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6章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8

2/68

剩余6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6章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下图示意“天问一号”航行轨道。据此完成1~3题。1.地球、火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  )A.行星B.卫星C.天体D.恒星2.“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3.与地球相比,火星(  )A.距离太阳更近B.生物种类更多C.地表气温更低D.液态水更丰富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8月30日发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一套。下图为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正面图案,图案中八颗行星依次排开。读图,完成4~5题。第68页共68页4.下列关于纪念币正面图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中心天体是地球B.图中没有显示地月系C.图中包含两级天体系统D.火星探测器围绕天体b5.目前火星未发现生命迹象,原因可能是(  )A.拥有多样的地形B.没有稳定的液态水C.和地球自转周期相近D.地表被赤铁矿覆盖日全食是科学家观测日冕的绝佳机会,但这样的时机过于短暂稀少。中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测模式,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太阳、地球、望远镜三者一线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地球能恰好完全遮挡太阳。据此完成6~7题。6.下列地球上的现象可能与日冕层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无线电长波通信信号减弱 ②到美国的游客看到了极光现象 ③光纤宽带信号不稳定 ④卫星通信信号受干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7.有关图中太阳、地球、望远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C.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D.该望远镜可提前获知太阳风暴第68页共68页“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8~9题。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9.“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B.提高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2021年11月7日20时28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的出舱标志着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漫步”,她身着的新舱外服也在太空中首次亮相。下图为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右)结束出舱任务的照片。据此完成10~11题。10.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①隔绝高低温 ②保持压力平衡 ③防强辐射 ④减轻失重感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航天员出舱时不能观察到的是(  )A.悬浮在宇宙中的蔚蓝色地球B.黑色天幕上无数明亮的星星C.太阳照射下的明亮船体第68页共68页D.划过天幕的众多流星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猛犸象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12~13题。12.猛犸象生活在(  )A.古生代早期B.古生代晚期C.中生代D.新生代13.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  )A.向高纬度地区迁徙B.向低纬度地区迁徙C.向内陆地区迁徙D.向沿海地区迁徙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科学家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信息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据此完成14~15题。14.判断图示各地层形成年代的早晚主要依据(  )①地层中的化石 ②地层的走向 ③地层的厚度 ④地层中的岩石年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可能形成于(  )A.寒武纪B.泥盆纪C.白垩纪D.第四纪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下图示意西昆仑造山带附近岩石圈构造图。据此完成16~17题。第68页共68页16.图中代表莫霍界面的是(  )A.界线①B.界线②C.界线③D.界线④17.西昆仑造山带处(  )A.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B.岩石圈厚度分布均匀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和地幔之间D.地势越高地壳越厚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9月29日16时37分(当地时间9月29日17时37分)在日本海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370千米。读图,完成18~19题。18.此次日本海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B.上地幔C.地核D.下地幔19.当地震发生时,在日本海工作的渔民会感觉到(  )A.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晃动第68页共68页B.先左右晃动,再上下颠簸C.只有上下颠簸D.只有左右晃动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示意甲、乙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变化。据此完成20~21题。20.图中X界面处波速变化明显,该界面是(  )A.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面B.内核与外核界面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21.①层(  )A.存在软流层B.为岩石圈C.呈液态D.乙波速减小云南省的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青海等省区,是我国较丰富的省份。下图为四川省宾川县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分布图。读图,完成22~23题。第68页共68页22.云南省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 ②日照时数长 ③海拔较高,空气稀薄 ④阴雨天气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3.宾川县春季太阳日照时数多于夏季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B.地势C.昼长D.天气二、综合题(共3题,共54分)24.阅读地球和火星的相关材料(如表),完成下列要求。(18分)科研人员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一个宽约20千米的液态水湖泊。这是一项重大科学发现。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赤道半径/km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149.663781年23时56分1123°26′火星227.93396约1.88年24时37分0.110.1523°59′(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火星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位于第________轨道上;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填“长”或“短”)。(4分)(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________(填“高”或“低”)。(4分)第68页共68页(3)火星上发现液态水湖泊为什么被称为“重大科学发现”?(4分)(4)你认为火星上会有高级智慧生命吗?根据上表数据分析说明。(6分)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近年来,政府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柴达木盆地中的格尔木市太阳能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1)和柴达木盆地降水、积温分布图(图2)。