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
>
四年级上册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剩余7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1.《亿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简析教材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习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方法将为后面学习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说目标、重难点:(见教案)说教法学法: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742、学习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1)学习读整万数。教授时在数位顺序表下将数“1925、407、460”变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试读后让学生说一说与原来的数相比①现在的数有何变化?②在读法上有何不同? 通过对比观察从而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突破“万级数该如何读”这一教学关键。再提出:怎样读者几个数又快又准。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先分级再读数比较方便,并巩固练习了读整万数,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铺垫。(2)学习读含有两级的数。①先试读不含零的数, 学生独立或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读出这一组数,使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②再让学生试读85003000、85000300,读后思考:①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通过学生结合读书的体会,探讨这个问题,掌握0在什么位置上要读,在什么位置上不读。在教学这两个环节时,对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进行了适当补充,并分层教学目的就是要突破两点① 万级数如何读②分清大数中的“0” 哪些该读,哪些不读。学生掌握了这两点,也就学会了读亿以内的数。万级数如何读,通过读整万数、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来实现,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接着通过让学生试读两级数、争辩。划一划、思考并回答问题等一系列自主活动,使学生探究得出“在读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的0要读,并且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索新旧知识联系,找到知识生长点,运用知识正迁移掌握新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善于总结的好习惯。3、反馈巩固:第5页 “做一做” :先观察数的特点再读。三、思维拓展: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高潮,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四、全堂总结: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2.《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以及10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通过比较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大小,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这堂课我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归纳总结出亿以内数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数比较大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4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三、说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2、通过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成功体验,增加学习的信心。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游戏激趣法、发现学习法,把这三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 我还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类比迁移法、分析发现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比赛的特点入手,出示卡片让学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借此了解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的知识基础,进而自然的导入到新课。引出课题后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大家看一看。”接着出示例4挂图,启发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给学生留下自主提问的空间中,引导学生自觉的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主动提问,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猜测到验证,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①设疑提问 师: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说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一样的。74②验证猜想老师从例4图中取出两个数: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并请来数位顺序表帮忙验证。(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这两个数,可能发现:果然是位数多的数就大。) 再取出两个数:黑龙江454800 四川:485000将这两个数对照数位顺序表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两个数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左起第二位上的8比5大,485000>454800)③尝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师:请同学们再从例4六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④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师:比较亿以内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⑤比较多个数的大小师:刚才我们针对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中的每两个省份的面积进行了比较,现在你能将这六个省份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先将这六个数分分类,位数相同的放在一起,位数多的肯定大。再将位数相同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比较)通过学生自己猜测并验证的观点,进一步去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意识。(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对书中的练习进行了补充,我设计了基础练习、延伸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一)基础练习1.比较大小并圈比较时的关键数。92504○103600 50140○6314028906○28890 620300○3073002、我会比:①、同桌两人各写一个大数。②、比较两人写的数。③、说出属于哪种情况,比较方法是什么74基础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便于学生熟练的掌握方法。(二)延伸练习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有几个答案写几个)78642=78□42 688310>□98310( ) ( )45760<4576□ □6204<57204( ) ( )(三)拓展练习1、排队游戏 请六位同学拿着数字卡片站在讲台上,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对又快。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学生可以说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可以说情感、态度方面的,最后我画龙点睛的一句“数学好玩”结束全课,让每一位学生在亲身经历并感受着“数学好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总之我希望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水到渠成的、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此方法和规律,不仅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也会举一反三的比较更大的整数,乃至将来为学习小数的比较大小奠定基础。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3.《亿以上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的第九课时。 2、教材分析: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74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对照数位顺序,安排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试读,先出整亿的数,使学生看出只需按照各级或万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然后出个级、万级不都是0的数,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然后由学生自己探索读数的规律,进而进行练习巩固。 本课有两个大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的是二、三教学环节重复运用,即亿以上数的写法用同读法进行教学的。74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教学例1 ⑴创设情境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美丽的蓝色地球原本在轻快的转动着,现在上面站满了人,地球累的大汗淋漓说:“我快背不动了!” ⑵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⑶谁来读我国人数?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为什么不读61万呢? 借助数为顺序表来读比较方便。(出示数位表)因为61在亿级,所以读作六十一亿。) ⑷出示:10040002000400305000000 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说出理由。思考: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⑸讨论:1、先读哪一级?2、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3、数位上的0怎么读?4、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指名汇报。强调:读亿以上的数,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分级。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 ⑹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920000000026705000000508040000000300200000提问: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我们已经会读亿以上的数了,那你们会写吗?请看例2. (出示) 1、三亿怎么写?能写成30000吗?2、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两个数怎么写?自己试一试。3、写亿以上的数,关键要先干什么?4、出示:说一说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先找到“亿和万”字,每级的数的写法都和个级的写法相同。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占位。)说明:为了便于检查,每级中间空一格或用小逗号隔开。强调:写亿级和万级的数时,关键要先找到“亿”或“万”字。745、试一试:写出下面各数。二十五亿 写作: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四、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自学例3 2、讨论:(1)、怎么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2)、不是整亿的数怎么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的。 得出:改写为以“亿”为单位,只要去掉8个0,再写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不是整亿数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在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3、试一试: 五、巩固应用 1、读出下面各数。(1)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35479600人。(3)地球陆地总面积是149000000平方千米。2、写出下面各数。(1)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十亿颗星。(2)地球海洋总面积是三亿六千二百万平方千米。(3)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根据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10600000000503000000000527023000026900800000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最大的九位数是(),最小的十位数是()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744.《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设计 教材解读: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教法学法: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教学目标:1.74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1.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2.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3.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4.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74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生5:我可以告诉你,……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学习“数位”。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3)写出1381900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4)全班交流,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6.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7.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1)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8.学习“读数”。(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249624960000640700085000300。a)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b)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c)课件出示正确读法。