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 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6

2/56

剩余5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新兴阶级的产生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C.①②D.②④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越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4.“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5.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A史学《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B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D科技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第56页共56页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诸国变法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巩固国家统一D.加强君主专制8.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他完成了长途旅行,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匈奴B.开拓疆域C.管理西域D.开通商路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第56页共56页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12.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13.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14.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狩”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1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如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乐业16.“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第56页共56页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第56页共56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第56页共56页 20.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刘贺墓《论语》书牍局部图 铜镜镜背上的孔子像(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第56页共56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动荡争霸的战国时期用社会秩序稳定形容不合适,故答案为C项。2.A【解析】根据材料中“石器”和“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器和保存和使用火,故①③正确。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人,②错误;④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错误。3.D4.C5.D6.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项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期,B项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C项错误。第56页共56页 7.C8.A【解析】汉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9.C【解析】批评儒家、墨家的义利观,倡导原始结绳而居的生活观,这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念一致,故选C项。10.D【解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项说法最佳。11.C【解析】根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可知,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12.A【解析】周文王与周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这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D项。14.A第56页共56页 【解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巡游,主要目的是巩固天下统一的局面,同时向六国故地展示国威,故选A项。15.B【解析】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的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16.B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可知,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可知,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材料“他的散体大赋……时人赞曰”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18.(1)事件:秦统一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最大贡献: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始皇(嬴政)。太尉、御史大夫。(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统一文字(或书同文)。【解析】第(1)(2)(3)问中的问题都是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20.(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第56页共56页 原因:失礼仪,乱制度。(2)原因: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不同: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看法: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刘贺……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回答。第二小问,对比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为史事记述,材料二为史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汉时儒学的地位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出土文物的作用分析。第三小问,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第56页共5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世俗倾向D.固守传统3.下面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入人数地域分布图(单位: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B.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第56页共56页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六朝古都”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这一城市是(  )A.成都B.洛阳C.建康D.长安6.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8.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交流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繁荣D.三教并行的局面9.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工开物》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10.图中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3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11.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则生戒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这反映了(  )A.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B.“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C.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第56页共56页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12.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废除了君主专制13.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14.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1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16.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第56页共56页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第56页共56页 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第56页共56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1)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第56页共56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2.A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文学家大量迁出,迁入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较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的区域流动,与佛道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4.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说明当时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B项正确。5.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东晋和南朝四国都定都建康,故建康又称“六朝古都”,C项正确。6.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项正确。7.C【解析】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项。8.D【解析】“飘飘欲仙”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的是儒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称诗佛”体现的是佛教思想,所以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三教并行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仅是诗歌,并未体现出文学艺术的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交流的问题,也未体现出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B、C两项。第56页共56页 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史记》诞生于西汉武帝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的医学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明朝时的《天工开物》,故选D项。10.D11.C【解析】唐朝开放包容,对外交流频繁,周边国际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外防卫皆重视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国之大防,莫重于此”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的问题,故D项错误。12.C【解析】经过多道程序审定、两省共同认可,诏书才具有合法性,有利于减少决策随意性,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做法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项错误;唐朝并未废除君主专制,D项错误。13.A【解析】韩愈的“道”指的是儒学的传承,即“道统论”,这是探究儒学的本源,故A项正确。由材料“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可知,B项错误;C、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14.B【解析】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15.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D项错误。第56页共56页 16.D【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问,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18.(1)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与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可知,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根据材料一“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可知,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根据材料二“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可知,与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可知,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以及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根据材料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和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二“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第56页共56页 19.(1)(示例)选取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解析】第(1)问,材料列举出了三个示例,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唐文化的特点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20.(1)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可得出,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第(2)问,由材料一“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可得出,中国的潜力;由材料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得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材料二“印度文化的输入”可得出,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第(3)问,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中外文化方面,要“洋为中用”,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敢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在国内文化方面,要发展特色文化,培育潜力文化。第56页共5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频繁换相B.培植亲信C.分化事权D.重视法治2.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4.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5.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6.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元代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  )A.上都B.东京C.大都D.兴庆府8.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第56页共56页 A.蔡伦改进造纸术B.华佗制成“麻沸散”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9.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0.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11.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12.宋代《图画见闻志》载:“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13.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1125年金灭辽第56页共56页 1127年金灭北宋1140年南宋取得郾城大捷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14.