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1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5 孔乙己--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难点】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大的时空差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孔乙己被打断腿后去喝酒的图片)同学们,天气寒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多年前,秋后的一天下午,有一个腿断了的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从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的?他以后又会怎样?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二、简介写作背景三、教学内容1.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1)教师朗读课文第9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2)听1~8段录音,思考以上两个问题。(3)四人小组讨论,明确: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问题二:①语言被嘲笑(第4、6、8段)。从他的语言上看,他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用“多乎哉?不多也”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②行为被嘲笑(第8段)。分茴香豆给孩子们的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的穷酸之态显露无遗。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4段前三句)。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好喝懒做,“破”反映了他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的“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④遭遇被嘲笑(第4、6段)。其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有一次了。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4)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学生回答,明确:①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②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③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④守信(从不拖欠酒钱)。(5)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耻笑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2.分析社会根源。(1)齐读全文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2)四人小组讨论。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3)陈列理由。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4、11段):首次出场末次出场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11段第一句)。分析:“……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熬过这个冬天。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6、11段):一辩:争辩。二辩:不屑置辩。三辩:颓唐,不十分分辩。 分析:开始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尽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等。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辩”,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距死期也就不远了。④“排”与“摸”的动作:“排”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⑤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5段),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说明他一定已经死了。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表明孔乙己已经死去了,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①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②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③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④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四、拓展练习观看影片《范进中举》,进一步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人造成的毒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26 09:00:32 页数:4
价格:¥3 大小:16.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