(2)小组讨论。a)含两极的数怎么读?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读?74(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3)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三、小结强化,增强自信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作铺垫。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4题5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5.《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二、教学理念: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三、教学重点、难点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74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四、学法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五、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六、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其实啊,我们跟数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2、教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又如何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4、教师简单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二)、呈现新课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1,2,3,4,5,…,10,…,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也是自然数。(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数物体个数,如:今天早上老师吃了1个苹果;医生叮嘱小明饭后吃2粒感冒药;每天上午我们有3节课;奥运会每4年开一次;一只手有5个手指;今年妈妈给小强过10周岁生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些数我们就叫做自然数;而“0”则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3)、请小组讨论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742、十进制计数法(1)、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比亿更大的数存在着,(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将已学过的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教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为顺序表后面用“…”,表示后面还有其他数位。)(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3)、小组讨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最后,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在黑板上板书。(三)、课堂总结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教师请同学们接下去说完整:“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6.《计算工具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25页全部内容二、编写意图:“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战士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三、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1、让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3、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方面意识,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四:教学重点、难点:74认识计算器的外部结构及常用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同级混合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五: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境,揭示学习内容首先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超市购物的发票,发票上项目很多,计算比较繁琐,由此激发学生:怎样才能又准确又快速地算出结果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后揭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再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场合或情况下看到过别人使用计算器?(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数目较大或较繁的计算时启发学生想到用计算器,从而揭示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计算器的应用场合,让学生感受计算器使用的普遍性。)2、合作学习,探索计算方法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功能,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一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计算器,教师适时归纳板书:显示器,键盘,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相同的功能?同时教师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外部结构都可以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设计意图:这里创设学生充当计算器推销员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同学,老师的介绍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层次,探索,学习计算器的操作首先提问:你们以前用过计算器吗?会用吗?(学生基本会用计算器计算,所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我们来个比赛好不好?接着教师组织比赛,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及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试一试765+469589×7641600÷128765+496-296816÷68×271、10月1日,西山景区接待游客7358人,每人交纳门票费35元,这一天的门票收入有多少元?2、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学生先自己用计算器尝试操作,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请速度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实物投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探讨,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步计算或同级两步计算只要从左到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同级两步计算不必分步操作。74(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基本上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所以组织比赛活动、让学生用计算器自主进行计算,然后交流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教学生,从而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应用,引导发现规律①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全班交流。②分组比赛,第1,2小组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第3,4小组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看看谁快。15+2082-621000×576549+356887×451305÷45(设计意图:比赛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感受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③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142857×1142857×2142857×3142857×4142857×5142857×6请学生先用计算器求出各题的积,然后观察各题中相乘的两个数及所得的积,自主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总结:这几道算式第一个乘数都是142857,,第二个乘数分别是1,2,3,4,5,6,它们的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一样,都是由1,2,4,5,7,8这六个数字组成的六位数,不过各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但如果把这个六位数的乘数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一个圆面上,可以发现这六个积里各数字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只不过起点不同:乘1的积是从最小的数“1”开始,乘2的积是从第二小的数字“2”开始,乘3的积是从第三小的数字“4”开始……,乘6的积是从最大的数字“8”开始。(2)再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先出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让学生用计算器各自独立计算出得数,然后再出示7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让学生再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让学生谈谈遇到的问题(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后四题的得数,并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及依据,确认发现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体验计算器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4、后进行全课总结。整个活动,老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设疑激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创造性,以及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7.《计算工具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25页全部内容二、编写意图:“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战士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三、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1、让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3、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方面意识,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四:教学重点、难点:74认识计算器的外部结构及常用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同级混合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五: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境,揭示学习内容首先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超市购物的发票,发票上项目很多,计算比较繁琐,由此激发学生:怎样才能又准确又快速地算出结果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后揭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再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场合或情况下看到过别人使用计算器?(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数目较大或较繁的计算时启发学生想到用计算器,从而揭示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计算器的应用场合,让学生感受计算器使用的普遍性。)2、合作学习,探索计算方法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功能,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一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计算器,教师适时归纳板书:显示器,键盘,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相同的功能?同时教师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外部结构都可以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设计意图:这里创设学生充当计算器推销员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同学,老师的介绍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层次,探索,学习计算器的操作首先提问:你们以前用过计算器吗?会用吗?(学生基本会用计算器计算,所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我们来个比赛好不好?接着教师组织比赛,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及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试一试765+469589×7641600÷128765+496-296816÷68×271、10月1日,西山景区接待游客7358人,每人交纳门票费35元,这一天的门票收入有多少元2、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学生先自己用计算器尝试操作,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请速度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实物投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探讨,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步计算或同级两步计算只要从左到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同级两步计算不必分步操作。74(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基本上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所以组织比赛活动、让学生用计算器自主进行计算,然后交流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教学生,从而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应用,引导发现规律①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全班交流。②分组比赛,第1,2小组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第3,4小组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看看谁快。