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2年】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2.(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3.(2022·湖南·高考真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n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4.(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2021年】1.(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2.(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n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3.(2021·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4.(2021·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年9月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年12月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1899年5月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糜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月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年4月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n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月9日,该折获准。1901年9月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年1月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5.(2021·北京·高考真题)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6.(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n(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8.(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2020年】1.(2020·新课标I)【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n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2.(2020·新课标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3.(2020·新课标III)【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n(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2019年】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n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4.(2019北京卷,37,10分,节选)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5.(2019江苏卷,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n(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2018年】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2.(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5)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3.(2018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15)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n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5.(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n(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06 04:30:01 页数:12
价格:¥8 大小:43.8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