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17)
>
五年级下册
>
热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2022新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四单元热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观察过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水的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并整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其次是学生设计和进行“在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情况下,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的实验。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表关于“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停止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作为《热》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热量在传递,完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情分析】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知道温度慢慢变高时,水会逐渐变热、沸腾。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2.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教学准备】18 [学生]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温度计夹子、热水、护目镜、湿布、记录单等。[教师]水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情景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提问一:图片中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 提问二:水的这些形态会发生变化吗? 2.师生交流后进行小结:自然界的水是以不同的形态在循环运动着,很多生物依靠环境而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着的。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在自然界里运动着,水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意图]用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中有不同形态的水。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形态是否会变化,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后变成冰”等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这些变化跟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提出“给水加热”“让水变冷”等想法,充分展露学习热学的前概念。探索1.活动一:梳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聚焦问题:水形态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有关,水受冷结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提醒学生回忆并说一说: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3)小组讨论: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4)揭示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板书)2.活动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1)总结学生已有知识:将水加热到100℃,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证实我们的假设?(3)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4)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清水。②给水加热,持续测量水温直至沸腾。③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每分钟记录一次温度。④再次加热直至沸腾,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⑤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5)师生讨论,明确注意事项:①杯内加水少于二分之一,以免水在沸腾时候飞溅出来。②撤走和移入酒精灯时注意安全。③规范佩戴护目镜,以防烫伤。(6)学生分小组开展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中。(7)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等会儿跟其他同学交流。[设计意图]给水持续加热,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完成的。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让学生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因此这个实验开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细化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记录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三、研讨1.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思考: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停止加热后,水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8 (2)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探究记录,研讨温度变化的情况。(3)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2.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1)提问:撤掉酒精灯后,水的温度还在100℃,却不再沸腾了;再次加热,水又沸腾了,说明水沸腾的现象跟什么有关?(2)师生小结:只有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3)提问:当我们给水持续加热,100℃后水沸腾了,水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这又是为什么?(4)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先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得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的结论,再通过充分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得出“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的结论。四、拓展1.提问:水结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热量的作用?2.学生提出假设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法。3.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方案。4.布置课外拓展活动。[设计意图]课后拓展环节,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相互变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的概念。【记录单】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停止加热继续加热1分钟2分钟3分钟1分钟2分钟3分钟温度变化水的变化我们经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停止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并记录水沸腾后的变化。首先,让学生预测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其次,将烧杯里的热水加热至沸腾后,停止给水加热,观察和记录停止加热1分钟、2分钟和3分钟时水温度的变化以及水的变化。然后继续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记录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的温度,并观察和记录水的形态变化。最后,学生交流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全班根据温度数据和水的形态变化,进行研讨并交流结论。【教学后记】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知道了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形态转变为水蒸气。可在生活中,温度并没有达到100℃,水也能转变为水蒸气,常常能看到水蒸气也会凝结成水。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18 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交流这两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其次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温度高低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否更多”等实验,发现水蒸发到空气中,同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当温度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研讨问题“当温度变化时,可以观察到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第四部分——拓展,学生进行了水的沸腾、水的蒸发、水蒸气凝结等探究活动,可以继续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变化,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许多物质在循环、再利用、再循环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学情分析】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观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教学准备】[学生]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教师]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2.学生回答后,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18 4.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设计意图]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探索1.活动一:交流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2)小组讨论: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2.活动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3)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①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②将一杯水放在常温下,另一杯水加热至80℃。③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④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果。(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5)全班研讨:我们观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得一样多吗?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6)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我们观察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你能说说水的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吗?(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3.活动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结现象。(2)简单交流后,介绍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冰块,擦去外壁水珠。②将烧杯静置,观察外壁。