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4单元 全册综合共5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2

2/92

剩余9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4单元+全册综合共5套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第92页共92页\n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第92页共92页\n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第92页共92页\n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邈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B.“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D.“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6分)第92页共92页\n(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诗是空气,诗是呼吸潘向黎读关于唐诗的各色文字,常常惊讶于诗歌在当时生活中的地位。当时科举举士,以诗取士,使得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歌作者。诗歌作者群空前广大,诗歌影响遍及社会各阶层。但是在和一些“情节”相遇时,我仍然感到吃惊,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和事实相比是何等苍白。怀着这种愉快地“受打击”的心情,一路追寻,终于发现,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诗歌是呼吸,所有的人每时每刻都不能停息。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两句。诗本身质朴无华,但是它所揭示的历史真实却让我惊叹。元和十年,白居易从长安贬江州,经过蓝桥驿,看到了八个月前元稹自唐州奉诏回长安路过这里时,在墙上留给他的诗。白居易出长安和元稹回长安,有一段道路是一致的,所以既然在一处看到了元稹留给他的诗,后面沿途的许多驿站,可能还有元稹的题诗,白居易每到一处就格外留心。让我惊叹的不是这两位诗人间的友谊,不是他们命运的沉浮,而是当时那种交流的方式和诗作发表的自由度。试想:长路迢迢,一路行去,每个驿亭都有诗,墨痕历历,诗韵淋漓,在墙上,在柱子上,在你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其中有你的朋友的作品,甚至就是留给你的。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诗的太阳照彻,诗人之间容不下任何“相轻”的阴暗,他们是那样光明地互相欣赏和敬慕。李白是这样看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是这样看李白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而杜甫自己拥有众多铁杆“粉丝”,其中诗人张籍爱得别出心裁,居然将杜诗当药喝。具体“制法”是:拿来一卷杜诗,烧成灰烬,然后调了蜜制成蜜膏,经常冲来喝,他说这是为了“令吾肝肠,从此改易”。真是痴得可爱。第92页共92页\n离风雅、教化最遥远的阶层呢?那就看看强盗吧。李涉曾到九江,在一个渡口遇到强盗,问他是谁,随从报了他的名字,强盗首领说:“若是李涉博士,我们就不抢他的财物了,久闻他的诗名,给我写一首诗就可以了。”李涉就写了这首诙谐的诗:“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那个强盗首领很高兴,反而送了许多东西给李涉。不要说人,就是唐代的鬼都对诗念念不忘。“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省试时面对“湘灵鼓瑟”这个命题,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深得试官嘉许,被擢为高第。但这两句的原创者不是他,而是鬼。这是钱起在一个月夜听见的“鬼谣”,在考试时看到诗题里有一个“青”字,想起了这两句,就把它写进诗中,果然不同“凡”响。这鬼,真正是才华过“人”啊。说到鬼神不免凄清,那就说个热闹的吧。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来到旗亭(酒楼)小饮。后来来了一群梨园伶官在这里举行宴会,然后是几个正当妙龄的歌女出场。王昌龄等人就偷偷约定:“我辈各擅诗名,一直难分胜负。今天可以暗中听她们唱什么。”第一个歌女唱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在墙上画了一痕说:“一绝句。”有人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就画一痕说:“一绝句。”王之涣并不着急,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等这个唱来,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衡;若是我的诗,你们就该奉我为师。”大家笑着等下去。那个最漂亮的歌女终于轻启朱唇,莺声呖呖,唱的不是别的,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位诗人不禁一起大笑起来。多么奇妙的聚会。多么辉煌的墙壁。多么幸福的诗人。诗是哭,诗是笑,诗是空气,诗是呼吸。这一切确实发生过,那个朝代,叫唐朝。(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便提到唐诗作者众多、影响广泛;后文的许多诗人、许多社会生活场景,正好呼应、印证了这点。B.文中所讲的诸多故事中,有许多诗、许多人,还有诗人之间诗意的交往,它们都是服务于文章主旨的。第92页共92页\nC.钱起听“鬼谣”而作诗,情节固然奇幻,但情绪过于凄清,用来举例效果不太好,作者也认识到了这点。D.“旗亭画壁”的故事是全文的重点和亮点,它富于波澜,一波三折,使文章的意趣和情绪都达到了高潮。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人称“我”不时在文章前半部分出现,抒发感慨,仿佛在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B.本文开头的故事温馨浪漫,结尾的故事紧张刺激有悬念,文章的节奏在其间逐渐加快,很有章法。C.“离风雅、教化最遥远的阶层呢?那就看看强盗吧。”通过设问来承上启下,过渡简洁清晰。D.文章的叙述多是对史料的白话翻译,对于诗歌则全部直接引用。文、白之间的搭配和切换十分自然。8.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诗是空气,诗是呼吸》?(4分)9.本文选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第92页共92页\n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新唐书·刘禹锡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B.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第92页共92页\nC.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D.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又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C.“先考中进士科,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和“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这两件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刘禹锡有才华。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3分)(2)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5分)14.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第92页共92页\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 上 吟李 白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B.五、六两句,诗人自比海客,借黄鹤之典,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C.七、八两句,用语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挥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16.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第92页共92页\n(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三种境界说,在王国维的《文学小言》中就已经出现,在其《人间词话》中语句又有斟酌,但内在精神①      ,即以“摘句”方式比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具体而言,即从恓惶问道、发奋学习到②      的精神历程。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曾经历过一个较为清晰的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国学的转变过程。少年王国维志向之高远、觅道问路之恓惶、精神世界之孤寂,与世情俗务第92页共92页\n③      。父亲常常以一种忧虑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时代,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辈如何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的。狂妄不羁,一味自是,是父亲对王国维的一贯评价。 多年后,王国维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不但能够自立持家,而且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国学大师。父亲不用担心了,可以安息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所谓正午,是太阳来到正南方向的时刻。你注意到了吗?2月份的太阳似乎有点“懒”:正午时刻总是推迟。人们一般认为,每天12点,太阳会运行到正南方向,此时正午到来。但①                 ,正午和12点之间常常存在时差。古人以真实的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确定日常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均匀的,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时间精确度的需求。为了得到②                 ,第92页共92页\n人们假想太阳是平均运动的,进而得到一个新的日常时间。这样一来,两个日常时间之间就存在正负时差,正午的时刻也因此③                 。事实上,一年之中时差为零的只有4天;2月的时差保持在负14分钟左右,这时候是一年当中太阳推迟“值班”最久的一段时间。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计时的依据已经不局限于天文观测。目前,科学上采用更为精确的原子时。原子内部可以发射电磁振荡周期,原子时就是以这个周期为基准确定的。这是一种较为恒定、均匀的时制。现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时间与原子时相比,每1至2年会有大约1秒的时差,通过提前或后拨1秒来进行调整。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三个人你看不上我,我看不起你,谁也不服谁,真是自信感爆棚。B.那天我心血来潮,用你的照片作电脑桌面,没想到居然中电脑病毒了!C.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用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D.大地啊,你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伟大,你用你的博爱征服了无数的人们。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22年立春,40多个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孩子,站在北京鸟巢体育场宏大的舞台上,在举世瞩目下用希腊语共同唱出了天籁般的《奥林匹克圣歌》。几年前,他们还站在穷乡僻壤的山村里,不知歌唱为何物。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站立在大城市讲台上的老师站到这个小山村里,教他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直到有一天,几位站立在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也站到这个小山村里,向他们伸出双手:更大的舞台需要你们……于是,这些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无论何事,都要面对置身何处、价值几何等问题。请以《你和你站立的地方》为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第92页共92页\n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C 解析A项,“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项,“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项,“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错,从材料二第3段看,“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是因为我们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也不是来自于文化自信,选项强加逻辑关系。故选C项。2.B 解析A项,“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D项,“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故选B项。3.A 解析A项,“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错,“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邈苍烟一抹,绿色长城”没有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词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作用,赞美了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故选A项。第92页共92页\n4.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5.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②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③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④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6.C 解析C项,“情绪过于凄清,用来举例效果不太好,作者也认识到了这点”错。从原文来看,这个故事是证明“不要说人,就是唐代的鬼都对诗念念不忘”,而“说到鬼神不免凄清,那就说个热闹的吧”,只不过是诗人的巧妙过渡,并非是作者认为“用来举例效果不太好”。故选C项。7.B 解析B项,“文章的节奏在其间逐渐加快”错。文章从“驿亭觅诗”到“李涉遇强盗”到“钱起借‘鬼谣’”再到最后的“旗亭画壁”,节奏一直舒缓有致,没有体现出“逐渐加快”的特点。故选B项。8.(1)标题《诗是空气,诗是呼吸》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在唐朝的重要性。(2)“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表明诗歌在唐朝的影响遍及社会各阶层,无论是高雅的文士官员,还是底层的强盗歌姬乃至于鬼魂,人人离不开诗歌。(3)“呼吸”须臾不能相离,表明诗歌在唐朝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抒发友情,还是科举考试,还是闲暇小聚,都要借助诗歌言情。9.(1)选材类型丰富多样。有士大夫阶层的,有生活在最底层的;有科举考试的,有闲暇小聚的;有生活化的,有神话色彩的;有温馨浪漫的,有紧张刺激的。这样就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诗在唐朝的重要地位,对于唐人来说,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2)详略得当,使得文章张弛有度,节奏把握恰到好处。