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8课)(2022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剩余3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37\n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样做出来的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通过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的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教学目标】1.能通过制作蜡烛和做蜡烛燃烧实验,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2.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3.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教学准备】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教学过程】(一)做一支蜡烛1.实验步骤(1)将蜡块切成碎屑。(2)加热碎屑成蜡油。(3)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导入模子里。(4)等蜡油凝固,蜡烛就成了。2.提问: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始终没有发生的变化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同时发现:虽然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原来的物质。(二)蜡烛燃烧后的产物验证37\n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3)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2.活动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思考: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什么?纸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3.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二氧化碳、炭黑,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从而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三)交流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出示图片:盐溶于水、烟花绽放、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铁提问: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2.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解释、加深对这两类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教学后记】2.铁钉生锈【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二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的特征。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一种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绣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室做铁绣生成实验。第四部分,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其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教学准备】量筒、大烧杯、试管夹、细铁丝、铁钉、生锈铁钉、锤子、砂纸、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教学过程】(一)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绣1.提问: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的?2.追问:你还见过哪些生锈的铁制品?37\n[设计意图]组织观察并描述铁锈的样子,既能引发学生对铁钉生锈现象的关注,又能为学生打开思路,认识更多的铁制品生锈现象。(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1.分别敲击锈铁钉和铁钉颜色、光泽度、软硬、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进行观察2.用砂纸摩擦锈铁钉和铁钉3.思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意在让学生发现铁锈和铁在软硬、光泽度方面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三)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1.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假设: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实验器材: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实验设计:1.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2.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实验结论:第一支试管:有水、空气的环境里第二支试管: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第三支试管: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2.做铁锈生成实验(1)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2)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3.思考:人们根据铁生绣的原理,想出了许多防锈的方法,你知道这些方法蕴含的科学原理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活动不但要探究知道铁钉生锈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反思评价能力。(四)介绍防锈方法,交流各种方法蕴含的科学道理提问:观察家中的各种铁制品用了哪些防锈方法?[设计意图]介绍各种防锈方法,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既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又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教学后记】3.制作汽水【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先让学生思考“汽车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37\n,猜想气泡产生的原因,再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里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第二部分,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的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第三部分,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作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然后说明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等,经常饮用会影响健康。【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作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难点]制作汽水的原理。【教学准备】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干净的饮料瓶、冷开水、柠檬片、白醋、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教学过程】(一)研究汽水中气体是如何产生的1.提问: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2.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小苏打、糖、水、白醋3.判断气泡里是什么气体(1)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2)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二)自制柠檬汽水1.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2.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3.将少许小苏打快递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中颠倒几次。思考: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拓展:品尝自制汽水,与买来的汽水相比,感觉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汽水的过程中,加深对两类变化的认识,感受变化的奇妙,体验制作的快乐。(三)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科学阅读:汽水的工厂化生产[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通过介绍工厂汽水配料,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影响身体健康。【教学后记】4.化学家的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众多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通过图片告诉学生化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质。37\n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分析黑色圆点成分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及化学家做学问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2.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的成分。4.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难点]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教学准备】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橡胶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水纸、黑色水笔【教学过程】(一)介绍化学家的工作性质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告诉学生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二)模拟化学家的工作1.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它的特点看一看:闻一闻:2.分析黑色物质的组成成分(1)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2)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3)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亲生体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分析黑色水笔中物质的成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家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进而理解化学家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三)介绍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科学阅读: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阿司匹林的原料[设计意图]通过科学阅读,介绍化学家发现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空气的成分,目的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后记】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5.生物的遗传【教材分析】37\n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一课。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农民播种和饲养员育雏聚焦动植物的繁育话题。第二部分是通过多种方式找出子代遗传了亲代的哪些相同点,引出遗传的概念,然后从动物和植物中找出遗传的具体特征,以此对遗传加以强化理解。第三部分是以动物的子代特征反推亲代的特征,属于知识高阶应用。第四部分是人类的遗传特点介绍。【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是耳濡目染的,但是还未系统分析过这些特征的规律性和背后的奥秘。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关于人类自己的话题,学生研究兴趣高,能够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遗传现象,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科学探究]通过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能够找出遗传的特征,了解遗传现象,并能进行遗传现象的区分。[科学态度]能够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难点]能对遗传现象进行区分。【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找出你和父母比较像的身体特征;每个人都拿一张父母合影(素颜照)和一张本人的单身照。[分组实验材料]人体特征挂图或PPT。【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吗?农民伯伯在播种时往往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饲养员在留种鸡时,要选高大健壮的鸡。这样选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二)探究新知(1)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让大家找出你和父母比较像的身体特征,你们找到了吗?请你来说说看。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用连线的方法找出三名同学的父母。同学们先进行独立连线,然后小组成员交流彼此的结果和依据。学生汇报,说出结果和依据。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现在将以小组为单位把同学带来的父母合影和本人的单身照混合在一起,再按家庭分类。你成功找到同学的父母了吗?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2)现在来与同学相互观察,找一找具有下面哪些特征。并把你的观察记录在记录单上。你的父母是否也具有你的这些特征呢?(3)我们人类是这样,那么其他动物呢?请你为这些小狗狗们找到它的家人。学生独立连线,小组交流结果和依据。老师公布答案。(4)再给蝴蝶找找“家人”37\n学生独立解决。老师汇报答案,请做对的同学举个手,表扬。(5)给植物找家人,为它们寻亲,你会吗?来试一试把。学生独立连线,小组交流结果和依据。老师公布答案。(6)接下来,我们根据子代的特征来推测一下亲代的特征。图中猫妈妈和左边第一只小猫的毛色和花纹。推测一下猫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出猫爸爸和羊爸爸或者羊妈妈的特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和思考,我们就可以引出一个新的概念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三)拓展与应用人的遗传特点。【教学后记】6.