15+2082-621000×576549+356887×451305÷45(设计意图:比赛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感受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③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142857×1142857×2142857×3142857×4142857×5142857×6请学生先用计算器求出各题的积,然后观察各题中相乘的两个数及所得的积,自主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总结:这几道算式第一个乘数都是142857,,第二个乘数分别是1,2,3,4,5,6,它们的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一样,都是由1,2,4,5,7,8这六个数字组成的六位数,不过各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但如果把这个六位数的乘数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一个圆面上,可以发现这六个积里各数字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只不过起点不同:乘1的积是从最小的数“1”开始,乘2的积是从第二小的数字“2”开始,乘3的积是从第三小的数字“4”开始……,乘6的积是从最大的数字“8”开始。(2)再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先出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让学生用计算器各自独立计算出得数,然后再出示7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让学生再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让学生谈谈遇到的问题(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后四题的得数,并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及依据,确认发现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体验计算器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4、后进行全课总结。整个活动,老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设疑激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创造性,以及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8.说课稿1亿有多大一、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三、教学理念:74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五、学法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六、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七、教学程序及设想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二.实践操作(一)称一称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74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学生猜想)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4、学生分组计算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13×(2500×1000)÷400=81250(天)≈223(年)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2、数一数。(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74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反馈,指名读得数。(3)进一步探究。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3、排一排。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1)实际测量长度。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2)列表进行推算。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指名说说计算结果。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四、全课总结7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9.《直线、射线和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直线、射线和角》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和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能力训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素质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形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角的概念。3、教学准备:一把米尺,每小组一张作业表,学生自备三角板等。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三、说教学实施过程。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74激趣导入——形成概念——深入理解——形成技能——应用新知——评价回顾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闯关猜谜,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课件出示猜谜第一关,通过两道简单的谜语过渡到第二关,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两道数学谜语,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我认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游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及为解决问题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猜谜游戏第二关中,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线段,所以很快会猜出答案,我再让学生回忆线段的特点。第二题的答案是直线,在学生说出答案之后再问:谁能上来帮老师量出这条直线的长度,从而得出直线的特点,使学生体会无限延长的概念。至此,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之后我再设计了一个画图游戏:我让学生在30秒之内过一点画直线,看谁画得多,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使学习了直线的画法,也认识到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第二环节:形成概念。接下来是继续猜谜第三关,由此而引出射线的教学。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所见过的类似射线的物,然后教师课件演示,像射灯、太阳、手电筒等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欣赏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些光的特点,并将想象中的这些线画到白纸上。在学生掌握了射线的特征之后,再延续前面的游戏,进行画射线比赛。在数射线的条数时引导学生区别直线与射线的不同之处。第三环节:深入理解。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将结果填入学习表中。第四环节:形成技能回过头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前面绘制的这幅射线图,里面还藏着什么呢?再进行如下的教学:1、学生很快会说出有角,我再用课件抽象图中的不同的角。2、请学生仔细观察,角由什么组成的?3、师生一起学习角的认识。第五环节:巩固新知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确良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应用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我所设计的四道练习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1、火眼金睛: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射线?哪些是线段?练习2、明辨是非:几道典型判断题,这几题学生在认识中非常容易出错。、74练习3、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相对于前三道题,此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六环节:评价回顾,找到收获。10.《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1、教材与学情简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知道量角器是用来量角的,但对于实际测量没有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建立。教材注重让学生操作、探究,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为后面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在深入理解教材精神,领悟课标,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单位“度”。(2)通过在量角器上摆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先估后量,掌握量角的方法,能灵活、正确的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培养估算能力和实践能力。(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数学的快乐。3、教学重点:探索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区分内、外圈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4、教学准备:我准备的教具有大量角器结构图、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小棒、练习卡,学生自己每人准备一个小量角器。 二、精心诱导,激趣乐学——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努力创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竭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中理解“角的度量”的本质,最后走进生活,体验量角的作用。具体方法是: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2、引导观察,提出问题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体验乐趣三、彰显主体,自主探究——说学法74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 (2)方法让学生探究 (3)疑难让学生研讨 (4)评价让学生参与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说过程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操作课比较枯燥,所以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出示课件(他们喜欢的滑梯):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滑过吗?感觉怎么样?” 学生说:“很舒服,很好玩。”(出示课件:角变小)我说:“如果把这个角变得很小,滑起来会怎么样?”学生说:“不行的不行的!老师,滑不下来的!”“那如果这样呢?((出示课件:角很大)会怎么样”学生大声惊呼:“呀!角太大了!要摔下来的!”我因势利导:“看来滑梯和地面形成的角不能太小了,也不能太大了,那这个角到底多大才好呢?怎样知道它们的准确大小呢?”学生说出可以用量角器来测量,由此自然地引出课题——角的度量。(板书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共分三步:(1)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 A、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由于量角器的结构相对复杂,我充分地让学生观察,交流,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学生们个个积极踊跃:“量角器上有许多小角”,“有的量角器上有两圈数字,有的量角器只有一圈数字”,“量角器是半圆形的,跟测量长度的尺子不一样”,“量角器被平均分成了180份”…… 我一一给予肯定。然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认识量用器各部分名称(课件出示:中心点、0刻度线、9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感知1度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单位“度”和符号表示法。B、引导发现,提出问题74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量角器与尺子大不相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说:“量角器上为什么有两圈数字呢”,“怎样测量角呢?”“量的时候度读哪个数呢?”我及时给予了赞赏:“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先不急着知道答案,看能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解决”,我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之中。(2)指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摆角A、摆1度角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角的概念,我首先指导学生用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1°的角。说说摆角的方法:(把小棒的一端对准量角器的中心,一根小棒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根小棒对准量角器上的刻度。)由于1度角太小,摆起来有困难,以此加深学生对1°角的理解。B、摆各种度数的角接下来再让学生摆出30度、60度、120度的角,最后在桌子上摆直角和180度的角。在量角器上和桌子上反复摆角,这个过程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建立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已知度数的角,感知重叠的两个角大小相等,从而体验到量角的本质就是把要量的“角”与量角器上的“标准角”完全重合,同时建立直角等于90度的概念,为后面读度数做铺垫。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会发现开口方向不同的摆法,这时我因势利导:“现在你们知道量角器上为什么有两圈数字吗?”学生能说出两圈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不同方向的角。这时我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划上对号并大加赞赏:“同学们真棒!自己找到了答案”。(3)学生自主探索量角的方法A、估一估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我出示开课时的课件(滑梯图)请学生估一估这些滑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B、量一量接下来引导他们测量验证,并记录下来(估计:_度,测量:_度),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学生测量时,我巡视指导。C、说一说测量完毕请学生在展示台前边演示边汇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量角的方法:(点重合、边重合、读度数)。这里我着重请学生说说读度数时怎样选择?学生说:“这是锐角,就选比90度小的数。如果是钝角就选比90度大的数。”我肯定了学生:“你的想法非常正确,同学们,看!我们又解决了两个问题(“量角”和“读数”)。”(我把已解决的问题也划上了对号。)。让学生先估后量,他们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90度作为参照,有效地突破了读内、外刻度的难点。D、议一议74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测量的数据,第一个滑梯是45度,很好滑,第二个滑梯只有18度,角度太小不好滑,第三个滑梯有80度,角度太大很危险。由此告诉学生:“滑梯的角度在45度到55度之间最合适”。