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三下学期语文一轮复习联考试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3/9

4/9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中学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一轮复习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书写的主要功能是记事、指意、表达意义。但是,发展到后来却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书法也被称为“心画”,画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画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核心是独特的原创性:写自己的心情,创立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和现代艺术的追求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却比西方现代艺术早了一千年。文人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来便发展到将书法的笔墨引入绘画,那么绘画也不再是画自然客体,而是画主观体验。文人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简约古朴的甲骨文,还是气势雄浑的金文,对美的追求都是一以贯之的。但书法成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成在王羲之时期。他的《丧乱帖》的书写形式经典地表达了他的心境和情感。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的内容: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大致意思是,时局动乱不堪,祖墓惨遭破坏,实在令人追思难抑,哀嚎不止,痛彻心肝。即使祖墓很快修复了,我也没有机会赶回去凭吊,悲哀之情愈来愈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着纸,我泣不成声。他的那种悲怆、无奈之情,在文字中表露无遗。古代强调厚葬,给去世的家人准备一个好地方安葬,使他们在那儿能够安享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另外古代还有“祖荫”的概念,祖先的安葬和陪葬的方式,对后代有直接影响。如果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安葬祖先,宁可暂时不安葬,也不能随意乱葬。祖坟被破坏当然是很严重的事件,所以才会给王羲之带来这么大的打击。这件作品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古人的生死观,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之间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裂。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描述了这种丧乱之际“痛贯心肝”的感受,还用书法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来。这件作品,字体都不平正,轻重缓急变化很大,起始比较沉郁,越写越感到愤慨悲伤,笔走龙蛇,感情随着笔尖恣肆宣泄而出。在绘画中,色彩和笔触能够直接表达情绪。用墨写在宣纸上的中国书法,笔力和笔痕同样能直接表达情绪。王羲之这件书法,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即便你不能完全辨认出王羲之的每个字,也一样能从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里,感觉到书写者速度、力度乃至激动情绪逐步的变化。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从功能性的记事、表意,转变为抒发性的、表现性的创作,这是从古代艺术向现代艺术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国不是唯一一个重视书法的国家,欧洲很早也发展出了哥特式的书法,此外阿拉伯书法也非常有名,还有很多种字体。但这些书法的根本目的依然是表述所书写的内容,是用特定的书写规则表达某种意思和装饰性的美感。这一点是很多美术史家从来没有谈过的,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古代艺术,才能理解这些变化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曹星原《<丧乱帖>:书法如何成了艺术》)材料二:对中国人来说,美,是对生活、生命的升华,但它们从来不曾脱离生活,而是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内心情感相连。我们看秦碑汉简、晋人残纸,在上面书写的人,许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对美的追求却丝毫没有松懈。时光掩去了他们的脸,他们的毛笔在暗中舞动,在两千年之后,成为被我们伫望的经典。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灌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摘编自祝勇《汉字书写之美》)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相似度很高,却早其千余年,可将中国书法看成后者的先声。B.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说明绘画与书法二者密不可分,材料一的相关分析支持了这一说法。C.其他国家也有书法,但相比中国书法其实用功能和装饰意味更明显,表现功能要差一些。D.从《兰亭集序》的内容和王羲之的书写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思考生死问题时的内心感受。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的《丧乱帖》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成为书法艺术的起源。B.《丧乱帖》中的“丧乱”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丧乱”,意思是死丧祸乱,都是指战乱。C.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集序》都涉及了死亡话题,二者表达了中国古人相同的生死观。D.中国古人借助汉字书写来呈现心情,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所写内容才能理解作者情绪的变化。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行笔真如野鹤闻鸣,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nB.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明,形质当于目而有据。C.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书法就是汉字造型艺术。D.