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春 第2课时教学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3/23

4/23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春第二课时\n课文细读品味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不能去掉。“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得咏叹,将那种渴盼春天到来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这种心情就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n课文细读品味2.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总分关系。第一句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朗润”写春山润泽、万物复苏;“涨”写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红”写春日融融、阳光明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n课文细读品味3.第三自然段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萌发的喜悦之情。\n课文细读品味4.第三自然段“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n课文细读品味5.第三自然段的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此处连用坐、躺、打、踢、跑、捉,六个动词,是儿童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也侧面写出了春草的可爱。\n课文细读品味6.第四自然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次序?不能,因为“红、粉、白”分别是按照由深入浅的颜色安排的,而且要对应上面的桃树、杏树、梨花,所以不能换。\n课文细读品味7.第四自然段的“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音,而且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劳动情景,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花多、艳、鲜的特点。\n课文细读品味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n课文细读品味9.第六自然段的“斜织”“笼”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斜”含蓄地写出了柔和的春风吹着雨丝,“织”照应着春雨的“像细丝”的比喻,“笼”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情状,勾勒出一幅轻风细雨交织、烟笼大地的美丽图景。\n课文细读品味10.结尾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在一起构成排比,“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的开始,突出它的勃勃生机;“小姑娘”,因为春天是娇美的,突出它的艳丽多姿;“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有无穷的活力,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n1.[重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主要是怎样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1)调动多种感官。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悦耳。课文全篇探究\n(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从正面描写春草嫩绿、充满生机的特点。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孩子们的活动从侧面表现出春草的可爱。(3)虚实结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眼前的实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联想到的景色,突出了花的香味浓郁。课文全篇探究\n2.[难点]本文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本文主要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如:作者描绘“春草图”时,为了突出春草的可爱,客观地写草的情态、色泽、长势等,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时,作者用一个“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春草给人舒适感时,作者写它“软绵绵”的,并用“轻悄悄”的风加以衬托,这样就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感情,使得情景交融。课文全篇探究\n1运用修辞,描写生动。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结尾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些比喻新颖、贴切,富有表现力。2结构精美,脉络清晰。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略写“盼春”“赞春”,详细描绘五幅春日图景,画面之间衔接自然、紧凑,层次清楚,又富有变化。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3.情景交融,特征鲜明。作者运用含情的画笔,抓住景物特征,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使得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4.巧用感官,具体形象。在描绘春风图时,作者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春风,把春风里的各种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使得抽象的春风变得具体形象,可感可知。归纳总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n天净沙·春[元]白朴原文: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字仁甫,号兰谷先生,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曲牌名lán\n译文:春天煦暖的阳光照耀着远山,柔和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楼阁上高高卷起窗户上的帘子,倚栏远望,院中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黄莺鸣叫,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英纷飞。课文拓展积累\n课文拓展积累\n【赏析】《天净沙·春》运用绘画的技法,从不同的空间层次来描写眼前的景物。第一句就先将远景春日、春山绘入图中,构成整幅画面的背景,一个“暖”字点出了春日的柔和、温暖。第二句“阑干楼阁帘栊”为近景。第三、四、五句则是中景,描写庭院中的喧闹,这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课文拓展积累\n放风筝习俗的由来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也是清明节的节日习俗。这一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木匠鲁班就“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木鹊”是用木料制作的鸟形飞行器。后来出现了竹制框架、以纸糊之、以绳牵之、放之空中的“纸鸢”。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五代李邺在纸鸢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很像“筝”声,因而有了“风筝”之名。宋朝以后,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流行于清明节期间。清代诗人高鼎有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儿童出门放风筝的趣事。课文拓展积累\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8 18:28:06 页数:23
价格:¥5 大小:6.41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