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3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寒食》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孩子们!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说说看你们所了解的节日各有哪些民俗?(生答,师随评) 2.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1.自学“侯”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二)知诗人,解诗题。  1.韩翃简介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2.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节。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师: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13 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师: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3.师: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师: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生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生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 5.师: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生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生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生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 6.师: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13 生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师: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四)探究质疑。 1.师: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2.师: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师:学到这,谁能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说说看,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诗人通过描写寒食节中,白昼时春城飞花满天的美景与夜晚时,汉宫烛烟袅袅的景象,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唐朝特权阶层的讽刺之情。2.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 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 13 生2:有一点浪漫和神秘。 师:很有感受力。 生3:更经典。 师:很漂亮的词。(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些经典故事? 生3:梁祝化蝶,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干将莫邪…… 师:神话是每个童年的梦想,是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土壤。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借助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 生3:《聊斋志异》、《西游记》,还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师:看来比比皆是,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些神话传说与天不老,与地同春,具有无穷的魅力。《迢迢牵牛星》引用神话传说,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生4: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师:好!怎么样理解“天上人间”? 生4:既是指天上的“牛郎织女”,又写人间的“怨妇思夫”。 师:你真的很棒!在你的启发下我甚至明白了《红楼梦》借助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写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爱情前世今生的感觉。看来,为了增添表现力,我们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和感受这首诗。(生全体读) 二、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师:可以分四组讨论: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体会河汉女形象。和秦观的《鹊桥仙》比较,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仿句练习。(学生讨论。)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这首诗的叠字有什么样的认识? 生1: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非常深情。“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皎皎河汉女”的“皎皎”悠长美丽,有了光年,有了岁月,有了永恒,甚至有了光亮和色彩。 生2:叠字可以加深程度,使得文章情深意长意境开阔。 生3:纵观这六组叠字,有写距离的如“迢迢”,有写光彩的如“皎皎”,有写外貌的如“纤纤”,有写感情的如“盈盈”和“脉脉”。 师:虽然这种分类不十分科学,但却是一种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很不错,请继续补充。生4:我看了课下注释,这是一首汉代的诗歌。老师讲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这里是不是对《诗经》的一种传承? 13 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生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哪位同学能模仿老师的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生6:《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掌声响起) 师:第二组同学对本首诗“河汉女”的形象讨论得怎么样了? 生:“河汉女”美丽、勤劳,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思念。 师:“河汉女”的美丽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纤纤素手”啊!你想啊,有着“纤纤素手”的女子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师(追问):这叫什么写法? 生: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 师:其实这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比如韦庄的《菩萨蛮》就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思念。有人说,“手是人的名片”,看来很有道理。陆游永远难以忘记的也正是唐婉的“红酥手”。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是深谙人性的大师。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短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更是将人的一双手写得如醉如痴,课下有时间可以读一下。《诗经·硕人》有“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这首诗通过写手写河汉女的美丽,真是最上乘的选择。生:她的手不光美丽,而且灵巧,因为她能织出朝霞和晚云。 师:看来写织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刚才这组同学说“河汉女”很勤劳,我有不同看法,明明是“终日不成章”嘛。 生:“终日不成章”不是因为织女不勤劳,而是因为她思念牛郎所致。 