如果脱离了汉字的实用属性,书法艺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5.请比较《丧乱帖》和《兰亭集序》两幅书法作品在布局和书写上的不同,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1.A2.B3.B4.①内容上:材料一通过王羲之的《丧乱贴》论述了核心观点“书法是用某种形式呈现作者的心灵和感受”;材料二通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说明“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凄凉的心境”。②表达方式上:材料一侧重论述(议论),语言平和缜密,旨在阐释艺术原理;材料二抒发个人的感悟和思考,侧重抒情,语言优美,感染力强。5.不同之处:①《丧乱帖》是行草,连笔甚多,字与字间笔画轻重疏密差异甚大;《兰亭集序》是行书,笔画清晰平和,用墨均匀。②《丧乱帖》一气呵成,没有涂抹;《兰亭集序》则有明显的修改痕迹。原因:书法是表达心情的艺术,《丧乱帖》是王羲之在激愤悲痛的状态下写就的;而《兰亭集序》是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是在较为理性平和的状态下写成的。【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⑵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⑶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_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1.A中国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并无直接的渊源,“相似”应该是异曲同工的巧合。故答案为:A。2.A项王羲之的《丧乱帖》“成为书法艺术的起源”错;C项《丧乱贴》表达的是生者与死者(祖先和子孙)间的纽带不会被切断;《兰亭集序》强调的是“死生是一件大事”。D项据材料一倒数第三段“即便你不能完全辨认出王羲之的每个字,也一样……”可知,这种说法不成立。故答案为:B。3.B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书法是用某种形式呈现作者的心灵和感受”。B项中“形质”就是书法形式,性情”是人的心灵。A项体现了中国书法自由飘逸的特点;C项说明汉字书法是汉字象形特点的产物;D项是说明汉字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三者与文章观点关系都不密切。故答案为:B。4.材料一“书写发展到后来却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书法也被称为“心画”,画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画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并通过分析王羲之的《丧乱帖》论述了“书法是用某种形式呈现作者的心灵和感受”的观点;材料二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内容,论述“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而且在论述中侧重抒情,语言优美,感染力强。5.根据原文“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描述了这种丧乱之际“痛贯心肝”的感受,还用书法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来”《丧乱帖》是王羲之在激愤悲痛的状态下写就的;而“《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在较为理性平和的状态下写成的。所以心情的不同会造成写者速度、力度的变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裤子卞之琳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子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了。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也曾经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n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弄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下午关小双回来了,竟然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只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第二天早上太阳才升到树梢头,“皇军”就到安居村来“宣抚”了。他们一共来了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行。”“找一担萝卜。”“行。”“再找一百个鸡蛋。”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不多不少。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到了村公所门口。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八路军是野蛮的“土匪”,大家要向“皇军”报告“土匪”的消息。然后开始问话:“皇军杀人放火吗?”“不。”“你们怕皇军吗?”“不怕。”“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蔬菜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地缩在炕角落里。他觉得又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了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这时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糊涂中他却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七个鬼子一齐跳上了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三支三八式步枪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就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道长流缓缓地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算得关小双的功劳,要好好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还是穿的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一些尘土,折叠在一起。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说妇女“学了摩登”,并特意将“摩登”加上引号,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B.作者强调汉奸没有马骑,既说明了鬼子瞧不起他,也为下文他被抓住做了铺垫。C.