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教案(共5课)(2022秋季)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1.一次神奇的旅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以学生们讨论的话题“吃下去的食物去哪里了”为起点,聚焦到“人是如何消化食物的”这一问题,进而创设“胶囊小导游”游历人体消化道,讲述消化过程的情境。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的消化过程,并利用图画与人体模型认识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然后对照模型与自身,认识各器官在人体的位置。[学生分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上一单元学生认识了《人的呼吸器官》,通过阅读、分析、实验等学习活动,对呼吸器官的组成与作用有了认识。学生通过“搜集证据”“计划组织”等内容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为继续学习人的消化器官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的消化过程。(2)能借助简单的图形、文字和表格,记录、描述并整理信息。(3)利用图画与人体半身模型认识人的消化器官,对照模型与自身,认识各器官在人体的位置。(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人体的消化器官表现出探究兴趣。(5)乐于为完成学习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学习手册、彩笔、画纸、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卡片等。[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1.展示学生郊游中的照片。照片包括野餐照片和其他游玩照片。师:这是我们郊游时情境,你们玩得很开心,聚餐吃得也很高兴!你们在聚餐时是否意识到一些科学上的问题?生1:我在想打开这些食物包装袋有什么便捷的方法?生2:我在想这些食物太好吃了,工人是怎样把它们生产出来的?师:看来你们还是有意识地去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的。很多的科学家都比较关心身边的一些事情,还会提出很多的科学问题。这些习惯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试着多留心一下身边的事物,多问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生点头)师:咱们科学课的几个伙伴探探、究究他们四人也组织了一次郊游,准备了丰盛的食物。也像你们一样玩得非常开心,吃得非常高兴。探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吃下去的东西都到哪去了?”同学们知道食物都去哪了吗?生1:食物去了胃里,然后就消化了。生2:食物变成营养进到我们身体里了。生3: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被消化了,是一部分被消化了,还有一部分变成了粪便,要不然我们就不会上厕所了。第二环节:阅读资料、体验活动,搜集证据1.观察、分析、推测食物的消化过程利用课本“食物的消化过程图”与学生搜集的人体消化系统及其功能资料,开展学习活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与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了解的还挺多!看似这问题被你们解决了!可我对你们说的“消化”还有几个疑问,请你们帮助解释一下。比如:消化是怎么回事?胃承担了所有的消化任务吗?生1:不是。先是嘴,嘴要把食物嚼碎,然后才进入到胃,胃再消化食物。生2:消化就是胃把营养挑出来,就像挑铅笔一样。14\n生3:可是胃又没有眼睛,它怎么会知道?师:看来大家也没有完全弄清楚食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让我们跟随“胶囊小导游”进入到身体里面,一同经历一下食物的消化过程吧!“胶囊小导游”:食物中有很多能给我们提供能量、有利于我们生长的物质,我们称它们“营养物质”。但是在食物中有些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所以身体就要把它们分解开,变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而消化就是在消化器官的作用下,利用许多种化学物质,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点点地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为人体所用。2.有目的地阅读课本资料,认识人体消化器官有哪些“胶囊小导游”:一会儿我们将游历整个人体消化器官,利用课本上的资料和你们收集的信息,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消化器官,并了解一下它们的作用吧!师:在学习中请弄清这样几个问题:⑴有哪些器官参与了食物的消化?⑵这些器官都做了什么事情?⑶食物先后通过了哪些器官?学生利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图,认识消化的过程,并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在记录单上。3.学生汇报、交流本组收集的信息师:请一组同学汇报你们收集的资料。生1:我们发现参与消化的器官有口腔、胃、G脏、小肠,它们的作用是消化食物。顺序就是口腔、食管、胃、G脏、小肠、大肠和G门。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们认为这些器官都是在消化食物,但是功能不一样。口腔是把食物嚼烂,然后再消化淀粉;胃是消化蛋白质,再把食物揉烂送到小肠。G脏是分泌胆汁。小肠是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食物先后经过了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G门,没有经过G脏。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师:就像你们收集到的信息中所描述的,人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有很多器官参与其中,它们各有各的作用。在课本中也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分工,人们把所有参与食物消化的器官构成的这个系统称为“消化系统”。它包括:口腔、咽、食管、胃、G脏、胰腺、小肠和大肠等;其中把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G门称作消化道。消化道起始端是口腔,末端是G门。第三环节: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认识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位置师:我们认识了这些消化器官,还了解它们的作用。