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说课稿 词句解析 相关知识.doc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说课稿+词句解析+相关知识十六年前的回忆文本分析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学习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勉强”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些事。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和可贵品质。教学难点从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其精神品质;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观察插图,联系生活,体会心情,读好对话。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阀、避、啪”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军阀、避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3.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感悟革命先烈的形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2.理解课题,简介人物。(1)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2)简介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被捕以后遭受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其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等。,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过渡:本课的生字比较多,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认读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预设:“避”和“僻”字形相似,读音有别,声母分别是“b”和“p”;“瞅”“砖”和“执”是翘舌音;“刑”“哼”是后鼻音;“瞅”的声调是三声。(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识记。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含糊军阀避免组织警察局势严重新闻纷乱喊叫闪亮抽屉僻静剧烈粗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自杀严峻态度残暴匪徒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3)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难理解的词:[被难]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含糊]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满脸横肉]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形容相貌凶恶。[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机智]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3.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顺。预设:本课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词,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认读,不仅要单独认字、认词,还要把词语和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读句子,以求理解。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空白处做批注。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预设: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解释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明确: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的情形。教师小结:本文是作者李星华在父亲李大钊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的情形以及父亲被害后全家人的沉痛心情,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在开头先直接交代父亲遇难的具体日子,接着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父亲遇难的经过,我们把这种叙述顺序叫做倒叙。3.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1)思考: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并且照应文题。(2)简单介绍倒叙及其作用。倒叙的定义: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作用:一是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二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时要注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衔接自然。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脉络不清。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倒叙)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被捕前)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在法庭上)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四、自读自悟,作业设计1.自主阅读,圈点批注。李大钊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批注。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1.深入理解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1)教师听写词语。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含糊军阀避免组织警察局势严重新闻纷乱喊叫闪亮抽屉僻静剧烈粗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自杀严峻态度残暴匪徒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2)同桌检查听写情况,交流写错的词语。2.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1)本文按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分别是哪四件事?明确:,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2)哪位同学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四件事?示例:父亲坚持工作→父亲视死如归→父亲坚贞不屈→全家悲痛欲绝。(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预设: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点拨。3.导入新课。过渡: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的确,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先驱,他心怀崇高的理想,为了伟大的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拥有坚定的意志,不动心于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严刑拷打。危难面前,他的镇定、沉着,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情怀。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英雄形象。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预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①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②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品评一:父亲被捕前①思考: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②解析重点句子。A.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预设:引导学生读这几句话,了解李大钊的工作状态,感受他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埋头工作;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烧掉文件,防止机密文件落入敌手。,B.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交流示例:师:读了前面三句话,你感受到父亲怎样的特点?生:对子女慈祥和蔼,关心子女的成长。师:“这一次”父亲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生: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父亲为了工作才没有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父亲如此“含糊”地回答,也可能是不让“我”知道他的工作情况,从而保护“我”。师:你们喜欢这位父亲吗?为什么?生:喜欢。因为李大钊既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的好父亲,又是一个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好同志。C.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明确: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仍选择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③总结人物形象: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人。④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2—7自然段。品评二:父亲被捕时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①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这一部分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情境,在情景式朗读中感悟父亲的形象特点。明确:父亲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父亲的一言一行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②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③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预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对于理解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找出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理清对比的具体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④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预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⑤总结人物形象:被捕时,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⑥学生练习朗读第8—18自然段,要求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品评三:父亲被捕后①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②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A.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B.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明确: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c.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明确:“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d.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预设:面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此处可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示例:父亲不想连累“我们”;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e.“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中包含了怎样的含义?明确:“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③总结人物形象: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人。④齐声朗读第19—29自然段,边读边感悟父亲的安定沉着、坚贞不屈。三、体会写法,升华情感过渡:在法庭上与父亲的见面不幸成了“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当父亲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预设: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人物表现情感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悲痛欲绝怀念父亲憎恨敌人“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3.思考: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预设:本文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前后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等。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师只需简单介绍,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本文要抒发的情感来体会作者在这里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的好处。