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2.城市里有“超声波洁牙”美容店,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C.超声波发生反射D.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3.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下列几个温度值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我们现在考场内的温度约为50℃B.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C.健康成年人的腋下温度约为37℃D.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5.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A.红外照相机B.可见光照相机C.紫外光成像仪D.超声波成像仪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7.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n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为75°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8.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高度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时将它分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C.研究材料隔声性能时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周围包上厚度相同的材料D.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9.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A.B.C.D.10.如图所示,小明用易拉罐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B.物体与小孔的距离越远,塑料膜上的像越小C.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一定要是圆的D.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膜上的像逆时针转动11.如图所示,有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A.竖直向上运动B.竖直向下运动C.水平向左运动D.水平向右运动\n12.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华成的小冰晶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13.某同学在两片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和酒精,他将滴水玻璃片放在阳光下照射,滴酒精玻璃片放在树荫下,结果发现水迹先干.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水比酒精更易蒸发”的结论B.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结论C.此实验只能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D.若把两玻璃片都放在阳光下,则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14.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霜是凝固现象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D.白雾是水蒸气15.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浅,看到的范围越大B.井口直径相同时井口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C.甲图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D.乙图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16.2022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22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女科学家,她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数万次的筛选和实验用提取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们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__________低(乙醚的凝固点为﹣114℃,乙醚的沸点为35℃);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__________\n(选填“会”或“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能否用酒精(酒精沸点78℃)温度计来测量温度?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17.2022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吸引了全球目光.当习近平主席在阅兵车上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时,这个声音通过__________传播到现场每位士兵和观众的耳中,每个阅兵方队在行进时看上去都整齐划一,是因为光的__________的原因;由于光的__________(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现场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歼15战机整齐地排着V字形飞过天安门;一位戴绿色太阳镜的观众观察飞过天安门的直升飞机下悬挂的五星红旗时,看到的红旗是__________色的.18.烟花爆竹爆炸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__________而产生噪声;放爆竹时小朋友们往往用手捂着耳朵,这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晚上从远处看烟花,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说明在空气中光速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声速.19.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观众,只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播音,这是观众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进行判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潜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____能够传声;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是因为__________.20.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3410℃,则液态钨的凝固点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10℃.21.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_____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__________(选填“衣领”或“平面镜”).22.“菜篮子”看上去不是大事,但实际上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无数人的身体健康.2022年北京市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菜市场上的“蘑菇被漂白”现象比较普遍,于是他进行了探究,他的探究操作比较简单:在__________(选填“阳光下”或“暗室中”),他将10余种新鲜蘑菇逐个摆在试验台上,然后用__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后,观察蘑菇表面是否出现荧光,若出现荧光,则使用了荧光增白剂对蘑菇漂白了.23.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__________.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__________(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24.如图所求,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熔化的时间是__________min.\n25.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的附近出现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白气”.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__________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__________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6.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______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__________(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27.如图所示,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将两支试管A、B插入烧杯的水中(试管未碰底).A试管内的液体是下表中的某一种物质,B试管内的液体是水.当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A试管内的液体会沸腾起来,B试管内的水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根据给出的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可判断A试管内的液体是__________.一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物质沸点(℃)物质沸点(℃)水100甘油290煤油150酒精78\n28.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实验1实验2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碘的熔点:114℃碘的沸点:184.3℃水的沸点:100℃酒精灯火焰:500℃左右你认为实验方案__________更好些,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36分)29.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1)画出图甲中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如图乙所示,一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画出图丙中人眼通过平面镜M看到桌底下球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30.