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教学后记】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二)、北京人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4、生活情况:⑴使用打制石器。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三)、山顶洞人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小结提升】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社会组织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课后反思:我们知道,历史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知识。那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课,我力求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说道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里面有很多 时间要记住。我就用了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比如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人类是300万年前,而我国第一次出现人类是170万年。我就说:“大家看啊,一开始我们有300万,接着我们做生意去了,结果呢赔的只剩下了170万……然后北京人、山顶洞人也是这样。每种古人类的时间就在大家的欢笑中掌握了。 总之,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容易心不在焉。历史课堂稍不注意就会沉闷和枯燥,所以课上得是否生动有趣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的想法就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在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活跃不是课堂混乱,有时候局面有些失控;活跃的同时,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会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以后要多加反思,多向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多加改进。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合作探究】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地理位置房屋类型主要农作物家畜种类生产工具烧制陶器附: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课后反思:本课学生有些时间方位难于记忆,不过总体而言学生对本课的掌握还基本可以,特别对南北两方的住房照片较有兴趣。课后可以试着指导学生制作该房子的模型,设计两地居民会面的习惯和场景等等。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时候要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课本的一些插图,了解插图的信息,掌握插图的出处等,培养学生学会观看插图的能力,懂得欣赏.文物和故迹。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三)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合作探究】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课后反思:神话传说是同学们喜欢听,有兴趣了解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我一直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他们讲叙新知识,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例如,炎帝、黄帝是什么样的人,蚩尤是怎么样的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尽量绘声绘色地用故事化的语言讲给同学们。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听,也更容易记住。不过,讲故事也有些不足的地方。有部分学生仅仅听故事去了,没有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还有的同学因为我讲故事时“绘声绘色、手舞足蹈”而显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也有些散漫。今后,需要在如何控制课堂局面上狠下功夫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和西周的分封制。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情景导入】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自主预习】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一)夏朝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二)商朝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三)西周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四)分封制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学生合作掌握课文内容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商王汤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附:板书设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4、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5、政局混乱,6、发生了国人暴动,7、赶走了周厉王,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2、青铜文明的概念四、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自主预习】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2、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和四羊方尊。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和。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三)、奴隶的悲惨生活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和阶级的矛盾。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和活动。【合作探究】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是怎么看的?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附:板书设计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课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善于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问题导学,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国不断改革,是国富兵强的根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齐、晋称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学探究式学法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教学过程: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二、王室衰微三、诸侯争霸(一)第一霸主齐桓公出示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阅读材料回答: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根据材料答出王室衰微)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二)、晋楚争霸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二、王室衰微1、背景2、表现三、诸侯争霸: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6、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教后记1.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影视资料、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实践证明:历史课和电影课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2.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主动探寻知识。3.成语故事演讲和历史剧表演,其最大的好处是寓教于乐。但是,实践也告诉我们,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并在课外多加以指导。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思考: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如何通过改革,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课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方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教学过程:二、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www.eduwg.com转载请注明出处。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二、商鞅变法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在大家列举的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是哪一个?(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我们先来阅读一个关于商鞅的小故事。(请学生表演“立木为信”的历史剧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2、课下同学们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商鞅及其变法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分别揣测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你将怎样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将要被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的旧贵族,你对改革会是什么态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专横的落后局面,你对改革又会是什么立场?3、分组讨论,把握角色心理和语言,然后分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三组,各组派4---5教学过程名代表上台,演绎一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出示问题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2.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3.对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4.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三、著名的都江堰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3、展示有关图片同学们,赞叹之余你有何感想?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二、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三、都江堰教后记我欣喜的是我的学生思维敏捷,欣喜的是他们敢于向我质疑,欣喜的是我在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提问、创新上有了成效。但同时也让我痛感羞愧,我在注重教法、学法的时候,少了知识的扩充。在我忙着制作投影片、设计学生讨论等活动的时候,对于学生的突发思维考虑的少了。面对这个教学准备不足的教训,我不得不反思到:新的教材不光要我们有新的教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实际还要我们去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去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新的教材要求我们有更深厚的知识底蕴,要求我们更扎实地备教材,备学生。在我们设计活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的更多,更细致。要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 商鞅变法为什么取得成功?课题: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1)、思想: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2)、教育:(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3)、文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诗经》《尚书》《春秋》《论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2、思想家老子::(板书)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3、百家争鸣:(板书)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教学过程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三、小结: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四、作业:教辅书第28页填表题板书设计第8课百家争鸣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2、对教育的贡献: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3、他编订了《春秋》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五、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六、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治;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教后记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琐碎,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录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能力。展望提高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三、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思考:秦灭六国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在让学生讨论是补充讲解,秦王赢政即位时,具备了实现统一的三个客观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人民苦于战争,渴望统一(3)帮国实力最强,变法比较彻底,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2、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强调指出: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顺应历史的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经济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方面: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防止匈奴的进攻?思考灵渠修建的意义?