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全册 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7

2/67

剩余6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走进神奇一、课标要求: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的神奇。通过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对物理是研究什么的及其重要应用有个初步印象。了解物理是有趣、有用的。过程与方法:指导学好物理,需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更需要勤于动脑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心里初步建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物理知识的愿望。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概念难点: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概念五、教学方法:PPT课件演示实验、讨论多媒体、塑料瓶、筷子、碗。六、教学过程:督预示标引入新课同学们,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下面老师将作简单的介绍。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在自然中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并尝试回答文中相关问题。自然真美丽,真神奇。请同学们另外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至少五个)2、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看课本图1-8------图1-13:并尝试回答文中相关问题。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又见到哪些神奇的现象?(至少五个)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问题1:奇奇同学早上起床后习惯性地去照镜子,发现自己左边的脸上不知何时长出一颗美丽的“青春豆”。请你判断一下镜中的那个奇奇同学脸上的那颗“青春豆”是长在脸上的左边还是右边?答:。问题2:王虹家里有一个透明的圆形鱼缸里养了几条金鱼,有一天,细心的王虹在给金鱼喂食的时候发现,从鱼缸侧面看到的金鱼与实际的金鱼大小似乎不一样。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王虹小心地用网兜把金鱼捞起,仔细看了一下金鱼的大小,然后再把金鱼放回鱼缸去观察金鱼的大小,结果王虹发现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请问,王虹从圆形鱼缸侧面看到的金鱼比实际的金鱼的大小要来的(选填“大”或“小”)问题3:把一根筷子斜放入装有水的碗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在水中的部分被水“折”断了。那么,是向上弯折还是向下弯折呢?答:。问题4:地球不但在自转,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那么当你站在操场上使劲竖直往上跳,当你落下时,你(选填“能”或“不能”)落到原地。问题5:在一个秋天清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同伴来到一片树林里,听到久违的鸟鸣声。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请你猜想一下,鸟鸣声是通过(填一种物质的名称)传入人耳,从而使人能听到声音。问题6:1991年8月《新民晚报》报道一则消息:“上海的雨鸽从内蒙古放飞后,历经20余天,返回上海市区鸽巢。”信鸽这种惊人的远距离辨认方向的本领,实在令人稀奇。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猜想:(A)信鸽对地形地貌有极强的记忆力(B)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超声波(C)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次声波(D)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球的磁场辨别方向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别方向呢?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百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分成两组,在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名缚一块小磁铁,而在另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大小相同的铜块。然后把它们带到离鸽舍一定距离的地方放飞,结果绝大部分缚铜块的信鸽飞回到鸽舍,而缚磁铁的信鸽却全部飞散了。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上述哪种猜想?答:()。总结导预学生总结本节学习,预习下节课。七、板书设计第一节走进神奇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二、探索之路一、课标要求: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教学方法:PPT课件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六、教学过程:督预示标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神奇的现象,就像一个个谜,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解开?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自然界中的神奇,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了,而那些直接刺激感官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尽管他们的思索还停留在朦胧的_______阶段,但这些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要的前期准备。2、物理学发展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____________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_____________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突破是爱因斯坦的_______________和玻尔等人的__________________。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1、你知道它们各属于哪些物理现象吗?试用线段将它们对应相连。日出奇观力现象地热喷泉热现象钱江涌潮声现象蒙眼飞行光现象捕捉闪电电现象2、你一定在电视或报纸上见过我国火箭发射的图片吧。你能就此提出关于火箭的疑问吗?3、请你举例说明物理学的一些发现或发明,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结导预学生总结本节学习,预习下节课。七、板书设计第二节探索之路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三、自己探索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课标要求: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过程与方法:对人类积累知识,探究科学的过程就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够了解四、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难点:1、知道什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2、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五、教学方法:PPT课件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六、教学过程:督预示标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的科学探究犯法是什么呢?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探究点一;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问题;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考,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请同学们讨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探究点二: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问题1: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我们应当向居里夫人学习什么样的科学精神呢?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你们认为科学家在事业上成功的诀窍在哪里?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2.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请根据下列文段中介绍的情况,填写后面的空格。(1)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顽强地说自己终于推动了地球;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在转动。这体现了科学家们的实事求是、、、的精神。(2)居里夫人(M.S.Cure,1867~1934),两次获得若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者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四年提炼出来的。这体现了科学们、、的精神。(3)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量子力学大论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这体现了科学家们善于,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自己的错误观点。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一、课标要求: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2)通过观察和判断来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四、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难点: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督预示标引入新课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请看图2-1—图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2、运动的描述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4(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第二课时)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A.