案二:[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四、研讨(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问题1与探究活动1融合,问题2与探究活动2-4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五、拓展(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板书设计】1.运动和位置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描述位置:方向、距离【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安排本课内容,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记录表。【作业设计】1.能作为判断老鹰是否运动的依据是()。A.看一幅图B.两幅图对比2.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A.方向B.距离C.方向和距离3.在教室里,小明在小红的东方向3米处,那小红在小明的()。A.东方向3米处B.西方向3米处C.西方向6米处4.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20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介】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类别。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学情分析】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1、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2、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3、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4、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学难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板块一、聚焦[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1.视频导入(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二、探索1.探索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1)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2)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三、研讨——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2.学生分组实验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板书设计】2.各种各样的运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作业设计】1.在下图中用箭头和圆点记录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2.下列物体中和车上雨刮器运动形式相同的是()。A.秋千B.弹簧玩偶C.木陀螺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聚焦板块通过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运动物体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探索板块中,活动1通过描述五张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的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活动2利用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击球的趣味性活动,明确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活动3是对活动2的提升和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考。研讨板块中,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模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拓展板块中,通过介绍和例举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情分析】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3.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4.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5.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马路上有许多车子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预设: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直的,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的。我们把直直的运动路线叫直线,弯弯的运动路线叫曲线。2.揭示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二、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生活动手册](一)探索1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2.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预设: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运动(二)探索21.击球。我们来玩击球,操作员将红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桌子上,距离约40厘米,用蓝球击红球。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活动。2.讨论:说说击不中的原因。预设:因为球的运动路线不确定。3.在轨道上击球。要求:操作员将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击红色球。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4.小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叫曲线运动。(三)探索31.我们将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滚动,再冲出桌面,直到停下,在整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路线是怎么样的?。2.小组讨论,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猜测。3.展示想法。4.讲解实验规则:(1)操作员将小红球放在桌面上相应的位置,用手推向桌子边缘。(每次推的力度尽量保持一致)。(2)组长带领其余组员蹲下来认真看,讨论好后再画出运动路线。学生实验。画路线图。5.展示运动路线图,思考它是属于什么运动?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6.慢动作微课展示小球的运动情况。三、研讨(预设2分钟)提问: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四、拓展(预设5分钟)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合作能力。2.在记录运动路线时用线加箭头的方式【作业设计】1.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2.下面运动中,最有可能直线运动的是()。A.运动员在60米赛跑B.蝴蝶在花丛中飞舞C.钟摆的摆动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概念,再引导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考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摆放方式的关系。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些的认识,包括什么是运动、怎么观察运动、运动的方式等。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3、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4.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5.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6.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小组材料: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出示图片滑滑梯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预设:玩过,从高的地方滑下来)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2.引出课题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动呢?(预设:①静止不动②滑下来(滑动)③滚下来(滚动))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二、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体、小球、立方体、六棱柱)、活动记录表]1.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2.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出示材料: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温馨提示:①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②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③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4.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10分钟)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圆柱体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预设:逐一说滚动或滑动)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预设:物体形状、放置方式)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立方体、六棱柱、长方体)、活动记录表]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预设: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预设:有关系......)四、拓展:斜面变高(预设12分钟)提问: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预设:变快)操作: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斜面高度上调,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再去观察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提问: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滑动,滚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变成滚动。3.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多规律和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学生活动手册未安排本课内容2.可自行设计记录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打√表示)物体(形状)预测实验滑动滚动静止(不动)滑动滚动静止(不动)【作业设计】1.斜面的特点是()。A.一端高一端低B.两端一样高C.一定是木板搭的2.小球在斜面上容易()。A.静止不动B.滑动C.滚动3.斜面一端变高时,物体的运动速度会()。A.加快B.减慢C.不变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指向的是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为:首先,告知不同动物运动完相同距离所需的具体时间,比较快慢;接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最后,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限定长度、同时运动---限定长度、秒表计时。【学情分析】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2、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3、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4、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5、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6、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小组: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出示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预设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1.探索活动1:(1)出示动物王国的100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跑100米所需的时间)。(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2.探索活动2:(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终点。(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3.探索活动3:(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四、拓展(预设6分钟)1.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呢?2.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3.在三年级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数,即先让学生将3个数据按大小排列,选择排位中间的数【板书设计】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动物的编号和所需时间的数值填进表格。2.用于探索活动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记录小球颜色、运动所用的时间及选择的数据,最后比较数据,填写结论。【作业设计】1.体育课上50米赛跑,运动最快的是()A.小明用了10秒B.小丁用了8秒C.小红用了9秒2.运动相同的距离,运动所需的时间(),运动得快;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得()。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本课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与第5课相同,即:聚焦板块,复习回顾“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再通过图片,聚焦问题:不同物体在相同运动时间内,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探索板块,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再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最后,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样是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拓展板块,通过玩“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的研究结果。“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学情分析】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单元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第5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3.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4.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5.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6.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7.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什么发现?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28分钟)1.探索活动1:(1)出示“一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2)学生根据图表,将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6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按照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的方法进行比较。)(5)小结:6种交通工具都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2.探索活动2:(1)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同时停止。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2)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3)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5)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3.探索活动3:(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1:能;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预设2:不能;因为时间会不一样。)(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四、拓展(预设5分钟)1.“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2.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较行走、骑自行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的爬行的快慢。【板书设计】距离短运动慢距离长运动快5.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填进表格。2.用于探索活动2、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比快慢的两位同学的姓名、运动所用的时间和运动的距离,在最后一行填写比较后的结论。【作业设计】1.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得快,这是因为跑前面的运动员()。A.跑的距离短B.跑的距离长C.跑的时间短2.运动相同的时间,运动的距离(),运动的快;运动的距离(),运动的()。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游乐工具,本课内容为:我们的“过山车”。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运动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先观察真正“过山车”的运动,聚焦分析“过山车”的运动方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设计制作自己的“过山车”。