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 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9

2/59

剩余5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来自(  )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实行暴政统治C.保障社会稳定D.实现君主专制3.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元谋人 ②仰韶文化 ③殷商文化 ④龙山文化A.③②④①B.③①④②C.③②①④D.①②④③4.奴隶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列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性的国君有(  )A.尧、舜、禹B.禹、汤、周武王C.桀、汤、纣王D.桀、纣王、周厉王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6.《汉书》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推测,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不包括(  )A.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B.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C.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第59页共59页 D.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吴广B.尧、舜C.刘邦、项羽D.大禹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9.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10.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11.如两图所示,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图片信息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12.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第59页共59页 ②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儒家③法家D.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14.“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①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②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疆域四至”示意图所属的朝代是(  )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16.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59页共59页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哪两个序号之间?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第59页共59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19.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材料第59页共59页 (1)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20.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任务一 梳理知识(1)根据下面表格的分类,将有关的历史人物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①刘邦 ②蔡伦 ③张角 ④董仲舒 ⑤陈胜 ⑥司马迁 ⑦刘秀 ⑧霍去病 ⑨张骞 ⑩汉武帝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史学家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2)简述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霍去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 观点论证(3)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第59页共59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从此角度可知答案为B项。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的三皇五帝,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选D项。3.D4.D5.C6.A7.A8.D【解析】材料大意是:天下要想实现太平,就得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生反叛之心,“推恩令”与这一思想最为相似,故D项正确。第59页共59页 9.A【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10.D【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D项。11.D【解析】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原因是大多数诸侯国都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了,这反映的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诸侯国数量减少与人民遭受的灾难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封建制度是否确立,排除C项。12.D【解析】由①“关注人生……自由”可知,这应为道家“无为”的思想;由②“关注国家……公正”可知,这应为法家“法治”的思想;由③“关注文化……仁爱”可知,这应为儒家“仁”的思想。故选D项。13.A【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从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制农具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A项正确。图中只有铁犁铧是生产工具,代表耕作技术的发展,铁犁铧上没有纹饰,B、C、D三项均不能全面反映三幅图的主题,排除。14.A【解析】根据材料“朕统六国,天下归一”可知,①②③正确;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④错误。故选A项。15.D16.A第59页共59页 【解析】皇帝的居处、服食、车马以及父母、妻妾和儿女都有专门的称号,别人都不得使用,这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郡县制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故C项错误;此称谓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序号③④之间。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特点: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应位于“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前,即序号③④之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其作用是增强了秦国的国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秦人一再东迁”“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可知,秦人活动空间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可知,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1)社会状况:生产力有了提高,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发展,粮食有了储备;出现原始村落,社会内部人人平等。举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2)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3)主张:重农抑商。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第59页共59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耕聚落”“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列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知,商鞅希望人们从事农业而远离商业,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度分析。19.(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2)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般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调动全国人力和物力救灾、减灾;能够迅速增强国力等。缺点:把全国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造成中央决策失误,导致全国范围的大灾难;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容易形成暴政;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等。20.(1)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①⑦史学家⑥科技人物②农民起义领袖③⑤(2)霍去病:率西汉军队,打败匈奴的进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并开拓疆域。司马迁:编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3)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故开国皇帝是①⑦;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史学家是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科技人物是②;公元前209年陈胜领导秦末农民起义,184年张角领导东汉黄巾军起义,农民起义领袖是③⑤。