第68页共68页图1图2(1)简述图1中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6分)(2)分析四川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8分)第68页共68页(3)分析格尔木市开发光伏发电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在距今两亿多年左右,河北平原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下图中①~④代表地球发展史的四个地质年代。(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4分)(2)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________,华美金凤鸟生长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描述③地质时代的生物演化特征。(8分)第68页共68页1~3.答案:1.C 2.A 3.C解析:第1题,地球、火星是行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人造天体。第2题,“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地月系。第3题,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地球相比,火星距离太阳更远,由于距离太阳更远,所以地表气温比地球更低。4~5.答案:4.C 5.B解析:第4题,由图文信息可知,纪念币正面图案显示的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同时也显示了月球,因此也有地月系,图中包含地月系、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火星探测器围绕火星探测,按顺序是e。第5题,根据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可以判读和地球条件越接近,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越大,没有稳定的液态水是火星未发现生命迹象的最可能原因。6~7.答案:6.D 7.C解析:第6题,太阳活动释放的电磁波等影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的短波,对长波通信信号影响较小;太阳活动会引起两极地区的上空出现极光现象,在美国的高纬度地区可以看见;光纤信号传播不通过电离层,因此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其出现不稳定;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带电粒子等会影响卫星信号。第7题,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能量巨大,但很难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人类生活、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该望远镜能观测到太阳风暴,但是不能提前获知太阳风暴。第68页共68页8~9.答案:8.B 9.A解析:第8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区域,四个选项中最合适的是太湖平原。第9题,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会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水面、地面和大气温度。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生长速度。10~11.答案:10.A 11.D解析: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太空中太阳辐射强,航天服应具有防强辐射的功能,③正确。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②正确。舱外宇航员体热过高的情况下,通风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若人体产热量超过350大卡/小时(如在舱外活动),通风服便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即由水冷服降温,①正确。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均处于微重力环境,太空服并不能减轻失重感,④错误。第11题,地球为蓝色星球,且太空水汽杂质较少,舱外能看到悬浮在宇宙中的蔚蓝色地球,A不符合题意。空间站所处位置,大气非常稀薄,散射作用弱,天空呈黑色,因此能看到无数明亮的星星,B不符合题意。白天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船体能够反射太阳光,因此能看到太阳照射下的明亮船体,C不符合题意。空间站附近大气非常稀薄,难以与流星体相互产生摩擦形成流星现象,D符合题意。12~13.答案:12.D 13.A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说明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第13题,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说明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故灭绝时期为了寻找寒冷的生存环境,猛犸象向着高纬地区迁徙。14~15.答案:14.C 15.C解析:第14题,由材料地层形成具有后来者居上的特点,地层中的岩石年龄可以判断图示各地层形成年代的早晚;生物进化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而且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能推知古地理环境,了解地球的历史。第1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繁盛的年代是中生代的白垩纪。16~17.答案:16.C 17.D解析:第16题,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根据图中信息,界线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第17题,西昆仑造山带位于大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A错误;岩石圈厚度分布不均匀,B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C错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正确。18~19.答案:18.B 19.C第68页共68页解析:第18题,本次地震的震源深37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A错误。上下地幔的分界线在地下约900千米深度处,位置应在上地幔,地核在2900千米以下,B正确、CD错误。故选B。第19题,地震波在传递过程中纵波传递速度快,横波速度慢,横波使地球上的物体左右摇晃,纵波会造成上下颠簸,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不能,所以在日本海工作的渔民在地震发生时,只感到上下颠簸。20~21.答案:20.D 21.A解析:第20题,图中横轴表示深度,在X处乙波突然消失,甲波波速下降,说明甲波是纵波,乙波是横波,X处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处,深度约为2900千米,即古登堡界面。第21题,由上题解析可知,①层指的是地壳和地幔部分,包括了岩石圈在内,B错误。在①层中的80~400千米深度存在软流层,A正确。在①层内乙波能传播,说明①层为固态,C错误。由图可看出,①层内乙波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D错误。22~23.答案:22.A 23.D解析:第22题,云南省位于我国较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数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导致云南省太阳能丰富;阴雨天气多会削弱太阳辐射。因此①②③正确。第23题,宾川县是季风气候,夏季是雨季,因此阴雨天气多于春季,所以春季获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24.答案:(1)四 长(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3)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火星上有液态水说明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很大。(4)不会有高级智慧生命。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吸引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不具备孕育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解析:第(1)题,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位于第四轨道;由所学知识可知,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越长。第(2)题,读表可知,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自转周期、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第(3)题,判断某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主要看这个星球上是否有液态水。第(4)题,结合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进行分析。25.答案:(1)分布不均匀;西北多,东南少,四川盆地最少。(2)四川盆地的太阳能资源较柴达木盆地的贫乏。