五百人的村子,鬼子开会时只有八十人到场,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D.小说最后关小双向司令提出“只要一套军服”,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为村庄取名“安居村”有深意,说明这个村庄的村民原本安居乐业,而日军侵略打破了这种宁静的生活,巧妙地暗示了主题。B.开篇一句“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先声夺人,一下子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nC.汉奸和鬼子嘴上说“决不要你们什么”,却搜刮了白菜、萝卜、鸡蛋、黄豆、葱花饼,让读者既感到啼笑皆非又生出无限的鄙夷和痛恨。D.作家卞之琳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因此小说中夹杂了一些诗一样的描写语言,比如“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8.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关小双最后那句话的作用。9.请结合关小双和村长两个人物,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答案】6.B7.B8.①表现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宁静生活的美好愿望,痛斥了日军侵略的罪恶;②表达了中国民众对未来必胜的坚定信念。③展现了关小双柔情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9.①村长想用逆来顺受的方式换取在日军统治下的苟且偷生,但他的隐忍也无法换来安宁,这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②村长的表现与关小双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关小双在敌人面前的智慧和勇气;③村长的言行举止,使相关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④作家借助这组思想对立的人物,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面临日军侵略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的深层原因,深化文章主题,启发读者思考。【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⑵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⑷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6.A“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错,“摩登”是指妇女剪短了头发,这里并非讽刺民众,而是显出鬼子的残暴,他们来安居村的目的其实是霸占与侵略C“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错,没有到场的人应该是躲起来了,躲藏的原因不是愤恨,而是害怕。D.“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错,“只要一套军服”不要其他奖励,显示了关小双在国家角难面前英勇无私的精神,“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的是司令,不是关小双。故答案为:B。7.B“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错,“娘儿们一齐换去红裤子”是因为日军进村。从第一句“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可以看出,开篇并没有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故答案为: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结尾写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从说话时的神情含笑”和话语中的“将来”可见答案(2)表达了中国民众对未来必胜的坚定信念。“等将来太平了”中的“等”可见答案(1)表现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宁静生活的美好愿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太平”是民众的期盼,但尚且需要“等”“将来”“再穿”,可见眼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动荡不安,日为勾结,欺诈压迫百姓,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日军侵略的罪恶;话语所在的前语境中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的轻轻”“拢”等动作细节展现了关小双铁骨柔情的一面,具有浪漫主语色彩,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可见答案(3)。9.人物塑造角度: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关小双,其它人物是次要人物,作者只安排关小双这一主要人物的名字,其它次要人物用汉奸、鬼子、日本兵、村长、司令、妇女等身份符号来称呼,能更好的突出主要人物,更有利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便于叙述故事。而其它次要人物以群像形式出现,也更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主题角度:本文通过关小双的引领,安居村的人民才走上觉醒和反抗之路,没有名字,只用身份代替更能体现对群体形象的启迪;表达角度:本文不是长篇小说,要在有限的文字内表达主题,不宜展现众多人物,容易喧宾夺主,主次不明,所以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梁王武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延四方豪俊之士,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之属皆与之游。每入朝,上使使持节,以乘與驷马迎梁王于阙下。既至,宠幸无比,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及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袁盎等曰:“不可。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n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梁王由此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谋,阴使人刺杀袁盎。天子意梁,逐贼,果梁所为。上由是怨望。太后忧梁事不食,日夜泣不止。会田叔等按梁事来,取火悉烧梁之狱辞,空手来见帝。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问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太后、帝大喜,相泣,复如故。然帝益疏王,不与同车辇矣。六年冬十月,梁王来朝。上疏欲留,上弗许。王归国。夏四月,王薨。