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文言文阅读-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7

2/117

剩余1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br />《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ldquo;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rdquo;,具体要求包括:<br />(1)理解层级(B 级 )<br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r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r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r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r />(2)分析综合(C 级) <br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br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r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br />(3)鉴赏评价(E 级) <br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br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br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主要具备 B 级和 C 级两种能力。<br /> <br />一、快速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br />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的简便的方法?现将<br />一种切实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mdash;&mdash;&ldquo;三读法&rdquo;简介如下:<br />1、初读,整体感知,以&ldquo;文&rdquo;会意<br />(1)看内容是什么<br />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br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br />(2)看题注有什么<br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br />重要辅助内容。整体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为整体把握提<br />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br />之所以这样读,在于文言文本身是&ldquo;文&rdquo;。从高考试题来看,无论实词、虚词都强调根据语境答题,更不<br />用说信息的筛选和文意的分析概括。<br /> <br />2、再读,圈点勾画,以&ldquo;词&rdquo;疏意<br />为了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br />一是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br />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br />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br />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br />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br />系。<br />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br />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ldquo;理&rdquo;,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br />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ldquo;辨理&rdquo;。 <br />3、三读,借助题目,以&ldquo;题&rdquo;悟意<br />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一般是选择题,往往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br />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br />二、文言虚词辨析六法<br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br />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br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ldquo;之&rdquo;有代<br />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br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ldquo;乎&rdquo;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ldquo;于&rdquo;(&ldquo;吾<br />独穷困乎此时也&rdquo;),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br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br />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br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br />辑关系来确定。<br />如:&ldquo;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rdquo;(《赤壁赋》)中的&ldquo;而&rdquo;,后句没有紧承前句&ldquo;一世之雄&rdquo;,可见&ldquo;而&rdquo;表<br />示转折关系,可译为&ldquo;可是、却&rdquo;等。<br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br />如:&ldquo;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rdquo;(《鸿门宴》)句中有三个&ldquo;为&rdquo;,前两句的主语是&ldquo;人&rdquo;和<br />&ldquo;我&rdquo;,宾语是&ldquo;刀俎&rdquo;和&ldquo;鱼肉&rdquo;,句中的两个&ldquo;为&rdquo;...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02 09:36:01 页数:117
价格:¥10 大小:1.77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