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直接打印】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doc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6.1怎样认识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发生力的作用。2.力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F”,单位是牛顿,符号“N”,手托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3.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力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指运动速度和方向)4.力有三个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5.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只有力的三要素全都相同时,力的作用效果才相同。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甲对乙施加力,同时乙对甲也施加力,这两个力称为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不同。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1.测量力的工具是什么?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第16页共16页 1.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1)在测量前要先校零,是指针对准零刻度线;(2)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3)测量时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2.物理学中表示力的方法: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指向力的方向。6.3重力1.重力产生原因:物体因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垂线就是根据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的,用来检查物体放置是否竖直或水平。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公式G=mg;4.g≈9.8N/㎏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的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约为9.8N。(为了便于计算g常取10N/㎏)5.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密度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6.增加物体稳定性的方法:一、降低物体重心;二、增大底部支承面积。6.4探究滑动摩擦力1.摩擦分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第16页共16页 2.滑动摩擦力(f):在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2)要相互挤压;3)要有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4.测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摩擦力(f)等于拉力(F)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变滚动为滑动。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变滑动为滚动;4)使接触面分离。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2.杠杆五要素: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3.杠杆平衡: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4.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也叫杠杆原理,用公式表达:F1×L1=F2×L2第16页共16页 5.探究杠杆原理的实验中,让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目的:1)便于测量力臂;2)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影响。6.杠杆的分类:1).L1>L2,F1<F2省力杠杆2).L1<L2,F1>F2费力杠杆3).L1=L2,F1=F2等臂杠杆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6.6探究滑轮的作用1.定滑轮的作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公式:F=G(F绳子自由端拉力,G物体重力)s=h(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重物移动的距离)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2.动滑轮的作用:能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要多移动一倍距离.公式:F=G/2(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s=2h动滑轮的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3.滑轮组的作用: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既省力又省距离.公式:F=(G物+G动)/n第16页共16页 (不计滑轮摩擦,G动是动滑轮重力,n是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s=nhv=nv1(v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1是重物移动的速度)7.1怎样描述运动1.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照物: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的另一个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4.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发射宇宙飞船,研究它离开地球的运动时,应选地球为参照物。研究它进入轨道绕太阳运行时,就应选太阳为参照物。5.同步卫星选地球为参照物是静止的,选太阳为参照物是运动的。7.2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观众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第16页共16页 裁判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2.物理学中采用观众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速度。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速度定义:把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速度(用了比值定义法)公式:v=s/t单位:m/s(读米每秒)km/h换算:1m/s=3.6km/h意义:2m/s,表示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是2m4.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5.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任何时刻速度都不变的直线运动,所以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商场手扶电梯的运动,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6.变速直线运动,由于速度会变,所以速度与路程、时间有关,为了比较运动快慢就算平均速度。用公式:v=s/t算,不是速度平均值。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16页共16页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叫惯性定律;这个定律是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来的,也叫理想实验法。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实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时结论: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保持原来的状态)4.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5.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性质,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只能说具有惯性;惯性有大小,它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静止的物体也具有惯性。6.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跳远助跑;投蓝球等。7.惯性的危害的例子:刹车不易停下;急转弯易翻车等。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1.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者说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第16页共16页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概括为:同体,反向,等值,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异同点:不同点:作用点不在同一物体上(即不同体)相同点:反向,等值,共线4.当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时,那么就说物体受非平衡力。5.物体受平衡力时,总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取决于原来状态)6..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如由静到动,由快变慢,作曲线运动等)。7.根据物体的状态可判断物体受力情况:物体处于静止→受平衡力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受非平衡力8.1认识压强应1.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F);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压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压面垂直并指向受压面: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F大小等于物体重力G的大小。第16页共16页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此探究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3.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把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压强(P),这里用的是比值定义法;公式:P=F/s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换算:1Pa=1N/㎡1Kpa=1000Pa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或既增大压力又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与上相反8.2研究液体的压强1.液体由于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也有压强,要用U型压强计来探究,通过U型管中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大小(这是转换法),实验过程中要用控制变量法。第16页共16页 3.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深度和密度有关;同一液体内部,深度增加,压强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4.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计算时单位用基本单位,h是深度,即液体内某点到液面的距离);液体内部压力要用F=ps计算。5.连通器:两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如茶壶,锅炉水位器等。6.连通器原理: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个与大气直接接触的液面总是相平的。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2.大气压产生原因:大气受重力,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3.估测大气压的原理及方法:第16页共16页 原理:P=F/s方法:用注射器、钓码(或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来实验4.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汞柱的压强=1.013×10^5Pa1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托起10.34m高的水柱5.托里拆利实验分析:1)实验用破璃管的粗细,插入水银槽中深浅,玻璃管是否倾斜都不影响实验结果;2)实验时玻璃管中水银没灌满,顶部漏气会使实验结果偏小。6.利用大气压的例子:用吸管吸饮料;拔火罐;吸盘吸在玻璃上等7.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增大而升高8.大气压会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9.1认识浮力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F浮)。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的大小:F浮=G一F示(称重法)第16页共16页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F浮=F向上-F向下(压差法);物体下表面若没有液体就不会产生浮力。3.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当液体密度相同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4.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9.2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公式表达:F浮=G排(排液法)2.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v排g3.钢铁做的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不下沉的原因是:巨轮做成空心体,它能排开的水量足够多,它受到的浮力足以使巨轮浮在水面上。4.根据公式F浮=ρ液v排g可知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ρ液、v排有关,与物体密度、形状无关5.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9.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状态:三种静态,漂浮、悬浮、沉底;两种动态:上浮(最终漂浮)和下沉(最终沉底)第16页共16页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物体浸在液体中是浮是沉,取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F浮>物重G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当F浮<物重G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当F浮=物重G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平衡法)1.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为实心体时,可以根据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当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或漂浮当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或沉底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2.浮沉条件的应用: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2)轮船,密度计等是漂浮的应用F浮=G物轮船的吨位用排水量m排来计算:m排=m船+m货9.4神奇的升力1.什么是流体?水、空气等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2.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例如: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纸会向中间靠拢;第16页共16页 3.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飞机机翼上凸下平的特殊形状,气流经过机翼上方的流速比下方的流速大,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机翼上方的空气压强比下方的空气压强小,于是就产生了使机翼上升的力,即升力。小鸟能在空中滑翔凭借的也是升力。4.火车站乘客等车时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火车进站时,车体附近的气流速度大压强小,站在安全线以内容易被推入轨道,引起交通事故。10.1认识分子1.什么是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2.分子有什么特点?分子很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大多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分子质量也很小;自然界中一般物质都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1.分子动理论内容是什么?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什么是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例如:将香水瓶盖子打开,很快就能闻到香味;红墨水滴在清水中,不一会,整杯水就变成红色等。第16页共16页 3.什么是分子热运动?物质中分子的运动情况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理学中,将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例如:家中腌菜和炒菜都要放盐,炒菜温度高,盐很快进入菜中。4.什么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例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气体可以压缩等5.什么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例如:将两块铅柱断面磨平,紧压后,就较难分开。6.什么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例如:铁球很难压瘪。7.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特点:固体分子间距小,相互作用力大,分子只能在一定位置附近位置振动;液体分子间距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气体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很自由。10.3“解剖”原子1.原子结构是怎样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2.物理学家用物理模型法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原子结构犹如“枣糕模型”;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模型”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模型”。3.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可分为夸克4.微观世界的尺度:病毒-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10.4-10.5飞出地球、宇宙深处第16页共16页 1.古人的宇宙观: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第16页共1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1-12-07 09:00:09 页数:16
价格:¥6 大小:43.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