生物的变异【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二课。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照片,找出孪生兄妹之间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是通过自己和父母的合影找出子代和亲代之间的差异,并延伸到动物。第三部分通过给不同的米进行分类找出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第四部分是拓展生物变异的不同类型。【学情分析】学生在生物的遗传这节课的基础上,已经对生物子代和亲代之间的遗传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心中已经对子代和亲代之间存在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到不对的对比角度上还是模糊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既有基础铺垫,又有趣味作为引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变异现象,知道子代和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科学探究]通过对变异现象的探究,能够找出变异的特征,了解变异现象,并能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科学态度]能够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难点]能找出生物体中的变异现象。【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找出你和父母之间的身体特征差异;每个人都拿一张和父母的合影(素颜照)。[分组实验材料]PPT。【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子代会遗传亲代的很多特征。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现在请你在这幅家庭合影中找出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的不同之处。37\n(二)探究新知(1)这幅图,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的要求不一样,要找出自己有哪些外形特征是父母都没有的。课前老师布置的拿家庭照片就是这个目的。接下来,请大家观察自己与父母的合影,找找自己有哪些外形特征是父母都没有的。然后再把观点说给你的同桌听,看看他又能发现你和父母之间的哪些不同。学生观察,交流(2)动物们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我们观察这些动物的图片,你能找出动物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不同吗?同一个妈妈的宝宝之间是不是一样呢?有哪些不同?学生观察,组内交流学生汇报(3)仔细观察,说说这些米有什么不同,试着给它们分类。把混合的米进行分类。你分成了几类?同一种植物,还可能有哪些方面不一样?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见过三叶草吗介绍三叶草,变异会产生四叶草(三)拓展与应用生物变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教学后记】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一课。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问题激趣。第二部分是讲述了生物遗传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后续发展,并通过练习的方式加以应用理解。第三部分是介绍人工选育优良品种。第四部分是一场关于人工干预生物变异的辩论会。【学情分析】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对进一步深入了解是有主观需求的,科学研究历程的讲述能够满足学生的一部分好奇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新的好奇心。当科技的进步有利有弊时,学生的认知冲突会再次被激发,从而更进一步的审视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科学探究]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科学态度]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37\n[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难点]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做一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小报,尽量多罗列生活中的变异案例。[分组实验材料]PPT。【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二)探究新知(1)了解孟德尔的故事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中“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学生说说读到的故事。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做出你的解释。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同学继续阅读故事。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变异对生物而言,有些是有好处的,有些是有坏处的,还有一些既无害也无益。(2)根据所学知识,我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认为下一代高产抗倒伏小麦是由上一代哪两种小麦杂交产生的?说说你的理由。外圈中哪两只狗交配后会生出毛色黑白相间、耳朵直立的小狗?说出你的答案和理由。(3)在生物的变异中,人工干预是可以获得优良品种的。比如通过优良品种杂交,选育出脂肪少、瘦肉多的瘦肉型猪。将鲫鱼改良成色彩绚丽、身姿奇异的金鱼。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产量高、植株健壮的玉米。采用添加化学物质,或用放射性物质照射的方法,也可以使生物产生变异。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4)小课堂大辩论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人工干预生物变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观点是利大于弊,反方观点是弊大于利。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学后记】37\n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8.消失的恐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通过举办展览、阅读资料、观察模型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认识恐龙,激发对化石的探究兴趣。第一部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恐龙模型、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办“恐龙展”的过程,在观察多姿多彩的恐龙世界时,收集和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并思考这些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恐龙形象是如何复原出来的。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第三部分,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家对恐龙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恐龙化石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体会恐龙的多样性。【教学目标】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教学准备】恐龙化石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5页的恐龙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恐龙。2.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没有人见过恐龙,为什么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没有人能穿越时空,为什么能找到人类的祖先?……答案究竟藏在哪里?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些遥远的秘密!3.学生认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中提出的问题。4.全班交流:为什么没有人见过恐龙,却能复原出他们的模样?5.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一起去探寻化石的奥秘。6.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8课——消失的恐龙。7.板书课题:8.消失的恐龙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举办恐龙展37\n1.教师引导: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喜欢恐龙。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把我们各人拥有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带到教室,来举办一个恐龙展。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2.学生拿出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把模型分门别类的摆放在桌子上,将图片粘贴在周围的墙上,恐龙展就可以开始了。3.学生在教室里面自由走动,观看恐龙展,观察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初步了解各种形态的恐龙。4.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恐龙展中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这些恐龙千姿百态,大小不一。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模型图片中的恐龙形象是根据什么复原出来的呢?是设计师们凭空设计出来的吗?5.过渡:原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恐龙都是人们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程。活动二: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1.出示课本27页“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2.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3.出示有关巨齿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巨齿龙的外形特点。4.科学家又是如何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恐龙化石的发掘和复原过程。5.出示课本27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6.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科学家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步骤。7.教师小结:有的化石发现于坚硬的岩层中,需要一点一点凿去外面的围岩;有的则从松软易碎的悬崖边掉落下来。研究化石的科学家称为古生物学家,他们使用一些基本的挖掘工具,比如锤子、凿子和镘刀等把化石挖出地表,刷子则用来除去化石上的沙土。活动三:连接恐龙和相对应的恐龙化石模型1.教师引导:正是因为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才看到了今天各种各样的恐龙形象。2.出示课本28页上面三角龙、似鸡龙、马门溪龙、霸王龙和剑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5种恐龙,分别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这5种恐龙的知识。3.这些恐龙又是根据下面哪一种恐龙化石模型复原出来的呢?4.出示课本28页下面的5种恐龙的化石模型,提出要求:找出与上面5种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并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5.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5种恐龙图片以及下面的5种恐龙化石模型,将恐龙与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连接起来,并且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比较的这5种恐龙,我们发现恐龙的形态差异真的很大。其实科学家们发现的恐龙远远不止这5种。7.相机出示其他种类的恐龙,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恐龙,并且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8.教师出示相应的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知识。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之所以能够复原恐龙是因为化石的存在,人类对于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1677年,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们对恐龙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化石在恐龙的研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化石的知识。【教学后记】37\n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资料,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化石,它是什么样的,以及它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化石中隐藏着丰富多样的信息,发现这些信息是读懂化石的前提。在这一部分,通过对恐龙头骨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学会从化石中获取信息,尝试读懂化石。第三部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有了很多发现:有的生物灭绝了,有的生物不断进化改变,有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通过以上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化石中的生物早已死亡,但是它们与当今生物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什么是化石,识别常见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观察几组化石图片,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在分析化石资料和古生物复原图的过程中,发现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从化石中获取信息,知道化石告诉我们什么[难点]分析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化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科学家根据恐龙化石复原出了形态各异的恐龙。2.出示各种各样的恐龙图片。3.化石究竟是什么?除了恐龙化石,还有哪些化石?化石又是怎样形成与被发现的?科学家研究化石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4.板书课题: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二、学习新课活动一:化石及化石的种类1.化石的定义及分类(1)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化石。全班交流(2)什么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3)常见的化石有哪些?常见的化石有骨骼化石、外壳化石、叶子化石、脚印化石等等。(4)在上一课的学习中,科学家发掘的恐龙化石就是属于哪一种化石呢?恐龙化石属于骨骼化石。2.