师:看来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泣涕零如雨”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还有夸张。 师: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写出了织女怎样的情感世界? 13 生:悲伤的,无奈的,绵绵无绝的思念。我认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能语”还是在写织女,是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盈盈”既是“河汉女”的眼泪,又是天河;“脉脉不得语”更是写出了织女的一往情深和柔情似水。 师:很好!侧面描写,这一解读十分到位。其实很多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侧面描写的结晶。杨贵妃的美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夫人的美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海沦的美来自德高望重的长老的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师:第三组同学比较阅读得怎样了?(用多媒体打出秦观的《鹊桥仙》,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比较。)鹊桥仙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生1:《迢迢牵牛星》的主题是状写离愁别恨,是伤感的无奈的;《鹊桥仙》的主题是歌颂执著忠贞的爱情。 生2:虽然都借助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主题却稍有不同,《迢迢牵牛星》更执著、痴迷;而《鹊桥仙》却有一种面对离别的潇洒人生观。 生3:我认为《迢迢牵牛星》的风格婉转、缠绵、悲哀、伤感;而《鹊桥仙》的风格却是清晰、飘逸、洒脱、淡远、瑰丽而神奇。 师:打个比方好吗? 生3:如果说《迢迢牵牛星》是一个素面的少女,那么《鹊桥仙》就是一个仪态万方的美人。 师:谁再说说? 生1:如果说《迢迢牵牛星》是一朵幽兰,《鹊桥仙》就是一朵牡丹。 生2:如果说《迢迢牵牛星》是素绢,《鹊桥仙》就是织锦。 师:同学们的比喻都很精彩! 生:我谈一谈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吧。《迢迢牵牛星》是白描勾勒,《鹊桥仙》是工笔重彩。师:这两首诗共同的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生:那当然是用典了,都借用了“牛郎织女”这个典故。 师:反应非常快! 13 生:《迢迢牵牛星》的语言特点是清新明丽,《鹊桥仙》的语言特点是色彩绚丽。 师:好!同学们对一诗一词的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下面我们要对这一诗一词进行“地毯式”的“含英咀华”的鉴赏,你们喜欢哪一句诗或哪一个字,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把直觉感悟谈出来。 生:我喜欢“飞星传恨”的“恨”字,着一“恨”字不仅写出了牛郎绵绵无尽的思念,并将飞星拟人化、人性化,并完成了从“星”到“人”的过渡,也是“星人”合一。 师:精彩!谁再补充? 生1:纵观两首诗,我最喜欢共同采用的“迢迢”这个叠字,所有的距离感尽在这一叠字中。 生2:我喜欢“泣涕零如雨”的“雨”字,我似乎感觉到了织女的眼泪在飞,在所有的滂沱的雨中,在李贺的红雨,杜牧的清明,余光中的冷雨,在五千年的岁月中淅淅沥沥。 师:很有文化底蕴,联想丰富而精彩。 生1:我喜欢《鹊桥仙》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丈夫气,豪迈洒脱,有点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味道,在所有的“游子思归”诗和爱情诗中有一点与众不同。 生2:我最不喜欢的正是这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不深情又不痴情。我更喜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那一份美丽柔情与朦胧,这更像诗。而秦观太直白了。师:同学们的探讨由艺术而人性又由人性而艺术,很深刻。继续谈。 生3:《迢迢牵牛星》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于设立恰当的距离,达到了情感的最高境界,有点儿像《诗经·蒹葭》中的“在水一方”的感觉,而《鹊桥仙》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过于世俗和香艳。(生笑) 师: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允许见仁见智。 生4:《迢迢牵牛星》通篇采用记叙,有一种古拙之美,而《鹊桥仙》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极具华彩的美丽。我更喜欢《迢迢牵牛星》中织女的形象,美丽、忠贞、深情、楚楚动人、楚楚可怜,更能打动人心。她单纯的令人心疼,是一个悲情的、很中国的形象。而《鹊桥仙》中织女的形象更像一个敢恨敢爱,甚至敢怨的西洋女子。 生513 :我补充几句,刚才的这位同学启发了我的灵感,我借用余光中的一个比喻吧,如果说《迢迢牵牛星》中的织女是一朵红莲,那么《鹊桥仙》中的织女就是一朵红玫瑰。(学生笑,掌声。) 师:同学们谈得很深刻,还有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因时间关系没有表达,课下再读书探讨。最后,由第四组同学作仿句练习。 (多媒体展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 师:请同学仿照这首诗,结合《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写一段文字。 生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生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牛郎与织女的距离∕而是我无法寻到你 生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织女今夕的七夕∕和明朝的七夕距离 ……… 师:同学们很机智,对《迢迢牵牛星》的理解深刻。再作一段仿句练习。(多媒体展示例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 胜却了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的爱情 胜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天上人间的爱情胜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无暇的爱情 生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爱情,胜却了林黛玉贾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胜却了小龙女与杨过天残地缺的爱情。(师生鼓掌。) 生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陆游与唐婉苦难无果的爱情,胜却了李煜与小周后的凄美无助的爱情,胜却了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情。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本诗所蕴含的爱情之美,仿句很有创意,也展现了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真的很棒!希望今后继续多读书。 13 师(小结):我们的文化是一条不息的河,两岸郁郁葱葱,花果飘香,那是我们精神永远的诱惑和永世的家园。让我们爱诗,爱我们的文字,爱这条墨写的黄河。最后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背这首《迢迢牵牛星》。 (音乐起,师生齐背课文。全课结束!)《十五夜望月》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二、释题意,知作者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三、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课件出示: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师:谁来先读一读?(自由读)(生范读)(齐读)师:读的很流利,真棒!学习古诗,读通、读顺还只是第一步。现在,请你们再回到诗中,借助注释、课前预习资料及想象试着说说看诗句的意思?(生默读,思考,师巡视) 师:谁来试试?(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13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师:学得其法!甚聪惠呀!明了了诗意,再读一遍,定是另一番滋味(齐读) 师:此时,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课件出示:中秋月夜图 师:诗人在庭中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请再回到诗中,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生读,生画,师巡视) 师:谁先来分享下?