③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④在烧杯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4)全班研讨:①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②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设计意图]本课有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用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还要求学生要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三、研讨1.交流研讨: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2.举例: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仅希望学生能根据实验探究结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他们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四、拓展18 1.课件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说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提问:这些现象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3.师生交流。[设计意图]在三年级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已经对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经过本单元一、二课的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交流,希望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记录单1: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记录表起始质量最终质量第1次第2次第3次取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取值烧杯一烧杯二我们经过测量发现相同时间内,烧杯一中水减少了_________克,烧杯二中水减少了_________克。记录单2: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烧杯内加冰块烧杯内加冰块和盐时间烧杯内温度计示数烧杯外温度计示数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思考:1.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2.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观察与记录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根据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以及水蒸气凝结现象,交流与研讨水蒸气的凝结过程。【教学后记】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事例,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教科书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现象,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直观地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温度的变化。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了从单一物体吸收热量带来的变化,本节课进一步观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18 许多学生都有过热牛奶的经历,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热的物体变冷。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思考热量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理解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3.发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2.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数学折线图。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4.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认识事物。[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教学准备】[学生]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出示图片:我们把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牛奶浸泡在热水里。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凉变热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证实我们的猜测?[设计意图]将冷牛奶浸泡在热水中的图片可以让很多同学回忆起热牛奶的经历。冰箱里冷藏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以让牛奶从凉变热,这就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科学问题源自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相互接触可能存在着热量的传递。二、探究1.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师生一起交流,将简单的猜测具体化: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从而形成完整的假设。继续深入交流之后,达成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致的共识。2.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1)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何来证实我们的假设?(2)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3)试验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怎样控制实验材料更简单有效?3.测量和记录温度变化。(1)课件出示实验的材料(凉水、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和实验装置的组装示意图,师生交流。18 (2)课件出示课堂实验的记录单,师生交流。(3)在了解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变化,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冷水的水温变化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变化,两者的温度最终会趋向一致。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三、研讨1.记录并展示。(1)在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后,要做好记录,画出凉水、热水温度变化的折线图。(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探究过程的照片,以及探究的数据和折线图。2.汇报交流。(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记录表,交流探究实验后的发现。(2)引导学生交流: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3)教师引导提问:凉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3.小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四、拓展1.提出问题。除了温度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感知温度的变化?2.演示观察。教师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教师演示:使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3.课外探索。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记录单一:温度变化记录表凉水温度热水温度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12分钟14分钟记录单二:温度变化折线图18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设计探究温度不同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变化的实验。根据温度变化记录表,2分钟记录一次凉水和热水的温度数据。按照记录的数据,绘制凉水的温度变化折线图和热水的温度变化折线图,总结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情况。鼓励学生运用更多的实验方法来探究物体温度的变化。【教学后记】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热传导”相关的问题。通过实验“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再次引用上一节课加热牛奶的例子,引入问题“喝汤时金属勺变热现象中,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实验,直观观察一根金属条上热量的传递;接着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从而对热传导过程和方向产生新的认识。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分别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第四部分——拓展,通过一张综合的图片展示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递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学情分析】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充分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将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会慢慢热起来,热水会将热量传给牛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金属的汤勺,在接触热汤或者米饭以后,勺柄会慢慢的热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口部分,然后又从勺口部分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热传导。学生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对热传导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还不能理解抽象的热传导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还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3.发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交流与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18 3.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4.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2.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难点]从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两个实验中,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性,掌握热量传递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圆片、火柴、蜡烛、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图片:教科书65页图片问题一:汤勺的勺柄为什么会烫手?问题二:你们还发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2.聚焦问题:热是怎样传到勺柄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金属勺变烫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中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二、探索1.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1)出示记录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2)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2.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出示实验材料、装置图,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均匀涂上蜡,然后将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观察金属条上蜡的变化;或在金属条上涂上感温油墨,加热金属条,观察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2)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注意事项。(3)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记录,师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3.