前后呼应,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课件出示,学生在练习卡中完成)(通过先估后量,测量不同方向的角,进一步巩固量角技能,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后3个角的实际测量进一步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你能猜出下面角的度数吗?并说明原因。(图略)(充分展开想象,猜一猜挡住角的度数,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以致用、发散思维的空间。)3、走进生活。我边出示课件边讲解:角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比萨斜塔)这是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原来的倾斜角是1.5°,猜一猜:现在的倾斜度大约是多少度?,猜测完毕告诉学生:比萨斜塔已倾斜了5.5°,面临着倒塌的危险,工程师们提出了“拯救了比萨斜塔”的口号。可见角度在建筑业中不容忽视.在我们生活中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接下来课件出示风筝比赛场景提出问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出谁放的风筝高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验量角的作用。(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最后,我请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与评价,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评价,学生们的评价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我学会了量角”,“我知道量角器为什么有两圈数字”,“在我们小组我估角估得最准!”,“我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角的大小来判断风筝的高度”,“我知道了直角就是九十度”,“我知道滑梯的角度太大了就不安全”……通过总结评价,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学习过程,领会方法,获得经验。同时也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信心。而作为教师的我,则把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惊喜的眼神,时时给学生以鼓舞和激励!11.角的分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74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认识周角。三、教学设计: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74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 小于90º直角 等于90º钝角 大于90º而小于180º平角 等于180º周角 等于360º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1个平角=2个直角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3、课堂练习:(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 )角<( )角<( )角<( )角(2)在46º、130º、90º、270º、25º、107º、180º、360º这些角中( )是锐角,( )是直角、( )是钝角,( )是平角( )是周角。(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 )度角。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7412.《画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材的编写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的内容。(2)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3)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掌握新的内容。3、教学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重难点。二、说学情。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三、说教法。(略)四、说学法。(略)五、说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我以“小兔做彩旗”的故事引入。(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74教学角的画法。(1)请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请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画出一个70度的角,怎样画?说出画的方法,不对的地方教师加以纠正。(3)教师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4)小结画角的方法,并演示。(5)学生试一试画给出不同方向的射线的角,指名扮演,同桌交换量一量。(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它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深化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以下练习:(略)(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呢? 课外延伸:学生收集不同的角,下节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五)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互评,自评)六、说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反映教学思维的过程。七、说教学评价。本课时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散难点,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入新颖,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首尾呼应志趣相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本节课板书大方,一目了然,各个环节衔接合理。13.《口算乘法》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及练习六的部分习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口算方法。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及读法。3、通过小组学习,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三、教学重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74四、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五、教材编写意图: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好铺垫。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从而选择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六、教法和学法:1、教法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出去旅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生活中的“速度”,学生会例举了摩托车、电动车等等交通工具的速度。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总结口算乘法的具体方法,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通过习题的训练达到对口算乘法方法的巩固。2、学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索口算乘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七、教学设计环节简述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和同学们交流:猜猜我从横关学校来到行知小学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然后课件出示6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自主参与,探究新知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根据问题情境,建立计算模式,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之后与同桌交流算法得出计算结果。3、交流汇报,建构知识74由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由16×3得出几种口算方法:10×3=30 6×3=1830+18=48和两种不同的方法;由160×3得出类似的两种方法外还想出“16个十乘3得48个十,就在48后面加个‘0’得480”的三种口算方法。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首先通过“做一做”进行知识巩固,然后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P47第3题),解决“用60元购买两种分别为18元、21元的食品套餐的方案”。接着,进行口算比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用(P48第5题)“你发现了什么”进行拓展提高。总之,整堂课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14.《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二、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如145×12先参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格式写出竖式,这里应让学生形成习惯,数位夺得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数写在下面,便于计算;再考虑,计算顺序即145×2,后算十位即145x×1,并正确写出积的位置,然后计算两个积的和,最后还应检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74四、说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四、说教学互动环节1、旧知铺垫;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2、点出例题;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3、巩固练习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再巩固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4、课堂小结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反思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74第四课时课题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复习:1、()里最大能填几?30×()<7540×()<1802、在○里填上>或<35×4○13842×5○230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91÷2084÷40198÷20215÷30二、探究新知出示例3(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学生列式除数不是整十数学生尝试计算,讨论汇报计算方法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指名板演,讲述计算的全过程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74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反馈练习64÷2168÷3492÷23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教学过程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196÷39=539)196195观察后汇报计算过程总结试商方法读题分析后列式计算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学生板演,说方法。找出共同特点独立计算后互相检查,讲方法展示试商的全过程,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进一步掌握调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741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学生试做:练习:198÷23215÷34552÷63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三、巩固练习:1、板演46÷23153÷51300÷74293÷31294÷42200÷632、练习书后2、3四、总结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五、作业:P864、5、6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7415.简单行程问题说课稿一、教案背景此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对“乘法意义”“除法意义”“两位数乘多位数乘法”“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和“乘除法间的关系”等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得他们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和理解分析基础,这些都使“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推导不会是从零开始。另外,学生生活中也会遇到简单的行程问题,他们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和感觉,只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所以教材的重难点之一“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学模型建立,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不会成为本课的难点,仅作为教学重点处理即可。但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生活经验,对于速度这一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经验积累不多,教材的教学难点依然存在。二、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特点及与教材前后联系分析:四年级上册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量关系,其教材编排注重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常见的两人比快慢引入教学,在解决具体生活问题过程中概括总结抽取“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的关系式,之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能够体现“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理解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安排在乘除法之后即是对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对教学点的分散处理。在第一学段教材结合具体生活实例编排了乘法意义和除法意义的教学,其中不乏有关于路程、时间速度内容的渗透,是本教学内容的起点。学生会在此三量关系基础上继续学习分数小数应用题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从而摆脱总要从乘除法意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级状态。五六年级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中学的一次函数、高等数学的微分积分求导数等等,都需要反复用到此三量关系。可见其在整个数学学习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三、教学方法: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四、教学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行程问题》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认识速度,理解速度的意义(出示火车图)师:你们看,这是什么?