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16课)3(2022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28 计(2022新版)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1.什么是能量【教材分析】“能量”是在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个大概念。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是,在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形式可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在教材中,以小诗揭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以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将同学们的视野引向“能量”。本单元的4课内容,正如在序言中所说,关注了如下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能量之间怎么转化?以及研究电磁铁,每课的标题就非常清晰地让我们认识到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在第1课中,呈现5种不同的情境图,指向共同的答案:依靠能量来工作或运动。随后,观察更多的现象,来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演绎法来进行研究,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认识到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动能和势能这两种能量的基本形式。激发学生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难点]区分动能和势能。【教学准备】象棋、皮球、打气筒、软尺、皮筋、弹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物体依靠能量运动或工作1.观察风筝、火车、热气球等现象交流: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风力,电力,热空气上升等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能量,第1课,什么是能量?讨论:如果没有风的能量,风筝会怎样?如果没有电力,火车会怎样?……书本文字学习:“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或运动,也需要用到能量吗?[设计意图]28 “能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不容易讲清楚。从观察一些现象的变化和运动,以及通过逆向思维“如果没有风的能量……”,让学生更加清地意识识到,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能量,却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来认识能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二)认识动能1.撞棋游戏里的科学:(1)出示规则:把A棋子弹向B棋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思考:B棋子移动的远近,和什么有关?(2)学生分组游戏,观察,交流和分析——手指(运动)弹A棋子,A棋子运动起来,碰撞到B棋子,把能量传递给B棋子,B棋子运动。(3)总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分析:在这个游戏中,哪些现象具有动能?(运动的手指,运动的A象棋,运动的B象棋)逆向思考:当它们静止下来,还有动能吗?(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怎样记忆和理解“动能”?——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设计意图]很简单的游戏中,在细节中却藏着科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运动的手指、A象棋、B象棋的运动,分析能量在其中的传递,并据此来理解“动能”定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的能量。在游戏中,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将观察注意点集中到几种运动上来。1.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1)观察书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泥石流的动能表现:龙卷风的动能表现:撞击保龄球的动能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2)交流我们的讨论结果:大家好,我们小组认为……(3)相互补充并在手册上及时完善(4)总结:这些现象中,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但也可以不限于教材内容。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交往,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发表意见和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公开讨论。(三)认识势能1.问题: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动能,那么,它有没有别的能量呢?示一个举起来的皮球。(1)学生观察并讨论:——如果松手,它就会掉下来,掉下来就有动能了。——在松手之前,它就有一种要掉下来的趋势,但是没有掉,因为手拿住了它。——地球对它有引力,所以会往下掉。(2)研究:小球下落实验用气筒给皮球充气,做小球反弹实验,用尺子测量反弹情况。下落高度(厘米)反弹高度(厘米)我的发现(3)小结: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设计意图]从中小衔接的角度来说,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从高处下落,有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这些科学现象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够模糊地感受到,但小学阶段不必分析得这么深入,如果学生交流时能够提及,则可予以肯定。学生通过小球下落实验,会发现,从越高的地方下落,反弹得也越高,表明,小球在更高处储藏更多的势能。同理,把皮筋拉伸得越长,它的反弹得趋势也更明显,即弹性势能更多。1.探索: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1)活动体验:拉伸橡皮筋,压缩弹簧,感受皮筋和弹簧在形变时,储藏的“势能”28 (2)分析:一旦手松开,皮筋和弹簧所蕴藏的势能,会让它们怎么变化?2.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其他分析:跳板运动员的势能表现:皮筋的势能表现:弹簧的势能表现:3.总结: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设计意图]亲自上手的实验体验,感受到弹簧拉伸时的紧绷感,按压弹簧,感受弹簧要反弹的那股弹力,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储存”起来的势能。(四)总结拓展1.研究动能和势能,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有什么用处?2.我们怎样来利用动能和势能呢?例:水力发电[设计意图]从理论到实践,从研究到应用,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知识转化成技术之后的强大力量。【教学后记】2.各种各样的能量【教材分析】在本课中,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能量形式,包括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和核能等。其中有学生较为常见的热能、电能、光能等,也有学生较为陌生但很感兴趣的核能、化学能等。在研究热能时,关键词在于“传递”,热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比冷的状态时要多,处于较高温度的物体会把热的能量传递给周边较低温度的物体,通过冰块融化实验和分析图片,学生学习到热量的不同传递方式。电能是目前应用最便捷的一种能量,所有的用电器,都需要电能。学生观察身边的电器,发现电能的广泛应用。也可以渗透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讨论。学生对于化学能较为陌生,可以让学生观察多种现象,加强辨别。辐射计是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光能让静止的叶片转动起来。在分小组研究中,可以用太阳能小车,让学生体验到光能与动能的转化。在核能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介绍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并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学目标】认识更多形式的能量: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不同能量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发展学生对于研究能量的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和体验不同的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难点]认识化学能、核能【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手电筒,辐射计,火柴,电池,绿色植物,核能视频等[分组材料]冰块,太阳能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1.复习导入: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能量的形式?--动能和势能2.你还知道哪几种不同的能量形式?它们可以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声能、光能……3.揭题:能量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各种各样的能量》。[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能量的认识并非一片空白,让学生呈现更多的前概念,再进一步学习。(二)对热能传递的研究1.示冰块,观察:这块冰块接下来会有哪些变化?28 ——它会融化。——从固态的水变成液态的水。热量在怎么传递?——空气温度高,把热量传递给冰块。可以加快这块冰的融化吗?——放进热水里。——呵热气。——用手捂着。学生体验用手捂着冰块,热量从手传递给冰块。引导学生从热能的传递角度来理解该现象。2.看图分析,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传递?(1)教师指导3种热量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短视频学习(2)观察图片内容,分析:是否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热量传递。3.小结:在这些热量传递中,太阳传递给地球的热辐射,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对于热能的传递并没有通过很多的实验来理解,而是通过一张情境图。因此,热的传递方式,由冰块开始引起学生的现象分析,再用短视频来呈现知识要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说,时间成本就相对较低。能用更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明晰的教学效果。(三)观察电能的应用1.电能是目前应用最为便捷的一种能量。各种用电器,就是把电能转化成我们需要的其他能源。2.观察:教室里有什么电器?它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源?3.小组讨论:你还知道的其他电器,它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可以干什么?4.全班交流,相互补充。[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电能相对比较熟悉,以谈话为主,学习电能的转化。学生在众多的例举中认识到:用电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其他能量的工具。(四)化学能藏在哪里?1.我们人体的各种活动,也需要能量,比如,我们奔跑,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我们身体里的能量,从哪里来?——从食物中获得。2.指导:食物进入体内,它的能量就可以提供给我们,做各种活动。这种能量,发生了物质的化学变化,我们称为化学能。3.看书本,学习各种化学能的表现:篝火燃烧,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能量再次释放出来;汽车开动,汽油燃烧或者电能转化;遥控小车用到的电池,把储存在电池里的能量释放出来……4.