窦太后闻之,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一餐。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四·梁孝王骄纵》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B.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C.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D.上大然/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膏腴,这里指肥沃的土地,与贾谊《过秦论》中“东割膏腴之地”的意义一致。B.阙下,阙是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阙下即宫阙之下,这里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C.嗣,嗣字有继承、子孙的含义,文中太后打算让梁王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D.伏斧质,质是砧板,斧质即杀人的刑具,也指杀身、杀头,这里是指梁王向皇帝请死。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深受窦太后宠爱,占据四十多座城市和大量土地,他的珠玉宝器比京城还多,他死后府库中仍然留存巨额财富。B.皇帝对梁王也非常宠爱,每次梁王入朝觐见,皇帝都会派使者拿着符节、用四匹马拉的车迎接他,还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辆车,荣宠无比。C.栗太子被废掉后,太后想让梁王继承皇位,袁盎等大臣力谏,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此举得罪了梁王,于是他派羊胜、公孙诡亲手刺杀了袁盎。D.梁王去世后,太后非常悲痛。皇帝为安慰太后,将梁国一分为五,将梁王的儿子都封为王,女儿也都封有汤沐邑,此举赢得了太后的欢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延四方豪俊之士,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之属皆与之游。②天子意梁,逐贼,果梁所为。上由是怨望。14.田叔为什么甘冒奇险烧毁“梁之狱辞”?请简要分析。【答案】10.B11.C12.C13.①他邀请四方豪杰,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这一类人,都与他交往。②皇帝怀疑是梁王干的,便追查刺客的行踪,发现果然是梁王所为。皇帝因此怨恨梁王。14.①如果不烧毁案卷,就必须惩处梁王,否则国法威严尽失;②如果惩处梁王,则太后寝食难安,令皇帝担忧;③烧毁案卷,将罪责推给羊胜、公孙诡,避免皇帝左右为难。【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文化常识【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⑸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附参考译文】梁王刘武因是窦太后小儿子的缘故,受到宠爱,封给梁国统辖的有四十多座城,封地是天下肥沃的土地。府库中所藏金钱近百万,珠玉宝器超过京城。他邀请四方豪杰,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这一类人,都与他交往。每当梁王入朝,汉景帝都派使者持符节用四匹马拉的车,到阙下宫城的外门迎接梁王。到了之后,所受到的宠幸无人可与之相比,进入皇宫与景帝同坐一辆辇车,出宫与景帝同坐一辆御车。等到栗太子被废后,窦太后想确定梁王为皇帝的继承人,曾经特设酒宴对景帝说:“你出入乘安车和大驾,让梁王陪你身旁。”景帝跪在席上挺起身子说:“是。”酒宴结束,景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袁盎等人说:“不可以。当年宋宣n公传位给弟弟不传给儿子,由此产生祸乱,持续五代不得安宁。”梁王因此怨恨袁盎及参加议论的朝廷大臣。便与羊胜、公孙诡商议,暗中派人刺杀了袁盎。皇帝怀疑是梁王干的,便追查刺客的行踪,发现果然是梁王所为。皇帝因此怨恨梁王。窦太后因担心梁王的事而不吃东西,日夜哭泣不停。恰好田叔查办完梁王的事回到长安,田叔用火烧毁了从梁国办案取得的所有证词材料,两手空空来拜见景帝。景帝问:“梁王有罪吗?”田叔回答说:“不但有罪,而且是死罪!”景帝问:“证据在哪里?”田叔说:“请您不要再过问梁王的事了。”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如果不诛杀梁王,法律就无法施行。如果杀死梁王,太后会伤心得吃不下东西,睡不好觉,陛下也会因此忧虑。”景帝赞同他说的话,便派田叔等人去拜见太后,并且说:“梁王根本不知道此事,是梁王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阴谋策划的,他们都依照法令被处死了。”太后听了这些话,立即坐起来吃饭,心情也平静下来。梁王来到宫门前,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承认过错,请求原谅。太后、景帝都非常高兴,与梁王对着哭泣,又和好如初。然而,景帝越来越疏远梁王,不再同他乘坐一辆车。六年冬十月,梁王入朝觐见,上书给景帝想请求在长安多留一段时间,景帝没有允许。梁王返回封国。第二年夏季四月,梁王去世。窦太后知道后,哭得非常伤心,不吃东西,说:“皇上果然杀了我儿子!”景帝悲痛恐惧,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便与长公主商议,将梁国分成五国,把梁王的五个儿子全都封为诸侯王,梁王的五个女儿也都封有汤沐邑,汉景帝将这一情况禀报窦太后,太后才高兴起来,为皇上的这个做法多吃了一顿饭。梁孝王生前就有数以万计的财产,他死后,府库所藏剩余的黄金还有四十多万斤。10.“之属”是固定结构,这类人的意思,与上文“胜、诡”共同构成复指关系的短语,联系紧密,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上大然之”主谓宾成分齐全,“之”后断开,“使叔等谒太后”承前共用主语“上”,属于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之间不能断开,“使”前断开。排除C。故答案为: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太后打算让梁王成为太子”错,从袁盎的进言中可以知道梁王是皇帝的弟弟,不可能成为太子。故答案为:C。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C“派羊胜、公孙诡亲手刺杀了袁盎”错。从原文“与羊胜、公孙诡谋,阴使人刺杀袁盎”可知,梁王是与羊胜、公孙诡谋划,由“阴使人”可知并不是他们二人亲手刺杀袁盎。故答案为:C。13.(1)得分点:句首省略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充;“延”,邀请、招揽;“之属”,这一类人;“游”交往。(2)得分点:“意”,怀疑;“逐”,追逐,这里理解为追查;“由是”,因此;“怨望”,怨恨。1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得出答案(1)如果不烧毁案卷,就必须惩处梁王,否则国法威严尽失;由“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得出答案(2)如果惩处梁王,则太后寝食难安,令皇帝担忧;由“上大然之,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胜诡之属为之耳,已伏诛死””得出答案(3)烧毁案卷,将罪责推给羊胜、公孙诡,避免皇帝左右为难。