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教学过程小结: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2、秦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意义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2、皇帝制度、三公制、郡县制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经济措施2、文化措施3、交通军事教后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和比较全面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展望提高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过程与方法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一、秦的暴政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算一算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由此得出结论:(1)徭役沉重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猜一猜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拐杖)为什么?(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二、陈胜、吴广起义(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大泽乡起义》(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3)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会失败?(4)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学生答P58页第二自然段)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教学过程(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①角色效仿(请两名同学扮演项羽、刘邦;简介二人的生平、事迹和各自的长处。)②教师激趣:你喜欢谁?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发言)③ 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项羽有勇、刘邦有谋,他二人互相配合呼应,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与秦军展开主力决战。(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动脑筋”P59页,请一名同学讲述经过,并分析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学生回答)(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三、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①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鸿门宴》,从中领会刘邦的机智。②提问:两人先后入咸阳,各有何表现?(学生回答)教师激情: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二人最后一战在垓下,名曰“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中了刘邦的“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响起,军心动摇,故而惨败。教师简介其意,感叹英雄末路,师生共同分析项羽败之因。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小结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 第10 课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1、秦朝暴政2、秦二世的残暴二、陈胜吴广起义1、起义爆发2、建立政权、起义失败3、历史意义4、秦朝灭亡三、楚汉之争教后记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戌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课题: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文景之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教学过程: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2、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展示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讨论,找出原因。(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假设:如果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只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3、休养生息政策二、文景之治提问: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进一步提问: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教学过程展示材料:“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卷15“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汉书·食货志》帮助学生理解后,引导学生与汉初情况对比,得出文景之治使汉朝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发展局面。提问:书上是怎样描述景帝后期的情景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描述。指出,人们称文帝、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文景时期是汉朝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汉武帝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皇位。小结: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与民休养生息,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2、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3、休养生息政策二、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2、“文景之治”教后记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汉朝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预习下面几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有关资料,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课题: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推恩令”的实施自主阅读课本P54-55内容,完成第1题。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反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知识模块二、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自主阅读课本P55~56内容,完成第2~3题。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客观: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实现了政治上大一统。教学过程(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文化上: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题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凶奴。意义: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展示提升】1.“推恩令”、刺史制度的地位2.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本课小结: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秦始皇的统一、汉高祖的“无为而治”和“文景之治”以后,汉武帝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融合到对外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立体式的塑造,不仅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还使西汉王朝发展至极盛,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以“汉人”和“汉族”的称谓开始走向世界。布置作业: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设计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措施1、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3、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二、影响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教后记教师回顾旧课、总结汉初形势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本课教材,体会理解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诸方面总结历史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打击诸侯王分裂割据势力,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王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预习下面几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有关资料,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课题: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2.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3.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行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教师: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学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教学过程教师: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什么是光武中兴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了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的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教师: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二、外戚宦官专权教师: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学生: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教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教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导致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教师:(过渡语)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学生:导致了人民起义。184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学生:黄巾起义。三、黄巾起义教师:黄巾起义的背景是怎样的?学生根据教师上面的讲解进行总结。教师: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发生在哪一年?提出了什么口号?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次起义有何影响?学生看课本,总结回答。课堂小结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1、背景2、东汉建立3、措施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概况2、影响三、黄巾起义教后记在讲述“光武中兴”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做一比较,找出共同点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东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课题: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合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幻灯片。问题:你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吗?探寻丝路之源张骞出使西域课件出示:汉武帝的招贤令我大汉王朝,经历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在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先招募有胆有识,果断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师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提问:(1)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打匈奴?在此之前和匈奴是怎样相处的?课件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见课本第一目),请同学们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可写出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课件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见课本第一目),请一位学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过渡: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张骞从长安到大月氏途中要经过匈奴的控制区。张骞此行顺利吗?提问:结合资料说说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学过程遇到的挫折:①去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②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③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敬佩之处:①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险②他的刚强坚强,不屈不挠,③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④他面对困难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课件展示资料,张骞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张骞开始西域之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评价并不是溢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张骞不仅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开辟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执着、刚毅;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是我们的榜样。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那么是否就此否定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行的意义呢?为什么?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幕的文字描写,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和意义。教师小结: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促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加强了交往与联系,可以说张骞等人是功不可没。