完成活动手册第2页的相关填写。5.小结:化学能是一种隐藏的能量,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汽油中均储存着化学能。[设计意图]在认识化学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知道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就有能量的转化。也可以延伸复习“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学生对食物链的深刻理解在于,食物链就是一条能量传递的链条,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尤其重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体内,动物吃植物,就获取了这些能量。(五)神奇的光能1.太阳光穿过茫茫宇宙太空,经历了8分钟的路程,到达地球。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光能呢?2.[演示实验]辐射计实验,观察光照让叶片转动起来的现象。3.[分组材料]将太阳能电池板组装到小车上。4.知识学习:光是一种电磁波,分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它们具有的能量都属于电磁能。5.展示更多的光能的应用。(1)太阳能电池:卫星、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路灯……(2)看不见的光:微波炉、X光机等28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电磁能”知之甚少,因此可以补充一些知识阅读的内容。这个环节中的动手实验饶有趣味,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制作太阳能小车,都能让学生生动体验到人类对光能的转化和利用。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因此制作太阳能小车的重点,可放在太阳能电池的观察和连接,以及用大功率灯照射太阳能电池板,让小车动起来的过程,而不必从头安装整个小车。(六)了不起的核能1.在我们所使用的能源中,有一种能量很大但也有危险性的新能源,是哪一种?2.学生交流对核能的了解。(七)总结拓展1.讨论科技双刃剑的科技伦理。[设计意图]关于科技双刃剑的问题是从核能延伸过来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辨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并通过这样的探讨,更加意识到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也可藉此渗透学习目标的德育融合。学科中的“立德树人”的相关评价目标大多可以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而更加具体。【教学后记】3.能量的转换【教材分析】本课和前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上一课,学生已经感受到,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比如电能就可以转换成声能、热能、光能等等。但他们还没有很多的实际体验。在本课中,就专注于能量转换的探究。首先是动能势能的转换,有经典的牛顿摆的研究和传统的飞旋扣子小玩具,学生需要分析,哪些情况下存在的是动能,哪些情况下表现出势能?然后是动能和热能的转换,搓手,将动能转换成热能,而热胀冷缩导致的空气膨胀,又将热能转换成空气的运动直至顶开硬币的动能。动能与电能的转换能够给学生带来奇妙的科技体验,教师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和拓展。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又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发现,其实除了动能,还同时有热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触摸瓶壁,感受能量变化的复杂性。随后就可以体验能量的多次转换。最后的能量转换分析图,则是综合应用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能量转换的理解,加深“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到,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能量的转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难点]分析能量转换的实验现象。【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牛顿摆[分组材料]飞旋扣子,塑料瓶、硬币,水,摇摇发电棒,小苏打,白醋,锥形瓶,橡胶塞,火柴,蜡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1.示牛顿摆,你认识这个玩具吗?它可以怎么玩?2.学生交流,试玩,发现摆动时的特点。3.分析:28 拉起1个小球的时候,这个被拉起的小球具有了哪种能量?--势能松开手,势能转化成动能,再把这些能量传递给撞击的小球,让另一个小球弹起(在最高点势能最大,动能为零)……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能量的转换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牛顿摆很感兴趣,但多数只是着迷于它的运动,也会对于能量的传递充满了各种问题,因此,用牛顿摆的各种问题定下本课的研究方向,打开学生对于能量传递的问号,让求知的渴望贯穿整课。(二)研究不同能量的转换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1)示飞旋扣子:这是我们的一种传统玩具,师演示玩法(2)学生分组玩飞旋扣子,观察是什么力量让扣子动起来的(3)交流,绳子缠绕时具有的势能,转化为扣子运动的动能,还有声能2.动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1)体验活动:搓手,分析:()能转换成()能;(2)硬币游戏:将瓶口和硬币放入水中浸湿,把硬币放在瓶口上,用双手紧紧握住瓶子,观察硬币的变化;(3)分析:硬币为什么会被顶起来?为什么要浸湿?能量在怎么传递?能量在怎么转换?这个实验还能怎么设计?[设计意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六年级的学生能够细致观察实验,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同时也在指导学生怎样去设计实验,怎样思考。3.动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1)调暗教室里的光线,演示摇摇发电棒的神奇现象;(2)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发光二级管亮了?说明导线里有什么?(电)(3)原理解释:发电机的原理,就是在线圈中有磁场的改变,就会有感应的电场产生,进而在整个电路中产生电能。磁铁本身就具有磁场,在摇动摇摇发电棒的时候,磁铁一下子接近线圈,一下子又远离线圈,就会让磁场忽大忽小不断改变。这样一下,磁场改变所产生的电能,就可以让摇摇发电棒上的LED亮起来了。(可以短视频代替教师的解释)4.化学能转换为动能(1)示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指导:小心地倒入白醋后,盖上瓶塞(也可以用大小合适的气球)(2)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瓶盖(气球)会顶起?(和刚才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相比较)(3)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的气体产生,这些气体顶上瓶盖(气球),转换为动能。(4)研究烤箱烤面包过程中的能量改变: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食物中蕴含的能量有无发生改变?[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化学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变化非常明显。有了前面空气热胀冷缩实验的拓展延伸,他们能够较为顺畅地理解,是产生的气体在让瓶塞或气球动起来。但学生们更加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相遇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5.能量的多次转换(1)阅读书本的相关实验要求,讨论: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安全操作要注意的吗?(2)学生分组操作,观察,交流(3)小结(三)总结拓展1.分析p10图片情景中能量的转换,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2.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重新回顾本课涉及到的实验及其能量转换,结论:生活中,能量的转换有时候是很复杂的,在同一时间,可能会出现多种转换,需要仔细分析。3.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能量转换情况,大家可以多留心,多分析。28 [设计意图]这一课有很多碎片化的实验,串起这些实验的核心词就是“能量转换”。在板书中,教师延续了前一课的板书形式,在思维导图中以箭头表达能量转换的情况,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画出更多的箭头,表达能量之间的转换。【教学后记】4.电磁铁【教材分析】电磁现象是非常伟大的发现,直接促进了电器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一些看法。在前一课中,学生就接触到磁铁在电场中运动产生了电的能量转换,将磁能转换成电能,这一课,进一步观察电能产生磁能的一些现象。学生首先是制作一个铁钉电磁铁,然后观察电磁铁吸铁的现象,确认普通的铁钉在绕上线圈,通电后,就可以像磁铁一样产生磁性。随后,比较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与不同,可以通过维恩图来整理。电磁铁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本课选择一项,由点带面地让学生学习研究电磁铁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变量。最后拓展是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起重机和其他电器运用电磁铁的调查。【教学目标】制作电磁铁,并比较电磁铁和磁铁的异同;学习控制变化条件,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通过研究电磁铁,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比较电磁铁和磁铁的异同【教学准备】大铁钉,单芯导线,电池盒,电池,回形针,电磁铁套管,条形磁铁,指南针。【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使用了一个神奇的摇摇棒,把磁铁放在线圈里,就能够发电了。那么,磁能生电,电能不能产生磁铁类似的效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板书:电磁。(二)制作电磁铁1.师演示:铁钉吸引回形针,不可以;磁铁吸引回形针,可以。交流磁铁的特点:能吸铁;有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改造铁钉,使它也具有磁铁的特点3.学生在微视频的指导下制作电磁铁,并尝试吸引回形针;4.交流我们的实验结果:铁钉在通电的情况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回形针。5.小结:因为是铁钉在通电的情况下才产生和磁铁相似的现象,所以,这个装置,我们称之为电磁铁。28 完成课题的板书。[设计意图]将没有带上磁性的铁钉先做一遍实验,看似务虚,没有效果,但是,和之后的电磁铁实验相比,却可以凸显出,通电之后,对铁钉的改变。学生就能在这样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把原本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和磁铁相类似的情况。如果电流比较强,铁钉还会发生磁化现象。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实验现象,也不用避讳,可以放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并不只有一种情况。(三)研究电磁铁1.比较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1)出示维恩图,指导学生讨论: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点?(2)学生交流(3)根据学生交流,适当演示实验补充,如,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设计意图]维恩图可以指导学生厘清自己的思维,在比较时,教师用补充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电磁铁有和磁铁相同的特点,但也有优于磁铁的很多特点,比如磁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磁极会发生变化等。