生:火车!师:火车是人们出行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火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出示关于火车的的信息):1997年以前,从柳州坐火车去北京大约用32个小时,而现在,最快的只需要24小时。(学生齐读火车信息)师:火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用的时间缩短了师:为什么时间会缩短这么多呢?生:变快了!师:你从哪里知道的?74生:从时间的变化上知道的!师:变快了,说明什么快了?生:速度快!(多媒体出示)这些年火车经过6次提速,提速前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提速后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师读:这些年火车经过6次提速)师:提速前的速度是……生:每小时50千米(师根据生说的板书)师:提速后的速度是……生:每小时160千米(师根据生说的板书)板书:每小时50千米每小时160千米师:那每小时是什么意思呢?生:(齐答)1小时!师:在数学王国中,我们把每小时叫做“单位时间”,把60千米和160千米称为“路程”。师:什么叫做速度?我们把在单位时间里走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师: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的表明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师:我们可以把每小时50千米写成50千米/时。(板书:50千米/时)师:请大家跟着覃老师读一读:50千米每时。师:50千米/时表示什么意思呢?生:每小时行50千米师:那每小时160千米我们可以写成……生齐答:160千米/时。(板书:160千米/时)师:怎么读呢?(生齐读)师:那160千米/时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表示每小时走的路程是160千米。师: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个速度表示的意思二、巩固速度的写法和意义,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的物体的速度,了解到生活中的速度知识,老师再出示一组相关的速度资料。1、多媒体出示(图文):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猎豹每分钟奔跑2千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上边三个信息分别出示,(并且介绍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和光的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当学生认为猎豹的速度不快时,师马上引出单位时间“每分、每秒”师:你能用新的方法来表示速度吗?师: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速度信息,用新的方法来表示它的速度。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你上边的三个速度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指名汇报。2、比较速度的快慢多媒体出示:火车提速后的速度是:160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800千米/时师:这三个交通工具的速度,哪个最快?生:飞机的速度快。师:为什么?生:因为……师总结:单位时间一样,谁走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就快。3、多媒体出示火箭的图:师:这是什么?生:火箭!师:你觉得火箭的速度怎么样?生:很快!出示题目:请选择合适的速度火箭的速度:()①15千米/秒②15千米/时③15米/时师: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答案是火箭的速度?生:……师:请你比较一下②、③的速度,哪个快?(点击②、③变红)师:②的速度快!师:为什么?师:那①、②的速度一样吗?(点击①、②变红)生:不一样师:谁快?生:第二个快。师:为什么?生:……师:路程一样,谁的单位时间小,谁的速度就快。4、教学例3(1)师:我们刚才和速度交上了朋友,那现在我们要用速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有信心吗?多媒体出示例3题目师:这到题是什么意思呢?生:80表示1小时行驶80千米,两小时,就是两个80千米师:请大家打开课本P54,做例3(1)(生列算式计算,写完后反馈)。师:(指名回答)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80×2=160(千米)(请一学生到黑板列式)师问学生在80×2=160(千米)这个算式中,80、2、160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在算式对应的下边板书:80×2=160(千米)速度时间74路程师: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先想,再四人小组交流,汇报)生:我们得到的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多请几个组的学生说)5、多媒体出示例3(2)师: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速度和时间)求什么?(路程)学生独立完成师:想一想这道题是怎样列式的?汇报:225×10=2250(米)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师边贴课题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行程问题)三、进入数学王国师:数学老爷爷想邀请大家数学王国去做客,不过他说要闯关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一)课件出示王叔叔开车带同学们去数学王国。去的时候用了3个小时,汽车速度是40千米/时。1、从学校出发到数学王国有多远?师:谁来抢答?生口算出结果,课件点击出现算式40×3=120(千米)师:用的是哪个关系式,大家一起说说!生:速度×时间=路程课件点击出示一起出现2、3题的题目2、从学校到数学王国120千米,李叔叔开车带四(七)班去用了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强调速度单位“千米/时”)3、从学校到数学王国120千米,如果李叔叔开车返回时的速度是3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师:请你拿出你的学习卡来做做这两题,把算式写在第一行,把你发现的关系式写在第二行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算式和得到的关系式?(指名回答,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板书: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在行程问题中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二)课件出示多媒体出示一个写有40的限速牌(图)1、张叔叔2小时行了100千米,当他看到这个标志后该怎么做呢?生:他应该减速。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00÷2=50千米/时50>40应该减速2、光明小学离数学王国60千米,红星小学离数学王国50千米(线段图出示)。问题:这两个学校都打算去数学王国搞活动,他们同时出发,谁先到达目的地?(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争议)师总结:要求时间,我们除了知道路程以外,还得知道速度。四、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说自己的收获)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速度的概念知识,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3量之间的关系,还会运用这三个关系式来解决问题呢!六、教学反思课一开始我就用火车提速前和提速后的情境来让学生初步认识速度,通过这个情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接着利用火车提速这一素材介绍什么叫做单位时间、什么叫做路程和什么叫做速度,再来教学速度的统一写法和怎样来读速度以及速度说表示的意义,充分利用了开课情境这一素材。精心选择速度的有关素材,在巩固学生对速度写法和意义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感知多姿多彩的交通工具和奇妙的自然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比较两个交通工具的速度和选择合适火箭的速度,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有比较才会有速度的快慢。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我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74并且借助线段图来让学生较容易理解这一教学模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应用中,让学生自主概括速度的计算方法,得出;速度×时间=路程。在速度简单应用中,归纳出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学生有这个生活基础,基本上也能运用这两个关系式。整个学习活动的预设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的内涵,既尊重行程问题中各数量关系的客观存在,又争取克服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现象,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来。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本人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注重以人为本。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人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点拨感悟”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素材中,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分析与交流,借助教师的指点,速度的概念自然生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归纳也水到渠成。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反应慢的学生,当他们通过眼睛或耳朵接受到一些信息时,他需要一个在自己头脑中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认同还是反对,或者还是有别的想法,然后才能作出反应。这时,老师应该耐心地等待。正是由于等待,才有可能生成课堂的精彩。可是这点我却疏忽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意老师的“等待”,让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为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15.行程问题的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作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师: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学都借助了什么交通工具?(出示幻灯片2)你知道交通工具的速度吗?(学生自由答)师:今天这节课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交通方面的一些行程问题,(板书:行程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小学生所需的交通工具调查表”!(出示幻灯片3)结合调查表,师概括:像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公交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什么?74(板书:速度)师:老师在填写交通工具的速度时,感觉书写太麻烦了,大家想不想自己创造出简单的速度表示法?(学生自由讨论:得出各种表示法,如:1分:225米……)为了统一,请大家自学课本第54页,学习速度简单的表示法。让学生试写“调查表”中的交通工具的速度。(225米∕分……)教师让学生讨论:速度表示法(出示幻灯4),(学生总结:∕的左边是米数,千米数,右边是时、分)师:米数、千米数就是路程,时、分就是单位时间,速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路程∕单位时间。(板书:路程∕单位时间)师:速度的表示你学会了吗?(会)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再观察调查表,现在老师想知道小朋友的家离学校有多远?能算出来吗?(不能)为什么?(缺少行驶时间),教师随机(出示幻灯5)那请同学们再结合调查表,仔细观察:像10分钟,20分钟,用来表示行驶的时间,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时间)表示一共行驶多少路程,我们把它叫做什么?(路程)(板书:时间、路程)师:已经知道速度、时间,你会求路程吗?看谁算得快!请动手:(出示幻灯6),学生做完反馈时,师让生说出计算过程。师:你是怎么求出路程的?(学生回答)板书上:速度×时间=路程(齐读2遍)师:像研究关于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行程问题,你们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还有些什么关系吗?师:已经路程,时间,求速度?生1:速度=路程÷时间生2:时间=路程÷速度师小结:我们知道了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中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三、巩固新知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到智力王国里去闯一闯,好吗?(出示幻灯7):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点名让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或者做题思路,教师再给予订正:(出示幻灯8)74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想不想再继续闯另一关呢?(出示幻灯9)学生先读一遍题,然后再同桌合作讨论,学生自由说一说,得出结果,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你真的好棒哟)跟老师的答案一样,(出示幻灯10)四、课堂总结:(出示幻灯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跟同学交流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来:(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同时(出示幻灯12)(让学生读一读)师:今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学会了解了行程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呢,老师也送你们一句致理公式: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刚才同学们已经答应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一定做到,好了,今天就上到这。下课!16.《垂直与平行》说课稿《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一、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3、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二、教法学法:1、教法针对本节课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前的大桥设计图,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垂直与平行的定义,最后以课堂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742、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运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一)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以聊天的形式,询问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以公平为前提,告诉学生老师喜欢的运动项目——跑步,再让学生指出情境图中跑道是跑步的最佳场所。接着让学生指出2条线段可以确定1条跑道,并让学生画出1条跑道,展示学生的成果后询问学生是不是可以随意画两条线段来表示跑道,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得出不能随意画2线段得出1条跑道,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如:跑道越来越窄,到最后跑道就消失了到窄的地方,有的人会跑到别人的跑道,那比赛就不公平了。