自然界中的化石(1)除了恐龙化石之外,大自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化石呢?是的,除了恐龙之外,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生物的化石。(2)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6幅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画时图片,了解图片里的化石是什么?(3)除了书上出示的这6种化石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化石。(4)相机出示一些其他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辨别一下他们是什么化石。37\n3.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化石,还观察了一些化石的图片。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三:化石的形成与发现1.出示课本30页“化石的形成与发现”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全班交流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生物的有机质被分解,遗体、遗物的坚硬部分和痕迹被沉积物包裹,并被矿物化。3.化石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随着岩石的侵蚀或坍塌,化石便暴露出来。4.出示课本30页“动物骨骼化石的形成与发现”一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片,并且结合化石的形成与发现的文字资料进一步体会化石是怎样形成与发现的?5.教师引导:化石的形成和被发现其实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据科学家不完全统计,一般化石的形成时间需要上万年,有的甚至需要上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活动4:研究古生物化学的意义教师引导:化石的形成和被发现其实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去研究这些古生物的化石又有哪些意义呢?意义一:从化石中获取信息1.出示课本30页两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两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图片,猜一猜哪种是食肉恐龙,哪种是食草恐龙?并说一说你的依据。2.出示课本30页恐龙蛋化石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恐龙蛋化石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现。3.出示课本31页上面两幅插图,提出要求:观察两种恐龙的足迹化石图片,判断哪一种是二足行走恐龙,哪一种是四足行走恐龙?并说一说自己的判断依据。4.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观察和比较三组恐龙化石图片,想一想科学家研究化石的意义是什么呢?意义二:古生物复原图和化石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1.教师引导:远古时期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一些古生物,现在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只能通过化石图片了解他们的样子,并且通过化石来复原他的原来的样貌。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了解4幅图片上的生物分别是什么?想一想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吗?地球上是否还有与他们相似的生物呢?3.教师引导:虽然这些东西看不见了,但是有一些我们还能看到与他们相似的生物,也许这些相似的生物可能与这些远古生物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比如说马。4.出示课本32页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图片,学生观察这组图片,了解现代马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又是由什么马进化而来的?5.始祖马经过近5,000万年的进化,终于进化成了现代马。我们从图片可以看出现代马和始祖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大家想一想,马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有变化,是不是所有的生物在进化中都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6.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三组插图,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三组插图,比较蟑螂化石与现在的蟑螂、银杏化石与现在的银杏、鲎(hòu)化石与现在的鲎,看一看这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化大吗?7.被人类称为“活化石”的动植物除了银杏、蟑螂、鲎(hòu)之外,还有什么呢?教师出示水杉、香果树、国宝大熊猫、中华鲟等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这些动植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过去原始的特性。8.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几组图片的对比,大家想一想科学家现在研究化石又有哪些意义呢?三、课堂总结37\n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化石,知道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者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等。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化石是怎样形成,又是怎样被发现的,探讨了科学家研究化石的重大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有关古生物化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教学后记】10.用化石做证据【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则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引导学生发现化石除了在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还有着广泛的科学价值。第二部分,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实际上它也是整个自然界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它是一个真实、漫长、仍未终止的历史过程。基于化石的研究,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与生命有关的话题。第三部分,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运用到对科学假说的研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教学重难点】[重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教学准备】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化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化石?(2)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发现的?(3)我们可以从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哪些信息?2.研究化石还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这个问题。3.板书课题:10.用化石做证据二、教学新课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1.出示课本33页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中华龙鸟的外形特点。中华龙鸟身体体型较小,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37\n,嘴里有牙齿,尾椎很长。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同时,它从头部到尾部都覆盖着像羽毛一样的东西。2.中华龙鸟这样的外形与我们现代的什么生物比较相似呢?3.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全班交流4.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怎样的假说?化石又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了哪些证据?赫胥黎提出的假说: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化石提供的证据:恐龙化石的骨骼与火鸡骨架非常相似。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2.教师小结:这些化石都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1.教师引导:化石不仅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还证明了“大陆漂移说”。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这段文字资料,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全班交流2.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是什么?大陆漂移说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连在一起,是一块联合大陆的假说。3.化石又为大陆漂移说的假说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收集到一块2.5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相同的岩石和化石,证明了这一假说。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了另一个证据——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岩浆导致大陆板块的移动。4.出示课本33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图片上几块化石的发现地分别在哪里?5.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科学家分别在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发现了舌羊齿植物群,这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进行迁徙。如果我们将这几个大陆拼接起来,可以发现这一植物群呈现出连续的带状分布。一些陆生脊椎动物化石也提供了相似的证据。说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块联合的大陆。三、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1.出示课本34页英国达尔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达尔文的有关知识。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这段文字资料,想一想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是什么?化石为生物进化论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四、化石提供的证据:1、1831年12月英国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一次环球科学考察,在航行中,他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化石。2、后来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进化论。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段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交流,我们发现化石在这些科学假说的成立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说明了化石的科学作用,说明了研究化石的重要意义。活动二:地球生命演化史1.教师引导:地球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又从地球上消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生命演化史。2.出示课本34页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观察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想一想从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教师小结:关于地球生命演化史内容非常丰富,资料众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知识。五、课堂总结37\n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化石的科学价值,体会到了科学家研究化石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大陆漂移说、生物进化论等科学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化石的科学价值,了解更多的有关生命演化史的知识。【教学后记】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1.太阳系大家族【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解读活动,主要介绍什么是太阳系,强调太阳系不仅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大小各异的天体组合在一幅全景图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太阳系大家族的构成,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第二部分是建模活动,主要认识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生通过数据解读和分析,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八大行星的概况及部分行星的发现历程。【教学目标】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难点]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各种大小的球体各1个(弹子球、网球、棒球、高尔夫球、沙滩球、瑜伽球、篮球、足球,也可用差不多大小的其他球体代替)、卷尺。[学生]彩色卡纸、剪刀、直尺、圆规。【教学过程】(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1.出示课本3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以及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全班交流太阳系的概况,预设: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系有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八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太阳系内已经被发现的小行星有70余万颗,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以及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上。2.出示小行星带以及小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小行星以及小行星带的知识。3.出示木星以及他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木星的有关知识。37\n预设:木星的卫星众多,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有79颗卫星。4.出示彗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彗星,初步了解彗星的一些知识。预设:彗星俗称“扫把星”。