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赠浑钜中允杨巨源公子髫年四海闻,城南侍猎雪雾雾。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曾向天西穿虏阵,惯游花下领儒群。一枝琼萼朝光好,彩服飘飘从冠军。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髫”是小孩头发,如《桃花源记》中的“垂髫”,首句写出了浑钜的少年得志。B.“侍猎”是侍奉皇帝或其他王公出猎,这一句写出了浑钜是皇家近臣,深受器重。C.“穿虏阵”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浑钜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前线大展神威,为国建功。D.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风流儒雅的少年俊彦,表达了诗人对浑钜的衷心赞美。16.请具体分析“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一联是如何写出浑钜的武艺精湛的。【答案】15.C16.①“弦开月”“箭在云”写出了浑钜所射之箭力量之大。②“雁落寒原”写出了浑钜射术精湛,准头甚佳。③“马盘旷野”说明浑钜是在疾驰的马上射箭,难度更高,更显出他的射术高超。【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15.C“希望”错误。颈联中“曾向”说明浑钜已经在边疆建功,所以“希望”解读有误。故答案为:C。16.“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大意为骏马驰骋于旷野,武艺高强、风流儒雅的少年俊彦拉开弓射向天空,脱弦之箭穿透云雾,月亮因此而豁然开朗,云开雾散普照四方,展翅高飞的大雁也不禁应声而跌落于n寒冷的荒原之上。“开月”在云”写出了浑钜所射之箭威力之大,里程之远瞄射之准,可谓箭无虚发。“雁落”写出了浑钜箭术高超精湛,有的放矢。“马盘”说明浑钜是在飞奔的马上射箭,可见难度之高,技艺之熟,凸显射箭技艺之高,通过细节描写,以点带面,表现浑钜的武艺精湛。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用“,”概括了这一特点,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2)《陈情表》中“,”,李密通过计算年龄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暂不应命。(3)征引前人诗文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常见的行为,如曹操《短歌行》中“,”就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语句,化用精巧,几无痕迹。【答案】(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知识点】名句【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钩”“呦呦”“瑟”的书写。故答案为:⑴1、各抱地势2、钩心斗角⑵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2、祖母今年九十有六⑶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这个电视剧多如春笋的年代,想要找到一部良心好剧,一部剧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更是难如登天。但《觉醒年代》做到了:它讲述了以《新青年》杂志的创立发展为贯穿,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位位面目各异的纷纷登场,演绎着时代的纷繁复杂:袁世凯在厅堂里试穿龙袍,张勋在紫禁城领兵复辟,辜鸿铭在北大讲台上拖着辫子大讲国学……但剧中最具风采与魅力的,依然是那些思想先驱:沉稳厚重、朴实坚毅的李大钊,激情四射、慷慨率性的陈独秀,目光高远、脚踏实地的青年毛泽东,冷峻孤愤、的鲁迅……这部剧以厚重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审美表达,致敬先驱伟业,颂扬了在那个的年代里,一批共产主义者们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殊为不易风流人物以笔为枪风雨如晦难能可贵风流人物投笔从戎风雨如磐难能可贵风云人物投笔从戎风雨如晦殊为不易风云人物以笔为枪风雨如晦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它以《新青年》杂志的创立发展为线索,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B.它以《新青年》杂志的创立发展为贯穿,描绘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C.它以《新青年》杂志的创立发展为线索,描绘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D.它讲述了以《新青年》杂志的创立发展为线索,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前三个分句以“二字+的+四字”偏正短语的形式呈现,最后一个分句变为“六字+的+四字”偏正短语,都是“定语+中心语”,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和谐,造成了强烈的气势,同时从历史内涵、文化意蕴、思想启迪和审美表达等不同角度指出了这部剧的优秀之处,呼应前文。【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⑵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n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⑶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18.D殊为不易,实在是不容易。难能可贵,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可贵”是这个词语的表达重心。语境强调的是“不易”而非“可贵”。所以选择“殊为不易”。风云人物,活跃一时能影响大局的人物,可好可坏;风流人物,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多含褒义。张勋等人是反面人物,所以选择“风云人物”。以笔为枪:把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投笔从戎: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后者不符合文意。风雨如晦:指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根据语境,此处用“风雨如晦”更恰当。故答案为:D。19.C原句有三处语病:①“讲述”动词位置不恰当;②“以……为贯穿”搭配不当;③“讲述画卷”搭配不当。故答案为:C。20.“这部剧以厚重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审美表达’,四个分句,结构大体相同,共用主语“这部剧”形成“……的……”的偏正短语,语法简单表意直接,宾语部分中心词分别是“历史内涵”“文化意蕴”“思想启迪”“审美表达”,定语“厚重”“丰富“具有创新意义”依次呈现了“这部剧”的特点,偏正短语,不仅句式整齐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大气自然,流利酣畅之感,而且从不同角度指出了这部剧的优秀之处,呼应前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快速射电暴,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宇宙中的“闪光灯”。