在这部分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意识。公开讨论,未必所有的想法,都马上找到答案,如果有争议,可以在观点旁边打?]2.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1)电磁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铁钉,电池、导线(2)那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可能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铁钉:粗细、长短、是否生锈……电池:电量大小导线:粗细、包线裸线、绕的匝数[设计意图]本课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设计一个实验的层面,教材也提醒,可以有其他的假设。那么,怎么提出相对可靠的假设,学生就需要从分析电磁铁的结构开始。教学生思维的方法,分析电磁铁构造,就是递给学生的思维的梯子。(3)我们列出来的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那么,怎么去证明呢?(4)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对比实验研究:设计一:(无关变量)铁钉粗细、长短、电池电量……(因变量)磁力大小变化吗?(自变量)导线匝数设计二:(无关变量)铁钉粗细、长短、导线匝数……(因变量)磁力大小变化吗?(自变量)电池电量[设计意图]利用一根横线,可以较为清晰地指导学生完成对比实验的设计。首先,是罗列出所有的影响因素,然后,在对比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无关变量),如果最后实验结果发生改变(因变量),就是由改变的自变量引起的。(5)学生参考书本P12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情况。3.小结: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而且这个磁能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控制的。(四)总结拓展1.我们利用电磁铁做了哪些事情?学生阅读书本“电磁起重机”的知识。分析:可能是怎样增加电磁起重机的磁能?2.观察:还有哪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电磁铁?3.拓展研究磁悬浮列车。[设计意图]磁悬浮列车的讨论,根据课堂时间可以机动展开。学生对于磁悬浮列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是电磁铁一个非常前沿的应用。【教学后记】28 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5.多样的栖息地【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生物栖息地。通过比较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物种类的不同,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理解生物栖息地。所谓“生物栖息地”指的是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第二部分,寻找生物栖息地,通过在校园里寻找一处栖息地,观察、记录栖息地中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第三部分,分析大熊猫栖息地信息,通过教科书提供的三个大熊猫的栖息地,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植物、水源、食物等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教学目标】理解生物栖息地的涵义,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能够寻找校园生物栖息地,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爱护、保护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难点]分析、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信息。【教学准备】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学生活动手册、大熊猫与它的栖息地阅读材料、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生物栖息地1.出示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分析、讨论、总结。2.揭示概念: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设计意图]28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动植物都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它们的体形、习性等生命特征都要适应它们居住的环境才能生存,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典型的生物,而它们能够长期生活的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就让学生明白了栖息地的概念。(二)寻找校园里的栖息地1.分小组寻找校园内的一处栖息地。(1)用几个词语描述这处栖息地的特点。(2)记录在这处栖息地观察到的生物。2.这些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总结: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栖息地的概念在自己寻找的栖息地中调查生物,目的是通过对栖息地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三)大熊猫的栖息地1.阅读课本第16页,大熊猫与它的栖息地。(1)从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夹金山的相关描述中画出与大熊猫栖息地有关的信息。(2)从气候、植被、水源、食物等方面分类整理资料中的相关信息。(3)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设计意图]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学生更愿意去调查、分析它的生存环境。通过资料阅读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栖息地在气候、植被、水源、食物等方面都很相似,便于它们的生存。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栖息地的重要性,懂得动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爱护、保护意识。【教学后记】6.有趣的食物链【教材分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意识,初步体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谁吃谁。教材首先提出“图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吃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然后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清鹰、田鼠、草籽等动植物间谁被谁吃的关系,知道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第二部分:利用所总结的规律进行实际训练,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食物链的起始与结束时的原则: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第三部分:非洲热带草原的食物网。教材通过展示非洲热带草原里的生物,让学生找出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链,再用毛线模拟这些交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使学生形象的认识食物网,通过对食物网的分析与理解,再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定义,思考三者的作用,并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知道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28 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含义。【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图片(草原一角)鹰、田鼠、草籽图片,海洋生物图片,非洲热带草原里的生物图片,非洲热带草原里的生物名签、几十根毛线。【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谁被谁吃1.出示鹰、田鼠、草籽图片,交流这里有哪些生物。提问:它们分别吃什么?这些生物在一起又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呢?如果将食物关系按“谁被谁吃”的顺序把它们连接起来,你打算用什么符号?在这里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呢?箭头朝向谁?2.揭示概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设计意图]因为鹰、田鼠、草籽是草原常见的生物同时也是学生熟悉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敌对的“竞争者”通过讨论“这些生物在一起又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呢?”激起学生对食物关系的探究,由此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揭示食物链的概念。(二)画出食物链教师出示海洋生物图片,你能画出这些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吗?提问:食物链一般从什么生物开始,再到什么生物结束呢?[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所总结的规律画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成就感满满的同时继续分析食物链的起始与结束时的原则(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并注意箭头方向向着强者的那一方。(三)草原的食物网1.出示非洲热带草原的图片,你能利用食物链的知识找出这些草原生物的食物链吗?[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更多食物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食物链的纵横交织,从而对食物网有更具体、直观的认识。2.游戏模拟食物网的变化。(1)选取上图中的一种生物制作名签,每个同学抽取一张并代表该生物。(2)握住几根毛线的一头,另一头递给与你代表的生物存在食物关系的其他“生物”。以此类推,尝试使每个同学都有毛线与其他同学相连。(3)当去除“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后,代表该生物的同学把毛线放下。提问:①连接起来的毛线像什么?②去除一种生物后有多少种生物受到影响?③这个活动说明食物网中的生物各起什么作用?3.老师提供生物名签和毛线。①发放生物名签和毛线,学生动手寻找自己的食物链;②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链,特别指出从什么生物开始,再到什么生物结束,自己模拟的生物在网状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力。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掌握科学知识后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在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的生存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终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确定性。28 (四)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揭示概念:(1)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2)在自然界中,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3)在自然界中,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提问:如果没有分解者,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4)大多数植物可以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光合作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环境,为下一节课《做个生态瓶》做知识储备。