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材料二: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4.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5.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错,选项强加因果,文章原句是“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前面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C项,“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错。原文是“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文章说的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而不是“用最清晰的语言”。D项,“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错误,原文是“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选项将前后两句的关系颠倒过来了。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错。由“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可知,文中是“大多”,选项变成“都”。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不属于大众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推知的是,《静夜思》是大众化倾向作品,《蜀道难》是小众化倾向作品。4.①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②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材料第四段提到“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故而第五段就重点以白居易的创作实践为例。白居易是怎样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体现大众化倾向呢?大众化有什么要求呢?第五段就做出了很好的回答。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5.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①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②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③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④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⑤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找到文中相关信息段,概括归纳即可。本题的答案信息在倒数第二段。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即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即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即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即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即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昏闻一多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洒……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单剩那喷水池不怕惊破别家底酣梦,依然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独自玩耍。饭后散步的人们,好象刚吃饱了蜜的蜂儿一窠,三三五五的都往马路上头,板桥栏畔飞着。嗡……嗡……嗡……听听唱的什么——是花色底美丑?是蜜味底厚薄?是女王底专制?是东风底残虐?啊!神秘的黄昏啊!问你这首玄妙的歌儿,这辈嚣喧的众生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摹写的是现代都市的黄昏景象:合欢花、路灯、喷水池以及散步的人群等。B.“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的“满面通红”“狂奔”凸显了太阳的急不可待。C.“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酒”描写出一幅弥漫着愁云惨雾、凄风苦雨的最象,语调凄凉。D.“这辈嚣喧的众生/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的追问,带有浓郁的“泛神论”味道。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用拟人手法摹写出合欢“贪睡”情态。B.“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以动写静,描写出“路灯”的顽皮姿态和意趣。C.“饭后散步的人们,/好象刚吃饱了蜜的蜂儿一窠”,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人们的欢快情态。D.“是花色底美丑……是东风底残虐?”连用四个设问句进行追问,且语气强烈,节奏急促。11.作为一首写景诗,闻一多《黄昏》在写景上有何突出特点?12.“黄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意象。请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比分析古典诗歌中的“黄昏”与本诗抒写的“黄昏”有何不同。9.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项,“弥漫着愁云惨雾、凄风苦雨的景象,语调凄凉”错,诗句中“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洒”是用比喻手法对黄昏时黑夜慢慢降临的过程的生动描写,并非真正在写雨。10.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连用四个设问句进行追问”错,诗歌在连用四个疑问句追问之后,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11.①人格化的自然物象,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意象以人的灵性,如诗歌开头描写“太阳”“喜得满面通红”“狂奔”等;②诗中景物色调明快、情调轻快,如路灯“偷了残霞”,喷水池“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要求“写景上有何突出特点”可知,考查指向“表达技巧”。首先,对诗歌的主体意象“黄昏”进行分析,由“太阳”“路灯”“喷水池”“散步的人们”及诗歌内容等,可以体会出诗人情绪的欢快,以至于意象都投射出人的情绪;其次,由意象的人格情态可知,诗歌的物象都人格化了。辛苦的太阳终于到了下班休息的时候,它高兴得满面通红,急不可耐地结束这最后的旅行。路旁的合欢因“贪睡”而显出几分惹人怜爱的模样;路灯“偷了残霞,好一付顽皮的姿态;喷水池更是“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独自玩耍”。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意象以人的灵性。12.①古典诗歌中的“黄昏”,大多表现愁苦的情绪,如“已是黄昏独自愁”(陆游《咏梅》)、“独坐黄昏谁是伴”(白居易《紫薇花》、“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韦庄《春愁》);而闻一多笔下的“黄昏”则明快、欢快,如喷水池“活泼泼地高呼欢笑”等。②古典诗歌中的“黄昏”大都是人生衰败体验的投射,弥漫着愁云惨雾、凄风苦雨;闻一多的“黄昏”则浸透了生命的意趣和节律。③古典诗歌的“黄昏”重在渲染黄昏时分物我感应产生的特殊氛围、意境;而闻一多的“黄昏”则居于主体位置,对“黄昏”意象进行追问,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自我意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对某些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诗中,“黄昏”作为主干意象,是作者描绘和咏叹的对象,而古典诗歌中,“黄昏”的意象也比比皆是。不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黄昏”大都是人生衰败体验的投射,弥漫着愁云惨雾、凄风苦雨,属于中老年文明的审美景象,闻一多的“黄昏”则浸透了生命的意趣和节律,满怀少年人的好奇,属于青年文明的审美意象。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唤发的青春热情在《黄昏》里光彩夺目。黄昏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特殊的地位在于:它是黑夜将至、生命沉寂的过渡期。同清晨万物苏醒、百鸟争鸣相比,同中午赤日临空、生命奔流相比,黄昏都显得过分颓靡,而失去了催人进取的活力。农夫荷锄、牧童扬鞭,那是匆匆赶回家去休憩;群鸟横飞,那是急切地寻找巢穴,也许晚霞还是绚烂多彩的,但古人早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闻一多显然并没有把自己嵌入“黄昏”的生命节奏中去,所以在他眼中绝没有生命蛰伏的预兆,没有黑夜降临的孤独。他牢牢地站在一个与自然相区别的立场上,仅仅相信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识。