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单元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4单元综合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周振鹤先生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中认为:“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材料主要反映了A.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拥有良好地理条件B.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作者对元代行省的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D.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形便2、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3.从1865年开始,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几条宪法修正案,在原则上废除了奴隶制度,赋予了黑人成年男子选举权。但在州政府的纵容下,在法律和事实上对黑人选举资格作了各种苛刻的规定,剥夺了多数黑人的选举权。材料反映了美国()A.联邦制不利于推动民主建设B.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民权事业滞后于现代化进程D.黑奴制度难以废除4.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5第8页共8页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化C.国家管理更趋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7.宋太祖曾下诏:“向者登科明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举预示着(  )A.阶层流动趋势逐渐加强B.重文轻武国策基本确立C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D.底层民众地位快速提高8.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举措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9.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10.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项规定产生的实际后果是(  )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B.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C.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D.政党政治实现高度发展11.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学他们。”第8页共8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主要是由于(  )A.我们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支撑B.我们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C.我们实行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D.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性质决定的12.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B.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列强入侵的产物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独特的发展道路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实现充满着偶然性13.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  )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14.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15.宋太祖曾下诏:“向者登科明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举预示着(  )A.阶层流动趋势逐渐加强B.重文轻武国策基本确立C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D.底层民众地位快速提高1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第8页共8页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17.(2021·烟台高二检测)(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D.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18.(2021·青岛高二检测)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A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B《圣经》与罗马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A.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19.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④《中美联合公报》签署A.①③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20.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21第8页共8页 .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22.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同苏联关系缓和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23.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A.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24.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2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26.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第8页共8页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10分)27.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8页共8页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摘编自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几乎同时建立。在人民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民间外交组织以民间团体的形式邀请和接待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士以及各国半官方人士访华,并组织代表团出国访问,成为新中国对外开展人民外交活动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民间外交的开展,在多国家中结交了许多在社会声望、学术地位上很有影响的朋友,新中国的外事活动范围才不断地扩展,新中国的影响不断地扩大。应该说,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陆续和中国建交,人民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中日之间的“以民促官”,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在推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摘编自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图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人民外交”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8分)第8页共8页 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B2.D3.C4.A5.C6.C7.A8.C9.D10.B11.D12.C13.A14.C15.A16.B17.D18.C19.B20.A21.A22.D23.B24.C25.C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26.【答案】(1)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本小题满分6分)(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4分)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6分)27.【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6分)(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4分)(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6分)28.(1)成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8分)(2)特点: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形式多样。(2分)影响:改善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提升了新中国的影响力;为20世纪70年代外交领域的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分)第8页共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08 09:53:51 页数:8
价格:¥3 大小:416.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