板书设计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概念2、第一次出使西域3、第二次出使西域二、丝绸之路1、路线2、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三、对西域的管理教后记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张骞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联系本课内容,我国为什么要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呢?课题: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教学过程作者:司马迁。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两汉科技文化教后记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多方面。两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有,统一王朝,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世界领先。所以,在讲授本课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联系该单元的内容,深刻去感受两汉时期的文明。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1、我国西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2、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怎样的精神?课题: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难点: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自主预习】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2、赤壁之战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作业: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概况: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2、影响二、赤壁之战1、概况: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2、影响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后记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曹操、诸葛亮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展望提高课后组织学生讨论:1、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曹操?2、你认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为什么课题: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难点: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晋江风景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晋江名字的由来吗?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为什么晋人要南迁?1.西晋的建立(1)西晋的统一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你们听过吗?请同学们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②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你能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2)西晋的统治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会带来什么后果?2、八王之乱(1)西晋分封诸王晋武帝采取什么措施管理地方?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教师总结: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如汉初的七国之乱。同样,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教学过程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人们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后,西晋逐渐走向衰落。动脑筋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动脑筋为什么西晋统一如此短暂?以史为训,西晋短暂的统一,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过渡: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你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过程活动与探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相关资料且提出问题,由小组整理后班级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原因、表现、影响。(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展示《十六国的示意图》。(4)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苻氏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课堂小结作业:西晋为什么会灭亡?板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西晋短暂统一三国归晋西晋统治八王之乱北方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影响教后记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展望提高结合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内容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现象,请学生谈谈有关人口大迁徙的话题。课题: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白居易的诗描绘了唐朝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让我们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神往,那么江南包括哪些地方?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板书本节课题)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板书)一、东晋的兴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第一段,回答1-2题:1、东晋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2、东晋的政治:说出“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教师讲解: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而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想统一南方地区。南北方之间曾展开过多次征战,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淝水之战”。(板书)3、淝水之战(1)背景:(2)概况:(3)影响:学生回答: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教师讲解: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板书)二、南朝的政治出示幻灯片南朝地图和自主学习提纲:读图并结合课本83-84页分析:1、什么是南朝?南朝相继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2、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谁?学生回答:刘宋3、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后期处于劣势的表现有什么?教学过程学生回答:政治腐败;战乱较多,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板书)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学生回答: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请回答: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教师讲解:此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又有什么呢?(板书)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呢?学生讨论后回答:1、要引进先进的技术;2、要政治清明,保持社会安定;3、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4、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等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问题,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我们要认识到今天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反对战争,爱护和平。作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板书设计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2、东晋的政治:说出“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3、淝水之战二、南朝的政治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教后记初一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和加强。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补充直观形象的材料,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就本课而言,东晋南朝政权的更迭和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学习起来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此,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图像、阅读、提问等手法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启发思维,训练记忆。展望提高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南方经济发展得好还是北方经济发展得好?为什么?课题: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自主预习】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了解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交融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2、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3、北朝的分裂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课堂小结作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设计第19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3、民族的大交融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2、作用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后记有强烈的好奇心,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补充直观形象的材料,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图像、阅读、提问等手法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启发思维,训练记忆。展望提高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交融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课题: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与方法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出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图),这些石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雕凿出来的。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板书)感知理解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生平2、《齐民要术》(1)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2)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3)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齐民要术》意义《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之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二、科学家祖冲之1.祖冲之生平。教学过程2.祖冲之的成就。(1)引导: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并指出他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2)引导: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和数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和雕塑也很有特色。三、书法、绘画与雕塑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1)提问: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书法和写字是一回事吗?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末年。书法和写字不完全是一回事。(2)提问: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哪些变化?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2.王羲之和《兰亭集序》。引导: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大家是否能讲一讲?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1)提问: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2)提问: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我们一起来欣赏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出示课件)4.辉煌的石窟艺术。(1)提问:魏晋时期有哪两大著名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课堂小结作业:完成教辅书。板书设计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领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3.1415926~3.1415927之间,世界领先农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是迄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价值很高书法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代表作为《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绘画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艺术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教后记在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艺术作品,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亲身体会艺术的魅力,了解书法、绘画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操。展望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什么时代特点?请举例说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3:14 页数:44
价格:¥3 大小:344.46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