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复习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和大气综合训练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各地在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A.赤道上B.北极圈内C.南回归线上D.北纬50°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度速度都相同B.赤道上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小C.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D.南北纬60°处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四季更替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C.昼夜长短变化D.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4.下列日期中,北京在一年之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是()A.国际劳动节B.我国植树节C.我国国庆节D.我国教师节5.在赤道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最大B.全年昼夜平分C.每天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D.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最大2022年10月27日—31日,我国北方地区大多数的居民,在日出后的一段时间内用肉眼可清晰地看到太阳黑子这一奇观。据此判断:6—8题。6.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人们可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则可证明今年一定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B.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C.这几天中,日本的“儿玉”卫星出现了信号中断的现象,是由于黑子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的结果。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7.太阳黑子出现在()A.太阳大气结构的最外层B.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C.太阳外部结构的色球层D.太阳外部结构的光球层8.下列现象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①鸽子飞行失踪②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③动物的异常反应④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⑤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A.①③B.②④C.③④D.④⑤5/59.关于晨昏线(圈)的叙述,错误的是()A.晨昏线(圈)将地球划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B.晨昏线(圈)上的太阳高度永远是0°C.晨昏线(圈)在地球表面上由西向东推移D.晨昏线(圈)任何时候都将地球平分10.10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图3—1600A●B●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读图3—1完成11—14题1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可能是()①北纬23026‘和东经1200②南纬23026’和东经600③北纬23026‘和西经1200④南纬23026’和西经600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B点的区时是()A.当日6时B.当日15时C.当日18时D.当日24时13.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的12时,“北京时间”可能是()①当日16时②当日18时③次日4时④当日12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B点在A点的()A.东南方向上B.西南方向上C.东北方向上D.西北方向上图3—2ba山地高原甲乙图3—2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5—17题:15.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16.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17.下列叙述中,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的是()A.冬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附近B.夏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C.冬季,同纬度地区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图3—3601201801201000102010401060气压(百帕)经度等压面D.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山区气温低于平原气温18.图3—3是沿北纬300绘制的气压变化图,正确的说法是()A.亚洲高压控制范围扩大B.地中海沿岸阴雨连绵C.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D.太阳直射南半球5/519.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A.沙漠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少B.沙漠地区水汽含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C.沙漠地区固体杂质少D.沙漠地区人类破坏活动少20.如图3—4所示,关于气压中心A和锋面B的叙述,正确的是()图3—4ABA.A是北半球气旋,B是暖锋B.A是北半球气旋,B是冷锋C.A是南半球气旋,B是暖锋D.A是南半球气旋,B是冷锋21.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加快,可能造成()A.黄河流域汛期提前B.东北地区雨带滞后C.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消失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22.我国冬季南北气温悬殊,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①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②南方白天时间比北方长③北方比南方更接近冬季风的源地④由于山地对南下冬季风的削弱作用,使影响南方冬季风的势力没有北方强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3.图3—5所示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图3—5A.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B.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C.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D.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24.深秋或寒冬,人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主要原理是()A.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B.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C.增加地面长波辐射D.增加大气逆辐射25.下面的句子与其反映的气候类型相符合的是()NNNNBACD图3—6太阳①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季风气候②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地气候③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季风气候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热带雨林气候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图3—6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当北半球夏至日时地球大致位于点(3)当地球公转到D点,太阳直射点在,并且开始向移动.(4)当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时,地球位于点附近.5/5AB120E图3—727.图3—7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此日A点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太阳高度角与A点相同的另一纬线圈是.(2)此时此刻我国大部分地区所采用的“北京时间”是月日时.(3)此时东亚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气压控制,气候特征是.28.图3—8是“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图3—8(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在该系统的控制下,A处的天气特征是,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是,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B处天气特点是。(2)图中C、D两处中,处即将发生明显的天气变化,原因是该处即将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届时该地将出现天气,当此天气系统过境时和过境后,天气变化是。(3)目前图中C处受气团控制,D处受气团控制。29.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分析回答:(10分)喜马拉雅地区总共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川研究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1)你认为这里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2)冰川快速融化,对本地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进而导致上升,危及沿海低地。(3)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4)将下列选项按照因果关系用字母代号把下图填写完整: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的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H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5/5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CDABDDBCCCCCC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BCBBADADB二、综合题:26.(每空2分)(1)逆时针(2)A(3)赤道北(4)C27.(每空2分)(1)66°34′46°52′S(2)12226(3)蒙古—西伯利亚高寒冷干燥28.(每空2分)(1)高气压(或反气旋)晴朗低气压(或气旋)出现阴雨天气(2)C冷锋阴天、下雨、刮风、降温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3)暖暖29.(1)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分)(2)海平面(2分)(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积极研究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的破坏。(2分)HFABCDEG(4)(4分)5/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09:26:21 页数:5
价格:¥3 大小:143.0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