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诗词三首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2.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人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2.难点:感悟并践行诗人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3.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一)新课导入师:有这样一个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一语可以概括他的人生,叫作“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的一生。他是谁?(生答)师:那你们所了解的李白又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介绍。(学生介绍: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师:同学们都对李白颇为了解,但老师发现大家没有说到李白的人生之路,你们想知道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李白,走进他的《行路难》。板书:行路难李白(二)走进新课环节一:复习旧知,了解作者1.回顾复习,了解作者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李白,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你了解他的哪些信息?预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生齐背:2.介绍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替皇上写诗作赋)。接到圣旨的那一刻,李白难掩内心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英雄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是的,李白本就是个积极入世之人,他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人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当然也做过几件大事,比如替杨贵妃写诗、比如让高力士脱靴。这些事情的背后,是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受到权臣排挤的折磨。两年后他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朝廷。临行前,朋友摆上酒宴为他送行,于是故事就从那时开始了……【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让学生重拾记忆,以便了解诗人浪漫主义手法;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本诗。环节二:指导朗读,读顺诗歌1.解读诗题9\n“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读顺字音节奏(1)指导朗读。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2)学生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课件出示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署/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读晓诗歌形式预设: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节奏鲜明。4.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金樽:金酒杯。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沧海:大海。(2)小组交流并释疑。(3)译读,描绘诗歌画面。5.读出诗歌画面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环节三:赏读诗歌,理解情感1.破诗题,辨析“路”难说说你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预设:行路难,表层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是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路”,一语双关。“难”,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2.寻证据,感悟“路”艰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情感。预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两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时采取重章叠句,凸显诗人此时内心的焦灼不安,对前路艰险的深沉感慨;后两句传达出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李白此时此境的心情,注意抓住“欲”“将”“冰塞川”“雪满山”与两个“难”“多”“安”字。3.探情感,知“心”波折诗人一路写下来,其情感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历程。预设:(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先指导学生朗读:扣住“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引导学生朗读。再品诗句的笔法:“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一妙用对偶,二极尽夸张,表现了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了欢乐的氛围。(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9\n先找出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先品诗句笔法: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失落、压抑的心情。再品诗句的写法:欲扬先抑,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诗人李白此景此时苦闷、茫然的心绪。(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际,想到了什么人?,运用了怎样的写法?预设: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到周文王,一展宏图;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虽然仕途艰辛、有志难伸,感慨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对现实不满和愤懑,但是仍然期待被重用,能建功立业。资料助读2:典故课件出示典故:指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面有之。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委婉表明理想仍在。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用特指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其语言精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刻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有人评价这句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请同学们说说它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哪些字富有表现力。先学会朗读:“会”“济”,读出昂扬向上的精神;抓住“直挂”,读出动态感慷慨激昂的气势。平音拖长音、语调应上扬,仄音要短促有力,如“破”“济”字。再理解诗句情感:乐观、自信、坚定最后品析关键字:①“破”:能否换成“击”,为什么?“破”富有动感、冲破,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如成语“势如破竹”,“击”没有此效果。②“会”有终将、一定之意,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乐观。③“直”(换“悬”)是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包含着诗人的坚定信念,积极乐观。小结:从开始的苦闷、茫然,到最后的自信乐观,诗人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使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用生命的激情、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板书【设计意图】诗言志,学习诗歌落脚点最终归于对诗人情志的理解和感悟,本环节抓住行路“难”和“心志”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读、寻、辨抓去关键词句,理解诗人情感的脉络,进而把握诗情。环节四:迁读精神,汲取营养1.请说出与诗人心境相同的诗文句,包括朝代、诗人、出处。预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n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2.谈感悟。从古人积极用世的态度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感悟?预设:古人面对挫折、困难,积极用世,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的勇敢和对未来的信心。今天,我们的成长,也一定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不论怎样,我们都要像他们一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为之不断努力,那么即使我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会过得很充实。【设计意图】在阅读中成长,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迁读文本,从中获取成长的正能量,锻炼学生自我生成的意识,让学生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成长。(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条路吗?以自己的啼哭为起点,以别人的啼哭为终点。走在这条路上也许会有迷茫惆怅的时候,会有荆棘泪水的时候,但请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念,有乐观的精神,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豪迈,我们就一定会走向远方和幸福。(四)板书设计三、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背诵课文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懂诗歌的内容。2.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3.赏析感悟,品味人生哲理。(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1.温故与学生一起回顾刘禹锡的生平。再过渡到讲述《陋室铭》《秋词》,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诗人形象。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积极参与王权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其诗刚健豪迈、雄浑苍劲,有“诗豪”之称。其散文长于说理,著有《刘梦得文集》。2.知新那么,我们今天读到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呢?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设计意图】从温习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也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二)走进新课9\n环节一:指导朗读,读顺诗歌1.读顺字音节奏(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课件出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七言律诗,一般采用“四三或二二三”节奏断句,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4.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长精神:增长,振作。(2)小组交流并释疑。(3)本诗大意是什么?预设: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大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传说中的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感觉恍如隔世啊。虽然我就像那快沉没的破船,但我的旁边千帆竞渡;虽然我就像那枯萎的病树,但我的前面万木争春。今天听到了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现在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少人生阅历的初中生难以细致入微地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反复诵读能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理解诗歌大意,也能加快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环节二:赏读诗歌,把握情感1.