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 期中 共4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测试卷合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朝冯梦龙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A.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D.君主专制权力已有所削弱2.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严格控制共产党员的从政比例,保证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创造性地实现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这一政权(  )A.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B.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是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权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3.4.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D.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4.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5.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第46页共46页 6.民国初期,政党、社团迅速兴起,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这说明(  )A.辛亥革命的任务已完成B.民主共和形势迅速发展C.北洋政府推动政党政治D.国民党的组阁获得成功7.“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成功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D.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8.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9.“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A.枢密院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10.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参知政事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目的是(  )A.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B.为了恢复等级制度C.保障平民掌握政权D.防止复辟,巩固共和12.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46页共46页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13.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毛泽东所说的“政权”(  )A.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B.成为边区苏维埃革命的中枢C.扩大了民族抗争的群众基础D.开创了中共民主建设的先河14.下图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15.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1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第46页共46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中国古代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对图二中两人的对话内容进行阐释。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要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身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指出:“因为共产党是领导党……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强调:“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材料二 毛泽东还曾指出:“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点像国民党了。”关于请民主党派唱对台戏的意义,陈云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唱对台戏的,哪里有‘反对派’,哪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则,工作就搞不好……有民主人士监督我们,对工作有好处。如果革命胜利后,长时期没有‘反对派’,只有一派人讲话,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么工作就会出毛病。”(1)材料一中三位伟大领袖所阐述的共同论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毛泽东、陈云在讲到“反对派”这个词的时候,都是加上了引号的。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第46页共46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他认为,冷战的结束不仅仅意味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束,更意味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将是所有国家的必然归宿。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时是如何地心高气傲,但面对客观存在的无情现实,即他心中的“样板”美国出了种种问题,在国际上广受争议和诟病,而被他宣布即将灭亡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日益兴起,成绩斐然,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开始批评起美国和赞扬起中国来了。他认为“中国奇迹”主要得益于中国模式政治方面的优势。这一转向,实际上说明“历史终结论”业已破产。——陈学明、李先悦《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终结论”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第46页共46页 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第46页共46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材料中的“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指的是强大中央,弱化地方,这是立国之根本,从而达到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故选B项;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是在清朝,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2.A 【解析】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其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一致,故选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排除B项;“三三制”指的是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比例,共产党员、党外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并非指三权分立,排除C项;“三三制”政权中存在左派和中间派,并非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排除D项。3.B【解析】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1954年宪法,与材料中“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相符,故选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排除C项;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4.B5.C【解析】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代表了各阶层,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这说明雅典是直接行使司法权,故C项正确。A项指罗马,排除;从材料来看,二者主体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罗马是职业法官,排除B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6.B第46页共46页 【解析】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排除A项;从政党的名称“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以及“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可知,政党、社团迅速兴起,民主共和形势迅速发展,B项正确;袁世凯欲独裁,制造了“宋教仁案”,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B【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共产党领导”“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等信息可知,“它”是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可知,该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排除A项;1949年9月所召开的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排除C项;新政协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第一届全国人大,排除D项。8.C【解析】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项。9.D【解析】“南书房”是清代官署名,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该机构成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应是军机处,故排除C项,选D项。10.B【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A项错误;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B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C项错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D项错误。11.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材料“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复辟,保证了共和派的执政,有利于巩固共和制,故D项正确。宪法这一条文并非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而是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限制了原来统治过法国的家族当选为总统,不是为了恢复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障平民掌握政权,故C项错误。第46页共46页 12.C【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全面。13.C【解析】材料“1940年”“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是抗战时期民主政权的建立,主要是有利于抗战群众基础的建立,故C项正确。A项是1937年,排除;B项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先河”不符合史实,排除。14.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工业结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得出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D项正确。15.D【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使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责任内阁制旨在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16.C【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表现:秦设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2)趋势:皇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衰弱直至废除。阐释: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第46页共46页 【解析】第(1)问,秦代为三公九卿制,唐代为三省六部制,明代为内阁制,据此结合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进行回答,注意语言的组织。