(二)自主研究肯定学生的说法后,一边做手势一边询问学生,如果继续把这两条线画下去,会怎么样?学生肯定会连在一起,教师指出两条直线相交,相连的一点叫做交点。课件出示相交,并要求想继续跑下去,那应该怎么办?得出要画两条直直的线,平行的线,并抓住此良好契机,指出跑道的两条直线不能相交。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课正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教师小结得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他们之间的宽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相交。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互相平行吗?学生试说明:两条直线间的宽窄是一样的。两条直线见有一定的空间,有一定距离,但距离都相等为了避勉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74根据学生的理解,出示两组直线,一组平行,一组不平行(但还未相交),让学生判断哪组直线是相互平行的,并说明理由。用课件演示出一组直线相交,验证了学生的结论的同时,追问两条直线相交,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得出交点、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教师继续追问得出两条直线相交还能得出什么角?学生猜想直角,教师用课件演示。并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并在课件中出示直角记号。说明这个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接着出示变式练习,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两个直角,这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辩论,概念上的强化理解,由教师引导得出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设计变式练习,可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留下理解概念的死角,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在孩子们中间生长,又由他们唇枪舌剑来化截,思维的碰撞,面对面的辩论,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1、判断: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学生举例,并根据学生举例询问黑板的长和门的高是否平行,学生交流得出不是,并说明理由不是在同意平面内。再让学生举例如一条线在黑板上,一条线在电脑上,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并补充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垂直和平行)2、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3、利用垂直和平行的知识,设计一副作品。把平面几何中抽象的平行和垂直与现实生活中的五彩缤纷的实力连在一起,凸现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17.《画垂线》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例2。74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1、总体上安排有:创设情景、导入新知;动手操作、探索方法;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2、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首先用富有挑逗性的语言进行组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由生活实践,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用第一课时有关“垂直”的知识发现图中在用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来检验墙壁与地面是否垂直。在此情景中引出课题《垂线的画法》。3、在动手操作探索方法中设计有“学习目标、画垂线、探究垂线的性质”三部分。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过直线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学生先在下面独立试画后,再请一名学生板演且讲述作图方法,要求条理清晰,同时老师重点复述“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三步曲。紧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题单上再画一画,加以巩固。接着探究垂线的性质。此处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操作,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后观察与思考你能画多少条?有没有最短的?再汇报,同时老师演示课件且揭示垂线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先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后汇报,再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4、在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中安排分层练习题,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习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是畅谈收获与感受,总结今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7418“平行线”说课稿一、说教材“平行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应用上也很重要。根据本课特点,我在设计时坚持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借助工具画出平行线。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把认识平行线定为本课的重点,把能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定为本课的难点。二、说教法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挂装饰画来发现平行线,接着引导学生动脑在教室里、生活中找一找平行线。在画平行线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获取画平行线的方法,最后我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小结,老师最后给出规范画法,从而使学生准确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2、直观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学空间与图形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装饰画的边与房顶线所形成的平行关系,把抽象的空间概念变得具体化。在教学中,我通过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画平行线的具体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三、说学法:74《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多形式的学习活动:(1)学会观察、让学生观察装饰画、黑板、课桌等实物,初步感知平行线。(2)学会动手,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加深理解平行线。(3)学会探究,让学生利用学具想办法试画一组平行线。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4)学会交流。通过交流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在引入、新授、巩固和总结这几个环节中都始终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进行设计。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知平行新课伊始,我联系生活情境,老师家里的新房子刚装修完,买了几幅装饰画,想把客厅装饰一下,可不知道怎样挂好,你来帮帮老师吧。然后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学生把房顶线看成一条直线,把固定画的2根钉子看成一条直线,从而引出平行线,老师板书课题。这样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幻灯片出示三幅图片,这样把2条直线放到一个平面上,能直观的看出2条线的关系。并指出不相交的情况叫平行。大家看看老师这种情况是平行吗?(桌面上一支笔,地面上一支笔)让学生概括总结平行线的定义。老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紧接着我出了有几道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这样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学生对平行线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就让学生寻找教室里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处处存在。接下来我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关于平行的图片,配上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平行线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体会平行美。三、动手操作,创造平行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4环节。第一个环节,出示课本练习题第一题,学生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同学是向上平移,有的同学向下平移,我都给与了肯定。第二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白纸,让他们借助工具,交流讨论,充分发挥想象,画一组平行线。然后找出有代表性的画法,让学生说哪种方法最好。第三,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示范画法。第四,让学生边观察示范画法边总结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的过程。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观察,交流,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平行线,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74紧接着利用平行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然后展示最有创意的同学。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接下来任选一组已画好的平行线,让学生动手在一条直线上任选几点画另一条线的垂线,量完这些垂线后,学生就能发现他们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就能很轻松的总结概括出“平行线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这一性质。因为学生有了独立画平行线的基础,所以探究起平行线的性质来会更容易一些,所以我打破常规,把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变换顺序,放在画平行线之后,这样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总结起来就会更轻松,更容易。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接近课的尾声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老师看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非常认真,非常努力,不知大家累不累呀?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谁来给大家简述一下?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引入“龟兔赛跑故事新编”。了解龟兔赛跑的速度变化统计图是一组平行线后我进行总结,大家同步提高,平行发展,不也是一道挺美的风景吗?以此加深对平行的认识,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从而把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的发展。五、布置作业总之,这节课我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关注学生学习,关注他们的发展,使他们高高兴兴的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19.画平行线说课稿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并会用此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出: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3、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学习活动,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和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铅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垂线的画法,并由“垂直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学生初步了解画平行线的基本原理74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画两条垂线观察、发现这两条直线成什么关系?探究新知(一)教学平行线的画法1、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画平行线?生:直尺和三角尺。2、出示一直线,你可以想象一下怎样画平行线。学生尝试画。3、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骤:(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3)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其实,这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尺上的其他角画平行线,实际上应用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4、学生按照步骤画一组平行线。两学生板演。5、让学生当“小老师”师:你们能用刚才画的方法检验一下你的同桌画的是不是平行线吗?互相检验。生活动。(二)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1、师:检验好了,你们真是好样的,你们能不能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出一些平行线来?2、你们画的可多了,而且画的也很标准。那你们量一量你们各自画的垂直线段分别是几厘米?3、你们发现了什么?可能有:生1:几乎一样长,只相差1毫米。生2:一样长。师:发现一样长的举手。(非常多)师:我也发现这些垂线段是一样长的。那么这说明什么呢“?出示总结:我们画的每一条垂直线段都是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所以说明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三)画长方形。1、讨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生1:四个角都是90度74生2:对边相等生3:两组对边是平行的。2、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让学生尝试画。4、课件示范画的步骤。(1)先画一条长3厘米和线段;(2)以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作这条线段的垂线段长2厘米;(3)在垂线段的另一个端点画长的平行线;(4)连接两条和的端点。巩固知识1、独立完成课本68页第4题。2、画一条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法。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1、我学会了画平行线?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3、我还会画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和上个节课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具体的指导。先让学生自己试画,教师发现问题后进行总结,边示范边强调,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步骤。