同学们相互看看你的小伙伴儿,看看自己,这些消化器官处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上呢?你们能试着找找吗?生1:我知道胃大概在肚子的位置。上次我吃了东西肚子疼,我想胃就在这。生2:我觉得胃应该在肚脐眼上面。我吃完冰激凌觉得这个位置凉凉的。所以我认为胃就在肚脐眼上面。生3:我认为小肠和大肠在肚子这个位置,刚才那张图就画出来了,在肚子的下面。我们学过肚子的上面有肺,既然食物从嘴要进到胃里,吃多了这个位置会胀,所以我觉得胃就应该在这里,就是肚脐眼上边、肺的下面。师:你们能利用刚才的信息,结合之前学到的呼吸器官的位置,来分析、推理消化器官的位置,做得很好!老师这还给大家准备了消化器官的模型,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和你的经历,再细致分析一下这些器官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把它们拼摆在人体的轮廓图上。注意和组员交流你的想法,和大家达成共识。第四环节:学生小组合作,拼摆消化器官模型,认识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生1:这是我们组拼摆的,我们再次看了书中的图片,还看了前面学的呼吸器官的位置,我们觉得大肠和小肠是在肚子这个位置,而且是在肚子下边。胃在大肠和小肠上边和它们挨在一起。G脏在胃上面也是紧挨着胃。G脏的上面就是肺和心脏,所以食管才那么长,它要穿过肺的位置。所以我们这样拼摆。师:为你们点赞,你们可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分析出消化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其他组说说你们的想法?生2:我觉得他们组说的紧挨着不对。它们是有一些空间的。要是紧紧挨着的话,食物还过得去吗?会不会就动不了了?14\n师:对呀!我们在逛庙会的时候人就特别多,人挨人,人挤人的,这个担心可以理解。生1:我们说它们紧挨着也不是那么紧,我觉得它还是有自己的位置,不会压得太厉害。要不然我们就不舒服了。老师们也说过不让我们吃完饭就剧烈运动,这样就会胃下垂。生3:我们组觉得它们把肺的位置画出来挺好的,这样更容易找消化器官的位置。师:老师真的很高兴,看到你们能全面利用学到知识来分析问题,这本身就非常好了。老师还要再表扬你们一下。师:为了弄清楚大家推理得是否正确,弄清楚大家在交流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老师找到了一些辅助资料,有X光片和一些解剖图片。我们利用这些资料再来验证一下,咱们的推理是否准确。(学生们再次核对修改自己组的推测,并修改模型)第五环节:“人体导航器”——将消化图模型贴在身体上,再次观察它们在身体的位置师:小组修改完毕后,把模型图贴在一位同学的身上。模拟一下食物在体内经历了怎样的“旅行”。要是“胶囊小导游”报告了它的位置,你是不是第一时间能找到它的大致位置?师:每个人轮流报告位置,看看大家是否都能迅速找到它在哪里。(学生们开始“导航活动”)第六环节:通过阅读、拼摆、体验等活动,经过推理、归纳概括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以及所在人体的相应位置师:怎么样,你们都能迅速找到每个消化器官的位置了吗?生:可以。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充实了哪些消化器官的知识?生1: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咽、食管、G脏、胃、小肠、大肠、G门等,它们一起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还知道它们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生2:我还学会了结合前面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师:经过今天课上的学习,我们跟随“胶囊小导游”做了旅行前的准备工作。认识了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些知识。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跟随着“胶囊小导游”开始进入“人体”中的奇妙旅行啦。【教学后记】2.口腔“历险记”【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接上节课,先通过嚼馒头谈感受的活动,引发学生对口腔结构的关注,并思考口腔是如何粉碎食物的,再通过阅读学习资料认识人的口腔结构。然后开展口腔消化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口腔中各器官的功能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协同,认识口腔是人体的第一个消化器,知道它在消化食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分析]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消化器官的作用,但对于口腔的结构,如何粉碎食物认识得并不清晰。在实验能力上学生们有一定的设计实验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与同学协作交流的能力,这些为本节课探究口腔的消化作用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口腔的结构。(2)借助简单的实验材料,模拟咀嚼食物的过程,认识口腔在消化食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在模拟活动中体会口腔中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4)乐于为完成学习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准备】14\n[材料准备]学习手册、瓷碗、馒头块(或其他事物)、擀面杖、木铲、塑料勺、水等。[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奇妙旅行”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消化器官秘密的兴趣(情境引入:延续“胶囊小导游”情境,开始“奇妙旅行”)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通过“胶囊小导游”了解了人体消化器官的概况。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胶囊小导游”一同进入人体,开始我们的“奇妙旅行”。你们做好准备了吗?(学生们表情不一,有的兴奋,有的激动)“胶囊小导游”:我们今天先到口腔中细致了解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我刚才在口腔中被弄得头晕目眩难受极了,我要先休息一会儿。第二环节:体验活动师:让它先休息一会儿,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补充体力。我给大家每人准备了一小块馒头,看看它入口前是什么样子。留一小块放在纸巾上,然后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至少要咀嚼50-70下。细细感受一下在咀嚼的过程中,哪些器官参与了咀嚼,咀嚼时有怎样的感受。