第(2)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衰弱直至废除;根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两幅图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宰相制度来讲述,从宰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8.(1)共同论点:关于中国共产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的必要性。(2)理解:民主党派提不同意见不是与共产党分庭抗礼,而是帮助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里的“反对派”不是反对党,而是诤友、挚友。【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2)问,注意引号的作用以及结合上下文进行归纳。19.示例:论题: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阐述: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模式。中国在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坚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证明了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由材料可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将是所有国家的必然归宿。但是后来,美国出了种种问题,在国际上广受争议和诟病,社会主义中国却日益兴起,福山开始批评美国,赞扬中国。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政治模式具有优越性”。由此可以提炼观点,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第46页共46页 结论”的破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列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并阐述这一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20.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均以失败告终。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逐条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民国初年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第46页共4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文官都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C.改变了西方的阶级结构D.得益于工业化的完成2.美国文官部门是由各类专门委员会和上千个类似的官僚机构组成的。这些官僚机构对国会制定的每一项立法都要再宣布二十条规章细则。美国此举(  )A.导致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冲击B.有助于法治秩序的有效运行C.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D.完善了司法机构的法律依据3.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败B.启蒙思想的影响C.国家治理的需要D.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4.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第46页共46页 5.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实行职务常任制度B.国家设文官委员会C.推行考试录用制度D.文官政治中立制度6.列宁曾说:“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由此可知列宁(  )A.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B.指出了公务员制度的实质C.意在揭露文官制的弊端D.全面否定西方的文官制度7.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8.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中说:“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这主要得益于(  )A.责任内阁制B.君主立宪制C.文官考试制D.文官常任制9.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了加菲尔德总统被刺事件的发生。这表明(  )A.“政党分肥制”影响政治稳定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10.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第46页共46页 11.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12.1906年,清政府彻底废除科举制,关于这一举措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B.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C.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13.下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  )初考再考三考最终等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对官员考核结果是官员升降的唯一依据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D.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14.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第46页共46页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15.西汉对于官僚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16.下面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情况统计表。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史料来源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1915年6月不确定194不确定《东方杂志》第12卷第六号第一届普通文官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报》1917年4月27日第464号续表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史料来源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报》1919年10月7日文章《文官考试杂谈》第二届普通文官考试1920年10月400040010%《申报》1920年10月11日报道A.文官考试分为高等和普通两种B.文官考试录取率处上升趋势C.《申报》比《东方杂志》可信D.北洋政府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科举制的演变第46页共46页 时间事件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政变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各地官吏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虽未废除,但已改八股为策论依据材料,概括科举考试在近代出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第46页共46页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这时英国两党制基本形成,辉格党、托利党轮流执政。由于官吏的任用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这样就会造成大批官员失业,使现政府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1833年,有些较大的部门开始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招录官员,走出了考试任官的第一步。……1855年,英国根据《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进行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至此,英国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国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以法律的形式最终确认了《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构想,这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充,最终确立了整套文官制度。英国19世纪70年代确立的文官制度延续至今,尽管竞争、通才、中业、常任等原则一直未变,但政府的职能、文官的任务却不断地变革,以使其不断完善。——摘编自唐莹莹《浅谈英国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英国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第46页共46页 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第46页共46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 【解析】西方国家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文官制度法律化、规范化,保证各级政府均选用成绩优秀者担任文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2.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主要是从宏观上制定法律,文官机构为法律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有助于美国法治秩序的有效运行,故选B项;文官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并没有损害国会的立法权,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文官部门属于行政机构,排除D项。3.D【解析】17-18世纪,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A项与事实不符;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故D项正确。4.B【解析】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是科举制促进教育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的变化,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逐步放宽,无法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理学无关,排除D项。5.C【解析】西方文官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中国科举制影响,采取考试录用的办法,故选C项。6.B【解析】根据“‘公’务特权”可知列宁说的是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可知,公务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揭露弊端是表象,故C项“意在”表述错误,排除。第46页共46页 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责任制内阁建立后,政府官职由胜选派成员担任,这样容易导致政府官职经常轮换,不利于政策实施和国家政治的发展。改革后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的连续性,保证具体行政过程的稳定,故B项正确。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执政党在议会选举基础上产生,政党政治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君主立宪政体,C项错误;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D项错误。8.C【解析】根据材料“绝对专业化素养……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应是文官考试选拔制,故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与专业化素养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B两项;文官常任制与政权结构稳定、连续有关,故D项错误。9.A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政党分肥制”带来了政局不稳等种种弊端,这表明其影响政治稳定,故选A项;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宪法的制约,排除B项;美国并未实行恩赐官职制度,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排除D项。