通过揭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帮助学生既巩固知识,又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生物生存的条件进行思考的能力。【教学后记】7.做个生态瓶【教材分析】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是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生态系统。教材出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并通过上节课的内容分析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做个生态瓶。一个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教材首先提出了建造生态瓶可以模拟水域或陆地两种生态系统。教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在此制作过程中,提示了各种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放置的先后顺序,而具体放置什么样的植物和动物等问题,则可不尽相同。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喂食,瓶子里的鱼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瓶子里,情况会怎样?”“不打开盖子,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意在提示学生要考虑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其他关系,使生物尽量像生活在“家”里一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第三部分,是什么破坏了生态平衡。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部分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捕杀海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过度放牧、大量喷洒农药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巩固生物系统的概念。从生态瓶”到“捕杀海赖”,从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知道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1.模拟水域生态系统:大口塑料瓶、池塘中的水、沙子、水草、几条小鱼、2.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大口塑料瓶、湿润的土壤、小草、几只小虫。【教学时间】1课时28 【教学过程】(一)认识生态系统1.出示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图,交流每个区域都有哪些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提问: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揭示概念:(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作生态系统。(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作生态平衡。[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各种区域图片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出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学生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认识。(二)做个生态瓶1.出示制作模拟水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水域生态瓶讨论:(1)池塘里有很多植物,我们的生态瓶里需要放哪些植物?(2)需要放哪些小动物?数量需要多少?(3)泥沙需要放多少?(4)应该先放植物还是先放动物?陆地生态瓶讨论:(1)陆地上有很多植物,我们的生态瓶里需要放哪些植物?(2)需要放哪些小动物?数量需要多少?(3)湿润的土壤需要放多少?(4)应该先放植物还是先放动物?2.教师展示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制作生态瓶。预测一下:(1)不喂食,瓶子里的鱼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瓶子里,情况会怎样?(2)不打开盖子,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设计意图]在做生态瓶中,教师要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亲自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同时制定观察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探究“活动”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在轻松的交流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本领。第三部分,是什么破坏了生态平衡1.视频出示生态遭到破坏的例子。提问:你看后有什么感受?总结: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2.阅读捕杀海赖的资料,讨论这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是如何遭到破坏的。[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在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活动中有所作为。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讨论、分析生态平衡失衡的原因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设计意图]教材让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的原因,是为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组织学生深入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的一些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恶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8 【教学后记】8.适应生存的本领【教材分析】这节课继续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本课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动物的迁徙。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以同一种动物迁徙到不同的地方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也会做出相应变化。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第二部分,分析东非大草原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教材出示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和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的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分析每年六七月份角马、水牛等迁徙的原因。第三部分,动物生存的本领。有些动物不长途迁徙,也不洄游,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有自己的适应办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四部分,拓展藏羚羊迁徙之谜,这一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拓展,让学生继续关注大自然选择使得生物发生变化。【教学目标】生物的迁徙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难点]通过气温与降水量的数据,分析动物迁徙的原因。【教学准备】动物迁徙视频、各种动物适应外界环境的图片及简介资料、藏羚羊迁徙视频。【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动物的迁徙1.出示动物迁徙视频,交流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讨论总结: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2.阅读书本22页,想一想它们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教科书资料阅读,学生分析发现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以同一种动物迁徙到不同的地方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也会做出相应变化。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二)分析东非大草原的气温与降水特点出示东非大草原塞伦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和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气温与降水量数据。(1)说说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气候特点。(2)分析每年六七月角马、水牛等迁徙的原因。课件出示角马迁徙原因视频。[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发现东非高原气候区是存在着干、湿季节的。在六七月份时盖伦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温度低是干旱季节少雨甚至无雨,而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却是温度适中多雨的季节。角马、水牛的迁徙是根据水源和季节性进行周期性的迁移。同时经过讨论分析发现动物迁徙是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根据自身繁殖和季节性因素一起促成的周期性迁徙。28 (三)动物的生存本领1.有些动物不长途迁徙,也不洄游,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有自己的适应办法。教师出示图片:蜜蜂封巢、潮虫的食物、冬眠方式过冬的动物、松鼠储藏食物、属兔备干草、非洲两栖动物“夏眠”、帝企鹅扎堆取暖等。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栖息地中的温度、水源、食物等的变化会引起动物适应行为的变化。2.出示羚羊迁徙故事。提问:你认为母羊迁徙生育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兴趣,吸引学生走近大自然继续探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后记】第三单元自然资源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点到面的逻辑顺序,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交流活动认识自然资源,交流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了解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可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例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和物品制造有关,有的和能量利用有关,人类的生存离开不自然资源。第二部分是动手活动,给自然资源归类。根据资源类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给太阳、矿物、岩石、空气、动物、地下水、石油、植物等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行归类。与此同时,思考这些自然资源中,哪些可以提供能量?与第一单元所学相联系。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通过阅读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了解了热带雨林资源海洋资源蕴含的丰富资源,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第四部分是交流活动,分析第三部分阅读资料,讨论海洋资源为什么会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学以致用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1.