江岸的码头B.游轮的船舱C.迎面驶来的汽艇D.油轮上奔跑的小孩3: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以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以_____为参照物。4:“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擦过。”前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5、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静止的B、由东向西运动C、由西向东运动D、无法判断6、如图2-1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2、运动的描述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作业:书本课后1和2题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课标要求: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2)通过观察和判断来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四、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难点: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督预示标引入新课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要合理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______。为了便于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___________。(答案:测量单位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除了基本单位外,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1km=____mldm=_____m1cm=_____mlmm=____m1μm=____m1nm=_____m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练习1:看书上的想一想,提问学生,填空练习2:(投影)7.8dm=______m=_______mm60μm=______mm=_________m0.05km=______m=________cm练习3:(投影)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某同学身高1.5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1.长度单位换算(1)2.5km=_____m=_______cm(2)3dm=_______μm=_______nm【答案】(1)25002.5×05(2)3×1053×1082.时间单位换算(1)2.5h=______min=_________s(2)750s=______min【答案】(1)1509000(2)12.5(第二课时)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在精确测量长度时,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常用的是_________。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3.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别是462mm、464mm和463mm。此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mm【解析】将三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即可,但最终结果保留的小数位要和测量的分度值一致。【答案】463mm4.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A.一枝铅笔的直径是7B.茶杯的高度是10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D.他自己的身高16.7【答案】B5.正常人脉搏1min跳动次数大约是()A80次B70次C50次D90次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2-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测量需要单位3.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1.正确使用刻度尺2.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3.实验:时间的测量第三节快与慢(第一课时)一、课标要求: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速度;(2)理解速度的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速度的意义;(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四、重点和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督预示标引入新课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2.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4.速度的单位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老师提供联系和拓展的内容和问题,学生学习比赛。54km/h=m/s15m/s=km/h720km/h=m/s0.6m/s=km/h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三、快与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v=s/t。4、速度的单位:km/hm/s5、速度的测量八、教学后记三、快与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2、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判断。教学过程:督预示标一、复习提问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公式是怎样的?2、速度的单位有哪几个,它们的换算关系如何?二、引入新课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学生阅读课本P26,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3段路程的运动速度。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不常见的。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计算出天鹅在3段路程中的速度。总结: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作变速运动。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已经测出正常人步行时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分钟,那么上学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000千米。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车,要运行16小时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千米,假设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平均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快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三、快与慢(一)速直线运动速度v=s/t(比值)(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八、教学后记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将物体运动通过的路程和相应时间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会收集数据。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个人见解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培养他们爱科学的情感。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从探究中收集数据并归纳出结论。【课时】1课时三、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用具:斜面,小车,秒表,金属片五、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问:如何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完成探究实验报告2、练习:(1)、一辆小车以15m/s的速度行驶了150米以后,又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15s,则这辆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后记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课时】1课时三、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四、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PPT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五、教学过程:督预示标风声、雨声、鸟鸣声---声音诉说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欢声笑语表达着我们没新的喜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事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开始奇妙的声音之旅。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声音是由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的,它既可以在中传播,也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___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闲暇时,人们喜欢吹口哨来消遣。口哨声主要是由()。A.声带振动产生的B.气流振动产生的c.鼻腔振动产生的D.胸腔振动产生的2.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真空不能传声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词,使人不由得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词中“蛙声”的产生是由于青蛙的鸣囊在。4.“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是描述一位妇女在河边洗衣服的一句歌谣。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在空气中,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声音传播的速度,棒打衣服产生的声音通过传人远处人耳时,看到棒已举到空中了。