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教学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2.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想象诗歌意境。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五首诗歌,背诵。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2)分钟1.激情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出示课件2】“风”“雅”“颂”。导语充满激情,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新课教学(36)分钟1采薇(节选)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诗歌教学30 【出示课件3】图片,释题。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①自由读古诗。②正音。【出示课件3】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ù]③齐读。提示节奏。【出示课件3】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③理解“雨雪霏霏”。【出示课件4】,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30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读。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全班试背。2《送元二使安西》【出示课件6】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7、8】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2.初读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b.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9】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30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c.指名读诗,评价。3.理解诗句。【出示课件9】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出示课件10】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3《春夜喜雨》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30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李”是(李白),“杜”是(杜甫)。【出示课件11】对,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2】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2.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1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指名读诗,评价。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30 4.生自主理解诗句。三、品析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④指导朗读此句。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30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出示课件15】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6】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17】3.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30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8】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呈:恭敬地送上。②天街:京城街道。③酥:酥油。④处:时。⑤绝胜:远远胜过。6.译文:【出示课件19】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7.赏析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30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喜悦之情。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20】5《江上渔者》1.导入。【出示课件2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2.初读诗歌。江上/渔者宋范仲淹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0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23】(1)渔者:捕鱼的人。(2)但:单单,只是。(3)爱:喜欢。(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5)君:你。(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8)风波:波浪。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4】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师生齐读(配乐)30 6.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生自由读)【出示课件25】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六、小结全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不断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对学生的肯定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提出要求,他们有了目标,才会更加努力。板书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6《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学习这首诗歌,背诵。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3)分钟1.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出示课件26】(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简明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0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7】新课教学(36)分钟2.读课题,正音:泊(bó)、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3.初读古诗。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理解: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课件28】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呢?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出示课件29】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4.知诗情、悟诗境。30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最美的江南,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绿”)。5.知背景,入诗境。【出示课件30】简介背景资料。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5.读全诗,背全诗。【出示课件31】7《游园不值》1.知诗人,解诗题。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2】你了解叶绍翁吗?【出示课件33】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通过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要通过读来体会。读,不仅是信息领悟所必需,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要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本环节的教学,采用划节奏朗读及结合古诗解读,让学生对古诗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以利于更好地在读中理解古诗,感悟内涵。“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间的点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30 “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值”,遇到。“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生汇报交流。2.读诗句,明节奏。【出示课件34】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再读诗,悟诗情。【出示课件34】“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应该;怜惜、爱惜)。“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齿,可以防滑。“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5】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4.悟诗境,反复读。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指导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朗读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游园心切的满心欢喜、久扣柴门不开的失落和看到一枝红杏的惊喜。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希望到失望,再到惊喜的心情变化。写作也是如此。30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会怎样读这两句?(指导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读古诗,晓诗理。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等)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6.齐读、背诵。【出示课件36】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导入。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37】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齐读课题。【出示课件38】(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2.初读诗,通词句。30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出示课件3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②正音:“那”同“哪”,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出示课件40】3.理诗意,悟情感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指导感情朗读。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抓住“教机”让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敢于创新,追求更大的成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将文本的学习与背景介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0 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出示课件41】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9《浣溪沙》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2】全班齐读诗歌。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4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2.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4】①读准字音。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②读准节奏。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在指导朗读中,不直接给学生以朗读技巧上的指导,而是通过正音、划分节奏等诵读要领,并在不断朗诵中引发学生对词的思考,将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更加明显。30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3.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5】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出示课件46】《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3.齐读、背诵。【出示课件47】10《清平乐》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但要走进诗歌,还要从诗歌中走出来,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沟通语文与生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30 1.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8】2.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9】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3.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50】①自由读词。正音:啭(zhuàn)②读准节奏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4.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51】①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②理解:“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30 ③理解:“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④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⑤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5.读诗词,晓词理。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伤春之情。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6.熟读、背诵。【出示课件52】7.结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清平乐30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教材分析:《采薇》注释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昔:从前,指出征时。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迟迟:迟缓的样子。往:指当初去从军。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赏析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送元二使安西》30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写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赏析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春夜喜雨》注释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乃:就。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30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间的小路。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重:读作zhòng,沉重。锦官城:成都的别称。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赏析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30   ③酥(sū):酥油。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胜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江上渔者》注释渔者:捕鱼的人。但:单单,只是。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30 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波浪。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赏析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作者简介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泊船瓜洲》注释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绿:吹绿。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赏析30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创作背景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游园不值》注释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指木屐鞋底下突出的部分。小扣:轻轻地敲。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30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欲:想,想要。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形容仪态美好。才始:方才。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30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这首词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这首词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轻松活泼,耐人寻味,新而不俗,雅而不谑。创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浣溪沙》注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的流逝。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30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创作背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清平乐》30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唤取:换来。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解:懂得,理解。因风:借着风势。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三宗之一。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3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9 10:53:04 页数:30
价格:¥5 大小:60.47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