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教师出示金属片,学生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传递的。(2)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4)小组实验。按照教科书66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变化情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变化情况。(5)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其次,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希望学生直观的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对热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有一定的启发。三、研讨1.全班进行交流研讨:(1)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上又是怎样传递的?(3)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热点?18 2.整理、概述对热传递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四、拓展出示图片或课件,学生进一步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设计意图]在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记录单】日期:推测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我的发现:【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推测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观察金属条上蜡(或感温油墨)的变化,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出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观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根据蜡(或感温油墨)的变化情况,画出热的传递过程。1.在金属圆片的边缘上一个点加热。2.在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填写我的发现时,可以参考教科书第67页拓展部分三种热传递方式的手绘图。【教学后记】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材简析】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根据生活经验推测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质,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教材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对流现象,使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情分析】18 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已经知道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他们不清楚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热量在水中是怎样传递到各个部分的。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学生将在感温粉末或红墨水的帮助下,观察、了解到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发现热对流的应用。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上运动。【教学准备】[学生]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架、感温粉末、红墨水、清水、湿布、护目镜、实验记录表。[教师]热在水中传递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1.聚焦。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我们常常把一壶水烧开,你知道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吗?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做出猜测。师生交流后,完善猜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烧开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做过水的沸腾实验了,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是学生还不了解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热在金属中传递方式,他们可能会把这个认识迁移到热在水中传递上,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焦“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这个问题。2.探索。(1)加热试管里的水。想象一下,在试管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给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上面的水是否也会热起来?学生研讨热在试管中的传递。教师介绍加热装置,学生说说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学生提出,既然金属上面可以涂感温油墨观察,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是否有助于观察?师生交流: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能有助于观察水的变化。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18 提问: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递热的?师生交流:水受热后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2)加热烧杯里的水。提出问题:如果在烧杯底部加热,烧杯里的水都会变热吗?学生研讨热在烧杯中是如何传递的。根据出示的示意图,学生了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师生交流:冷水受热后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设计意图]水是无色透明的,在实验前需要重点探讨“怎样观察清楚水中热的传递”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上节课借助的感温油墨,教师适时提出感温粉末或者红墨水的使用。在实验中,学生还观察到水会流动,这与上节课的金属传递热的情况有所不同,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记录好。3.研讨。根据实验现象和观察记录,师生交流:热是怎样传递到烧杯的各个部分的?师生小结:(1)水受热后向上方运动。(2)上方冷水向下方运动。(3)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使整个容器的水都变热。小结并板书:热对流。[设计意图]因为水是流体,会流动,所以跟金属中的热传递不一样。在研讨中,根据热的传递方向和水的运动的情况,师生研讨小结出三点情况,学生达成共识后,明白了水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4.拓展。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过这样的热对流现象吗?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家里煮汤圆或馄饨时,在加热过程中汤圆的运动情况。空气跟水一样,是会流动的。冬天,我们在房间里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热起来的?将我们的推测在示意图上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证实我们的推测。[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生活中煮汤圆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中的传热方式为热对流。探究学习可以继续迁移到各种流体,如,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也会流动,在使用空调或取暖器时,热是怎样在空气中传递的?学生除了假设和推测,还可以交流如何证实这些推测。【记录表】热在水中的传递记录表1.推测热在试管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2.推测热在烧杯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教学后记】18 6.哪个传热快【教材简析】本课包含两个活动。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比较。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比较,建立学生对于“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这一初步认识。学生们通过交流活动,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说前面几课的研究活动突出的是热传递方式的探究,那么本课中“哪个传热快”这一活动,注重的则是导热性能的比较。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同的,从而为下一课《做个保温杯》积累知识和经验。【学情分析】关于热现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水”单元已经有所了解。在本单元,学生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通过前一课对热传导的深人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那么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相同的热源中,它们导热速度相同吗?哪个快,哪个慢?通过设计研究导热比赛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本课的“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实验设计,完全建立在前一课《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之上,对于实验中蜡烛油和感温油墨的运用,学生会借鉴已有经验,把原来是单一的观察,设计成横向的对比实验,这也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维上获得的又一提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2.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难点]学生能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要素,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塑料勺、木勺、钢勺、杯子、热水、蜡烛油、感温油墨、铁丝、铝丝、铜丝、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温度变化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教科书70页的图片。2.提问:这些厨房里的用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交流。18 4.教师继续提问: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厨房中的工具和工作情形,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在传热性能上是否有差异。二、探索(一)活动一:塑料勺、木勺、金属勺的传热比赛1.实物投影:出示大小相同的金属勺、木勺、塑料勺。2.提问:如果同时将它们放在热水中,进行一次传热比赛,预测一下谁是冠军?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3.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4.交流实验方案:怎样倒水?怎样放汤匙?蜡涂在哪里?5.出示课件: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说一说。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汇报实验情况。8.小结: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各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像实验中的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等材料,导热性能弱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设计意图]观察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用蜡的熔化过程反映热传导的过程与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热传导概念。这一实验的进行使学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感知,学生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有了初步的认识。9.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10.课件出示概念并板书。11.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应用了热的不良导体和热的良导体?12.