设计制作“过山车”过程和让自己的“过山车”初步完成测试,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评价和优化改进,为下一节的真正测试作准备,这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是典型的工程设计的课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程设计要求,可以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设计,但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成本核算,让孩子们树立起工程设计的初步概念。聚焦板块通过设计制作“过山车”,初步体验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乐趣,同时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的运用,设计符合要求的“过山车”模型,同时考虑“过山车”的制作成本,体验工程设计的乐趣。探索板块,本活动主要分两个块内容,探索活动一:让学生观察“过山车”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通过活动为设计自己小组的“过山车”作铺垫,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本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受“过山车”制作的方法和熟悉材料的特性。探索活动二: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过山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过山车”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同时要求自己的“过山车”有一定的坡度,即教材中要做到的设计要求。小实践活动,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的图纸设计和制作,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小实践通过设计、制作、评价三部分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制作时起到参考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三年级学生在实物拼搭前难以在大脑中形成完善的设计模型,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设计图进行拼搭有一定难度。所以,拼搭前需要强调:尽量根据先前的设计进行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一定的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同时建议学生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因为材料不足而导致不能完成“过山车”的情况,又能省时高效。拓展板块,本节课设计和制作的“过山车”主要为下一课测试作准备,但为了下一节能顺利进行测试,教材要求根据设计和制作要求进行简单评价: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整座“过山车”要稳固,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综合评价优化修正。【学情分析】对于“过山车”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项目,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也熟悉“过山车”的整体结构。刺激、有一定的坡度、有弯道等特点,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在设计时需要按教材的设计要求,这是学生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本课设计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过山车”做到:轨道总长应在2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并有坡度变化、小球滚动中不能脱轨和稳固等特点,但在实际制作中由于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可能会出现设计与制作出现偏差情况,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相信通过孩子们的努力会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3.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4.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5.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2米长的保温塑料管、防撞条)、小球、设计图纸(带小方格)、直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ppt播放实际运行的“过山车”的图片]1.播放“过山车”的实物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过山车”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过山车”为什么会运行?“过山车”运行的动力呢?)2.师生分析原因“过山车”由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等组成,还有一个底座。(预设:让学生知道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也要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同时底座要稳固)3.揭示课题:我们的“过山车”(板书)二、探索:过山车的探索活动及图纸设计(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设计图纸一张、学生活动手册、简单的积木]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小组内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师要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材料,熟练掌握拼接技巧。提问:“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我们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2.小组设计自己的“过山车”。(1)观察教材中小实践中的设计图,仔细观察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提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去设计一辆“过山车”,你们准备怎么来设计?(预设: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注意:为小组内准备设计什么样的“过山车”,自己小组内的“过山车”有什么特点作铺垫?)(2)小组内进行设计前的讨论并推荐一名工程设计师。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设计小组内的“过山车”,要考虑“过山车”的实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提问:设计时要注意选择什么材料后进行?(预设:根据材料进行设计)3.出示活动手册,明确设计要求,画设计图。三、小实践: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过山车”(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设计图一张、每小组所选择的材料、铁架台、软尺或细线等]1.学生反馈交流:对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图纸进行了说明?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这一环节要求:小组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或设计情况解释,并针对其他组提出修正建议。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预设:让学生知道“过山车”的制作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的搭建操作会更规范、更科学。)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内设计师指导制作,其他成员协同具体制作,对制作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4.初步评价:制作完成“过山车”后,小组内先进行初步测试,检验“过山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预设:要按照教材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要求进行,测量长度、检查轨道情况、坡度等。)四、拓展:展示评价“过山车”及调整修正(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制作完成“过山车”、秒表、小球、细线、软尺]1.由几个小组上来进行展示,先测量“过山车”的长度,并进行测试比赛。2.其他小组同学提问。3.对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建议。4.小结:通过初步测试结果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小组内设计工程师进行优化调整,为下一课准备真正测试做准备。(预设:评比活动中要考虑各个小组制作“过山车”的实用性和成本核算。)【板书设计】7.我们的“过山车”实验设计的要求1.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设计图纸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制作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设计图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画,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活动手册中的表格,需要学生通过初步评价之后,再根据评价情况后填写。【作业设计】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A.先制作后设计B.边制作边设计C.先设计后制作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时,我们可以用()来测量。A.软尺B.三角板C.直尺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A.直线B.曲线C.坡度8.测试“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6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测试“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8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们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3.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难点: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教学准备】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小组: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过山车、小球]明确任务要求:用一个小球从过山车的起点出发,观察小球能否顺利到达终点,同时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每组发一个小球>提问:你们组的过山车能否让小球顺利到达终点?如果不能?该怎么改进?谈话:请还存在问题的组再花几分钟时间调整一下,成功的小组再多尝试几次。二、聚焦谈话:经过测试和调整,大家的过山车都能顺利的通过小球,那么小球的在过山车上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别从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和快慢三个方面来描述?三、探索我们的过山车(预设20分钟)任务一、描述小球的位置[材料准备:方位盘、小软尺、细绳、小标签纸、小组记录表]提问:小球的位置要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预设:方向、距离)明确任务要求: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建议:1.描述小球的方向借助方位盘;2.测量小球的距离用细绳沿过山车轨道量取,并软尺测量。<请1组同学向其他组同学描述小球在自己组过山车的位置,教师用希沃教学助手展示>任务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讨论:怎样描述的运动路线?(预设:先画运动路线,然后分段描述)建议:1.在记录表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路线;2.分段标注直线运动(A)和曲线运动(B)画出运动路线(直线运动用“A”表示,曲线运动用“B”表示)汇报交流:将各组的画出的运动路线通过希沃教学助手收集起来,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选取存在问题的几组进行分析和讨论。任务三、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材料准备:软尺、细绳、小标签纸、秒表、小组记录表、全班汇总表]讨论:怎样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预设:运动相同距离比运动时间的方法,或者采用运动相同时间比运动距离)建议:1.用软尺轨道量出距离起点2米的位置,并用标签纸做好记号,作为终点;2.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在记录表上。小球运动快慢小组记录表第1次第2次第3次取值(中位数)运动的时间小球运动快慢全班汇总表组号时间快慢排序汇报交流:那一组的过山车小球运动的最快?为什么?把最快小组的过山车展示出来,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观察,并和自己组的过山车进行比较分析原因。(预设原因:过山车的坡度大小、运动路线、轨道表面的光滑程度等等)四、拓展延伸(预设15分钟)(一)改进我们的过山车讨论: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为什么?(预设改进方法:①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②用更加光滑的轨道③运动路线曲线运动部分减少,直线运动部分增加……)(二)改进后二次测试[材料准备:学生自带材料、木块等]测试操作小提示: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2.同样需要及时测量和记录下小球运动2米所需要的时间。3.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充加快速度的方法。4.时间有限,改进加测试的时间一共10分钟。(三)展示改进后的过山车[材料准备:各组改进后的过山车和设计图,以照片的形式通过希沃教学助手上传电脑供小组展示时投放。]交流:根据再次测试的运动时间对比介绍过山车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效果。(四)欣赏各种各样的过山车,寻找更多改进策略展示各种各样的真实过山车提问:在保证安全通过的前提下,怎样让我们的过山车运动速度更快,更加刺激?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课后继续改进完善设计。【板书设计】8.测试“过山车”位置:方向和距离加快方法:1.增高起点或降低终点路线:直线、曲线2.改进轨道表面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3.调整运动路线……【作业设计】1.在描述小球在过山车上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描述小球离起点的距离B.只描述小球的方向C.要描述小球的方向和离起点距离2.下列加快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运动速度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A.增加过山车轨道起点的高度B.用更加光滑的轨道做过山车C.减少过山车轨道起点的高度第二单元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材简析】《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对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蚕卵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通过“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观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来认识动物一生的意识。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认识蚕卵;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家”,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后两个活动是本单元后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研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的研讨,基于对前两个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2.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3.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4.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5.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6.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7.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8.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9.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10.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PPT等。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PPT、蚕宝宝图片]1.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2.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3.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1.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一、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一: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1.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预设:用眼睛看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2.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准备用这些工具观察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学生采用“我能用……观察蚕卵的……”的句式作答)3.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活动二:为蚕宝宝制作一个“家”1.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小结: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2.PPT出示提问: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1)PPT出示阅读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下发学生直接阅读),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师生交流: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卫生的场所。(准备的蚕叶不需要水洗,及时清除蚕沙,发现病蚕或死蚕要及时清理。)(建议:也可以网上百度“怎样饲养蚕宝宝”视频,直接在线播放)活动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1.提问: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制定计划”)2.思考:(1)观察蚕的一生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2)你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观察?(3)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记录?3.