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下册
>
第八单元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8单元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8单元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探究 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议题释义观点论据启示古代士人的担担当: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中国古代士人有强烈的担当理论论据: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参)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当代青年要继承、发扬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心系天下,勇于担当,17,当 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事实论据:①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屈原为国家利益而勇敢担当,抱石自沉,以血泪涂成伟大的诗篇,把生命献给了挚爱的祖国。②司马迁在鸿毛与泰山之间做出抉择,忍辱负重,隐忍苟活,担当起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责任与使命。③林则徐在晚清官场污浊横流的环境中担当起抵御外辱、民族自强的重任,“求利国家”不避生死,“造福百姓”无趋祸福。④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担当起以热血警醒后人、以生命博取国运昌盛的使命。探究1 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1.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殿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觉得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基本立场主要观点论据王安石的观点更有道理。(应当实行变法)(1)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17,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变法措施: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4)变法效果:国家收入增加,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和改善。司马光的观点更有道理。(不应当实行变法)变法动摇了国家治理体制。变法侵犯百官职能,百官难以各司其职,国家治理体制被动摇。变法危害了百姓利益。变法措施确实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却增加了百姓负担,是为“征利”于民,使民穷国富。变法破坏了社会稳定。变法使天下之人“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以致天下怨谤”,扰乱了百姓生活。探究2 比较文章思路,探究两篇文章的针对性2.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而杜牧则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阅读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1)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六国论》思路:文章重在思辨论证。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②《阿房宫赋》思路:文章在铺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作者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在不长的篇幅中,将阿房宫宫殿建筑之恢宏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17,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在充分叙事绘景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批判秦朝统治者暴民取材、不施仁政,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2)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六国论》的针对性:针对国家外交策略的失当,为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苏洵生活的时代,宋朝的边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在强敌面前,北宋统治者采用六国故技,每年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赂敌求和,换取苟安的局面。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与辽签定澶渊之盟;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派使者到宋索取晋阳和瓦桥以南十县土地。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洵以六国破灭的历史事件为话题,在“赂”字上做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走赂敌求和的历史老路。②《阿房宫赋》的针对性:针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做法,为其敲响了历史警钟。《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袭扰,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唐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作《阿房宫赋》,得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结论,表面批判六国及秦朝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和昏庸残暴,实质上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探究3 理性地表达17,3.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表达的理性美《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其写作目的之难达成,可想而知。然而,作者成功运用比喻和类比手法,以比喻引出观点,以比喻表述论据,以比喻和类比论证观点,使文章表达彰显出一种理性美。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由比喻而类比,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的。作者不仅以比喻引出观点,而且,比喻句本身的内容就是论据;这种以比喻形式呈现论据的过程,恰恰就是文章的论证过程。句中的“木”与“根”,“流”与“源”,“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与“思国之安者”,“固其根本”“浚其泉源”与“积其德义”,本身就是作者论证观点的论据;而陈述这些论据的过程,就是作者在论证观点的过程。后文“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之句,“载舟覆舟”之喻,“奔车朽索”之比,也如同文首的比喻类比一样,将论据以比喻的形式提出,深入浅出,将深刻的道理表达得生动形象而又容易接受。作者巧妙运用比喻和类比,在比喻和类比中进行论证,从流水、树木、舟与人的关系、车与索的关系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入手,17,既将观点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又使说理显得委婉、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谏言表达的方式,可谓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呈现出一种理性之美。探究1 断句并翻译1.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断句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17,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2)参考译文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舜禹的就有十几个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回答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太宗说:“你说的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他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探究2 读出“理性的声音”2.结合课文谈谈你从上面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7,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陈述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劝谏太宗全面、细致、深入地思考“人君”所面临的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义,以“永保无疆之休”。作者所冷静分析、全面思考、理性表达的若干项内容,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与臣属的对话中有具体的体现。第一段文字中,太宗问褚遂良的话,表现了太宗身为“人君”对“食器之间”一类生活细节的重视与思考,表现出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冷静态度。太宗听完褚遂良的话,表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不仅充分表现出他对臣下谏言的虚心接纳,而且表现出自己对谏言的独立、深入思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比见前史……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表现出他对人君不能真正听取臣僚谏言的严重后果有一个客观、冷静、清晰、正确、深刻的认识。第二段文字中,太宗的问话,反映了他对历史上朝代兴替原因的思考,表现出他对大唐帝国长治久安这一目标的渴望。尚书右仆射萧瑀的话不无道理,但太宗却并没有盲从,而是否定了萧瑀的观点,提出了周“务弘仁义”、秦“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的观点,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关于积德义、善始终、“取之易而守之难”“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载舟覆舟”等内容相契合,充分表明唐太宗的言行具有冷静的态度、全面的认识、深刻细致的思考与政治上的目的性。两段文字中太宗与臣属的对话,综合体现了他“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理性态度。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范文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17,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①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②坚守底线,坚守善良。③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④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还有一些人,竟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苟且活了下来;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⑤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⑦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第①段以运动员坚守底线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指出“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回扣题目。第④段先举出张米亚老师坚守底线赢得赞誉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再从反面批评那些“失去底线的人生”,正反对比,观点更加鲜明。