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小明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如图所示),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音调,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____(选填“幅度”或“快慢”),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与前一次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大小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到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变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同时观察到钢尺振动得变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31.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n(1)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光屏可沿图中虚线转折),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可转折的光屏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为光的色散实验的示意图.①实验中观察到白屏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是红、橙、__________、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②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无色玻璃,发现白屏上的各种色光的分布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变化;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将__________.3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小明感觉的是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__________,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③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33.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n(1)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_(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2)图乙中读数的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__________.(3)实验时烧杯上覆盖纸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以便缩短加热时间.(4)图丙是正确实验后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水沸腾时温度__________(选填“不变”或“升高”).34.雪灾时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所示的三种给冰加热的方法,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__________(选填“A”、“B”或“C”);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1)浓盐水冰的熔点是__________℃.(2)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____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的温度下熔化.(3)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4)小鹏想起了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请你分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0℃的可能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说出一点即可).35.小明和小强在家中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的方法是: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他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应将手机铃声响度__________\n(选填“调大”或“调小”);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__________(选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强的方法是:人站在离声源一定的距离处,用人听到声音的响度的大小来进行比较,你认为小明和小强的方法哪个更好?__________.(3)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材料进行了探究:报纸、羽绒服、塑料袋、包装家电泡沫板,得到了如下实验数据:材料报纸羽绒服塑料袋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8475由此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n2022-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3)声音传播有距离、有速度,所以声的传播需要时间.(4)故发声时,鼓面一定在振动.【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选项正确.C、声音传播需要时间.选项错误.D、敲鼓时,鼓发声,鼓面一定在振动.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物体振动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例如隆隆的雷声.2.城市里有“超声波洁牙”美容店,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C.超声波发生反射D.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声音可以传播能量.【解答】解:超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在液体中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达到清洗和冲刷工件内外表面的作用,可以达到物件全面洁净的清洗效果,特别对深孔,盲孔,凹凸槽清洗是最理想的设备,不影响任何物件的材质及精度;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依据超声波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用,会解释简单的现象.3.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n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当发声体的振幅越大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选B.【点评】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尤其是能根据实验的操作特点得出用不同的力是为了改变音叉的振幅,进而改变响度,是解答的关键.4.下列几个温度值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我们现在考场内的温度约为50℃B.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C.健康成年人的腋下温度约为37℃D.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考点】温度.【专题】参照思想;估算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考场内气温感觉舒适,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70℃.故B不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人的腋下温度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符合实际;D、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保鲜室中的矿泉水没有结冰,说明温度不低于0℃.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5.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A.红外照相机B.可见光照相机C.紫外光成像仪D.超声波成像仪【考点】红外线.【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n【解答】解:由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则其辐射的红外线会越强,为了证实这一点,可利用红外照相机对其进行拍照,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故选A.【点评】了解红外线的热效应,并能与实际的应用相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夏天,室外温度高,室内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汽液化,小水珠在外面;冬天,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室内水蒸汽液化,水珠在内表面.【解答】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空气温度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B.【点评】当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时,室内水蒸汽液化;当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时,室外水蒸气液化.不应弄混了.7.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为75°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考点】光的反射定律.【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①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②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③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发射,特别是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不平行,但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解: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则入射角为90°﹣15°=75°,所以反射角也为75°,故A正确.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故B错误.