再留一点点咀嚼后的馒头,也放在纸巾上,其余的“咽到肚子里”。比较一下咀嚼前与咀嚼后馒头的变化。最后说说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师:这是口腔的结构图,这里是牙齿,这里是舌头,这是唾液腺。(学生们认真而新奇地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材料的留存、咀嚼时感受的采集、小组内的交流、记录单的填写)师:在咀嚼前后,馒头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咀嚼时有怎样的感受呢?生1:咀嚼前馒头是块状的,软软的,是个整体。咀嚼后很碎、黏黏的、湿湿的,把纸都弄湿了。咀嚼时一开始比较干,后来就不干了,还有一些甜。我们认为口腔有把食物弄碎的功能。师:他们组在语言上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其他组听清他们的观点了吗?你们对他们的表述有什么看法?生2: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好的。观察的比较细致,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师:我还是有一些疑问。为什么一开始有些干的馒头,嚼碎后就湿湿的呢!哪里来的水分呢?为什么“胶囊小导游”说它被舌头反转得晕头转向呢?生3:因为口腔里本来就是湿湿的。上节课我们也学了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到馒头里,所以是湿湿的。生4:书上还说有些淀粉在口腔里被消化掉。我还记得。生5:我听爸爸说过淀粉就是甜的。生6:我没觉得舌头在里面翻搅。生7:舌头翻搅了,我开始用一边的牙齿嚼,后来累了。我就用另外一边嚼,然后舌头就把食物给弄另一边去了,我觉得搅了。师:看来你们还是很有自己想法的。至于淀粉是不是甜的,科学家们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在唾液中含有一种叫做“唾液淀粉酶”的物质,它把一些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所以才觉得甜。师:舌头到底搅没搅呢?老师再发你们一块馒头,你们再慢慢咀嚼一次,感受是不是有唾液分泌出来,舌会不会翻搅。(学生再次咀嚼馒头)生1:我觉得舌在搅拌。生2:我觉得搅拌了。平时我在吃糖的时候明显觉得舌头在动。生3:我不确定舌头搅拌没有,我看见他(指着同组的同学)嚼的时候,下巴除了上下动,还左右动,就像这样(演示),所以我不敢确定。生4:老师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放嘴里一个摄影机,看看到底动没动。生5:那嘴还嚼的了东西吗?师:我觉得看一看的想法还是不错的。生6:我们不然张着嘴嚼试试?生7:那还不都漏到嘴外面来了。14\n第三环节:口腔消化模拟实验师:看来闭着嘴巴咀嚼不是偶然的,是为了防止食物漏出来。舌头究竟搅拌了没有,它在咀嚼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我们一时无法准确辨别。你们看咱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把咀嚼食物的过程模拟出来,看看舌在咀嚼的过程中是否有作用,然后再推理真正的咀嚼过程中舌的作用,你们看怎么样?(如果学生们产生疑问,不知如何模拟,教师可以讲解模拟实验的设计方法)师:简单地说,模拟实验就是利用一些材料,模拟口腔中各个器官的功能,用它们尽量模拟咀嚼的过程,观察出现的现象,然后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师:我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些材料。口腔的结构是这样的,它包括这些器官(出示课件,材料超市中的材料)。大家思考一下:口腔中牙齿、舌、唾液有什么特征?这些材料和口腔中的器官有哪些相似的特征?怎样模拟咀嚼过程呢?要观察什么现象呢?师:你有什么想法吗?生1:我觉得水可以模拟唾液,它们都是液体;咀嚼的食物是馒头;铲子可以模拟舌头;擀面杖可以模拟牙齿。师:挺好!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些相似特征,这说明你们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还是很强的。师:我有一份实验记录单(课件),上面罗列了口腔中各个器官的特征。小组讨论一下哪些材料与它们有相似的特征,可以模拟它进行咀嚼,把它们用线连接起来。师:哪一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生1:我们用碗来模拟口腔,这样食物不会漏出去。用铲子模拟舌,它是扁扁平平的。用勺子用模拟牙齿,把馒头切碎。水模拟唾液。我们组一个人负责放食物,一个人加水,一个人负责当牙齿,一个人当舌头。反复地嚼,先看看舌头没搅拌嚼出的效果,再看看舌头搅拌后嚼的效果。看看哪个更接近我们嚼的样子就能知道舌头搅拌没有。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不能用勺子模拟牙齿。嚼馒头时我们是用磨牙来嚼的,磨牙是宽的,不是像勺子那么薄。我们是用擀面杖来模拟的牙齿。其他的都差不多。生3:我们是用勺子模拟的舌,没用铲子。生4:我们想用勺子和擀面杖一块模拟牙齿。师:那咀嚼完了怎么把食物“咽”下去呢?师:你们的思考还是比较完善的,看来你们抓住了模拟对象的特征,只需要在你们的想法上稍作修改就可以使模拟对象更完善。就这套材料来说,用铲子模拟舌,用勺子模拟吞咽。这样可以防止吞咽时食物滑落,你们觉得这样安排可以吗?如果有更多的材料也可像他们组那样用铲子和擀面杖模拟不同形状的牙齿。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生1:注意卫生,不要弄到外面去。生2:水不要加太多,要一点一点地加。师:模拟实验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口腔中各器官之间配合得非常默契,你们的配合也要像它们那样默契。(学生开始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获取实验现象,分析处理信息)师:通过模拟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们先进行的是舌头没搅拌的情况。把食物放进去嘴里嚼了一下没有嚼碎,又加入了一些水又嚼。就嚼动了一小块,一大块跑到边上去了。舌头要是不搅拌,食物根本回不来。舌头要是搅拌了,食物就能回到牙齿那,而且几乎每次都要搅拌。所以我们最终认为舌在咀嚼过程中是一直在搅拌的。生2:我们也同意他们说的。我们觉得牙齿、舌头配合得太默契了。舌头在搅拌的时候,几乎没有咬到舌头。师:看来这个模拟实验帮了你们的大忙了。第四环节:得出结论,推理概括出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胶囊小导游”:我的头终于不晕了。同学们,我带你们一起到口腔里看看在那发生了什么吧!了解一下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14\n师:同学们快跟它说说,在它头晕休息的时候我们都做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又有哪些收获?小导游为什么会头晕呢!生1:通过模拟实验,我推理出口腔很重要,有磨碎食物的作用,而且唾液还可以消化一些淀粉,使嚼碎的食物湿润,容易咽下去。要是嚼不碎胃就会很不舒服。口腔在咀嚼时,牙齿、舌和其他器官要密切配合嚼碎食物,舌还有搅拌的作用等。