第⑦段运用“正因为有了……正因为有了……正因为有了……”排比句式,列举了易水悲歌、化蝶共舞和为天地立命的事例,气势恢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第⑧段与第②⑤段一气贯穿下来,这三个小分论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中心观点。第⑩段先以屈原、岳飞、朱自清为例,从正面指出他们因“坚守忠贞”,得以流芳百世;再从反面举出秦桧、刘阿斗的例子,强调他们因“折节叛国”“屈膝投降”而遗臭万年。对比鲜明,论证严谨。17,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⑧坚守底线,坚守忠贞。⑨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在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而像秦桧那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17,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⑪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总评】 这篇文章从运动场上的底线入题,引出人性的底线,提出中心论点,自然、简洁而优美。接着从三个方面——坚守底线,坚守善良;坚守底线,坚守诚信;坚守底线,坚守忠贞一一进行阐释,论证时或正反对比,或排比举例,或旁征博引,说理深刻透辟。文章取例角度多样,厚古但不薄今,重名人但不轻视凡人,文人、侠客、武将纷纷登场,材料翔实,内容充实。结尾正向归纳,呼应开篇,收束全文,干净利落,语言简洁有力。如何论证一、如何确立论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论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那么,如何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呢?1.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1)化大为小,挖掘深层含义。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其外延都很广。写作时要懂得化大为小,选择其中一个部分、一个点来切入,而不是泛泛而谈。有的题目表面看似简单易懂,但往往含有深刻的哲理,作文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必须要挖掘其深意,这样的论点才会有厚重感。(2)抓住题眼,把握立意重心。一般来说,偏正结构的命题,重心在修饰语而不是中心语,17,因为修饰语最能体现题目对作文的限制;主谓短语的重心在主语,因为谓语所涉及的动作、问题都由主语限制。(3)分析关系,提出论点。有些作文的题目,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对于这类作文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立中心论点时,顾及两种或多种,不可偏废其中一种,思维也不能片面或者走极端。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具备较为成熟的辩证思维能力,否则难以做到立意公允,思维缜密。2.根据材料来确定中心论点(1)吃透材料抓核心。细致、全面地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审题时应从材料整体出发,领会材料主旨,并据此立意。注意材料的整体内涵,切勿肢解割裂,根据只言片语立意而导致偏题甚至离题。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作文题目所提供材料往往内涵比较丰富,而且,对材料的处理,既可以统观材料整体,依据主旨立意,也可以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选取最关键或最出彩的部分,提炼观点。(2)善于抓住关键词。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而关键词的位置不确定,有的在材料的领起性语句中,有的在总结性语句中,有的在人物对话中。最终能否准确地找出来,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一定的领悟与感受能力了。(3)善于分析原因。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凡事必有因,有因也会有果。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出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确立合适的中心论点。(4)辩证构思不偏废。有不少文题表现的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来,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辩证地看待与分析这些关系,在确立中心论点时,更能体现学生思想的成熟与深刻。二、如何运用论据1.论据要有针对性论据的针对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论据和论点之间应该有本质的、必然17,的联系,必须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选择有力的论据。二是选用论据要看对象,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选用他们所熟悉、所了解的事例作论据,做到有的放矢。2.所选论据要确凿确凿其实就是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论据要真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论据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3.所选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4.所选论据要充分论据要充分,简单地说,就是论据要能证明论点的各个方面,使论点从各个角度推敲都能成立。事物的呈现方式是多方面的,事理的阐述也有很多的角度。论据充分的前提是对所要确立的论点要有全面的思考。5.所选论据要精练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生动,也需要简洁明快。此外,一要注意事例的叙述要详略得当,二要有适当的分析。6.所选论据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三、如何进行论证议论文可分为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方式。立论重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它采用的论证方式通常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比喻法、因果分析法等。驳论重在反驳对方论点,它的论证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的荒谬等方法。立驳结合的议论文,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然后再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其论证方法可综合立论和驳论的论证方法来使用。1.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17,2.因果法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因果分析。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结果,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3.引证法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人尽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为讲道理的依据。由于引用的是大家公认的思考结晶,因此有较强的说服力。4.对比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强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会更加稳固。一、片段训练1.请以“留点空白”为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段,注意要展开论证。【范文示例】 为生命留一点空白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乐此不疲之际,往往忽略了自己心中的追求。因此,在并非觉得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之时,何不心如止水,让光阴停滞?为繁忙的生命留下一点空白,让真实的心灵在此涂鸦?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让我们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们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如东坡先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17,诗意地栖居。为生命留一点空白,为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平静的天,平静的阳光下,我只愿悄悄地走向那瓦尔登湖畔,远远地望着梭罗,轻轻吟唱着,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在为自己留下的生命空白里,涂上斑斓的色彩。二、整篇训练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 材料由四则名言构成。第一则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就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第二则孟子的话,意思是说:君王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要讲利呢?第三则荀子的话,意思是说:道义在先私利在后的人是光荣的,私利在先道义在后的人是耻辱的。光荣的人经常通达,耻辱的人经常途穷。最后一则马克思的话,丝毫不回避利益,说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道作文题,关键词语就是“义”和“利”,文章应当围绕“义”和“利”及其关系进行立意。参考立意:可从三个方面立意:①谈对“利”的思考;②谈对“义”的思考;③谈“义”与“利”的关系。不论从哪个方面思考,都应辩证地分析问题。具体论点:物质利益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义利不可兼得,要舍利取义;人要有高尚的品质,不能见利忘义;道义不可丢,不义之财不可取;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在道义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利益;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不顾道义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其果;等等。17,【范文示例】义利之辨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拜金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为了恐怖的祸患,使他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所吞噬,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也为别人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迷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首段提出论点,义利亦可兼得;然后先举古代之明义利之辨者,与石崇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再谈明义利之辨需修正身心;最后谈明义利之辨,须明定律例。全文的思维架构合理,17,且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发人深省。1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第三单元: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四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二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人教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二单元过知识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中测试.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测试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 哦,香雪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09 22:55:18
页数:17
价格:¥3
大小:188.00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