二、古代诗文阅读10.C 解析“十年”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间,应紧跟上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鼓舞”是击鼓起舞,地点在“淫祠”,即不合典礼的祠庙。因而,“每淫祠鼓舞”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故选C项。11.B 解析B项,禁中不是重臣居住的地方,而是专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选B项。第92页共92页\n12.D 解析D项,“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错误,原文“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文中的意思是“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另外,序中并未提到“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故选D项。13.(1)(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2)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使州府用来增设学校,另一半交给太学,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14.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太学,增加教育投资。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作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刘禹锡又被外任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移近处安置。”于是改授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的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使州府用来增设学校,另一半交给太学,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第92页共92页\n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怀古》等诗,被江南文人称为佳作,虽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追赠户部尚书。15.B 解析B项,“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错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地与白鸥嬉游。所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已经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自己的逍遥的生活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自由,所以并不是要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故选B项。16.①这两句诗不能说是消极的人生态度。②“功名富贵”承上文楚王之“台榭”,“若长在”带着嘲讽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③诗人这两句话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遭遇人生变迁的郁郁不平,但更多表现出的蔑视功名和坚守高尚人格的洒脱不羁。17.(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语言文字运用18.示例①一以贯之 ②豁然开朗 ③格格不入19.参考答案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曾经历过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过程,即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国学。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画线句子是一个长单句,主干部分是“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曾经历过转变过程”,“一个较为清晰的”是“转变过程”的定语,“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国学”是“转变过程”的具体内容,提取出来即可。20.①比喻句由本体“王国维”、喻体“参天大树”和比喻词“成了”组成;比喻句把王国维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使表达生动形象。②突出了王国维已经顶天立地,不仅能立身持家,还获得学界的认可。21.C 解析C项与文中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A项中的“你”,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B项是特指一个人。D项指“大地”。故选C项。第92页共92页\n22.①其实并不是这样(事实并非如此) ②一个更均匀的日常时间 ③相应提前或者延后了四、写作23.写作指导材料主要讲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被从大城市来到小山村的音乐老师教唱歌。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发现了他们,然后让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孩子们本来是站在小山村的,但在老师和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的帮助下,孩子们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上。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人物。首先是来自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其次是从大城市讲台来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第一个乐音的老师,第三方是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那些叔叔阿姨。上述三方面人物,本来都各有各的舞台。试题也专门提到了“无论何人”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可能会对考生产生迷惑。考生可能会从材料里所列举的三方面的人物当中任意选一方展开思考。比如说把题目中的“你”定位为从大城市讲台站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的老师。从这里出发,考生思考的角度就是这位老师和他站立的地方。第二种可能是,从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的角度切入,考生就会展开这样的思考: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和他们站立的地方。第三种可能,考生当然也可以从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的角度就是: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和他们站立的地方。“无论何人”,那就是包括所有人。我们在写作时,不能仅就这三类人写,可以从这三类人拓展开去。比如类似于山区孩子这类的人,可能出生于偏僻的山村,来自经济落后的地方,或者是出身于平凡甚至贫寒的家庭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一些人的帮助下,最终取得很大的成就,来到更广阔的社会,站到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等。参考立意:①胸怀远大会站得更高。②不断提升,站在更高的舞台。③帮助别人站在更高处。④慧眼识真,助人站在更高处。⑤你现在站立的地方不是终点。第92页共92页\n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第92页共92页\n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的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的《碧潭》中有两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第92页共92页\n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须关注。第92页共92页\n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3分)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炷”,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6分)第92页共92页\n(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 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第92页共92页\n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第92页共92页\n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与儿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大公无私。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第92页共92页\n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分)9.“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第92页共92页\n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第92页共92页\n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3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分)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第92页共92页\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村居初夏[注]陆 游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D.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描述。(6分)第92页共92页\n(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融为一体的千古名句是:“          ,          。”(3)《望海潮》中“          ,          ”二句,写要将钱塘美景画成图画夸示于同僚,委婉地称扬长官必将因政绩卓著入朝执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乡土小说成为一条最强的主线。回归乡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表现农民的命运,以农村生活为主要选材,以农民形象作为主要对象,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使命。而赵树理无疑是不能不提的一位。赵树理能够突破新文学乡村小说的创作传统,在文学大众化道路上①      ,毫无疑问,“深入生活”这座桥梁使他了解和把握了中国文化最底层的传统精华。赵树理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在文化信息闭塞的乡村,由于家庭的原因,不但他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农民的生活与文化,与他构成了比常人更深刻的紧密联系,所以,在青年期的文化选择中,尽管他也经历了一定的困惑,但他最终仍然是坚定地摒弃了当时时髦的五四新文化,选择了与他②      的农民文化。这次文化选择直接影响了赵树理此后的乡村小说创作,他不是站在审视乡村的角度上,而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社会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农村和农民。 当下呼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声音越来越多,三农问题也进入许多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视野。然而文坛现状却并不能适应这一国情,文学作品中很少能够看到农民的具体生存状态,农民易读易懂、③      的通俗性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文学的不在场,是乡村痛苦得不到传递和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转移到城市,第92页共92页\n都市精神面貌被充分表现,农村题材写作却陷入沉寂。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存在经济差距,也有着文化隔膜。某文学评论家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比民间高的位置,俯视民间,这样写出来的民间是没有生气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赵树理这样的作家,敢于把自己投入到农民写作之中去,真正能够为农民说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第92页共92页\n在西北大地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①               。秦腔吐字重、声音大,所表达的情感直白热烈。西北人民心中的郁闷、每日劳作的辛苦,都被一声声秦腔疏散了。秦腔粗犷豪迈,正如西北人民的性格,爽朗正直、朴实大方。尽管秦腔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但它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例如表演者经济收入低,剧场设施简陋,主创人才青黄不接等。好在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②               ,可能得先去看看戏本,问问讲的什么故事,了解有哪些名角;而现在,年轻人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听秦腔,搜索感兴趣的曲目。因此,传承和发展秦腔既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③               ,使之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 2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天上的大雁排成了一个人字。B.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C.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D.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 “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乡土中国》)第92页共92页\n材料二 2021年10月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表彰392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些青年先锋身份各异,来自五湖四海,却能扎根另一个家乡,奉献青春、发展“土产业”、保护“土建筑”,挖掘“土文化”,助力“家乡”振兴。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和阅读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在班级“家乡文化建设”专题讨论会上分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92页共92页\n参考答案1.B 解析B项,“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不是“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一的第3段可知,这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导致的结果。