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明确: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5.总结课文,升华情感。(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提示:①对亲人慈爱。②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③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2)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提示:①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②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做建设祖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四、积累写话,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查找李大钊的相关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品质(学生齐读第8—18自然段。)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生:指的是1927年4月6日那一天。师:“果然”怎么解释?在文中指什么?生: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文中指“我们”想到了父亲被捕的结果。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描写敌人的语言的句子。(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生:“不要放走一个!”“你认识他吗?”“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虚伪和凶残。师:找出描写敌人的动作的词句,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父亲一个人竟动用了这么多人力。生:“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说明了敌人的残暴。生:“夺下了父亲的手枪”,也说明了敌人的凶残。师:作者将李大钊与敌人在神情、动作方面进行了对比,可以表现出什么呢?生:借敌人心虚、凶恶的一面反衬出李大钊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品质。师:面对凶残的敌人,“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生:惊恐、害怕。师: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生: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父亲的沉着冷静。师: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生:“不慌不忙”体现了父亲的沉着冷静。师:从这个词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体会到李大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教师板书:不慌不忙。)师:作者将“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进行对比,表现了父亲的沉着冷静。那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目的又是什么呢?生:从反面衬托父亲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教师板书:临危不惧。)师: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敌人讲任何道理。因为父亲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赏析:本文中,作者多处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我”的惊恐和父亲的沉着冷静,敌人的凶残和父亲的平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语句,指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由于课文篇幅较长,经过两次通篇阅读后,剩下的时间已不多了。后面分析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比较仓促。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应该做到内外结合,提高效率。这里的“内”有两层意思:一是课内的阅读,在读写模式的引领下,我们必须首先完成课程目标,也就需要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二是课堂上的阅读时间,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拓宽,也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这里的“外”,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课外阅读的材料,拓展阅读虽然算是课外阅读,但是,它都是紧紧围绕课文中心进行编排和精选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的内容属于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有很多的不明白,如:为什么要抓捕李大钊,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等,在课文中这些情况交代得不是很深透,只有通过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懂得其中的原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六年级的课文内容一般都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根本不能充分利用好拓展材料,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外或者在阅读课上进行拓展材料的阅读。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保证阅读量的跨越和为进行质的飞跃做好铺垫。《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二、对词语的理解慈祥:指老年人或父母温和的态度和神色。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不慌不忙:指不慌张,不忙乱。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恐怖:惊慌、害怕。,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用来形容人盛怒的样子。严峻:严肃而厉害。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六、说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前后照应  被捕时(法庭上)忠于革命事业  记住4月28日被害被害后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被选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精读课文。创作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当时距李大钊遇难16周年。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文学赏析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但与《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比起来,《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却不像一般的回忆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学性的同时,更具史料价值。从文章标题看,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儿,又是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她选择这一标题的唯一选择,显然不想把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显然,作者在这篇回忆录中,想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和令人敬仰的英烈形象,还是一个慈爱淳厚、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此文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到的。事例典型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多少工作,可写的感人事迹一定不少。但是,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只选取了李大钊一生中,从1927年春天到4月28日被害的最后短短的两三个月,历时不长。在内容上只写了三个片段:一是被捕前,一向慈祥、从不骂子女、而且有问必答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时,对我的问题含糊其辞;二是被捕时,父亲面对粗暴、凶恶的敌人,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三是被捕后,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但是,父亲对儿女的慈祥,对家人深沉的爱,对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依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这一切靠的就是作者对典型事例的精心选择。,写法多样从哲学的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十六年前的回忆》采取了多种的描写方法。一是巧用照应。本文多次巧用多种照应手法,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这是其他文章难以看到的。一是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例如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与结尾“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形成首尾呼应。如此两写时间,目的在于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暗示读者父亲的被难日是一辈子永远不会忘怀的,也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首尾照应也使文章浑然一体,严谨周密。二是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例如前文说的是结果:“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面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写,说明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三是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四是比照式照应。就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前后比照,以显示两者的异同。例如在法庭上开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庭审结束“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两处都有表示看的词语,但其中的内涵却有所不同,而且后者要比前者更深。五是对比烘托。文章多次以对比烘托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被捕前,写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在家“就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烧,又“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以此反映出当时形势的险恶和李大钊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烘托情况的危急和敌人的来势汹汹;以“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和“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瞧了瞧父亲”反衬父亲的“不慌不忙”。写“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敌人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心虚残暴、凶神恶煞与父亲的泰然自若、大义凛然、处变不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庭上,法官的“怒气冲冲”,气急败坏,与李大钊的镇定沉着、冷静安定作了对比。,六是细节描写。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好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们孩子家知道什么!”这个细节值得回味。“待了一会儿”,犹如画面定格,其实是父亲在思考该怎么回答。而“不要了就烧掉”后面又加了句号,这话听起来轻描淡写。“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一个感叹号,让人听起来又有点不符合父亲平时的有问必答的作为和和蔼可亲的形象。虽然,女儿听来是“含糊”,实际上,细细体味,话里竟有一种责怪在里面,至少态度不大好。由此看来,李大钊在讲这两句话的时候,口气是很沉重的,而且还想了一会儿,欲言又止的情形,就在这细微之处跃然纸上。七是异常写法。一向很慈祥,从来没有骂过儿女们,更没有打过儿女们的父亲,以往对于儿女们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不论工作多忙,李大钊也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儿女们听。可这一次,当女儿问父亲为什么要将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他“待一会儿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如此含糊的回答,异常的表现,反映的却是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无奈:一来可能是由于形势严峻,情况危急,李大钊心里有点焦急,少了点往日的耐心;二来是由于父亲从事的工作对于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不懂。更重要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地区领导人,他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不想因为自己从事了这项事业而牵连到家人与孩子,他只能含糊地说。这在下文的庭审中,李大钊态度坚决地告诉法官,孩子们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些语言中也可以明白李大钊的良苦用心。《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特点1、课文前后照应,读者读了会对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2、用词准确,表现力强。如对李大钊同志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极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能让人深切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2-05 23:27:07 页数:18
价格:¥7 大小:344.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