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17)
>
五年级上册
>
3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4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共4课)(2022新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地球表面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尝试运用身边材料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点,持续提高学生科学描述的能力及设计与物化模型的能力。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借助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陆地地形的认识往往非常肤浅,会认为公园里的小山丘就是山地,误以为草原也是地形,不知道陆地上更多不同的地形,更不知道各种地形的区别。【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4.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学准备】[教师]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PPT。[学生]立体地形模型的制作材料,如石膏塑形布、纸板、废纸、泡沫塑料、海绵、丙烯颜料、笔等。【教学过程】一、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特点1.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播放视频:从太空看地球。师:这个视频帮助我们跳出地球,从太空的角度观看地球。你看到了什么?生:地球是个球形,被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师:你还注意到其他什么吗?生:从太空看地球,能看到飘在空中的白云,是白色的。师:还看到什么颜色?15生:绿色、黄色、蓝色等。师:那这些颜色代表着什么呢?生:绿色代表着植被,黄色代表沙漠,蓝色代表海洋。2.师:从太空看地球,这些不同的颜色代表着地球内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今天老师带来了地球的几种模型,你认得吗?生: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师:先看一看,再用手摸一摸,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相同点是都有很多种颜色。不同点是政区地球仪表面圆滑,与球差不多,地形地球仪表面凹凸不平,与球差距甚远。师:两种地球仪颜色代表的含义一样吗?生:应该不一样。师: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那地形地球仪呢?生: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3.师: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哪一个地球仪更加适合描述地球地表的地形?生:地形地球仪更加适合。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生:地球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师: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生:不是本来就有的。师: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生:地壳运动、大自然的力量使地球的样子发生了变化。4.资料:地球的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很广,而大陆分布很少;海洋比陆地多很多;陆地大部分分布在北边,海洋多在南边;地图上的陆地颜色不同,高度也不一样。师:地球表面由什么组成?地表都有哪些地形呢?生: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师: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呢?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师:对于陆地地形,你了解多少呢?请看教材26页下方的图,找一找这些地形在什么地方。生:图片大部分呈现的是陆地,右下角是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5.师:地形地球仪为什么做成坑坑洼洼的呢?生:“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师:泳池的底部是平整的,海洋的底部地形也是平整的吗?生: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6.师: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的地形,都是大自然经过长年累月的时间形成的,都有高低起伏,都形态多样。[设计意图]本着先直接经验再间接经验、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此活动安排了两个小活动帮助学生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特点。先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感受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对地球表面有一个宏观认识;再借助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陆地地形,熟悉地形名称,借助示意图建立起这些地形的表象。二、描述陆地各种地形特点1.师:从地形地球仪上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大部分被海洋覆盖,不同15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师:(出示不同的地形图片)我们来分别认识这些常见的地形,同学们来归纳这些地形的特点。对比这几张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生:植被多少不同,水的多少不同。2.师:请同学们从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大小的角度去观察。生: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3.师:这些地形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生: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4.师: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你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生:①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②广阔的平原。③低缓的丘陵。④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5.师:我们再通过视频来认识这些地形。播放视频:地球表面的地形。[设计意图]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大小是区别不同地形的关键特征,虽然已经隐含在前一段课文中,但是并不足以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学生在描述时常受照片中的植被、水体的影响,不能基于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大小这样的本质特征描述地形特征。本活动在宏观认识地球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各种地形主要特点的科学语言,形成识别各种地形的背景知识。三、制作地形立体模型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地形,你能不能做出包含两种地形的模型呢?生:能。2.师:你打算做哪两种地形?用什么材料做?先将要制作的两种地形立体模型的设计图画在活动手册上,要求:各小组不要重复。3.师:教材27页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路。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方法:用带来的旧报纸、泡沫塑料等在纸板上堆出自己想要的大致形状,并用胶带等固定;然后将石膏塑形布用水浸泡之后取出,盖在做好的模型轮廓上,在石膏塑形布没有干燥之前可以调整山体局部形状,完全凝固之后与下面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最后石膏塑型布凝固之后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山体上涂白乳胶,粘上草粉。4.师:课上没完成,可以下课完成。[设计意图]地形立体模型制作活动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点,学会使用常见材料表征地形特征。