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颗粒。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中的冰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或几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76年而得名。[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以及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出示各种有关彗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了解彗星的外形特点。初步了解彗星的一些知识。出示整个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特点以及概况。(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在太阳系中,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那么这八颗行星大小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球体分别是哪一颗行星?他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的?预设:最大的那颗行星是木星。周围有光环的是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接下来是淡蓝色的天王星和深蓝色的海王星,再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地球,最后三个分别是金星、火星,最小的是水星。3.如果我们把地球的直径换算成一厘米,按照这个比例,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呢?4.出示课本37页八颗行星的直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按照比例标准换算好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八颗行星的“直径”水星:0.38cm木星:11.20cm金星:0.95cm土星:9.45cm地球:1.00cm天王星:4.01cm火星:0.53cm海王星:3.88cm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份数据,动手制作八颗行星的模型,比较8颗行星的大小。5.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大小的学生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比较八颗行星大小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全班交流6.所需的材料:圆规、彩纸、尺子、剪刀等。7.活动方法:①按照八颗行星的直径数据,用圆规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画出大小不等的圆。②用剪刀将这些圆剪下来。③分别在这些圆纸片上写上八颗行星的名称。④将这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8.学生按照方法进行活动,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9.全班交流,指生在黑板上将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开来,并说一说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三)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比较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2.提出要求:用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太阳和八颗行星,根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摆出太阳系的模型。37\n3.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全班交流4.所需材料:大小不同的球、硬纸板、记号笔、卷尺等等。5.活动方法:①按照八颗行星的大小分别标出大小不同的球所表示的行星的名称,并且在硬纸板上用记号笔写上行星的名称,摆放在球的前面。②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摆放八颗行星球体以及相应的名称。6.教师强调:因为在宇宙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都很远,所以我们不能按照实际距离摆放。我们可以以地球为标准,把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规定为一米,其他的星球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类推,测算出距离太阳的位置。7.出示课本37页已经测算好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八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水星:0.4m木星:5.2m土星:10.0m金星:0.7m天王星:19.6m地球:1.0m海王星:38.8m火星:1.6m8.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上按照活动方法进行活动,摆出太阳系的模型。9.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什么?预设: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0.出示太阳系的整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设计意图]用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太阳和八颗行星,根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摆出太阳系的模型,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活动四:八颗行星的概况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活动了解了8颗行星的大小,以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除此之外,八颗行星还有哪些知识呢?下面我们继续去学习。2.出示课本38页八颗行星概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图片下方的文字,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3.全班交流,预设: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预设: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态星球,一类是气态星球。固态星球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气态星球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固态行星的表面是岩石;气态行星的表面是气体,大气之下可能是液体、冰层或固态的内核。4.八大行星各自又有哪些独特之处?预设:水星的运行速度最快。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火星的环境与地球最接近。地球适合生命的生存。木星的卫星最多。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天王星“躺”在公转轨道上自转。海王星表面的蓝色是甲烷气体。5.教师分别出示八大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八大行星,了解八大行星的样子,体会八大行星的独特之处。[设计意图]37\n了解八大行星的样子,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的物质分类,体会八大行星的独特之处。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五)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1.教师引导: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了解8颗行星的大致概况,了解它们的大小、距离太阳的远近等,其实人类发现八颗行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2.出示课本38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一段文字,初步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历史。3.全班交流,八颗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预设:第1阶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第2阶段: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第3阶段:1846年,法国人勒维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象时各自通过独立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4.出示课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结合相应的文字,了解八颗行星发现的方法。预设: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5颗行星是古人利用普通观测的方法发现的。天王星是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的。海王星是通过计算推算出来的。[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了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知道太阳系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的,还了解了八颗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以及其他的一些概况。了解更多的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教学后记】12.观察星空【教学内容】夜晚的星空群星闪烁、深邃而神秘,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平常地看星星到认识星座和银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星座。观察星空,选择几颗明亮的星星组成个性化的星座,即建立自己的星座;知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该部分是一个实践体验活动,需要在课外开展观察活动,教师要提前谋划部署,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观察活动相结合。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看星座找北极星。这是对典型星座大熊座和小熊座的强化认识,在认识两个星座的基础上,学习寻找北极星。这一活动重点是在“看”中“找”,不可用“讲”代替。活动二,做星座放映器,强化对星座特征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认识银河系。从个体的恒星到几颗恒星组成的星座,再到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银河系,学生对星空的认识范围越来越广。【教学目标】能够参与夜晚观察星空活动,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星座特征。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学会寻找星空中的北极星。知道银河系是由超过1000亿颗恒星组成的,了解银河系的概况。学会观察银河系,感受到环境污染对星空观察造成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星空,认识典型星座。37\n[难点]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教学准备】:[教师]观察星空记录单、星座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纸杯、铅笔、锥子(或铁钉)、手电筒。【教学过程】(一)认识星座1.观察这幅图,初步体会夜晚天空中明亮的繁星,学生看一看星空图上画出的三角形星座和房屋星座。2.提出要求:在这张星空图上选择几颗明亮的星星组成一个图形,建立一个“我的星座”。3.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星空图中选择明亮的星星,组成一个图形并且命名,建立“我的星座”。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建立的“我的星座”,并交流星座的命名。4.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的夜空中,天文学家已经命名了很多星座,那么什么是星座呢?预设:星座是一个天文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5.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建立星座?又建立了哪些星座?预设: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全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建立的星座有天鹅座、大熊座、猎户座等。6.出示课本39页天鹅座、大熊座、猎户座三个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察这些星座,了解星座名称和星座形状之间的联系。预设:天鹅座为北天星座之一。天鹅座的主星排列成十字形,十字的一竖是天鹅长长的脖子和躯干,一横为天鹅展开的双翼。夏秋季节是观测天鹅座的最佳时节。大熊座是北天星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把大熊座中的七颗亮星看作斗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组成大熊的尾巴。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大熊座。春季,大熊座正在北天的高空,是观看它全貌的最好时节。猎户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星座主体由四颗亮星组成一个大四边形,三颗小一点且排成一排的亮星组成猎户的腰带。最佳观测月份为1月,民间有“三星正南,就要过年”的俗语。7.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其他的星座,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星座以及名称。[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夜晚天空中明亮的繁星,学生建立的“我的星座”,体会天文学家命名星座的过程,知道什么是星座,了解常见星座名称和星座形状之间的联系。活动二:看星座,寻找北极星1.教师引导:天空中的星星不可计数,在众多的星星当中,有一颗非常特殊的星星叫北极星。2.出示北极星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极星。3.出示有关北极星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北极星的有关知识。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4.出示课本40页上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极星的位置,想一想怎样寻找北极星的位置。5.全班交流在这幅图上有哪些星座?有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北极星在哪个星座上?北极星在小熊星座上。6.我们怎样才能快速的找到北极星的位置呢?学生读一读这张图片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寻找北极星的方法。预设:方法1:先找到小熊座,小熊座尾部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37\n方法2:先找到大熊座尾部的北斗七星,再把“勺口”两颗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5倍距离,那颗亮星就是北极星。7.除了书本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的找到北极星呢?可以利用仙后座找北极星。仙后座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英文字母W,在秋冬季节的星空中很明显。把W的外侧两边向南延长后的交点与中央的γ星相连,再把连线向北处长约5倍距离,此处的那颗亮星就是北极星。8.教师出示仙后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利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寻找北极星。