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蚕的一生观察计划饲养时间:年月——年月饲养地点:教室食物:桑叶观察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内容: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日期体长(毫米)它的样子(画图记录)生长需要其他发现一、研讨观察与记录内容四、拓展1.PPT出示刚产下的蚕卵图片,提问:今天我们观察的蚕卵和刚产下的蚕卵颜色相同吗?蚕卵还会有什么变化呢?2.布置作业:养蚕活动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并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板书设计】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孵化蚕卵蚕形状:椭圆形颜色:紫黑色大小:很小其他发现:中间低凹条件:适宜的湿度、温度生长环境:安全、卫生并且食物、空气充足的环境【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蚕卵样子的观察”可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进行全面的观察,同时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图画、文字等。观察蚕卵在不同的时间颜色不同,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尤其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长期观察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尽可能的小心和仔细。【作业设计】一、选一选1.蚕的新生命是从(A)开始的。A.蚕卵B.蚕宝宝C.蚕蛾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B)。A.水B.温度C.食物3.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以下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A)。A.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B.用木棒拨动观察C.直接用手拿着看附:资料阅读一蚕从卵里孵化出来需要大约是15-30日。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外,还可以在蚕卵上稍洒点水,让它湿湿的更好孵化。资料阅读二制作蚕房:(1)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2)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3)在蚕房中洒一些水,保持蚕房内的湿度。饲养小蚕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食物:蚕的饲料是桑叶,如果没有桑叶也可用莴笋叶代替,但切不可喂养一段时间的桑叶后改为莴苣叶。(2)投喂食物:小蚕孵出后2-3小时便需要进食,需要及时投喂食物。桑叶不能水洗后直接投喂,每天可在清晨、中午、傍晚和睡前进行投喂。(3)清除蚕沙:蚕沙中混有蚕粪和食物残渣,不及时清理会引发疾病。为了避免小蚕丢失,1龄蚕无需清除蚕沙。2~3龄每天除沙两次,4~5龄每日除沙1~2次。(4)管理病蚕:若在蚕盒中发现病蚕或死蚕,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并除沙,更换饲料盒。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材简析】本节课基于第一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认识更多动物的卵。本课包括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体活动,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教材的“聚焦”环节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告诉学生许多动物都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题聚焦到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意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去认识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教科书提供了六种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标准给卵分类,给出的范例是依据“卵是否有硬壳”。学生还可以依据卵的大小、颜色、卵是独立存在的还是聚集在一起的等不同的标准给卵分类。第二个活动是“观察鸡蛋的内容结构”。从画头脑中鸡蛋内部结构到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再到生熟鸡蛋的比较,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鸡蛋结构的已有认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确指认各部分结构。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在前面观察鸡蛋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推测鸡蛋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卵壳、卵白、卵黄和气室在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二个问题“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不一定要求学生一定会使用胚盘这个词汇,但需要学生能指出胚盘所在的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它的样子与同学交流。拓展部分与本课教学内容联系不大,但“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是前一课“蚕卵变化”观察的延续,更是整个单元的重要学习任务。所以,教材这一阶段性的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意识和习惯。【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卵。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蚕卵一定还见过不少其他动物的卵。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鹌鹑的卵(鹌鹑蛋)、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见过蛇卵、乌龟卵、青蛙卵、鱼卵等,但是他们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是停留在“食物”上。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等等问题学生们可能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2.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3.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以及他们的作用。4.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给卵分类。5.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6.基于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的好奇心,表现出对动物卵的探究兴趣。7.课后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感受长期观察的价值和意义。8.通过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卵,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神奇,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难点: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卵、鹌鹑蛋等常见动物卵,PPT等。学生准备:生、熟鸡蛋各一枚、放大镜,培养皿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蚕是通过什么繁殖后代的?(预设:蚕卵)2.出示PPT,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通过卵来繁殖后代的呢?(预设:鸡、乌龟、鸽子……)3.揭示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贴)二、探究:不同动物卵的结构和功能(预设32分钟)[材料准备:熟鸡蛋、生鸡蛋、放大镜、培养皿等每组一份,蚕卵、鹌鹑蛋、动物卵图片、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一:观察和交流不同动物卵的相同和不同(预设5分钟)1.PPT出示生活中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建议引导学生用“**卵和**卵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地方是……”句式作答)2.师生交流小结:各种动物卵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活动二:根据特征给动物卵分类(预设7分钟)1.PPT出示鱼卵等5张动物卵图片,提问:你能根据某一个特征,给下面的卵分类吗?2.同桌讨论后集体进行交流梳理。(建议重点关注学生各种分类的依据,只要合理都可,若学生没有提到外壳,可引导:如果根据有没有外壳,可以怎么给卵分类呢?)活动三: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预设12分钟)1.出示鸡蛋,提问:它里面是什么样呢?(学生简单交流)2.完成活动手册中“我印象中的鸡蛋”(内部)画图。3.简单展示一二个学生画图作品,引入:鸡蛋内部到底是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亲自观察一下。4.PPT出示观察鸡蛋内部结构活动要求,小组开展观察,完成活动手册“我观察到的鸡蛋”画图。5.交流梳理,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结构图进行小结。6.学生完善自己活动手册鸡蛋内部,补充标注。活动四:交流和推测鸡蛋各结构的功能(预设8分钟)1.提问:鸡蛋的这些结构,分别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2.交流梳理,并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各部分作用图进行小结。4.出示PPT,提问: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学生可再次用放大镜观察蛋黄上的“小眼睛”。)5.小结:鸡蛋的卵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白点,这就是胚盘。它是生命的开端,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一、拓展与指导(预设5分钟)1.提问: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卵,你们前几天的蚕卵发生变化了吗?(学生简单交流)2.小结: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小蚕了,就选择1-2条蚕做好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比如可与一元硬币等物体比较,观察它每天长大了多少,有什么行为等,这些记录可及时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3.机动指导完成作业题。【板书设计】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很多动物用卵繁殖——一些有壳一些没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画图的形式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鸡蛋和观察到的鸡蛋。二是学生课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准确记录观察时间和蚕的样子。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科学记录,学生的图画要关注是否是真实看到的,是否抓住了主要特征。关于对蚕生长变化的记录,要坚持每天观察,观察记录的一定是同一条蚕的信息。蚕的样子,可画出或写出观察到的新变化。【作业设计】1.下面有卵壳的是(C)。A.青蛙卵B.蚂蚁卵C.鸽子卵2.选词填空。卵壳气室卵白卵黄胚鸡蛋的最外面的是(卵壳),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卵壳膜,相当于穿了保护外套。鸡蛋内部的(卵白)和(卵黄)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小鸡。在发育过程中,(气室)能提供一定的空气。3.蚕长大了【教材简析】本课是第一节课的延续。从第一课开始学生就开展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的饲养,蚕幼虫的身体结构与蚕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研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聚焦板块通过一张蚕的幼虫图片,将内容聚焦在现阶段幼虫的形态特点上来,学生不难发现蚕的身体结构已经与蚕卵时期大不相同了。通过回顾刚孵化时蚁蚕的形态,明确本课的研究内容,即蚕幼虫的外部形态以及幼虫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活动现象。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学生活动。一是观察蚕房中的蚕,了解蚕的生命活动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蚕的幼虫是在不断生长的,颜色由黑变灰再变白,身体变长变粗等,通过蚕房中桑叶、粪便、蚕丝等的发现了解到幼虫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并提示观察时不要用手触摸蚕。二是观察蚕的身体结构,利用放大镜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各个部位的具体特征,通过观察幼虫的行为了解各部位对应的功能特点。这两个活动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更希望能用文字和图画进行记录。研讨活动板块,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蚕在生长过程中一系列身体及行为活动的变化,感受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并了解在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拓展板块引领学生继续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并做好相应准备。如进入五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需对蚕的“家”进行改造等。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本课教学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课后已经开始了蚕的饲养活动,有的学生可能在以前就已经有了蚕的饲养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蚕的幼虫的身体逐渐由黑变白,变长变粗等),但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坚持记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3.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4.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5.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6.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7.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8.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9.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10.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PPT等。学生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组蚕的幼虫的生长变化图片,小组记录]1.PPT出示各小组蚕的生长变化图、观察日记、记录表等。提问:我们已经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蚕,哪个小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小蚕农”的经验?(预设:学生分享交流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表扬观察记录细致的小组或同学)2.PPT出示几张不同时期的蚕的幼虫的图片。提问: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预设:黑色的,小小的,有很多绒毛像蚂蚁一样。这样的蚕就叫做蚁蚕)3.提问: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白白的,胖胖的,长长的,有很多脚等,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蚕长大了)4.揭示课题:蚕长大了二、探索:蚕的生命活动和结构特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四龄蚕、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蚕的活动视频、活动手册]1.提问:从孵化到现在,你观察到了蚕的哪些活动现象?(预设:一直进食、会排便、爬来爬去、有时会一动不动、会脱皮)(1)PPT出示蚕吃桑叶、排便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蚕主要的食物是桑叶,也可以喂养莴苣叶和专门的饲料;进食后的蚕会有排便的行为)(2)PPT出示正在蜕皮的蚕的图片和眠的图片。(蚕在生长期间,蜕去旧皮长出新皮,叫蜕皮,休眠是蚕要蜕皮的征兆)2.提问:对于蚕的幼虫,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秘密?(预设:蚕的眼睛在哪里,它的鼻子、嘴巴长在哪儿,尾巴上的刺有什么用,蚕是用什么呼吸的,它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眼睛、嘴巴、刺等归结为身体结构的秘密,呼吸的秘密,运动的秘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3.小组活动观察蚕:(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观察)(1)观察蚕的身体结构(数一数蚕的身体有几节,每节各有什么特征,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2)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口器(教师指导在观察蚕的口时可喂食桑叶便于观察)。(3)将蚕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它的运动方式。(4)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三、研讨交流(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蚕的活动图片、教学课件]1.小组交流汇报各自发现,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蚕的幼虫身体结构是怎样的?(2)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环境?2.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小结:(1)蚕的身体分节,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眼和口,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有四对腹足,最后面还有一对尾足,身后有一突起的尾角,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是用来呼吸的。(2)蚕的眼睛长在头部,但视力非常不好。蚕是用口进食的,利用三对胸足协助把持住桑叶进食。(3)蚕真正的足——胸足,腹足和尾足并非真正的足,蚕主要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中间身体拱起来,前面身体再向前伸。(4)用棉签触碰蚕的身体时,蚕会不停扭动。2.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些什么?3.适时小结:为了使蚕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给蚕提供干净的环境,新鲜的桑叶,清新的空气。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五龄蚕吐丝的图片、教学课件]1.播放五龄蚕吐丝的视频。