10.B 【解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故选B项;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项;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11.D【解析】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故A项错误;文官不再属于任何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选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故C项错误;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故D项正确。12.D第46页共46页 【解析】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1912年清政府宣告灭亡,所以D项说法存在问题,符合要求,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皆属于废除科举制的作用,叙述正确,但不合题意。13.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考满制度以三年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内工作状况之法,图表考核情况说明政府对官员的考核细致明确,力图掌握官吏真实情况,故D项正确。明代考核分为“考满”“考察”“考成”三种,评定考等后,还须依据官职繁简确定奖惩升降,从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项;B、C两项在图表中未体现,均排除。14.C【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15.B【解析】西汉对官员的约束在制度建设上使“权力不至妄为”,故选B项。官僚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不能用“臻于完善”,排除A项;对官员权力的约束,不是国家机构设置上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西汉仍然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西汉是君主专制制度,还是“人治”,排除D项。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正确。录取率从16.32%到10%是下降趋势,故B项错误;作为报刊无法印证哪个更可信,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政局是否稳定,且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特点:趋于实用。原因:西学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推行。【解析】第一问,由材料可以看出增设的学科门类更加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更加突出实际;第二问,可以从内因,如经济、政治等方面,以及西方思想影响等角度回答。18.(1)血缘、门第、等级。第46页共46页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从血缘、门第、等级等方面归纳先秦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第(2)问,根据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关键信息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关于弊端可从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对话主题:英国的文官制度。甲:听说了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了。乙:啊?有这么好的事吗?甲:当然了,因为枢密院最近颁布了一个《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乙:这真是件好事,枢密院为什么要颁布这个命令啊?甲:还不是因为以前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存在问题。你看以前官吏的任用常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打压。这样造成了政府效率低下,腐败泛滥,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乙:还真是,国家存在问题就应该进行改革。这样今后我们也有学习的动力了。甲:是啊,我们好好努力,争取考上事务官。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出力,另一方面在没有严重过错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自己衣食无忧了。【解析】根据“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可得出,该材料的主题是英国的文官制度。对话的内容可从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具体内容、特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概括。20.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并不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造成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第46页共46页 示例二: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科举制的废除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即该学者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严重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的。然后对该观点结合史实评述即可。赞同该观点,可从科举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选举人才,其废除使得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赞同该观点,可从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回答。第46页共46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3.《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C.1982年宪法D.1999年宪法4.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B.韩非子C.孟子D.墨子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6.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第46页共46页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7.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这种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B.教士和僧侣生活奢侈腐化C.教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欧洲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8.宗教改革时期,为抵御新教的攻势,罗马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该组织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素养,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引发西欧的思想解放9.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0.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11.商鞅《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B.“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标准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D.“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12.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第46页共46页 的实施中(  )A.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B.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C.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D.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13.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应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消除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B.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统治C.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义14.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党和政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C.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步巨大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巨大15.《后汉书》记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16.在14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中,法国一度成为“评论法学派”的中心。16世纪,“人文主义法学派”活跃于法国。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卢梭等促成了法典编纂运动的兴起。这反映了在法国法律形成过程中(  )A.法官的地位突出B.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C.法学家扮演主角D.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原则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第46页共46页 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王振安《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18.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法制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摘编自古罗马法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毛泽东选集》(第2卷)材料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第46页共46页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就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渔业法、森林法等诸多法律。——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结合史实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19.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第46页共46页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20.社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郭氏后裔中有识之士看清积弱民族要奋发图强,应从发展教育入手,立足乡梓,倡办学堂,培养人才。古今以来郭氏家族中从事教育的人士众多,在地方负责教育的官吏、族谱有记载的四十多位。科举制度废止后,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各地都大兴举办学堂,潍邑第一个研究学术团体“智群学社”、第一处中学“潍县县立中学”、第一女子学校都是由郭氏族人郭恩敷先生创办的……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确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氏居潍始祖郭礼以塾师为业,博采众长,素日对子孙严格教诲,因而书香之风沿袭久远,历五百年常盛不衰。——摘编自《潍坊文化三百年潍县郭氏望族叙议》材料二 鲁滨逊的荒岛生活面临自己意想不到的挫折和艰辛,这期间都是靠着《圣经》的支撑和对上帝的祈祷,他的精神才没有崩溃……潜意识里自觉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信仰基督教……笛福是长老会信徒即清教徒,长老会是加尔文宗……他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他的主人公在小说中勤勉努力,坚信上帝,最终获得了大笔财富……——摘编自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教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第46页共46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2.A【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排除C项,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3.C【解析】据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4.B5.B【解析】材料“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A项表述正确;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故B项表述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项表述正确;根据材料“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选B项。