2.D 解析A项,“缺乏音乐节奏之美”无中生有;B项,“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曲解文意,根据前文的“我们也希望”和后文的“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可知,诗并不总是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是和谐统一的;C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3.B 解析B项,材料一的标题是《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李商隐的诗歌不属于现代诗歌。4.①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表达作者对鉴赏诗歌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在分析古今诗歌的传承时常举现实事例来论证观点。②从论证的语言来看,材料一用“往往”“有时”“应当”等限定词,使文章表达更严谨、周密;材料二常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运用排比、整句等,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文学性。5.①充分了解诗是音乐元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提升自我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和对意象的领悟能力。②用两副眼光去欣赏诗,对待诉诸意象的诗,就更多地用意象、形象的角度;对待音韵节奏较强的诗,就更多地用音韵节奏角度。③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对古今诗歌的传承也要有所了解、研究。6.D 解析D项,“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7.C 解析C项,“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第92页共92页\n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10.B 解析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可知“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是一个主谓句,“上皇”是主语,“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是谓语部分。如果在“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中间断开,那么句子的意义就不完整,据此排除A、D两项。另外,“故皇”是“先皇”之意,不能作“镇”的宾语,也可据此排除A、D两项。“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虽童孺皆为王”的主语,因较长,可以在主谓之间断开,据此排除C项。从意义完整的角度分析,“于天下利乎”的意思是“对国家有利吗”,中间不能断开,也可据此排除C项。11.D 解析“庶务”是“国家的各种政务、各种事务”,后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D项“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的表述错误。12.B 解析B项涉及的关键信息:“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据此,可以得知:唐太宗反对使用重法治理,而不是认为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故B项错误,属于曲解文意。13.(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14.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震慑天下,因此皇室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和睦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上微笑着说:“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罢了。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官吏,使民众衣食富裕,就自然不偷盗,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上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以执政之道。回答说:“第92页共92页\n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相互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确实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肃穆清静,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上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论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接受的,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高兴,召来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在官位极力诤谏,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什么国家不能够大治!”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15.B 解析“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并不是真的有雨声。16.①表达了诗人对麦穗如黄云、蚕声如大雨的丰收场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生活的赞美以及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③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17.(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18.示例①独树一帜 ②血脉相连 ③喜闻乐见19.示例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但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20.(1)构成:本体是“深入生活”,喻体是“桥梁”,无比喻词。(2)表达效果:①用桥梁来比喻“深入生活”的便捷与高效,生动形象;②用桥梁来阐释作家“深入生活”的途径和价值,准确严谨。第92页共92页\n21.D 解析D项与文中画线处的“人”均为“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的意思;A项意为“人字形状”;B项意为“身体”;C项意为“别人”。故选D项。22.参考答案①就会有秦腔 ②过去人们听秦腔 ③运用新的传播方式解析第①处,后面主语直接变成“秦腔”,说明补写的句子是关于“秦腔”的,上文主体是“人”,此处语句应该是关于“人”“秦腔”的,也就是“就会有秦腔”。第②处,前面讲“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后文说具体听秦腔的方式,如“先去看看戏本,问问讲的什么故事,了解有哪些名角”。结合“现在……”分析,此处应该是讲“过去人们听秦腔”。第③处,前面讲“传承和发展秦腔”“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紧跟时代的步伐”,后面说“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且语段说“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此处从传播方式角度来说即可。23.写作指导综合两则材料来看,本次作文的关键词如下:“当代青年”“家乡文化建设”“使命”,侧重谈青年如何承担在家乡文化建设中的使命,这里的“家乡”可以是自己的故乡,也可以是他乡的热土,自己的第二故乡。“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和阅读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文章”要求考生写作的时候要结合材料,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以及阅读体验;文体上,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班级‘家乡文化建设’专题讨论会”设定了具体情境,写作中要有情境意识;同时这也给出了写作主题的方向,应围绕“家乡文化建设”来写。参考立意:①赓续赶考精神,投身家乡文化建设。②萤烛微光,增辉日月。③建设使命,我辈担当。④触摸乡土,勇挑重担。第92页共92页\n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第92页共92页\n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第92页共92页\n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醉”,有的版本作“醒”)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第92页共92页\n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第92页共92页\n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范家门的“妆容”王剑冰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一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第92页共92页\n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木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洼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第92页共92页\n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笔下的范家门独具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幽林深壑,滑道溜索,奇峰险壁,高峡断谷相映成趣。所有一切如同人间仙境。B.文章倾向于对视觉景观的描写。油菜黄花闹嚷,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登场,槐花柳絮喧腾,又把栗叶误当树花。所有的一切呈现出花团锦簇的形象。C.文章写范家门的重生,从乱采滥伐到发展旅游,走上了一条幸福路,又落笔村里挖掘出溶洞,从而与第3段所写的古洞展厅珠联璧合。D.文章写老屋的丰富内涵,听随着云气团上来的豫剧老腔,老人一声“回来啦”,让人找回老家的感觉,充满了融入乡愁的人文气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一篇“写景散文”,本文突破写景状物的传统,用浓墨重彩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更用鞭辟入里的议论为文本注入丰富内涵。B.第3段以“且不算完”来承接上文写特色的内容,旨在引出下文写村中的一个倒三角小洞口,寥寥数语就揭示出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广博优势。第92页共92页\nC.文中写“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由实入虚,从原生态的生活气场发散,透视出生活中的不变与变,使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D.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题,巧妙地把范家门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全篇围绕外在景象,思考其内在底蕴,行文自如,不拘一格。8.本文的语言描写颇具艺术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4分)9.作者行文缘情入理、理中含情,以“情思”与“理趣”的巧妙融合贯串全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世美堂后记[明]归有光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注]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第92页共92页\n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有删改)注魏公:王旦,他长期在相位,参与军国重事,很受倚重,死后封魏国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B.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C.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D.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92页共92页\nA.大父,祖父或外祖父。《韩非子·五蠹》中有“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文中的王致谦即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B.大理寺卿,为大理寺的官职名。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关,主管刑狱案件审理和与外国往来之事。C.落第,古代科举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文中指作者参加会试落选。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社会名流有交往,他建成世美堂之后,杨守阯为他写了《世美堂记》。B.归有光喜欢读书,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数千卷。C.归有光的妻子孝顺又做事周到,无论稻子成熟还是两麦丰收,她都让长辈们先尝,对待亲友,甚至是四方往来的读书人也很友好。D.文章从“世美堂”写起,写到了世美堂的兴衰,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夫妻情深,更让读者为之动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5分)(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3分)第92页共92页\n14.从文中看,归有光创作《世美堂后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刘仲尹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①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②,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注①川光:波光水色。②何穷:无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B.“落梧桐”句,写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不仅没有排解她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上“伤秋”一层。C.“川光带晚”句,写到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虹垂雨”的萧瑟之景,进一步触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愁苦。D.“树影涵秋”句写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影只的孤独。16.本词主要表现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6分)第92页共92页\n(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密的《陈情表》中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的两句是“          ,          ”。