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选修2 专题4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3/29

4/29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1.了解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阐释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有关论述。2.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理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二)考纲呈现1.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3.《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一)课标要求课标与考纲解读\n(三)学习提示1.通过引用史料,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正确评判。2.结合《论十大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对于今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以及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启示。\n考点梳理与突破考点一、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一)考点梳理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2)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②恢复了国民经济。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n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认识的发展:①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一直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场。②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列宁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2)评价: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个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n(二)题眼突破罗斯福新政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1)相同之处:①都是在极为困难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重大经济调整政策,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都极大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②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及勇于创新的精神,自觉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2)不同之处:①应对的具体问题不同。罗斯福新政应对的是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应对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②从属的经济形态不同。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政策调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提下的政策调整,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政策调整。\n③特点不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④影响、结果不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美国得以形成,并且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例1材料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联人民的饮食水平就更低了。材料二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材料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起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三个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n解析此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及意义,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历史知识,不难看出材料是在讲述苏维埃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根据识记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答案(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尽管遭遇灾害,但国民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的事实。(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重大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n迁移训练1如何评价列宁对商品货币的认识?答案(1)在新经济政策前,列宁主张消灭商品经济。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不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商品货币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2)但由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所以列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转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3)列宁的上述认识体现了他从苏俄的实际出发,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给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解析解答本题时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新经济政策前列宁的认识,也要看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认识。此外,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评价。\n考点三、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一)考点梳理1.《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1)基本方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①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秩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②为改变历史形成得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③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n(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好的东西都要学,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n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n(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①存在的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②存在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4)价值规律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n(二)题眼突破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市场的存在只是权宜之计。(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政府调节商业)列宁自由竞争时代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马克思背景主要观点\n大跃进,人民公社尝试的失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但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毛泽东苏联经济建设与50年代的争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领域保持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斯大林\n例2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它的活动范围不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例如拖拉机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商品的。”根据材料回答: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n解析在材料中毛泽东提到:只有……,只有……,只要……,这些都说明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必要性,与斯大林的观点进行比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解答本题要从毛泽东与斯大林观点的比较以及毛泽东自己的观点两个角度分析。答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赞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的观点,即承认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因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毛泽东认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这就从生产力这一最终根源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n迁移训练2材料一毛泽东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材料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把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是我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同时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转变,预示着我们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阶段。\n阅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毛泽东的要求,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2)简要说明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关系的哲学依据。答案(1)为了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无论只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据此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解析此题综合以上框题的知识进行考查,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第(1)问结合教材的语言进行简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此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从哲学的角度对价值规律进行解读。\n专题知识建构\n专题随堂演练1.列宁要消灭资本主义,却又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为什么?答案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者,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主张最终消灭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有其客观条件,在列宁时代并不具备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条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特别是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即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能对其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这样做,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巩固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基础,也为将来消灭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解析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者,必然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但是由于危机的出现,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n2.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材料二列宁曾经认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他在1918年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商品生产,并强调要为消灭货币作好准备。材料三1921年春,苏俄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同年10月,列宁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但在1922年3月,列宁又说:“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当年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应由此得到什么启迪?\n答案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影响,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但实践促使列宁认识到,由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所以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表明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商品货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他对有关商品货币及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有关情况还表明,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权宜之计。当时及后来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最终决定作用。解析此题考查列宁对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是在马克思的观点上的发展,主要随着苏联经济条件的变化,列宁强调了商品货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n3.“算账才能实行与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如何评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答案(1)毛泽东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毛泽东认识到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在这方面毛泽东的认识是有道理的。(2)毛泽东认为,在我国,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3)按照今天的现实情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毛泽东的认识具有历史局限性。\n4.材料一“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础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上有哪些相同点?(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沿海和西部开发的着眼点上有哪些不同?(3)现在要分析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原因,你能通过哪些途径调查原因,并举出几个不合理布局的原因。\n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和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2)不同点: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全局的需要。(3)可以运用的途径有;上网查找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采访有关人员等等。原因:①近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受到列强侵略,加速了那里自然经济的瓦解,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外商投资和近代科技设备的引进。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沿海一带。②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③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兴办的重工业也分布在东部。④改革开放后由于东部经济开放区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形成了布局不合理的局面。\n5.材料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要改变一下。材料二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毛泽东提出要协调内地工业与沿海工业的原因?(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什么关系?\n答案(1)①改变历史上不合理工业布局的需要。②加强战备,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③协调二者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2)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具备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国防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只有巩固国防,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和平的环境。③要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n祝学习愉快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2-09-04 14:36:04 页数:29
价格:¥7 大小:299.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