提问:一些蚕身体开始变透明了,而且不再吃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类似这种现象在成蛹之前会出现几次?(预设:蚕要吐丝结茧了,4次等)2.提问:为了让蚕能更好的吐丝结茧,我们要做哪些准备?3.PPT出示各式各样的蚕房子图片。4.小结拓展:我们将继续为蚕的生长发育做好积极准备,并及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观察蚕这样去观察饲养生活中的其他小动物。【板书设计】3.蚕宝宝长大了尾角腹部胸部头部腹足尾足气门胸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活动手册的内容为“画出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文字描述并记录难度较大,用图画则直观简单的多。在记录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蚕的外形进行写实记录,即按照蚕的真实的样子进行记录(不能凭想象),可将蚕的身体画的大些,以便清晰地画出各部位的结构。【作业设计】1.请按照蚕的生长顺序给下列图片排序。①②③④正确的顺序:(③)→(②)→(④)→(①)2.以下观察方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每天用尺子量一量蚕有没有长大。(√)(2)给蚕换桑叶时只要用力抖一抖,蚕就都下来了。(×)(3)用放大镜看看蚕是怎么吃桑叶的。(√)(4)有一条蚕生病了,应赶紧把它隔离并继续观察。(√)3.下面哪些说法不符合观察到的蚕的外形或行为?(B、D、F)A.身体呈长圆筒形B.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C.身体两侧有小黑点D.胸部有两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E.腹部有四对足,帮助身体运动F.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4.蚕变了新模样【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3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课前观察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学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学生去进一步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呈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蚕变蛹的过程”,引领学生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活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问题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问题二“推测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根据看到的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翅膀。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拓展板块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着感性经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如果需要解剖蚕茧,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舍,教师可以准备一部分蚕茧供学生观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2.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2.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4.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5.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6.能够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7.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PPT等。学生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软尺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展示学生前期养蚕过程拍摄的不同阶段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预设:结茧)2.提问:经过前期的饲养,我们观察到了蚕卵从孵化到吐丝结茧的过程,同学们能根据拍摄的照片再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排序吗?3.学生移动图片排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蚕茧上,并适时小结:看来蚕宝宝不断生长,变出了新模样。(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二、探索:蚕茧蚕蛹活动一:观察蚕茧[材料准备:学生的蚕茧、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教学课件等]1.师出示蚕茧图片,提问:蚕茧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如表述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借助视频进一步描述(可适时播放“蚕吐丝”视频)。2.提问:蚕宝宝吐丝结茧时不断地把自己包裹再里面,此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3.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蚕宝宝是不是还活着?蚕为什么要结茧?蚕宝宝接下来会干什么?蚕宝宝接下来会变成什么……)4.梳理学生的问题并呈现在板书或课件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蚕茧解决疑问。5.提供手电、放大镜等器材观察蚕茧。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形状、看看颜色、量量尺寸、摸摸质地、探探内部……6.交流观察所得。活动二:观察蚕蛹1.师过渡:通过刚才对蚕茧的观察,似乎还有好多的疑问没有解决。特别是内部的情况还是不明显,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观察蚕茧?(预设:打开蚕茧)2.师提供蚕茧(因后期仍需观察或学生有所不舍,可以事先准备一部分蚕茧),PPT出示打开蚕茧的注意事项(安全提醒)。3.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剪刀打开蚕茧,提供放大镜观察蛹,用图画的方法完成记录,并猜测后续的变化。三、研讨1.展示学生画的蚕蛹,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和猜测。2.PPT出示上节课展示的蚕宝宝幼虫的身体结构,比较蛹与幼虫的不同。3.再次让学生补充交流“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问题的想法。4.播放“蚕为什么吐丝结茧”视频,适时补充: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同时,我国人民的养蚕织丝技术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5.小结:蚕蛹未来的变化真的会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期待你们继续饲养和观察。四、拓展:(预设4分钟)1.提问:自然界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2.观看视频:蝴蝶的一生。3.推荐阅读《昆虫记》。【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我的蚕蛹时间:本课没有在活动手册中安排记录,建议可使用自制的活动记录单。【作业设计】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A.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B.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 C.蚕只能吐出白色的丝,不能吐出彩色的丝 2.和蚕相比,蛹的外形变化是(  B  )。 A.身体呈圆柱形,颜色变成了黑色 B.身体呈纺锤形,颜色变成了深褐色 C.身体呈圆筒形,颜色变成了深褐色 3.蚕蛹之所以会被茧包裹着,是因为茧能够起到保护__蛹____的作用。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五课,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了解了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卵、幼虫、蛹这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本课重点是观察研究蚕的第四种生命形态——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身体同它的幼虫一样,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形态与幼虫截然不同,它已经不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样子了。本课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蚕蛾”,从“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以及“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等。在探索环节,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基于课前的观察记录,交流近一段时间所观察到的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现象,继续建构对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二是观察蚕房中的蚕蛾,认识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三是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寻找蛹和蛾的联系,与第1、3、4课的学习形成对蚕的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研讨环节的第一组问题:“哪些动物形态结构和蚕蛾相似?”,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发现蚕蛾具有昆虫的典型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从而引领学生从认识蚕这一种动物拓展到关注昆虫这一类动物。所以,这里承载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共同特征”的学习目标。第二组问题“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的课前观察、课堂交流及课堂上对蚕蛾行为的观察后的深度思考。最后的拓展环节是对提示中的昆虫共同特征以及研讨问题一的呼应,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昆虫这一类别共同特征的认识。【学情分析】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了解了蚕的一生的变化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最好放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时进行。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已有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深入观察蚕蛾和蚕蛹,学生有兴趣,但同时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所以,学生一边观察交流介绍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同步投影图片或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等,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指导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2.知道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3.知道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2.能够基于观察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4.愿意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5.敢于表达观察所得,乐于分享观察蚕蛾生命过程的收获。6.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难点: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蛾破茧羽化视频、PPT等。学生准备:蚕房(内含蚕蛹、蚕蛾)、放大镜、蚕蛹标本、蚕茧标本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蚕蛾产卵图片]1.PPT出示谜语,引出探究对象:这节课研究蚕的成虫阶段——蚕蛾。(板贴)2.提问:你们在蚕房看到它了吗?它是怎么样的?(学生简单描述)二、探索:蚕卵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PPT、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蚕房、蛹、蚕蛾等]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PPT出示提问: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的蚕房有了怎么样新的变化?(预设:蚕茧破了,里面钻出了蚕蛾)(2)PPT播放“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边看视频边仔细观察茧中钻出的蚕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如:它怎么钻出来的?钻出来以后是怎么样的?)(3)学生观察活动:蚕房里的蚕蛾在干什么?(重点引导如:它们是否吃东西?它们怎样运动?等等)(4)PPT出示提问: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预设:交配、产卵)(5)小结: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干燥展开,蚕蛾振动双翅,不吃也不喝……2.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1)小组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怎么样?有哪些器官?(也可自制观察活动记录表,建议学生可图文结合)(2)PPT出示图片,全班讨论梳理蚕蛾的外形特征。(补充板书)(3)小结: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三对足、两对翅,翅膀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两对翅、三对足。(4)PPT播放雌、雄蚕蛾图片(亦可实物展示雌、雄蚕蛾标本),讨论交流:如何区分雌雄蚕蛾?(预设: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3.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1)提问:茧里钻出来的蛾子是蛹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茧里只有蛹,而我们看到蚕蛾从茧里面爬出来。)(2)出示蚕蛾的标本和蛹的标本,提问:蚕蛾的身体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呢?(3)PPT出示蚕蛹和蚕蛾的图片,将身体相对应部分连线。(4)小结: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PPT图片]1.PPT出示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PPT出示并小结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有些昆虫的翅膀退化。四、拓展:这些动物是昆虫吗?(预设5分钟)1.PPT出示图片提问:这些动物是昆虫吗?说说你的理由。2.阅读科普读本,认识更多的昆虫。3.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板书设计】茧里钻出了蚕蛾头翅触角胸腹【活动手册使用说明】鉴于蚕蛾的样子学生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活动手册上直接给出了蚕蛾的形态结构图。教师在学生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后组织学生填写各部分的结构:右边为翅膀;左边从上到下分别是:触角、头、胸、腹【作业设计】1.蚕结了茧,再经过(C)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A.四五天B.一周C.十多天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每一只蚕蛾都会产卵B.蚕蛾虽然有翅膀,但不会飞C.蚕蛾钻出蚕茧后,仍然吃桑叶3.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的动物是(A)。A.蚂蚁B.蜘蛛C.马陆(千足虫)4.与雌蚕蛾相比,雄蚕蛾(C)。A.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慢B.身体稍大,腹部肥大,翅膀振动慢C.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快6.蚕的一生【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六课,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聚焦板块将话题聚焦到“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意在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探索板块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开个展示交流会”,既要介绍观察到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还要展示交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饲养方法以及长期观察记录的情感体验等。第二个活动是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教材呈现了8幅图片,既有某一阶段蚕的身体形态的图,又有蚕某些行为的图,意在引领学生梳理蚕生长变化的过程。研讨板块包括三组问题。问题一,引领学生回顾梳理蚕一生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由此算出蚕一生经历的时间。这是对蚕一生生长发育的认识的进一步提升。问题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推测并理解蚕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进而明白动物繁殖的意义所在。问题三,蚕适合于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这是基于学生饲养蚕的经验和体会。拓展板块通过呈现菜粉蝶和蜻蜓的一生,引领学生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昆虫类动物根据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的差异分为两种发育形式,分别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但教学时只需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不同,无需引领学生建构概念。【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其中运用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而其中更多的观察记录活动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蚕一生生长变化的丰富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以上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都是零散的,还没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以总结经验和发现规律,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帮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食物以及生活空间。1.理解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2.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2.