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柴达木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柴达木盆地处于大陆内部,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晴天多,光照充足,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第68页共68页(3)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荒漠化土地广,地势平坦开阔,为光伏发电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来描述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整体来看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是东南少,西北多,四川盆地最少。第(2)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形地势、天气状况及昼夜长短等因素。结合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可知,两地存在地形地势和天气状况的差异。第(3)题,结合材料“格尔木市太阳能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可知,格尔木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为光伏发电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还有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26.答案:(1)冥古宙元古宙中生代新生代(2)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3)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包括恐龙)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解析:第(1)题,读图,①位于太古宙之前,因此为冥古宙;②位于太古宙之后,古生代之前,因此为元古宙;③位于古生代之后,因此为中生代;④是中生代之后,因此为新生代。第(2)题,根据所学,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根据材料,华美金凤鸟是一种伤齿龙科恐龙,根据所学,恐龙是在中生代盛行,因此推测此时为中生代,根据所学,地球上的海陆状况是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第(3)题,由上面分析可知③地质时代是中生代,其生物演化应该从植物和动物两个角度来说。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第68页共68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冬季,农民用人造烟雾防止农作物受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图中a、b、c、d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c与d代表的辐射相比,c是长波辐射B.d代表的是地面辐射C.a代表大气的反射作用D.b代表的辐射大小与天气状况无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是b代表的辐射小B.出现霜冻的夜晚,a代表的辐射较大C.人造烟雾防冻主要是增强了d代表的辐射D.多云的夜晚,a代表的辐射比晴朗的夜晚大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3.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A.上冷下热B.水汽、杂质含量多C.对流旺盛D.二氧化碳含量多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68页共68页5.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地球表面6.下列关于大气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光现象出现在平流层中B.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C.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的极光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2014年10月24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遭遇大面积航班延误,造成乘客滞留。下图为该日太平国际机场能见度、温度和风向随时间变化示意图(风向用角度表示方法:风频图上北方为0或36,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东方为9,南方为18,西方为27)。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机场经历的天气过程是()A.高压脊过境B.低压槽过境C.寒潮过境D.台风过境8.影响飞机起降的原因可能为()A.大风冰雪B.沙尘扬尘C.浓雾灰霾D.低温冻害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68页共68页9.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A强,夜间C强B.白天A弱,夜间C弱C.白天A强,夜间C弱D.白天A弱,夜间C强10.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经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防止大面积冻伤,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伤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进行测量,两个玻璃箱内的气温出现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A.低层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B.下垫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晴朗天气不存在大气削弱作用D.土壤对大气辐射的吸收作用弱12.另一组学生改变实验设计,在乙箱中加入等体积的水,经测量,两箱内气温也存在差异,该实验的观测结果和可解释的地理现象分别是()①甲箱内的气温高②乙箱内的气温高③海陆风的形成原理④气温的纬度差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第68页共68页13.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减→递增→递减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4.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15.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A.臭氧层B.电离层C.对流层D.热层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极具隐蔽性的火灶,深受野外单兵和户外生存者的喜爱。德克塔火洞由燃烧室和进气道两部分构成,进气道呈倾斜状,底部与燃烧室连接,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下图示意德克塔火洞剖面。(1)在图中标出甲乙之间空气流动方向,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的原因。(8分)(2)德克塔火洞对于野外单兵活动隐蔽性好,试分析其原因。(6分)17.读大气垂直分层图(甲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23分)第68页共68页(1)说出甲图中大气层A、B的名称。(2分)(2)说出甲图中A层的气温变化规律,并指出A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乙图中(①②③④)哪个箭头?(4分)(3)开发绿色冰箱主要是为了保护________(填A、B、C序号)层中的臭氧;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____(填名称)层会被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分)201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期间,北京市天气晴朗,天空呈现了完美的“阅兵蓝”。5天后的10月6日,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市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4)根据所学知识解释10月1日北京上空“阅兵蓝”完美呈现的原因。(6分)(5)与10月1日相比,10月6日北京的气温日较差大小有何变化?并分析其成因。(9分)第68页共68页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冰川地区,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被称为冰川风。在珠峰北侧,由于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为冰雪表面,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研究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珠峰北侧的冰川风势力明显变弱。下图为冰川风形成示意图。