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第1题2分,2-5各3分,第6题4分,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材料二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材料三苏子曰:“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文中“□”上的汉字字形、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②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A.①“柘”读作zhè②方框中应填“蕴”③“适”:享有B.①“柘”读作zhè②方框中应填“韵”③“适”:合适C.①“柘”读作zhé②方框中应填“蕴”③“适”:合适D.①“柘”读作zhé②方框中应填“韵”③“适”:享有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B.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C.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味道。D.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3.对下列句子的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偶比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B.认真感受北国的秋,关系到能否体验出那种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叶荷花与荷香,浸润着作者的内心,令他遐想不已。D.小华同学登上泰山,连续发布朋友圈晒美景,引来好友的围观并得到他们的点赞。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5.对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6.请结合三篇选文,谈谈自然景物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答案】1.A2.C3.B4.D5.B6.①性格忧郁,受家事、国事烦忧的郁达夫来到北平求清静,他笔下的北平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郁达夫与故都同享这份清静悲凉。②六个譬如的排比句,描写了能看到希望和重生的事物,让他在废墟中看到重生,于残躯中找到希望,给了他“怎么活”的答案。③哲理的水月:从变化的角度看,则生命是短暂的;从不变角度看,则生命与物质世界皆是不朽的。人生短暂,共适风月,顺应自然,寄情山水,忘怀得失。④自然景物都深深融入作者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心灵的寄托。二、(7-11各3分,12题4分,共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统治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堵塞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所以:用来……的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8.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居域中之大④而缪公用之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百姓乐用B.为客者逐C.江南锡金不为用D.振之以威怒10.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诫。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D.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那么就会使秦国无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B.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12.请结合选文谈谈两文在劝谏背景、劝谏目的、劝谏困境等方面的异同点。【答案】7A8.D9.D10.C11.B12.异同点(1)《谏逐客书》:①首先深入了解进谏对象及背景。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②针对秦王的雄心,巧妙选取切入点和立足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2)《谏太宗十思疏》:①首先明确进谏目的及当时的国势。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②采用类比切入,亲切生动。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相同点(3)劝谏困境①一方面在于劝谏对象,因其大多是君王,地位高高在上,既与国家密不可分,同时具有个体的性情、喜好、缺点等;②另一方面在于劝谏主体,因其个人的身份、地位、立场等常与劝谏目的有所牵扯,导致公私界限不明。参考译文:材料一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请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治理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东面占有成皋之险,割取肥美土地,六国联盟罢休,迫使西来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杜绝权豪之门,蚕食诸候国家,使秦国成就帝王之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材料二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三、诗歌赏析及默写。(13题3分,14题4分,15题3分,共10分)甲(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乙(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3.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风格。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而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14.请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上比较鉴赏这两首诗。【答案】13.B14.这两首诗都写杜甫的漂泊之苦,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甲是写景,景写得壮阔;乙是叙事,事中寄寓着感慨。甲是直抒胸臆;乙是寓情于事。甲是微观的:“风”、“天空”、“猿啸”、“沙”“鸟”、“落木”、“江水”等;乙是宏观的概写。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1)《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4)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答案】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②.霓为衣兮风为马③.契阔谈䜩④.奈何取之尽锱铢四、(16—18题各3分,19题4分,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节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节选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乡土中国》整本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17.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1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19.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6.A17.C18.B19.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0.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作文。材料一“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其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别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二知道人)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你怎样理解“大观园的世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字数不少于600,要能联系《红楼梦》具体情节(细节)。【答案】例文:理想与现实的交响曲曹雪芹批阅十载,呕心沥血,用一部传世之作《红楼梦》惊艳了世人。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奏响了一曲惊世骇俗的交响乐,让多少读者向往它的理想世界,又喟叹它的现实生活。大观园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作者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在园子里,下雪起诗社,风来放纸鸢;春来迎花神,冬临乞红梅;生日聚寿宴,树下读西厢。大观园在这一意义上说来,可以说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是理想的伊甸园。曹雪芹一方面全力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在主观企求上,他是想要这个世界长驻人间。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情地写出了一个与此对比的现实世界。黛王葬花一节是作者开宗明义地点明《红楼梦》中两个世界的分野。因为“葬花”是宝玉等入住以后,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件事。黛玉的意思很明显,大观园里面是干净的,但是出了园子就是脏的臭的了。把落花葬在园子里,让它们日久随土而化这才能永远保持清洁。“花”在这里自然就是园中女孩子们的象征。怎见得?有诗为证。黛玉《葬花词》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所以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每个女孩子都分配一种花。而第四十二回凤姐更明明告诉读者:“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也变成了花神。花既象征园中的人物,那么人物若想保持干净、纯洁,唯一的途径便是永驻理想之域而不到外面的现实世界去。但是,理想的世界有多干净,现实的世界就有多肮脏。让我们先从贾赦说起。贾赦这个人在《红楼梦》里可算得是最肮脏的人物之一。他欲强纳鸳鸯为妾,作者曾借袭人之口评价他:“真真——这话理论不该我们说——这个大老爷太好色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放手了。”再说东府园子,那就更是龌龊不堪之至了。正如柳湘莲的名言所说的:“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可见,贾赦住的旧园和东府的会芳园都是现实世界上最肮脏的所在,但是,却为后来大观园这个最清净的理想世界提供了建造原料和基址。甚至大观园中最干净的东西——水,也是从会芳园里流出来的。这样的安排难道会是偶然的吗?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也许作者只是要告诉我们,《红楼梦》中干净的理想世界是建筑在肮脏的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的确,理想的世界完美无缺,白璧无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而现实的世界真实残酷,毫无伪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我们必须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但我们又拥有自己追求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给了我们生活的土壤,理想世界给了我们精神的滋养,二者合而为一,方能用有限的音符奏出百变的旋律。也许这就是曹雪芹想要透过《红楼梦》启示我们的哲理吧!第11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11 页数:12
价格:¥5 大小:116.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