基于观察记录,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一生。3.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4.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5.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6.通过蚕的一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保护动物的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难点:掌握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各个时期的图片、统计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表格、PPT等。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PPT]1.PPT出示问题。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将近2个月的蚕了,从蚕卵直至蚕蛾死亡,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用了哪些方法对蚕进行研究呢?(预设:用视频、照片、图画、日记、记录表等各种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蚕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板书课题:蚕的一生)3.PPT出示问题及四个阶段蚕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4.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概念解释: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蚕蛾就是蚕的成虫。)(板书:卵、幼虫、蛹、成虫)一、探索(预设24分钟)[材料准备:PPT、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探索一:召开一次展示交流会1.PPT出示交流展示的图片。学生分组展示对蚕的观察记录资料。2.结合各组展示的资料,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补充。(在此同时,教师也可收集蚕各个阶段的典型照片或图画,为探索二的活动作准备。)3.PPT出示“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全班各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资料,可根据“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准备汇报交流(建议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记录表的填写)。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外形特征运动情况吃食情况时间(天)…蚕卵幼虫蚕蛹蚕蛾注:“时间”这一列,小组内可填写一个时间范围。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建议教师引领学生重点可关注几方面的问题:①能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能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证据;③不仅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而且要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及情感体验。)5.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蚕一生中生长变化情况,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动物。探索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1.PPT出示书本上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或可补充探索一中收集到蚕的典型照片或图画),提问:请同学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蚕的什么时候或者这些蚕在做什么?(建议为了便于记录和描述,可先将这几幅图片进行编号)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评价。3.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养蚕经历,这几张图片的顺序应是如何的?4.PPT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独立完成活动手册。5.抽样展示,其他同学补充。6.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请将这几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体会蚕的生命历程。(板书: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三、研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PPT]研讨一:蚕的寿命1.PPT出示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提醒: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蛾的死亡代表蚕生命的结束。)2.提问:同学们对于蚕的一生有何看法呢?(教师适时进行“蚕短暂的一生”等德育教育。)研讨二: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1.PPT出示蚕的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补充板画箭头)2.提问: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长此以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3.小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的生物才得以不断地延续。研讨三:蚕的生存条件1.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是怎样满足它们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评。(预设: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3.提问:有些同学的蚕在中途死亡了,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你的蚕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打算明年如何解决?4.小结: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四、拓展(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PPT]1.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老师还带来了其它昆虫的一生,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昆虫是否有蛹期以及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上的差异)2.小结:像蚕和菜粉蝶一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蜻蜓一样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的生长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3.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板书设计】(繁殖、死亡)6.蚕的一生(出生)(生长发育)卵蚕(幼虫)蛹蚕蛾(成虫)【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可以自己准备图片贴在上面,也可以填写教材图片的序号(引导学生编制序号)。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画一画会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绘画的要求,只要能表达清楚即可,无需按美术绘画标准要求。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数量也不必拘束于八张,如果学生有更细致的观察记录,应该予以鼓励。【作业设计】1.蚕在吐丝之前蜕了(C)次皮;在茧内蜕了(A)次皮。A.2B.3C.4D.52.蚕的一生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形态,在这四种形态中,需要进食的是哪一种形态(B)。A.卵B.幼虫C.蚕蛹D.蚕蛾3.下图是蚊子的生命周期,蚊子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形态,蚊子跟蚕一样也有蛹期。7.动物的繁殖【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更多的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聚焦板块直接提出问题:“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探索板块主要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调查与蚕一样的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教科书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动物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活动二是学生通过调查猫和狗繁殖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即直接生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后代。研讨板块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拓展板块通过对“家”的调查了解,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启发学生保护动物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但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学生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2.了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2.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3.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4.意识到通过交流调查发现,可以互通有无,分享探究乐趣。5.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创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部分。【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能够区分一些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难点: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PPT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出示蚕宝宝的图片,提出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学生回忆养蚕的过程预设:蚕卵孵化出来的。)2.PPT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提问: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学生简单交流)3.揭题:动物的繁殖(教师板书:动物的繁殖)二、探索(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认识卵生动物1.提问:我们养过蚕,知道蚕是由卵孵化出来的。除了蚕,其他哪些动物也是靠卵繁殖后代的?有什么理由或证据吗?(预设:鸡,母鸡生鸡蛋,小鸡从鸡蛋里孵化出来)2.交流后适时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卵生动物)(二)认识胎生哺乳动物1.PPT出示猫和狗的图片,提问:你们是否见过猫或狗生小宝宝,它们与蚕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相同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建议可提前组织学生调查猫狗的繁殖方式,同时重点要引导学生关注到“直接生出”、“哺乳”这两个特征上。)3.提问: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猫、狗相似呢?请举例说明。(预设:猪,因为生下来直接是小猪,还需要母乳喂养,马、大象、猴子等。)4.适时小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板书:胎生、哺乳动物)三、研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预设:两种,卵生和胎生。)2.PPT出示12种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你的理由是什么?(预设:1、5、7、8、10、12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直接生下胎儿,还需要用母乳喂养。2、3、4、6、9、11是卵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下一代。)3.提问: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说说理由。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胎生,因为我们人类直接生下小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喝奶的。)5.适时小结:人类也是胎生的。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出示图片,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其他动物有家吗?其他动物的家一般会建在哪儿呢?2.出示PPT各种动物的家图片,学生欣赏。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预设: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等,植树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板书设计】动物的繁殖卵生动物胎生动物【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没有活动手册记录安排,如有需要,建议可使用自制的活动记录单。我还知道哪些动物我还知道哪些动物【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判一判。1.鸟类的卵大多有较坚硬的卵壳,它属于卵生动物。( ✓ )2.胎生动物是以卵的形式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 )3.卵生动物是以小动物的模样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 )二、连线题。卵生动物胎生动物狮子鼠蜗牛牛蝴蝶羚羊老鹰豹8.动物的一生【教材简析】《动物的一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蚕的生命历程、其他动物的卵及繁殖方式有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课以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作为基础,通过比较、分类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鸟的一生、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及我们人类自己一生的认识。与此同时,希望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伊始通过“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其他动物的一生”,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关注更多动物的生命历程。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以鸡为例,激发学生认识更多的鸟类动物及其它鸟类的一生,进而总结鸟类的生命历程与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以狗这一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作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载体,通过学生的研讨学习,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并总结哺乳动物“出生→幼仔→成年”的生命历程。活动三:了解我们的一生。通过前面两个活动的铺垫与学习,学生应已具备了研究我们人类一生的基本能力。从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观察,到总结人生命历程的主要阶段与外貌形态特征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地学以致用。在研讨环节,通过对“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三个问题的梳理和研讨,进一步总结不同动物生命历程的异同之处,也对学生原有认知中动物的特征进行了必要的归纳和补充。拓展部分通过布置制作科学小报等活动以展示学生的发现,丰富学生对动物一生的认识,以此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常见的动物,更需要拓宽视野,关注动物更多有趣的事情。【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一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他们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生命历程缺乏有目的的研究。他们对于“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认识也相对零散和肤浅,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交流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获取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蚕的一生和其它昆虫的一生有着充分的情感体验。在研究大自然中的动物时,他们总是兴致盎然,只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些例子作为引导,必定能够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2.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奶汁长大(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3.识别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生长变化及身体特点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2.基于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3.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4.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5.感受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十分重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难点:基于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科学记录单、班级研究记录表、PPT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出示蚕各阶段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2.出示蚕的生命历程循环图,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3.出示6种动物(鸭子、熊猫、金鱼、猪、鳄鱼、蝴蝶)的图片,提问:其它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4.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进行描述或者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动物一生的事例。5.教师适时补充小结,揭示课题:动物的一生。(板书)二、探索(预设17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1.PPT出示谜语。(预设:鸡)2.