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及教学反思(附板书)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3/22
4/22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及教学反思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认识长方体》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内容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二、说学情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会辨认长方体,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四、说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学习难点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时,怎样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五、说教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2、谈话法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4、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5、课堂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6、动手操作法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7、启发法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学法:1、情境学习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对称、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2、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实物展示几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认识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并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1.认识长方体长方体的面: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顺序容易数清。长方体的棱: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棱是线段,是可以度量的。长方体的顶点: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顶点:8个面:6个棱:12条学生观察带来的长方体的特点,几个学生演示,师教具演示并总结.2.例1: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先观察主题图,然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如墨水瓶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等,可以发现:(1)长方体有 6 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 12 条棱。(5)哪些棱的长度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 8 个顶点。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呢?数长方体的棱时,可以把棱分成三组,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或记号标出来,先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数长方体的顶点时,可以用一只手拿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3.例2: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本例题思路分析:先想一想,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从而选择不同长度的木条。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简单地说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有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各不相等。如果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点呢?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用实线画出,另外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所以通常把长方体画成上图那样。环节二、“做一做”解答指导1.本题是用教材第145页的附页1制作长方体模型。所做长方体的长是5.4cm,宽是4.8cm,高是2.1cm。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一般情况下习惯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如图1中长方体可以说长是12cm,宽是6cm,高是8cm;图2中长方体可以说长是25cm,宽是4cm,高是4cm;如果将图1中的长方体竖放,就可以说长就是8cm,宽是6cm,高是12cm;如果将图2中的长方体竖放,就可以说长就是4cm,宽是4cm,高是25cm。当把以上图形再侧放时,情况又将不同。由此可见,长方体的长、宽、高所在的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摆放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七、说板书设计长方体顶点:8个面:6个棱:12条八、教学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站在不同位置看老师的讲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允许孩子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看着他们在讲台边快乐地转来转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答案马上就可以水到渠成了。谁知在反馈时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而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5个面”,更有甚者,报的数更多,全班学生就这样分成了几派,相持不下。见局面一时不好控制,我严肃地重复着第二种回答:“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真的最多能看到5个面吗?”这一反问,那些认为能看到5个面的学生顿时一愣,继而默然地垂下了头,虽然有个别同学暗地里仍然不服气地自言自语“没错嘛,就是5个面”,然而更多的则是沉默,不作声,课堂上因为老师严肃的一问全然没有了刚才相持,争论的气氛,我顿觉师威的负面力量,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微笑着绕着讲台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5个面也蛮有可能的嘛,谁愿意当小老师上来说说到底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于是气氛又活跃了起来,几派学生争着上来讲解示范,就在他们讲解示范的争论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嚷起来:“老师,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是五个面了,他们算的是两次观察的和”,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噢,原来他们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而我们算的是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难怪会不一样啦.”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书本上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它没有讲清楚是算一次还是算合起来的。”众生附和,我被这一连串的知道、发现愣住了,再仔细地读了读课本上的那句话“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确,问题中没强调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为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也可以理解为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当时我一激动,也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至少这些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批判书本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悟地大声自言自语“原来,书本也会有错啊,以后我可一定要认真思考。”教育教人求真,学习要先学做真人。21世纪的教育,呼唤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师的职责已转变为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鼓励挑战权威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至少,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以师威压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学生脑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科学批判权威的勇气,并从中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