6.D第46页共46页 【解析】《大宪章》颁布时,英国尚未确立议会至上原则,故A项错误;《大宪章》的颁布是为了限制王权,而非保护公民的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的征税权并未取消,只是要经过相关立法程序,故C项错误;英国的宪政建立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基础上,而《大宪章》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故D项正确。7.D【解析】A项是现象,不是“说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教会宣传禁欲,神父自己却积聚大量钱币,教会所宣传的道德、诚信受质疑,教会改革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8.C【解析】通过题干中耶稣会的主要职责(如“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可知,这些做法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C项。耶稣会成立的出发点在于“为抵御新教的攻势”,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可知,耶稣会的这些做法“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这一表达方式是错误的,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解放的起点,排除D项。9.A 【解析】根据“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可知,1954年的宪法是为过渡时期的实际建设服务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性的一面,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10.D【解析】“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口号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的个人崇拜,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应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以不能反映D项。1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这说明“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标准,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12.D【解析】根据材料“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可知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故选D项。只有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当事人的品行才能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里面含有人文理性精神,且判决并不由当事人的品行决定,排除A、C两项;材料没涉及希腊法,参照标准是当事人的品行,排除B项。第46页共46页 13.C【解析】结合所学,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选C项。时至今日,西方社会依旧普遍信仰宗教,排除A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罗马教皇的专制和独霸局面而非推翻其精神统治,排除B项;马丁·路德只是对基督教做出了不同于罗马教廷的原始解释,仍旧尊《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和最高依据,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材料“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知,党和政府采取措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民工”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而不是基层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说明政府关注民生,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15.C【解析】根据材料“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可知孔子对礼俗教化的重视,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1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经历了“评论法”“人文主义法”“古典自然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说明法国的法律形成过程中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民法原则,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官的作用,排除A项;“评论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古典自然法学派”并未体现出继承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物并不都是法学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是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第46页共46页 共30卷460条”“‘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两则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是施仁政,重法典。18.(1)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关系: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2)文件:《权利法案》。意义: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促进政治民主化;为他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促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3)特点: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据材料一“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法是最高的理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关系”,注意抓住史实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法律文件”,据材料二“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历史意义”,可以从权力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世界影响和长远影响几个角度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三“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9.(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增强。(2)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原因”,则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社会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等信息,联系当前推行基层自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分析。第46页共46页 20.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阶级和时代性方面也都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①家风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社会风气、地方文化;郭氏家族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对于地方治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②宗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鲁滨逊漂流记》中,基督教给鲁滨逊以精神寄托,引导他不怕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作用。消极方面:教化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潍县郭氏家风有封建糟粕;基督教(新教)束缚思想,强化教会的控制,充当了资产阶级海外殖民的工具。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解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都有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第46页共46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2.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3.13世纪初,英国贵族、骑士和市民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4.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首脑,但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副署方能有效;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但是需要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这体现出当时()A.君主、共和两派的斗争与妥协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责任内阁制度初步确立5.1998年,在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第46页共46页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6.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且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B.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8.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9.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10.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第46页共46页 11.“公推公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干部选拔方式。十七大后,通过这一方式选拔的干部从数量、范围和职位重要性上都向更高层次迈进。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传统的“举荐制”和“科举制”的复合体B.在“民主”话语和“创新”追求下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回归C.以笔试加面试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录用的最重要标准D.入围干部当任或淘汰时的票决制,带有“党内民主”色彩12.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13.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14.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15.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第46页共46页 16.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5分)(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第46页共46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3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4分)19.观看戏剧是雅典人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至今的众多剧本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雅典城邦的人文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戏剧最初可能起源于雅典以外的地区,后传入阿提卡。戏剧表演大多由富有的公民赞助,政府提供场地设备。为了促进戏剧的发展,雅典人每年还为戏剧颁奖。评委并不是专家,而是抽签选出的公民。