提问:从谜语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关于鸡生命历程的信息?(预设:鸡是从蛋里孵化而来的;小鸡破壳需要20天左右;鸡身上有骨头、有毛;雏鸡像一个黄色的球等)3.PPT出示蚕的一生和鸡的一生的图片资料,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鸡有绒毛、羽毛、翅膀、母鸡下蛋、不经过变态等)4.PPT出示关于鸟类这一种动物的特征,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5.PPT出示图片:“麻雀的一生”和“燕子的一生”,小结:鸟类的生命历程:卵(蛋)→幼年(雏鸟)→成年(成鸟)。5.小结:与昆虫一样,鸟类都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1.播放视频“狗的一生”,提问:看了视频,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狗的生命历程有哪些特点?(预设:小狗是母狗生出来的;刚生出的小狗闭着眼睛;小狗需要吃妈妈奶汁长大;狗的身上长着毛;狗的活的时间比较长等)2.小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有毛、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3.PPT出示图片(猪、大熊猫、猴子、看、老虎、羊、长颈鹿6种动物母子共生的图片)提问: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又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哺乳类动物出生后都会经历“幼仔→成年”)4.小结:与昆虫和鸟类一样,哺乳类动物都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活动三:了解我们的一生1.PPT出示全家福图片(也可换成自己班级集体照或同学家庭合照),提问:我们了解了鸡、狗的一生,而我们人也是动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又是怎么样的呢?2.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分享交流结果。(预设:人的一生会经历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阶段)3.提问:在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没有明显的变化?跟前面研究的哪类动物更相似?4.总结:人生命历程的主要阶段(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同时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三、研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记录单、班级记录表]研讨一: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PPT出示与动物的一生有关的词汇以及空白韦恩图,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完成对“蚕”与“鸟类”一生的异同点填写。(建议不仅仅局限于虚线框中的词汇,可以让学生自行补充,言之有理即可)2.PPT出示空白韦恩图,让学生从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种类的动物中选择两类再次进行比较交流(建议也可设计成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填写,但一般口头交流即可)。研讨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1.提问: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预设:哺乳类动物)2.提问:人生命历程中的哪些特殊信息可以证明你的观点?(预设:胎生、哺乳等)3.小结:人是一种(高等)哺乳动物。研讨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1.PPT出示科学活动手册图片,提问: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动物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动物、植物是生物,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建筑、汽车、玩具等非生物,生物和非生物又有哪些区别呢?2.请完成活动手册表格。3.交流展示活动手册内容,适时补充小结:生物有许多共同之处:生长、繁殖后代、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等。非生物往往不具有这些特征。四、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动物一生随环境变化,它们的身体特征及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你知道哪些关于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2.学生交流。(预设: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蜗牛夏眠等)3.PPT出示关于动物的科学小报,小结:要积极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多学习多观察。4.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中的表格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栏,需要学生回顾一年级《植物》单元(上册)、《动物》单元(下册)以及本单元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通过关键词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区分。在表格中学生只需要填写例如:会繁殖、不会繁殖、会死亡、会逐渐长大等关键词。学生填好后,教师还可让其说说填写的理由。【作业设计】1.以下不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是(B)。A.斑马B.乌龟C.老鼠2.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请在括号里打√。(√)身高变高了(√)体形有变化()手指变多了(√)手臂变长了(√)体重增加了()眼睛变小了(√)力气变大了()头发变少了第三单元1.仰望天空【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的第1课,学生开始认识太阳和月球。首先是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已经知道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太阳和月球的韦恩图中。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通过比较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学生围绕“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展开探索,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利用模拟实验探索宇宙问题的过程,最后学生继续完善韦恩图。学生将掌握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两种探索天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利用韦恩图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本课,学生对于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宇宙的相关知识十分感兴趣,也很好奇,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已经对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三个天体都是球形的,太阳是十分巨大的,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等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得,很少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2.了解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4.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5.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问题。6.能利用韦恩图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7.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8.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9.能利用模拟实验收集的证据论述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10.了解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技术探索宇宙。【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太阳和月球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学生能利用韦恩图、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分享、交流、完善来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一个圆形纸筒,一个大圆卡片(代表太阳),一个小圆卡片(代表月球)。【教学过程】(一)聚焦: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1.猜谜语,激兴趣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一个球,圆溜溜,东边升起西边落。夜里人人看不见,白天有它亮堂堂。一个球,圆溜溜,阴晴圆缺时时变,时像圆盘时像眉,夜里有它影相随。2.揭示课题。教师引导:没错,就是太阳和月亮,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就从这两则谜语开始。(出示课题)仰望天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先从这谜语里去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相同点:球体,东升西落;不同点:太阳出现在白天,月亮出现在夜晚等)。3.引导使用韦恩图,用关键词记录。教师引导:这韦恩图我们都认识,中间部分是写相同点,两边记录不同点,我们要学会用关键词来记录。(教师边说边把刚才交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关键词记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像老师一样用关键词记录在自己的韦恩图上。(二)探索:进一步认识太阳和月球1.小组内分享我知道的同学之间的分享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记录好了可以和组员们分享一下。当然我们要乐于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也要善于倾听别人分享的知识,及时记录补充韦恩图。(教师巡视,并引导完成快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2.班级分享我们知道的请小组代表来分享你们知道的,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有补充的积极举手。3.比较图片了解太阳月球更多的基本特征。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又了解了很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相同和不同之处,现在请看老师带来的视频和图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预设1:图中太阳和月亮都有光?太阳的光和月球的光有什么不同?(太阳自身发光发热,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太阳是一颗恒星,会发光发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板书恒星卫星)预设2:这一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和月球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太阳表面能看到黑子,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过程中进行韦恩图的补充,也引导同学们及时把新发现更新在韦恩图里。)4.模拟实验解疑惑a.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太阳大,月球小,为什么我们平常抬头看它们,觉得差不多大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比例图)预设:是因为距离不同,距离越远,看起来就越小。太阳和月球谁离我们近,谁离我们远?对,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距离更近,所以看起来和太阳差不多大。怎么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讨论一下。b.老师可以提供三样材料,你们觉得这三者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纸筒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大圆片模拟太阳,小圆片模拟月球。)可以怎么来模拟实验,找到太阳月球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原因。(出示纸筒、大小圆片)请小组上来模拟一下。预设:通过小组的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两点:纸筒、大小圆片在一条直线上;通过移动大圆片距离来调节。c.模拟实验温馨提示:1.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保持纸筒和小圆片不动,移动大圆片。2.当大圆片看上去和小圆片大小一样时,请一位同学“跨步”测量一下大小圆片与纸筒间的距离。3.实验之前分好工,合作完成。d.分享实验心得,出示太阳和月球实际距离,更新韦恩图,记录最新获得的知识。(三)研讨: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1.研讨:你知道了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分享、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你知道了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拓展:你还想知道什么?太阳诞生以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继诞生,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有几十亿年了,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索。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学生提,也可以教师引导说: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月球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太阳光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影子的变化和阳光有关系吗?通过提问,期望激发兴趣,也能向本单元后面几课进行延伸拓展。)请用提问或者打问号的方式记录在这张韦恩图上,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图片比较、模拟实验、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去探索答案,并把找到的原因再用关键词记录在韦恩图上,这张韦恩图就将是我们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清单。3.作好上第二课的准备,教师提供记录单,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影子一天的变化。具体要求在第二课教学设计的准备部分。【板书设计】1.仰望天空太阳月球【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1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在本课中需要多次使用到活动手册中的韦恩图。该韦恩图记录了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在后面几课中学生也将使用到。第1次记录是在聚焦环节中,当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记录,但教师要强调书写关键字。第2次记录是在探索环节的分享会和图片对比之后,学生已经了解了更多知识,让学生及时更新并记录。第3次记录是在探索环节结束后,学生需要继续完善该韦恩图。该韦恩图贯穿整个单元,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课堂进度。【作业设计】1.下列特点,太阳和月球共有的特点是()。A.会发光B.都是球体C.表面有环形山2.()是地球的天然卫星。A.月球B.太阳C.太阳和月球都是3.月球地貌最主要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A.沙漠B.火山C.环形山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材简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一课起,学生将要开始探究光与影。本课将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来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学生需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日晷制作完毕后,学生还要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2.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PPT、学生材料一组。小组: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晷套装(工具箱)等。【课前准备】在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根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群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建议老师在下课时间对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观察记录纸]1.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咱们都带来了吗?(学生齐说:带来了)2.揭示课题:咱们干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咱们带来的观察记录纸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二、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小组讨论记录单]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影子的变化)下面请各小组先根据本组记录情况在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并把讨论结果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到“小组讨论记录单”上,讨论时间3分钟。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4.师小结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都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板书:长→短→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板书:西北→北→东北)。三、研讨: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手电筒]1.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汇报预设:上午影子在西北,太阳在东南方;中午影子到了北方,太阳在南方;下午影子到了东北,太阳在西南……)师追问:太阳还有其它变化吗?(学生汇报猜测)2.师小结追问: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太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办?(学生汇报预设:我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小短杆影子不同时太阳的变化……)师引导:但是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对眼睛伤害很大也很危险,如果老师提供手电筒(出示手电筒)这个实验材料,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观察?