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司马迁编著《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第59页共5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2.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3.开元九年(721)起,唐朝在沿边各地陆续设立十大兵镇,其最高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带领一批专司战斗的人戍守边防地带,统理外族,保固疆土。由此可知当时节度使(  )A.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B.是皇权加强结果C.拥有政治、经济权力D.是为了稳定边疆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与漫画反映的现象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5.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第59页共59页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6.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B.其作品通俗易懂,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C.其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D.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7.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8.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了该城的龙沙门。由此可知(  )A.唐末火药已经用于军事B.唐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C.军事需要促使火药发明D.宋代文献最早记载火药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确立三省六部制10.快递小哥雷海为因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而备受关注。在“冠军争夺赛”中,点评老师提示,这首诗反映了晚唐某位诗人在川东渝州盼望着与妻子剪烛夜谈,倾诉自己在巴地秋雨时节的心境。雷海为回答正确,他给出的答案应是(  )A.《朝发白帝城》B.《征夫》C.《宿巫山》D.《夜雨寄北》11.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C.文成公主进藏D.玄奘西游12.唐朝两税法规定:“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第59页共59页 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规定(  )A.减少了政府收入B.体现了公平原则C.简化了收税名目D.扩大了收税对象13.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3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14.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1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16.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第59页共59页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之梦》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18.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第59页共59页 (2)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初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天下之人苦而无告,朝廷负担遽增”。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据《旧唐书·杨炎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第59页共59页 20.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第59页共59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A项正确;唐代三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制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并没有尖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对皇权形成制约但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权力不会膨胀,故D项错误。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故科举制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因此,答案为B项。3.D【解析】材料“节度使带领一批专司战斗的人戍守边防地带,统理外族,保固疆土”体现的是当时节度使主要是为了稳定边疆,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B5.B6.C【解析】根据材料“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并结合所学可知,诗歌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杜甫的诗歌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又有区别,故选C项。诗歌作为文学作品,虽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是第二手史料,必须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排除A项;市民文学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最早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D项。7.A第59页共59页 【解析】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C项错误;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D项错误。8.A【解析】材料“唐哀帝时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表明唐末军事上使用火药,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是火药发明后应用于军事而非军事需要促使火药发明,C项错误;东晋时葛洪《抱朴子》中就记载了火药的发明,D项错误。9.D【解析】本题首先明确时间条件“隋唐时期”,其次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隋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和尚书省(负责执行)组成,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D项正确。10.D【解析】本题以诗词大会为切入点,考查了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夜雨寄北》,将古诗和历史巧妙的结合。因此,答案为D项。11.C12.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在居住地而到外地经商的人,在经商的地方报三十分之一的税收,在居住地按照居住者的平均值来报税,防止出现有人利用这个情况逃税,从而说明了两税法体现了公平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3.D【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北齐”“北周”“陈”可知,这是南北朝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北周皇帝自己称帝,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D项正确。第59页共59页 14.D【解析】根据“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并非黄巢起义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15.D【解析】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项正确。西周时期不是“以资产为宗”,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6.B【解析】材料“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唐代科举制受到了前代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名望只是参考之一,排除A项;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说明门阀士族的控制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平民的看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韩非。(2)秦:焚书坑儒。汉: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3)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18.(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3)原因:安史之乱。危害: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第59页共59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元全盛日”及诗句反映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材料二的数据说明唐朝639-754年间户数连续增长,其印证了材料一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第二小问,639-754年间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据此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天宝”“阵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为安史之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即可。19.(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困难;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矛盾激化;唐代宗改革奠定了基础。