(1)分析珠峰北侧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的主要原因。(6分)(2)推测珠峰北侧冰川风占主导地位的季节。(6分)(3)阐述珠峰北侧冰川风势力变弱的过程。(6分)第68页共68页第68页共68页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B;2.D解析:1.读图可知,a为大气逆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辐射大小与天气状况有关;c为太阳辐射,d为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故B项正确。2.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是大气逆辐射(a)小,保温作用差。出现霜冻的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小(a)。人造烟雾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逆辐射(a),起到保温作用。多云的夜晚和人造烟雾的作用一样,都增强了大气逆辐射(a)。答案:3.D;4.A解析:3.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包括。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包括。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包括。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不包括。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正确,B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C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错误。答案:5.B;6.C解析: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在22~27km的高度形成峰值,故又称臭氧层。6.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中。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大气平稳,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答案:7.B; 8.C解析:7.由于风向接近1和36都是北风向,18附近为南风,所以图示天气0—8点为南风,9—23为北风,经历了南风转北风过程,温度也出现了相应的降低,是典型的冷锋过境。按照中学课程所学,低压槽处往往形成锋面,对应材料中的冷锋过境天气过程,倒推选择低压槽过境,选项B正确。寒潮是强干扰项,寒潮多为冷锋过境形成,但是寒潮的确定在北方地区除温度下降10℃和最低温度5℃以下外,还需要持续时间长、影响地区广等相关要求,所以排除C项;选项A风向变化不符,哈尔滨纬度高,台风过境较少,且多发生在夏秋季,与题目给出的材料不符。8.能见度最差的时间是4—12时,为冷锋过境前,主要是暖气团控制,南风温暖较潮湿,风力弱,形成雾霾天气,造成能见度下降,影响飞机正常起降,冷锋过境后大风将其吹散,所以选择C项。此时间段冰雪强度影响飞行不可信,排除A项和D项;秋季植被条件、地表水分条件都很好,地面难以出现起沙扬沙现象,B项错误。答案:9.C; 10.D解析:9.读图可知,图中A是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射,第68页共68页D的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新疆的“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体现新疆昼夜温差大,即A白天强,C夜晚弱,因此C正确。A、B、D错误。10.浓烟可以更多地吸收地面辐射,而不是散射地面辐射,A错误;浓烟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而不是散射大气逆辐射,B错误。浓烟改变了大气成分,但并不能阻挡冷锋前进,C错误。浓烟可以更多的吸收地面辐射,之后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效果,D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D。答案:11.B; 12.A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故A错误,B正确;晴朗的天气云层较薄,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故C错误;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强,产生的地面辐射强,使大气升温较快,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12.水的比热容大,所以同样的太阳辐射比土壤升温慢,释放的地面辐射弱,使大气升温较慢,故甲箱内气温较高,①正确,②错误;海陆风是因为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大小不同,升温降温速度不同,使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从而产生海洋和陆地的风向的变化和实验设计描述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相同,③正确;该实验设计体现了同一个地区(同纬度地区)下垫面性质不同而产生的温度不同,④错误,故该题选A。答案:13.D;14.A;15.B解析:1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球所在高度约为100km,处于高层大气中,所以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增,高层大气的气温会想递减再递增,故选D。14.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故选A。15.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干扰电磁波,因而气象火箭与基站的通讯发生异常可能出现在电离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16.答案:(1)箭头由甲指向乙,如图: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气压降低;气流从气压较高的甲处流向乙处;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外部新鲜空气及时补充,带来充足氧气。第68页共68页(2)燃烧充分、烟少,不易被发现;燃烧室位于地下,能较好地隐藏火光;燃烧系统封闭,控火容易、灭火方便,掩埋后不易留下燃烧痕迹。解析:(1)乙处燃烧室,由于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甲处气温相对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气压高,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故由甲指向乙。进气道呈倾斜状,利于气流进入燃烧室,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也有利于外部新鲜空气大量进入,带来充足氧气。(2)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极具隐蔽性的火灶,燃烧充分、烟少,不易被发现;燃烧室位于地下,能较好地隐藏火光,不易被对方发现;燃烧系统封闭,容易控制火势、灭火方便,掩埋以后,不易留下燃烧痕迹,隐蔽性强,不易被对方发现。17.答案:(1)A:对流层;B:平流层。(2)A层气温变化规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③箭头。(3)B;电离(4)阅兵当日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能见度高;波长较短的蓝色光被空气分子散射,天空呈蔚蓝色。(5)10月6日北京的气温日较差比较小。成因:阴雨天气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升温慢,近地面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热量散失较少,近地面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比较小。解析:第(1)题,甲图中字母A代表对流层、B代表平流层、C代表高层大气。(2)甲图中A是对流层,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3)甲图中B层是平流层,该层中的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带电粒子流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4)阅兵当日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天空呈蔚蓝色。(5)10月6日,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市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云量增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升温慢,近地面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热量散失得较少,近地面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比较小。18.答案:(1)与同高度的山谷相比,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珠峰北侧山坡较高处因冰面覆盖,气温低,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气流沿冰面向下运动,形成冰川风。