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2部编七上语文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3/23

4/23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4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n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故事情节,勾画关键语句。2.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学会运用伏笔和照应。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正确面对困难并用恰当的方式战胜困难。学习目标\n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主要从事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的科普文章的写作。主要作品有《心理学的故事》等。作者简介\n酷热(kù)灼人(zhuó)寻觅(mì)附和(hè)犹豫(yù)突兀(wù)耸立(sǒng)臭椿(chūn)气喘吁吁(xū)闪烁(shuò)岩脊(jǐ)参差(cēncī)怦怦(pēng)滑稽(jī)哄堂大笑(hōng)晕眩(xuàn)呻吟(shēnyín)恍惚(huǎnghū)口吻(wěn)挪动(nuó)抽噎(yē)畏惧(jù)嘲笑(cháo)逼迫(pò)重点字注音\n【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犹豫不决】迟疑动摇,无法决断。【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天旋地转】形容眩晕时的感觉。【变化莫测】即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惊慌失措】形容既慌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重点词语解释\n1.默读,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2.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内容。整体感知\n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56年前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n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游戏玩厌,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因为8年来“我”体弱多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n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脊有多深?多长?只有60英尺左右;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脊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是的;不是;“我”。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爬到岩脊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n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杰里。11.“我”是怎样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12.“我”现在多少岁?64岁(当时是8岁,时隔56年,所以8+56=64)。\n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经验。你能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吗?\n结构脉络\n主旨探究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里玩。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n2.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里?如果你是杰里会怎么做?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n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参考观点: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n4.“我”体弱,因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牢记母亲“不要冒险”的警告,结果,在伙伴的怂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爬上悬崖而历险,出现“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两难境地。怎样看待父母对我们的淳淳教诲?参考观点:当我们贸然行事时,应该想想父母的淳淳教诲,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万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是时有发生,“我”就是不顾母亲的“不要冒险”的警告,才身临其境,所以凡事三思而行,必定有益。\n主旨归纳作者通过讲述小时候爬崖遇险以及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把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战胜它。\n疑难突破文章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和活泼,到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以及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文中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例如,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真实可信。此外,还有一些动作、环境描写,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例如,“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一句,表面上写人物动作,实际写的是“我”紧张的心理。文中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色?\n写作特点1.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伏笔和照应是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在描写、记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关联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使文章记叙周密。本文就是如此: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其险的程度,是伏笔;文中多次提到“我”的体弱是伏笔;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及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也是伏笔。这些必要而周密的交代,行文中都一一进行照应。因悬崖险才出现险情;因“我”体弱才遇险;因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并且“很担心”才把“我”爸爸领来。结构上,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这样前面埋下伏笔,后面进行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n2.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对“我”的心理描写,既有对心理的直接刻画,也有通过语言、动作进行的折射,抑或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将“我”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细致入微。例如,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时,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使“我”的恐惧更加强烈。\n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课堂小结\n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酷热(kù)参差(cī)B.怦怦(pīng)滑稽(jī)C.晕眩(xuàn)抽噎(yē)D.哄堂大笑(hōng)闪烁(shuò)课堂小练B【点拨】怦—pēng。\n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仍然不以为然。B.他们掌握了权力便得意扬扬,一想到可能丢权便又惊慌失措。C.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A【点拨】“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7 17:02:05 页数:23
价格:¥3 大小:1.10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