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2.给自然资源归类;3.交流海洋资源成为21世纪重点开发和利用的原因。【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难点]1.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2.根据资源类型给自然资源归类。【教学准备】各种自然资源的图片和视频,教室或书包里的某个物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1.提问:西部牛仔标志性的裤子是什么?(牛仔裤)教师出示牛仔裤图片2.看图,分析交流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教师出示图片:汽车、石油、棉花、辅料、染料、阳光、天然气等图片。28 3.选择教室或书包里你喜欢的一个物品,分析它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4.揭示概念:(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5.学生回顾评价分析交流。教师出示牛仔裤图片,学生同伴进行分析结果的点评。[设计意图]牛仔裤是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因此引导学生分析牛仔裤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就相对比较简单一些,随即让学生自主选择身边喜欢的物品进行分析。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先不进行评判,揭示自然资源的概念后,让学生再回顾前面的分析交流,进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分析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个部分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人类生存离不开它们。二、给自然资源归类1.教师出示图片,请根据资源类型,给自然资源归类。(1)哪些属于土地资源?(土壤)(2)哪些属于水资源?(地下水、冰川)(3)哪些属于矿产资源?(矿物、岩石、煤、石油)(4)哪些属于气候资源?(太阳、空气、风)(5)哪些属于生物资源?(动物、植物)2.思考:这些自然资源中,哪些可以提供能量?(如:太阳提供热能、光能)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来思考。[设计意图]通过给出的资源类型,让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可以分类的。这里给到了学生分类的学习支架: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学生在给自然资源归类的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到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思考这个环节不仅要为了让学生明白有的自然资源是可以提供能量的,并且也是使学生温故知新,打通与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的联系。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谈话: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1.自主阅读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资料,思考这些自然资源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和物质基础。学生交流分享。(一)热带雨林资源: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储水库”,保护淡水资源;(二)海洋资源:提供鱼、虾、藻、贝等食品;提取盐卤等化合物;提供鱼油、蛤素等药物的研制原料;……[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阅读思考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条件和物质基础。在交流分享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自然资源给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这样学生就对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四、讨论:海洋资源枯竭后会怎么样?播放视频:《海洋资源》[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一个逆向思维,在海洋资源枯竭后,人类会面临什么危机?学生了解后,辅之以《海洋资源》的视频,学生自然就会明白21世纪重点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原因了。【教学后记】28 10.煤、石油和天然气【教材分析】本课按照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形成、开采、作用与三种能源的异同。第一部分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首先通过观察活动,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特征;然后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像煤、石油和天然气这类能储藏和提供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即是能源,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让学生深入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是两个动手活动,一是模拟石油开采,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石油这种能源的开采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二是查阅资料,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的用途,这部分是将课堂所学联系生活实际。第三部分是交流活动,根据本课所学,通过交流比较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异同,让学生全面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主要的传统能源。【教学目标】比较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形成;知道自然资源中的主要能源;模拟石油开采实验;交流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异同。【重点与难点】[重点]1.什么是能源;2.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作用;[难点]1.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形成;2.模拟石油开采实验;3.比较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异同;【教学准备】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图片和视频,实验器材十二组(广口瓶一个,食用油适量,小石子适量,双孔橡皮塞一个,长颈漏斗一个,玻璃导管一根,橡皮管一根,烧杯两个,红墨水适量,水适量)。【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主要能源1.观察:煤、石油、天然气的特征出示煤、石油、天然气图片(有条件的学校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从五感官进行观察。(1)煤:黑色,不透明,有光泽,硬硬的,有气味……固体(2)天然气:无色,透明,有刺鼻的气味……气体(3)石油:深褐色,不透明,黏稠,有刺鼻气味……液体。[设计意图]观察事物要从五种感觉入手,此环节中的煤可以应用眼、鼻、皮肤三种感官进行观察,天然气和石油可用眼和鼻两种感官进行观察。现实中原油是较难获取的,天然气是无色有气味的气体生活中常用但是不容易带到课堂中进行观察。所以原油我设计用图片结合视频来引导学生来了解,天然气指导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打开天然气去观察会发现其是无色、透明、有气味的物质。2.揭示概念(1)能源:能储藏和提供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2)教师出示图片: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3)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形成28 教师出示图片:煤的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4.播放煤、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视频。[设计意图]通过揭示能源的概念,让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中有能源,认识到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传统的主要能源。这三种主要传统能源的形成,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字资料,辅之图片讲解和视频,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形成与储藏环境。二、石油能源的开采与煤、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运用1.模拟石油的开采(1)教师出示石油开采示意图,分析如何进行石油开采。(2)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广口瓶一个,食用油适量,小石子适量,双孔橡皮塞一个,长颈漏斗一个,玻璃导管一根,橡皮管一根,烧杯两个,红墨水适量,水适量)。(3)讨论如何安装模拟石油开采装置。(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①在广口瓶中倒入食用油,加入小石子,用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②将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穿过橡皮塞,分别伸入瓶底和瓶中部,把与玻璃导管相连的橡皮管另一端放入空烧杯中。③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倒入红色水,猜测并观察出现的现象。[设计意图]这里根据石油开采示意图,结合给学生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讨论如何安装模拟石油开采装置,这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然后再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让学生对于石油这种能源开采有了深入的了解。比直接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更能训练学生的问题求解和科学探究的高阶思维。2.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用途(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2)学生交流。煤:燃烧发电、炼制焦、制煤气……天然气:制造氮肥、生活用燃料、代替汽车用油……石油:炼制汽油、提炼润滑油、提炼石蜡……[设计意图]查找、筛选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个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筛选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用途,然后进行交流分享。这不仅使学生明白这三大主要能源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明白能源对我们人类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查找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比较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能源的异同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分析比较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能源的异同。2.学生交流: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能源的异同(1)相同点:①形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时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②燃烧时都会转换为光能、热能和动能;③当今主要能源;④不可再生;⑤燃烧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非清洁能源。