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历史\n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课标定位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本土化;西学的传播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2)四大发明对西欧转型的促进作用(3)中华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n素养阐释1.通过对佛教本土化的了解,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2.了解不同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构建时空观念3.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培养家国情怀\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n知识点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本土化(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时期概况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n提示:时期概况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n2.影响(1)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n3.西学的传播(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n(2)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n(3)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n知识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n(2)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n2.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n3.中华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n[史料实证]探究点一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材料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若两公固近今之通人也,而其智反出西人学童之下,何也?则书之备与不备也。……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粲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梁启超《人文心语录》\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主张引进西学的意义。提示:(1)认识:西方科技较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不断吸收西学的最新成果。(2)意义: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维新运动提供舆论准备。\n[论从史出]一、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1)明末,西方传教士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17世纪,清政府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n(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4)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派提倡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在维新思潮影响下,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了变法,史称“百日维新”。\n(5)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政治理论,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6)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封建思想基础上,提倡民主和科学。(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探寻了方向。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n[典型例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地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B.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C.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D.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n题目立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以来对西学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解题指导: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根据题干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地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可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C项;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理论一直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而非萧条,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答案:C\n探究点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史料实证]材料一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它播及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被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字喃”,它们在字形和组字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古代自不待言,直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不无深层关联。——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n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说,体现的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n提示:(1)影响: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影响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并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2)世界影响:中华文化以其多元性、凝聚性、包容性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n[论从史出]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1)科技方面: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n(2)文化方面: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留学僧,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儒家文化圈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n(3)交通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4)对外交往方面: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5)其他方面: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n[典型例题]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这说明中国的印刷术()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C.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n题目立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印刷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可知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但不能说明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而不是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可·波罗对中国纸币的介绍影响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答案:D\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