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17 短文两篇教案(部编版七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7短文两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2.朗读成诵,体会语言特色。3.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朗读短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理解重点词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确: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译文:明确: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理解重点词句:(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明确: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②鸿儒(博学的人。)③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④调(调弄)⑤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译文:明确: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理解重点词句:(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明确:①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②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③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④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⑤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明确: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目标导学二:重点词语积累明确: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2.古今异义①无案牍之劳形(形古:身体今:样子)②惟吾德馨(馨古:品德高尚今:芳香)③谈笑有鸿儒(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④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琴瑟笛箫等管弦乐器今:丝绸和竹子)⑤可以调素琴(调古:调弄今:调解)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有龙则灵灵,名词作动词,灵验。③惟吾德馨馨,名词作动词,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⑤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⑥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⑧苔痕上阶绿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目标导学三:细节探究1.朗读短文,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明确: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押的韵:ing2.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明确: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3.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先说“山”“水”引出“室”;说“不在高”“不在深”已在说“陋”;写“仙”“龙”引出“德”;赞“名”“灵”意在赞“馨”。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 “兴”常常连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4.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入:“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景,突出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运用对偶、衬托的手法,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从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呼应开头“惟吾德馨”,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5.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明确: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6.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明确: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1.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明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陋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拟人的修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衬托的手法)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及以上句子都使用了对偶的修辞。 目标导学五:课堂小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积累刘禹锡的作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目标导学七:课堂练习仿写《陋室铭》。提示:1.仿照本文格式(注意押韵);2.可写学习篇(语文铭,英语铭等)、工作篇、处事篇、交友篇、业余生活篇(上网铭、篮球铭等)……示例: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3.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身边的物,表达自己的志向。三、板书设计陋室铭设喻引题山、水陋室比兴仙、龙德馨托高洁傲岸的节操居室环境高雅物陋室不陋人物交往高雅言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生活情趣高雅志引古贤以自况:反问点题第2课时:《爱莲说》1.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字词。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一、导入新课莲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咏的对象,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江南可采莲》里写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北宋的周敦颐对莲又有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爱莲说》。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理解重点词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明确:①蕃(多。)②独(只)③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译文:明确: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理解重点词句:(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明确:①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②染[沾染(污秽)。]③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④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⑤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⑥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⑦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⑧亵玩(靠近玩弄。)⑨焉(语气词。)译文:明确: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理解重点词句:(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明确:①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译文:明确: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理解重点词句:(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明确: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④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译文:明确: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目标导学二:重点词语积累明确:1.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名词,在远处。)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长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3.特殊句式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②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目标导学三:细节探究1.朗读课文,说说题目中包含的信息。明确:“爱”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莲”点明了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指出了文体。题目的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明确:(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写莲的生长环境,赋予了莲花高洁、质朴。(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的体态,赋予了莲花正直。(3)“香远益清”是写莲的气味,赋予了莲花芳香远播。(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写莲的风度气质,赋予了莲花清高、品行端正。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3.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共有几处写到?明确:还有菊花、牡丹,三处。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4.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明确:菊花凌霜开放是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隐居的生活。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5.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明确: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唐朝的刘禹锡《赏牡丹》写道“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徐凝写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6.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明确:用菊花的傲然凌霜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8.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明确:1.托物言志。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莲之爱,同予者……宜乎众矣。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同予者何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目标导学五:课堂小结明确: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目标导学六:随堂训练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三、板书设计爱莲说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惋惜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鄙视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赞美托物言志可取之处采用听读、范读、轮读、个读、齐读、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落实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在探究文义、品析语言时,可以采用寻疑、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6 12:00:02 页数:8
价格:¥3 大小:85.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