(2)保证了(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的基础(或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朝廷负担遽增”可知,国家财政困难;根据材料“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阶级矛盾激化”可知,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材料中唐代宗改革内容可知,唐代宗改革奠定了基础。第(2)问,根据材料“赋不加敛而增入”可知,保证了(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可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根据材料“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可知,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的基础。20.(1)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2)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和亲;根据材料一“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会盟;根据材料一“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知,册封;根据材料一“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设置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知,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根据材料二“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根据材料二“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知,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唐朝治边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开发、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第59页共5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A.三国 五代     B.隋 五代C.隋D.三国 宋、元2.4.201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某班前去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①元明清馆 ②隋唐五代馆 ③辽宋夏金馆 ④魏晋南北朝馆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3.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频繁换相B.培植亲信C.分化事权D.重视法治4.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5.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机构      B.“蕃坊”C.“蕃学”D.宣政院6.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  )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B.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金的猛安谋克制D.元朝的中书省7.宋神宗在评价辽和西夏时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说明辽夏强盛的原因是(  )A.城池坚固B.游牧生活第59页共59页 C.农耕生活D.游牧农耕兼有8.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忽必烈建立元朝 ②蒙古军队灭夏金 ③建立大蒙古国 ④南宋灭亡A.③④②①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①④②③9.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台湾府D.广州十三行10.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11.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12.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3.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沿海港口城市日益繁荣儒学的思辨化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4.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第59页共59页 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明法”新科的设立(  )A.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B.选拔了变法需要的人才C.反映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D.滋长了官场腐败15.下图是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此类契约在许多地区均有发现。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机构腐败B.土地兼并频繁C.农民负担减轻D.阶级矛盾缓和16.《元史》编纂者言:“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上述言论的含义不包括,元代(  )A.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对边地的统治比较稳定D.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榷场,即指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的市场,也称“官市”。辽朝开国之初俘获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民众,大力开发农业。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在统治的边缘地带设立了最早的榷场——羊城榷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羊城榷场毗邻炭山之北的产盐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开国之初设立榷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影响。第59页共59页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二 东京汴梁首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瓦子”。瓦子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娱乐中心,每个瓦子内设戏台、后台、观众席等。演出内容有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等。临安的游湖服务,是市民娱乐服务的重要方面。每逢节庆、假日,西湖游船如织,游人聚集。湖中专为游人提供商品的小船往来不绝,卖羹汤、卖时果、卖酒水、供菜蔬、供茶果等。一时间湖面热闹非凡,叫卖之声不绝于耳。——选自《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为何在退辽的情况下签订“澶渊之盟”。(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裔,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精通经史,还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在金灭亡后受成吉思汗召见并重用,成吉思汗晚年曾指着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窝阔台即位之初,在中原地区是实行蒙古的“旧俗”,还是实行“汉法”,在朝中争执不休。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不若尽去之。空为草地,以广畜牧”的做法,他在窝阔台的支持下采取劝农性的赋税征收政策,坚持遵循中原传统,按户定赋。耶律楚材向窝阔台陈述“裂土分民”的弊害,使其同意在封地设置官吏须出自朝命,诸王勋臣除常定赋役外不得擅自征敛。他还废止蒙古国原来的凡商贾失盗不获由当地民户代偿的规定,并制止西域商人的高利贷盘剥活动。1237年,他奏准对儒士进行考试,由刘中主持,考经义、词赋、策论,结果有4030人中试,他又支持杨惟中和姚枢在燕京建立太极书院,请赵复等人为师教授儒家的经典。他所制定的各项政策与法令,为元朝统治的巩固打下了基础。第59页共59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耶律楚材实行汉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耶律楚材改革的历史影响。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朝代产量(市斤)两汉140唐154宋185——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三 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认为“整个北京城乃至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材料四 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坦普尔《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2)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3)除北京城外,列举我国古代工程领域另外两项“世界的奇观”。(4)“改变了世界”的中国发明有哪些?第59页共59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发展到东汉后期,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进入三国时代;宋朝发展到南宋后期,被元朝所灭,进入元朝时期,因此汉朝之后是三国;宋朝之后是元朝。这样在相应空格内应填入三国、宋、元,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④②③①,故答案选D项。3.C第59页共59页 【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分割宰相权力,不是频繁换相,故A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4.D【解析】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5.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故选A项。