它是一项有益的科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会设计和决策,懂得协商和协作,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地形信息。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设计与制作的喜悦。四、总结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收获了什么?【教学后记】1510.火山和地震【教材分析】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火山与地震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火山喷发与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学习本课,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火山喷发前后现象,再通过阅读课文学习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第三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精炼的文字和富有冲击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第四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三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第五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阅读资料卡、诵读避震口诀和海报,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态度目标]1.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教学重点】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视频,补充阅读资料。[学生]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火柴、金属盘、土豆泥、番茄酱、50mL烧杯、小勺子、玻璃棒、镊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火山喷发过程和危害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陆地上的几种地形,这些地形都是独特的风景。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旅游呢?那里的地形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说说。生:讲述自己的旅游故事,以及景点的地形。2.师: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这儿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下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欣赏吧。(展示富士山图片)师:这里是哪里?谁见过?生:这是日本富士山。15师:关于这个景点,你知道什么?生:这是一座火山。师: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儿曾经发生过火山喷发自然现象。那么,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3.师:同学们,现在呀,你们肯定有很多关于火山的疑问,谁来说一说你想研究有关火山的哪些问题?生:提出相关问题。师:关于火山,同学们知道哪些信息呢?相互交流一下。4.师:看来同学们对火山了解还挺多的。同学们见过火山喷发吗?那是怎样的场景?播放视频:记录下的火山喷发。生: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师:火山喷发后又是怎样的?生: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5.师:火山喷发,有害也有利。它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生:好处是可以为人类提供有益资源。师:坏处呢?生: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师:火山喷发虽然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这些产物如下:火山爆发后硫磺矿丰富,硫磺是重要的工业材料。火山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制成各种板材、器具等。火山灰肥沃,让农作物丰收。丰富的地热资源产生出很多热泉和温泉,是人们休闲、疗养的好去处。人类利用地热进行发电和取暖,这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清洁能源。6.师:同学们思考过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岩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呈现出这样的场景?资料:有位同学是这样推想的:火山喷发前,岩浆就聚集在地下;在岩层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地面,先喷出的岩浆冷却形成岩石堆积在裂缝周围,越堆越高,形成山体;岩浆继续喷发,只能通过山体中间的狭窄通道冲出火山口;后来喷射力不足或者岩浆变少,就不再喷发,最终冷却形成如今的火山山体。你是怎么想的呢?生:地球内部压力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不停运动,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7.师:看看教材是怎么描述的?生: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8.师:关于火山的信息,请看资料。资料:火山喷发出炽热的岩浆、火山灰及一些气体,会给周围区域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当炽热的岩浆冷却、火山灰和气体消散到地面后,会在火山口周围,形成具有碗状山口的锥形山体。根据近50年来的统计,从陆地到海洋,全球每年平均有50次左右火山喷发,有的是在海底,有的是在山区,只是能被人们感知的火山喷发并不是很多。我国近50年来,几乎没有火山喷发,所以很多人感觉我国好像没有火山似的,其实我国在历史上也是个多火山的国家,根据现在研究的情况,至少还有10来处火山是活火山。所以,火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设计意图]火山喷发是地质灾害,火山喷发的过程和喷发后的现象、危害是认识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后现象,能调动他们的前概念和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梳理火山喷15发过程、喷发后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可能的益处。二、模拟火山喷发1.师:那么火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什么力量让地下岩浆喷涌而出的?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解决“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生:我发现火山喷发时,会喷出炽热的岩浆,说明火山喷发与地下高温有关、生:我发现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很有力度,说明地下压力很大。生:联系生活经验,我们发现:高压锅就是因为加热后内部有高温、高压,才向外猛烈喷气的。师:根据这些发现,进行猜想:火山岩浆会不会也是因为地下高温、高压的作用才会在地表有裂缝的地方喷发的呢?2.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可以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番茄酱、泡沫板、酒精灯、三脚架。看一下,利用这些材料能不能设计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生:土豆泥——火山、番茄酱——岩浆、酒精灯加热——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3.师:谁来代表你们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生:汇报实验方案。师:对于他们的实验设计,你有哪些补充意见?生:交流。师:哪位同学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实验的步骤?4.师:实验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5.师:我们用漏斗模拟岩层裂缝,番茄酱模拟地下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山体。