5.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放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即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填“甲”或“乙”)。6.两个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七、板书设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八、教学后记二、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4.能从不同角度理解什么是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危害及如何减弱噪声。5.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哭声污染防治法》6.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7.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教学重点】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什么的噪声。【教学难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教具准备】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电脑多媒体、PPT课件、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等。【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教师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制造一段刺耳的噪声,让学生认识乐音与噪声。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乐音的三个特征是什么?各有哪些影响因素?(答案: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a.b.c.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答案:B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演奏方式不同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发声体的结构发出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答案: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解析: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但响度不一定大;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但音调不一定高。答案:C4.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正确是()A.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械发出的声音B.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体健康C.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答案:BCD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答案:9070506.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影响你休息和学习,你能想出办法来减弱这种噪声的干扰吗?答案:(1)提醒邻居小声歌唱(2)建议邻居把门窗关上,同时关上自己家的门窗(3)自己塞上耳塞或棉花团.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乐音与噪声二、响度、音调、音色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响度声音的大小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音调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三、噪声的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布置作业】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教学后记三、超声与次声一、课标要求: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知道超声的应用。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六、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三、超声与次声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2、超声与次声3、超声的应用4、次声危害教学后记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一节光的反射课时1±学习目标知道什么是光源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现象和应用知道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学习难点影子的形成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l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l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法。l通过实验,光在空气、水、玻璃中沿______传播。归纳得出:光在_______、_______物质中沿直线传播。l光的表示方法: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并将其称为_________,这是一种理想化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平行光。照在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可近似认为是平行光。l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⑴准直:如激光准直、排队、瞄准等,你还知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影子:如人影、手影、日食、月食你还知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小孔成像:如阳光下树影里的圆形光斑等,你还知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l光在真空中速度(符号是____)最_______,是______________m/s。光在空气中略小于(近似等于)真空速度,水中约为真空中的________,在玻璃中光速度是真空中的________。¨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B、月亮C、萤火虫D、电灯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有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C、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当一个人逐渐走近一盏路灯并离开时,他在路灯下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长D、逐渐变短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A、3×108m/sB、3×108km/sC、3×108m/hD、3×108km/s4、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孔,通过小孔向外看,眼睛向小孔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物范围()A、变小B、变大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5、下列物理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日食和月食B、小孔成像C、影子的形成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6、设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2,在普通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v3,那么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A、v1<v2<v3B、v1>v2=v3C、v1>v2>v3D、v1=v2=v37、在均匀介质中,光是沿___________传播的。激光准直利用了______________的原理。8、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9、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m/s,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填“快”或“慢”)。如果一个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赤道运行7.5圈。由此你能算出地球赤道的长度为_________km。1、阴雨天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图4-1),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如图4-2,A点是井底之蛙的眼睛,请用光路图画出它能观察到的天空范围。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课时2±学习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知道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学习重点¨光的反射律¨镜面反射漫反射&学习难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反射光路图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l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l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叫做________________;从物体表面返回的光叫做________;入射光线在介面上的________称为入射点;过入射点与介面________的直线叫做________,用虚线表示;________光线与________线之间的夹角叫入射角;________光线与________线的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l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将有反射光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光屏上就_________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___________内;若光屏与镜面不垂直,我们将______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___内。