古代雅典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第46页共46页 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是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剧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立下大功,为人类盗得天火,使文明成为可能,却被宙斯惩罚。做好事的普罗米修斯反被众神之神宙斯惩罚,反映了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某些宗教观念的批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是《奥狄普斯王》。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神对人物活动的控制似乎更加遥远渺小,那些有行动的人,根据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行事,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宗教传统与城邦权威之间的冲突,在他的人物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欧里庇得斯比前两位更为自由。他的代表作《美狄亚》是一部伦理悲剧,讲述了美狄亚的悲剧故事。这部剧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与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神”的舞台逐渐让位给了“人”,悲剧的关注焦点从形而上的神转向了形而下的人。(1)编写一幕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市广场上观看戏剧时公民对话的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雅典当时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5分)(2)结合雅典三位悲剧作家的代表作,说明雅典戏剧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10分)第46页共46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可知,巡抚和总督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制约,因而这一做法是为了通过地方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总督和巡抚职权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军民分治导致地方独立性削弱,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总统、内阁和议会之间相互制约,体现了当时君主、共和两派之间相互斗争妥协,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并未涉及司法权,无法看出是否三权分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议会、总统和内阁三者之间相互制约,而非强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排除D项。5.答案:C解析:1998第46页共46页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海选”相符,故选C项;A项时间为1949年,与材料中“1998年”不符,排除;“全面贯彻”与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不符,排除D项。6.答案:A解析: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故选A项。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排除C项。D项表述只是表象,而非意图。7.答案:D解析:材料中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这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加强,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材料与缓和官员内部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明确、简化流程等,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8.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政治改革后,文官的独立性增强,这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无关,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官制度改革与政党制度完善无关,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管理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的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故选B项。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保证新政措施得到贯彻和实施,与危机期间失业问题无关,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第46页共46页 根据“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项。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并不等同于人身控制,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公推公选”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了民主参与,落实了人民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当选干部不仅要对上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下负责,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与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故选B项。科举制需要参加考试,而“公推公选”主要是民主选拔任用,排除A项。以笔试加面试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录用的最重要标准是指公务员考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入围干部当任或淘汰时的票决制,不是都在党内投票,所以带有“党内民主”色彩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宗法观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期有所松弛,故选B项;“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排除A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说明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直接被归纳到”“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可知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说明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继承,并不代表罗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直接采用,没有体现出发展性,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他们的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故选C项。英国的宪法不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A项。英国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人理解的差异,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第46页共46页 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途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16.答案:(1)主要制度措施: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主要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气”。(3)认识: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但秦制存在着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问“主要制度措施”,根据“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第二小问“主要标志”,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第一小问“历史贡献”,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辛亥革命的贡献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历史任务”,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可从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两个角度概括。17.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第46页共46页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1)问第一小问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问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3)问意义可以从推动伟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18.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特点: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解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第46页共46页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答案:(1)示例:对话主题:伯利克里发放观剧津贴,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甲:“你知道吗?最近我们的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将给所有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呢!”乙:“这么一来,将有更多公民参加观看戏剧这样的公共活动了!”甲:“是的,他还规定向参加政治活动和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乙:“这些政令让我们伟大的雅典城邦发展得越来越好了!”(2)示例:在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违反了众神之神宙斯的规定,私自盗得天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在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中,神对人的控制力量被进一步削弱,有行动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在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中,作者把描写重点放在人与人性上,关注焦点从神转向人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总而言之,三位悲剧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解析:第(1)问要求编写一幕对话场景。公元前5世纪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因此在编写对话时应该结合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第(2)问根据“做好事的普罗米修斯……对希腊某些宗教观念的批评”可知,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行为反映了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力量;根据“神对人物活动的控制似乎更加遥远渺小,那些有行动的人……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可知,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根据“《美狄亚》……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与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可知,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体现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综上分析可知,三位悲剧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第46页共4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5 00:11:04 页数:46
价格:¥9.99 大小:480.67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