于是,现象界的黄昏就完全独立为外在的景致,而他则是这一景致的旁观者、品味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风景,清爽怡人、旭日东升的清晨是美丽的;凉风习习、变幻不定的黄昏也是迷人的,即便是漆黑如墨、寂然无声的夜晚也自有它不可替代的妙处。古典诗歌的“黄昏曲”重在渲染黄昏时分物我感应产生的特殊氛围、意境,它反对诗人在这个氛围中作过多的追问和思索。《黄昏》显然也背弃了这个传统,全诗的“诗眼”恰恰在那一连串的追问之中,最后归结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又带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问题:“这辈嚣喧的众生/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这种追问颇有点西方泛神论的味道:自然的“真义”并非我们的感官就能体验和理解的,自然毕竟是与人类的意识结构相区别的另外的一个实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D.践祚,也称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B.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但作为史官,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记载,“不虚美,不隐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C.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10.C【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卿”做“亦记之邪”的主语,不可断,排除AD;“载笔”是专有词语,借指史官,“不敢不记”主语是“臣”,“载笔”不可断,排除B;“天下”做“亦皆记之”的主语,不可断。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受禅”是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与“践祚”含义不尽相同。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错,根据“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可知,褚遂良不意唐太宗查看。13.(1)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民情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2)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是故”,所以;“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贵臣”,权臣;“壅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上通”,畅通地到达君主。(2)“盛德”,博大宽广的德行,“胜”,完;“独”,只;“谦谦”,谦虚。14.①他谦虚、不妒能。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②他中正平和。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人。③他胸怀宽广。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可知他谦虚、不妒能。“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人,可知他中正平和。“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可知他胸怀宽广。【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怎祥做才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偏听偏信,就会昏庸。从前尧清楚地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信息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对!”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掌管起居注,我可以看看里面所写的内容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希望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大家敞开心扉据实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不是这样。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行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侯,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人,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人,(我)从来没有贬斥责罚过一个人。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啊。”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王介同年①墓苏辙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应奉②读书无复忘,虞翻③忤物自甘穷。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辙与王介同中制科考试,故称同年。②应奉,东汉人。读书“五行并下”,过目不忘。③虞翻,三国时期吴国人,富有才学,性格直率,与俗不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以“平生”二字展开了对同年王介的追思,王介一生喜好恣逞意气,在学识上的造诣也极高。B.颈联承接颔联,追忆王介投身科场之中时日虽久却毫不懈怠;他在垂老之年治理政事,依旧非常精悍。C.尾联写“坟木已拱”,暗指王介去世时间已久。而正值少年的诗人心态却早已如同老翁,故触景不惊。D.诗歌先叙写拜访王介墓地时忆及其性情、学识等,再由人及己,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真挚而感人。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正值少年的诗人”错。“少年我亦作衰翁”当时同年中最年轻的诗人也已是衰翁,也恐是于世之日无多,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伤。选项“正值少年”理解错误。16.①对王介的称赞和钦佩:学识好,过目不忘,清高自守;②对王介的悼念:去世已久,触景伤情;③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伤。【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意思是“您平生意气风发,慢慢地相处叩问才知道您在学识上的造诣也极高”;颈联“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意思是“您读书过目不忘,就像东汉的应奉一样;您甘于清贫自守,就像三国的虞翻一样”。首联和颈联,诗人称赞王介学识好,过目不忘,清高自守,表达了作者对王介的称赞和钦佩。尾联“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意思是“坟前的树木的根部已经拱起来了,当年最为年少的我也已经是衰老不已”,作者写“坟木已拱”,触景伤情,暗指王介去世时间已久,表达了对王介的悼念;“我亦作衰翁”,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陋室铭》中,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3)《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蜀、与、蹴、激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革命文物,穿越历史的烟尘,打破时空界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讲述可歌可泣的桩桩件件。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的“红十字马灯”照亮“红带兵”前行之路,剪开的“半条被子”连起了军民______________的纽带……无数革命文物,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______________的初心使命。知所从来,方明所去。______________,青春永继。跨越时空对话,新时代中国青年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走进革命旧址、读懂革命文物、学习光辉党史,能够助力青年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奠基立业的征途。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奋斗不息。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鱼水情深一成不变继往开来筚路蓝缕B.唇齿相依历久弥新继往开来栉风沐雨C.鱼水情深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筚路蓝缕D.唇齿相依一成不变薪火相传栉风沐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汲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B.