l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___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________________;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l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表面,如镜面或平静的水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________的,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_______。l一般物体表面往往都比较________,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________,而是射向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l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因为光射到这些物体表面时发生________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反射光线________,而是射光________。无论我们站在哪个方向总有________射入我们的眼睛。l在反射时若光沿原来的反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方向射出,这种现象叫________。¨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l如图所示,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情况,其中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是法线,________是入射角;________是反射角。l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时,入射角为________,反射角为________,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________。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它逐渐靠近法线,反射角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当它与法线重合时,入射角为________;反射角为_______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方向_______。l有时,教室黑板反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_____度,经反射后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_____度。l下面说法中违背光的反射规律的是()A、入射角是0°,反射角也是0°B、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也增大10°C、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也逐渐靠近法线D、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2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40°l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C、漫反射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D、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l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图:⑴画出图1的入射光线。⑵如图2,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⑶如图3、图4所示是两块相互平行和垂直的平面镜,请画出其经过两次反射后的情况。¨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二、平面镜成像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过程中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像(选填实或虚)(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4)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思考: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试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是因为:3、刻度尺的作用是:4、选取两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5、为什么要多次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6、实验中如果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的,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成的像是的  ②像和物的大小  ③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④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是正立的3、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4、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对光线起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 )5.爱好足球的小亮在平面镜前观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他实际看到的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6、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7、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__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_cm。 8、某人从远处走近一个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9.一人在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他____m,若他沿着与平面镜平行的方向以1m/s的速度运动了3s,则运动中,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____,运动结束时像与人相距____m.10.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关系;(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11、在图上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2.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下图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A.3:40B.4:20C.8:20D.9:4013、(广西中考)某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分别沿O1A和O2B方向射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 14.作图:(1)作出下图甲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2)图乙中S为镜前一发光点,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有一条经过A点,试作出这条光线.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三、光的折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2.过程与方法(1)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2)逐渐形成设计实验方法、交流讨论及总结归纳的能力。(3)体会演绎、归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激情(2)使学生能积极与本小组及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能客观分析和评价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合作互助的良好素养(4)能根据探究学习的成果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养成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2)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难点:(1)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实验的设计及探究过程;(2)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总结及对光的可逆原理的认识。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4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2、知道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3、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及色的复合。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启发、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紫光与黄光混合可以得到红光B.白光是七色光中的一种C.任意一束光射到三棱镜上都会发生色散D.蓝光不可能用其它光混合得到2.请你分析:生活中黑色花为什么非常少见?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教学后记。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学习目标1.知道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重点: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教具准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灯泡、刻度尺。PPT课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利用太阳光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答案: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让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为止.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2.