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部编八上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2.梳理历史事件,了解作品所写事实,感知人物形象。3.进行活动展示,深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奋斗史。【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2.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书中历史事件,感知人物形象。【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等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外国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拍了30卷胶卷,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备受鼓舞,走上革命之路,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这个外国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板书课题: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出示课件1)二、整体感知,走近名著教师:这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埃德加·斯诺。(出示课件2)教师:哪位同学能具体介绍这位作者吗?学生: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到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写了大量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教师:同学们,这部名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学生讨论,然后根据阅读积累回答。)\n学生: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的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这部名著的题目。(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解释。)教师指正: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1937年10月,英国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STAROVERCHINA》第一个中译本在上海问世。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译本曾易名《西行漫记》。教师: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这部名著的内容。(出示课件2)(学生归纳,教师点拨。)学生: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部名著的艺术特色。(出示课件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预设2:作者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百姓之中,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教师:同学们,你们阅读这部名著后,有怎样的启示与感受?(出示课件3)\n(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预设:这本书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三、精读细研,掌握方法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仔细阅读名著,看看这部名著体裁的特点。(出示课件4)(学生讨论,教师指正。)教师指正: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教师:我们如何阅读部书?一起探讨一下。(出示课件4、5)学生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学生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学生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它们说什么“话”。作品中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学生4: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要善于学以致用,汲取营养。四、深入阅读,拓展探究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阅读这部名著,了解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你们可以分析发言。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出示课件6)预设:谈谈领袖人物——朱德(出示课件6)学生1:我来说说他的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学生2:我来谈谈他的出身与家庭(出示课件7)\n朱德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佃户家庭,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其家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贫苦。学生3:我来说说他的童年的经历(出示课件7)由于家境贫困,朱德自幼便开始劳动,四五岁时就帮母亲干活儿,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平时除了上私塾,还要挑水、放牛、种地。学生4:我来说说他受教育情况(出示课件8)朱德是佃农家庭的子弟,但念过私塾,1905年还考了科举,之后又去顺庆和成都读书。1911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去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转赴苏联学习。学生5:我来说说他参加革命的起因(出示课件8)朱德自幼家境贫困,曾亲眼见到六七百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妻子儿女被所谓的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幼年的朱德在这样备受剥削、充满苦难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萌发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教师补充:我来谈谈他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出示课件9、10)朱德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专题二:关于长征(出示课件11)教师: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战略转移,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长征。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下长征的起因?(出示课件11)学生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央红军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伤亡重大,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主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教师:我们来看看长征的路线图,谈谈途径了哪些地方?(出示课件11)学生2: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n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等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教师:同学们,长征途径那么多地方,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出示课件12)(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3:在去湘西的路上,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一路上,红军受到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但损失惨重,而红军所要去的湘西,敌人已经布下了埋伏,等待红军前去。教师:同学们,下面我来说说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出示课件12)教师: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一下长征的历史价值。(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4: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学生5: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教师:中国共产党人,凭借什么样的力量,即信仰与精神来支撑走向胜利?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专题三:信仰与精神(出示课件14)教师:同学们,我们来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学生1: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学生2:斯诺用一个记者的笔触同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n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出示课件15)(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归纳回答。)学生3:长征精神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4:长征精神的内涵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教师教师:我们讨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那么,你们这些当代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出示课件16)(师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5: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学生6: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学生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学生8: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1.(2021·海南)点赞“红星”,品评人物形象。(出示课件17、18)2.(2021·山西)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可以使你成为拥有信念的人。以上是小光和小辉同学分享的“读书笔记”,请你从摘录(一)(二)中任选其一,将表格中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出示课件19、20)附录:板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介绍文题含义探讨作品内容艺术阅读方法指导专题拓展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n专题二:关于长征专题三:信仰与精神【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分成两部分:教师的阅读指导和学生的阅读讨论展示。对纪实作品,学生平时阅读得不多,因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内容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家本身等方面对整本书进行梳理,有助于阅读时走向深入讨论。活动环节,既有知识回顾,又有活动展示;既考查学生阅读的认真程度,又通过活动展示,将阅读引向深入,即主题讨论。另外,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开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养。【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疏通《课外古诗词诵读》,为学习本课做准备。2.背诵这四首古诗。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0:03:05 页数:7
价格:¥3 大小:24.31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