接下来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制造高温条件,看一看是否会产生压力让番茄酱喷出,从而模拟火山的爆发。让我们带上护目镜,开始实验吧。师:什么现象?生:酒精灯加热后,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番茄酱从底部喷发出来。加热是喷发前的能量聚集,喷发是能量的释放。6.师:通过这个实验,对比火山喷发,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沿地表有裂缝的地方喷涌而出,最终形成火山。7.师:岩浆冷却之后,火山又会怎么样呢?是继续喷发还是不再喷发?人们根据火山的活动情况,一般将火山分为三个类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火山基本构造,深化对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的认识。实验中土豆泥和番茄酱的变化,类似真实火山喷发过程,暗示火山喷发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有利于学生理解火山喷发可观测、可预警。三、总结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教师总结:火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火山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沿地表有裂缝的地方喷涌而出,最终形成火山。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这些有利资源也可以被人类利用。第二课时一、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1.师:(展示地震后的图片)请同学们描述图片中的情景。生:公路的路面被破坏,出现了隆起、断裂等现象。师: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生:地震。师:认真观看视频,下面请你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地震。15师: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很大,造成了房屋倒塌。生2:我看到因为地震大树都淹没到了河流中。生3:我感受到地震的破坏性太强,地面都塌陷了,汽车也掉进了地洞中。生4:我发现地震也能造成山体崩塌和滑坡。师:大家刚刚看到的情境都是地震造成的。关于地震,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一些猫狗或者金鱼等动物在疯狂躁动的时候,那么,可能预示着地震要来了。它们的各项感官比我们人类要灵敏得多。生:我了解到地震总是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科学家早就预测出了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有日本、喜马拉雅山南部、智利等,但遗憾的是我们还不能预测出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生:地震对自然景观也有很大影响。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会形成堰塞湖。生:我之前去旅游的重庆小南海就是他说的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它是因为地震导致大垮岩、小垮岩两座山发生倒塌,山上的岩石滚落到河流中垒成了大坝。生: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它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师:同学们真棒!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够从地震的前兆、多发地区、影响和危害等多个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地震带来的影响是多样的,在这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地表形态变化。请同学们看教材的描述。生: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师:你知道震中、震源深度、震级这些词语吗?播放视频:地震与地震波。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震中: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地震的基本认识。通过阅读或视频,学生将认识到地震往往发生在地球深处,是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动山摇,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地震能量越大、越靠近地表,破坏力越大。二、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1.师: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其实,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像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并不多,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地震的奥秘。大家发现的这些地表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1:我觉得地震是地表的晃动造成了,因为通过之前的视频我能感受到地震时会伴随着剧烈的晃动。生2:我的看法不太一样,我认为地震更可能是地球内部活动产生的,因为从刚刚的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从岩石层深处到地表的裂缝,而且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它并不是空心的,所以地震不应只在地表发生。生3:我认同他的观点,我觉得地震是因为地球里产生了很大的力量,在释放力量的过程中地震产生了,因为在地震中导致的房屋倒塌、山崩地裂都需要很大的力量。生4:我之前搜集资料了解到地震的源头一般都在地球内部,所以我也认为地震可能是地球内部的力量造成的。师:同学们真厉害,都能结合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其实如同学们所说地震正是因为地球内15部运动而产生的。地震强大的力量导致地表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模拟了火山的形成,这次我们能不能模拟一下地震实验,模拟岩石层的运动,来观察地表形态变化?生:可以。师:可岩石层是怎么运动的?我们怎么来模拟?生:岩石层就像很多层叠加在一起的大石板一样,两个板块相遇了可能相互挤压也可能向两边分离。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板来模拟不同种类或不同年代的岩层。师:这个方法好!可是挤压纸板好办,要是向两边撕裂这么厚的纸板可太难了。生:在拉伸时我们可以用塑料膜来模拟岩石层。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如果我们想更真实地模拟地表观察变化,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添加哪些细节?生:我们可以在纸板上再放一张A4纸模拟地表,同时纸面上还可以放一些纸或黏土做的楼房、树木和小山,这样更真实地模拟出我们生活的地表,观察效果也更明显。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太棒了!既用到了我们使用过的建模方法,又有了很多创意。通过大家的合作我们完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按照同学们的方案来求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是否有道理吧。师:我们的实验材料有:不同颜色的纸板和塑料膜。首先,将不同颜色的纸板叠放在一起代表岩石层,然后用双手在桌面上向中间挤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接下来,再把纸板拿起,向中间挤压,同学们看看又有了哪些变化?最后,在塑料膜的两端用力向两边拉伸,直到塑料膜断裂。同学们又有了哪些发现?师:同学们,在三次实验中有哪些感受?纸板和塑料膜发生了哪些变化?生1:我感觉在实验中不同颜色的彩纸就像岩石层一样,当我的双手向中间用力时,岩层受到挤压凸起,导致地表隆起,建筑物从中间向两边倾斜倒塌,山体也有碎石落下。生2:我在实验时是双手在空中向中间用力,纸板向下凹进去了,我认为在真实环境中就像地震时产生的地表的凹陷,岩层受到挤压导致地面凹陷,建筑和植被向中间倒塌。生3:我觉得我的双手在向两边拉塑料膜时需要持续用很大的拉力,最终导致塑料膜断裂了,就如同岩层受到向两边的拉力产生地裂缝一样,在我拉扯的过程中房屋和树木在持续晃动。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全面。