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         ”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         ”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诗人归心似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振衰微于亡国灭种之际,救万民于①      之中,建共和于革故鼎新之时,兴百业于②      之上,倡改革于曲折前行之途,成小康于砥砺奋进之中,煌煌然成复兴之大气象……”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伟大。 一个又一个英雄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共同的信仰和这些至高无上的价值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谁说历史无言?英雄的事迹就是历史最好的叙述。谁说时间有界?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求索者,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正因为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人才有了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和决胜未来的底气。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用滚烫热血染红了党旗国旗,用牺牲奉献铸就了党魂国魂,把伟大精神化作一往无前的伟大进军,化作一个古老民族③      的浴火重生。 第92页共92页\n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雅典阿果拉广场上,孔子与苏格拉底跨越千年,在此形神相遇。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向世人讲述中国和希腊之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删诗书、定礼乐、赞易象、修春秋、授弟子。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全人类共同的圣哲,都生活于社会剧变之际。在历史巨轮的轰然转向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心怀崇高的使命意识,①                ,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他们终生恪守自己的原则,践行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孔子用“仁”的原则,使共同体成员看到了秩序生活的理想和希望;②                ,鼓舞共同体成员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仁”和“德性”的提出,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洞悉了人类命运一体性之应然与必然,不仅影响了当世,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 2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第92页共92页\nA.既然他听不进劝告,那就算了。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C.回村后该盖他三五间瓦房过日子。D.他日我必定亲自登门拜访。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都是“套中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思考?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第92页共92页\n参考答案1.C 解析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涉及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2.C 解析A项,“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B项,“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D项,“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材料三原文是“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3.C 解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4.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5.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6.C 解析C项,“与第3段所写的古洞展厅珠联璧合”错误,“珠联璧合”意思是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这两处写的是同一景观,不能用“珠联璧合”形容,属于前后呼应。7.A 解析A项,“用浓墨重彩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错误。文中关于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的片段叙述,在文本中的比重并不大,算不上“浓墨重彩”。8.用词、句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①语言风格,如“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用语浅近,自然平实。②整句与散句和谐组合。如“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对仗句与简洁明了的散句自然契合,读来颇有韵味。③穿插运用修辞手法。如“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运用拟人,“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运用比喻,从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范家门的精致“妆容”。9.①情思: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视角,移步换景,层层渲染,借以表达对这一方土地的热情礼赞。第92页共92页\n②理趣:通过对范家门的历史与现实的趣味性审美观照,揭示平常中的高贵、可持续性发展、文物与文化传统等事理。③情理交融,浑然天成。在看似散漫的笔触中,融情入理,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不着痕迹地提示了改革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这一潜在主旨。10.D 解析“余闻之”中“闻”的宾语是“之”,指妻子所说的话,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C两项。“自爱”不是说自己爱惜自己,而是说自己爱世美堂的“闲靓”,故应在“闲靓”后断开,排除A项。选D项。11.B 解析“与外国往来之事”由礼部负责。12.B 解析“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错,“故家有零落篇牍”指的是“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13.(1)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之年,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2)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盛开,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14.和妻子感情深厚,而如今室犹在,妻已亡,于是写了《世美堂后记》以纪念妻子,寄托哀思。参考译文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王旦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人,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为南戴王氏。王翁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翁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幽静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阯太史为他写作了《世美堂记》。嘉靖年间,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掉。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没有不笑的。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之年,第92页共92页\n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然后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收获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然后自己才敢用它做饭。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提供吃的和住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查访寻求,于是购置的书籍大约有几千卷。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的路才到家。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盛开,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掠夺,但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然而我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你的妻子啊!”我退下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15.C 解析C项,“萧瑟之景”错误,“虹垂雨”写雨后彩虹,是优美之景,并非“萧瑟之景”,在写法上属于以乐景衬哀情。16.主要感情:闺中女子对远方之人(意中人、丈夫)的思念。表现感情的方式:①借景抒情,词的前四句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登高所见之景,她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都寄寓在景物之中;②直抒胸臆,词的第五、六、七句直接抒发了对远方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③通过比喻抒情,词的最后两句写天上的碧云在山头上散作两处,来比喻情义相投的两人被迫分居两地的处境。17.(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2)而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3)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18.示例①水深火热 ②一穷二白 ③凤凰涅槃19.参考答案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这些至高无上的价值,一个又一个英雄,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第92页共92页\n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句子的主干部分是“英雄勇往奋进以赴之……”,“为了……”是句子的状语,可以把三个短语提取出来,分别独立成句。20.参考答案构成:问句是“谁说历史无言”“谁说时间有界”,答句是“英雄的事迹就是历史最好的叙述”“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自问自答。效果:(1)突出强调红色基因的价值,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行文活泼灵动;(2)承接上文,引起下文,顺应文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设问是先提出问题,之后做出回答。从文中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两个设问句,先问“谁说历史无言”,之后做出回答“英雄的事迹就是历史最好的叙述”,接着又问“谁说时间有界”,紧跟着做出回答“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提出问题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这段材料主要是谈论红色基因的传承、影响,这里使用两个设问句就体现了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的价值影响;从内容衔接来看,设问可以承接上文,本文这两个问句紧承第1段“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又引起下文,如“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求索者,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正因为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1.A 解析A项和画横线句子中的“他”都是人称代词,是特指。B项,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C项,人称代词,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D项,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22.参考答案①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 ②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解析第①处,由前面“孔子和苏格拉底”和后面“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可知,此处可使用“一位……”句式,且所填句子对应的是“孔子”;再结合后面“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可知,此处可填“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分号可知,前后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由前面“孔子用‘仁’的原则”和后面“‘仁’和‘德性’”可知,此处可填“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之类的内容。23.写作指导材料在围绕“套中人”进行论述,题目有意将套子的范围扩大了很多,不仅仅是别里科夫那样形式上的套子,更有束缚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普式的枷锁。每个人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套子”当中,拥挤、污浊的城市是人们栖息的“套子”;写不必要的公文、玩无聊的游戏是限定人们生存方式的“套子”;和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平庸之人相处也是无法逃离的交际之套。第92页共92页\n“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都是‘套中人’”,考生可以思考,我们身边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么,对于好的“套子”,我们自然应当把自己“套”进去,让自己适应这些“套子”,从而更好地发展。对于坏的“套子”,我们应当怎么做?那就要勇敢地打破这些“套子”,努力地钻出来,让自己也让更多的人获得自由。考生在议论分析中,可以将论述的重心放在如何打破无益的“套子”的限制上,不要空洞地仅去分析为什么要摆脱“套子”,而要把重心放在如何打破上,要能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作文要体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比如,即便是有益的“套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久了也会成为发展的阻力。参考立意:①不要让陈旧的“套子”桎梏我们的心灵。②打破“套子”需要勇气和智慧。③有些“套子”是需要我们维护的。