(生答,师随评、引导描绘画面)(课件逐一出示)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皎皎的明月 师:课件逐一出示插图地面是白的,雅雀在熟睡,冷露在飘洒,桂花漫着芳香……这些景物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安静、伤感、凄清……)师:想象下,诗人在中秋之夜,身处如此氛围中,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空虚、孤独、寂寞……) 师:中秋佳节本应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答,师随评)师:是呀!应该是热闹的、温暖的、团圆的、幸福的……(课件出示随机出示中秋团圆画面)但,对于诗人来说,这些都是臆想。取而代之的只有(齐读)——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皎皎的明月 师:这些冰冷的景物无不勾起诗人的什么情感?(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板书:思乡、思亲之情)师:是呀!思乡、思亲心切!此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是,我们知道(课件出示)—— 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从从戎十三载。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师: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创作此诗时候,他一定身在异地,无法回家。只能把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寄于明月。恰如诗人在诗中所叹(课件出示)(齐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整首诗,我们都过了一遍。明了了诗中的景、诗人的情。谁能带着体会来读一读?13 (生读)(齐读) 师:学贵有疑!请你们再回到诗中,读一读,赏一赏,看看,有没有遇到哪些不太懂的问题。(生读,思考,师巡视) 生1:诗人写望月,诗中为何没有写到月光?师:你读得真仔细。通读全诗,诗人,的确没有提及月光。可是,这并不代表,诗中没有其它的词语暗示月光。找找看。(“地白”说明,月色皎洁,把地面映成白色) 师:诗人,没有从正面去写月光皎洁,而是通过地面的颜色来衬托月光。这一写法叫做——(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 师:究竟是怎样的月光能让地面变成了白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月光如水、澄澈透明……)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诗人李白的那句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仿佛让人置身于静谧、清冷的意境之中。 师:(课件出示月夜动态图)(师动情朗读,创设情境)想象下,此时,月光如水。诗人仿佛看到月光如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师做举手状);地上仿佛浸满清澈透明的水(师做蹲下状);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师做眺望状)。 孩子们带着体会,一起读一读。(齐读第一句) 生2:为何要写乌鸦?而且,“树栖鸦”不是应该改为“鸦栖树”吗?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被你发现。这样吧!你把“鸦栖树”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看看。(生读)孩子们,你们也试试。(生默读)谁来说说你的感觉?(不押韵) 师:是呀!“鸦栖树”放进去,明显不押韵。不过,难道诗人仅仅为了押韵而把词序改了吗?这未免也太草率了吧!再想想(生沉默)师:这个问题,可能超出你们的理解水平了。孩子们,想下,大晚上,你能看见枝头上的乌鸦在睡觉吗?(不能)那你是根据什么知道枝头上有乌鸦呢?(声音) 师:很好!就是声音。月光如水。枝头栖息着昏睡的鸦雀,这是一个怎样的夜?(寂静的夜)而这份寂静,作者不仅仅通过眼看,更是通过(耳听)听什么?(乌鸦鸣叫) 师:乌鸦因什么而鸣叫呢?(皎皎月光)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正如周邦彦在《蝶恋花》所述(课件出示)(齐读)—— 13 月皎惊乌栖不定。 师:诗人,也写过(课件出示)(齐读)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所以,透过,“树栖鸦”以及刚才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生答,师随评) 师:是呀!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最后,它们都(睡着了) 师:所以,现在明白了“树栖鸦”的妙处了吗?谁来说说?(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师:我想,它不仅烘托夜的寂静,更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师:“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同理,第二句中,冷露无声湿桂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次,你们来分析。(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聪明一点就通。带着体会,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齐读) 师:还有吗?(生沉默)那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你们。请问最后一句的“落”字,改为“在”好不好?(课件出示) ①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不知秋思在谁家。 师:先对比,读一读,感受其细微的差别。(生默读)谁来说说? 生: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师:是呀!一个“落”字,仿佛,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与那清冷的月光融合在一起,洒向人间,洒落在天下所有的身处异乡的游子心头。带着体会一起读。(齐读) 师: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处在异乡、仍在漂泊的诗人一直在倾诉自己的离愁别绪,思亲心切。但诗人有在诗中直抒胸臆——家乡啊!爱妻啊!我真想你……?(没有)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很含蓄。 师: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亲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 师:关于思乡的直接抒情的诗句,比如,李白的举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间接抒情的也有很多(课件出示)(分组齐读)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3 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④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师: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皆有其妙处。看个人喜好,没有好坏之分。 师: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课件出示)(一组读)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成就了一种乡愁叫(课件出示)(二组读)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成就了一种惆怅叫(课件出示)(三组读)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成就了一种伤情叫(课件出示)(四组读) ④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课件出示)(齐读)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课件出示)(齐读)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最后,让这堂课在书声郎朗中结束。能背的合上书,不能背诵,看着书(齐背)。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4 18:00:05 页数:13
价格:¥3 大小:48.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