把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40cm,透镜的焦距为15cm,则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是________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若将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了15cm,则物体的像将向方向移动,同时像变为________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答案:倒、缩小、实、远离透镜、倒、放大、实)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关于观察凸透镜成像的问题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用光屏才能看到实像;B.当透镜成实像时,不用光屏,在一定区域内也能看到实像;C.不用光屏也能看到实像,而且观察区域与用光屏时一样D.不用光屏只能看到缩小的实像.答案:B2.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____像(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侧部分(填“左”或“右”)等效凸透镜而形成的____像(填“实”或“虚”).答案: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虚右虚3.(04·桂林)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大于20cmB.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C.一定小于8cm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解析:由u=20cm与v=16cm,可知u>2f,即20cm>2f,则f<10cm;f<v<2f即f<16cm<2f,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1、凸透镜成像规律。2、实像和虚像。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4.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重点:近视与远视的成因。难点:怎样矫正视力。教具准备:ppt课件及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的像,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2、有的人看远处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地方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近视眼需配戴透镜。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得到更大清晰的像,常常怎样做()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2、小刚是近视眼,爷爷是远视眼,图为小刚家书桌上的两副眼镜,则()a、甲是小刚的,乙是爷爷的b、乙是小刚的,甲是爷爷的c、两副都是小刚的d、两副都是爷爷的3、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转动而转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中心厚度只有0.05mm,近视眼患者戴的薄镜片的边缘厚度()a小于0.05mmb等于0.05mmc大于0.05mmd任意值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相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显微镜的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虚像.(答案:幻灯机或投影仪放大镜)2.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______,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会出现景物清晰的___________的像.(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光屏倒立、缩小)3.望远镜的物镜,___________物距以外,成___________的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二倍焦距倒立缩小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答案:a2.显微镜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物镜是_____成_____、_____的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__的像.答案: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倒立、放大;正立、放大3.望远镜是由_____和_____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是_____成_____、_____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__像.答案:目镜、物镜、u>2f;倒立、缩小;正立、放大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答案:C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___的位置.在相当于______的胶片上得到_______的______的像.答案:凸透大于2倍焦距光屏倒立缩小6.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_____,在______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的像.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答案:倒插凸倒立放大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1、放大镜2、显微镜3、望远镜4、照相机和投影仪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第一节质量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会进行常用单位的换算。2)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而变化。3)初步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到宇宙、小到电子的质量尺度数量级的了解,体会宇宙的浩瀚、自然的奇妙。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的单位及其单位间的换算。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教学用具天平和砝码及其挂图、PPT课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物理学中把                    叫做物体的质量。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是      。3、常见的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t=    kg   1kg=     g       1g=      mg4、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是        。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质量_________;一块铁熔化成铁水时,其质量_________;宇航员把一块手表从地球上带到太空中,手表的质量_________。由此可知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所处的_________无关。2、一根铁棒,其质量发生了变化的是                                              (          )A用车床将铁棒车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炉中加热到30℃C将棒拉成细铁丝                                            D将铁棒带到宇宙飞船上3、感受身边的物理-------质量为1.5×104mg的物体可能是               (          )A你的电脑         B 你的课桌       C 你的钢笔             D 你的质量4、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张邮票质量约50        ;一枚1元硬币质量约10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       ;一头象质量约6         。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通过观察、分析,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天平使用方法难点: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用具:托盘天平、砝码、量筒、金属块铁钉1只、铁锁1把、练习本1个、矿泉水1瓶、托盘天平和砝码1套、金属块1个等教学方法PPT课件、教师讲解,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合作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天平的使用不正确的是()。a.天乎放在水平台上,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b.在使用天平前,先把游码移到标尺的左端“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c.在称量物体质量时,若指针不在分度盘的中央,可调节平衡蝉母使横梁平衡d.砝码要用镊子拿,不能用手拿2.只测一次,要求较准确地测出80立方厘米的酒精,请你在下列4种规格的量筒中,选出适当的量筒()。a.总容量50mL,暴小刻度5mlb.总容量50mL,最小刻度2mLc.总容量100mL,最小刻度5mld.总容量250mL,最小刻度10mL3.小红同学在称出质量是39g药品的过程中,她往天平右盘内添加砝码的顺序是()。A.20g,9gB.30g,6g,2g,1gC.20g,10g,4g,3g,2gD.20g,10g,5g,2g,2g4.要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A.把一枚大头针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测量B.量一枚大头针和一块铁块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C.测量10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二、填空题5.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量____的工具,在使用量筒时,无论液面是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____部或凸面的____部在同一水平线上。6.下面是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铁块质量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A.调节横粱平衡B.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C.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位置D.把铁块放在左盘E.在右盘内放人砝码或移动游码,直至横粱平衡F.把砝码放回砝码盒G.记录称量结果7.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被测物体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7—3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g。