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3/38
4/38
剩余3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n课标定位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先秦时期的法律、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时期的律令、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唐朝的法律与礼治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对唐律的沿用、明朝对“例”的重视、宋朝儒学向基层渗透、宋明清乡村教化的发展\n素养阐释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将两者的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2.理解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趋势,认识中华法系的特点,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意识3.列举宋明清三朝的基层教化措施,理解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学以致用的意识\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1)德治①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②西周时期: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n2.东周时期(1)背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②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n(3)儒家与法家之争\n\n\n知识拓展儒法之争是儒家和法家基于德刑关系而开展的争论。儒家基于“人性善”的思想,提出“以德治国”的主张;法家基于“人性恶”的思想,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儒家思想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而法家思想则深受统治者的青睐。\n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n2.魏晋时期(1)背景: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概况: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n3.唐朝时期(1)唐朝法律的修订①概况a.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b.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c.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n②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n(2)唐朝的礼治与基层教化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n知识拓展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两大基本手段,这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共同点,但是各个朝代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相对而言,秦朝更加重视法治,封建伦理道德建设相对薄弱。西汉“尊崇儒术”后,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n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n\n\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n探究点一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史料实证材料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n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n提示:(1)焦点:以什么思想治理国家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国家,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2)秦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n论从史出一、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1)历史观:儒家“法先王”与法家“法后王”。儒家推崇西周文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法先王”;法家则截然相反,主张审时度势,“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2)政体观:儒言“分封”,法倡“郡县”。儒家遵循尧舜之道,主张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法家力主建立君主专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n(3)政治观: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贵族等级制度。法家倡导“不世官”,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建立由中央任免的官僚体制。(4)经济观:儒家从维护西周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的角度,大力倡导井田制,认为这是实行仁政的基础。法家则主张“坏井田,开阡陌”,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5)法律观: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目的在于维护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法家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n史家评述谢瑞东在《论先秦两汉中国法制观的儒法之争》中指出:“先秦两汉是中国法制观产生的初期,在学术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儒家与法家的法制观及其激烈相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然而,儒法两家的哲学基础不同,其法制观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相互对立之中又有某些统一,最终确立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儒家化道路。”\n典型例题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他”是()A.墨子B.韩非C.孟子D.庄子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识记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n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历史人物主张变法改革,且他的思想主张被秦王嬴政所采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的时代需要,且韩非的思想主张得到了秦王嬴政的采纳。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答案:B\n探究点二儒家对基层教化的设计史料实证材料宋朝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提示:(1)变化:宋朝乡约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乡约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n论从史出二、儒家对基层教化的设计(1)乡老的教化:中国是一个极为尊重老人的国家,古代皇帝还常常赏赐高寿的人布帛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乡村往往具有楷模的作用,其言行具有醇化社会风气的作用。(2)乡约的作用: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并逐渐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n(3)理学的影响: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4)家规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宋朝以后,家规的制定普遍化,成为乡村教化的起点和基础。\n史家评述李培健在《儒家教化与基层社会》中指出:“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是上层人士声闻显达、光宗耀祖的法宝,也是基层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锦囊。”他认为儒家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化思想,其通过发挥人固有的道德价值来调节人与人、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从而利用自律式的自觉行为实现对国家的治理。他指出,儒学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教化实际是儒学的社会普及。\n典型例题明朝江苏海安虎墩崔氏《族约》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这体现了()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要求百姓“存天理,灭人欲”D.儒家伦理化为生活秩序\n题目立意:本题要求通过分析《族约》的内容,认识《族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解答本题要具备初步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解题指导:材料中的《族约》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的规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A、C两项是对《族约》的消极评价,排除。儒家伦理道德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族约》是运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的产物,D项正确。答案:D\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