6.B【解析】根据“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南宰相、南枢密”并结合所学可知,辽代为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南、北面官制,故B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实行的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C项错误;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7.D【解析】材料“有城国,有行国”说明游牧农耕兼有,故选D项。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1227年,蒙古灭夏,1234年,蒙古灭金;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间是1271年;1276年,元灭南宋,故正确顺序是③②①④。故选B项。9.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海外贸易远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项符合题意;B项是管理西藏的机构;C项是管理台湾的机构;D项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10.B第59页共59页 11.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文化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此外文化也出现大众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士人阶层无关,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故D项错误。12.D【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3.C【解析】“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沿海港口城市日益繁荣”是在宋朝,故A、B两项错误;“儒学的思辨化”是指宋明理学,故C项正确;表格的前三项都是宋朝的,故D项错误。14.B【解析】北宋王安石变法增设“明法”新科,与选拔变法需要的人才相关,故B项正确。增设“明法”新科并未破坏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故A项错误;北宋并不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C项错误;增设“明法”新科与滋长官场腐败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15.B【解析】宋朝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因此导致土地兼并频繁,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农民负担并未减轻,阶级矛盾也并未缓和,C、D两项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没有延续羁縻、怀柔政策而是统一全国,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而不是民族平等,D项说法错误,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一个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A项说法正确;“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项说法正确;元朝通过行省制,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C项说法正确。第59页共59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政府巩固边境安全、扩大税收的需要;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拥有优越的设立榷场的地理位置。(2)有利于边境地区安定和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深;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为宋、辽两国的长期交往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辽朝开国之初……大力开发农业”“征收榷税”“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问,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两国关系等多角度回答。18.(1)北宋政治上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担心长期战争武将权势增强;经济上,因冗官、冗兵等已造成财政开支过大,因此,担心军费问题;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边患危机严重,不仅有辽的威胁,还有西夏等政权的威胁。(2)商业和娱乐生活的发展,推动了词、话本的繁荣,使书法更具个性化,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产生等。(3)民族关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文化上,科技文化全面繁荣。(5分,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5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举例即可,注意“说明”的逻辑性。第(3)问,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材料二与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关,因此,回答时注意从这三个角度概括时代的特征。19.(1)原因: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顺应了中原地区人民的要求。(2)历史影响: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中原的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元朝的统治;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儒学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进步。20.(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答出至少三项)。(2)原因:劳动力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占城稻的引进与扩大种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纸币名称:交子。(3)长城(秦长城、明长城均可),都江堰,大运河(答出两点即可)。(4)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第59页共5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3.为纪念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逝世400周年,2010年某地举办展览。请按照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展览主题(  )A.利玛窦——虔诚的西方天主教徒B.利玛窦——西方科技积极传播者C.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D.利玛窦——中外文化交流开创者4.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5.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自守”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第59页共59页 A.①B.②C.③D.④6.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7.某学习小组开展题为“明清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以下素材,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9.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这位统治者是(  )A.康熙皇帝B.雍正皇帝C.乾隆皇帝D.道光皇帝第59页共59页 10.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金刚经》卷子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③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 ④《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高一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C.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D.明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12.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13.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航到印度洋沿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1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15.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按谕旨向下传达。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奉旨笔录,上传下达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出谋划策D.纵论军务,谋划战事1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第59页共59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三娘子,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第59页共59页 19.明朝的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事件的历史影响;列举图二所示事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1名人物;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明朝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59页共59页 20.雅克萨之战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最终中国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  )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B.