(2)(冰川风成因是热力因素,)冬季,珠峰北侧冰川面积最大,冰川面上的气温较低,第68页共68页冰川面上空气和谷中同高度空气的温差较大,冰川风最为强盛。(3)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导致冰川面积缩小,且变得破碎,冰雪面气温与同高度山谷气温的温差变小,冰川风势力减弱。解析:(1)根据材料“在珠峰北侧,由于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为冰雪表面”,冰雪面积广大,与同高度的山谷相比,白天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低,夜晚冰川表面阻隔地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气温也低。空气温度低,密度大,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运动,冰缘地区较明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冰川风。(2)由材料“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被称为冰川风”可知,冰川风成因是热力因素。冬季时,气温更低,珠峰北侧冰川面积最大,冰川面上的气温更低,冰川面上空气和谷中同高度空气的温差较大,冰川表面上形成更强大的冷高压,冰川风最为强盛。(3)由材料“冰川地区,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被称为冰川风”可知,冰川风是热力因素下形成的,冰川表面形成冷高压,而迫使气流沿冰川表面下行,而形成的冰川风。当全球气候变暖时,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导致冰川面积缩小,且变得破碎,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冰川表面温度增加,冰雪面气温与同高度山谷气温的温差变小,气压梯度力减少,冰川风势力减弱。第68页共68页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海绵城市中的“湿塘”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功能。下图为湿塘结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8页共68页1.“湿塘”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水汽输送B.降水C.地表径流D.植物蒸腾2.“湿塘”中沉泥区的主要功能是()A.调节气候B.净化水质C.调蓄水位D.美化环境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②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④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量少B.降雨历时短C.地表崎岖D.下渗量大5.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约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质变松B.土层变薄C.流量变大D.流速变快渤海的海水盐度为28‰—31‰,并且会随季节略有变化。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下图为某年1月15日渤海湾海冰预警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8页共68页6.辽东湾海水盐度夏季低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夏季()A.水温高蒸发旺盛B.伏旱天气降水少C.辽河径流量较大D.东南风风力强劲7.辽东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的距离较莱州湾远的主要原因是辽东湾()A.纬度高水温较低B.西北风影响较小C.人类活动影响大D.陆地径流汇入少海洋中上下层水温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称为海水温差能(或海洋热能)。人类利用它可以发电,且温差越大,发电量越多。如图示意太平洋某经线上①、②、③、④海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最多的海域是()A.①B.②C.③D.④9.表层海水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10.海水温差发电与陆地水能发电的共同优点是()A.投资成本少B.技术要求低C.清洁无污染D.发电量稳定下图为北美洲某区域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8页共68页11.甲地附近海域多雾,下列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水汽充足B.位于寒暖流交汇处C.海陆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大D.寒流流经表层海水温度低12.若甲地西侧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周边洋流促使泄漏石油()A.主要向低纬运动,污染范围扩大B.主要向高纬运动,污染范围扩大C.主要向低纬运动,污染范围缩小D.主要向高纬运动,污染范围缩小如图为北半球的环流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若该图表示太平洋,则位于甲处的著名渔场是()A.北海渔场B.秘鲁渔场C.纽芬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14.关于图中渔场的成因,正确的是()A.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B.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C.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交汇处流D.盛行上升补偿15.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可以表示Q洋流的是()A.B.C.D.第68页共68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下左图)。(下右图)显示鄱阳湖2000年至2010年湖泊面积的变化。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1)归纳鄱阳湖湖泊面积变化的特点。(6分)(2)简要说明鄱阳湖水循环的过程。(9分)(3)指出鄱阳湖是如何对长江水位进行调节的。(5分)17.读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分)(1)三条曲线中,表示海水温度的是____________,表示海水盐度的是____________,表示海水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6分)(2)A处盐度低的原因是降水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蒸发量。(2分)(3)B处盐度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2分)(4)全球海水温度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2分)第68页共68页(5)全球海水盐度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2分)(6)全球海水密度度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2分)(7)C、D两点纬度相同,C点盐度低于D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分)18.读“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1)图中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8分)(2)从洋流成因来讲,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洋流是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受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的洋流是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4分)(3)图中乙海区形成了世界性大渔场,其渔场的名称为________,该渔场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5分)第68页共68页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B解析:1.“湿塘”位于地表,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功能,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2.由材料可知,“湿塘”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功能。容积水指的是调蓄功能,沉泥区的主要功能是净化水质。答案:3.C;4.D;5.B解析:3.读图可知,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①正确,②错误;降雨强度越大,侵蚀产沙量越大,③正确,④错误。C正确。4.喀斯特地貌区多漏斗、落水洞,地下多溶洞和暗河,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水下渗多,地表径流量少,D正确。泥沙量小是径流量小和降雨强度小共同造成的,A错误;降雨强度较小时,降雨历时长,地表径流量也很少,B错误。地表崎岖时地表径流不易下渗,汇流速度更快,地表径流量可能更大,C错误。