……(1)不同点:①天然气和石油会向上移动,形成储油层和天然气层;煤深埋在地下,所以开采的方法也不同;②能量释放不同: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释放的热量比煤更多;③用途不同;石油可炼制汽油等,天然气可制造氮肥等,煤多用于燃烧发电等;④性状不同:煤是固态的,天然气是气态的,石油是液态的;28 ……[设计意图]比较煤、天然气和石油三者的异同在本课的学习中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将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三大能源的特征、形成过程、用途等,培养学生多角度进行探究的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后记】11.开发新能源【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揭示新能源的概念,所谓“新能源”指的是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潮汐能等。为解决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终将枯竭的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开发新能源。第二部分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生产生活中一些装置利用太阳能做了什么,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空间站、太阳灶、太阳能冰箱等装置,以此来了解太阳能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通过教师提供的齿轮、太阳能光电板、电动机、导线、小车模型,安装一辆太阳能小车,比一比谁的小车跑得快;二是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探究,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两个视角。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了解常见新能源,让学生了解常见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五部分是拓展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新能源,形式不限,也可参照活动手册进行。【教学目标】交流太阳能的用途;动手制作一辆太阳能小车;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交流更多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什么是新能源;2.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难点]1.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2.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设计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各种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图片和视频,太阳能小车十二组(齿轮、太阳能光电板、电动机、导线、小车模型)。【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能源概念1.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新能源吗?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2.揭示新能源概念。3.教师出示新能源图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设计意图]28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新能源并不陌生,生活中有许多新能源的应用,例如太阳能路灯已经是十分常见的事物。但是对于新能源这个概念,学生并不清晰,所以这个环节就直接揭示概念,利于学生对于新能源从模糊走向清晰。二、太阳能的应用1.分析交流:这些装置利用太阳能做什么?教师出示图片: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空间站、太阳灶、太阳能冰箱。(1)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空间站:太阳能冰箱;(2)利用太阳能光热:太阳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的光热制造物品服务于人类,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太阳能的应用对于缓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常规能源枯竭的贡献。三、太阳能小车1.安装一辆太阳能小车。通过教师提供的齿轮、太阳能光电板、电动机、导线、小车模型,安装一辆太阳能小车,比一比谁的小车跑得快。2.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1)提问: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学生讨论(光电板受光面积,光电板受光角度,方位……)[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散思维,不要把局限学生的思维局限,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探究。(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①问题:光电板受光面积与小车速度是否有关?假设:受光面积大,小车速度大。改变的条件:光电板的面积大小。不变的条件:光电板的受光角度。实验方法:对光电板进行部分遮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②问题:光电板受光角度与小车速度是否有关?假设:受光面角度为90度,小车速度大。改变的条件:光电板的受光角度。不变的条件:光电板的面积大小。实验方法:改变光电板的受光角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注意:实验至少进行三次。(4)记录实验现象。①光电板受光面积大时,小车速度快;光电板受光面积小时,小车速度慢。②光电板角度为90度时,小车速度慢;光电板角度为45度时,小车速度快。(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光电板受光面积会影响小车的速度;光电板受光面积越大,小车速度越快。②光电板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速度;光电板的角度为45度时,小车速度快。[设计意图]动手探究活动,难点是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而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探究,最终找到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这个环节放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会有更多的发现,而不是局限于两个因素。这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四、认识常见的新能源1.阅读:常见的新能源。28 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应用。2.其中风能和生物质能和我们的生活十分的密切;尤其是生物质能的原料,生活垃圾是很好的原料,所以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了解常见新能源有哪些以及这些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很多新能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强调生活垃圾是生物质能的原料,使学生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不单是培养环保意识,也是让学生知道新能源开发将是当今以及未来的能源开发的重点,将为解决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面临枯竭的重要手段,也为下一课《善用自然资源》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埋下伏笔。五、拓展: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新能源。(名片、海报,形式不限)波浪能、氢能源、沼气能源……播放《波浪能发电》视频[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通过介绍一种新能源,让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拓展探究,了解更多的新能源,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这种新能源,意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12.善用自然资源【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直接揭示概念和举例,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所谓“可再生资源”指的是像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的。“不可再生资源”指的是像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第二部分是了解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通过两个活动进行探究:一是通过阅读活动了解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与短缺的现状;二是讨论哪些自然资源会面临短缺,以及交流自然资源短缺将怎样威胁人类生存。第三部分是如何减缓自然资源短缺与如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这个部分有三个活动:一是通过交流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使用节能电器、“光盘行动”、回收利用纸等属于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方法;二是交流如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分析一座环保建筑来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做法可以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三是动手活动,通过教师提供的烧杯、纸板、温度计,体验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让学生体验到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来达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了解资源的回收利用。最后一部分让学生交流还有哪些善用自然资源的做法?【教学目标】区分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动手体验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交流自然资源短缺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善用自然资源。【重点与难点】[重点]1.自然资源短缺加剧的现状;2.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方法。[难点]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教学准备】各种善用自然资源的图片和视频,双层玻璃保温装置十二组(同样的烧杯两个,大烧杯一个,温度计两支、带孔硬纸板、)、热水、计时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1.出示自然资源图片:土地、太阳能、煤、石油、地热、天然气等。提问:这些自然资源中哪些是用一点少一点,用完就再也不会有的?(煤、石油、天然气)2.揭示概念:(1)不可再生资源:像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28 (2)可再生资源:像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的自然资源。[设计意图]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对于这些自然资源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提问,产生对比,由此发现自然资源可根据是否可再生或再循环而分成两大类,顺势揭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这两个概念。(二)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与其对人类的影响1.