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2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同步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6

2/96

3/96

4/96

剩余9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3唐诗五首\n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诗的魅力。新课导入\n1.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这五首诗。2.积累优美的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目标\n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种,其中每句有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有七个字的称为七律。通常律诗都有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文体知识\n野望王绩\n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者简介\n背景材料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原官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后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弃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n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ɡāoxǐyǐdú走进课文qín\n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齐读诗歌\n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诗歌赏析\n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n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n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述说自己在现实中的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n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歌大意:\n1.“徙倚”是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的心情。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徘徊孤独抑郁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问题探究\n3.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n4.“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n《野望》描写了山野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抑郁、彷徨苦闷的心情。主旨归纳\n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东皋薄暮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去何方。徙倚欲何依。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树树皆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山山唯落晖。根据诗意背诵诗句。\n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牧人驱犊返,猎人带着猎物回去。猎马带禽归。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相顾无相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长歌怀采薇。\n结构脉络\n黄鹤楼崔颢\n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新课导入\n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n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作者简介\n诗人崔颢为求官来到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看眼前空空高楼,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严羽评价此诗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背景材料\n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qīyīnɡwǔ走进课文\n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齐读诗歌\n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意: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n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n(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诗歌赏析\n(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n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故乡。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烟霭笼罩江面。\n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n(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n(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n诗歌大意: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n1.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问题探究\n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诗人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n3.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n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n《黄鹤楼》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凭栏吊古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思乡愁绪。主旨归纳\n结构脉络\n使至塞上王维\n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作者简介\n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实际上是他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背景材料\n使至塞上——王维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n注释: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2.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4.长河:指黄河。5.“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n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n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颔联抒情———内心抑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即景设喻,借景抒情)\n\n长河落日圆\n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颈联绘景——塞外风光千古名句\n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繁忙\n《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主旨归纳\n结构脉络\n渡荆门送别李白\n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诗人,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作者简介\n本诗是开元十三年(说法不一,取其一)李白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去游览。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对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背景材料\n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乘船。【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往。走进课文\n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平原。辽远无际的荒原。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n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景物描写\n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比喻\n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仍然,依旧。怜:喜爱。思乡之情\n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再读古诗,讨论思考:\n2.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n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n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n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n《渡荆门送别》一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彩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主旨归纳\n结构脉络\n钱塘湖春行白居易\n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善于叙述,语言通俗易懂。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著有《白氏长庆集》。作者简介\n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背景材料\n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朗读\n解题地点:钱塘湖时间:春事件:游玩\n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n首联如何扣题?1、“孤山寺”和“贾公亭”是西湖边特有的景物,紧扣“钱塘湖(西湖)”2、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包含有位置的移动照应了“行”3、“水面初平”和“云脚低”是早春时的特有景象,紧扣“春”\n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早早飞回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随处开放的野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小草才刚刚能够没过马蹄。挑战权威,将七言改成五言,并分析修改后的效果?\n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译文:早早飞回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1.拟人修辞。2.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3.突出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4.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5.表达春光难得和宝贵。\n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译文:随处开放的野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小草才刚刚能够没过马蹄。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n最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觉得走不完,看不完似的,那碧绿的杨树荫里有多美的白沙堤啊!“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直抒胸臆爱行不足\n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现西湖的美?描写的西湖春天的哪个阶段的景色?并说理由。景物: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早春:1.水面初平——春水初涨。2.早莺——(初春)早早飞回的黄莺。3.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4.浅草——初春时刚长出来,颜色浅。合作探究\n2.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n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湖水、垂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柳、白沙堤初春\n4.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行”?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n5.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n6.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n《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主旨归纳\n结构脉络\n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雄伟壮丽,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关于黄鹤楼,唐代的崔颢、李白及宋代的陆游等均有诗作提及。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陆游的《黄鹤楼》:“手把拓展延伸\n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n课堂小练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1)崔颢《黄鹤楼》一诗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是:(2)《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壮观景色的名句是:(3)《渡荆门送别》中从流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n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两个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答:“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出柔和温暖。“直”和“圆”两个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n3.试赏析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描写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倒映在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第二幅是江上云霞图,江上云霞多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梦幻。\n4.品味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送”字。答:①“送”字直接点题,照应题目。②“送”的主体是故乡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0 18:00:06 页数:96
价格:¥3 大小:5.94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