生2:我还知道做模拟实验时,要找它们的相似特征,不是胡乱选择的。“胶囊小导游”:你们真是太棒啦!这段旅程没能陪你们,但是下一段旅程一定带给你们更多的惊喜,同学们我们下次再见吧!【教学后记】3.胃中奇遇记【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先引领学生回到消化系统旅游的情境,通过“胶囊小导游”来到胃的实际经历,推测出胃进行消化吸收的作用,再根据对胃蠕动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搜集更多实际证据,通过对证据运用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对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确认识。[学生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和《口腔“历险记”》两课,有了对“胶囊小导游”的认识,知道了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简单了解各个器官的基本功能,能够按照顺序连接各个消化器官,并且知道了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因此本课继续使用“胶囊小导游”引入,通过阅读《“胶囊小导游”胃中“奇遇记”》的连环画,提出“胃的功能是什么”这个探究主题,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形成对于胃功能的正确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和模拟实验活动,知道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场所,胃蠕动能够将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2)在探究胃消化功能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实验材料合理的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搜集证据,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对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3)学生在知道胃的消化功能后,能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4)初步感受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准备】材料准备:面包片、塑料袋、一烧杯水、皮筋、记录单、板贴各消化器官模型图。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进入情境师:(出示板贴:人体的消化系统)上一节课当中,我们跟随“胶囊小导游”认识了人体的消化系统,谁还记得在消化系统中有哪些主要的消化器官?生1:有口腔。生2:小肠和大肠。生3:胃。生4:食管。师:非常好,谁能按照食物进入身体的顺序再说一次?生:口腔,食管,胃,大肠和小肠。14\n师:大肠和小肠的顺序应该怎样呀?生:先小肠再大肠。师:上节课“胶囊小导游”还和我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历险记”,它和食物一起进入了我们的身体当中,来到了口腔和食管里面,经过对食物变化的观察,发现了口腔和食管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谁来说一说口腔的消化作用是什么呢?生1:先用牙齿咀嚼,然后再用磨牙把大块的食物磨碎,然后再用舌头搅拌,最后咽进食管中。师:非常好,简单来说,在口腔里我们已经把整块的食物变成了小碎块,它有一个切割、磨碎食物和初步消化的作用。(板贴:口腔的作用)食物在食管中,又有什么作用呢?生:就是把食物运到胃里。师:它就是一个运输食物的作用。(板贴:食管的作用)这节课当中,“胶囊小导游”将带着我们跟随食物一起来到了下一个很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应该是哪儿?生:胃。师:今天我们来跟“胶囊小导游”看一看胃在我们消化食物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它在胃中有一番自己的奇遇记,那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阅读教材获取它所遇到的信息,请同学们注意一会儿阅读教材的时候要思考一个问题,(出示课件)你从“胶囊小导游”的经历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一会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可以吗?现在阅读教材获取信息。第二环节: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并分析证据师: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从“胶囊小导游”的奇遇中知道了什么?你说说好吗?生:我知道了胃非常大,像个大口袋,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液体,能让食物变成像粥一样。师:她说胃像个大口袋,能有多大呀?生:胃的长度是25到30厘米,宽约12到14厘米。师:(板书胃的大小)长度是25到30厘米,宽约12到14厘米。胃像个大口袋,我们知道了它的长度和宽度,这个是胃的什么特点呢?生:胃的大小。师:我们从小导游的信息中首先知道了胃的大小,还有什么信息呢?生:胃会分泌胃酸,它能让哪些被牙齿咀嚼得很小很小的食物变得更小,然后跟粥一样。胃酸有一种气味是特别难闻的。师:(板书胃酸)也就是在我们的胃当中会分泌胃酸,细小的食物来到了我们的胃中,会变成粥状的食糜,还有其他信息吗?生:我还知道了口腔里的食物被牙齿负责磨碎的,然后舌头搅拌与唾液混合。师:这是上节课我们知道的,在图中的信息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大家再找一找。生:食物进入胃以后会上下翻腾,师:食物怎么就会自己翻腾起来了呢?生:胃能蠕动。师:胃的肌肉在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使得进入它里面的食物出现了上下翻腾的现象,我们把胃的肌肉的这种运动叫做蠕动。(板书:蠕动)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对“胶囊小导游”的奇遇提取了一些它的经历,它给我们的信息,你能不能根据已有的这些信息进行一个猜想,猜想胃到底是怎样把食物最终变成食糜的。我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大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生1:我们组认为,进入胃中的食物是通过在胃里的翻腾和左冲右撞,才慢慢地变成食糜的。生2:食物先进入胃中,然后胃酸会先将它“软化”,然后再开始蠕动,蠕动的时候能让它与胃酸更充分地结合,然后就变成食糜了。生3:我们认为小块食物进入胃里之后,胃就分泌胃酸,然后胃就用肌肉蠕动,就好像勺子在那搅拌似的把食物和胃酸搅拌在一起。师:但是这里没有勺子呀?生:胃的肌肉好比是勺子。师:那我有一个疑问了,那你可以怎样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解决一下吗?