阅读资料,自然资源短缺日益严重(1)人口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越大;(2)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和短缺加剧(可再生资源的短缺,不可再生资源将枯竭);生物灭绝、粮食短缺、草原破坏、淡水紧缺、燃油紧张的现状。2.交流:哪些自然资源会面临短缺?粮食、淡水、燃油、耕地……3.交流:自然资源短缺将怎样威胁人类生存?粮食短缺引发饥饿状况加剧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死亡;水资源短缺会使卫生状况恶化、农作物减产、饮用水匮乏等;……[设计意图]这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当前全球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日益加剧的现状,然后交流哪些自然资源会面临短缺,进而讨论自然资源短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短缺将会威胁到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从而唤起学生珍惜、善用自然资源的意识,为后续的教学环节作好情感铺垫。(三)减缓自然资源短缺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1.出示图片展示守护自然资源的方法,提问:下面做法是如何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1)减少消耗:使用节能电器;不浪费粮食;绿色出行;建设垂直农场;(2)重复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品;(3)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纸、塑料、玻璃等;[设计意图]根据守护自然资源的三大方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深学生对减缓自然资源的具体做法,同时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每天都能为减缓自然资源短缺作贡献。2.出示图片,分析这座建筑是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1)利用新能源: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2)减少能耗:LED灯具的使用;改良的房屋隔热板;地板供暖系统;地源热泵;小型热电联产;(3)重复使用: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分析这座建筑是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培养学生根据本课所学来进行问题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3.体验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1)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①取两个同样的烧杯,将其中一个放到更大的烧杯中。②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入等量热水,在杯口盖上带孔硬纸板,插入温度计。③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比较哪个烧杯中的水冷却得慢。(3)实验现象:双层烧杯中的水冷却慢。(4)实验结论:双层玻璃具有保温效果。[设计意图]这个对比实验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加深对节能装置在守护自然资源中的贡献的理解。(四)资源的回收利用阅读资源:了解资源的回收利用1.例如:回收1吨废纸——可生产800千克纸——可少砍17棵大树——减少35%水污染。2.资源的回收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和节能减排。28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中的具体数据,让学生知道资源回收对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状况和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做好资源的回收利用。(五)你还知道哪些善用自然资源的做法?播放视频:《垂直森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拓展了善用自然资源的做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理想的家园13.洁净的水域【教材分析】本课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对比河流的昨日与今朝,从中发现不同,指向水域污染。顺应学生认知,到底有哪些原因会造成水域污染呢,被污染的水域是如何危害人类健康的?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建立水域污染是人为造成的,但其结果又会回到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模拟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从陆地进入水域”的实验中,将学生平常只能见到结果不知其原因的现象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另外,以云南滇池的案例,展现国家对水域治理的成效,提出两个问题: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治理滇池的?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去调查你所在城市的水域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的主要途径;理解水污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了解污水处理的一般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水污染的主要途径及其危害。[难点]1.深刻理解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2.调研当地水域污染情况;【教学准备】[全班]学生熟悉的一条河流的旧照和新照。[分组]托盘、泥土、色素、泡沫屑、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聚焦水域污染1.出示两张学生熟悉场景的河流照片。2.提问指向:对比分析河流的昨天和今天。聚焦:水域被污染了。[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熟悉场景的照片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照片本身有对比,能让学生分析和思考背后的原因。(二)被污染的水是如何危害人类健康的?1.提问:水域污染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危害呢?28 2.出示水域污染造成的危害。如: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水生动物污染、人拉肚子、生病发烧……3.总结:被污染的水会危害人类健康。[设计意图]我们为什么那么关注水体污染呢?水体被污染之后对人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顺应学生认知引导学生分析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帮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对水体的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去注意自己的行为。(三)水域污染是怎样形成的?(活动手册)1.出示四张不同场景的图片。2.提问:水域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呢?3.学生总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生活垃圾的乱投放、生活污水的乱排放、工业污水的乱倾倒……(完成活动手册填写)4.总结,人们的不当行为会造成水域污染。5.提问:是不是当我们把垃圾扔在陆地上,是不是就不会污染水域了呢?6.到底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是如何从陆地进入水域的呢?能不能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呢?托盘、泥土、色素、泡沫屑7.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8.全班交流总结。关注不同物体在实验中的作用和价值。泡沫屑模拟固体垃圾、色素是为了帮助我们直观看见被污染的水……9.分组实验10.总结:固体废弃物会在水流作用下从陆地被带到水域中。固体废弃物种的一些液体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也会随着水流进入并污染水域。[设计意图]既然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那为什么人们还会让这些水污染呢?到底有哪些行为在不经意间污染了水体,出示常见的水体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总结、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利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日常不经意随手扔的垃圾最终也可能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四)如何帮助被污染的水域恢复呢?1.阅读:滇池旧貌换新颜,思考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治理滇池的?2.学生阅读总结3.调查你所在城市的水域污染情况,并了解当地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方法。[设计意图]水体被污染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帮它恢复以前的洁净呢?不能只让学生看到消极的现象,还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看到希望。利用云南滇池的案例,帮助学生去看到希望,并总结水体污染的治理办法。(五)总结1.观看视频:水污染有多严重?水污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的?2.总结洁净的水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当水域被污染我们的健康也会受到威胁,生活中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水资源。[设计意图]视频总结,能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下定决心在日常生活中去保护环境。【教学后记】14.清新的空气【教材分析】28 本课主要有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认识不同的空气环境,通过比较受污染空气和清新空气,了解两种空气环境的不同。第二部分探究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认识到受污染的空气会危害植物的生长。第三部分认识雾霾,现如今空气污染产生的雾霾可以直接被人体吸入肺部,并聚集在呼吸道、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进而损害人体健康。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应对雾霾天气要采取的措施。第四部分调查生活环境周围的灰尘污染,利用凡士林和镜子测量家、学校或者马路边周围环境的灰尘污染,了解灰尘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思考净化空气的方法。【教学目标】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了解应对雾霾和净化空气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难点]探究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教学准备】两盆品种相同的植物、装有汽车尾气的塑料袋、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三面镜子、凡士林【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不同的空气环境1.出示空气环境不同的图片,思考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空气被污染、空气清新)2.你喜欢待在什么样的空气环境中?为什么?[设计意图]两种不同的空气环境,学生一比较就知道清新的空气呼吸起来更舒适,让人身心舒畅,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二)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思考:被污染的空气为什么不利于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2.交流:如果利用汽车尾气研究不好的空气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你会怎么做?3.总结实验方法:(1)准备两盆品种相同、生长旺盛的植物,分别放进一个大塑料袋里。