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加深体会。不同的是,本节课有两处设计了讨论的环节,这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安排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作图能力,也有判断能力,讨论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和长方形的不同画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0.《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一、说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74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2、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课设计理念为: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74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2、画一组平行线。[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1、画四边形。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2、作品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3、作品分类。(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4)根据学生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随机板书:平行四边形 梯形)4、观察图形。(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2)交流小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74梯 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5、验证结论。(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2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2)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做的?你的方法和他一样吗?(3)检验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引导学生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5)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6、生活中的应用。(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4)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74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过看书讨论,进行整理归纳,使之上升为理性的、完整的真知,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正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2、做一做: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平,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一石三鸟”。]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3[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1、巧巧手 (1)P745(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2、火眼金睛——试一试你的好眼力 P7612[设计意图:这道思维训练题,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考能力。]四、板书设计(略)五、课堂评价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7421.《口算除法》说课稿 一、教学任务分析: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二、设计理念: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四、教学过程: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74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一、教学任务分析: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二、设计理念: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74四、教学过程: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4)注重练习多样化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反思今天的课,还存在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不够,对学生的评价贫乏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74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4)注重练习多样化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反思今天的课,还存在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不够,对学生的评价贫乏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22.两位数笔算除法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的。其实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试商、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二、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复习铺垫,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1.口算60÷30=40÷20=90÷30=320÷80=240÷60=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90÷3=42÷7=56÷7=96÷4=74【复习铺垫的题一是对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复习,二是让学生在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唤起笔算的方法,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找到生长点。】(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1.解决问题(1)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时,在学生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等直观图解决商的书写位置。结合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根据直观图和口算,引导学生归纳: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2.学生根据所学完成P81做一做。(四生板演,全班齐练)学生完成后,互相检查,找出出错的地方,进行纠正(主要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3.根据计算一位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做一做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在教学时,让学生列式,说出意义,并进行估算。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故事书。通过学生分小棒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每班30本”这句话在题中的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92根小棒,每堆分30根,可以分几堆。分的结果可以告诉学生92里面大约有3个30,并判断分的结果与估算是否吻合,既充分体现估算的作用,又让学生知道商是一位数,而且就是“3”。把摆小棒操作跟竖式建立联系。摆小棒操作是为理解笔算竖式及算理服务的。当学生摆完小棒时,就要求他们用竖式把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接着要求学生说出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以及商“3”所在的位置,并要求说出为什么“3”必须在个位上。加深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4.解决问题(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这里重点要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或其他方式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圈格子图,圈的结果告诉学生140里面大约有4个30,也就解决试商环节,即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小结:比较92÷30,140÷30的竖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结果商都是一位数?初步感知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5.完成P82做一做1题(三生板演,全班齐练),完成后集体订正。746.学生独立完成P82做一做2题,完成后相互交流,抽典型的作业在展示平台上展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题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思路有什么联系。【这一题是上下对照排列的4组题,每组算式中的除数都是相同的整十数,被除数很接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前面的估算方法进行试商。】(三)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三、教学策略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安排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为了以旧引新,找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联系,也为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后,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笔算两位数除法的方法。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在本课时中结合读书日分书这样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3.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两道例题的教学前,不忘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也是新课程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同时也是初步检验计算正确的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1(1)中通过92÷30为什么要商3和商要写在哪一位上?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来帮助理解。例1(2)中结合学生自己圈格子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3.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4~17页(例5、例6、)7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以及如何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近似数。2、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根据图画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着你们踏入科学的大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有兴趣吗?(二)血液中的数学1、感知数据我们首先将研究的是人体血液中的奥秘。(1)出示血液的组成部分。(教学挂图)教师配上解说词:“这是一小滴血,放大看它的成份,有白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这一小滴血用我们的肉眼看微不足道,但同学们可知道,就是这样的一小滴,里面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你们知道分别是多少吗?”(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2、认读数据。(1)同学们,这两个数你能来好好地读一读吗?请你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读给你的同桌好友听听。(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和老师听呢?(五百万个 一万个)3、改写数据。(1)这两个数有何特点?(都是整万的数)(2)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容易读?为什么?(3)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很快地读出这两个数的?(学生说理由)小结:有时为了读写方便,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74教师板书:5000000=500万 10000=1万(4)小练:你能将下面的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250000=( ) 3200000=( ) 7580000=( )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并判断正误。4、扩展知识。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小滴血的成份含量,除了红细胞和白细胞外,还有一种叫血小板,有30000个(板书),谁能来读出这个数?谁又能把这个数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呢?血液是我们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经常在研究的知识,我们继续我们的科学之旅,去看看其它的知识!(三)地理中的数学(完成做一做)咱们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东方大国,其中有最大的沙漠,最大的高原,最大的海洋等等,同学们想知道吗?1、(逐一出示下面的信息,并让学生来改写其中的数据)我们最大的沙漠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20000平方千米。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约2400000平方千米。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6个省份(单位:平方千米),你能把其中的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720000四 川:485000 西 藏:1210000 新疆:1660000(四)天体中的数学1、观察。刚才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接下来我们再去了解有关天体的科学知识。出示挂图(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说一说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吗?(2)你能读出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吗?(学生回答)2、质疑。你能直接说出太阳的直径是地求直径的几倍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请你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该用什么方法呢?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方便。74可是这些都不是整万的数,这下该怎么办呢? 3、解疑。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如果有学生能说出这个方法,就按照他们说的进行相机的教学例6并进行板书)同学们,你们觉得“四舍五入”的方法哪些地方是你想提醒大家的?