中央集权政府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七年……”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故选D项。2.B【解析】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体现了雇人做工、按日取值的情况,这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故选B项。3.C第59页共59页 4.D【解析】从表中的“工场主”可知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情景出现在明代苏杭地区,故选D项。5.B6.B【解析】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故B项正确。戚继光抗击日寇,而日本并非世界头号殖民强国,A项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明朝已经灭亡,故C项错误;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项错误。7.D【解析】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友好交往,①正确;清政府颁赐金瓶是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②错误;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是中外的冲突,抗倭英雄戚继光反映的是对抗外来侵略,③④正确。故选D项。8.B【解析】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不敢明确指出明朝和清朝,这种现象是受当时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而不是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9.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康熙皇帝时期,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0.C【解析】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不是活字印刷术,不符合题意。①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项。第59页共59页 1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故选D项。12.A【解析】根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A项。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地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明太祖时废除宰相,排除D项。1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朝开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出现转折,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如葡萄牙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中国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利;这一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远航到印度洋沿岸。②③④正确。元朝时期,欧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排除①。故选D项。14.A【解析】从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衰落,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15.A【解析】由材料“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按谕旨向下传达”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奉旨笔录,上传下达,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并不参与决策,故B、D两项错误;C项是康熙时期南书房入职翰林文人的职权,故排除。16.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表明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D项的“开始”说法错误,明朝时白银已开始流通,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第59页共59页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多年寻访,三易其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本草纲目》的内容、呈现形式、分类方法、与前人成果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8.(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原因之一。第(2)问,材料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结合所学,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草原地区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评价。19.(1)改革: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目的:加强皇权。(2)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但给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财政负担。人物:戚继光或俞大猷。变化:由开放走向保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图二“抗倭图”所示事件可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戚继光或俞大猷。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保守。20.B【解析】清前期封建专制制度已落后于世界,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政府有效地集中了力量,沉痛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清朝时中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故D项错误。第59页共5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2.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独自创办了一个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合作创办了一个江南制造局,扩建了一个天津机器局。当时,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  )A.自强B.求富C.海权D.育人4.下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日、朝、俄四国关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沙俄改变对华政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5.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在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第59页共59页 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6.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财富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的方式达到其目的8.“日本对辽东半岛永久占领,必将招致日本与各方冲突,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善体此意,保全名誉。”此处“各方”指(  )A.俄德法B.英法美C.德美法D.俄英德9.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B.中西方之间开始文化交流C.中国出现近代化生产方式D.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10.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1.“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1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第59页共59页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13.《康輶纪行》中,阐述了英法历史、英印关系、英俄关系,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等,并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这部著述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相似的是(  )A.推动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政策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面对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路D.促使人们普遍面对现实14.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15.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这说明义和团(  )A.盲目排外B.斗争方式单一C.崇信儒学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16.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A.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B.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D.