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3/25
4/25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n课标定位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的“为户籍相伍”;秦朝的分类登记制度;汉朝的“编户齐民”;隋朝的“大索貌阅”,唐承隋制;宋朝的主户与客户;元朝的“诸色户计”;明朝的“黄册”;清朝的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乡里制度、里甲制等基层组织形态;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等基层治理模式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社会救济的主体、方式\n素养阐释1.通过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主要的户籍制度,归纳其特征,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加强基层治理的影响,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3.通过对历代王朝社会救济措施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n\n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历代基层组织(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n(2)演变概况①秦汉时期实行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分别掌管教化、狱讼和赋税、捕盗;乡、里之外有亭,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n2.社会治理(1)特点: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概况\n(3)演变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n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孟子、墨子等人的思想的影响。\n2.主要方式(1)政府设置救济机构: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唐朝政府开始设置专门机构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2)鼓励民间救济:隋文帝鼓励民间自置义仓。(3)宗族内部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4)慈善组织救济: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n3.特点(1)政府处于主体地位。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4.意义: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n探究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盛\n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苏富达、刘雪松《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和实践研究》\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提示:(1)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2)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制度下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被废除。\n论从史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前期对人口进行严密控制;后期对人口控制功能逐渐减弱。②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具有等级性。③以家庭为本位,具有世袭性。④社会功能多样,例如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n(2)影响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n史家评述李文芝在《明清科举冒籍研究》中指出,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n典型例题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提供足够兵源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考查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作用的理解。\n解题指导: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可知B项较全面地反映了这种做法的目的,故本题选B项;A、C、D三项说法都不全面,排除。答案:B\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