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和纬度位置特点。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掌握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3、运用资料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淡水资源。4、通过了解世界各国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保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重难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气候和资源。【自主学习】一、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7-40、7-42)1、北极地区指              的区域,包括         、            和             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冰洋被        、____、______  三大洲包围,北冰洋面积约______万平方千米,它属于北极地区。 2、南极地区包括          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          、          、           的一部分,它属于南极地区。二、两极地区的气候(读课本P63) 1、南极地区以          气候为主,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__________。 2、南极地区较北极地区气温    。原因:南极地区以     为主,北极地区以     为主。 3、两极地区有大量      ,给船只带来巨大威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盖融化,造成         上升,给人口稠密海波较低地区带来巨大灾难5\n三、两极地区的资源(读课本62阅读—65页) 1、动物(65页图):南极地区有       、        ,北极地区有        、        、______,两极地区都有的动物是        。 2、植物(62页阅读):南极大陆有800多种植物,主要是______、______、          。 3、矿产:南极洲     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大陆架还有丰富的         和         资源。 4、淡水: 冰川 被称为“固体水库”,地球上68%的淡水资源以       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四、两极地区的居民 1、北极地区(61页):人口已接近300万,原住居民主要是        人和        人。 2、南极地区:没有国家与定居人口。五、极地科学考察(课本66-67页)   读图7-40、7-42,找出阿蒙森—斯科特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合作探究】1、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 2、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解释这一现象。【拓展延伸】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想一想,这是为什么?5\n【课堂小结】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吧。【当堂检测】读“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大洲分别是:C      ,H     ,D     。(2)岛屿:G    (3)大洋:F     ,E     。海峡:B    链接中考(2022年潍坊市)极地地区及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已先后在两极地区建立了多个科学站。读南极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9-10题。5\n9、关于图示范围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B.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东北方C.该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D.该洲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10、关于南极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酷寒、多狂风C.矿产资源贫乏B.年降水较多D.无植物生存【布置作业】5\n假如要组织一支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请你设计一条从中国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的海上航线。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09:19:45 页数:5
价格:¥3 大小:42.2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