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第59页共59页 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此前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控制了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当欧洲人进入这一片领域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中国人也只是把欧洲人视为必须容忍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入侵者,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景象非常不同,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材料二 2010年7月26-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与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均衡”被打破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的转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第59页共59页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1792年正是乾隆帝满80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第59页共59页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范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材料三 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材料四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黄曾源《义和团事实》(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如何?说明理由?(3)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铁路?你怎么看待此做法?(4)针对材料一中的状况,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运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第59页共59页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可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凶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2.B【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故B项正确。3.A4.D【解析】漫画显示,西方人认为当时日本和中国争夺朝鲜,而俄国则蠢蠢欲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出兵朝鲜是宗主国的责任所在。从这一角度分析漫画可知,西方人眼中的东亚是弱肉强食的局面,说明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沙俄的对华政策,排除A项;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通过漫画无法体现,排除。5.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与铜钱比,白银不断升值,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时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从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故C项正确。6.A7.B【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的,这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排除A项;两次鸦片战争从根本上都是因为工业革命,列强需要拓展中国市场,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故选B项;战争涉及的地区,以及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以武力的方式达到其目的,这都是表面上的相同点,而不是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排除C、D两项。第59页共59页 8.A9.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把鸦片战争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故选择D项。10.A【解析】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1843年,上海正式开放,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曲解《虎门条约》的有关条款向清政府讹诈,要求划定一块纯粹供外国人占用的居留地。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与苏松太道订立《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使居留地完全成为“国中之国”,故选A项。11.C【解析】A项“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描述的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描述程度不符;B项《瑷珲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题干描述程度不符;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意相符;D项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这与题干描述情景不符。12.B【解析】由材料可知,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断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梁启超等上书举人也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其政治行为并非极为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第59页共59页 13.C【解析】“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与《海国图志》的“师之夷长技以制夷”及《瀛寰志略》介绍西方政治、军事、地理、风俗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探索救国之路,故C项正确。14.D【解析】由材料“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鱼肉百姓,故选D项。15.D【解析】根据材料“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但不能够提出符合自身的科学革命理论,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口号下反对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但这不是材料内容体现的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革命理论,崇信儒学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所以,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第59页共59页 18.(1)标志: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3)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爆发鸦片战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签订《马关条约》,严重威胁到中国安全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三“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并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影响,可从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分析总结。间接影响:根据材料三“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得出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9.(1)目的: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问题;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因:文化传统存在差异:英国主张主权国家平等,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维。社会经济存在差异: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需求不大。(若能从外交政策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世界秩序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20.(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使民族危机加深。(2)态度:分别是“灭”和“扶”。理由: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灭洋”成为首要目标。之后必然要反清,“再与大清闹”。这也是义和团为求发展的策略。(3)帝国主义利用铁路等侵略掠夺中国人民,义和团借此发泄仇恨,打击帝国主义。这种盲目排外,盲目排斥先进技术的做法是其狭隘性和落后性的反映。(4)戊戌变法运动。第59页共59页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国土欲瓜分”以及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等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保清灭洋”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角度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策略方面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帝国主义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排斥西方文明以及落后性回答。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59页共5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最大的祭师:占卜显兆吉凶皆由他亲自制定,在甲骨文中的反映就是经常出现“王占曰”。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神权实际服务于王权B.