(让学生来说,如: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的后面就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就要向前进1)(五)科技馆的数学(15页的做一做)我们的最后一站是去科技馆,去那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们看,2002年共接待观众1843527人,你们也想进去看看吗?那你们有门票吗?没有吧。没关系,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看!(以小门票的形式出现练习)现在分三大组,每一大组改写其中的一个要求,写对的就可以凭着它进了哦!(学生练习,交流)(六)练习1、同学们,今天的科学之旅你有收获吗?能说一说分享一下吗?2、请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5题。 3、课后请大家去搜集这一类的资料,并把其中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或近似数),下节课我们将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24.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的进程,发展统计的观念”,关注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教学目标:74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2、探索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能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设计理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复式条件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达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提供数据素材1、设置情境2、出示数据(课件出示统计表)雅典奥运会中进入前四强国家的奖牌统计表:国家奖牌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金牌35273217学生自主观察统计表,并请学生对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二)、分析数据、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绘制单式的条形统计图师:你能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完成1号作业纸,绘制雅典奥运会前四强国家金牌统计图。2、分析统计图,体会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74师:从这个张统计表中你又获得了那些信息?想一想:如果要把中国和其他的三个国家在此次奥运会上银牌的总数也绘制到这张统计图上,你准备怎样画?师:像这样统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量,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这节我们主要研究的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课题)(三)、分析复式的条形统计图1、作品展示选择一、两个涂得好的复式统计图在班级里展示,渗透认真、细心的品质.2、分析数据师:根据“第28届雅典奥运会前四强国家金牌、银牌统计图”’请你分析一下,咱们中国在四强中的成绩如何?师:在下一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你认为哪几个国家将是咱们中国的势力对手?师: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生交流汇报.3、对比分析大家对比一下:复式统计图和单式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势?(四)、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1、提供数据,绘制复式的条形统计图(学生绘制统计图)2、分析数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师:观察你画的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上发现哪些信息?师:根据你们的分析,请预测一下,祖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绩会有什么趋势?师:通过分析,你想对祖国的运动健儿们说些什么?(师生共同交流)3、回顾奥运风采同学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剩下两年多的时间了,让我们再一次回顾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的风采吧!课件出示配以雄壮国际歌的图片:(五)、全课小结师:同学们,刘翔能使中国甚至全亚洲在世界田径短跑中取得了金牌。的突破,并以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世界奥运纪录,邢慧娜能在女子万米跑中遥遥领先,这些都是靠他们的奋力拼搏换来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像他们一样,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来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为我们的祖国争光、添彩!7425.求近似数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这部分内容不好总结,但是与过去的旧知识联系紧密。由讲故事引入课题,进而渗透旧知,由复习省略百位、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类推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样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二)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的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说重难点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近似数。(四)说教法这部分知识与旧知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学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首先由情景引入课题,进而复习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此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帮助学生类推:1、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要强调,只要根据尾数的最高位,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2、千位上不满5怎么办?3、为什么中间用约等号,而不用等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可以用等号连接吗?4、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五)说教学设计 (1)师:我们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把下面各数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4926≈5000 9375≈9000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看百位上的数,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师:比万大的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板书课题:求近似数)74(2)出示例题6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84380 726310a.根据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想一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怎么求它的近似数.b.分小组讨论,然后试做.c.小组汇报结果:84380≈8万 千位是4,舍 (不管后面的数字是几) 726310≈73万 千位是6,比5大,入(3)练习: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63599≈6万 709327≈71万 637000人≈64万人(4)教师质疑: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讨论交流,引导归纳)A、相同点:都是计数单位发生变化(从以“一”作单位变成以“万”作单位)B、不同点:整万数的改写,改写前后数的大小不变,用等号连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值),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用约等号连接.三、课堂练习1.在○里填上“>”、“<”或“=”,说说你是怎样比的?58140○62140 70265○12080035万人○350000人 20万○199999410200○409300 85万○850001质疑:①20万=199999,因为199999的个位到万位每位上都是9,四舍五入后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万位上是9,再加上进来的1,是20万,所以这两个数相等,这样想对吗?学生讨论并归纳①比较大小要用原数比较.②可把20万写成200000后再与199999比较.师:那么85万=850001对吗?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40400 400400 44000 50004 9054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比较的?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80000=( ) 280000=( ) 2800000=( )4050000=()10070000=( ) 76410000=( )744.写出横线上面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三十万零八十四个字.(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后,用十多年的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五百棵.5.思考题:填空19□785≈20万 20□968≈20万问:□内可以填入哪些数字?近似数比实际数大还是小?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有什么问题吗?五、布置作业1.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40400 400400 44000 500042.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80000 280000 28000004050000 10070000 764100003.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85079 319000 560890 430820 20114536 697010板书设计26.数学广角说课稿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例1和例2。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4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教法与学法选择: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师: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谁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板书:数学广角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沏茶问题”“烙饼问题”“生病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从多种方案中形成最优化方案的意识。1、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课件出示例2图)(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74(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4)小组汇报结果(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沏茶问题》也就是例2,我设计用小明怎样招待客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图,让学生明白要当优秀的小主人,要懂礼貌,客人来了应该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讨论: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2、烙饼问题。(电脑出现第三幅图:“烙饼”)师:通过大家帮助,小明只用了11分钟就让阿姨喝上了茶,阿姨很高兴。小明的妈妈要展示烙饼绝活了,请看屏幕。齐读。师:烙1个饼要多长时间。(6分钟)师:烙2个饼要多长时间。(6分钟),你是怎样烙的?(一只饼两个面,一次只能烙一面,烙两次,共用6分钟)(两张饼4个面,一次可以同时烙两面,烙两次,共用6分钟)师:为什么烙一个饼的时间和烙两个饼的时间一样?师:烙3张饼最多要多少时间。想不想来试试。师:好……组长拿出学具(教师示意),边模拟烙饼的过程,并在表格上作记录。(教师示意),听明白了吗?开始。师巡视。。。师:那个小组先来汇报并展示你们的记录。(如果是12,生按记录表说明;如是9分钟,先说明再课件演示。)师:烙4张饼呢?5张……10张饼呢?大家算算看,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表格:小结规律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74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等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让生评价这些方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3)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吃药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展示最合理的方案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灵的好朋友小红生病了,想吃完药赶快休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忙设计吃药要多少时间。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小精灵提供帮助,也会很快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吃药的有关程序让学生设计方案,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画一画四个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2、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1、引领理解题意。2、全班交流四总结。(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74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长方体(一)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测试卷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1古人计数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2搭积木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3有几瓶牛奶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4有几棵树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5有几只小鸟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6练习三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7.7做个加法表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认识钟表8.1小明的一天教学课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一起做游戏教学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期末复习第1课时表内乘除法习题课件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数学
发布时间:2022-07-21 09:00:05
页数:74
价格:¥4
大小:445.97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