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都能感受到岩石层挤压和拉伸产生的力量,同时纸板和塑料膜所代表的岩石层出现了隆起、凹陷、断裂等多种地表形态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挤压多层海绵、掰断木片、用力挤压紧挨在一起的泡沫板,帮助学生模拟“地层”褶皱,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和抬升。这些模拟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引起岩层形变、断裂和错动的原因,形象又直观。三、认识科学避震逃生方法1.师:很多人会在地震中受伤甚至失去生命。地震发生时,为了减轻地震危害,我们应当怎么做?生1:我所在的社区就经常宣传,要保持楼道畅通,不要堆放杂物。我觉得是因为地震发生的时间很快,如果有杂物会阻碍逃生和救援。生2:我妈妈在家还准备了应急救援包,因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在平时就做好准备,如果意外发生可以先进行自救。生3:我认为地震发生时我们不要慌张,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桌子下面。生4:我之前看电视时了解到,在地震震动间隙或停止时,我们应该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在平时我们也应多注意学校或家庭周围最近的开阔场所在什么地方,比如学校操场或者公园。生:5:我认为在地震发生后,我们也要远离容易倒塌的建筑物,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生6:我觉得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帮助受伤的人,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大家一起抵抗灾难。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逃生小技巧,在地震来临时,你是否能想到这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如果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15(1)在学校,地震来了的话,我们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靠近门的学生可以迅速跑到门外。(2)如果地震时你在楼房中,应该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那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防范地震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资料,请大家谈谈你对张衡地动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播放地震仪视频资料。生1:我了解到张衡地动仪可以测出地震的发生方位,但是对地震的精准预测和预警还需要现代科技的进一步研究。生2:我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我国张衡发明制造的,让我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资料中科学家们不断对地动仪进行复原与改进,这也让我体会到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上科学课对待实验探究也应如此。师:说的没错,我们也应像科学家们一样严谨细致地对待科学研究。大家通过今天的研究想必都掌握了地壳运动与地震产生的关系,当然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除了地震还有火山等其他自然现象。[设计意图]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措施能将损害降到最小。朗朗上口的地震逃生口诀,能让学生很快熟悉正确避震逃生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做法,学会保护自己;能扫除阅读障碍,增强记忆效果。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教师总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选择跳窗逃生。【教学后记】11.地球的内部【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内容。通过四年级学习,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地球对学生来讲不再是陌生,本课将带领学生认识陌生和深奥的地球内部。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先让学生根据地表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菊石化石、鱼龙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15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进而本课学习对地球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情况是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或采用特殊方法获取信息后推测出来的,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2.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来解释问题。[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2.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3.借助研讨和交流,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2.体会探究地球的乐趣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结合生活中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并思考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探测地球内部。【教学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视频。[学生]模拟地壳运动的实验材料(烧杯、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湿抹布、锡箔纸、胶水或洗衣液等),补充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历史和结果1.出示:2亿年前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你发现了什么?并分析原因。学生讨论看到的现象及分析原因。2.讨论:你觉得地球内部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汇报时重点强调:推测地球内部情况的根据)。生讨论:地球是可以分裂的、板块不断运动、有岩浆。3.出示火山、地震、地热的图片请同学们看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吗?[生:火山、地震、地热(孩子可能会说温泉,教师可以引导这属于地热)。4.但是科学家不满足于这些推测,随着科技的发展(借助高科技),通过地震波他们发现了什么?教师出示文字资料,一起研究(阅读资料卡,完成实验记录单一)。(1)提出阅读后交流话题:关于地球内部情况,从资料的字里行间里,你都知道了哪些?完成记录单。记录单一:查阅资料,整理地球圈层信息,完成以下问题。a.地壳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点是什么?(用红色笔画出)b.地幔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点是什么?(用黑笔画出)c.地核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点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5.拓展地球内部模型。15(1)谈话:地球内部结构很像我们生活中的某种食物,是什么呢?(2)学生讲述见解后教师出示熟鸡蛋,提问:怎样用这个熟鸡蛋类比说明地球内部结构?生:鸡蛋,蛋壳相当于地壳,蛋清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设计意图]地球内部很神秘。虽然地球是个不能打开观察的暗箱,但是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猜想和探索从未停止过。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正在喷发的火山、地震之后坍塌的路面、地热温泉这些线索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物质、高温高压、不稳定、会运动的特点;再通过阅读资料“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二、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1.观看视频中说地震的产生原因是?生:岩石圈中的板块运动。