\n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所以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故C正确.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首先要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同时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的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8.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高度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时将它分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C.研究材料隔声性能时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周围包上厚度相同的材料D.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考点】物理学方法.【专题】应用题;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析】首先明确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高度反映出振幅的大小实验,采用的是转换法,然后对每个选项中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明确采用的方法,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解答】解: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高度反映出振幅的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A、研究光时将它分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采用的是分类法;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引入光线,采用的是模型法;C、研究材料隔声性能时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周围包上厚度相同的材料,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D、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故选D.【点评】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识别和应用.9.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A.B.C.D.【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n【分析】首先明确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是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凝固形成的,其次要明确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解答】解: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因为冰是晶体,因此从图中找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即可.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0℃,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冰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D、液体温度降低到0℃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冰的凝固特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晶体的凝固与熔化图象与非晶体凝固、熔化图象的区别,关键是搞清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和熔化过程中的特点.10.如图所示,小明用易拉罐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B.物体与小孔的距离越远,塑料膜上的像越小C.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一定要是圆的D.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膜上的像逆时针转动【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解答】解:A、小孔太大,由小孔进的光线就越多,像虽亮了一些,但像会变模糊,故A错误;B、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则物体与小孔的距离越远,塑料膜上的像越小,故B正确;C、因为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小孔可以不是圆的,故C错误;D、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也随着做顺时针转动,而不是做逆时针转动,故D错误.故选B.【点评】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成的像可能比物体大,也可能比物体小.11.如图所示,有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nA.竖直向上运动B.竖直向下运动C.水平向左运动D.水平向右运动【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作图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当小球从A点滚动到B点时,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从A′点运动到B′点,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顺序与现实中的恰好相反,且关于镜面对称,则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上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的原理与性质.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此类题目,画图解答,效果会更直观.12.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华成的小冰晶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应用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霜、云、雾、露的状态及形成原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解答】解: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形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不符合题意;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液化的小液珠,不符合题意;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不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界中云、雨、雾、露等有关物态变化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变化名称.\n13.某同学在两片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和酒精,他将滴水玻璃片放在阳光下照射,滴酒精玻璃片放在树荫下,结果发现水迹先干.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水比酒精更易蒸发”的结论B.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结论C.此实验只能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D.若把两玻璃片都放在阳光下,则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温度,二是蒸发的面积,三是空气的流动.观察图中的情形,对照相关量,找出变与不变的量就可以判断了.【解答】解:A、由题意知,水玻璃片放在阳光下照射,滴酒精玻璃片放在树荫下,没有有控制好变量,不能由实验现象得出“水比酒精更易蒸发”的结论;B、因为不是同一种液体,一个是水,一个是酒精,因此不能由实验现象得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结论;C、因为不是同一种液体,所以不能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D、若把两玻璃片都放在阳光下,则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故选D.【点评】弄清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再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各个量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是研究的哪个量.14.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霜是凝固现象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D.白雾是水蒸气【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根据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等的概念,结合实验中的现象可逐一做出判断.【解答】解:A、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不是凝固,故A错误;BC、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故B错误、C正确;D、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C.【点评】了解各个物态变化的概念,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辨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nA.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浅,看到的范围越大B.井口直径相同时井口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C.甲图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D.乙图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物理学方法.【专题】控制变量法.【分析】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解答】解:A、需保持井口相平的情况下,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浅,看到的范围越大,此选项错误;B、井口直径相同时井口越高,看到的范围应该越小,故此选项不正确;C、甲图井口直径相同,井深不同,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此选项正确;D、乙图同样是井口直径相同,井深不同,但因为井口不相平,不能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题目结合成语,是一道好题.同时也考查了控制变量法.