青年要从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C.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D.青年要从革命文物中汲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鱼水情深”,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这里指军民情深,用“鱼水情深”,排除BD。“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这里修饰“初心使命”,用“历久弥新”更合适,排除A。“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这里指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语境为“奠基立业”用“筚路蓝缕”更合适。19.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中介词使用不当,“在”应改为“从”;“吸取历史养分”搭配不当,应为汲取历史养分,排除ABC。“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语序不当,应为: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①字数相等,前后分句皆为8字,构成一组句子;词性相对,“历史”对“精神”,名词相对,“铭记”对“传承”动词相对;结构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谓结构;意义相关,强调了“铭记历史”与“传承精神”的内在关联。②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意境相谐的特点。考生在作答时分别予以分析即可。字数相等,前后分句皆为8字,构成一组句子;词性相对,“历史”对“精神”,名词相对,“铭记”对“传承”动词相对;结构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谓结构;意义相关,强调了“铭记历史”与“传承精神”的内在关联。句式上为整句,形式整齐,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①,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②。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③。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21.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B.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21.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的作用,引号一般有以下作用:一、表示引用的部分;二、表示特定的称谓;三、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四、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五、表示讽刺或否定的。例句引号的作用是强调。A项,引号的作用是引用;B项,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C项,引号的作用是强调;D项,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22.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考查情境补写。首句说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通过分析层次结构,后面二句话是对前面“无数信号”的一种态度和选择。结合后一句“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可知,前一句应是和它对应的一种情况,所以第一空应是大脑对“无关紧要的线索”的态度,后文是“保持关注”,那前一句对应的应该是“忽略掉”,即可推断第①空应填“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结合后一句“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可知,既然是“平衡行为”,前一句是“抑制信号传输”,那所填空这一句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才能构成“平衡行为”,即可推断第②空应填“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最后一空可通过后一句中的代词“这些”作为入手点判断,既然后句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说明前文出现了这个词语,所以才会随之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的表达形式。前句意思是“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结合两个判断点,此空应为论述大脑中能保持微妙平衡的原因,即可推断第③空应填“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样,脆弱如区干的纸。(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4)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至少结合材料中两则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由四则名言构成,写出了对青春的不同认识。名言(1)指出了青春的脆弱易逝;名言(2)指出了青春的短暂、青春带来的阵痛和我们对青春的不舍;名言(3)指出了奋斗对青春的重要意义,青春不容虚度;名言(4)指出了青春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需要不断地磨炼、体验。题干要求至少结合其中两则名言进行综合性立意。根据上述分析,如结合前两则名言,可以写青春脆弱短暂,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结合前三则名言,可以写既然青春短暂易逝,更应充实度过;结合(1)(4)两则名言,可以写脆弱的青春需要奋斗;结合(2)(4)两则名言,可以写虽然青春仓促,但成长却不能一蹴而就;等等。【参考立意】青春无悔,生命无悔;奋斗的青春最可贵;用心品读易逝的青春;青春在砥砺中闪光;等等。【佳作示例】青春仓促,奋斗无悔“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一句话道尽青春的脆弱易逝。但在我看来,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只是外在,而内在之美恰如醇酒,历久弥香。倘若一味感伤,往往使青春如流星般在泪水中划过,一闪即逝;但如果能擦干眼泪,拂去伤感,以奋斗来充实青春,便能突破时间和现实的夹缝,让我们的青春无泪也无悔。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与其面对逝去的青春,以泪相醉,不如抓住短暂易逝的青春,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成长。青春仓促,唯奋斗方能无悔。董仲舒年少时研究《春秋》,在他人或吟风弄月,或寻芳探幽,享受大好时光的时候,他却能坚定如一,读书治学,三年间目不窥园,在学识和德行上让众人“皆师尊之”;李密少年时有感时光易逝,拜师途中,以《汉书》悬于牛角之上,边走边读,不愿荒废青春;宋濂少时求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乐在其中,为其日后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之成大事者,无不在短暂脆弱的青春时期就以不懈的努力奋斗着,为自己的成长积淀资本,最终成就人生的无悔。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说:“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风暴再多又如何?与其感伤抱怨,不如让青春在奋斗中前行,在砥砺中成长。杨孟衡的青春即如此。他七岁就被高压电击伤而双臂高位截肢,命运给他安排了一段没有臂膀的青春,而他用奋斗取代了泪水。他用脚写字,练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并入选全国书法艺术人才库;他热爱足球、游泳,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全国第六名;他重拾课本,逐梦高考,以当地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考入中山大学……他用少年的热血与奋斗将自己的青春变得美好而有意义。青春仓促,青年人往往把握不住,如指尖沙、梦中花,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决定青春的长度,却可以拓宽青春的广度,增加其深度。当我们用点滴的奋斗让青春从感时伤事的忧郁怅然向激昂奋进转变,用火热的激情与理性的思考让青春从肤浅变得深邃时,自然可以无怨又无悔。“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这是莎士比亚曾经的感慨,因其不耐久藏,更要珍惜奋斗的时光。青春仓促,但奋斗无悔。这应该是我们每个青年人对青春的态度。【点评】本文开篇通过引用并化用名言直接点明主题——青春仓促,唯奋斗方能无悔;然后以古人名人青春奋斗之故事进行事例论证;接着由中及外、由古及今,借乔治·桑的名言过渡到国外,又以杨孟衡为例论证奋斗的青春才无悔;最后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作结,再次强调主题,与标题呼应。文章事例丰富,详略得当,论证有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19:41:08 页数:11
价格:¥4 大小:67.4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