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3、知道量筒和量杯的用法。4、能根据物质的这一属性来鉴定物质的种类。5、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6、会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重点与难点1、重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2、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教学用具:托盘天平、砝码、量筒等教学方法PPT课件、教师讲解,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在物理学中,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对其定义采用了   定义法,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    。2、密度的单位为             或             ,通常读作               或               , 分别记作            或              ,它们之间换算关系为                   。  3、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可以变形为            和               。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一、选择题1.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话的科学含义应是()。A.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C.拿起铁比拿起棉花费力D.棉花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2.下列关于密度的概念中,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越大的物体越重B.从密度公式可知,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C.不论温度如何变化,物质的密度都不变D.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3.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采取了下列实验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是().A.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B.用天平称出量筒的质量C.往量筒内倒人适量的水,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D.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内,记下石块和水的体积4.一个瓶子正好能装下1kg的水,它一定能装下1kg的()。A.花生油B.酱油c白酒D.色拉油二、填空题5.水的密度是____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冰的密度是0.9×103kg/m3,一块冰熔化成水时,它的质量不变,密度变大,则____变小。6.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所使用的诸多方法中,其基本思路都是围绕着物体体的____。7.质量为222.5g,体积为25cm3的金属块,其密度为____g/cm3,这块金属可能是____.8.甲、乙两金属块体积相等,甲的质量是乙的3倍,则ρ甲=____ρ乙.9.某量筒的最大刻度是500mg,用它一次最多能测出酒精____kg。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5.4密度知识的应用学习目标(1)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2)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 通过解题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能力重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质量、体积、密度单位的换算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质量、体积、密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有一固体,其质量为237g,体积为30cm3,此固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g/cm3,合___________kg/m3。如果把此固体的截去3/4,则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两只形状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试根据图中液面的高低判断:A杯盛的是;B杯盛的是。(已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3.人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请你估算一下一个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哪一个值()A.50m3B.50dm3C.50cm3D.50mm34.运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下面的几种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B.用量筒“量”出小钢珠的质量C.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D.用量筒“量”出0.2kg的酒精5.一块冰在熔化成水后,下面论述中正确的是()A.体积变小,密度不变B.体积变小,密度变小C.体积变大,密度不变D.体积变小,密度变大6.两个实心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是2:1,体积之比是2: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是()A.3:1B.4:3C.3:4D.1:37.下面是小刚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的实验过程: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1;B.计算石块的密度;C.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2;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①请你按正确的操作过程帮他重新排列实验序号.②测石块质量时,当右盘有20g、5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天平平衡,石块的质量为g.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盛有48ml水的量筒中,水面到达的位置如右图,则石块的体积为㎝3,密度为kg/m³.④若小刚在测量水的体积时是俯视读出的数值V水,则他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填“偏大”或“偏小”)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PPT课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用字母表示。2、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因此,力的作用是的。3、物体由静止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发生了改变。4、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也可以是物体的发生改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在跳板跳水这项运动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和,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2、游乐场里的碰碰车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当两辆车对碰时,都会向后运动,这既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又说明力的作用可以_____________。3、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必须相互接触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4、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用下列哪个说法最能说明力的现象()A.力能产生响声B.力是作用是相互的C.必须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D.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5、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则()A个别物体只受力不施力B有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一定互相接触C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D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6、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知力的存在。以下事例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A压力使矿泉水瓶变瘪B压力使网球拍变形C拉力使弹簧伸长D力把足球踢出去。7、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水桶C绳子D手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用鸡蛋碰碗边,鸡蛋缺被碰破,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用磁铁去吸引铁图钉,图钉被吸住,说明图钉受到磁铁吸引力,而图钉不吸引磁铁。C穿旱冰鞋的人用力推墙后,人会后退,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人受力D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拉力,水桶才能被提起。9、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船浆对水的作用力  B.水对船浆的作用力C.船浆对船的作用力D.人对船的作用力10、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1)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2)篮球撞在篮板上被弹了回去(3)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4)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1)(2)B(2)(3)C(3)(4)D(2)(4)11、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12、下列事例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A.人坐沙发,沙发凹陷B.降落伞匀速直线下降C.