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16.2022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22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女科学家,她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数万次的筛选和实验用提取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们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乙醚的凝固点为﹣114℃,乙醚的沸点为35℃);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选填“会”或“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能否用酒精(酒精沸点78℃)温度计来测量温度?能(选填“能”或“不能”).【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腾及沸腾条件.【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解答】解: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因为酒精的沸点高于乙醚的沸点.故答案为:沸点;不会;能.\n【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沸点、沸腾的特点以及温度计的选择标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7.2022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吸引了全球目光.当习近平主席在阅兵车上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时,这个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每位士兵和观众的耳中,每个阅兵方队在行进时看上去都整齐划一,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的原因;由于光的漫反射(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现场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歼15战机整齐地排着V字形飞过天安门;一位戴绿色太阳镜的观众观察飞过天安门的直升飞机下悬挂的五星红旗时,看到的红旗是黑色的.【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漫反射;物体的颜色.【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③平行光线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上时,被反射面向四面八方反射,叫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位看到物体,是物体发生了漫反射.④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都被物体吸收.【解答】解:空气可以传递声音,习近平主席在阅兵车上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每位士兵的耳中的;看上去队伍整齐划一,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周边观看阅兵的群众能清楚地看到歼15战机整齐地排着V字形飞过天安门,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故现场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绿色太阳镜只能透过绿色光,红光被太阳镜吸收了,没有光进入观众的眼睛,所以一位戴绿色太阳镜的观众透过太阳镜看到红旗的颜色是黑色的故答案为:空气;直线传播;漫反射;黑.【点评】此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漫反射现象、物体的颜色等多个知识点,联系实际,关注热点,体现了物理学的社会性.18.烟花爆竹爆炸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噪声;放爆竹时小朋友们往往用手捂着耳朵,这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晚上从远处看烟花,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说明在空气中光速大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声速.【考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解答】解:(1)炮竹声是炮竹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2)小孩在放爆竹时常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总是先看见烟花后听到爆炸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答案为:振动;人耳;大于.【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n19.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观众,只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播音,这是观众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潜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液体能够传声;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是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考点】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归纳法;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常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而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只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播音,这是观众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潜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故答案为:音色;液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与传播,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会根据声音不同特性的定义来辨别声音的特性,是解答的关键.20.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升华(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凝华(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3410℃,则液态钨的凝固点等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10℃.【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熔点和凝固点.【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解答】解: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410℃.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等于.【点评】本题考查了升华和凝华的认识以及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灯泡的构造和使用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注意挖掘,本题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21.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4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选填“衣领”或“平面镜”).【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1)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2)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3)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n故答案为:4;不变;衣领.【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22.“菜篮子”看上去不是大事,但实际上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无数人的身体健康.2022年北京市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菜市场上的“蘑菇被漂白”现象比较普遍,于是他进行了探究,他的探究操作比较简单:在暗室中(选填“阳光下”或“暗室中”),他将10余种新鲜蘑菇逐个摆在试验台上,然后用紫外线(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后,观察蘑菇表面是否出现荧光,若出现荧光,则使用了荧光增白剂对蘑菇漂白了.【考点】紫外线.【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据此分析.【解答】解:鉴别蘑菇是否被漂白的方法:在暗室中用紫外线照射,如果蘑菇发光,说明使用了荧光增白剂,因为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故答案为:暗室中;紫外线.【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紫外线特点以及应用的了解,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23.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放热.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压缩体积(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液化方法及其应用.【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空调的原理即利用制冷剂R600a一类的物质,容易汽化和液化,汽化要吸热而液化要放热,从而将室内的热量搬运到室外,起到制冷的目的.【解答】解:空调器制冷时,液态的制冷剂R600a经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汽化成气体,吸热;在压缩机中将气态的R600a压缩体积而液化为的液态R600a,并经冷凝器毛细管放热,将室内的热搬到室外.故答案为:放热;压缩体积.【点评】此题是根据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分析空调制冷的原理,要学会使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4.如图所求,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80℃,熔化的时间是15min.\n【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图像综合题.