(学生汇报预设: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3.师引导:是的,这种方法科学课上把它叫作模拟实验,大家注意看:(师拿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影子观察记录纸,在中心处放上小短杆后,用手电筒在小短杆的东南方照射,直至出现的影子与8:00时记录的影子重合),这时手电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样?(学生汇报预设:在东南方向比较低的位置……)4.布置模拟实验任务:是的,8:00时手电筒在东南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太阳也是在这个位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其它几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试试看,看谁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阳位置给模拟出来?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找到每个时间影子的太阳位置后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从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样变化的?5.学生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6.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7.师总结:是的,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书:太阳位置变化)。四、拓展:认识日晷[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日晷套装]1.同学们,古代的人类十分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2.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3.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十二个时辰……)4.师小结:是的,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5.布置任务:(出示日晷套装)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日晷套装”,请大家在课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说明书组装好日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请教老师,并用它到阳光下试着计时,同时与我们自己记录的简易日晷记录纸(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下节课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下课。(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组装和使用指导)学生作品样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本课的科学记录都在学生自制的简易日晷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作业设计】1.制作日晷排序。①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②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③在纸板上描绘影子。④对准方向、平放纸板。正确步骤:()→()→()→()2.选择题。(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A.上午B.中午C.下午(2)()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A.望远镜B.日晷C.指南针(3)日晷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是()。A.相反的B.相同的C.无法确定小组讨论记录单第组讨论问题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讨论情况记录我们小组认为:3.影子的秘密【教材简析】《影子的秘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聚焦板块,通过观看图片聚焦问题“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探索板块,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同时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影子的秘密进行总结归纳,并了解影子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拓展板块,通过观看天然遮挡物——云的各种形状,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和大自然的魅力。【学情分析】影子,三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影子相关的经历,如上节课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还有小时候的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等。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地梳理和学习过影子背后的“秘密”——形成和变化的条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2.知道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3.通过光和影的实验,耐心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4.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5.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的手影的方法。6.乐于参与活动,对探索“影子的秘密”有一定的兴趣。7.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8.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9.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能总结影子形成和变化的条件。难点: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小木块、白纸、皮影戏道具。小组:手电筒、小木块、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阳光下的影子,这些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PPT,预设:长短不同,方向不同)2.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预设:太阳位置不同导致的)3.影子千变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二、探索:影子变化的秘密[材料准备:多媒体PPT、手电筒、小木块、白纸](一)产生影子1.猜测:产生影子需要什么呢?(预设:太阳、人、大地)2.如果我们想把影子搬到教室里,你打算如何做?(预设:学生说说产生影子的方法并演示)3.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材料(展示材料:手电筒、小木块、纸),你能让他们产生影子吗?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预设: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发出光;小木块相当于人,挡住光;白纸模拟的是大地,接收影子)4.教师实验前提示:2分钟内利用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影子。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5.学生利用材料产生影子。6.小朋友们都开动小脑筋产生了影子,那产生影子需要哪些条件?(预设:光源、遮挡物、屏)7.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预设: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二)让影子发生变化1.上节课我们制作日晷发现影子会变化,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呢?(预设: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2.提问:在课堂上,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想一想改变小木块影子的方法。(学生边说边演示)3.教师实验前提示: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在5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演示:用箭头表示手电筒并画出影子的样子。)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4.学生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并记录。5.交流汇报:你是怎么改变影子的?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预设:学生根据记录单交流)6.教师总结: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一)手影游戏1.其实影子的变化在生活中应用很多,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子的变化,玩很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吧!(观看影子变大变小游戏)2.在刚才的游戏中,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导致的呢?(预设:影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是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导致的。)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玩手影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手影游戏规则:在2分钟时间里,小组合作利用教室里的地面、桌子或者墙壁等作为屏创造手影。(1).改变手影大小。(2).改变手影形状。(3).改变手影的方向......在做手影游戏时要保持安静,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出的手影变化最多。时间到了马上坐回位置。4.学生创作手影。三、研讨:影子的秘密[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预设:学生简单描述。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2.影子可以产生哪些变化呢?(预设: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3.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预设:太阳在东时,影子在西......)四、拓展:生活中影子的应用[材料准备:多媒体PPT、皮影戏道具]1.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2.在生活中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3.最后我们一起来扮演角色,完成一段皮影戏表演。【板书设计】3.影子的秘密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改变影子变化光源的照射角度长短和方向遮挡物的形状形状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大小【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指导学生将改变影子的方法画在平行四边形(接收影子的平面)上,光源用箭头表示。实验时学生画清楚光源和小木块的位置并画上影子的样子。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找出四种不同的方法。【作业设计】1.关于影子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2.如下图,改变被照射物体的远近,影子()会发生变化。A.大小B.形状C.方向3.如下图,改变木块的摆放,影子()会发生变化A.大小B.形状C.方向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材简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3.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4.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5.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6.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7.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8.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9.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多媒体PPT](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二、探索[材料准备:每组月相卡片、票夹]活动一: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1.(PPT出示七张月相的照片),这些月相照片,同学们曾经观察到过吗?能根据一个月内的先后顺序给七张照片来排一排顺序吗?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全班,黑板上演示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关注学生排序的方法)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1.(PPT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学生:想)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三、研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交流关注点:1.排序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一组交流,全班补充。2.视频播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3.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一个月相纸牌。4.小结,形成共识: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板书:弯-----圆------弯;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四、拓展:观察月球的运动[材料准备:多媒体]1.学生观察星空。2.观察星空后,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4.月相变化的规律弯圆弯下半月亮面在左边上半月亮面在右边【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一个月相变化的纸牌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作业设计】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正确的是()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五课时,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查阅资料、模拟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有了较好的体验和尝试。本课将涉及查找课外资料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信息的提取归纳总结。从教材编排的目的上,本节课是在前面几节课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探究讨论的基础下,利用照片对月球进行一个近距离的观察,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解决月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等问题。【学情分析】经过前面4课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日常积累,他们已经对月球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包括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太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在本节课基于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通过学生图片比较、查阅资料、模拟实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寻找和收集信息地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2.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3.掌握观察对比图片学习天文知识的方法。4.了解查找资料的多种方法,学会整理收集的知识。5.通过模拟环形山实验,意识到模拟实验是理解和推理天文预测的方法。6.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7.积极搜索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8.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9.了解月球的特征,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教学准备】教师:月球信息整理卡、课件、月球资料小组:沙盘、沙子、各种大小的球、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教师引导:“地球移民”一直是人类寻找第二家园的计划,寻找到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能减轻地球的负担,而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月球,它适合人类居住吗?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PPT出示月球图)我们已经观察月球,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特点。2.提问:月球上还有哪些秘密呢?(预设:环形山、没有水、空气)3.揭示课题:我们继续来探索月球知识,揭题。(板书:月球-地球的卫星)二、探索:月球的特征[材料准备:每组一盆沙盘、大小不同的球、记录单](一)观察月球1.我们在地球上观察了月相,远远地观察着月球,月球表面又是怎样的?观看月球表面视频,发回来的月球正面的图片(ppt呈现月球正面图),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有暗的有亮的,暗色部分较多)提问:这些暗色部分和亮色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呢?2.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又发回来了一张月球背面照片(ppt呈现月球背面图),观察这张月球背面图,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有暗的有亮的,亮色部分较多)3.师总结:月球它是个球体,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平原、高地,但是月球背面有更多的环形山。(二)查找月球资料1.我们通过观察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图片,近距离的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还有哪些秘密我们能发现呢?2.老师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份科学家收集来的“月球情报”请同学们阅读“月球情报”资料,将你感兴趣的月球信息整理成月球小档案,来进行展示交流3.学生阅读资料,整理月球小档案。4.交流研讨:月球小档案能让阅读的人迅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与信息,你的月球小档案与别的同学一样吗?欢迎你来补充交流。5.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球距离等基本信息。这为我们“地球移民”计划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三)模拟环形山1.教师引导: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2.学生质疑。3.