生: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14\n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呢?生1:我们应该模拟胃的蠕动。生2:我们要做一个胃的模型去模拟一下胃消化的真实过程,看看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那样。生3.还要加入胃酸消化,然后去验证猜想。第三环节:设计一个模拟胃蠕动的实验师: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想对大家提出几点小小的提示。第一:在设计实验时,我们最重要的当然是实验的方法,我们怎样做这个实验,用什么去模拟胃,用什么去模拟食物,什么模拟胃酸。第二: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思考重点要观察什么,才能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三:每个小组有四五个人,进行模拟实验时将如何进行分工呢?现在每个小组开始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并设计方案)师:我听到了很多组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每个小组的方案都不太一样,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方案?你们组先说说好吗?生:我们想用塑料袋来模拟胃,用水来模拟胃酸,用面包当作食物,把食物和水放在塑料袋中摇一摇。师:同组同学对他的方案有补充吗?生:摇一摇之前还要再拿皮筋儿捆住口。师:针对他们组的方案你有没有什么建议给他们?生:实验中要观察面包在那里是否变成了食糜。师:她提到了我们刚才提示的第二点,就是在实验中要重点去观察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小组想分享下自己的方案?生:我们是想把烧杯当作胃,把面包撕成小块扔进胃里,然后再拿塑料袋把烧杯口套上,拿皮筋儿捆上,然后再摇它。师: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有的小组用塑料袋模拟胃,有的小组用烧杯模拟胃,哪个会更贴近我们真实的胃呢?生:我觉得塑料袋更贴近我们的胃,因为烧杯是硬的,没办法蠕动。师:同学们说的特别好,相对于塑料袋和烧杯,我们要选择一个柔软的,能够模拟肌肉的蠕动,更贴近于会收缩蠕动的胃,所以我们选择塑料袋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设计,老师这里也有跟同学们相似的方法,跟刚才两个组说到的很相像,我们用塑料袋去模拟胃,将食物和水倒进我们的塑料袋中,在摇晃前进行封口,但是为了更贴近于胃的蠕动,我们不用摇晃的方式,我们用揉和捏来进行,为了保证我们每一个组实验的效果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一起约定一共需要揉捏150次,应该会很累,所以建议大家中间休息两次,也就是每揉捏50次休息一会儿。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生:我们要在刚刚把面包放进去的时候看面包是什么样子,揉捏完第一组后看面包变成什么样子,揉捏第二组后再看看,然后揉捏第三组后再看看。师:非常好,他说了很重要的一点,在每一次实验后,及时地看看面包的变化。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想一想实验方法中除了看,还有什么方法呢?生:还可以观察记录一下每次实验的时间。师:揉捏的时间我们可以记录下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既然有同学用手去揉捏了,你的手在模拟胃蠕动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生:观察面包的变化和手(胃的肌肉)的感觉。师:嗯,就是通过手的感觉来进行观察记录,所以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记录单当中涉及了两个方面,做实验的同学要及时说一说你在揉捏过程中,食物和手感上的变化,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眼睛看的方式观察食物的变化,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每一组实验完成后都要及时记录。在实验开始之前,还有最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的,就是实验的注意事项,你有什么想给大家提示的呢?生1:我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使用塑料袋时要小心,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就是揉捏的力度要控制好。生2:实验中如果袋子中的水洒出来了,你得用抹布及时清理桌面。生3:放水的时候要小心翼翼,避免水洒了。14\n生4:我们在扎口的时候要把皮筋扎紧一点。师:老师还想跟大家提示一下,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的材料是不能放入口中的,因为这些材料达不到足够的卫生标准。最后提示大家一点,在我们揉捏完150次以后,请你把塑料袋放回到白托盘里,剩下的时间总结你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推想一下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第四环节:汇报与交流,归纳概括胃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这一结论。师:哪个组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研究成果呢。生:这是我们组的发现,在第一组揉捏50次时手的感觉是软的,然后食物的变化是从小块变成食糜。第二组揉捏50次时,手的感觉是更软了,摸起来食物变得比之前更小了,然后用眼睛看发现食物变化是更软、更小,水也变色了。最后第三组50次后,用手揉捏发现食物就变得很细了,然后用眼睛看发现食物就变得非常细了。我们的结论是,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主要场所。胃部肌肉的蠕动,能够将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生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第一组揉捏50次的时候,我的手感是比较软的,食物大约1.5厘米的块块;揉捏100次的时候,我的手感是食物变得更软了,食物比以前小了很多,揉捏150次时,揉捏食物的感觉就和粥一样了,食物与水融为一体。我们的结论是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主要场所。胃部肌肉的蠕动,能够将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食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胃的功能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想有区别吗?