5.据图可知,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侵蚀产沙量减少,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无土可蚀,故选B。答案:6.C;7.A解析:6.夏季水温高蒸发旺盛,盐度就更高,A错误;辽东湾不受伏旱影响,B错误;辽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大,辽河径流量较大,对辽东湾海水盐度起到稀释作用,使得辽东湾海水盐度夏季较冬季低,C正确;相对而言,冬季风应该强于夏季风,且辽东湾纬度较高,东南风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C。7.根据材料,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图中辽东湾地区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相比,偏离程度更大,是由于辽东湾与渤海、莱州湾相比,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更低,海水易结冰,A正确;西北风影响、人类活动差异不大,BC错误,有辽河注入,陆地径流流入较多,D错误。故选A。答案:8.A;9.D;10.C解析:8.题干中指出:海水温差发电,是利用海水中上下层水温差异,温差越大,发电量越多。结合图中可知:①海域表层水温最高,④海域表层水温最低,各海域底层温度差异不大,故海水上下层水温差异最大的是①,其温差发电量最多,故选A。9.影响海水密度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和深度,其中影响表层密度最主要因素是温度,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从图中可知:四海域表层水温是①>②>③>④,推测海水密度是④>③>②>①,故选D。10.与陆地水能发电相比,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投资大,技术要求高,AB错误;其共同点都是清洁能源,无污染,可再生,发电不稳定,C正确,D错误,故选C。答案:11.D;12.A解析:1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北美洲大陆西岸中低纬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分布有自北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流经地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形成雾,D正确。该地没有暖流流经,第68页共68页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A、B错误。甲地东西两侧均为水域且甲地面积小,海陆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小,C错误。故选D。12.结合上题可知,该地洋流为自北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该地为北半球,故为向低纬运动,排除B、D选项。污染物在洋流的作用下,扩大了污染的范围,也降低了污染的浓度,A正确,C错误。故选A。答案:13.D;14.A;15.C解析:13.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是北半球的太平洋环流模式示意图”,甲处位于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所以是北海道渔场,D正确;北海渔场位于大西洋的东岸,A错误;纽芬兰渔场位于大西洋的西岸,C错误;秘鲁渔场,位于南太平洋大洋东岸,B错误。故选D。14.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北海道渔场的形成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不是上升补偿流,A正确,D错误;纽芬兰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B错误;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同位于大洋东岸,无交集,C错误。故选A。15.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Q洋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由北向南流,A、B洋流由南向北流,A、B错误;可判断Q为寒流,寒流比流经地区水温低,C正确,D洋流比流经地区水温高,D错误。故选C。16.答案:(1)面积年内季节变化大;夏季面积大,冬季面积小;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小。(2)海洋水汽蒸发上升;受夏季风影响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到鄱阳湖流域;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鄱阳湖,鄱阳湖连通长江,湖水随长江流入海洋。(3)丰水期长江水位高,长江水通过湖口流入鄱阳湖,削减长江洪峰;枯水期鄱阳湖水位高,湖水从湖口补给长江增加长江径流。解析:(1)鄱阳湖湖泊面积变化的特点可直观读图,从年内变化、年际变化两方面比较说明。面积年内季节变化大;夏季面积大,冬季面积小;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小。(2)水循环过程是从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角度结合水循环类型说明。鄱阳湖是外流湖,参与的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汽蒸发上升;受夏季风影响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到鄱阳湖流域;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鄱阳湖,鄱阳湖连通长江,湖水随长江流入海洋。(3)鄱阳湖对长江水位的调节作用主要是调峰补枯,结合鄱阳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分析。丰水期长江水位高,长江水通过湖口流入鄱阳湖,削减长江洪峰;枯水期鄱阳湖水位高,湖水从湖口流入长江补给长江,增加长江径流。17.答案:(1)③;②;①;(2)大于;(3)蒸发大于降水;(4)由赤道向高纬度递减;第68页共68页(5)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高纬度递减;(6)由赤道向两极递增;(7)C点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盐度低;D点纬度地区则以海洋为主,盐度较高;解析:(1)海水温度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③表示海水温度;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因此②表示海水盐度;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大,因此①表示海水密度。(2)A处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3)B地位于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量少于蒸发量,盐度高。(4)全球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增。(5)全球海水盐度变化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高纬度递减。(6)全球海水密度度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增。(7)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C点位于60°N附近,D点位于60°S附近,二者虽然纬度相同,但60°N附近陆地面积广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盐度低;60°S附近以海洋为主,缺少陆地淡水的稀释,盐度较高。18.答案:(1)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2)③⑨;①;(3)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解析:(1)图中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①北赤道暖流;③北太平洋暖流;⑦东澳大利亚暖流;⑧秘鲁寒流。②日本暖流④加利福尼亚寒流⑤千岛寒流⑥南赤道暖流⑨西风漂流。(2)从洋流成因来讲,受中纬度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洋流是③北太平洋暖流和⑨西风漂流,受北半球低纬度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的洋流是①北赤道暖流。(3)图中乙海区形成了世界性大渔场,其渔场的名称为北海道渔场,该渔场的成因: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把海底沉积的磷酸、硅酸等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为藻类提供丰富的养料,藻类又是鱼类的食物,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第68页共68页第四章地貌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该风蚀坑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①植被破坏严重②风力强劲第68页共68页③粉砂土层深厚④坡度较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甲处物质(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砂土3.