[设计意图]根据有关北极星的资料,了解北极星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寻找北极星的方法。活动三:做星座放映器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星座,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星座放映器。2.出示课本40页做星座放映器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纸杯、黑色签字笔、手电筒、锥子、白墙等。4.活动方法:①参照某一星座图,在纸杯底部画出它的形状。②用锥子扎出这个星座。③将手电筒伸进纸杯,把“星座”放映到白墙上。5.教师提示:在做星座放映器之前,我们先要确定自己动手制作的星座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一个星座放映器。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星座放映器。将自己的星座放映到白墙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想一想,猜一猜做的是什么星座,看看猜的对不对。请放映的小组成员相机介绍本小组所放映星座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一个星座放映器,进一步掌握有关星座的知识。活动四:认识银河1.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处于太阳系中,而太阳系又处在银河系之中。银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银河系的有关知识。2.出示银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银河系,初步了解银河系的大概形状,了解银河系的正面侧面的样子。3.出示课本41页有关银河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有关银河系的知识。4.全班交流银河系的位置:天空斜向西南的方向。银河系的大小:银河中每一个亮点都是恒星,银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系中有超过1,0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中极其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观测银河的成果: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人类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5.关于银河系,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银河系的知识。预设:银河系的形状:呈现椭圆盘型,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的银盘直径为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2,000光年。太阳围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50,000亿倍。银河系的年龄:大约在100亿岁左右。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自内向外分别由银心、银核、银盘、银晕、银冕组成。6.再次出示有关银河系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了解有关银河系的知识。37\n[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银河系,并补充资料,了解的有关银河系的知识。初步认识了星座,知道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全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制作了星座放映器,了解了有关银河系的知识。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星座的知识和银河系的知识。【教学后记】13.冲出地球【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人类探索脱离地球束缚的历程。人类对于冲出地球去探索太空一直充满想象,勇于实践,如今人类已经实现了梦想。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实验并作了讲解,让地球上的人们直观感受到了太空失重环境的神奇。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伽利略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特别是中国贵州的FAST,需要向学生做详细介绍。第二部分是人类冲出地球梦想的实现历程。从中国古代的万户到中国古代的火箭,再到现代火箭,人类终于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冲出地球,实现在太空自由翱翔的梦想。这部分还让学生思考冲出地球的困难有哪些。第三部分是体验地球引力实验。一是将沙袋、小球、羽毛抛向空中,观察三者运动路程的共同特征;二是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的关系,并引出炮弹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会绕地球飞行的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体验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知道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简单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通过体验地球引力的活动,认识物体冲出地球需要一定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难点]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教学准备】:[教师]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沙袋、小球、羽毛;纸火箭、橡皮筋、纸筒。【教学过程】(一)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1.教师引导:人类一直尝试把眼睛看向太空,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那么望远镜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2.出示课本42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3.全班交流,预设:图片1,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是凸透镜(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的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利用它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图片37\n2,射电望远镜是接收和测量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的望远镜,由天线和接收机组成。射电望远镜使天文观测突破了可见光的界限,摆脱了地球大气及气候的影响,帮助人类获取更多的宇宙信息。图片3,哈勃空间望远镜是安装在人造地球卫星上的一台望远镜,由于其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对太空的观测效果更好。图片4,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为FAST,它是利用中国贵州南部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造的。4.望远镜的不断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有哪些作用?预设: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程。[设计意图]通过对望远镜历史的了解,知道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对于人类探索宇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1.教师引导:人们不仅把目光投向了宇宙,不断改进技术,使用天文望远镜不断观察宇宙的深处。并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冲出地球的实践活动。2.出示课本43页万户和他的飞行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我国明朝的万户以及他的光辉事迹。预设:我国明朝的万户是第1个尝试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飞天的人,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第一幅图描述的就是明朝的万户把多枚火箭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作为动力装置,双手各拿一只大风筝控制方向,结果点燃火箭后,他和飞行器灰飞烟灭。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命名为万户山。虽然明朝的万户为了冲出地球的实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3.出示课本43页中国古代火箭模型和现代火箭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懂得人类利用火箭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预设:第二幅图介绍的是后来的火龙出水火箭,它是一种二级火箭,第一级火箭是绑在火龙身下的四支火箭,点燃后可推动火龙飞行,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藏在火龙腹内的火箭自动引燃,这是第二级火箭,此时从火龙口里射出数支火箭,直达目标。第三幅图介绍现代火箭,它依靠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4.出示各种火箭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火箭图片,懂得火箭在人类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5.讨论交流:明朝的万户尝试冲出地球,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人们只有利用运载火箭才能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冲出地球主要有哪些困难呢?[设计意图]循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了解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冲出地球的主要困难是使物体获得足够大的速度,目前是靠多级火箭实现的。火箭需要携带足够的推进剂,火箭在大气层内高速上升时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都对火箭的选材、设计、制造等提出了挑战。活动三:体验地球的引力1.教师引导:地球的引力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地球的引力。全班交流2.什么是地球的引力?37\n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体表现出引力,所有接近地球的物体无一例外的会被地球吸引,朝向地球质量的中心。拿一个杯子举例,地球随时会对杯子表现出引力,杯子也对地球表现出引力,不过地球的质量太大了,对杯子的引力相对自身质量来说也就非常大,加速度也就比较大,所以就把杯子吸引过去了,方向就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这个力就是地球引力。3.体验方法一(1)出示课本43页小朋友扔沙袋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体验地球引力的第1种方法以及所需的材料。全班交流(2)所需材料:沙袋、小球、羽毛等等。(3)体验方法: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等抛向天空,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的共同点。(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活动方法进行体验,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一些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这些物品会怎样运动呢?这些物品先向上运动,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会向下运动。有时是直线下落,有时是呈弧线下落。(6)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这个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的引力。(7)教师小结: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会发现最后这些物体都会落到地球上来。4.体验方法二(1)出示课本43页的纸火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纸火箭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纸火箭的结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方法。全班交流(2)纸火箭的结构:纸筒、橡皮筋、纸火箭下拉的绳索。(3)制作方法:将一张纸卷成圆筒状,用胶水粘好。在纸筒口固定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上竖直固定一个小三角架,三脚架下方连着一根细线。(4)使用方法:用不同的拉力将三脚架下方连着的一根细线往下拉,然后松手。(5)活动要求:用不同的拉力将纸火箭射向天空,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的关系。(6)学生分小组制作纸火箭,并且利用纸火箭体验地球引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全班交流(7)指生说一说,使用不同的拉力拉动三脚架下方的一根细绳时,纸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有什么不一样?预设:拉力越大,纸火箭射向天空越高;拉力越小,纸火箭射向天空越低。(8)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预设:拉力越大,橡皮筋弹力越大,纸火箭飞行高度越高;拉力越小,橡皮筋弹力越小,纸火箭飞行高度越低。(9)无论纸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是高还是低,最终的结果都是怎样的?预设:纸火箭飞向空中无论是高还是低,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来。(10)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预设:。5.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呢?出示课本43页炮弹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且读一读“炮弹的速度”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设计意图]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引力。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引力。初步了解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炮弹速度越快,飞行距离越远,假如速度达到37\n7.9千米每秒,炮弹就会绕地球飞行,这时候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因此我们要想脱离地球的引力,就要提高物体的速度,把物体的速度提高到7.9千米每秒以上。要达到这个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每次火箭发射时都需要大量的热量。【教学后记】14.探索宇宙【教学内容】本课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各种类型的航天器,它们是实现人类探索太空梦想的工具,拓宽学生对航天工程的认识。活动二,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航天之旅,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三,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我国自主航天工程成果的自豪感。活动四,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大意义,组织学生讨论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太空是否值得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好契机。