商王权力高度集中C.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D.君权神授思想盛行2.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3.西周时期,周天子将田邑作为俸禄,分赐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以宗法血缘为纽带B.以土地国有为基础C.以世袭权益为前提D.以官僚政治为依据4.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据此可知,周初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5.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6.周灭商后,周公提出“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的政策,于是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悦”。这表明周武王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善于接纳大臣意见C.采取以殷治殷的策略D.严格防范商代后裔第59页共59页 7.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8.《左传·成公二年》中,晋攻打齐,宾媚人出使晋,赂地以求和。晋提出苛刻条件,宾媚人引《诗》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疆我理,南东其亩”等句,反驳晋国的要求不合礼制,最终使“晋人许之”。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得到严格执行B.家国一体传统延续C.诸侯间争霸战争频繁D.礼乐文化影响犹存9.考古资料显示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海贝,很多来自渤海至南海海域,甚至还有产于印度洋的,一些刻写甲骨文的龟甲也被证实产于南海。这反映出A.价值认可与跨地域交往相互促进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步奠定C.我国辽阔疆域版图已经基本奠定D.中心政治权力有效控制较为广泛10.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曰求富。各大卿族以己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士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A.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C.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D.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11.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映了春秋后期A.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B.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C.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D.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1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公元前664年,齐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对此孔子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统治者强化了儒家的伦理认同B.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第59页共59页 C.诸侯争霸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D.华夏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13.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14.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说明了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B.官僚政治初步显现C.家国政治影响深远D.分封制度彻底瓦解1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可以选择贤才智士,一些贤才智士也可以选择诸侯国,选择君主,他们往往根据情况择木而栖,择主而事;合之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A.说明士人均有治国能力B.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C.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形成D.反映出文官制度的定型16.对于东周出身寒微,与贵族、官宦无关的历史人物,有学者进行了如下统计。该表反映出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出身寒微者情况表(根据班固《古今人表》)时期总人数出身寒微人数寒微人数比例春秋时期51613526%战国时期19710855%A.分封等级制度开始没落B.阶层固化杰出人物减少C.儒家思想获得更大影响D.社会阶层流动更为频繁17.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列国官制先后突破《周礼》的框架,各成系统;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官制再次发生变化,秦国不断学习三晋,楚国不断面向中原。“再次变化”反映了A.各国在官制上仍然遵循《周礼》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战国统一的官僚政治雏形显现D.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18.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出现了陶丘、彭城、宋城等商业都会,范蠡等各国商贾也往来或定居宋国,还设有专门管理工商市场的官职——褚师,是较早征收关税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当时第59页共59页 A.宋国跻身政治军事强国之列B.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国商业繁荣C.宋国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19.1957年,在安徽寿县发现了战国时期楚怀王发给贵族鄂君启经商的金节(通行证)。金节上规定:鄂君启的商队在陆路以五十乘为限,水路以一百五十艘大船为限,在楚国境内可以不纳税。由此可知,当时楚国A.经济领先于其他诸侯国B.部分贵族具有商业特权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20.春秋战国时期,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手工业产品的地区差别,如越地的田器、燕地的铠甲、秦地的房舍、胡地的弓车等都独具特色,不仅出产量很大,而且生产技艺很高明。这一现象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确立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引发了传统制度的崩溃D.加速了铁犁牛耕的推广21.春秋战国时期,“别邑”等中小城市兴起,许多人在市场作坊中自产自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王城洛阳人“喜为商贾,不好仕宦”,邹、鲁城市居民“好贾趋利,甚于周人”。这表明当时A.社会发展未受战争影响B.“工商食官”推动了商业发展C.城市商业功能明显增强D.“重农抑商”观念已渐趋改变22.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认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在“利”上;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为自然性,社会性是自然性的异化表现;儒家认为道德是人们生活的最高层次,礼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这说明先秦时期A.人的属性成为讨论点之一B.人们主体意识觉醒C.唯物主义的思想已经形成D.思想领域多元开放23.战国时期,齐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仿效。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B.重视了对臣民的道德教化C.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D.体现文人管理国家的设想24.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战国末期在原诸侯国领地上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的秦地则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第59页共59页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D.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25.西汉初年,朝廷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迎来“文景之治”。东汉初年,光武帝在统一天下后,“退功臣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出现“光武中兴”。这一变化说明A.国家治理突破儒学束缚B.经济手段是维系盛世的关键C.现实需要推动政策调整D.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26.汉初实行征兵制,但兵员由地方训练,中央的南军和北军由郡国轮流征调而来。汉武帝扩大了中央常备军的编制,还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门军”“羽林军”等。汉武帝这一措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使得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C.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全面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27.《汉书·诸侯王表》载:“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汉文帝)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材料强调分封诸侯A.导致诸吕之难与外戚干政出现B.致使诸侯势力膨胀引发七国之乱C.开创汉初“文景之治”的辉煌D.是推动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8.