小块的食物通过食管,运输到胃当中,胃分泌了胃酸,通过胃壁肌肉的蠕动,最终让我们的食物在胃里面从小块变成了食糜。(板贴:胃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胃的消化作用。第五环节:拓展与提升,应用所学提高学生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师:那我想采访一下刚才实验的同学,你在做完这150次实验之后,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生:我做完150次实验,就是感觉手非常的累,刚开始会发酸,发胀,最后都快没有感觉了。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的胃,你只揉捏了150次手都这么累,但是你知道胃的工作吗?它要把你每天、每顿饭吃的所有食物全部通过蠕动加工成食糜,所以你想一想应该如何爱护我们的胃,在生活饮食上,我们应该有什么注意的地方吗?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把吃的食物在口腔里要把它变成特别小的食物,这样做我们就可以保护胃。如果狼吞虎咽,很多大块的食物进入胃,胃也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蠕动了。生2:我们要细嚼慢咽,定时定点吃饭,让胃有工作的时间,也有休息的时间。生3:我们要不挑食,保护胃。特别是不要吃过于坚硬的东西,不要吃很多辛辣的东西。师:今天我们和“胶囊小导游”一起经历了在胃中的奇遇记,那么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到哪里去呢?生:小肠。师:对,下节课“胶囊小导游”会带着我们来到下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小肠。【教学后记】14\n4.蜿蜒的旅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依托“胶囊小导游”情境,通过阅读小肠与大肠的资料,制作小肠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依据观察的现象和体验的经历,分析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得出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吸收食物营养的主要场所。[学生分析]在对消化器官口腔和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学生们多次参与了利用模拟实验进行的探究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并实施,积累了一定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法与经验,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与模拟实验等形式,认识小肠和大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消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2)知道小肠与大肠的特征。(3)乐于思考,能借助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依据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认识小肠与大肠的吸收过程,不断提高分析概括能力。(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人体的消化器官表现出探究兴趣。(5)乐于为完成学习活动,相互协作并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学习手册、彩笔、画纸、绒布(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双面胶、剪刀、漏斗、食糜等。[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延续“胶囊小导游”情境师:上节课我们与“胶囊小导游”一同认识了胃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哪位同学带着我们复习一下?生1:胃像一个大口袋,是我们人体中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能蠕动,能分泌胃液,能够将口腔嚼碎的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它能吸收蛋白质。生2:我们还设计了胃蠕动的模拟实验,观察到了食物在胃的蠕动下被揉捏搅拌形成食糜。这个实验还提醒我们吃饭时一定要把食物嚼碎,这样可以减少胃的负担。师:看来你们从“胶囊小导游”的胃中“奇遇记”里学到了不少知识。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延续“胶囊小导游”情境,开启食物在小肠中的蜿蜒旅行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胶囊小导游”一同进入到下一个消化器官——肠,包括小肠和大肠中去了解一下发生在哪里的事情。小导游提示大家:这个旅程的道路十分崎岖蜿蜒,你们要做好准备哟!师:小肠是什么样子的?食糜从胃中来到了小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会有哪些营养物质被吸收?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资料,看看你们都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开始阅读书中资料“小肠与大肠”)师:你们都获取了哪些信息?生1: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胶囊小导游”为什么说道路特别蜿蜒。因为小肠有4-6米,弯弯曲曲地堆在肚子里。生2:我知道了小肠内壁上有好多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绒毛上有好多毛细血管,能吸收营养。生3:我知道了小肠一端连接胃,另一端连接大肠。大肠也有1.5米。生4:小肠也会分泌消化液。而且我从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还知道,小肠中有肠液、胆汁、胰液。它们可以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大肠没有分泌消化液。生5:我觉得小肠和大肠肯定也会蠕动,要不然食糜不会自己从小肠走到大肠。生6:我觉得是不是书上印错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在200平方米!我们家的房子才100多平方米,比我们家的地面还大?14\n师:看来你们不仅从资料中获取了很多的信息,还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有意识的辨别材料的真伪,值得点赞。第三环节:观察小肠外部和内部的特征师:小肠的内壁上会有那么多绒毛吗?这些绒毛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鸡的小肠。你们可以戴好手套、护目镜和口罩,利用镊子和放大镜观察一下鸡小肠内壁是什么样子的。