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全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教学进度安排周次起讫日期课时教学内容19.1-9.81科学第一课29.9-9.1311我们知道的植物39.16-9.2012观察一棵植物49.23-9.2713观察叶59.30-10.6国庆节610.7-10.1114这是谁的叶710.14-10.18机动810.21-10.2515植物是“活”的吗,910.27-11.116校园里的植物1011.4-11.8机动1111.11-11.1511在观察中比较1211.18-11.2212起点和终点1311.25-11.2913用手来测量1412.2-12.61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512.9-12.131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1612.16-12.2016做一个测量纸带1712.23-12.271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812.30-1.3机动191.6-1.121总结评价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1)它会不会开花?(2)叶子什么样子的?(3)生长在哪里?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四、种一棵植物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五、小结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板书设计:1、我们知道的植物草植物树根茎叶果实……花1.2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1)它会不会开花?(2)叶子什么样子的?(3)生长在哪里?二、观察一株植物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三、画一株植物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株植物(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最好。四、小结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作业布置:画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茎叶结构。板书设计:1、2观察一棵植物结构:根茎叶观察方法: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远近整体局部1.3观察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学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五、拓展,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作业布置:做叶画板书设计:1、3观察叶结构:叶柄、叶片、叶脉叶是有生命的1.4这是谁的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作业布置:和爸爸妈妈做“猜叶子”的游戏板书设计:1、4这是谁的叶根据:叶柄、叶片、叶脉颜色形状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准备:学生: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课件、塑料花、植物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作业布置:和家长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板书设计:1、5植物是“活”的吗生长死亡1.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②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三、研讨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作业布置:观察家庭里的植物,并做好记录。板书设计:1.6校园里的植物实地观察观察方法做好记录2.1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 (要求:长短不 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一、聚焦1.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2.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三、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1)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2)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3)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三、研讨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板书设计:2.1在观察中比较不同的比较方法长短高矮结果不同2.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过程与方法: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二、聚焦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引导学生说,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四、研讨1.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 2.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板书设计:2.2起点和重点①对齐起点②比较终点,2.3用手来测量教学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教学重难点1.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二、聚焦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三、活动探索,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2.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先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 (代表地面)粘贴好。 四、研讨1.先观察一会儿纸带。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4.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五、拓展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板书设计:2.3用手来测量“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①对齐起点②比较终点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2.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手的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2.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二、聚焦1.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2.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三、活动探索1. 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 (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 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2. 测量桌子和书。 (1)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2)分发材料。 (3)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4)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 3.汇报测量结果(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四、研讨1.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手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板书设计: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统一起点终点测量需要统一标准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2.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 (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二、聚焦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 (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四、研讨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作业布置: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板书设计: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标准单位结果可比较更准确2.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目标:1.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能制作出自己的测量带。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 生活动手册、塑料桶。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2.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二、聚焦今天我们来制作自己的测量带,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周长。三、探索制作、测量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 (1)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2)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 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 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四、研讨1.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2.分组讨论,个别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3.总结: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作业布置: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板书设计:2.6做一个测量纸带纸带方便读数更准确小方块2.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 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演示引入尺子。 2.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二、聚焦今天我们来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三、探索制作、测量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 (1)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 (2)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 (1)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 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 ③介绍如何读数。 (3)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四、研讨1.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2.小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作业布置:回家后用家中的卷尺测量一下家中家具的长、宽和高,并试着用表格记录下来。板书设计:2.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纸带方便读数更准确尺子数字更清晰刻度更准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