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第92页共92页\n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摘编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5月29日,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摘编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材料三 飞天梦是我们民族的千年梦想,正是这种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才可能有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第92页共92页\n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日,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浑天说和盖天说在本质上完全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B.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这可以证明在当时浑天说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比盖天说更为合理。C.从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天问一号、天舟二号成功巡天,种种成就展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上步步提升的能力。D.中国载人航天白手起家,却能取得辉煌的飞天业绩,是与航天人心中坚定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息息相关的。2.下列对天问一号降落火星过程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降轨—两器分离—返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减速—落火B.降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动力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C.降轨—两器分离—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D.降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第92页共92页\n3.下列各项最能支撑“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对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而言,“一切为了任务,一切为了胜利”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为此必须抵达要求的地点。B.神舟二号发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总指挥黄春平经过严密细致的诊断后,斩钉截铁地作出了抉择:“按计划组织发射!”C.航天科技工作者们连续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D.景海鹏与战友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曾连续出现过两个意外情况,后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险情再次发生。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特质。(4分)5.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枸 杞 子毕飞宇第92页共92页\n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生长得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枸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一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噼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荚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劲儿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荚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了。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胸前说,不许打了!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勘探队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⑩民间想象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神仙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第92页共92页\n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待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荫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象中像雾一样难以成形。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在暮色苍茫的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的双腿堆满伤疤,他一个劲地说话。他说,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第92页共92页\n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勘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村民们聚集在“我”家,在时间已经很晚且母亲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我”家,表现出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B.对于勘探队,父亲态度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只有依靠科学,自己的村子才能发生变化。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墨绿色光亮并逐渐变暗、消亡,村民们感到恐怖和绝望,甚至有人认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D.小说结尾写“太阳出来了,雾散了”意蕴丰富,村庄勘探石油事件就此结束了,而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的迷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展开叙述,详写了勘探队来到村中勘探石油的事件,首尾呼应,条理清晰。B.小说环境描写富有深意,勘探中受破坏的村庄景象和村民们憧憬的生活环境形成对比,引人深思。C.第⑧段中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语言简洁,多用短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D.小说中村民群像的塑造不可或缺,他们既暗示了小说的环境背景,也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8.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横线的句子“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4分)第92页共92页\n9.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傥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上曰:“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观其意,以朕为不足与言故也。以是交不可忍,非由杞也。建中之乱,术士豫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能致也。”泌曰:“天命,他人皆可以言之,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政刑皆无所用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此商之所以亡也。”上曰:“朕好与人较量理体,崔祐甫性褊躁,朕难之,则应对失次,朕常知其短而护之。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余人则不敢复言。卢杞小心,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常不尽也。”对曰:“杞言无不从,岂忠臣乎?夫‘言而莫予违’,此孔子所谓一言丧邦者也。”上曰:“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朕细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则理安,如彼则危乱,言虽深切而气色和顺,无杨炎之陵傲。朕问难往复,卿辞理不屈,又无好胜之志,直使朕中怀已尽屈服而不能不从,此朕所以私喜于得卿也。”泌曰:“陛下所用相尚多,今皆不论,何也?”上曰:“彼皆非所谓相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三,藩镇连兵》)第92页共92页\n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B.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C.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D.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除官”即“解除官职”,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亦指解除官职。B.卿,三公九卿,高级官员名,能跟随皇帝左右参与决策,本文所用即此意。C.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颜真卿,创颜体行书,书法家,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行书四大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泌因精力不济难以“独任宰相”,遂向皇帝辞职,未能获允后,又提出再增加一名宰相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皇帝未从其请但好言相对。B.你们都说卢杞是奸邪,我不同意,我觉得他是个“忠清强介”之人,这说明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C.李泌与皇上争辩在于对建中之乱起因的看法、赶走杨炎与卢杞有没有关系,君臣一来一往,畅所欲言地交流,圣君明君、诤臣贤臣的形象溢于字里行间。D.臧否人物,皇帝亦然;选文中的李泌、卢杞、杨炎作为下级,具有突出的下级学意义,《通鉴》“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所言不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5分)第92页共92页\n(2)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政刑皆无所用矣。(3分)14.文末皇上所说的“此朕所以私喜于得卿也”,这句话暗含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别严士元①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第92页共92页\n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③南万里情。东道④若逢相识问,青袍⑤今已误儒生。注①严士元:刘长卿的好友。②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③湖:指太湖。④东道:一作“君去”。⑤青袍:品级低的官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诗的首联可推测,这两位朋友是在城外江边偶遇,而且天气变幻不定。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C.第八句不仅是作者的一句牢骚,也暗含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D.全诗景、事和情交错复迭出现,寄托了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16.前人论此诗,认为其观察入微,情感丰富,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          ,          ,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第92页共92页\n(2)《石钟山记》中苏轼借“          ,          ,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3)《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袁隆平做出了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和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丰碑的卓越成就。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①      ,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②      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③      ,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第92页共92页\n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①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②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③                  ,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第92页共92页\nA.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3月17日,在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张局长表示,网络谣言是广大网民最深恶痛绝的网络乱象之一。每逢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热点、重要国际事件,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谣言信息:有的挑唆对立,误导民众,引发恐慌;有的干扰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有的危害网民人身财产安全;有的损害企业个人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的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我们党和政府。整治网络谣言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回应民众关切、保障网民权益的迫切需要。“如何更好地整治网络谣言”在育才中学引起热议,为此,学校将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整治网络谣言,管制网络媒体更重要”,反方观点是“整治网络谣言,提高网民素养更重要”。请你以其中一方观点为标题,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写一篇辩论稿。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92页共92页\n参考答案1.A 解析“因为”错,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2.C 解析C项更能精准概括每一步的变化。A项,“返轨”的是环绕器,不是着陆巡视器。因为“天问一号”实际由两部分构成——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落火的实际是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B、D两项缺少了“两器分离”环节。3.D 解析A项体现了航天人的吃苦精神。B项说明了航天人具备应对高风险的能力。C项体现了航天人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精神。4.①敢于探索,尊重实践;②吃苦耐劳,攻坚克难;③独立自主,勇于创新;④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①材料一回首历史,分析了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的情况及影响。