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9.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滇王之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汉归义羌长”印沙雅遗址(新疆沙雅什格提)出土《汉书·匈奴列传》“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这些体现了A.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B.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D.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第59页共59页 30.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权威B.控制了地方命脉C.统一了铸币范式D.消除了地方割据31.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刺史的职能范围以六条为标准,第一条是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皆是针对地方二千石官吏。汉武帝的这一措施A.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B.维护了思想上的统一C.确保了地方长治久安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2.汉代的御史大夫具体的职务主要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据此可知A.汉代御史大夫的职权缩小B.秦汉御史职能有相似性C.刺史管理地方军政事务D.汉代御史大夫演变为谏官33.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A.汉代的选官制度已经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的局面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举办太学,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又增《论语》为六经,再增《孝经》为七经。汉武帝又采纳了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弟子员,以通经多少任官为吏。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历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太学建设。据此推知,汉代A.儒学典籍成为唯一的教育资源B.儒家思想体系得以重建C.太学承担起了儒学教化的功能D.诸子百家学说实现合流35.东汉时期擅治瘟病的“医圣”张仲景秉持“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信条,成为德艺双馨的医生典范。这反映出A.政府对中医学的重视B.儒学对时人精神的浸润C.东汉人就业观的狭窄D.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36.下表是两汉时期有关教育的文献记载,由此可以得出两汉时期的共同结论是《汉书·儒林传》“申公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第59页共59页 《后汉书·李膺传》“膺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后汉书·郑玄传》“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等,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韩诗》《古文尚书》。”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教育体系逐步完善D.私家授学发展兴盛37.某学者说:汉武帝给臣民的思想画了一个大圈。就像人们利用驴子时,不是将它们绑起来,而是蒙住眼睛,让它们在固定的地方拉磨转圈。对此解释恰当的是,当时A.文化体制改革禁锢了民众的思想B.监察机构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C.儒学发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D.儒学独尊的状况只限于上层社会38.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39.晋代孙绰在《喻道论》中写道:“佛有十二部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殷勤之旨,可谓至矣。”这一言论反映了A.佛教与儒学思想本源相同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C.儒佛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D.佛教思想中国化的趋势40.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一行字中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这一点,在王羲之、王献之的“再拜”二字中体现得较为典型。这反映出魏晋书法A.整体性中蕴含变化的审美特征B.追求儒释道融合的艺术境界C.自觉适应动荡无序的社会状况D.突出门阀士族优越的政治地位二、材料分析题(共计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传·宣公三年》:“楚子(指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洛邑),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禹铸九鼎,三代视之为国宝。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材料二春秋各国交战材料各国交战次数大国兼并小国数目宋国与郑国52次齐桓公兼并35小国齐国与鲁国25次晋献公兼并19小国第59页共59页 晋国与楚国22次楚庄王兼并36小国吴国与楚国24次秦穆公兼并20小国吴国与越国10次材料三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材料四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8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影响。(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管子·五行》记载,“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子诸侯”。战国以后此制度被废弃。汉武帝时代,很多文臣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礼制建设,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接受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以恢复并加强礼制为名,发行“白鹿皮币”,规定宗室王侯朝觐汉武帝时,必须通过少府向皇家禁苑购买用白鹿皮制作的“皮币”,作为向汉武帝进献玉璧时的衬垫之物。后因反对者众多,又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即废止……白鹿皮币虽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能算是实物货币,更没有发挥货币的作用。但它与大额虚价的纸币,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白鹿皮币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直到曹魏的时候,诸侯朝会皇帝的时候,仍然沿用以鹿皮苍璧的制度。——摘编自姚朔民《货币文化漫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发行白鹿皮币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白鹿皮币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43.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兴旺起来。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僧侣不仅干涉政治而且干涉经济,寺院经济日益发展,寺院吞并农民土地,大量的壮劳力投入佛门,严重影响了封建赋役征发和财政收入。佛教势力的强大成为富国强兵的重大障碍。567年,有人给北周武帝上书,建议灭佛。此后,北周武帝曾四次组织讨论佛道优劣。573年,又集百官、和尚、道士辩论三教优劣,确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他正式下诏废佛:“断佛、道二教。”他下令销毁经像,勒令僧侣、道士还俗,并把寺院财产分赐给臣下。此次灭佛并没有杀害僧人。577年,灭北齐后,北周武帝逐渐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广。灭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300万僧尼还俗,4万多寺庙赐给王公贵族为第宅。——摘编自刘精诚《两晋南北朝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灭佛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6分)第59页共59页 第59页共59页 历史答案ABBDACCDADCDCBBDCDBBCACBCCDDBADBBCBDADDA41.(1)现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实质:分封制走向崩溃实质。(2)原因:诸侯在领地内独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实力逐渐强大;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3)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成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42.(1)原因:恢复并加强礼制;吸取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导致财政支出连年增长。(2)影响: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保证了战争军费的开支;是中国古代纸币的先驱;对后世鹿皮苍璧的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43.(1)特点:持续时间较长,范围逐步扩大,利用儒学打击佛教,讲究策略性(或手段相对温和)。(2)影响: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维护了皇权;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和军队的兵源;国家收入大大增加;北周国力增强,为北周统一北方和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59页共5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4 23:56:05 页数:59
价格:¥15 大小:1.70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