师结:是的,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所以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而最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2.师出示“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和碰撞”的实验装置。(1)师:这就是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和碰撞”的实验装置,你们通过这些实验材料想想:可以分别来模拟什么呢?需要观察什么呢?注意事项。(2)教师播放实验操作。(3)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师生讨论小结:泡沫运动的力量来自水的对流运动。地球板块的运动的力量来自_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_火山喷发、地震等。(4)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继续推测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会向两边碰撞,又还会怎样?生:平移、碰撞、分离。师:板块相互碰撞、平移、分离从而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形成山脉、峡谷、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形地貌。[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模拟装置能直观感受泡沫块和液体的运动,呈现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的意识。三、认识地壳运动导致的海陆变化1.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系。科学家既然在山上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太不可思议了!难道鱼会爬山?这是为什么?生讨论:可能那里以前是大海。真的如你们所说?(播放视频验证猜想)2.看来海陆不是一尘不变的,不断发生着变化,2亿年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又会怎样?3.猜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学生猜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补充刚刚我们的推测,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还有海陆变迁、大陆漂流。[设计意图]虽然五年级学生已经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引起的,但是已有生活经验并不足以让他们意识到整个地表都会改变。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脉的化石推测这一带过去的样子,能让他们知道海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局部地区会发生转换。让学生观察地球大陆逐渐分离的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知道全球性大陆漂移,能促进学生应用上面所学到的地壳运动知识来解释海陆变换、大陆漂移现象。【教学后记】1512.地表雕刻师【教材分析】本课承接本单元前面三课,重在探讨改变地表的外部自然力量,揭示岩石的三大成因,起到总结延伸的作用。学生将借助模拟活动认识到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流水、风、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在缓慢改变着地表形态。学习本课,能促进学生整体认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自然力量,为后续认识岩石循环、化石成因奠定基础,有利于深化认识、提高开发与使用模型的能力。本课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步认识外部自然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通过课文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风、水、冰、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会改变地表的形态。第二部分是探究外部自然力量如何改变地表形态,如温度变化和风对地表的影响,意识到水、冰、风、生物和重力将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并使它们四处迁移。第二部分共安排了三个小活动:一是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二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对地貌的影响;三是识别图片中改变岩石和地貌的外部自然力量。第三部分为“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认识岩石三大成因,安排了两个小活动:一是阅读资料,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二是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下册《石头与泥土》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学生已经学会观察与描述常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岩石,对于观察了解岩石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不同的岩石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对于岩石已有较为具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阅读活动,能说明三类岩石的形成原因。2.能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教学难点】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类岩石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视频。[学生]页岩、镊子、酒精灯及其配套器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岩石破裂的图片)提问: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岩石裂开了呢?在我们的地球表面像这样的岩石,还有很多很多(配合ppt图片)。它们是怎样变成各种形状的呢,像雕刻过的一样,那么谁是它的雕刻师呢?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顺序依次板书:植被水流风温度火山地震3.同学们说了很多的力量,那么同学们你能根据力量的来源给他们分类吗?是的,我们将同15学们的猜测分成了两类,分别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地球外部的力量。(板书)4.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那这些力量到底能不能改变岩石,进而改变地球的表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表雕刻师》。(板书)[设计意图]在上一课时刚结束完模拟温度对地表的影响探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到水流、风对地表的影响及模拟实验。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1.要想知道我们列出来的这些力量,能否改变地球表面,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可是,我们这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我们在实验室可以模拟哪种力量呢?(火山和地震,两种地球内部的力量我们实验室很难模拟,那外部的力量呢?引导到温度)2.那温度变化可以使岩石发生改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温度变化的条件,来影响岩石,看看岩石是否会发生变化。3.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我们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接下来请各小组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材料,第二个问题操作步骤。请各小组从抽屉里拿出1号信封,里面有一张方案设计单,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记录。一会儿老师要让大家按照上面的顺序来汇报你们的方案。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记录。5.汇报。