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15.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已占有优势。造成这种南北不平衡的原因是(  )A.朝廷有意打压北方读书人B.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C.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16.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材料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的瓷器。第56页共56页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丘处机,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第56页共56页 19.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56页共56页 材料一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分割宰相权力,不是频繁换相,故A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2.B第56页共56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故选B项。3.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4.B5.C【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设通判监察百官,故选C项。6.C7.C8.C9.D【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D第56页共56页 【解析】题中所描述情形为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出现于宋朝,《史通》写于唐朝,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写于明朝,故B项错误;《农书》写于元朝,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写于宋朝,记载了有关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故D项正确。11.B【解析】“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表明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强调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无法体现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排除C项;阳明心学出现于明朝,排除D项。12.D【解析】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故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绘画强调意境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精”的要义在于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D项正确。13.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订立“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正确。A、B两项违背史实,均排除;1125年辽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两者没有并存,更不存在“相对和平”,排除C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科举考试更加公平”,A、C两项错误;B项太过绝对,排除。1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16.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第56页共56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18.(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解析】第(1)问,可根据“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及问为治之方”“某日暴雷异常……丘处机借此回答”等分析。第(2)问,可从丘处机西行对成吉思汗、元朝统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19.(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趋势: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0.(1)驿站范围广,数量多;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措施: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可知,驿站范围广,数量多;根据材料一“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可知,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一“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可知,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根据材料一“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可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理学知识回答即可。第56页共5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2.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3.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第56页共56页 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B.锦衣卫的设立C.内阁的设置D.东厂的设置7.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万历年间8.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为了整顿文化市场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9.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10.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④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2.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清朝(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②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境 ③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④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第56页共56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1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15.下列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的建立者是(  )A.完颜阿骨打B.努尔哈赤C.皇太极D.康熙帝16.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C.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第56页共56页 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第56页共56页 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瞭望新闻周刊》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雍、乾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第56页共56页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七年……”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故选D项。2.D【解析】《齐民要术》由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由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农政全书》由明末徐光启著,是我国古代农学科学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由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根据本题图片内容看,它们应收录于《天工开物》,故本题答案为D项。第56页共56页 3.D【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4.C5.D【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项正确。6.A【解析】根据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无法承担”并结合所学可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明太祖废除宰相后,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负担加重,故选A项。7.B8.B9.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西汉;②发生在唐朝;③发生在明朝;④发生在元朝。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正确答案为B项。10.D【解析】元朝时期,欧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外交往中遭到西方殖民者侵略,如葡萄牙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②正确;明朝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利,③正确;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正确。故选D项。第56页共56页 11.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材料“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12.A【解析】①初设于清初,完成于乾隆时期,正确;②是康熙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③是雍正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是明朝前期的政策,④错误。故选A项。13.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4.C【解析】小农经济此时并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地主收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说明农民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田租缴纳情况的前后对比,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15.C16.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得出个性鲜明;根据材料“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得出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根据材料“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得出借物抒情,以形表意;根据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诗画极富生活气息”得出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等。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第56页共56页 18.(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原因: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却没有了丞相,所以,时间是在明太祖时期。第二小问,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要加强君主专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及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盖隐然执政之府”。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毕竟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不敢作出任何更改。第(3)问,从明初废丞相到设立内阁,再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19.(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3)①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等。②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③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如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④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派出驻藏大臣等。20.(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第56页共5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A.侵略与反抗B.近代化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解放战争的胜利2.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3.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亲属过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虽才堪大用但资历甚浅,故而引发功臣宿将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洪秀全却日益专注宗教,无心亲理政事。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的选官制度公正透明B.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C.用人不当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误D.民众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4.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的列强是(  )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⑤D.②③④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第56页共56页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7.洪秀全在《天父诗》《幼学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这主要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继承了农民起义的全部传统B.按照拜上帝教创立人间天国C.旨在强化等级尊卑的传统观念D.并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8.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边疆地区发生严重危机,下列选项中,为解决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A.李鸿章 冯子材B.曾国藩 张之洞C.左宗棠 冯子材D.刘永福 邓世昌9.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10.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痛失宝岛。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0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2.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第56页共56页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1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14.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15.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康輶纪行》16.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为“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从根本上看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粉饰侵略战争性质C.强调战争爆发原因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56页共56页 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第56页共56页 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这反映了什么实质?(3)根据材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56页共56页 20.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第56页共56页 【解析】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等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新疆、甲午中日战争等,对我国进行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故本单元主题是“侵略与反抗”。