(2)在一个袋里充入空气,另一个袋里充入汽车尾气,扎紧袋口。确保每天分别充入足够的空气和汽车尾气。(3)把两盆植物放在同一地点的向阳处,按时浇同样多的水。连续5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温馨提示:汽车尾气的收集请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以防烫伤。4.预测:以上实验可能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5.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设计意图]通过汽车尾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就能观察出在汽车尾气环境中生存的植物长势不好甚至死亡,在新鲜空气中生存的植物能正常生长,从而分析出受污染的空气会对植物带来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清新的空气。(三)雾霾对人体的危害1.出示雾霾天气,学生了解雾霾天气的特点和危害。2.交流:我们有哪些可以应对雾霾的办法?[设计意图]现今社会雾霾天气非常常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很有必要了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并为应对雾霾提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四)调查周围的灰尘污染1.测一测周围哪里的灰尘污染最严重。出示操作方法:(1)准备三面干净的小镜子,在镜子中间涂上相同面积的凡士林。(2)把三面镜子放在家中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在校园内、马路边测一测。)(3)几天后,比较镜子上的灰尘的多少,记录哪里的空气污染最严重。2.交流测量结果,总结灰尘污染比较严重的环境。28 3.讨论:要想营造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4.全班总结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方法。[设计意图]调查周围灰尘污染情况的,能让学生对生活环境受污染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认识到空气污染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刻不容缓。【教学后记】15.多样的生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生物多样性,通过比较四种雀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同种生物之间的不同。第二部分了解极地环境、沙漠环境等生态环境的特点,寻找各个环境生活的同类生物和不同类生物,探究生物多样性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探究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以及危害,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教学目标】认识生物多样性;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思考并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1)认识生物多样性;(2)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3)思考并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难点](1)认识生物多样性;(2)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准备】生物多样性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并比较雀鸟的鸟喙1.出示莺雀、小树雀、大嘴地雀、勇地雀四种雀鸟的鸟喙图片,仔细观察它们的鸟喙。思考:它们的鸟喙有什么不同?2.鸟喙的不同,对雀鸟的延续有什么意义?3.揭示概念: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有着众多不同的生态环境,每个生态环境中都生活着许多物种,同一物种又有着许多个体差异,这些统称为生物多样性。[设计意图]四种雀鸟的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四种雀鸟都是同一个物种,但是它们的形态、特征还是存在差异,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地认识。(二)制作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卡片1.出示不同环境的图片,如极地环境、沙漠环境、海洋环境、森林环境,观察图片中生态环境的特点。2.总结各个环境的生态环境特点:极地环境:天寒地冻、降水极少沙漠环境:干燥炎热、终年少雨海洋环境:温凉湿润、降水较多28 森林环境:阴暗潮湿、降水较多3.思考这些环境中生活着哪些不同类的生物和同类生物,同类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4.根据信息,选择两种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卡片的制作。[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选取了四种环境,选择这四组环境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环境特征明显且差异较大:极地环境温度极低,沙漠环境干燥炎热、海洋环境水资源丰富、森林环境阴暗潮湿,学生能结合环境的特点迅速思考出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生物,难点在于同类生物的差异比较,学生对同类生物的界定并不清楚,教师可以适当举例引导,对于同类生物出现差异的原因,重在让学生分析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确保物种延续。(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1.阅读《消失的昆虫》,思考昆虫消失的原因。2.小组讨论:昆虫消失以后,对人类和动植物会有什么影响?3.出示近200年来已经灭绝的动物图信息,了解它们灭绝后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四)保护生物多样性1.全班交流:你认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些?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3.谈谈你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理解。[课程意图解析:通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后记】16.健康的土地【教材分析】前面三课学生研究了水域、空气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办法。其实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也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上面的生物。本课第一部分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为生物提供了约30%的栖息地,栖息地的健康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健康息息相关,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入手。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会导致土地被污染呢?我们又可以为保护土地做些什么?理论的学习必须有实践做支撑。第三部分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开展学校食堂厨余垃圾减量行动。在已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玩“家园”转盘的游戏中深刻理解水、空气、土壤及生物多样性两两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学生对环境因素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描绘你心中的理想家园,在心中埋下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辅之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教学目标】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和行为;意识到环境因素之间彼此关联;调研学校食堂厨余垃圾情况,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减少厨余垃圾的方案。【重点与难点】[重点]意识到人类行为对土壤污染的危害。[难点]1.理解环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2.调研学校厨余垃圾情况,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教学准备】活动记录单、“家园”转盘。28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聚焦土地污染现象1.出示健康土壤上的植物以及被污染土壤上的植物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什么原因导致了植物的长势差异3.聚焦:健康的土壤。[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片呈现,能帮助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聚焦主题:健康的土壤。(二)分析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1.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的呢?2.聚焦垃圾填埋导致的后果3.引导学生分析怎样的行为能减少垃圾填埋导致的后果(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发展新技术……)[设计意图]顺应学生认知,从图片看到了土壤污染的直观后果后会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土壤污染,从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垃圾污染开始,思考垃圾处理到来的危机和后果。(三)土地污染的危害,该如何去保护土地1.除了垃圾的减量及分类投放之外,人类还有哪些行为再污染土地呢?(喷杀农药、化妆品残留、药品残留、乱砍乱伐……)2.观看视频:什么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有哪些危害?3.这些行为会污染土地,被污染的土地会造成哪些危害呢?结合活动手册P16页思考破坏土壤的做法与可能产生的后果。4.针对分析出的土地污染的原因以及它造成的危害,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呢?(减少厨余垃圾、杜绝垃圾中的化学污染、枯枝落叶粉碎后做成肥料、减少垃圾填埋)5.同学们都能想到很多的方法,回到我们的校园从学校食堂厨余垃圾减量开始行动。6.指导学生开展学校每天午餐产生的厨余垃圾的调研活动,并根据调研结果制订一个学校食堂厨余垃圾减量行动方案。[设计意图]除不当的垃圾处理会污染土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土地的健康呢?用直观的视频给学生呈现导致土地污染的可能因素以及可能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借助活动手册分析土地污染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回归生活从学校每日午餐的厨余垃圾入手,做现状调查及方案制定,帮助学生打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壁垒。(四)玩转“家园”转盘,描绘心目中的理想家园1.介绍“家园”转盘玩法2.引导学生分析水、空气、土地、生物等因素中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3.综合考虑水、空气、土地、生物等各方面因素,说一说理想的家园是什么样的。4.结合活动手册P16,将心中的“理想家园”写下来。[设计意图]结合前面三节课的内容,水、空气、生物多样性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土地污染之间有哪些关系或影响呢?借助“家园”转盘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了解四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帮助学生描绘“理想家园”图景。与此同时,让学生能更好地建立意识,从实际生活中去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后记】2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3-02 09:00:25 页数:29
价格:¥12 大小:145.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