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①,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释放掉。()。“中国天眼”帮助科学家新发现了许多脉冲星——一种独特的致密星,其中有一类极特殊的磁星,是已知密度仅次于黑洞的特殊天体。②,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很多理论家认为这是快速射电暴产生的源头。2020年中国科学家利用“天眼”观测的两个重要成果,刊登在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认为,③,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是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利器。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需要借助“中国天眼”,想看到快速射电暴这种神奇的天文现象B.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C.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想要被人们“看到”,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D.“中国天眼”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快速射电暴这种神奇的天文现象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或者: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②它们有超强的能量③“天眼”灵敏度超群【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解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21.A“但”转折关系不当,同时前后句也存在逻辑错误。B与上下文衔接最自然紧密,既然照应上文快速射电暴”,又强调“中国天眼”对科学家或人类的作用。C.被动句不当使用导致逻辑错误,主客颠倒,快速射电暴不能搭配“想被看到”,也存在句式杂糅现象。D以“中国天眼”为主体,与前文衔接不紧,前语境都是在谈“快速射电暴”,下一段主体为“中国天眼”,所以将“中国天眼”后置衔接更顺畅。故答案为:B。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释放掉”可知此处是说快速射电暴时间很短但能量巨大,故填“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或者“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②结合“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可知,这是说特殊天体有超强的能量,故填“它们有超强的能量”;③结合“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可知,此处说“天眼”探测能力强,故填“天眼灵敏度超群”四、写作(60分)n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近代的蔡元培先生更是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但是美育在落地的过程中,却总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某媒体对同学和家长进行了一次关于美育的调查,收集到一些值得深思的声音:家长1:美育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和考试无关,学点也好,不学没什么关系。家长2:学学绘画和音乐挺好,多一门才艺将来升学求职都有用,但是学校不怎么教,想学只能报课外班。家长3:我家孩子学习不好,准备让他报考艺术类专业,正在纠结哪个辅导班更好。……学生1:我喜欢唱歌,但不喜欢音乐课,老师总讲乐谱,各种符号比数学还难。学生2:我们的音乐美术老师总是“被生病”,然后就上数学和英语了。学生3:美术课本上那些画,尤其是中国画一点不好看,日韩漫画里的人多漂亮,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着描或者画。……你是否听到过类似的声音,是否也有过类似遭遇?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先例举出孔子、蔡元培和国家对待美育的语句,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再举出实际生活中家长学生们的看法。可以写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或几点。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美育功利化。当美育与文化课学习相冲突时,自然就是可以被舍弃的,这是学校教育中美育被忽视的最重要原因。美育功利化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不管学生是否有特长或者意愿,都要学习某种“才艺”,以作为升学和求职的敲门砖。两种表现的本质都是将美育作为一种点缀,忽略了美育对于人精神的滋养和提升。美育狭窄化。认为美育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就是某种“艺术特长”。音乐、美术固然是美最直接的载体,但是绝非全部。美其实无处不在,语文、英语课上学到的文学作品是文字之美;数学、物理课上进行的严密的推理和论证则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抽象之美;运动场上自由挥洒是一种刚健的身体之美;甚至在厨房中跟妈妈学习烧菜也能体会到味觉之美和技巧之美……美并非只是风花雪月和小资情调。人们常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双识美之眼的缺少,恰恰是我们窄化美的恶果。美育缺位主要表现在学校美育。有的学校没有艺术教师,有的学校有艺术老师但是受功利化思维影响,艺术课被侵占。有的学校有老师也正常上课,但是教学效果不佳,正像学生1所说,音乐和美术教师将太多专业性的内容直接填充进课堂,压制和伤害了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美育的匮乏让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偏好处于任其自流的状态。就像学生3说的,学生其实对于美是有需求的,但是得不到正确的开发和引导,流行文化就会全面占据学生的头脑。而流行文化的审美标准往往是单一的,如近些年流行文化中持续走红的花样美男们,代表的就是一种阴柔之美,而刚健的、奇崛的美就受到抑制。日韩欧美审美趣味的盛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更是有莫大的伤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02 10:30:02 页数:9
价格:¥5 大小:73.11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