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它的样子。注意观察要有顺序,我们可以先观察内壁的整体特征,再观察局部特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小肠内壁特征,并做好记录)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生1:小肠内壁整体上是一条一条的突起,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时一条条的突起更明显了,但是没有发现绒毛。生2: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突起,但是没有观察到像课本上那样的绒毛。师:其他组看到了吗?生:也没看到。师:这说明小肠的绒毛太小了,如果我们换用更大倍数的放大镜,或者利用更专业的设备比如显微镜,我们就能看到小肠绒毛了。我这有一段影像,拍摄了小肠绒毛的样子,咱们一起来看看在小肠上的绒毛是什么样子吧。师:看完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不怀疑200平方米以上了,绒毛太小,太多了。生2:我觉得小肠太神奇了,那么小的绒毛上面还有那么细的血管,太神奇了!师:人的身体就是很神奇。信息里说小肠有4-6米长,你们能感受到它有多长吗?生:大概教室这么长吧!第四环节:活动——制作纸筒模型感受小肠的长度师:我准备了一些报纸,各小组将它卷成纸筒,用胶带粘接成一个6米长的纸筒。感受一下“小肠的长度”,再试着把它盘曲起来,不要挤压,感受一下盘曲后的大小。(学生动手开始实验)师:通过这个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生1:6米长的小肠盘曲在一起挺难的。必须要弯弯曲曲地放在一起,还不能压、不能挤、不能折,要不然食糜就过不去了。生2:我觉得人体的结构更神奇了,怎么就能长成这样呢!太神秘了。生3:有时我肚子痛,是不是就是小肠受伤了呢?师:这可不一定,身体要是不舒服要及时去医院,不过注意保护小肠的健康倒是必要的。你们知道吗?食糜要在小肠里停留很久,不同的食物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大概是3-8个小时。第五环节:设计制作小肠模型师:口腔可以咀嚼,将食物嚼碎;胃可以蠕动,将食物揉捏、搅拌形成食糜;你们觉得小肠有什么作用呢?生1:我觉得小肠肯定也要蠕动,食糜才能运动。生2:我猜测小肠中的绒毛能吸收食糜中的营养。师:小肠有什么作用呢?还是让我们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一下吧!我在材料袋中准备了这些材料,看看对你们设计这个模拟实验是否有帮助。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师:你们是怎样设计的模拟实验?生1:我们用绒布卷成卷模拟小肠,有绒毛的一面朝里,模拟小肠绒毛。生2:把捣碎的食物当食糜,倒进绒布里,放在托盘里。生3:先不用手按,看看食糜能流到哪,再用手按压,看食糜能流到哪里。生4:最后打开观察现象。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生1:要慢慢地倒入食糜,不能流出来。生2:还要注意比较食糜进入小肠前、后的变化。(学生开始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4\n师: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生1:我们组是开始没有用手按压,食糜倒入后流了一小段就不动了。后来我们开始用手按,食糜能够一点一点地向前流,但是很少的一部分出来了。我们发现,按的时候绒布都湿了,手也湿了,流出来的食糜比之前的要干很多。所以我们认为小肠是运动的。生2:我们和他们组的方法一样,也认为小肠是运动。我们还觉得绒布湿湿的,正好模拟了小肠在吸收营养。(影像资料补充学生对小肠、大肠的认识)第六环节:能够依据观察现象和体验经历,分析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得出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的主要场所这一结论师: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请分析小肠和大肠有哪些作用。生1:我知道了小肠和大肠的长度,小肠4-6米长。小肠也会分泌消化液,小肠能吸收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所以在消化系统中很重要,然后把余下的残渣运输到大肠里。大肠长1.5米,它能吸收水分。生2:小肠和大肠都可以蠕动。生3:小肠内壁有很多绒毛,和食糜的接触面积能有200多平方米。小肠弯弯曲曲的盘在一起,怪不得叫“蜿蜒的旅行”。第七环节:课后拓展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小肠和大肠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整理一张消化过程导游图。并把图中的奇遇讲给家人听吧。【教学后记】5.保护消化器官【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通过聚餐时的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引入,经过对生活中不好饮食习惯的现状调查,引发更多人关注饮食健康。再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并宣传,使得更多人关注饮食健康,知道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对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设计和实施模拟实验,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设计实验能力。对现象的分析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基于以上知识与经验以及能力的积累,对于本课调查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策划调查方案与组织调查活动,将有可能成为学生们在本课活动的难点。【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调查活动收集到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关系的信息。(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简单的调查活动计划与记录工具。(3)在调查活动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4)知道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能养成良好卫生、饮食、睡眠等健康生活习惯。(5)通过交流展示活动,促使学生们以新颖的表达方式阐述调查结果,促进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6)乐于为完成调查与展示活动,相互协作并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学习手册等。[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14\n第一环节:情境创设,聚餐后引发对不好饮食习惯的关注师:上节课“胶囊小导游”带领我们认识了人的消化过程。