推测图示风蚀坑不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B.风蚀坑积水成湖C.风蚀坑坡度陡缓交替D.风蚀坑面积不断扩大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地貌。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下图为长江荆江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4.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  )A.地形差异B.流量差异C.河岸岩性差异D.沿岸植被差异5.形成上荆江沿岸扇状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第68页共68页A.流水侵蚀B.风沙侵蚀C.风沙堆积D.流水堆积[2022江西南昌高一(上)期中考试]海岸按照物质组成可划分为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下面图1示意泥质海岸,图2示意基岩海岸及其各种地貌。据此回答6—7题。6.形成图示泥质海岸和基岩海岸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侵蚀、海浪搬运B.流水沉积、海水侵蚀C.流水侵蚀、海水侵蚀D.流水搬运、海浪沉积7.图2中各种地貌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演化过程,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B.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穴C.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柱D.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2022广东汕头高一(上)期中考试]韩江三角洲(下图)位于广东省东部,由韩江上游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韩江在流出潮州市不远处开始分汊,共分为西溪、东溪、北溪三大支流,在西溪和东溪的下游形成了一系列连续沙垄。据此回答8—9题。第68页共68页8.影响图中沙垄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风力B.河流C.海浪D.洋流9.图中沙垄(  )A.由南向北推进B.由北向南推进C.向陆地方向推进D.向海洋方向推进“悬挂式洞瀑”是由溶洞或暗河中的水体从崖壁上的洞穴口流出形成的瀑布。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和地下河溶蚀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某“悬挂式洞瀑”及其附近台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10.图中的地貌类型是(  )A.雅丹地貌B.喀斯特地貌第68页共68页C.河流地貌D.冰川地貌11.图中该“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  )A.丰富的降水形成流量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断层C.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壶穴”是急流涡旋挟带石块或砾石对河床上的岩石凹处进行磨蚀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挟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逐渐光滑,其形似壶,故称“壶穴”(如下图)。据此回答12—13题。12.“壶穴”多分布于(  )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含沙量大的河曲段13.“壶穴”中常有丰富的生物,原因可能是(  )A.光照条件充足B.水质洁净C.水温较高D.水体稳定半封闭[2022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考试]某学校组织了一次模拟战争的夏令营活动,下图为该活动中使用的等高线地形图。主阵地负责伏击敌军。前沿观察哨负责快速发现敌军,用无线电向指挥部汇报位置,开战后需安全地撤回主阵地协同作战。指挥部负责观察战场,指挥全局,是前后方的通信枢纽,且具有一定后勤、医疗功能。据此回答14—15题。第68页共68页14.最佳的前沿观察哨和指挥部位置分别是(  )A.①地和⑤地B.②地和⑥地C.③地和⑧地D.④地和⑦地15.伏击主阵地的位置设置主要考虑(  )①公路拐弯,车速较慢②陡坡凸坡,易守难攻③坡度平缓,易于出击④森林较密,利于隐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4分)地理研学旅行是提升同学们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云南西畴县进行主题为“石漠化问题与治理”的研学旅行。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阅读该次研学旅行的地貌考察记录单及研学日记摘录,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地貌考察记录单。第68页共68页材料二 研学日记摘录。……郁郁葱葱青山起伏,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石砌台地整齐分布。据当地居民描述,7年前,该地森林覆盖率仅25%,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一首民谣曾经盛传一时:“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1)填写地貌考察记录单各数字序号的内容。(5分)(2)分析治理前西畴县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6分)(3)说明山坡上的石砌台地在该地石漠化整治中发挥的作用。(3分)17.(23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第68页共68页白河是黄河的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多种植被,呈条带状分布(如下图)。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1)推测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并说明推测依据。(9分)(2)指出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成因。(7分)(3)科研团队计划研究该处河湾迁移速率及其影响因子,请选取需要调查的主要自然因子,并提出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7分)18.(18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68页共68页(1)计算大青山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并说出站在大青山山顶可否看到李村,请简述理由。(6分)(2)某游客在小路游览,感觉在桥梁至古庙一段行走轻松,请分析其原因。(4分)(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影响。(8分)第68页共6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粉砂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粉砂土被侵蚀后,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风力强劲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粉砂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选择A项。2.A 甲处物质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砂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部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使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堆积物受风力、重力等作用影响,被侵蚀或搬运后,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A项正确。3.B 该风蚀坑如果与周边的风蚀坑相连,从而形成成片裸露的古风成沙区,古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风蚀坑内可能出现流动沙丘,A项可能发生;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风蚀坑内不会积水成湖,B项不可能发生;风蚀坑在发展过程中,受重力、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其坡度可能会出现陡缓交替的现象,C项可能发生;在该区域植被不断被破坏的情况下,风蚀坑受风力、重力等作用,面积可能不断扩大,D项可能发生。4.C 据图可知,上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较下荆江小,原因可能是上荆江河岸岩石较下荆江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河流不易改道,C项正确。上、下荆江河段地形、流量、沿岸植被差异不大,A、B、D项错误。5.D 读图可知,扇状地貌在凹凸岸、河道宽阔与狭窄处均有分布,不是流水侵蚀形成的,A项错误;扇状地貌属于流水地貌,与风沙侵蚀和风沙堆积无关,B、C项错误。洪水发生后,河流挟带大量泥沙通过决口被冲到洪泛盆地上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地貌,D项正确。