你们跟他们的方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汇报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各小组出现了这样的分歧……①热水还是酒精灯?(师引导:热水和酒精灯哪个温度高?我们需要温度比较高的还是温度比较低的?)②水还是冰水?怎样温差更大?③提醒孩子,我们是在模拟温度变化的环境。汇报补充:加热时间要注意,时长要足够,现象才能更明显,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种计时工具供大家选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秒表、沙漏)6.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周到,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方法整理成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一会儿老师要提问。7.那做这个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生1:酒精灯的使用。(很好,这个实验我们用到了酒精灯,同学们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规范与安全,除了酒精灯的使用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生2:加热后的小石子不要碰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师补充,加热的时候大家不要凑太近,以免受伤)8.请同学们从抽屉中拿出2号信封,二号信封里有一块岩石,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你们先仔细观察一下岩石。猜猜看,实验后,岩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9.材料员到两边领取实验器材,每个小组一盘,并且到旁边挑选你们所选择的计时工具。10.开始活动。11.汇报:谁来说说看,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发现什么了?12.得出结论: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岩石。13.师:看来,温度的变化确实能够改变岩石。那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的解释。(播放视频)14.师:看完视频,谁来说说看,温度是如何影响岩石的?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三、总结与设疑1.师:好,这节课我们模拟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谁来说说你收获了什么?除了知识性的收获,你还有别的方面的收获吗?学生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角度谈谈今天的收获。2.师:是的,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确实会改变岩石,那风跟水流该如何模拟呢?下课后,请同15学们接着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老师带大家学习了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水流和风对地表的影响。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在上一课时刚结束完模拟温度对地表的影响探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到水流、风对地表的影响及模拟实验]二、实验设计1.怎么来模拟研究呢?教师捧出一个大的沙山,今天我们就用这座沙山作为地表,来帮助我们研究,水流和风对地表的影响,可以怎么设计这个模拟实验呢?同学们想想?学生初步思考可以怎样设计模拟风、水流对地表的影响实验。2.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研究,接下来请你思考:①还需要什么材料,什么模拟什么?②操作步骤(讨论单:什么模拟什么)。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说出什么,课件显示出器材:嘴吹、电风扇、吹风机。4.大家哪个效果好呢?(若不行再追问:在实验室里在短时间内能看到哪个效果好呢?)5.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想法,老师把大家的想法汇总了下,图片出示:①沙山装置:吹风机吹,模拟风。②沙山装置:水流,花洒模拟降雨。6.那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吗?7.这里还有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边实验边观察前后的变化现象并画下来(实验时间不要过长)。8.实验结束,继续完成实验记录单。9.小组汇报(PPT出示变化前,拍照几组上PPT展示)。10.实验结束,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小组发言我们发现用吹风机吹,沙山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大自然的风对地表造成了影响;用滴管滴水使沙山的形状发生变化,说明降水改变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作用。共同小结这些活动都说明了风力、水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11.刚才我们是在实验室进行模拟研究,那水流和风又是怎样雕刻我们大自然的呢?它们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跟着视频欣赏一下。12.看完视频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收获……[设计意图]以学为中心,引导由学生自主选择想到的器材,是由生生相互思维碰撞产生的结果,在教师引导下想出来,而不是老师觉得什么好出示什么,多说通过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发现了什么?儿童化语言,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升华。三、联系岩石的生成方式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还有外部的力量如火山、地震,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同时也改变着岩石的形成,根据岩石的形成科学家们对岩石进行了分类2.那这些岩石是怎样进行分类的呢?老师给大家整理了一个视频,3.看完视频回答:①岩石分为几类,②变质岩的形成。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岩石的生成方式及其分类,说出变质岩的形成。4.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岩石的生成方式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块变质岩吧,根据我们刚刚看的视频,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大小不同的超轻黏土、塑料板,你能想想可以怎么做吗?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设计模拟变质岩实验。5.学生汇报,小结,出示模拟操作,出示实验任务:请同学们在实验时用不同大小的压力压岩石,观察有什么样的现象产生。15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大小不同的压力对岩石的影响。6.实验结束,展示交流,在不同的压力下岩石有着不同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认识风和水流对地表的影响,从而过渡到认识岩石的形成,并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四、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学后记】15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电能和磁能》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电和磁》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电磁铁》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作业课件(2021新版)2.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作业课件(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作业课件(2021新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7-19 09:00:05
页数:15
价格:¥5
大小:41.88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