刚才的实验,大家已经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本领很好,是不是所有金属的传热本领一样好呢(传热速度的快慢)?[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了不同材料勺子的导热性能后,认为金属材料导热性能好,那么所有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是否一样呢?引出后边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验研究铜、铝、铁三种不同的金属材料,认识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是有差异的。(二)活动二:比较铜丝、铁丝、铝丝的导热性能1.课件出示三种金属丝,分别是铜丝、铁丝、铝丝。请大家猜测一下,哪种材料的传热速度快一点。2.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3.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的熔化来感知物体的冷热,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根据材料,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案?5.师生一起交流、讨论实验方案与实验注意事项。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需要控制一定因素,强调如何做到安全的实验。对于导热比赛的实验观察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后,可以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与效果选择实验方案,自主开展研究。7.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8.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设计意图]在上一个实验中,学生知道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但是不是所有的金属的导热性能都一样好呢?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金属材料,其导热性能也不相同。在实验中,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积极影响,感悟到人类对于科学探究的不懈追求。三、研讨1.提出问题: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相同吗?什么材料传热更快?2.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思考。18 3.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证据的基础上主动论证,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师生达成共识。4.师生一起分析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更多材料的导热性能,从而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拓展1.回顾思考:锅主要用什么材料制造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制造?锅把又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为什么?[设计意图]学习是为了应用,把对金属的传热性能的研究与相关应用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2.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热的良导体?哪些地方需要热的不良导体?课外进行科学调查活动,继续研究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设计意图]培养孩子课外科学调查的能力,让学生乐于进行科学调查,从而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比较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等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观察勺柄上蜡的变化,记录在温度变化表中,30秒为一个观察时间节点,在表格中记录下5次变化情况。如果使用温度传感器,则直接可以记录勺柄的温度。【教学后记】7.做个保温杯【教材简析】本课旨在探究保温杯和保温瓶内胆的原理,揭示其中关于热的物理规律。保温杯一般是陶瓷或不锈钢的,设计有真空层,顶部带盖,密封严实,是从热传递的多个方面去研究设计的,做到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哪一杯水凉得慢,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是热的良导体;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是热的不良导体。活动二是测量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各种材料的保温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明白制作保温杯该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第三个活动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存放冰块,检测保温杯的效果。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以作为本单元的一个嵌入式的评价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设计都不是完美的。一个设计在某一方面是最好的,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有缺陷。在设计时,如成本、安全性、外观、环境影响以及方案失败等其他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对热传导的深入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认识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特点,并比较研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导热性能。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教学目标】18 [科学概念目标]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教学准备】[学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杯盖、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保温瓶内胆。【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教科书73页图片:冬天喝热水,让我们更舒适。2.提出问题:怎样让热水盛在杯子中不容易变冷?[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图片,激发研究热传递的兴趣,并由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避免学生被动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探索(一)活动一:测试比较各种保温效果的方法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理由。4.学生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同材料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6.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有哪些方法?7.小组交流,老师板书。(预设五种方法:无盖、加盖、外包毛巾、加盖+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8.提问:你们认为哪种保温方法最好?9.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才公平?(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设计意图]学生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方案,探讨制作保温杯的方法,体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10.课件出示实验注意问题,实验记录表。11.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18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2.师生交流实验结果。(1)不同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研讨(组内不同材料的比较)。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了什么?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③生活中有哪些实际运用?[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不同材料的杯子在相同时间里降温实验的比较,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也不同,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2)相同材料保温效果研讨(不同小组间相同材料的比较)。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什么?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哪种保温方法是最有效的?③生活中有哪些实际运用?[设计意图]通过相同材料不同保温方法的比较,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并对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和运用。(二)活动二:制作一个保温杯1.提出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保温杯?2.课件出示材料与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3.讨论: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4.交流: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交流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5.制作: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6.测试: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和比较各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7.展示:观察比较各组保温杯的制作方法,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展示等一系列完整的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三、研讨1.提出问题:制作保温杯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热量的传递?2.师生交流设计的内容,并动手检测实际效果,交流分析观测的效果。3.进一步设想,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记录,学生获得了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保温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四、拓展1.教师出示保温瓶的内胆以及课件图片。2.学生了解保温瓶内胆的设计原理。3.教师提出课外科学调查任务,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保温技术和散热技术。[设计意图]把保温瓶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整理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可行性。【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孩子记录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记录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比较测量五种不同状况的杯子保温效果。记录初始温度和10分钟后的温度,并计算出降温幅度。尝试创作一个保温杯的设计图,根据设计图,说明制作的方法和所用材料,并对原理进行阐述。用感温油墨或者温度传感器,测量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实验测评后,师生需要思考如何对保温杯进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后记】1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电能和磁能》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电和磁》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电磁铁》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作业课件(2021新版)2.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作业课件(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作业课件(2021新版).ppt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作业课件(2021新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12-31 16:00:07
页数:18
价格:¥5
大小:194.50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