②材料二立足当下,列举天问一号、天舟二号的成功例子,概述了中国在航天路上取得的成绩。③材料三挖掘中国航天人的精神特质,追溯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B 解析B项,“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错,队长的解释并不能使父亲懂得什么是“科学”,父亲态度的转变只是因为父亲认为勘探队能给村庄带来变化。7.C 解析C项,“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错误,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并没有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8.①生态之“疤”:勘探队对村庄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令父亲痛心。②失望之“疤”:勘探队开采的失败让父亲对“新生活”的期待落空,令父亲失望。③愧疚之“疤”:村民们信任父亲并在父亲的描绘下一起憧憬着美好未来,但最终期待落空,令父亲内疚。9.示例(1)以《手电》为题好。理由:①“手电”在文中象征着“新事物”与“科学”,反映出父亲及村民们对“新事物”改变生活现状的渴望。②“手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手电”与“勘探队”构成小说行文的两条线索:买回“手电”——村民好奇——“手电”掉河底;勘探队到来——村民憧憬——勘探队无果而终。③“手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对新生活的追求、村民们的落后思想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均通过“手电”呈现。(2)以《枸杞子》为题好。理由:①“枸杞子”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勘探队来前(枸杞子承载希望)——勘探队来后(枸杞子与庄稼一样被忽略)——勘探队离开(枸杞子依然生机盎然)。②“枸杞子”第92页共92页\n作为当时村庄里常见的野生物种,在文中象征着简单、质朴的传统乡村生活。③文章结尾充满生机的“枸杞子”与被勘探队弄得“伤痕累累”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易引起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10.D 解析“卿常有喜色”中“卿”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C两项;“常有忧色”省略了主语“卿”,句意完整,在前面断开,排除A项。11.C 解析A项,“‘除官’即‘解除官职’,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亦指解除官职”说法错误,除官应该指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亦指授予官职。B项,“本文所用即此意”说法错误,本文是君称臣,相当于“你”。D项,两处“行书”改为“楷书”。12.C 解析C项,“李泌与皇上争辩在于对建中之乱起因的看法、赶走杨炎与卢杞有没有关系”说法不正确,原文为“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可知主要在争辩卢杞是不是奸邪。13.(1)杨炎把朕看作是小孩子,每当议论事情时,朕赞成他的奏陈,他就高兴,朕与他反复辩论诘难,他马上发怒且说要辞掉职位。(2)皇帝与宰相是创造天命的人,如果他们都说天命,礼法、乐教、政令、刑罚就都没有什么用了啊。14.第一问:得人、识人、用人、评人是皇帝的基本功。第二问:旨在告知李泌,你才是真正的宰相,希望一如既往,且以杨炎为戒,为朝廷尽忠效劳,间接告知李泌“未得其人耳”乃实话实说,非虚以为蛇。参考译文四年春二月,李泌上言说自己年老体弱,独自担任宰相的职务,精神气力消耗殆尽,既然不能听凭他离开相位,请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德宗说:“朕深深了解你的劳碌,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罢了。”德宗从容地与李泌谈论自己即位以来的各位宰相说:“卢杞忠实而清廉,强干而耿直,人们说卢杞邪恶,朕觉得他实在不是这个样子。”李泌说:“人们都说卢杞是邪恶的,唯独陛下不能觉察他的邪恶,这正是卢杞堪称邪恶的道理所在啊。倘若陛下觉察了他的邪恶,难道会发生建中年间的变乱吗?卢杞因私人的嫌隙而杀了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必死之地,激怒李怀光使他背叛了朝廷,全仗着陛下神圣英明,将他流放了,人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上天也追悔所造成的灾祸。否则,变乱怎么能够消弭呢!”德宗说:“杨炎把朕看作小孩子,每当议论事情时,朕赞成他的奏陈,他就高兴,朕与他反复辩论诘难,他马上发怒且说要辞掉职位。朕看他的本意,是认为不值得与朕交谈吧。由于这个原因,朕与他相互不能容忍,这并不是卢杞造成的。建中年间的变乱,道术之士预先便建议修筑奉天城,这恐怕是天命如此,而不是卢杞能够招致的。”李泌说:“天命,第92页共92页\n别人都可以谈论它,只有君王和宰相不能谈论。皇帝与宰相是创造天命的人,如果他们都说天命,礼法、乐教、政令、刑罚就都没有什么用了啊。殷纣王说:‘我一生来不就是由天命决定的吗!’这正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啊!”德宗说:“朕喜欢跟别人辩论治理天下的重要法则。崔祐甫性情狭隘急躁,朕诘问他,他回答得语无伦次,朕知道他的短处,便经常维护他。杨炎议论事情,还是有可以采纳的意见的,但是他态度粗率狂傲,朕诘问他,他动不动就勃然大怒,毫不顾及君臣的礼节。所以一看到他,就叫人生气。其余的人则不敢再说话了。卢杞小心谨慎,凡是朕所说的,他没有不听从的;加上他没有学识,不能与朕反复争论,所以朕常常不能与他畅所欲言。”李泌回答说:“卢杞对陛下的话无不听从,难道就是忠臣吗?所谓‘我讲的话,是没有人敢于违背的’,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讲出来可以使国丧失掉的意思啊!”德宗说:“只有你与他们三人都不同。朕讲得妥当,你的脸上是喜气洋洋的。朕讲得不妥当,你的脸上便常常要显出忧愁的样子。虽然你时而会说出刺耳的话来,就如刚才你谈到商纣王以及使国家丧失掉这一类的话一样。(但是)朕仔细琢磨过你讲的话,全是你在事情发生以前所做的忠告,按照这些话去做,就会政治清明,国家安定,而按照朕原来那些想法去做,就会招致危机,引发变乱。虽然你说的话深深切中朕的缺失,但是面色和蔼温顺,不像杨炎那样傲气凌人。朕反复对你诘责,你在言辞和道理上并不屈从,但又没有逞强好胜的意图,直至使朕内心已经完全屈服,因而不能不听从你的意见。这便是朕为得到你而自己高兴的原因啊。”李泌说:“陛下任用的宰相还多着哩,如今一概不加评论,这是为什么呢?”德宗说:“他们都不是人们心中的真正宰相啊。”15.B 解析B项,“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错误。“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诗是实写,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而“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虚写,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作者想象之中,所以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16.示例(1)①颔联写出两人笑谈之际,用细得看不见却觉得微湿的雨和落到地上没声音的残花来反衬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②情景交融,从水国“春寒阴复晴”的气候特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中丰富了对友人远去的无限愁绪,以及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③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哀愁,使人感到深沉凝重。(2)①颔联通过写两人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描绘一种极静的环境以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②第92页共92页\n本诗情感丰富,蕴含作者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③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哀愁,使人感到深沉凝重。17.(1)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3)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18.示例①颠沛流离 ②满目疮痍 ③呕心沥血19.参考答案袁隆平做出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句子是一个长单句,主干是“袁隆平做出了卓越成就”,“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和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丰碑”是两个定语,可单独成句,补充说明袁隆平做出的卓越成就。20.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的精神。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于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他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的精神。③把袁隆平“乡村教师”与“名满天下”、“专注于田畴”与“颠覆世界权威”进行对比,突出其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于研究杂交水稻。21.D 解析A、B、C三项中的“你”为固定对象,D项与例句中的“你”指群指代词,不确定对象。22.参考答案①那可真是一大妙事 ②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而随着年龄增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言表达的情境进行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上文“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推断第①处与上文构成假设关系,可以填入“那可真是一大妙事”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结合下文“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推断第②处是按照时间长短对记忆进行分类,可以填入“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结合上下文“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推断第③处是对应年龄增长之后的情况,可以填入“而随着年龄增长”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第92页共92页\n23.写作指导材料是在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张局长的发言内容,内容主要指出广大网民痛恨网络谣言,因为网络谣言有非常大的负面恶劣影响,因此需要整治网络生态环境。从材料来看,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针对的就是网络谣言。写作任务是根据材料引发的一个话题——“如何更好地整治网络谣言”,针对这个话题引出两个观点:正方观点是“整治网络谣言,管制网络媒体更重要”,反方观点是“整治网络谣言,提高网民素养更重要”,然后由此写一篇辩论稿。在任务方面还要求使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也就是说在论证自己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要论证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材料内容和要求来看,这个作文题目写作是受限制的,不能脱离所给的材料和观点进行写作,也就是不能像以往的作文题一样去拓展。比如确定选择“整治网络谣言,管制网络媒体更重要”这一观点进行写作,需要论证为什么要管制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在散布网络谣言方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这是“立”;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从对方观点进行“破”,也就是说“提高网民素养”并不能从根本上整治网络谣言。这样破立结合,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的观点。参考立意:①整治网络谣言,管制网络媒体更重要。②整治网络谣言,提高网民素养更重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全册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92页共92页\n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生态宜居需要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乡风文明需要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治理有效需要农民具备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常识。这些美好的目标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少扶贫干部发现,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贫困群众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开展劳务输出;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可以说,根深蒂固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十三五”时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要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还要我们久久为功,消除落后的文化观念,普及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培育新一代农民。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只有农民人人参与,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生根发芽、产生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的独特作用,让农民真正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明白做什么、如何做,懂得自己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增强自觉性。通过文化“铸魂”,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生活方式上、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古村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过产业化开发就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位于成都市附近的明月村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游客云集,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拥有数十座风格各异的非遗工作坊,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文化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明月村迅速脱贫,不但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村容村貌也大为改变,绿水青山、翠竹鲜花,处处透露着优雅整洁,让明月村赏心悦目,成为度假胜地。第92页共92页\n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一种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即使是落后分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改变。