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4共4册知识点复习提纲汇编(全面,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3

2/33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4共4册知识点复习提纲汇编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1、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分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约1万年,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3、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由氏族议事会集体决定氏族事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4、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5、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6、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7、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社会主要矛盾8、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9、封建社会铁质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10、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11、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12、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13、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5、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它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16、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三大工人运动(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9、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尝试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2)现实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3)一国到多国1944-1949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获得大发展(4)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3、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8、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9、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0、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13、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4、近代以来,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和其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⑤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改革开放的进程(注意:选择题易考查时间排序)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82年,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注:今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使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6.邓小平理论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地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地位: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8.科学发展观主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地位: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途径)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行动指南)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保障)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强大精神力量。(精神力量)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6.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变”)3、区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4、两个“不变”①基本国情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国际地位不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6、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7、三个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8、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9、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只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1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3、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性国家前列、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15、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什么“时代之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金钥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0、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2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4、“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25、“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探究1、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3、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以此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4、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简本)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4.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b.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c.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a.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2.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二者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对中国:①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4.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内部条件:(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外部条件:(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6.三大改造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7.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面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变“四个面貌”、迎来3个“伟大飞跃”)(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④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⑤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新时代的意义: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中华民族)(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科学社会主义)(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其他国家和民族)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变)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5.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怎么办)(发散思维)1.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领带核心)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主体力量)3.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4.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6.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怎么办)(总结)(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2)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看)(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4)中国共产党要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5)对青年的要求: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答世界之问)(2)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回答国内发展之问)(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回答党的自我革命之问)(4)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之问)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地位(是什么)---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地位:“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1.重大意义: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修2经济与社会(详本)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为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占支配地位的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特指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转机制、增活力、提效益集体经济中,实行三权分置。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权归农户所有,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不平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易错易混1.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3.在市场经济中,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4.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5.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6.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7.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8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主要包括:①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②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③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⑤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⑥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总量平衡。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制定,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制定,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综合探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易错易混点企业活力是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之源。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易错易混点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家庭生活水平越高。3.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4.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5.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七个内容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6.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7.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共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9.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1)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3)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4)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5)目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6)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易错易混点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2、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5、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6、初次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7、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8、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9、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1、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基本保障以外,还存在大量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形式,如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12、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13、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14、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15、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16、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综合探究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易错易混点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简本)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要性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1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3)意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求(how?)(1)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2)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3)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5.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2)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第14页共3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机制的优点:(1)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供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城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2.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措施要求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①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②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③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2)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3.市场缺陷(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3)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5.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1.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3.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4.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6.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科学的宏观调控)第33页共33页 宏现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3.国家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休系的国际竞争力。4.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如何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第33页共33页 ①根本途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③初次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④再分配,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⑤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⑥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⑦必须坚持消除贫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基本形式,以及慈善活动、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①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④总体要求: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5.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第33页共33页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重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主要意义(重点):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目的(重点)(1)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就是要再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重点):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33页共33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寄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未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7.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干句)8.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9.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1)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2)体现: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10.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第33页共33页 重要性:(1)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2)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11.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方式)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我国的国家职能:对内职能:①维护国家稳定:②促进社会发展;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人大代表的职责: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各级人大代表应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4.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第33页共33页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四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特点(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根本的活动准则:遵守宪法。(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3.人民政协的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多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自主权;(2)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管辖。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33页共33页 优越性:它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5.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2.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的基层民主实践(1)民主选举(2)民主协商(3)民主决策(4)民主管理(5)民主监督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e.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4.法治国家的内涵(四点)含义: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2)坚持良法之治。(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第33页共33页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5.建设法治国家1.推进宪法实施。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6.法治政府的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措施:(重点)(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7.法治社会的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措施:(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33页共33页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科学立法的内涵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要求:(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2.推进科学立法措施:(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3.严格执法内涵: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推进严格执法的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②坚持规范执法,严格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③坚持公正执法;④坚持文明执法。公正司法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求公正;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措施:(1)必须确保审判权力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5.全民守法的内涵第33页共33页 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要求:(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措施:a.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b.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33页共33页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是意识决定物质;一、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2.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要尊重规律。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做)①要树立正确的意识②要尊重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二、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一)联系观:1.联系是普遍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是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第33页共33页 3.联系是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2)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5.系统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二)发展观:1.事物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抓住时机,促成质变;3.事物发展的趋势或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a.我们要对未来从满信心,b.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3.矛盾的普遍性,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第33页共33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复杂事物有许多矛盾,侧重于解决问题)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一个矛盾有两个面,地位不同,侧重于分析问题)  (1)矛盾主要方面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着重抓主流。(2)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3)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标志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1.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33页共33页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4.认识具有反复性、有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我们要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结合,既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加强理论学习。二、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人生的价值(价值观)1.人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33页共33页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判断标准的特征: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因人而异)4.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判断标准:(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5.价值创造和实现:(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因素)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修身立德。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①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第33页共33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4)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文化具有民族性5.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第33页共33页 5.2.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5.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6、文化具有多样性6.1.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6.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1)原则: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2)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7.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8.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识记主干句)(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9.建设文化强国(以下为措施)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第33页共33页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5.坚定文化自信第33页共3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2-03-07 20:59:20 页数:33
价格:¥18 大小:90.7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