教师引导:陨石撞击说是目前公认的形成环形山的原因,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材料,我们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体?4.学生实验并记录模拟后的月球表面。5.学生交流:(找特例:环中环,环相连)。6.学生实验交流:进一步模拟环形山特例,并说说形成原因。7.学生交流:月球适合人类生存吗?(四)探索月球的新秘密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对月球还有新的问题吗?2.学生记录:我对月球的新问题。三、拓展教师播放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视频。四、总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归纳总结。五、练习1.月球和太阳的韦恩图。2.作业本练习。【板书设计】五.月球-地球的卫星月球的特征:1.没有水、空气2.有大量环形山3.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月球新信息填写在第1课韦恩图(课后总结练习用)2.环形山模拟后的月球表面,实验后记录3.关于月球的新问题记录。【作业设计】1.下列属于月球特点的请在□内打√。□球形□有引力□有海洋□有环形山□有月海□年龄约45亿年□有空气□距地球约38万千米2.地球的天然卫星是()。A.太阳B.金星C.月球【阅读资料】姓名:请在资料中选择你感兴趣的列入“月球小档案”月球信息资料1.月球年龄:45亿年2.月球表面温度:零下120摄氏度到150摄氏度3.月球结构:月壳(厚度60-65公里)、月幔(厚度1000公里)、月核(温度1000摄氏度)4.月球直径:3474.8公里,地球的1/4,太阳的1/4005.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1.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2.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月海)3.月球有大量环形山:环形山的形成现有两种说法:“撞击说”与“火山说”。“撞击说”是指月球因被其他行星撞击而有现在人类所看到的环形山。“火山说”是指月球上本有许多火山,最后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环形山。现在的科学家主张的是“撞击说”。4.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10.月球自转: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月球-地球的卫星学习记录单第小组一、月球小档案1.。2.。3.。4.。二、环形山模拟实验后的月球表面三、探索月球的新问题。1.。2.。3.。4.。6.地球的形状【教材简析】《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3.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4.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5.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6.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7.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8.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9.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10.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教学重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小组:地球模型、船模、手电筒、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1.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2.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3.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4.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板书:地球的形状)二、探索:地球的形状(一)猜想:天圆地方1.教师出示“天圆地方”图片。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2.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预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1.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验证猜想,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撑。(预设:学会质疑,主动寻求证据。)(二)验证猜想1: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材料准备:帆船模型,泡沫块,地球仪]1.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你们觉得这种现象会支持哪种猜想呢?(预设: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2.学生讨论支持的猜想,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出示准备材料:(预设: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学会用平视的方法观察。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合我们生活实际。(预设: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三)验证猜想2:月食的成因[材料准备:手电,乒乓球,泡沫块]1.引导: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1.出示月食动图,教师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预设:地球的影子)。2.引导:到底是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预设:球形)3.教师演示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四)实践证据:麦哲伦环球航海1.导语:人们根据生活现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观点。只有不断寻求证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2.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证据。(预设:引入麦哲伦环球航海图。)3.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出示航海图,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五)更多证据: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预设:出示图片)三、研讨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猜想球体天圆地方证据观察帆船月食麦哲伦航海……【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模拟实验1完成后,直接记录海边观察船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体现观察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写字和画画的形式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尝试填写结论。【作业设计】(1)在研究“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时,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他是在()上移动;先观察到船模帆的顶部,之后又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他是在()上移动。A.球面B.平面C.两个面都可以的(2)他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A.圆的B.方的C.都有可能(3)通过阅读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绕地球航行了一圈,证明了地球是()。A.球形的B.方的C.无法判断7.地球—水的星球【教材简析】《地球—水的星球》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七课。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有了比较好的认知,还专门用一个韦恩图去整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聚焦板块,通过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地球的独特之处。探索板块,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特征。第二,让学生注意到海洋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河流湖泊也有水资源。第三,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第四,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比较地球与太阳、月球的相同与不同。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大小比例有个大致的了解——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对丰富的液态水带来的好处有清晰的认识。拓展板块,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星球上有没有水是探索生命的重要依据。【学情分析】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但是,对于地球的特征,学生还没有深入地学习。他们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索水在地球上所占比例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起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异同之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2.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3.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4.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5.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6.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7.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8.乐于分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9.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10.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难点: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小组:地形地球仪、透明卡纸、地图、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观察地球的特征1.教师引导: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和与月球的一些特征,知道太阳与月球有很多异同之处,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新的天体---地球(板书:地球),那么地球表面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2.学生观察地球仪后描述。3.教师分析学生的表述,聚焦到地球的水资源。二、探索:地球——水的星球(一)观察地球的水域1.教师:从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拥有丰富的液态水。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上的水域有哪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把记录单发放给学生。)2.学生分享观察后的结果。3.教师小结: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集中在了各大海洋,这些都是地球上的咸水。4.教师出示放大后的小区域地图,观察其中的湖泊、河流,并渗透淡水分布面积较小,资源比较缺乏。(二)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1.教师: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比一比,谁大谁小呢?(学生预测)2.你们有办法知道吗?(教师出示世界地图)3.学生分组讨论,寻找比较的办法并分享。3.教师出示透明卡纸(含格子),提问:有了它,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测量。让学生思考:①怎样数不容易遗漏格数。②遇到半格、小半格、大半格怎么办?(预设:①将其覆盖在地图上,然后通过数格子的办法,统计格子数。②用横着数或竖着数的方式,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以打“√”的形式统计陆地的格数,海洋格数用总格数-陆地格数)4.教师分发透明卡纸(含格子),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5.交流研讨:呈现各组数据,说说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两者相差的格子数。6.教师小结:地球是一个“水球”,是一个拥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教师板书补充题目:水的星球),你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哪些好处?三、研讨: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1.教师: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地球上有生命、液态水丰富、空气等)2.学生反馈交流四、拓展1.教师:就像同学们说的,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2.教师追问:水对于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你觉得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板书设计】7.地球——水的星球地球上的水域:海洋、湖泊、河流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统计(横着数或竖着数),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以打“√”的形式统计陆地的格数,海洋格数用总格数-陆地格数。【作业设计】1.地球上的液态水最主要存在于()。A.海洋B.岩石C.空气2.下面两幅图中蓝色部分分别是杭州西湖和嘉兴南湖地图,请将透明计算纸覆盖在地图上,比较后发现()面积大。(以下两幅图的比例尺相同)杭州西湖嘉兴南湖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出了详细地介绍。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3.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4.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5.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6.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7.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8.体验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9.认同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难点: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对保护地球家园产生责任感。【教学准备】每组同学: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等。【建议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聚焦:1.情境铺垫: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展示图片),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认为是什么?2.学生给太阳和月球上颜色,并说明原因。3.提问: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地球与太阳和月球相比,十分特别,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4.小组讨论,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记录。二、探索1.大家准备了很多关于地球的资料,这些介绍地球的资料里,我们能找到关于地球不同的颜色,今天我们要选择一种颜色,为地球制作一张属于这个颜色的海报2、2.请小组先讨论一下,如果要给地球制作一张海报,你们将选择什么颜色?3.小组讨论。4.确定了地球主题海报的颜色后,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呢?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⑴.收集图片文字:采用电脑搜索、做笔记、图书馆查阅等方法收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收集资料可安排在上课前,上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带过来)通过以上方法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①确定资料来源的正规性②判断资料的科学性③对资料进行比较,选用能更好表现主题的图片和文字。⑵.筛选收集到的资料:小组确定主题海报的颜色色彩,并根据确定的颜色去寻找地球上适合这个颜色的资料,例如选择蓝色,就要选择水资源、鲸鱼、冰山等蓝色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有可以是文字)。教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利用平板收集与地球颜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第二课时⑶.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学生分工明确,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采用手抄、绘图、图片剪贴等方法制作海报。(统一提供大卡纸、胶水和剪刀等工具)。学生开始制作海报⑷.制作完成并展示:各组将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醒学生每个小组要有一个讲解员留守,给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介绍。观摩期间,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也可以邀请优秀的小组宣讲员上台进行班级分享。)一、研讨1.通过观摩主题海报,同学们了解到了地球的什么新知识?2.学生结合自己的观摩记录,回顾自己在制作和观摩时学习到的新知识。3.相比太阳月球,你知道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4.学生可以说一说发现的地球最大的不同点,教师适时板书。5.教师小结: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你对地球家园有了怎样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关于地球家园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地球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并记录下来。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教育。【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地球主题海报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板书设计】太阳、月球和地球太阳:红色月球:灰色地球:蓝色、绿色、白色、彩色……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7-12 02:24:15 页数:121
价格:¥15 大小:8.32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