此外拓展介绍了人类向太空发送地球信息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好奇心。【教学目标】认识不同类型的航天器的特征和用途。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通过阅读航天失事资料,认识到探索宇宙的巨大风险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取得的成就。[难点]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各类航天器的视频、图片资料。[学生]我国航天事业成就宣传资料。【教学过程】(一)了解航天器1.出示世界上第1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相机介绍:你们认识他吗?这是世界上第1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是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前艇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发射了三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三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2.从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到现在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多种航天器,他们承载着人类对太空的无限梦想,去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几种航天器。3.出示课本44页几种航天器图片空间探测器又称深空探测器,是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按探测对象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飞出太阳系探测器等。卡西尼号对土星进行探测,新视野号对冥王星进行探测,旅行者1号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及其各自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空间探测器实施探测任务时,可飞经探测对象、环绕探测对象运行或在探测对象上着陆。[设计意图]37\n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了解载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登陆器等航天器。人类正是利用这些航天器才实现了冲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梦想。(二)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航天之旅1.教师引导: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是在我国科学家、航天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出示课本45页东方红1号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我国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有关知识。教师讲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人们聆听着来自宇宙的那首《东方红》歌曲。中国的航天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可是那个时候航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经过航天人的不懈努力,1999年中国第1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顺利升空。3.出示神舟1号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介绍神舟1号:神舟1号于1999年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升空,并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实验后返回地球,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1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4.出示神舟2号、神舟3号和神舟4号的图片,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教师引导:到了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把航天员杨立伟顺利送上太空。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的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5.出示神舟5号以及航天员杨利伟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6.教师继续引导: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发射升空。2011年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1号发射成功。他先后完成了与神舟8号、神舟9号、神舟10号三艘飞船的6次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出示天宫1号的图片,了解天宫1号是中国第1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7.教师继续引导:中国人的航天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而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迈进。过了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1号成功发射升空,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5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我国的探月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8.出示课本45页下面的一幅插图,提出要求:看图,说一说我国的嫦娥工程飞行器是怎样到达月球的?预设:图片呈现的是嫦娥1号探测器到达绕月工作轨道的原理示意图。嫦娥1号发射升空后,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16小时轨道,运行到近地点时,发动机点火增加推力,使嫦娥1号先后变轨进入24小时和48小时轨道运行;当再次运行到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嫦娥1号速度增加到10.9千米/秒,嫦娥1号变换轨道,飞向月球;当其靠近月球时,进行制动减速,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轨道,以后逐渐制动减速,进入3.5小时轨道,第三次制动减速后,进入127分钟环月圆轨道。[设计意图]刚刚我们了解了我国的航天之旅。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人类探索宇宙付出的代价1.教师引导: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人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以牺牲航天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2.出示课本46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预设:图片1,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不幸的是,他在之后的一次飞行训练中牺牲了。图片2,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后,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形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第73秒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37\n3.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两个事例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航天英雄为了人类的航天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出示苏联航天员科马洛夫图片,教师介绍苏联航天员科马洛夫的事迹。预设:科马洛夫是苏联的英雄航天员,1967年4月24日,由于返回舱的降落伞没有成功弹出,最后返回舱以9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撞击在了地面上。当人们找到时,科马洛夫已经因为巨大的冲击力而去世。科马洛夫是第1位在太空飞行中牺牲的宇航员。在此之后,返回舱的降落伞弹出装置得到了改进,科马洛夫用自己的鲜血推进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安全性。4.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你认为是否值得呢?学生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人类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探索宇宙付出的代价。因为牺牲的宇航员,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人类的未来。人类对未知充满好奇,冲出地球探索宇宙是必然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牺牲。(四)空间探测器中图片的秘密1.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全世界已经有两个空间探测器正在飞离太阳系,其中有一个载着人类的照片和地图。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出示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类的两种飞离太阳系的空间探测器。3.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这张图片是人们放在飞行探测器上的。你能读懂它的含义吗?预设:一男一女的后面是飞船的轮廓图。左上两个圆中间一道是表示氢的分子结构。下面是表示太阳系,最左侧是太阳,向右是太阳系中的各大行星,第3颗行星出来一个飞船,表示这个飞船是来自第3颗行星,那个飞船的轮廓与两个人后面的图案是一样的。中间那个放射状的东西的中心表示太阳,放射状的线条的顶端表示以太阳为中心的十几颗脉冲星的方向和与太阳的距离,是为了给捡到这艘飞船的外星人指示太阳方位用的。两个人表示地球上发射飞船的智慧生物的样子,男性的左手是在向外星人问好。4.假如有外星人存在,你认为要不要把地球的信息主动发给他们?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做适当的引导。预设: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发给他们,加强星球之间的互相交流与了解。[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了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向太空发射了多种多样的航天器,这些航天器承载着人类对太空的无限梦想,去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知道了我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学后记】第五单元科技改变生活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学情分析】37\n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比较各种科学技术产品和手段,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比较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能源科技、通讯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生化技术、交通技术的各类技术产品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了解农业科技、建筑科技和工业科技这三个领域中最重要技术产品的诞生及推广,知道技术产品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过程。但这些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存在往往是习以为常和见怪不怪的,学生不会想到正是这种技术产品的普及也意味着技术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是一种彻底的改变。这些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和结构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意识到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质2.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3.意识到有的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科学探究]:1.会制作“科技改变世界”的知识卡片。2.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对世界而改变巨大的信息。3.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科技发展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择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难点]如何界定“里程碑式的深远影响”。【教学准备】:各种技术产品的图片和视频、多媒体课件,记录用的纸和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交流:同学们,现在的生活非常方便,平时大家是怎样出行的呢?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办呢?是什么让我们拥有了如此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呢?2.出示课本47页的一首小诗:学生自由读一读,想一想科技有什么作用?预设:科技让周围的世界有了新的面貌,科技让我们实现了梦想。3.科技改变了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体会科技在改变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的科技发明。4.板书课题: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二)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1.提供轮子、蒸汽机和互联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供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后思考问题: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轮子、蒸汽机或互联网,会出现怎样的情形?(1)小组内交流问题。(2)结合图片及其他材料讲解:①轮子的发明:车轮的最伟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动大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有了轮子,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运输方式,进而为以后的机械时代奠定了基础。②蒸汽机的发明: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各个领域带来了一种有效而强大的动力。37\n③互联网的发明: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共享海量信息。2.选一选,说明理由。(1)学生在纸、印刷术、电话、汽车、飞机、化肥青霉素这几种科技产品中选择对人类影响最为巨大的一种,并说明自己的理由。(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选择及理由。(3)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①印刷机的发明:使得人类传播精确快捷,它的对外传播更使全世界受益匪浅。②电话的发明:使人类的沟通能力加强了,使社会的运转效率大大提高,不仅节约了沟通的成本,而且节省了沟通的时间。