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对内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外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所以说其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故选D项。3.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后,天国内部任人唯亲,天王腐化堕落不理朝政,说明的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B项正确,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A5.A【解析】顽固势力的利益主要是政治权力,注意材料要求——“直接”,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并没有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排除⑤;①②③④都直接触犯了顽固势力利益,故选A项。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7.C【解析】A项“全部传统”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伦理,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纲五常的观念,体现了其等级尊卑的观念,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基础,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排除D项。8.C第56页共56页 【解析】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与“重要贡献”不符,排除A项;曾国藩并未为边疆事业作出贡献,故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二者都为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故选C项;刘永福、邓世昌都与甲午战争相关,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9.D【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突破。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攻占北京的侵华战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处于咸丰帝时期,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1901年,故D项正确。10.C【解析】据所学知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11.D【解析】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12.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西学得到了传播,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中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材料“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可知,中英双方都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而进行的资本主义侵略战争,故选D项。材料中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认为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是不正义的,第56页共56页 故A项错误;中国禁烟运动引发的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冲突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由国家立场决定,C项错误。14.D【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中“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的认识是错误的,说明当时人们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外交,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认识不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排除C项。15.C16.B【解析】英国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把这场战争限定为仅仅是围绕商业贸易而发动的战争,掩盖其走私鸦片和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企图,是为了粉饰侵略战争性质,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8.(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等信息概括。第56页共56页 19.(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2)特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到长江沿岸和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实质:列强获得更多侵略权益,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等信息可知,是《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和材料三图中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得出结论。20.(1)主要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主要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思想主张: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改革,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梁启超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其他答案也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可知,魏源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根据材料一“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根据材料一“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可知,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受鸦片战争战败的影响,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假借孔子名义托古改制,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回答即可。第56页共56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试卷【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当今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源起于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度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分大小宗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宗族网庞大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4.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5.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祝D.太尉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第56页共56页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8.唐朝三省六部体制中的决策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门下省9.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0.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11.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只有少数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B.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C.广大奴隶受到压迫D.在雅典居留的外邦人也有公民权12.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A.梭伦执政时期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D.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1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部落首领专政B.奴隶主阶级专政C.地主阶级专政D.平民阶级专政14.世界历史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早形成于A.古代希腊B.古代罗马C.古代中国D.近代英国15.《十二铜表法》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A.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B.平民利益的保护伞C.最早限制贵族特权的法律D.内容最全面的法律16.古代罗马的公民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人人是指第56页共56页 A.除了广大奴隶之外的一切自由民B.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C.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D.仅仅指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公民17.以下对雅典和古罗马民主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B.在雅典和罗马,人人都可以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C.都是为解决平民和贵族的矛盾而实行的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标志着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B.英国近代议会制度开始确立C.责任内阁制形成D.复辟王朝统治的结束19.根据1787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包括A.否决国会立法B.指挥美国军队C.解散国会D.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20.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间,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这表明麦迪逊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制,让“天使”来行使政权B.主张对权力实行制约C.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废除奴隶制,实现南北统一21.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外来侵略B.封建专制C.国家分裂D.军国主义22.下列关于德意志帝国宰相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期不定,由皇帝决定B.由议会选举产生,负责主持内阁工作C.掌握行政大权,同时也是军队统帅D.帝国宰相也是普鲁士的宰相,对议会负责23.下列历史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24.第56页共56页 1896年,俾斯麦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对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段话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①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统治者实现统一的愿望强烈 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5.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C.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2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的利益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C.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D.清王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7.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B.军事指挥的失误C.战争准备不充分D.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落后于西方28.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D.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29.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时代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0.下列表述中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的是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准许华工出洋C.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D.开放通商口岸第56页共56页 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1)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为此唐太宗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4分)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2)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为此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你认为雅典民主有哪些弱点与局限性,它为近现代民主提供了哪些模式?(10分)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权利法案》 (2)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从哪些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力?(6分)材料三: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第56页共56页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1787年《美国宪法》请回答:(3)根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4分) (4)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6分)33.结合所学知识填注下表(6分)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共和制行政权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议会权力中心皇帝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第56页共56页 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CBCDAACBDCBB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BCBCACBCBDBD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题(1)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国家大政由中央各部大臣商议、筹划)三省六部制。(2)事皆朝廷总之(皇帝专制独裁)。废除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32.题(1)弱点与局限性: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少数人的民主(公民民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近现代民主提供了哪些模式:轮流执政;任期制度;法律至上;公民选举等。第56页共56页 (2)限制了君主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军事权。(3)体现的原则:民主的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原则。(4)国会执掌立法权,总统执掌行政权,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权。三权分立,三权之间权力平衡、相互制约。33题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共和制行政权责任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议会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第56页共5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4 23:56:05 页数:56
价格:¥15 大小:937.5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