当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封建迷信活动有所反弹,流行打牌搓麻将等娱乐活动……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摘编自《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1年10月4日)材料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和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一方面,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拓宽教育扶贫途径,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乡村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需要更多优秀涉农人才。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将招生计划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用好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师生服务乡村。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三是提升基层人才综合素质。统筹规划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干部、农民、教师、医生等群体的素质能力。第92页共92页\n(摘编自《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文化支撑,这就要求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制观念。B.根深蒂固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因此要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C.要想通过文化“铸魂”,应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D.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只有经过产业化开发才能成为农民的致富之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培育新一代高素质农民。这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部分。B.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我们消除落后文化观念来巩固。C.当前农村已经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D.为了有效提高教育水平,高校只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就能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是(  )(3分)A.山西省委宣传部委派摄影家张国田打造了“前沟之恋”“禾田小镇”等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扶贫项目。B.陕西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C.乡村振兴青年精英班旨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领军人才,为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一支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三农”人才。第92页共92页\nD.毛城子镇成立了吉林省首家乡镇文联,文联下设二人转、大秧歌、民俗、音乐、诗词、书画摄影6个协会,共有会员1105人。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假如你是来自农村的在校大学生,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将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服务。(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2·山东济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祖父的抗战常跃强祖父常秀来,莘县名医,方圆百里有名声,乡亲们给我家大门上挂了一块黑漆大匾,匾上是四个金色的大字——“元化遗风”。第92页共92页\n祖父认老理,尽忠不能尽孝,一直拖到我曾祖父去世,他才到莘县十八里铺区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医生。我11岁那年,考上了十八里铺高小,从此与祖父住在一起,闲下来的时候,祖父经常给我讲当年抗战的事。他说,1937年冬天,日本鬼子的飞机就到咱莘县狂轰滥炸,有一天上午,猛不丁地听见“嘎勾嘎勾”的枪响,原来是鬼子来了。那会儿啥也顾不上了,我背着你姑姑,你奶奶抱着你爹,就跟着大伙一块儿跑。你奶奶是小脚,本来就跑不快,还要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就更跑不快了。跑着跑着,鬼子渐渐撵上来了,你奶奶实在跑不动了,就对我说:“他爹,你跑吧!我跑不动了!就是死,我也跟娃死一块儿……”你奶奶说完,一下子就坐到路边的圪堰上了。你奶奶一说这,我也没法跑了,就在路边上停下了。没多大会儿,日本鬼子就来了,几个鬼子拿刺刀对着我。说不害怕是假的,那会儿心“怦怦”地跳,也不知道怎么好了。这时候,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鬼子的军官和一个汉奸翻译官就过来了。他们一停下,那个汉奸翻译官就用日本话,叽里哇啦地跟日本鬼子军官说话。也不知他说了什么,鬼子军官一摆手,那些鬼子们就都把刺刀放下了。这一回有惊险,但好歹是把命保住了。后来,他又给我讲了一个事:1939年2月,汉奸刘仙洲随同日军侵占了莘县,后来被日寇委任为莘县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八路军组织群众抗战,多次给日本鬼子和汉奸以沉重的打击。有的汉奸受了伤,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亡。有一个认识我祖父的姓李的汉奸区长向刘仙洲进言,说:“咱们这些彩号,如果让常秀来常先生给治,一个也死不了!”其实,我这个名字,刘仙洲早就听说了,他说:“听说他有一种膏药,很神奇,能把打进身子里的枪子给拔出来,有这回事吗?”“有,”那个汉奸区长说,“我亲眼见有人在他那里治好过!”刘仙洲大喜,立刻让这个姓李的汉奸区长带上鸡鸭鱼肉和上好的点心,到咱家来了。他一见我就像报喜似的大呼小叫:“大叔大叔,刘司令请您去哩!大叔——!刘司令请你给他当医官去哩!”俗话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我一看那个汉奸区长带着这么多礼物来,就警惕了。听了他的来意,我摇了摇头。此后任他好说歹说,我都不肯答应,最后他说:“人在曹营心在汉……当年关公保着二位皇嫂……末了,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不是又回到刘皇叔那里了吗!你别顾虑太多……”第92页共92页\n这在当时是最典型的汉奸理论!我哪能听得进他这一套呀!于是我坚决地说:“回去告诉你们刘司令,就说常秀来伺候不了!”那个汉奸区长见我如此决绝,只好带上东西悻悻然走了。宋雪峰是莘县城南共产党的地下敌工站站长,跟我关系不错。有一天他让人来给我送信,说是内线人传过来话,我的那番话激怒了刘仙洲,刘仙洲要派汉奸兵来抓我哩!他让我出去避避风头。于是,我骑上我那辆破洋车子,就到张鲁去了。在那一待就是三个月,等风声过去之后才回来。一个冬天的晚上,祖父问我:“十八里铺这里有个‘钉子’哩,你知道不?”我说:“什么是‘钉子’呀?”“‘钉子’就是日本鬼子在这儿安的炮楼呀。”炮楼里边有一个小队的汉奸兵,小队长姓赵。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脖子后边生了一个“对口疮”。“对口疮”很厉害,弄不好要死人的。他知道我会看这种疮,跑到家来,说什么也要让我给他儿子治,赖在咱家里不走。当时我想,姓赵的虽然是汉奸,可他儿子还是个孩子,是无辜的。于是我就给他孩子疮口上敷上药,又给他孩子开了几副中药,那孩子的对口疮很快就好了。没想到惹出了大麻烦,在炮楼里,那个赵队长请我喝酒时,突然非要我认他的儿子为干儿子不可,还说请一个算命先生给算过命了,说这孩子得认一个姓常的为干爹,才能保这孩子一生平安!回来后,我把这事给宋雪峰站长汇报了,老宋说:“好啊!炮楼里正没有咱们的人哩!……你呀,干亲尽管认,看能不能做一做姓赵的策反工作,若是把他争取过来,那对我们的抗战工作就太有利了。”有了党组织的支持,我打消了顾虑,就开始跟赵队长热乎起来了。1944年8月1日,八路军攻打莘县,刘仙洲被俘虏了,莘县解放了,可是十八里铺的“钉子”并没有拔掉。如果强攻,一定会死伤很多人。为了避免牺牲,敌工站站长宋雪峰找到我,让我进炮楼去当“说客”,说服赵队长投降。老宋一说,我就应下了。凭着与赵队长的交情,再晓以利害,终于使他在第二天就献出了炮楼。自此,莘县全境解放。作为民主人士,解放后,祖父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当选为莘县人大代表和莘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宋雪峰解放后在北京气象站工作……第92页共92页\n(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祖父认老理,直到曾祖父去世,他才外出当了外科医生,祖父貌似老顽固的形象跃然纸上。B.祖父毅然给汉奸的儿子治疗“对口疮”,并且很快治好,祖父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可见一斑。C.宋雪峰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自始至终在保护着祖父的抗战。D.文中祖父讲的三个故事,都既与抗战相关,又与祖父的医术医德有关,表现了文章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祖父和奶奶等人被鬼子追上,汉奸翻译对鬼子说的话语,引发读者好奇,暗合开头祖父是莘县名医,方圆百里有名。B.“说不害怕是假的,那会儿心‘怦怦’地跳,也不知道怎么好了”,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祖父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C.赵队长坚决让祖父认他儿子为干儿子,为下文祖父策反赵队长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D.文章结尾介绍了解放后祖父和宋雪峰的情况,既交代了故事结局,又契合了我国传统的“大团圆”的美好心理。8.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极有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9.这篇小说采用了祖父讲故事的方式,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效果?(6分)第92页共92页\n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①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②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注①秦府:秦王府。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前,曾被封为秦王。②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之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B.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C.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第92页共92页\nD.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封事,指密封的奏章,臣子上书奏事时,为防泄漏而把奏章密封起来;也可指封禅。B.太宗,我国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其在位期间的年号。C.吏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以及科举等事务。D.陛下,“陛”指台阶;“陛下”本指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认为,不管是校尉没有发觉还是长孙无忌带刀入内,按照法律都应定为死罪;如果皇上念及他的功劳,也可减轻处罚。B.在对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如何定罪这件事上,戴胄和封德彝的观点不同;由于戴胄坚持己见,唐太宗最终免去校尉一死。C.李道裕认为李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判定为无罪;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因为这件事,后来任命他为刑部侍郎。D.唐太宗希望大臣们不要畏惧议论而犹疑不决,有所回避,而应秉持公正,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为国荐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第92页共92页\n14.对把秦府中原来的士兵都授予武官之职的建议,唐太宗是如何反驳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唐太宗的三点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寄吕穆仲寺丞苏 轼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①。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②。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③更休论。注①中郎:指蔡邕。《后汉书》载:“(孔融)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指容貌像蔡邕)。’”②桑枣村:密州产桑枣的地区,苏轼时任密州知州。③灰心霜鬓:出自唐代裴度《中书即事》“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第92页共92页\n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开篇回忆在杭州时与友人游览作诗的情景,为下文的抒情蓄势。B.诗人借蔡中郎比吕穆仲,把思念之情寄托在跟他容貌相似的人身上。C.诗人在信中与友人商约,准备各奔前程,去寻求闲适隐逸的生活。D.诗歌善于运用典故,语言典雅而含蓄,贴切有内涵,增强了表现力。16.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音乐声的句子是“           ,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功业的句子是“           ,           ”。(3)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以比兴手法引出自己对哀怨人生的回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第92页共92页\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观红色写生系列作品,鲜活的气息    。这鲜活,既来自实地写生创造的新视觉形象,亦来自艺术家炙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国美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山水画”写生,到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美术工作者在写生中丰富了视觉图式,进而升华了情感。如今,广大美术工作者继承这一优秀创作传统,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笔墨描绘红色江山。 在广大美术工作者笔下,革命圣地的红色精神与新时代的城乡风景和美好生活    ,使作品既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也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范迪安油画《浏阳颂》等作品以生动的笔触为时代巨变写下艺术注脚。当然,他们表现革命圣地,不只是客观描绘对象,更应凸显其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巧妙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彰显红色精神    。在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广大美术工作者经历了一次次    的精神洗礼。心中升腾起的情感,促使他们将自然之景升华为艺术之景,让红色气象浸润草木山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扑面而来  同功一体   衣钵相传  深入人心B.