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3 短诗五首精品课件(部编九下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5

2/85

3/85

4/85

剩余8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n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n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n月夜\n知识备查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n整体感知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n整体感知2.《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n精读细研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了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n精读细研2.“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思想的并立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n合作探究冬天的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即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他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1.怎样理解《月夜》中诗人的情感?\n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合作探究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n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n写作特色意境简洁、含蓄,语气委婉,节奏舒缓。四句诗的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充分地表现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整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着”,使诗歌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清新质朴,富于散文之美。\n板书设计追求独立自由霜风——吹(寒冷)月光——照(明朗)我、树——并排立(思想独立)性格独立不倚坚强果敢月夜\n萧红墓畔口占\n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知识备查作者简介\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发表《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斗争。文笔细腻,抒情色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著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n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知识备查背景资料\n整体感知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44年11月20日mànpànmò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n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从诗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整体感知萧红墓畔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地点\n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精读细研\n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说一说: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精读细研\n精读细研2.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n精读细研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n合作探究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探究二: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探究三: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探究四:镇静、坚守和自勉。\n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n写作特色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沉真挚。开头用“六小时”“长途”写出了诗人不顾路途遥远,孤身一人来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和缅怀之情。“一束红山茶”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也代表了萧红的品性和精神,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n萧红墓畔口占我时间长路途远等待着你卧听闲话对友人的怀念人生的寂寞之感板书设计\n第二课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诗五首》中的前两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首——《断章》。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为诗人只对这四句诗感到满意,才将其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作。\n断章\n知识备查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江苏海门人。1929年开始写诗,诗风晦涩、含蓄,富有形式感。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n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n整体感知2.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n整体感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哪几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因“装饰”产生联系\n精读细研4.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看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n精读细研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n合作探究《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生活启示?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n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概括主题课堂小结\n写作特色语言清新平淡,意蕴含蓄深远。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n板书设计断章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你在看风景——人在看你明月装饰你——你装饰别人\n风雨吟\n芦荻(1912—1994),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知识备查作者简介\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n整体感知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1.大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描绘诗歌画面。\n“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整体感知2.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n精读细研1.多读几遍诗歌,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好在哪里。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风雨”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n精读细研说一说:这句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n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精读细研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比喻比喻\n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年轻舵手的心”?“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诗中写“我有年轻舵手的心”,表明了诗人不惧风雨的豪迈气概。精读细研\n合作探究结合全诗谈谈,面对这样的大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面对苦难的祖国,“我”虽缺乏经验和阅历,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做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2)因没有经验,“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现了“我”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感到忧虑。\n诗人通过描绘在暴风骤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概括主题课堂小结\n写作特色❶意象突出。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的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海”“舟”的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不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感。\n写作特色❷立意向上。前两节诗极力铺排渲染,突出风雨肆虐下大地被毁灭的沉重景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舵手”的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责任感呢?本诗虽短,但立意积极向上,带给读者鼓舞和力量。\n板书设计风雨吟暴风骤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风雨大地年轻舵手的心责任感使命感勇敢无畏\n统一\n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知识备查作者简介\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1969年9月,聂鲁达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此他写下了《统一》。\n整体感知统一聂鲁达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1.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n整体感知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n精读细研1.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n合作探究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n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概括主题课堂小结\n写作特色语言浅显,意蕴深刻。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n统一叶一片花一朵果实无差异树木是一棵大地是一朵花由表及里认清事物本质繁多是谎言本质(果)(因)板书设计\n合作探究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n学后感悟课堂小结感悟一:如果时代是沉默的,我们应该站出来唱歌,大声唱,因为我们是青年一代,我们有理想,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希望唤醒更多的人,为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奋斗。感悟二:友情是冒着敌占区的封锁,去墓畔凭吊;友情,是墓畔放下的一束花,寄托着哀思;友情,是六个小时的跋涉,只为看你一眼;友情,是你离去了,我还在独自坚守理想,永不放弃。\n学后感悟课堂小结感悟三: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感悟四:人生多风雨,世事多风波。当人生的风雨袭来,我们该如何面对?是仓皇逃避,还是像“我”一样勇敢地迎上去,做勇敢的舵手,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自然是后者,两军交战,勇者胜,只有勇敢迎上去,才能战胜困难、挫折,收获人生的彩虹。\n课堂检测A.墓畔(pàn)吟唱(yín)寂寞长途B.舵手(duò)繁多(fán)长夜漫漫C.房舍(shě)差异(chā)卧听海淘D.芦荻(dí)卞之琳(biàn)房舍如舟C【解析】C项中,“舍”应读shè,“淘”应为“涛”。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n课堂检测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B.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C.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A【解析】正确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n课堂检测A.《月夜》的前两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霜风和月光,创设了一个恬静优美的环境。B.《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既寄托了作者对萧红的怀念和哀思,也象征着萧红如山茶花般热烈、灿烂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C.《断章》静态地呈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白天的景象,一幅是夜晚的景象。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D.《统一》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A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n拓展阅读拓展探究(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1.学了本课后,学校打算开展“亲近诗歌”读书活动,请你参加。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n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拓展探究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A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②朗诵这诗节应用的语调是()\n拓展探究示例:每一缕晨光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每一次努力都是获得幸运的伏笔(2)请你依照示例,写两行小诗。\n拓展探究2.阅读《雨巷》,回答下面的问题。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n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拓展探究\n1.第一节中“彷徨”“悠长、悠长”有何表达效果?拓展探究“彷徨”是一个动词,用动作来表现心理,写出了女子郁闷愁苦的心理;“悠长、悠长”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渲染了雨巷的寂寞幽深,烘托了诗人失落迷茫的心理,同时也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是景,也是情。\n2.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拓展探究从全诗看,作者心中有着许多淡淡的思念、彷徨和哀愁,感觉到冷漠、凄清又惆怅,他把这种心绪寄托在了“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形象上,借这个形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渴望。\n3.第二诗节中,诗人描述了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拓展探究不能互换。从内容的层次上看,这三句由外在的表象到内在的情绪,逐层深入;从音韵上看,这首诗的每一诗节的第3、6句押韵,互换后,音韵不协调。\n4.下列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拓展探究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n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拓展探究\n课下作业1.熟读这五首诗,查阅白话新诗的资料,了解其文体特点。2.请仿照《月夜》这首诗,塑一个“我”,写出当今时代的“月夜”。3.请仿照《风雨吟》写一首《秋风吟》,注意设置动景和静景。\n示例:暖风微微的熏着,月光淡淡的笼着。我和一池荷花纠结着,却无从下笔。课下作业2.请仿照《月夜》这首诗,塑一个“我”,写出当今时代的“月夜”。\n示例:秋风吟风拂过丰收的大地,天蓝得像一块水晶。大地如金色的波涛,鸟儿飞过也会喳喳叫。爸爸驾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奔跑在田野小路上。课下作业3.请仿照《风雨吟》写一首《秋风吟》,注意设置动景和静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1 16:25:45 页数:85
价格:¥3 大小:7.67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