③飞机的发明:为人类交通运输开辟了一个新坐标,催生了航空运输业,是人类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革命,从此人类真正插上了“翅膀”,完成了飞翔天空的夙愿。④青霉素的发明:青霉素的发明凿动了抗生药家族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合成药的新时代,终结了人类的大敌之一瘟疫。⑤化肥的发明:人类打开了从生物圈获取能量和物质的一个通道,使人类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口快速增长。3.提问:上述科技产品的发明表明了什么?(小组内交流)预设:这些产品是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是科技推动了产品的发明,产品发明又推动了科技进步。(三)比较两份世界重大发明与发现目录,找出它们共同认定的项目1.出示两本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书目,介绍这些伟大的发明。2.提出问题:这些发明是否够资格入选?(1)学生阅读后,先进行小组内交流,找出共同的项目。(2)然后每组选名学生汇报。(3)指导讲解。共同的项目:电、青霉素、纸、飞机、指南针、互联网、蒸汽机3.组织讨论:假如没有这项发明?(四)编制资料卡1.制作知识卡片:找出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做一张“它如何改变世界”的卡片。(1)讲解卡片的内容。知识卡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这个产品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发明者是谁?第二部分描述这个产品发明的过程;第三部分是这个产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从影响时间的长远、影响范围的广度和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度来表述。(2)收集资料,开始制作。(3)小组内交流分享。(4)各组推荐比较好的全班分享。2.出示49页下面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了解三种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是什么?这种产品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卡片又是如何做出来的?预设:图片1,青霉素。青霉素的发明结束了细菌性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图片2,蒸汽机。蒸汽机车比马车快,而且载人载物多,使人和货物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图片3,互联网。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3.请同学们也学着这三种卡片的样式,制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发明的卡片。预设:纸、飞机、电、指南针等。(1)飞机。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自从飞机发明之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他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37\n(2)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电。电是蒸汽时代之后最伟大的发明,电的应用成就了工业的第2次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交往形态等等。(4)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他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形成,为人类识别方向奠定了基础,为人类了解地磁场开拓了先河,为军事、航海、航空、旅游等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五)阅读资料卡,了解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事件1.引导: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几项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2.出示课本50页“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资料,想一想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些科技发明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3.全班交流预设:火的发现与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利用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火的发现和使用”是原始农耕社会对能源的开创性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火车和轮船的发明,促使物质运输的全球化。“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信息的全球共享。4.小结:在我们现阶段,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真正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小到工作、娱乐、学习,大到商业、政治、社会,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的进行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些科技发明中有的影响特别巨大,例如轮子、蒸汽机、互联网等等,这些发明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人类科技发明方面的知识,体会他们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教学后记】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比较各种科学技术产品和手段,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比较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能源科技、通讯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生化技术、交通技术的各类技术产品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了解农业科技、建筑科技和工业科技这三个领域中最重要技术产品的诞生及推广,知道技术产品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过程。但这些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存在往往是习以为常和见怪不怪的,学生不会想到正是这种技术产品的普及也意味着技术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是一种彻底的改变。这些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和结构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教材分析】农业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采摘狩猎,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种植与饲养,农业诞生了。于是人类就开始定居,由此慢慢演变成村庄、城市和古代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最初,人们不断扩充耕地面积,后来人们又追求单位面积的产量,再后来人类追求高效育种和精准浇灌与综合利用水土肥气光,农业科技在不断发展变化。37\n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通过比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不同,比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环境、条件、人员有什么不同,比较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具体着眼于了解肥料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阅读资料和实际操作比较豆苗的生长情况来完成。第三部分是一个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家庭的阳台,运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栽种一株植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无土栽培是一种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营养液来提供营养,使植物正常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栽培技术。2.意识到人造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科学探究]:1.通过比较,知道无土栽培和传统栽培的不同。2.做豆苗生长的对比实验,意识到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知道植物会从土壤中吸收液体肥料。3.会培养营养液,会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种植一株植物,并进行日常管理。[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无土栽培技术、化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肥料对于农作物的意义。[难点]严格控制对比条件,进行实验。【教学准备】:高浓度营养液一份,烧杯、量简等,阳台无土栽培材料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每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都要上菜场去买菜,菜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大家知道这些蔬菜是怎么长出来的吗?预设:是农民伯伯在田里长出来的。是工人们利用无土栽培找出来的。2.无土栽培是一种怎样的栽种技术呢?怎样进行无土栽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3.板书课题: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体会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的不同之处1.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两幅插图,提出要求:猜一猜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方?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左图是现代化无土栽培的植物工厂,右图是传统农民的田间劳作。相同之处:他们都在种植物,进行植物养护活动。不同之处:植物工厂富含科技含量,在育种、栽培、管理肥料等方面,对植物的光照、温度、供水量、肥料等多方面有技术控制。2.出示课本5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初步认识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想一想有土栽培与无土栽培有什么不同?预设:无土栽培是一种高科技种植方式。它的肥料是人工配制的营养液37\n,基质种类比较多;种植方式成本较高,对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但产量也非常高。因而,种植面积较小,目前只有少数的蔬菜瓜果和名贵花卉是用这种方式种出来的。有土栽培则是沿续了几千年的种植方式。植物主要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来自于土壤,栽培方式投资小,虽然产量比不上无土栽培,但适合种植的面非常广,所以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种植方式,大宗粮油作物、树木、果树均采用有土栽培。3.教师小结:刚刚通过比较,我们了解了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的区别,懂得无土栽培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育苗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无土栽培技术中能否为植物提供一种比例协调、浓度适量的营养液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活动二:人造肥料的发明1.教师引导: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在无土栽培技术中,肥料是栽培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肥料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呢?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52页“人造肥料的发明”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肥料的发展历程。3.全班交流(1)人造肥料是谁发明的?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人造肥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人造肥料是一种矿物肥料。(2)人造肥料有哪些优点?①养分科学、均衡、全面,既含有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氮、磷、钾,又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核酸、氨基酸;能提升作物体内的活性,促使作物快速而长久吸收,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②保花保果率高,有效提高作物产量。③使作物根系发达、茎粗、叶茂、抗倒伏、内含物提高,从而增强抗病力,使病虫害减少。④优化作物生长发育,适用水、旱作物,蔬果花卉,中草药等各种作物及土质,特别对贫瘠土壤有特效。⑤优化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良性循环,保持土壤生物生态平衡,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3)人造肥料的使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人造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4.人造肥料除了固体矿物肥料之外,还有一种液体的肥料,这种液体肥料,我们称之为营养液。下面我们试着利用营养液来栽培豆苗。活动三:比较豆苗的生长情况1.出示课本52页比较豆苗生长情况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比较豆苗的生长情况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全班交流2.所需材料:豆苗、杯子、水、硬纸板、液体肥料等。3.活动方法:①如图示,将4棵发芽成功的豆苗放在4个杯子里,使豆苗的根完全浸入水中,上面盖上硬纸板。②在其中两个杯子里分别滴入2滴液体肥料,并做好标记。③把4个杯子都放在窗台上。④一周后比较豆苗的生长情况。4.活动中发芽成功的豆苗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再读一读旁边紫色底纹的文字,初步了解使豆子发芽的方法。①将选好的豆子放在装有温水的容器中,使其软化24小时。②在另一个容器中铺一些湿润的纱布,将软化后的豆子放入。③每天要保持纱布的湿润。几天后幼芽就长出茎了。5.我们刚刚放进杯子中的4颗刚刚发芽成功的豆苗,他们的生长条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37\n相同之处:4颗豆苗的根都浸入了水中,上面都盖着硬纸板,而且都放在窗台上,所受的阳光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其中两个杯子中分别滴入了两滴液体肥料,而另外两个杯子没有加任何肥料。6.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一周之后4个杯子中的豆苗的生长情况是不是都一样呢?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进行预测,预设:滴入两滴液体肥料的豆芽长势很好,长得比较粗壮;而没有加任何肥料的豆苗长势不好,缺少营养。7.教师出示一周之前用同样方法栽培的4颗豆苗,学生观察这4颗豆苗,比较一下这4颗豆苗的生长情况,看看跟我们预测的是否一样。预设:滴入两滴液体肥料的豆芽长势很好,没有加任何肥料的豆苗缺少营养,长势不好。8.这个实践活动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肥料,说明液体肥料也能够为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9.