乘兴而来融为一体衣钵相传大快人心C.乘兴而来同功一体薪火相传大快人心D.扑面而来融为一体薪火相传深入人心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美术从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山水画”写生,不仅美术工作者在写生中丰富了视觉图式,而且升华了情感。B.中国美术从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山水画”写生,不仅美术工作者在写生中升华了情感,而且丰富了视觉图式。C.中国美术从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山水画”写生,美术工作者不仅在写生中丰富了视觉图式,而且升华了情感。D.中国美术从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山水画”写生,美术工作者不仅在写生中升华了情感,而且丰富了视觉图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第92页共92页\n(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又一个里程碑时刻。此次发射之所以重要,就是①                 ,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所在。人类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能做一些在地球上做不了的事情。在材料合成方面,因为②                 ,地球上很多金属材料无法融合在一起做成合金,就如同水和油一样,总是油浮在上面,水沉在下面。而在处于失重状态的空间站,则有条件实现,进而制造出很多新型合金。 建造空间站并不仅仅是为了探索太空,③                 。航天员长期处在太空环境下,可以让我们了解人体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骨钙的流失、心理问题等。(      ),若人类只能是地球的过客,那太空移民计划似乎是物种延续的一个方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太空移民把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作为基础B.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是太空移民的基础C.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也是太空移民的基础D.太空移民将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作为基础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第92页共92页\n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材料二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借用李大钊的话勉励全国青年人:“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读了上面的材料,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对“青春”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D 解析D项,“只有……才……”说法绝对。原文在材料一倒数第2段,“……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过产业化开发就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但并未说产业化开发是特色产业要素成为致富之源的充分必要条件。故选D项。2.A 解析B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不当,原文在材料一第2段,“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缺少“整体”不符合事实。C项,“已经”不符合事实。原文在材料一最后一段,“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选项未然变已然。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在材料二第2段,“第92页共92页\n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故选A项。3.B 解析B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快速致富,属于乡村振兴,没有突出文化。故选B项。4.①开门见山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的中心观点。②结构上采用总分式:先总说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作用,再从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凝聚人心,发展文化产业,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等方面具体阐明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③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举“明月村”的例子证明开发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可以致富。④论证语言概括、简洁,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5.①引进先进的文化支撑乡村振兴。②消除落后的文化观念,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③带领村民开发(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④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文艺活动。6.C 解析C项,“自始至终在保护着祖父的抗战”说法错误。小说中描述了三件关于祖父的抗战的事,只有后面两件事祖父受到宋雪峰的保护。7.B 解析B项,“表现了祖父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分析不当。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具有那样的心理是正常的反应。8.①本文通篇多用短句,简洁明快。②本文多处运用口语,具有地方特色,亲切自然。③本文多处采用拟声词,语言生动形象。9.①本文由祖父讲述的三个故事组成,这种讲述方式使文章思路清晰,便于读者理解。②本文语言口语化色彩浓厚,与祖父讲故事这种讲述方式水乳交融。③祖父讲故事这种方式,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中,并且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二、古代诗文阅读10.B 解析“以监门校尉不觉”中“不觉”是“没有觉察”的意思,语意完整,“罪当死”中“罪”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A、C两项。“徒二年”中“徒”是“判处徒刑”的意思,“徒二年”指判处徒刑两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长孙无忌)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当处死;长孙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应判徒刑两年,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故选B项。11.C 解析C项,“以及科举等事务”说法错误,吏部,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不包括科举事务。故选C项。第92页共92页\n12.A 解析A项,“戴胄认为,不管是校尉没有发觉还是长孙无忌带刀入内,按照法律都应定为死罪”说法有误,由原文“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可知,戴胄认为校尉应当从轻发落,不应该定死罪。故选A项。13.(1)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可以破坏法律呢?(2)不久,刑部侍郎的位置空缺,(唐太宗)让宰相妥善选拔合适的人(充任),(但宰相)上报了几次都不被认可。14.①国君应以天下为重,不能偏私,用人应当唯才是用。②如果不能控制士兵,会引火自焚,招致祸患。③该建议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参考译文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求把秦府旧兵都授予武职,补充进宫中做侍卫。太宗说:“我以天下为家,不能偏私于一人,只要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怎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呢?况且古人说:‘士兵就像火一样,不控制就会把自己烧死。’你的提议,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经被皇帝召见,没有解下腰间的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当处死;长孙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应判徒刑两年,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长孙无忌带刀进入,同样是失误。但臣子对于皇上,不能用失误来开脱罪责,法律上说:‘供给皇上汤药、饮食、舟船,失误不按照法规的人,都应当死。’皇上如果要将功折罪,从轻处理,这便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如果应当按照法律,罚铜不符合法理。”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可以破坏法律呢?”于是下令重新定罪。封德彝坚持他原来的想法,太宗即将听从他的建议,戴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讨论他们的过失,情节是相同的,而判刑却有生与死那么大的差别,(所以)我才敢于坚持请求改判。”太宗于是免了校尉的死罪。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唐太宗下诏,命令百官商议惩处他的办法,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说明他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竟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的位置空缺,(唐太宗)让宰相妥善选拔合适的人(充任),(但宰相)上报了几次都不被认可。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评议张亮一案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当时我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至今还后悔不已。”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现在孜孜不倦地寻找贤才,打算专心致力于治政之道,听说有贤人就提拔任用。但人们还是议论纷纷,说‘那些官员都是朝廷重臣的亲戚、朋友’,只要你们秉公办事,不必顾虑这些话,可以不受拘束地去做事。古人的‘推举人才对内不避亲,对外不避仇’,第92页共92页\n就是为了举荐真正的贤才的缘故。只要能举荐真正的贤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或有仇怨的人,也不能不举荐。”15.C 解析C项,“去寻求闲适隐逸的生活”错。诗人在信中与友人商约,两人各奔前程,吕穆仲到京中去做官,诗人到密州去做官,并不是去寻求闲适隐逸的生活。故选C项。16.①想起当年与友人同在西湖的场景如同一梦,更不要说灰心霜鬓了。②“回首”“梦”表达了诗人对二人际遇变迁的感慨。③“灰心霜鬓”化用前人诗句,表达了对仕途和国事的忧思。17.(1)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2)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三、语言文字运用18.D 解析“扑面而来”,通常表示某种事物正对着自己的方向急促地赶来;“乘兴而来”,趁着兴致来到。根据语境,这里是指“迎面而来”的意思,应用“扑面而来”。“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同功一体”,功绩和地位相同。根据语境,这里是指“红色精神”与“新时代的城乡风景和美好生活”相融合,浑然一体,应用“融为一体”。“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衣钵相传”,泛指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精神传承,应用“薪火相传”。“深入人心”,深深地进入人们的心里,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根据语境,这里强调进入人的内心,应用“深入人心”。故选D项。19.C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根据逻辑顺序,应先说“传统”,再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不仅”要放在主语“美术工作者”后面;根据递进关系,“不仅……”后面的内容先说“丰富了视觉图式”,再说“升华了情感”,与“不仅”搭配,“进而”应改为“而且”。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20.构成:画横线的句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笔墨描绘红色江山”中,“以脚步”与“以笔墨”相对应,“丈量”与“描绘”相对应,“祖国大地”与“红色江山”相对应。这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一致,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句。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情感上,充分体现了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热情讴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和红色文化。第92页共92页\n21.C 解析上文提到“航天员长期处在太空环境下,可以让我们了解人体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骨钙的流失、心理问题等”,可得出下文需接着说“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句子主语不应是“太空移民”。A、D两项的主语是“太空移民”,所以排除。“太空移民”是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的另一个意义,所以需用“也”,故排除B项。故选C项。22.①因为其搭载的天和核心舱 ②受限于重力 ③也是为了探索人类自身四、写作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围绕“青春”审题立意。三则材料的思想内容是弘扬核心价值观,但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了青春的短暂,稍纵即逝;材料二强调了应该通过奋斗实现青春的价值;材料三引用名人的话,将青春与国家、民族、世界、人类联系起来,这是强调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很紧密。比如,何为珍惜青春?应当是不虚度,创造青春的价值;那么如何创造青春的价值?就是要把青春与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人类联系起来,让青春在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的奋斗中闪光。由此可见,本次作文应该围绕“珍惜青春,创造出人生价值”立意,可以选择一则材料,但最好是综合立意,这样可以写得更有深度。当然,本题也可以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身边某个人的青春,他(她)做了什么,是如何奋斗的,引发了“我”哪些关于青春的感悟。重点是把事写清楚,写人时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以及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参考立意:①珍爱青春,奋发图强。②砥砺青春志,华章谱盛世。③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第92页共9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04:46:02 页数:92
价格:¥18.88 大小:218.34 KB

推荐特供

MORE