探探他们几个小朋友们为小导游开了一个丰盛的美食派对。结果贪吃的奇奇发生了一件事情,接受了大家好一番教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呢?(课件课本中的聚餐图)(学生观看课件,获取图上的信息)生1:是因为奇奇吃的太多了,所以大家才批评他!师:看来他确实吃的挺多的。他吃的太多了,思考别人没得吃了才批评他吗?生2:我觉得他吃的都肚子疼了,大家是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才批评他的。生3:我也觉得是为了他的身体健康。他们都是朋友,不会因为吃的多少吵架。师:大家都是一些有爱心的孩子,知道与好朋友分享,更知道关心爱护同伴,还能理性地分析。师:你们有过这种“暴饮暴食”的经历吗?当时你有什么感觉,现在你觉得吃的这么饱好吗?生1:我有过,上次我弟弟过生日,我们做了一大桌子饭菜,还有一个大蛋糕。我和弟弟都吃多了,就觉得肚子胀胀的。晚上我们都没吃饭,我觉得这样不好。现在我知道了,一定是我的胃里面装的食物太多了,胃不容易蠕动了,增大了负担,下次我要少吃点。生2:我在上辅导班时,我的一个同学和我一起在那吃饭,每次都吃的特别多,撑得还打嗝。老师总是劝他少吃点少吃点,他就是不听,结果现在特别胖。妈妈说人太胖了会对身体不好。师:看来暴饮暴食确实会危害身体健康,至少会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有不好影响。小朋友们要注意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学生们点头表示同意)第二环节:调查研究学生生活中的不好饮食现象师:我们的身体就是很奇妙,当你有一些不好习惯的时候,它都会给我们发出一些信号提醒你,就像在说“我不舒服啦!你对我好一点!下次不能这样啦!”比如说奇奇吃撑了,胃就会痛;吃了凉东西了,肚子也会痛或者拉肚子;刚吃完饭就去踢球,结果吐了等等现象。在咱们的班级里、学校里这种不好饮食习惯的人多吗?大家是不是都能克服这些不好饮食习惯呢?我们有没有必要做一个“保护消化器官”的宣传呢?生1:我觉得不用,科学课上一说不就行了吗?生2:我觉得有用,他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就能少犯几回错啦!生3:我觉得要宣传,科学课咱们上了这课,别的年级没上。生4:我觉得不用,他爸爸妈妈就告诉他啦!生5:我不同意你的想法,我爸爸妈妈也告诉过我,可是我自己明白了比别人告诉我要好,我就更注意了。我觉得要宣传,还要说明为什么。师:你们说的都有自己的理由。看来你们对这个问题是有思考的,能够自己分析、权衡利弊。可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看着身边的同学,因为不好饮食习惯影响身体健康,我们却不理不睬吗?相信大家在心里还是愿意去善意地关心、提醒身边的伙伴,你们觉得呢?师:针对“保护消化器官”这个主题,我们要宣传什么呢?生1:我觉得要写一些提示语,就像“节约用水”那样。生2:我觉得可以做些实验,我就是在模拟胃的蠕动实验时认识到要把食物嚼碎,细嚼慢咽,要不然会增加胃的负担,不容易消化。生3:我觉得要把不好习惯列出来。生4:我们怎么知道有多少不好习惯?……师:看来大家对这次宣传还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总结了一下,你们的问题集中在:要宣传什么,怎么宣传?同学们都有哪些不好习惯呢?针对不好习惯我们要讲哪些知识呢?咱们可以针对不好饮食习惯做一次调查,看看咱们班有哪些不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宣传更有针对性,做什么实验不也就知道了吗?生1:我们要怎么做调查呢?大家都在上课呢!生2:我们可以画一张表,做个问卷发给大家。师:你们说的这种调查方法叫“问卷调查”14\n。它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很多人的看法,能保证信息数量,缺点是后期统计会比较麻烦。生3:我们可以去采访,把他说的记下来。师:她说的这种方法叫做“访谈法”。优点是信息获取的准确,缺点是非常耗时。师:我们先罗列几个大家公认的不好习惯,然后再统计数量,边统计边增加遗漏的不好习惯。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哪些是公认的不好习惯,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生1:暴饮暴食、吃特别凉的东西。生2:吃完饭后剧烈运动,边吃饭边看电视。生3:边吃饭边大量喝水喝饮料。生4:狼吞虎咽,食物没嚼碎就咽下去。生5:不吃早饭,不按时吃饭。……师:看了我们罗列的这些不好习惯,心里默默地数一数,在你身上出现了几个?你有什么想法?生1:这些不好习惯太多了。我一定要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改掉这些坏习惯。生2:我也是。生3:我觉得我们还真的要宣传一下。师:请你们从中挑选一到两个不好习惯,利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设计一个宣传活动。注意小组人员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们小组讨论,设计宣传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宣传设计)第三环节:关于饮食习惯与保护消化器官的关系,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生1:这是我们组罗列的不好习惯提示图。我们画了一张草图。背景是人的消化器官图,然后将每个不好饮食习惯都罗列在上面,每个不好习惯一张纸。然后纸的正面写不好习惯,背面写会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一翻就看到了。生2:我觉得他们设计的挺好的。你们写字的纸要用硬纸,要是软纸的话自己就垂下去了,就能看见后面的字了。生3:我也觉得挺好的。生4:我们组想用实验的方法说明食物要嚼碎,细嚼慢咽。我们想用胃蠕动的实验材料,把一些馒头块、熟肉块、蔬菜、水果等分装在ABC三个袋子中。然后A揉捏100下,B揉捏200下,C揉捏300下,最后比较分析结果,看看他们变成什么样的食糜了。这样能明白细嚼慢咽可以减轻胃的负担。生5:我们组也想用胃蠕动的实验材料,说明不能暴饮暴食。就是将馒头块、熟肉块、蔬菜、水果等装进两个相同的袋子里,但是一个装的满一些,一个装的不太满,然后用手揉捏袋子里面的食物,模拟胃的蠕动。发现装得满满的袋子不好揉捏,装得不满的袋子好揉捏,而且里面的食物容易变成食糜。用这个来说明,一定不能暴饮暴食。第四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和意义师:看到你们精心设计的宣传材料,老师真的很感动。你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都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自己有意识保护消化器官,还能提醒大家改掉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做一个健康生活的小卫士。你们真棒!【教学后记】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9-09 09:00:02 页数:14
价格:¥5 大小:123.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