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D.正在进站的火车13、张斌和李晨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面对面站在水平光滑的水泥路面上,如果张斌用力推一下李晨,其结果是(  )A.张斌仍然静止在原地,李晨被推开  B.李晨与张斌都朝同一方向滑动C.李晨受到张斌的推力,张斌没有受到力的作用D.张斌与李晨同时向后退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知道力的三要素以及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2、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用模型法来描述力的三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联糸生活的能力。通过科学家的事迹从精神上感染学生,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准备】课件(含牛顿的生平;力示意图的演化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些被称为力的三要素(答案: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为______,符号为_______(答案:牛顿牛N)3、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__________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________________(答案:带箭头力的示意图)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    、      和       ,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2、在物理学中,可以沿着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画一段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箭头表示力的_____,这就是力的示意图。3、一辆正在运动的玩具汽车,如果向前推,它会运动得更快,但若向后拉,它运动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这说明力的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4、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向下凹陷,这是力作用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的沙发时,沙发的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5、用木棒撬石头时,手握在木棒的末端比握在木棒的中间更容易把石头撬起来,这说明力的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6、在开门时,要考虑人作用于门的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为这些都关系到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把这个力的三要索表示出来。7、一个同学用50N的力提一桶水上楼,这个同学提水桶的力的大小是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上8、下列不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A、力的单位B、力的大小C、力的方向D、力的作用点9、作图题(在图上画出力的示意图)(2)箱子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200N。(3)用150N的力提起一桶水。(4)水平冰面上有一重为300N的雪橇,受到的拉力为35N,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请在图中画出雪橇所受到拉力的示意图。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教学难点】1.形变、弹力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PPT课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预习效果反馈:1.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力,这个力叫,拉力、压力都属于。答案与启示:1.答案:形变;弹力;弹力提示:形变可分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2.测量力的工具叫,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是。3.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撤去拉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原状,说明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4.弹簧测力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______(选填“匀称”或“不匀称”)的。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要使测力计的示数为零,这个过程叫,测量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拉力方向。1.答案:测力计,弹簧测力计2.答案:超过它的量程提示:超过弹簧秤的量程,会损坏弹簧测力计3.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均匀的4.答案:校零,一致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非弹性力B.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属于弹力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形变就越小D.弹簧测力计利用了物体的形变与力的关系2.下图中,所表现的力不是弹力的是()3.(04太原)如图所示,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为()A.4.4NB.39NC.36ND.3.3N1.有一把弹簧秤,秤钩上不施加力时,指针不是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0.2牛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弹簧秤的示数为4牛,则手拉弹簧的力是()A.4.2牛B.4牛C.3.8牛D.无法判断2.弹簧秤弹簧断了,拆去断掉的较短部分,把剩下的较长部分弹簧仍装在原来的弹簧秤上零点校正后,用它测力,结果()A.测量值比实际值大B.测量值比实际值小C.测量值和实际值相等D.以上情况都可能3.使用弹簧秤应注意:(1)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它的________和________,所测拉力________应在弹簧秤的________之内。(2)测量前应调节弹簧秤面板,使指针指在________处。(3)使用弹簧秤测力时,拉力方向应和弹簧秤________一致。(4)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跟弹簧秤的________所指示的位置________。4.(04广州课程标准)王芳同学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拉力的大小(N)02468弹簧的长度(cm)1516171819弹簧的伸长(cm)0实验结束后,加在弹簧自由端的拉力消失,弹簧长度回到15cm。请你对表中的弹簧的长度数据进行研究,填写对应的弹簧的伸长数据。并分析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二、能力提升(共30分)努力就会做5.一个弹簧秤,如下图所示,在不加力时,指针指在A处,当加4牛的拉力时,指针指在B处(1)画出最小刻度为0.2牛的测力计的刻度.(2)画出用它测3.6牛拉力时指针所指的位置.1.同学用最大刻度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实验时,他用手拿住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测得如下数据,他去掉最后一次600g的砝码后,指针回到0.2N的读数处:.指出该同学操作错误所在,去掉错误部分,你从这个实验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至少提出2点)2.(03天津市)在一定的拉力范围内,弹簧受拉力时伸长的长度可能与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给你一根弹簧、一个铁架台、一把较长的刻度尺和几个相同质量的钩码,请你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猜想。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需要测量的数据,并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三、综合创新(10分)勇敢去尝试3.如图所示,圆盘弹簧测力计示意图,弹簧上端通过一个螺旋固定在外壳上,L是这个螺旋的螺母,调节L,可以改变弹簧上端的上下位置。弹簧的下端通过卡子K和齿条相连,齿条紧贴在齿轮上,当齿轮上下移动时,便会带动齿轮转动,指针是固定在齿轮上的,齿轮转动,指针也跟着转动。因此,齿条上的钩子挂上一个重物时,指针就指着一定的示数。通常,L是安装在测力计的外面的,而K必须要打开外壳后才能调节。调节弹簧测力计的方法有以下四种:a.旋紧螺母,使弹簧上端往上移;b.放松螺母,使弹簧上端往下移c.把卡子K往上移,缩短弹簧的长度d.把卡子K往下移,增加弹簧的长度(1)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不测量时,指针不指零,而是指在大于零的位置,应如何调节?(2)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不测量时指针指在零点,在测量标准10kg重物的时,指针指着96N,应如何调节?帮你开拓视野胡克与弹性力定律   胡克研制天文仪器时,接触到了弹簧。为了研究弹簧的性能,胡克做了许多实验。他把弹簧的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加重量,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当他把多次实验数据列在一起的时候,他发现,弹簧上所加重量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这一发现,使胡克十分兴奋。弹簧的这种性质是不是对所有的弹性体都适用呢?胡克知道,必须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推理。  他把表的游丝固定在黄铜的轮子上,加上外力使轮子转动,游丝便收缩或放松。改变外力的大小,游丝收缩或放松的程度也会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外力与游丝收缩或放松的程度成正比。他又用6~12米长的金属线实验,发现金属线上受到的外力也是与金属线的伸长量成正比的。金属物质有这种性质,其他物质有没有呢?他找来一根干燥的木杆,将木杆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另一端挂上重物,结果也是一样:所加重量的大小与木杆弯曲的程度也成正比。他还用丝、毛发、玻璃、土块等做实验。从实验中他得出:任何有弹性的物体,弹性力都与它伸长的距离成正比。1678年,胡克写了一篇《弹簧》论文,向人们介绍了对弹性物体实验的结果,为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人为纪念胡克的开创性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便把这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2、知道g=9.8N/kg和它表示的物体意义。