出示课本5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人造肥料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无土栽培也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营养液浇灌的栽培方法。10.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人造肥料的分类,认识什么是无土栽培。11.全班交流(1)人造肥料有哪些种类?人造肥料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固态的人造肥料有化肥、复合肥等等,液态的人造肥料有营养液等等。(2)什么是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也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营养液浇灌的栽培方法。(3)无土栽培有什么特点?无土栽培的一个特点是不用土壤栽培,而改用非土壤基质或者容器固定植株;另一个特点是用营养液浇灌。活动四:选择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栽种一种植物。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无土栽培,知道了无土栽培的特点和优点。下面我们选择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来栽种一种植物。2.选择一种栽培基质出示课本53页上面的三种栽培基质,学生观察这三张图片,知道栽培基质有泥炭、珍珠岩、岩棉三种,了解三种栽培基质的特点。学生选择一种栽培基质。3.配置营养液出示一瓶营养液母基液,强调:我们的营养液是根据母基液说明书按比例稀释出来的。学生对照母基液说明书按比例稀释营养液。4.种植出示课本53页种植植物的一组图片,学生观察这组图片,初步了解无土栽培种植的方法。预设:①将营养液倒入栽培容器。②在容器中均匀放入栽培基质。③将发芽后的植株种在合适的位置。5.日常管理教师引导:经过刚才的几个步骤,我们已经使用无土栽培方式将一种植物栽种好了,剩下来的就是日常管理了。要想种植出一盆长势喜人的植物离不开我们日常精心的管理。出示课本53页日常管理的要求:37\n①保持栽培基质的水分,注意有的植物喜干,不能多加水。②光照要适量,有的植物喜阴,要注意遮阴。③注意防治病虫害。学生仔细阅读日常管理要求,并按照这份要求去管理自己种植的植物。6.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几大步骤,我们已经把我们的植物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栽种好了。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进行日常管理,细心的管理自己栽种的植物。(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无土栽培,懂得无土栽培也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营养液浇灌的栽培方式栽培。在无土栽培中,我们一般使用营养液栽培。课后,请同学们按照管理要求认真管理自己栽种的植物,希望大家能够栽种出令人满意的植物。【教学后记】17.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比较各种科学技术产品和手段,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比较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能源科技、通讯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生化技术、交通技术的各类技术产品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了解农业科技、建筑科技和工业科技这三个领域中最重要技术产品的诞生及推广,知道技术产品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过程。但这些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存在往往是习以为常和见怪不怪的,学生不会想到正是这种技术产品的普及也意味着技术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是一种彻底的改变。这些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和结构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钢筋混凝土的成分及作用。2.现代建筑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而突飞猛进。[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材料、形制、规模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不一样。2.观察钢筋混凝土,了解其成分。3.模拟制作钢筋混泥土,做承重测试,知道钢筋在其中的作用。[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制作钢筋混泥土,做承重测试。[难点]发明钢筋混泥土的意义。【教学准备】:石膏、塑料盒、食用油、铁丝以及沙子、石子等,相关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一)比较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1.师出示两幅图片(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生比较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1)生小组内交流问题。(2)师结合图片讲解。预设:从建筑的体量、形制、材料、艺术风格及建筑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闸述。37\n古代建筑一般是两种结构,全木结构、砖木结构,国外还有全:石结构,这些结构有优点就是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但它们有共同的缺点就是抗拉性能差,抗剪性能差,抗压也不是很大,这样就不能做大跨度的建筑、高层建筑,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弥补以上的不足,钢筋混凝土结构充分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物理性能,(钢筋抗拉性能好、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用这种结构建设各种建筑物,一般都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如跨度太大,人们又发明了绳索结构,网架结构等。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有优点是取材方便,造价也比较适中!2.老师描述一种建筑的风格、材料、规模,让学生进行判断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3.师组织动手活动,给学生一堆不同建筑物的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选择可能疑惑建筑物的进行讨论:根据建筑的时间、规模、材料等等进行判别。4.师出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典型的局部特征:斗拱和钢筋构件等,让学生判断两者有什么不同。(二)观察钢筋混泥土,描述钢筋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不同1.师出示两幅图片(普通混凝土块的剖面、钢筋混凝土块的剖面),具体说说混凝土的结构和组成材料,生比较描述比较钢筋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不同。(1)生小组内交流问题。(2)师结合图片讲解。①混凝土是由石子、砂子、水泥和水按一定比例均匀拌合,灌注在所需形体的模板内(如框架柱模板内),捣实,经凝结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钢筋混凝土就是放有钢筋的混凝土。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砂子、石子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各类外加剂与矿物混合材料组成的。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网、钢板或纤维就构成了钢筋混凝土,这是一种组合材料,通过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②其中钢筋、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砂子称为细骨料,石子称为粗骨料。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起填充骨料间的缝隙,胶结骨料的作用。外加剂能改善混凝上的性能,满足特殊工程上的需要。2.师组织生观看视频,了解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三)做普通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承重对比实验1.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塑料盒,在塑料盒内壁抹上食用油。(2)把铁丝弯成能放进塑料盒的S形,备用。(3)将各占三分之一的石子、沙、石膏粉倒入杯中,加水搅拌成混合物。(4)在一个盒内倒满混合物,在另一个盒内倒入一半混合物,放入两根S形铁丝,再倒满混合物。(5)用小棒将两个塑料盒里的糊状物抹平,放置一天。(6)轻轻倒扣塑料盒,取出其中的长方形硬块做承重对比实验。2.生分组实验(参照教材),记录数据。3.生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预设:实验结果是什么?铁丝在中间起到什么作用?4.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表明同样厚度的预制块,其中放入铁丝网的,其抗压性明显增强。铁丝可以用塑料网、铁丝网等替代,也可以用竹片木片等替代,效果同样明显。但如果替代的话,要向学生强调,建筑施工是不可以替代的,因为二者的抗压耐拉的程度不同。(四)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师出示多幅图片(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及视频,具体说说钢筋混凝土的应用。(1)生小组内交流问题。(2)师结合图片讲解。预设:钢筋混泥土的使用范围很广,除了建筑之外、道路、机场也使用使用钢筋混泥土,除了民用之外,军事上更是广泛采用。目前,所有的地下施工均采用钢筋混泥土建技术。但高层建筑,因为钢筋混泥土的自重比较大,目前超级摩天大楼的上部使用的不多。37\n2.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发明。生思考问题:钢筋混凝土是怎样发明的?从这个过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1)生小组内交流分享。(2)师补充资料讲解: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认为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尔于1849年发明钢筋混凝土并于1867年取得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教学后记】18.电动机与现代工业【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比较各种科学技术产品和手段,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比较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能源科技、通讯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生化技术、交通技术的各类技术产品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了解农业科技、建筑科技和工业科技这三个领域中最重要技术产品的诞生及推广,知道技术产品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过程。但这些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存在往往是习以为常和见怪不怪的,学生不会想到正是这种技术产品的普及也意味着技术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是一种彻底的改变。这些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和结构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电动机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电动机的应用,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电动机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作用。2.能制作简易电动机,发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3.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的重大意义。[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电动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电动机,知道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的重大意义。[难点]明白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的重大意义。【教学准备】:漆包线、回形针、木板、导线、干电池盒、螺丝钉、强磁铁、鳄鱼夹。【教学过程】(一)寻找电动机在生活和现代工业中的应用1.师出示教材图片,生观察,思考问题:在家里找找,哪些家用电器里装有电动机?(1)生小组内交流问题。师强调注意安全。(2)师结合图片讲解。家用电器中带电机的电器有:洗衣机,电风扇,吸尘器,抽油烟机,排风扇(排风机),食品加工机(榨汁机,粉碎机),空调,冰箱等功率较大或体积较大的电机,它们使用的电源电压为交流220V;另外还有电脑,电视,音响等电子电器,还有象电动刮胡刀等小家电(3)师出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说明书。让学生阅读,寻找关于电动机的说明。37\n(4)师追问:电动机在这些家用电器中起什么作用呢?(生小组内交流问题,后汇报。)预设: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2.师出示现代工业生产中各种机械图片:搅拌机、塔吊、机床、水泵,生观察,思考问题:①搅拌机、塔吊、机床、水泵用到电动机了吗?②在现代工业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电动机?(1)生小组内交流问题。(2)师结合图片讲解。建筑业、采矿业、水泥厂(大型)、食品加工业、机床厂等使用电动机较多。3.师生共同总结:电动机为现代工业提供了电力源。没有电动机,就没有现代工业。(二)制作简易电动机1.师出示简易电动机模型,生观察,师讲解构造。2.师出示制作步骤及要求。(1)准备器材:漆包线、回形针、木板、导线、干电池盒、螺丝钉、强磁铁、鳄鱼夹。(2)制作步骤:①将漆包线绕成直径约为2厘米的圆形线圈,大约20匝。②把回形针做成支架,用螺丝钉固定在木板上。③在圆形线圈线头的一端用小刀刮掉半周绝缘漆,另一端也刮掉半周绝缘漆。④把线圈放在支架上,线圈下端放一块强磁铁。用鳄鱼夹连通电路,线圈开始转动。3.师播放制作视频,生观看。4.生分组开始制作。5.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电动机工作的原理吗?预设: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如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三)阅读资料,了解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的重大意义师出示资料“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生阅读,思考问题: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生小组内交流问题。(2)师结合资料讲解。蒸汽机产生的巨大动力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开启了用蒸汽带动机器运转的时代。而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动力的获得变得更加便捷,因为动力可以实现远距离传送,而不用总是与锅炉相伴。电动机取代了笨重的蒸汽机来驱动机器,电也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从此,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教学后记】3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9-15 09:00:01 页数:38
价格:¥10 大小:182.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