6.B 泥质海岸主要由河流挟带入海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在潮汐与波浪作用下输运、沉积形成;基岩海岸是主要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包括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柱等地貌,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正确。第68页共68页7.A 海岸不断受到海浪侵蚀的影响,由于组成海岸的物质不同,硬度较小的岩石受到海浪侵蚀而碎落,形成海蚀穴。随着海浪进一步侵蚀,海蚀穴上面悬空的岩石发生坍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浪侵蚀而不断向陆地方向推进,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A项正确。8.C 河流挟带的泥沙流出河口后,在海浪作用下按照颗粒大小平行于海岸堆积到沿岸浅滩处,形成水下沙堤,水下沙堤不断抬高,出露水面,就形成沙垄,所以其走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是受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沙垄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因此其走向和风力作用关系不大,A项错误。河流为沙垄的形成提供了沙源,但沙垄走向与河流、洋流关系不大,B、D项错误。9.D 由上题分析可知,沙垄是受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平行于海岸线分布,越靠近海洋的沙垄形成时间越晚,因此沙垄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D项正确,A、B、C项错误。10.B 根据图中“溶洞”“地下河”等可以判断,图中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B项正确。11.C 据图可知,“悬挂式洞瀑”位于峡谷的崖壁上,洞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地表河流下蚀强烈,先形成峡谷,然后地下河溶蚀穿破崖壁,形成洞穴,最后地下河中的水流从洞穴口流出,形成“悬挂式洞瀑”。因此“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C项正确。12.C 根据材料可知,“壶穴”是急流涡旋挟带石块或砾石对河床上的岩石凹处进行磨蚀形成的圆洞,属于流水侵蚀地貌,多发育于流水侵蚀作用强的河段。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河流侵蚀作用强,易发育“壶穴”,C项正确。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以沉积作用为主,A项错误。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河水中泥沙、石块少,侵蚀作用相对较弱,难以发育“壶穴”,B项错误。河曲常发育于地势平缓的地区,侵蚀作用较弱,D项错误。13.D “壶穴”中常有丰富的生物,是因为“壶穴”中水体稳定半封闭,营养物质丰富,利于生物生长,D项正确。与河道中其他区域相比,“壶穴”中水体较深,光照较弱,水温较低,A、C项错误。水质洁净,缺少营养物质,不利于生物生存,B项错误。14.B 根据材料可知,前沿观察哨负责快速发现敌军,应位于视线良好、不被地形阻挡、利于观察的地方。由敌军车队行进方向可知,②地可以在整个敌军行进线路上快速发现敌军,适合设置前沿观察哨;⑥地地势较高,视野广阔,且位于主阵地西侧,处于开战以后的敌军后方,较为安全,适合设置指挥部,B项正确。①地和⑤地在开战之后都无法安全地撤回主阵地,A项错误。③地位于山坡后方,无法观察到敌军,不适合做前沿观察哨;⑧地在主阵地南方坡地上,不利于观察战场情况、指挥全局,不适合设置指挥部,C项错误。④地是最晚发现敌军的地方,不适合设置前沿观察哨,⑦地距战场较近,不适合设置指挥部,D项错误。15.C 公路拐角处,车速会变慢,有利于防止敌军逃跑,①正确;主阵地北侧等高线密集,是陡坡凹坡,②③错误;由图可知,该地森林较茂密,不易被敌人发现,利于隐蔽伏击,④正确。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 (1)①峰林 ②石钟乳 ③石灰岩(或沉积岩) ④溶蚀 ⑤沉积(5分)第68页共68页(2)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石山面积广);植被覆盖率低;地势崎岖(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岩石大面积裸露。(6分,每点2分,3点即可)(3)石砌台地能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保持水土。(3分)解析第(1)问,由图示信息可知,远眺地表岩溶地貌可以看到峰林;近观溶洞洞穴,可以看到石钟乳;岩溶地貌物质组成以石灰岩(或沉积岩)为主;地貌形成条件:地表岩溶地貌是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石钟乳是CaCO3在洞顶经过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第(2)问,由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面积广;由“该地森林覆盖率仅25%”可知,植被覆盖率低;由“郁郁葱葱青山起伏”可知,地势起伏大;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发育程度低,岩石大面积裸露。第(3)问,由所学知识可知,陡坡被改造成石砌台地可减缓水流速度,减轻水土流失。17.答案 (1)演替顺序:由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3分)推测依据: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呈现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6分)(2)分布差异: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向外侧(东北方)树龄逐渐增大。(3分)原因:凸岸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离凸岸顶端距离增大,为灌木生长创造了条件,灌木向前(西南方)推进生长,前端(西南方)灌木出现时间晚于后侧。(4分)(3)自然因子:流速、流量、含沙量;植被;岩性、土质;河湾弯曲度;水位与河岸高差等。(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方法:计算凸岸灌木(树木)距离与树龄差的比值;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3分,任答1点)解析第68页共68页第(1)问,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图中砾石边滩植被的相关信息。读图可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多种植被,且植被呈条带状分布。第二步,论证和探讨植被演替顺序的依据。砾石边滩距河道较近→适宜湿生植被发育→泥沙被植被阻挡→凸岸沉积加快→河道继续向西南方迁移→原砾石边滩地势变高→草本植被生长发育→土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率越来越小→灌木植被开始生长。因此,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是由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第(2)问,图示植被是凸岸向西南方不断淤进过程中发育、演替形成的,因此同一种植被距离凸岸内侧越远,形成时间越早,年龄越老。即灌木植被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向外侧(东北方)树龄逐渐增大。第(3)问,第一步,调动和运用河湾迁移的相关知识。河湾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而影响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自然因子包括河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岩性特征、河道特征、地形特征等,故其均应作为科研团队进行调查研究的自然因子。第二步,论证和探讨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结合材料可知,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凸岸东北方向灌木出现年代最早,随着河湾向西南迁移,灌木出现的时间依次推迟,因此,根据不同灌木的年龄与距离可估算出河湾迁移速率;另外,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直观估算河湾迁移速率;也可以将河湾周边地区某相对固定物体作为参照物,测量不同时期其与河岸的距离进行估算等。18.答案 (1)250—350米。(2分)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4分)(2)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4分)(3)地势北高南低。(2分)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6分,每点3分)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等高距(d)、大青山与李村之间相隔的等高线条数(n),然后根据公式(n-1)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9-08 23:22:03 页数:68
价格:¥15.88 大小:2.86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