【分析】通过固体的熔化图象可以获取: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通过该图象有没有一个吸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来确定)、熔点(水平段对应的温度)、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水平段结束的时刻与开始时刻的差值)等信息.由此可以解决此题.【解答】解:由图象可知,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物质虽然吸热,但其温度不再升高,由此可知,此物质为晶体,因为它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由于此时对应的温度为80℃,所以可以确定其熔点为80℃;到第25分钟物体的温度又开始上升,此时物体已熔化完毕,从开始熔化到熔化完毕,共用时15分钟.故答案为:晶体;80;15.【点评】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是热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将单纯的抽象的图象与物体发生变化的具体的物理过程对应联系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所在.25.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的附近出现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白气”.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解答】解:(1)打开冰箱门时冒“白气”,其原理是冰箱门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形成的;(2)热水瓶口出现“白气”,是热水瓶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答案为:空气;热水瓶.【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液化现象的了解,注重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注意“白气”是小水滴,不是水蒸气.26.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曲线(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保持不变(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n【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和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然后进行分析;由图可知,S点绕M以SM长为半径转动,所以它的像的轨迹应该是圆弧,即为曲线,由图可知,S′离轴M的距离始终不变.故答案为:曲线;保持不变.【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点内容,一定要掌握.27.如图所示,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将两支试管A、B插入烧杯的水中(试管未碰底).A试管内的液体是下表中的某一种物质,B试管内的液体是水.当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A试管内的液体会沸腾起来,B试管内的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根据给出的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可判断A试管内的液体是酒精.一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物质沸点(℃)物质沸点(℃)水100甘油290煤油150酒精78\n【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达到沸点,需要继续吸收热量才能够沸腾;试管中的液体沸腾,液体的沸点一定低于100℃.【解答】解:1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是100℃,B试管中的水温也是100℃,B试管中的水不再吸收热量,不能沸腾;1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是100℃,A试管中的液体沸腾,所以A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100℃,故A试管中是酒精.故答案为:不能;酒精.【点评】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8.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实验1实验2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碘的熔点:114℃碘的沸点:184.3℃水的沸点:100℃酒精灯火焰:500℃左右你认为实验方案二更好些,你的理由是: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在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而在实验2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解答】解:实验二更好些.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n故答案为:二;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点评】在做“碘的升华”的实验时,为了防止由于汽化而产生碘蒸气,故要控制温度低于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才能使实验现象更有说服力.三、解答题(共36分)29.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1)画出图甲中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如图乙所示,一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画出图丙中人眼通过平面镜M看到桌底下球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1)要作出反射光线,应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上述内容作出反射光线;要求反射角的大小,必须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球的像点,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眼睛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解答】解:(1)先过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角为90°﹣60°=30°,所以反射角等于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2)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n(3)作出球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点评】(1)在光的反射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内容上不能将反射放在前面.(2)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3)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需要注意的是,像位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30.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小明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如图所示),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音调,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选填“幅度”或“快慢”),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与前一次相同(选填“相同”或“不同”)大小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到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选填“高”或“低”),同时观察到钢尺振动得变慢(选填“快”或“慢”).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太慢,频率低于20Hz,人耳听不见.【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探究题;控制变量法;声现象.【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解答】解: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并用同一把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与前一次相同大小的力度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变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声音.故答案为:快慢;相同;低;慢;振动太慢,频率低于20Hz,人耳听不见.【点评】\n本题是探究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要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时,我们常采用控制变量法.31.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1)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光屏可沿图中虚线转折),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可转折的光屏是为了探究: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如图乙所示为光的色散实验的示意图.①实验中观察到白屏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②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无色玻璃,发现白屏上的各种色光的分布没有(选填“有”或“没有”)变化;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将只有红色光带.【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专题】实验分析法;图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2)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不透明的物体可以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透明物体可以让与它相同的色光透过,而把其它色光反射回去,无色透明的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解答】解:(1)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因此借助光屏可以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2)①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②透明物体可以让与它相同的色光透过,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玻璃,发现白屏上的各种色光分布没有任何变化,则说明该玻璃是无色透明的;不透明的物体可以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所以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将只有红色光带.