析题,揆情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通过朗读尝试给题目断句。预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追问:通过诗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席上见赠”指白居易写诗赠给刘禹锡。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在酒宴上,白居易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他。2.析句,悟情(1)首联中的“凄凉”和“弃置”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凄凉”“弃置”渲染出了作者谪居的痛苦经历,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颔联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感情?预设: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的时间之长,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3)颈联中“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作者将“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一个遭贬谪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有这般理智的看法,足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表达出作者豁达开朗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9\n(4)尾联中的“歌一曲”“长精神”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歌一曲”就是白居易写给作者的诗,“长精神”就是振奋精神。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表达了作者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5)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变化?预设: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配乐诵读,再现画面,融入情感,让学生读出从低沉到高昂的变化,增强对诗歌的体验。【设计意图】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本诗言简意深,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自主探究,品词析句,感悟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环节三:悟读诗歌,感悟哲理1.感悟哲理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其作品也充满了人生智慧。诗人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道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你认为妙在哪里?学生活动:讨论、点拨,联系“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句分析。课件出示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联将景、情、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无意中揭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2.畅谈感悟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那就是事业是发展的,社会是前进的,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生活热情投入新生活。【设计意图】本诗颈联极有哲理,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哲理,畅谈感悟,从而理解诗意,突破重点。读出新意,读出智慧,培养发散性思维。环节四:迁移阅读,提升能力阅读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说说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有何区别。课件出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预设:白诗流露出对刘禹锡的同情和悲叹,格调是消极悲观的;刘诗虽感慨万端,却不乏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设计意图】本诗为酬答诗,让学生了解酬答的对象和诗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能拓展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三)课堂小结刘禹锡身处逆境,却愈挫愈勇,乐观豁达。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我们要像刘禹锡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奋发昂扬志气投入生活,定能收获美好的人生。(四)板书设计9\n第3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诗歌的内容。2.体会词人情志,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3.了解宋词流派,培养热爱诗词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听月人境,新课导入1.欣赏歌曲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王菲)。2.切题《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板书:水调歌头苏轼(二)走进新课环节一:复习旧知,了解背景。1.苏轼,宋代著名的词人,豪放派代表,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你能背诵吗?学生忆诵《记承天寺夜游》2.请介绍有关苏轼的相关信息学生自主发言。预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3.写作背景本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他到密州做官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有7年之久。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篇名作。【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苏轼其人,做到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采用联系旧知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借助所学更好地理解新知,从而降低教学难度。环节二:朗诵指导,读准读顺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课件出示停顿指导:感情:轻松,愉快,激愤,哀怨,悲伤。语速:明快,急促,有力,低沉,缓慢。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重读:关键词语或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要重读。预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n3.练读——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及时给予点拨。4.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5.译读(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设计意图】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初步领略到诗中的情。环节三:品析诗歌,理解诗情1.你从词前小序读出了什么?预设: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2.上阕问天女生齐读上阕,思考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预设:“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丽的明月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天上也有跟人间一样的纪年吗?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样的世界?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2)天上有什么呢?预设: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还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3)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预设: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4)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2.下片问月从“转”“低”“照”三字可以看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我”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为什么有此一问?预设: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3.问心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4.问候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课件出示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词人情感得以升华,熔古铸今,炼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小结: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整首词表达了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词人的豪迈与旷达。【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文,通过质疑、分析、探讨,理解词的艺术特征和词人的感情、胸襟。环节四:迁读词作,拓展视野“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的事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引发了人世间无尽的哀愁。请回忆写月的诗词,摘抄在笔记本上。9\n预设: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____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积累写月的诗词,积累诗词佳句,拓展视野,理解诗词中“月”这一意象内涵的多样性。环节五:对比阅读,发现异同回顾这三首诗词,完成下表。课件出示篇名相同点不同点行路难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乐府诗;诗人在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之时,不是一味地悲愤、苦闷,而是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最强音,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律诗;诗人虽遭逢多次贬谪,大好时光尽“蹉跎”,但有他能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是一首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作品上片极写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设计意图】三首诗词之所以放置在一起,编者是有意图的。学生学习完三篇诗词之后,本环节安排让学生比较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诗词,更好地把握诗情和艺术手法。(三)课堂小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坎坷,请读一读苏轼的词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四)板书设计上片—望月问天(写景)—想象:明月—宫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片—怀人问月(抒情)—联想:月圆—人合—议论升华富有哲理三、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四、推荐阅读篇目搜集初中阶段李白、刘禹锡、苏轼的作品,分别比较他们的作品的异同点。五、教学反思诗词教学,重在诵读。本节课的设计,重视了学生朗读指导,通过反复诵读,让他们明确不同体裁诗词的朗读方法,做到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其次,重视让学生抓住词句品读诗词,深入诗词文字深处,挖掘出诗人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最后,通过三首诗词的比对,既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又进一步理解了诗词,更好地达成了学习效果。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