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重力的方向。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重力是受到的力,它是由于产生的。(2).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回地面(地球)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的吸引。(3)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了物体受到了重力?(4)你知道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吗?重力的方向总是。如悬挂重物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与水平面垂直)的;拿在手里的静止物体在手放开后,怎是竖直向下的。(5)物重跟质量的关系式为:=g或G=。(5)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其物理意义是。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相等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C、质量大小与重力成正比D、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2.关于g=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kg=9.8N B、9.8kg=1N  C、质量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D、质量是9.8kg物体所受的重力是1N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中间位置  B、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C、一切物体的重心都是该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D、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4.关于重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接触到地球,才会被地球吸引B.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不吸引地球  C、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大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物体也吸引地球5.甲、乙两人受到的重力之比是5︰4,甲的质量是60kg,则乙的质量和重力分别是()A、48kg,470.4NB、470.4kg,470.4NC、48kg,48ND、75kg,735N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B.汽车在坡路上向下行驶,受到的重力是垂直于坡面的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D.地面附近的物体在没有支持物的时候,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7.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就不会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谚语了B.玻璃杯掷到地上不会破碎C.传统的体育比赛都失去了意义D.“登天”不再是一件难事二、填空题8.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叫______________。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这是水受到______________的原故。9.踢出的足球,在空气中飞行时,受到__________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是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不计空气阻力)。10.建筑工人砌墙时常利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___________,还可以利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__________。12.物体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等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六分之一,在地球上重660N的人,在月球上他的体重为多少牛?质量是多少千克?(g取10N/㎏)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目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标2、了解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整吗?(填有益摩擦、有害摩擦)(1)用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之间的摩擦为  ;用圆珠笔写字时,笔里头的小钢珠与纸面之间的摩擦为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2)钢丝钳钳口上有纹,这是利用的方法来  摩擦。在其转动部分安装轴承是利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用电磁力量使列车脱离与钢轨的接触,从而可以使摩擦 而极大地提高行驶速度。(2.在泥泞的道路上空手行走往往比挑适量的担子行走滑得厉害些,这是由于挑担后对地面____________增大,从而___________也增大的缘故。3.关于摩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操运动员在上器械前,常常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减小摩擦。B.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是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D.假如没有摩擦,人将无法行走4.在做“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A.木块B.长木板C.砝码ⅠD.砝码ⅡE.砝码ⅢF.棉布G.砂纸H.长玻璃板I.弹簧测力计(1)为了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列出选用的器材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列出选用的器材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无论是锯木头的锯子还是锯钢铁的锯子,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A.这样能使锯齿更锋利B.这样使锯条更耐受撞击C.锯条用的太久,锯齿被撞歪了D.可以使锯口变宽,减小材料对锯条的摩擦力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v<2f即f<16cm<2f,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1、凸透镜成像规律。2、实像和虚像。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4.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重点:近视与远视的成因。难点:怎样矫正视力。教具准备:ppt课件及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的像,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2、有的人看远处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地方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近视眼需配戴透镜。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得到更大清晰的像,常常怎样做()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2、小刚是近视眼,爷爷是远视眼,图为小刚家书桌上的两副眼镜,则()a、甲是小刚的,乙是爷爷的b、乙是小刚的,甲是爷爷的c、两副都是小刚的d、两副都是爷爷的3、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转动而转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中心厚度只有0.05mm,近视眼患者戴的薄镜片的边缘厚度()a小于0.05mmb等于0.05mmc大于0.05mmd任意值总结导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相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督预示标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上)自学梳理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自学并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把学习条理化,找到准备交流的议题。1.显微镜的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虚像.(答案:幻灯机或投影仪放大镜)2.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______,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会出现景物清晰的___________的像.(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光屏倒立、缩小)3.望远镜的物镜,___________物距以外,成___________的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二倍焦距倒立缩小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小组答疑各学习小组在本组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示。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联系拓展1.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答案:a2.显微镜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物镜是_____成_____、_____的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__的像.答案: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倒立、放大;正立、放大3.望远镜是由_____和_____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是_____成_____、_____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__像.答案:目镜、物镜、u>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2-07-15 13:58:07 页数:67
价格:¥3 大小:510.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