故答案为:(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①黄;②没有;只有红色光带.【点评】该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实验,还要明确彩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被物体吸收;彩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被物体吸收.3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n(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小明感觉的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③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选填“虚”或“实”).【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视角越大,所以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了,这是由于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的原因.(2)平面镜中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解答】解:①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小明靠近镜子时,由于像到镜子的距离变小,这时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由于像到镜子的距离变大,这时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了;实际像的大小不变,所以小明感觉的是错误;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③平面镜成虚像,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不能承接到像.故答案为:①错误;②物体的大小相等;相等;垂直;③不能;虚.【点评】(1)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2)当物体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但是我们感觉像变大,其原因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的缘故.33.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n(1)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②④①③(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2)图乙中读数的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保持相平.(3)实验时烧杯上覆盖纸片的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以便缩短加热时间.(4)图丙是正确实验后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99℃,水沸腾时温度不变(选填“不变”或“升高”).【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实验题;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实验器材装配要根据酒精灯来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由此分析解答;(2)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3)在实验时,为减少热量的损失,需在烧杯上加盖;(4)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解答】解:(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温度计,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顺序为:②④①③;(2)由图乙可知: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3)实验时,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烧杯中热量的散失;(4)由丙图,水在99℃开始沸腾,之后水温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②④①③;(2)保持相平;(3)减少热量散失;(4)99;不变.【点评】本题以水沸腾的实验考查了实验装置的装配、温度计的读数和沸点图象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34.雪灾时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所示的三种给冰加热的方法,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C(选填“A”、“B”或“C”);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n(1)浓盐水冰的熔点是﹣7℃.(2)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降低(选填“提高”或“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低(选填“高”或“低”)的温度下熔化.(3)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快(选填“快”或“慢”).(4)小鹏想起了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请你分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0℃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冰不纯(说出一点即可).【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专题】探究题;实验分析法;图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晶体的熔点比较低,均在0℃以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和测量温度,最好利用空气浴;(1)浓盐水开始熔化的温度为其熔点;(2)冰中含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使雪更容易融化.稀溶液的凝固点总是比纯溶液的低,这样,撒盐后,温度也许在0℃以下,但是还没有到盐水的凝固点,冰当然就化了,且盐水浓度越高,熔点越低;(3)三种物质都未熔化前取升高相同的温度,从对应曲线可知,加热时间最短的升温越快;(4)晶体中含有杂质,晶体的熔点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含有杂质、外加压强变大,都会使晶体的熔点降低.【解答】解:由于冰和淡盐冰、浓盐冰的熔点或凝固点都不高于0℃,所以可以直接在空气中熔化,因此可选C;(1)由图象可知,浓盐冰当时间为3分钟时,温度为﹣7℃时才开始熔化,故淡盐冰的熔点为﹣7℃;(2)冰雪中撒入盐后,降低了熔点,冰雪就会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熔化,可以使冰雪尽快地熔化.且盐水浓度越高,熔点越低,所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3)三种物质都未熔化前取升高相同的温度,可以看出浓盐冰对应曲线加热时间最短,所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快.(4)可能由于冰不纯,含有杂质,使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故答案为:C;(1)﹣7;(2)降低;低;(3)快;(4)冰不纯.【点评】此题通过给出的实验信息,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将所得的结论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练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具有现实性意义.35.小明和小强在家中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n(1)小明的方法是: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他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选填“调大”或“调小”);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选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强的方法是:人站在离声源一定的距离处,用人听到声音的响度的大小来进行比较,你认为小明和小强的方法哪个更好?小明.(3)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材料进行了探究:报纸、羽绒服、塑料袋、包装家电泡沫板,得到了如下实验数据:材料报纸羽绒服塑料袋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8475由此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专题】探究题;控制变量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声音的响度越大,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大,受空间的限制,实验时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应小一些;在探究不同物质隔音性能时,应保持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2)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方案;本着便于操作、干扰实验进程少、有利于获取实验结论的原则完成此实验.(3)在声音的响度相同的情况下,停=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分析表中实验数据,然后答题.【解答】解:(1)选用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大,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2)小强的方案中,实验者站在距声源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响度;不易操作,且实验者在表达所听声音的响度时,很难具体化,而小明的实验过程中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时保持不变,很具体、易操作,因此小明的方法更好.(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用羽绒服做隔音材料时,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因此,羽绒服的隔音性能最好.故答案为:(1)调小;保持不变;(2)小明;(3)羽绒服.【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统筹考虑实验器材、实验方案等方面;器材的选择要使实验顺利进行,干扰因素小;方案的选择要有利于实验结论的总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14:26:42 页数:30
价格:¥3 大小:595.9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